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象人》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23W

《象人》讀後感(精品多篇)

象人讀後感 篇一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的英國。他,是一個頭部畸形,右臂膨大,右腿沉重的人,在他的周圍,人們都叫他“怪物”或是“象人”。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像一個普通人一樣生活,僅此而已。他叫約瑟夫?梅里克,一個愛看書,彷彿一個大男孩一樣,天真,善良,純潔,真誠的人。

他有一段不一樣尋常的經歷。他在小時侯,母親就將他給了一個店鋪老闆:西爾科克。西爾科克並不把他當作人看待,反而靠讓人們參觀他當作做生意來賺錢。人們嘲笑、譏諷他,他很悲痛。最終,他在作者弗雷德裏克?特里夫斯醫生以及衆多好心人的幫忙下,在醫院中有了第一個家。每一天都有許多慕名而來的好心人來拜訪他,他都很高興,因爲,他渴望身邊有朋友。

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幫忙下,他去看電影,去鄉下居住玩耍……甚至連當時的英國女王也來拜訪他。他漸漸覺得自我不再孤獨,彷彿一個正常人。有一天,他躺在牀上靜靜地死去了,含着微笑,含着滿足,死去了……他的朋友們爲他悲傷。

讀這本書前,我以爲“象人”有些可怕,但隨着我繼續閱讀,我卻覺得他很好,比我們一些正常的人類都好。我痛恨那些嘲笑他、歧視他的人,他們這些人沒有憐憫之心,總嘲笑其他事物,異常是那個店鋪老闆,內心骯髒,“狼心狗肺”這個詞語來形容他再適宜可是了。象人雖然外表醜陋,但他的內心卻比我們許多人都更善良,純真。那些人真不應當以貌取人,這是他們犯的一個十分嚴重的錯誤。可是,那些好心人確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像他們看齊,學習他們的閃光點,像他們一樣,擁有一顆愛心。

我想起了前段時光的一則新聞。一個村莊中,不知誰把很多流浪貓關在許多籠子裏,想過段時光殺了他們賣貓肉。那些貓在籠子裏低聲哀叫,十分可憐。許多人看到後,都無動於衷。但一位好心人看見後,迅速向派出所報了案,隨即將自由還給了那些貓。我認爲,這個人很有愛心,就像書中幫忙“象人”的人們一樣,十分善良。

這本書很感人,我認爲我們也要富有一個愛心,做一個好人。也許就在你幫忙別人時,會結交到一些朋友。

經過這次閱讀英文課外讀物,我積累了一些詞彙,增長了許多英文知識。以後,我還會買這種英文課外讀物來閱讀,讓自我的英文水平更上一層樓。

讀《象人》有感 篇二

《象與騎象人》,作者爲喬納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學家,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獎獲得者,偉大的思想家、積極心理學先鋒派領袖。

這本書的讀後感,醞釀了大半年,自己反思了很久,一直在問自己:爲什麼這麼喜歡這本書,這本書到底解決了我什麼問題?

這本書給我一個最重要的答案,那就是中庸,我們既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也要有活在當下的心境,既要有積極去追求幸福的行動,也要有應付現實困難的勇氣。最後我得到人生的意義爲體驗生活,積極的去幸福生活,勇敢的去面對現實,經歷的一切就是人生的意義。

內容介紹:如果單獨來看書的每一章節內容,甚至每一小節的內容,它們都沒有太多的聯繫。但運用象與騎象人的比喻貫穿整本書就比較容易看到書的主線。從象與騎象人的比喻開始,瞭解他們的相處,如何追求快樂,心理層面和道德層面如何成長,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

作者知識面太廣,所以內容多且雜,我第一次閱讀的時候還被卡在心理和道德成長的章節,第二遍閱讀才把全部內容勉強讀懂,而第三遍閱讀的時候才知道整本書內容是如何渾然一體的,這還不包括我不時的翻開隨便讀讀。

而內容的廣也導致不好寫本書的總結,加上書中翻譯後組織的語言是我喜歡的,任何一章節似乎已經是濃縮後的精華,想單獨去提任何一個我喜歡的內容,都需要從文中摘抄整段出來,否者我提的任何一個內容點,最後都只是浮在水面上冰山的峯尖。

我個人認爲:正確的快樂假設應該是:快樂之道在中庸。關於“綜合”這個觀念最深刻的一個見解:當人們肉體、心理及社會文化三個生存層次的生活連貫一致時,人就會找到人生的意義。

