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蔣勳說宋詞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77W

蔣勳說宋詞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蔣勳說宋詞的讀後感 篇一

接觸蔣勳,是因爲愛看《紅樓夢》,我常說:“多情人看紅樓,看的是‘身世浮沉雨打萍’,跟着哭,跟着笑;無情人看紅樓,看的是‘食盡鳥投林’,知進退,明捨得”。然而,蔣勳卻把紅樓一夢解釋得既入情又清雋,這般在出世與入世之間自由切換,實在讓人驚歎。從這點上看,他不同於傳統意義上那種“靜水流深”的學者一樣惜字如金地道出哲理,而是把哲學用很人情味的過程表達出來了,就好像安徒生把塑造人性美與批判人性惡的箴言用很夢幻的童話傳達給孩子們,蔣勳則擅長用很生活、很心靈的方式來向成人世界表達生命的意義。

蔣勳是個很純粹的文人,只專注於藝術作品的文學性,比如他評價《紅樓夢》,不會把美食、建築、華服單獨拿出來深入研究,若有些許篇幅的描述,也是爲了讓讀者能瞭解當時的文化以更好地瞭解作品本身。他更多地是在講人物的身世、心理、性格及命運;在講癩頭和尚、跛腳道士如何給執迷之人指點迷津;在通過曹雪芹的作品說一切人生的狀態都是值得悲憫的。所以看《蔣勳說紅樓夢》,讓我對作者的素養與境界真是肅然起敬。

基於以上所說的表達方式和他對經典之文學性的尊重,我對他的其餘作品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而讀《蔣勳說宋詞》這本書仍然是一次意外。相對於唐詩而言,我是不太喜歡宋詞的,珠玉在前,唐詩恢宏大氣,李太白一句“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就把古今萬千氣象都道盡了,再說宋詞,“兩宋之間,一人而已”,我們就來看周邦彥的`名句:“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兩種意象的對比,宋詞就相對好像更纖弱一些,更耽溺一些;杜甫一生都是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爲志,然而李後主則終日關心的是“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種小情緒、小落寞。也許對於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人來說,比較難理解宋詞的美,最在意“家國天下”的年紀,是看不上這些兒女情長的耳邊絮語的。所以,最初看這本書的目的,是想瞧瞧蔣勳這位“生命的旁觀者”是如何看待宋詞的小家子氣的,會不會偶爾他也不那麼中庸?可是這本書拿起就放不下了。

首先是整本書的格局,蔣勳在談每一個詞人的時候都連帶着把他所處的朝代背景、生活際遇交代了一遍,你很少看到一部專門談詩詞曲目的文學作品會把那個年代的歷史統統寫進去,通常是非常嚴謹地在講格律,講平仄,講意象。可是在這本書裏,我們看到了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深謀遠慮,看到了宋徽宗起興文化的良苦用心,甚至看到了李後主整個跌宕起伏的人生對其詞作的影響。我們在這本書裏看到了詞這種文學形式在整個宋朝時期的發展演變,對一種文學形式的前世今生有了一種更爲全面立體的瞭解和掌握。

其次是拓寬了對美學的認知。就像我先前講的自己對宋詞的感受,覺得宋朝的詞人太過拘泥於生活瑣事,沒有那種“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視野和心態。可是蔣勳說,這一種繁華落幕後的自省,是經歷過金碧輝煌的盛唐以後,人們轉而開始關注自己內在感受的一種變化,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這種“落寞”和細微的觀察實質上是一種進步,他稱之爲“頹廢美學”,是指在現實生活裏,人向外的征服已經沒有任何缺憾了,這個時候,心靈上的空虛感、缺憾感就成爲了他們創作的源泉。所以不論是李煜、周邦彥、李清照,在他眼裏都是更爲內省和細膩的存在,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是更敏感、更準確的。往往空虛過後,人就開始呈現悟道的形式,這是瀟灑肆意的李白和報國無門的杜甫所達不到的境界,而宋朝的整個節奏正好都是平靜內斂的,這是時代所賦予的氣質。

