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3.03W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有感 篇一

陸陸續續看了這本書有兩個月了吧,剛開始的電子版到後來換成了紙質版的,又由於瑣事太多又有幾天都沒有去碰,有時則動輒幾十頁,大致把此書看完了。

作爲一名理科生,我對於歷史政治之類的東西本來就沒有興趣,平時都是爲了考試而去學習歷史,背重要的人物、歷史事件,因此我以前對於歷史的記憶就只是單單的一條時間主線上面有着各種各樣的大事罷了。可是無論對於一個民族還是個人,對於歷史的記憶都是不可或缺的。歷史就是民族的記憶。我們所接受的歷史教育表面上看並不怎麼受大部分學生青睞,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有辦法活在一個沒有歷史的世界裏。就像一句話所說的,“我們會鄙視一個假的東西,但是我們依然依賴這個假的東西。”但是我們所看到的接觸到的教科書裏的歷史,它到底是真是客觀的,還是虛僞主觀的呢?有高中老師說歷史書95%都是假的,當時也只是一笑了之,但讀了這本書發現,許多觀點與我們一直以來接受的歷史教育觀點非常不同,甚至出現相悖的歷史故事。到底何爲真何爲假?僅僅閱讀這本書與之前所受的歷史教育我不可能做出回答。所以這篇讀後感將以閱讀過程中我所受的思想衝擊和從中得到的小小感悟爲主。

一、對歷史的表達方式的突破,或者說是創新

首先,因爲這本書本來是源自人大的一門由張鳴老師開設的政治史公開課,由他的幾個學生根據錄音整理出來的。不同於一般的歷史書,敘述冗長繁瑣,語句呆板,這本書語言詼諧幽默,比如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張鳴老師以“這哥們兒”來稱呼,叫徐樹錚“小徐”啦,還有“幾百萬發子彈打出去了,但是沒傷幾個人,倒是幾公里以外的一隻羊被流彈傷到了據說炸死了一個宮裏的太監和一條狗”,等等,一改往日曆史書籍沉重的基調,輕鬆論述的同時伴隨着深刻入理的剖析,爲我們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充滿了矛盾與悖論的真實歷史。另外,他是站在一個歷史研究者的立場客觀公證地分析歷史事實的,幾乎不摻雜作者個人任何政治立場,這顯得非常難能可貴。鮮明的政治傾向是不可能寫出信史的。

二、對一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更加客觀真實深層次的看法

1、新政失敗。作爲後來者,我們當然清楚的知道清廷的新政以失敗告終,並且緊接着就發生了辛亥革命,想當然的認爲是新政斷送了清朝的氣數。然而,作者卻看到了不爲人知的新政的成就。作者認爲清末的新政實際上是一次比較成功的變法,其深度和廣度都遠遠超過了戊戌變法。不幸的是慈禧太后和光緒帝死後,新掌權的滿足貴族缺乏足夠的政治經驗,他們開始試圖重新收回權力,這不僅導致了新政的失敗,同時使得矛盾變得更爲尖銳。此時,辛亥革命爆發了。

2、甲午戰敗原因。今天我們一談到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總把西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當成她的一大罪狀。其實,這個帽子扣到她頭上多少是有點冤枉她了。至於修築頤和園,其實是光緒的意思。光緒是想修好頤和園,讓西太后去那裏養老,這樣他就可以真正的親政了。

3、戊戌變法。戊戌變法的失敗不是因爲資產階級軟弱而是因爲帝—後二元結構的存在;康有爲、梁啓超對於變法的主持其實沒有佔多大比重;西方國家也是支持戊戌維新的。

4、歷史人物新看法。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林則徐雖然是所謂的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對西方的認識少之又少,如果不去禁菸他還一直以爲西方人的腿是直的,我們明顯把他推到了一個更高的地位;李鴻章並不僅僅是慈禧信賴的大臣,在清末的很多事情中他都對歷史有相當強的推動作用;太平天國看似浩浩蕩蕩,但是他們的領導人沒能整合農民的力量,因此這種力量再大也沒有用;袁世凱被那麼多人稱作賣國賊,但他其實也有自己的無奈,中國大勢所趨,難以憑他一人之力來改變國家的命運。

