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2W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精品多篇)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一

看了很多講述精神病院的電影,我也設想過假如我被送到精神病院後該怎麼逃脫?也許也只是歇斯底里裏的喊叫“我沒病,我是正常的”,在這裏,正常與精神病是同義詞或者說“同一個詞”。可不可以說,我們都有“病”,病的不是身體,而是思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在社會中我們都在尋找認同,當別人不願意按你的思維出發,你就變得“不一樣”“不可理喻”,有的人會選擇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同時也容易走上“有病的不歸路”;有的人喜歡以別人爲參照物,對於不一樣心懷恐懼,懷疑自己的不正常,在不安中放棄上天給你的獨特稟賦,戴上面具,披上虛僞的外衣,朝別人靠攏。

看了書中這麼多案例分析,認識了人以及人性的複雜,這種複雜不是貶義詞,而是真的包含了很多可能性,跟隨筆者的分析,戀童癖,異裝癖,露陰癖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下流,精神病,狂躁症沒有我們想象的恐怖,就像我們想當然的以爲“瘸狠,瞎壞,啞巴毒”。

書中有個案例“丟失的左邊”挺有啓發,一位女性因中風右腦損壞導致左邊的眼睛看不見,每次吃東西都會抱怨護士給的食物少,因爲她只能看到右邊的食物,大腦沒辦法下指令往左看,爲了讓她吃完另外一半食物,醫生設計了一款旋轉椅,她只要有意識的一直往右旋轉就能找到左邊剩下的食物,但是每次找到依然會剩下左邊的一點,只能靠不斷轉圈中吃完左邊剩下的食物。我曾以爲雖然只有一隻眼,在旋轉中也能完全認識,不曾想雖然旋轉360度看似全部都看了一遍但仍然有很大空間的死角,只能靠不斷增加旋轉的次數來檢驗才能讓死角越來越少。人們的認知也是如此,不是360看了一遍就自以爲掌握了真理,還是有很大的誤差,只能在不斷的認知驗錯中才能減小誤差,不敢妄自菲薄瞭解了真相或真理。希望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不要急於確定真相,所要做得懷着包容的心態,多聽多看多想,不要妄自論斷。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二

很早知道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圖書,卻不知道這是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看完以後,我會發現這些人比正常人還正常,書中涉及到的內容太多太多了,心理學、宗教、量子物理、多重宇宙以及瑪雅文明等,真的不懂這些人到底是瘋子還會天才,這個世界有我們太多不理解的東西。

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或許我們自己也說不清楚吧,作者卻從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向探索這個世界,首先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勇氣,不斷地訪問這些精神病,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世界觀。只是有限,有些地方雖然沒有看懂,略有遺憾。但是卻感覺到他們的世界觀很奇特,知識是那麼的豐富,每個故事都有令人深思的問題在裏面。他們的執着是那麼可怕,對這個世界的疑問是那麼的多。或者這就是我們質疑他們爲神經病的原因吧,在他們嚴重我們何嘗又不是一羣怪人呢?真的不知道是他們真的瘋了,還是我們已經習慣了命運的安排。

想到《靈魂的尾巴》裏面的幾句話:想出去很簡單,就跟靈魂盤起尾巴基金軀殼當人一樣,想不被人當神經病,那就必須藏好一些想法,不要隨便告訴別人,這樣就安全了。正常人之所以爲正常人,大概是因爲我們在很多時候隱藏了我們心中的想法吧,感覺這真的像一個悲劇的故事,。

其中的《角度問題》也讓我深有感觸,隨着時間的流逝,閱歷的豐富,現在的我們想事情越來越複雜了,我們習慣自己的經驗和態度去教育孩子,試想一下,這樣的操作孩子真的能接受嗎?他們真的會理解嗎?動畫片《天上掉下個豬八戒》裏面有這樣一個場景,八戒倒立以後發現福迪變高了,變得不是福迪,而是看人的角度。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事情的話,或許就能明白他人的看法了吧。有時候我想不明白精神病人講的那些話,換個角度或許就懂了,作者也是這樣走進他們的世界的吧。如果哪天你看到我不正常了,或許是你不正常了,哈哈哈。.。