最後是這本書所傳達的一種文人的氣度與從容,叫人稱讚不絕。如果我們說李後主寫“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是他作爲亡國之君的懦弱和無能的體現,那我們不要忘了,歐陽修、范仲淹這些有名的政客,他們表達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時,也不會覺得羞怯。但今天我們在官場裏,是很少有男性會流露出這樣的感情,遠不及宋朝文人的坦然,這事實上使得文化在部分人羣身上產生了一種“特殊性”,它是相對封閉的。我們再看臺北故宮博物館裏蘇軾的《寒食帖》,寫錯了就點一點,再改一改,面對人生中的錯誤非常隨意和坦然,所以宋朝給文人的大環境是讓人倍感舒適的,沒有壓迫感。就像程顥的一句“萬物靜觀皆自得”所述,任萬物自生,如天觀世,說任何生命的美麗都不必去駕馭,自現而自隱,自滅而自生,從這個意義上講,宋朝和宋詞又是外放的,想講什麼就講什麼,無拘無束。

推薦大家看《蔣勳說宋詞》,不僅是看宋詞之美,更是蔣勳道出的宋朝之美,看整個宋朝文化對一個人生命態度的影響,除去唐朝的豪放與瀟灑,我們也需要更多的內省與沉澱來面對各種際遇,承受各種結果。

蔣勳說宋詞的讀後感 篇二

《蔣勳說宋詞》,感動我的並不是宋詞,而是一個人的精神,他是蘇軾。蘇東坡因爲“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犯的罪相當於清朝的文字獄,遭到了嚴重的政治迫害。宋朝時仁政的朝代,所以仍然沒有殺他,只是貶到了海南。可是他的人生卻因此提升了一個檔次,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光輝。蔣勳說,蘇軾到黃州後,對無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在他的《寒食詩》中,有“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這樣的句子,他眼中,花和泥已經是一樣的事物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後來他到赤壁,又寫《赤壁賦》、《赤壁懷古》,抒發了生命的豁達。

當然蘇軾並沒有完全看透無常,活着的人誰也看不透。但是,我們連東坡的境界都望塵莫及。我覺得無常很難,直到年初的一場病,讓我看淡了許多。

去年十月以來,一直在咳嗽,斷斷續續,如秋日的霏霏江雨。只是疏於治療,一直拖到了今年元旦。那天一早起牀,渾身泛起陣陣寒意,竟然動不了身子。當時父母俱已出門,一時欲濟無舟,心中不由得慌亂。掙扎了好一陣,終於將就起身,潦草洗漱。看着鏡中的自己,我竟然有些不認識,一年的第一天,我卻潦倒成這個樣子,真是可笑。扶着牆坐到桌前,勉強提筆寫下了一首古體詩,然後又倒在牀上。

有生以來病得最厲害的一次,在醫院輸了兩週的液。在別人眼裏不算什麼,於我卻感慨良多。我們常自詡年輕人,可是卻又同老人一樣脆弱,幾枚看不見的病菌就能將我們打倒。其實仔細想想,人生七十古來稀,25歲的我,生命只剩下不到2/3,又何談年輕、年少?

在醫院的兩週,勝過我看的一切聖賢書。生老病死,離愁別恨,全在我的眼前發生。有一天我在等護士給我輸液,一家人連同大夫神色匆匆地推着病人衝進了搶救室,感覺沒過幾分鐘,就推出來了。這一次,病牀變成了白色,再也沒有人慌張,有的只是全家的失落與茫然。這一切就發生在我的身邊,近得我稍微起身就可以觸到那人的病牀。護士來給我輸液時,我竟沒有發現,因爲我當時已經懵了。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都已仙逝,可是沒有一次發生在我眼前。我第一次感到,親歷一個生命的結束,內心是如此悲愴而又無可奈何。

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無常。無常不是太陽東昇西落,無常不是四季秋收冬藏。無常是一切沒有預料的事,沒有徵兆的事,沒有辦法挽回的事。人世間有太多無常,只可惜我從來沒有讀懂。陸游唐婉,“山門雖在,錦書難託”的悽美愛情,我不懂;柳三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依依離別,我不懂;劉後村,“嘆年光過盡,功名未立”的動情哀嘆,我不懂。直到這一回,有一個生命如流星墜石,從眼前消逝。我發現無常並不一定伴隨着刻骨銘心,反倒是如塵埃一般悄無聲息,不帶走任何活着的證據。