三、於我們現在的啓示

首先我挺同意張鳴教授說的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三婦”心態的:怨婦心態、潑婦心態和情婦心態。這三種心態初看不好接受,怎麼把我們的學者們說成這種樣子,但看了此書再聯繫我們現實,覺得確實如此。我們的教科書上對於外國列強總是有若有如無的醜化,而抗日戰爭表現得更明顯,我寫論文時找到的一些歷史書籍也都充滿了那種強烈的感情。我覺得這些心態仍然是時下大部分人面對民族、愛國、歷史等所採取的態度。大家一談論近代史,就是說我們種種被欺負啊,霸佔啊,卻沒有反思說我們爲什麼會被侵略、被剝削;就拿去年釣魚島事件來說,怨婦的哭鬧心態可謂表現得淋漓盡致:除了“日本人不知悔改”“小日本天性就壞”之類的話以外,就分析不出個所以然來了。多座城市出現打砸日本店、車的事件,就像是潑婦的凡事講打的心態。義憤填膺地吶喊助威反抗小日本,又砸汽車又防火。結果,別人毛髮不損,我們自己卻焦頭爛額。我們接受怎樣態度的歷史教育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整個民族對待遺留的歷史問題的立場和處理方法。因此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去了解更多不爲人知的歷史細節或者說是歷史側面,這才能使我們對自己的定位更加準確。正如張鳴教授所說:如果我們不知道或者完全無視這個過程,就很難在歷史長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難安放好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誠如斯言。

但是,這本書還是有一些錯誤的,豆瓣上就有人指出了此書在一些細節地方的錯誤(比如剪船應作“蠆船”,三元里抗英時英軍死亡數量有誤等)。我覺得一本書有所錯誤在所難免,下次印刷的時候可以改掉就可以了,畢竟瑕不掩瑜,

我覺得我們看一部作品,更多地是要去尋找她好的、值得我們學習的方面,從而完善提高自己,對於一些錯誤發現更好,但這不應該是我們拒絕這本書的理由。

總之,我覺得這本書給了我對於瞭解中國近代史的一個不同的視野,也使我對中國的近代史更加感興趣了,我將來可能的話還會讀老師推薦的其它作品的

讀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有感 篇二

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是從外交角度解讀清朝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期間我國的歷史發展,但這不是一塊完整的歷史敘述而是斷代史闡述。

一、談談蔣廷黻

蔣廷黻主張以所學爲國家所用,是中國近代史上“書生從政”的代表人物。在學術上,他是當時公認的中國近代外交史專家和這一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他另闢蹊徑,從外交的角度講述中國近代史,從外交的角度分析近代中國遭受西方列強壓迫的原因。《中國近代史》折射出蔣廷黻那一代受過西方高等教育和“西潮”影響的學者在思考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社會進步時的普遍心態,是對中國近代遭受侵略的一種深刻反思。雖然他的歷史觀不可避免受到他的政治傾向影響,其觀點在今天看來也並非完全正確,但其思考的精神,其學術價值和學術影響,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1914年,蔣廷黻中學畢業後,進入了俄亥俄州歐伯林學院讀大學。在大學裏,蔣廷黻主修歷史學,兼修其他多門自然科學課程。他這樣選擇的原因是,他對當時中國國內的軍閥紛爭和混戰所引起的各種問題產生了探究慾望,想通過學習歷史,獲得“將來在中國從事政治工作”的知識和經驗。同時,由於歷史系的課程枯燥單調,他在課外閱讀了許多德國史和意大利史,瞭解了俾斯麥、加富爾、馬志尼、加里波第等德國、意大利政治家是如何爲建立現代民族國家而努力的。接受了嚴格的科學方法訓練。俄亥俄州歐伯林學院自然學科的教授們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教科書,而要求他們學會觀察事實;研究報告一定要做到觀察仔細和結論客觀。這種訓練使蔣廷黻終身受用,使得後來他從事歷史研究時能堅持從史料中得出結論,憑史料說話;從事政治工作後也極重視實際觀察,對很多事有較爲清晰的見解。1919年夏季,蔣廷黻從巴黎重返美國,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再次進入大學進修後,他想做個能左右中國政壇的新聞界大亨,就進了新聞學院。他不久便覺得要左右政壇必須懂得政治,便進政治研究所改修政治學。後來,他認爲政治學科所講的政治只是理論而非實際的,“欲想獲得真正的政治知識只有從歷史方面下手”,又轉爲專攻歷史,主修歷史學,導師是著名政治社會史教授卡爾頓·海斯。轉了一圈,蔣廷黻又學習歷史了。歷史的功能在於瞭解過去、服務現在、推測未來,因此歷史著作應注意歷史教育的普及,力求寫得既內容豐富、又明白曉暢,以達到歷史所產生的最大效應。《中國近代史》就是以進化史觀爲指導,以“經世致用”爲主旨。

二、談談這本書

鴉片戰爭暴露了清朝腐敗的政治、沒有工業化的經濟、八股式的文化、沒有民族意識的社會,與之相對的是步入近代化的西方,這種差異甚至差距應該也與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有關聯。