個人在做決定時,往往處於自私的動機,但是如果有一羣人持續不懈地想改變這個世界,那麼他們的願景。

象人讀後感 篇三

《象與騎象人》是一本積極心理學方面的書,在這本書中,作者把我們的心理用人駕馭大象來做比喻,象就是那個本我,它怎麼想、怎麼做騎象人無法控制,但可以對本我進行適當的引導。這種比喻也就解釋了爲什麼我們常常下定決心想減肥,但又抵擋不住去享受美食帶來的愉悅感。除此之外,作者用一個騎在大象上的人來比喻“自我”,我們的潛意識時刻都會對外部世界作出各種直覺判斷,而意識也就是騎象人則爲直覺判斷編造出各種合理的解釋。作爲騎象人其實很難控制大象的,大象反而常常是主導者。

全書討論的話題有如何認識自我、如何彼此相處、如何追尋幸福、心理和道德層面如何成長以及人生的目的和意義。與雞湯文不同的是,本書通過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詮釋如何活得更幸福,告訴讀者背後的原理及具體的做法。我們說大象是一種自動程序、是一種本能,大象使用的語言最主要的字眼就是:喜歡,不喜歡。我們對人生的想法都是在無意識中快速形成的,沒有什麼道理,就是喜歡不喜歡。但我們往往把簡單的事情想複雜了,因而產生了很多煩惱。而大象不然,它就是簡單的,是快樂的。快樂是可以及時反映的,喜歡就快樂,不喜歡就不快樂。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每達成一小步快樂就會出現一次,換句話說,快樂在於過程,而我們人類更喜歡結果。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一種人類的情緒——“提升感”,它不只是一種快樂的感覺,而是會讓我們心中充滿愛及信任感,自覺地想去幫助他人或者是讓自己變得更好,實際上,這是具有安神鎮靜作用的迷走神經和荷爾蒙、催產素一起作用產生的感覺,通過閱讀名作,觀看經典電影,或是去佛堂拜佛求經,我們都可以產生這種“提升感”。

通過本書的閱讀,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本能和意志、行爲與心理、左腦與右腦、感性與理性撕扯着我們,使我們每天都深陷大大小小的漩渦,被各種衝突的慾望和想法折磨着。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變通,在遇到許多問題時,雖不能“興之所至,步之所及”,但至少也要嘗試“興之所至,心之所安”。

現代生活壓力重重,不少人期盼着迴歸自然,拋棄功名,簡單的活着。終南山上興起的"隱居熱",李子柒視頻點擊量上萬,都可以說明問題。只是,閉上眼睛、閉上慾望之門的活着就是幸福了嗎?作者海特先生明確表示――這種冷靜漠然,不費力追求的人生態度,基本上是爲了避開激情……沒有激情起伏的人生,根本不是人應過的生活。所以,正是因爲我們的人生起起落落,因爲豐富所以特別。沒錯,人類對慾望的執著會帶給我們悲傷痛苦,但是,猶如一把雙刃劍,執著也會給我們帶來幸福。

向陽而生,陰影便都會被拋在身後。

象人讀後感 篇四

初看《象人》的時候,一是自己慣來對黑白色的偏愛,二是衝着導演大衛·林奇(David Lynch)的名字,這次的《象人》,大衛·林奇1980年的處女作,讓我哭了。

象人不是象,象人不是動物,象人是人。這是影片的主題,也是主人公Merrick被-逼進絕望的夾角時最後的呼喊,卻尋求不到解救。就像影片緩慢拉開的序幕:一個相框中的美麗女人,一個接下來絕望的可人兒的母親,一羣喧囂的大象。伴隨着背景聒噪的喇叭聲,一個女人的身體被象羣踩過,踐踏。這個女人,一位母親,這熱帶雨林中荒誕的經歷,故事的起源就用這樣的蒙太奇給抽象帶過。然後是冗長的兩個小時。黑白畫面。伴隨讓人產生自然的生理嫌惡的哮喘聲,變形的身體,醜陋的皮膚,碩大的頭部,唯一能分辨出的清澈的左眼和一隻還是本來面目的左手,醜陋面貌下的美麗聖潔的心靈,夜夜禱告神經的羔羊,被屠殺的羔羊。那就是象人。

象人是無辜的,他像個孩子一樣膽戰心驚,他害怕人們對他的鞭打,對他嘲笑,他害怕窗戶外突然出現的那些不懷好意的人的臉,他害怕哪怕只是一個突然的關門聲,他害怕的不敢說話。他隨身帶着他母親的照片,一位有着天使般面容的女人,然後他又傷心的說:如果我的母親還在,她一定不會想見我,她……會以我爲恥,我,我讓她蒙羞了……哪怕那些人只是作態般的接近他,他卻受寵若驚,開心的像個孩子,他會說:那是真的嗎,真的是這樣的嗎?他不敢相信,他以爲他一生會真的像一個動物般的在陰暗潮溼的低層度過,伴隨着衰弱的身體,和沉重的哮喘聲。他對窗外教堂的希望,來自於他只想做一個普通人的渴望,可是那教堂就是窗外不遠的地方,那麼近,他看不見,他只能在心裏畫出它的輪廓,運用自己的想象來打造他的理想,一個對於普通人而言不值一提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