生命的無常給我們留下太多遺憾,甚至感覺不到活着的意義。螟蛉與鯤鵬,哪一個活得長,哪一個活得短,都終究會死去。但最難消受的,其實是我們這些活着的人,“剩下”的人。史鐵生在《地壇》中所遭受的折磨,無非是母親用生命呵護了他,自己卻痛苦地離世。遠藤周作的《深河》中,面對親人離世,人們紛紛接受了恆河的洗禮,讓愧疚與悔恨隨河水流去。這纔是無常令人神傷之所在。我常想起蘇東坡“縱使相逢應不識”,與妻天人永隔的痛楚。東坡一生都沒有看透無常,儘管他寫過《寒食詩》,寫過《赤壁賦》,但是他還是會悔恨,還是會憤怒。他說“人生如夢”,說“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可一旦到自己身上,也仍然消受不起。

因爲我們終歸是俗人,我們還得吃人間煙火。倘若真看透無常,寵辱不驚,便不須再活着。那是王家衛的一句臺詞:“人生若真的無悔,那該多無趣。”人生若真懂無常,便也非常。

生病的這些天,我常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常常在心裏說,我會不會死?也許一個護士輸錯液,一味藥吃錯,我就會死。面對近在身邊的生離死別,我越發的神經過敏。我甚至在想,一個爆炸,一場災難,我們便不會再有明天。可是反觀眼下,我們又有多少未竟的事情?未竟其一,做好自己。做好自己,說來容易做來難。譬如我做教師這個行業,最易攀比競爭,你不比,也會有人跟你比。我們能不能放下執着,只做自己。未竟其二,惜時盡孝。父母爲了我的病,許多天沒有閤眼。我在想,難道非要等到他們也動不了的那天,我們再去報答這份恩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有多少人因此而抱憾終生。我們來不及細細地坐下來籌劃幸福,趁我還活着,趁他們還活着,珍重這最寶貴的時間。未竟其三,善待衆生。我們都是自私的人,自私沒有罪。可是在生命的長河中,我更願做一個渡河的人。上善若水,希望用餘生的善念,笑對每一個無常的生命。若此,人生何憾。

蔣勳說宋詞的讀後感 篇三

蔣勳老師是臺灣人,確切的說是成長在臺灣的大陸人,故鄉是大陸,生長在臺灣,這樣的背景也就註定了這部書在寫到南宋時用以自比的感情。

這部書一邊講歷史一邊講宋詞,講到宋詞就離不開政治,更離不開藝術、離不開美學,現在的宋詞是跟琴棋書畫聯繫在一起,是一種藝術品,雖然宋詞都是人寫的,但是用渾然天成,巧奪天工來形容也不爲過,因爲許多句子已經成爲千古不朽的名句,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不可複製,只要世界上還有人說漢語,他們就不會消失。許多宋詞的千古絕句,都是在特定的情況下才能寫出來的,李後主、蘇軾、李清照……我就不堆砌詩句了,他們的人生都是大起大落,如果平平淡淡的一生過下來,也寫不出那些個感人的詩句。只有在國破家亡、人生遭遇重大轉折的時候才能發出那樣的肺腑之情。相比之下,我們平日裏的考試失利、朋友爭吵都是雞毛蒜皮,少年強說愁罷了。

每次讀中國的歷史,讀到極盛或極衰的時候我就想哭,讀完這部史書,更加感受到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和歷史氣息,從盛唐的張揚,到北宋的內斂秀氣,再到南宋的小確幸,時代在變,民族性格在變,歷史在變,歷史的洪流都是不可逆轉的,每一個坐在上面的人都被推着走,似乎決定着這一切的就是上帝,就是命運。蔣勳寫到南宋,多次提到了他年少時喜歡蘇軾和辛棄疾的詩句,不喜歡柳永,教材中也非常推崇那種收回故土的思想,許多辛棄疾有名的邊塞詩篇都蘊含着一種獨特的情感,讀了之後的人就有一種奮不顧身想上戰場奮勇殺敵的情感,或是在邊塞守衛國土的一種自豪感,臺灣人在學,我們也在學,不過我們學來的詩篇,用來代入的場景不一樣,臺灣人用南宋來自比,代入兩岸關係,大陸人代入的往往是近一兩百年的屈辱近代史,心中想的是光耀中華,恢復萬邦來朝的保持了千年之久的國際地位,兩岸人民格局的不同就此顯現。蔣勳年輕時正值****鬧得火熱之時,大家以一種“南宋”人的心態來看待自己,年邁後,時代變了,漸漸地發現不過是泡影,就像南宋想奪回汴梁一樣,面對強大的對手,無能爲力,久而久之在這種環境下,文化中的小確幸出現了,偏安一隅的思想開始佔據主流,作者也漸漸反思,發現也愛上了柳永、姜夔的詩句,想來也是有點意思。