任何時代都有英雄。林則徐、曾國藩是優秀的人。

太平天國起義基本是歷史的“重複”,而辛亥革命確實帶來了新的東西,但軍閥割據又暴露了中國大衆缺少民族意識。

三、歷史學

史料的選擇往往會受主觀意識影響,因此,對歷史的解讀會很多。提高學習歷史的辨別能力建立在較強的邏輯思考基礎上,不然可能會沒主見。

讀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有感 篇三

如其封面所說的“還原一段被扭曲的歷史,挖掘國人今日問題之根源”,這本書中的許多觀點與我們一直以來接受的歷史教育觀點非常不同,甚至出現相悖的歷史故事。到底何爲真何爲假?僅僅閱讀這本書與之前所受的歷史教育我不可能做出回答。歷史學家尚持不同觀點,我這個微小的學生怎麼可能在短短時間內看透歷史呢?所以這篇讀後感將以閱讀過程中我所受的思想衝擊和從中得到的小小感悟爲主,當然不會闡述我的歷史觀點或者立場。

閱讀這本書可以說比我之前閱讀過的所有關於歷史的書籍都要輕鬆,並且我非常願意去閱讀。因爲它一改歷史書籍的艱澀枯燥,更多地給人一種在課堂上課的感覺,語言很幽默生動。當然,這本書本身也是源自一門很受歡迎的選修課。

閱讀第一講時,我已經被直白明瞭、指戳要點的字句所吸引。就如“我們會鄙視一個假的東西,但是我們依然依賴這個假的東西。”可見我們所接受的歷史教育表面上看並不怎麼受大部分學生青睞,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有辦法活在一個沒有歷史的世界裏。但是我們所看到的接觸到的歷史,它到底是真是客觀的,還是虛僞主觀的呢?其實沒有很多人會主動去考究這個問題,大家只是覺得大概地知道這些歷史事件就夠了。但也許正是這種心態,讓我們整個民族現在依舊在“童年陰影”下反覆折騰、反覆跌碰。正如作者所說“如果我們不能很正確地看待這段歷史,就很難吸取教訓,很難避免過去的悲劇。我們必須從心理上走出我們的中世紀,纔有前途,過去的輝煌歷史纔有價值。”我們不僅要撫平自己的創傷,更重要的是如何從這些創傷中學習不再受傷。

而近代的“三婦”心理,幽默有趣但又恰到好處地形容了我們過去對中國近代史的三種態度。其實我覺得這些心態仍然是時下大部分人面對民族、愛國、歷史等所採取的態度。就舉前不久的來說吧。怨婦的哭鬧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吧!但是,除了“日本人不知悔改”“小日本天性就壞”之類的話以外,就分析不出個所以然來了。再就是潑婦的凡事講打的心態了。義憤填膺地吶喊助威反抗小日本,又砸汽車又防火。結果,別人毛髮不損,我們自己卻焦頭爛額。情婦的“崇洋”心態則同樣的一味好外,連自己祖宗的姓氏都忘記了。我之所以把這些列舉出來,其實是想闡述我的小感悟:我們接受怎樣態度的歷史教育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整個民族對待遺留的歷史問題的立場和處理方法。這種“三婦”心態下的歷史教育史很難讓我們正確審視歷史,或者更重要的是審視我們自己。所以,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去了解更多不爲人知的歷史細節或者說是歷史側面。這並不是官方的歷史教育說有負面影響,而是隻有當我們知道更多、更細的時候纔可能找到自己的真正位置。

在讀這本書時,原本所知道的歷史故事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比如說李鴻章這個人物對歷史的推動作用其實要比印象中大得多;洋務運動不是改革不徹底,而是不夠快;戊戌變法的失敗不是因爲資產階級軟弱而是因爲一個我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帝—後二元結構的存在;還有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原因之一頤和園的修建挪用大量海軍軍費的始作俑者不是慈禧而是她的兒子;還有幾乎不怎麼介紹過的軍事改革,要知道這東西的作用不是我們一兩句話能帶過的;還有爲什麼我們從來沒有一道這樣的思考題:西方國家支持戊戌維新的原因;被擡高了的康梁等等。

基本上整本書都才刺激我“保守”的神經,但是我卻非常享受這一閱讀過程。它帶給我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歷史,知道許多很有趣的鮮爲人知的歷史,而這些沒有被大多數人接觸過的點滴歷史匯聚起來就可能產生新的歷史觀,而這些歷史觀,在我看來,更有利於我們發揮歷史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