從一個時代的興衰,一個朝代的興替,到一件事物的始末,一個人生的波折,都存在三個境界,這也是我發現的這部書的精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總結出人生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從這裏開始,人生開始感受到了一種頹廢,繁華下落,開始沉靜下來領悟,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眷戀和珍惜。

第二階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在這裏,人生多了一份執着,一份癡情,也多了一份漫長的痛苦。很多人在這份痛苦中就倒下了,並沒有過渡到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是一種釋然,尋來尋去,不過如此,曾經的不過是亂花彌眼,淺草沒蹄,要尋找的不就在眼前麼,執着只是經歷,難成結果。

蔣勳說宋詞的讀後感 篇四

只因爲平時喜歡幾句宋詞名句,就在衆多圖書中,選擇了這一本。沒想到一開卷就愛不釋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爲“養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所以花了一個多月才品讀完。

真的是一本好書,值得“爲伊消得人憔悴”。蔣勳是臺灣美學大家、文化教父,書可能是講座稿整理而成的,非常口語化,有點羅嗦,但也體現他的細膩。就象聽《百家講壇》一樣,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引人入勝。他以寬廣的學養和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爲我們娓娓道來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詞,對宋詞進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讀。爲了把這“安靜、圓滿的果實”講解透視,蔣勳從唐後主李煜講起,講爲什麼在唐詩的頂峯中,如何產生宋詞,宋詞在中國文化長河中的歷史意義,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詞的脈絡,分別講述了李煜、馮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幾道、歐陽修、蘇軾、柳永、李清照、辛棄疾,最後以姜夔收尾。

蔣勳說:在宋詞中,你會覺得有一種飽滿與安靜,它醞釀了另外一顆新的種子,與花的騷動性的美非常不同。騷動是因爲它正在開花,開花自然要吸引別人注意,而果實不見得有那麼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種圓滿。宋詞是一種簡練,一種淡雅,一種不誇張的情緒。閱讀蔣勳,你會發現宋詞的頹廢、平實和自然,發現現實的美,其實人生是一場美的沉思。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平安無事,必定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免不了風風雨雨,冷冷熱熱。對於困難和挫折,人們有不同的態度,有的退縮,有的迴避,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戰而勝之。

人生問題也是古代哲人難以迴避的。孔子以現實的、積極的態度對待人生。他總結自己的一生,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莊子很感嘆大樹的長壽和蜉蝣的短命,認爲:“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詞人也經常涉及人生態度問題。對此,他們作出各種各樣的解答。蘇軾屢言人生短暫,人生如夢。最經典的是《念奴嬌·送錢穆父》的下片: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時代使蘇軾成爲一個令人仰望的大文豪,可是在政治上他卻不是一個成功者。有人可能會說,這些都是頹廢的人生觀、沒落的情趣。其實不然。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來,蘇軾追求個人生活的志向確實比較一般。但是,蘇軾以此諄諄勸慰朋友:人生就像逆水行舟,我同你一樣逆流而上。這些言辭,雖然不是青年時期的意氣風發,然而也還是積極進取,難能可貴。人生短暫,萬事匆促,這是不爭的事實。榮辱得失本來就是相對的,過於執着,就會走向對自己的束縛。

讀了這首詞,我認爲,我們應該像蘇軾那樣,不管遇到什麼挫折,不論受到什麼委屈,都不要對人生失去希望,而應該調整心態,懷抱一種飄然自適的性情,在“逆旅”中做一個堅定的、自覺的“行人”。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人不能縮在烏龜殼裏過局天促地的生活,而應該走向廣闊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氣,在世間尋找人生的情趣,煥發出浪漫的青春。這是人性的覺醒,慾望的復甦。這種理念,將有力地推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從而成爲促使人自身最佳發展的原動力。

蔣勳不僅僅講詞,還講作者的經歷,歷史背景,所處環境,深入剖析作者的創作意景,以及作者與作者的比較,結合美學、書法、陶瓷等不同形態的藝術侃侃而談,絲絲入扣,到點到位,讓你賞心悅目,品嚐閱讀的快樂!有空你不妨讀一讀,對人生進行一場美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