作者說這本書是一個悲劇,現在想想也確實如此,書中提到很多神奇的想法,四維生物、靈魂的尾巴,時間的盡頭,多重宇宙。.。這些“瘋子”嚴密的邏輯性和推理又讓我們無言以對。而我們早已不再對這個世界充滿各種各樣的疑問,習慣了每天的事情,到底誰纔是天才,誰纔是瘋子?不管如何,我們已經漸漸地走向普通人這條路。通過這些“瘋子”的故事,希望我們可以從他們世界觀中獲得一些啓迪,對這個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有一些不一樣的瞭解。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三

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是在某雜誌上。雜誌登載了書中的一篇節選故事,講的是一個姑娘總是把人看成各種動物,而這些動物的習性和那個人的性格竟然驚人的吻合。驚奇之下更激起了我對這本書的好奇,於是忍不住到圖書館借來一讀。

本書是一位原本是公司項目總監的高銘,由於對精神病患、心理障礙者以及邊緣人的內心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於是工作之餘利用閒暇時間,各種手段傾聽這部分特殊人羣的心聲後整理成的筆記,也是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的訪談手記。

一開始,我的確是抱着看看“精神病人”的娛樂心態進行閱讀的,可是沒看兩篇,這本書的內容就讓我對這個世界,這個維度有了全新的視角和認知。書中的病人大多並不是我們印象中的張牙舞爪意識不清的精神病人,相反,他們中很多人有着自己對世界獨特的認知角度與方式。在他們之中,有的認爲人類並不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物,而是細菌。細菌奴役着人類,細菌寄生在人類身上,獲得它們需要的物質。當人類的存在真正威脅到細菌時,細菌便會輕而易舉地消滅人類;有的人認爲石頭有生命,會說話,我們的生命在石頭只是短短的一瞬。於是她每天每天蹲着研究石頭,試圖與石頭交流而因此被認爲精神不正常;有的認爲世界是多維度的,而自己卻不屬於這個維度,而是從一個更“先進”的維度中被通過量子論轉移到這裏的這些不同的世界,在平時看來的確荒誕可笑,可是當真正傾聽他們的世界和想法,卻也有着存在的合理性,甚至讓人開始懷疑自己從前的認知是不是就一定正確呢?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個正在工作的“病人”,每個月總有這麼幾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裏,關閉一切通訊設備,斷電斷水,拉上窗簾,讓房間一片黑暗,使自己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之中。他只准備水和沒有味道的麪包以滿足生理需要,然後躺在裏面,就這麼呆上幾天。他說在這幾天中,他什麼都想什麼又都不想,自己一個人感受自我。味覺,嗅覺,聽覺,觸覺,視覺,都處於全新的狀態。這是一種多奇妙的感覺啊。這讓我聯繫到自己,平時離不開電腦,更離不開手機。吃飯、上課想要少碰手機卻又時常忍不住掏出來刷刷微博與人人。自從有了手機電腦電視,的確我們很少有時間可以安靜的看看自己,世界充斥着各種聲音,太雜、太亂,以至於我們什麼都聽,又什麼都聽不到。挑幾天留給自己,隔絕自己,審視自己,我也許會想想自己都在做什麼,目的是什麼,自己在這個社會中是不是真的存在着,而不是隨波逐流行屍走肉這不是和孔老夫子的“三省吾身”有着一種奇妙的契合嗎?我從心底不認爲這個人是“病人”,他只是用自己的辦法審視自己,這也是現時代社會很多人缺少的卻又急需的一種心態。

精神病人和正常人,到底哪一種纔是真正的正常人。這讓我想起一句話:當全世界都是神經病時,正常的那個就會被認爲是不正常的。那麼我現在所屬的世界中,究竟是大多數人是正常的,還是那小部分人才是正常的呢?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看法,我卻認爲這沒有界限。誰規定世界上只能有兩種人呢?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篇四

天才和瘋子是個怎樣的界定?什麼是天才,什麼是瘋子?小時候也和大多數人一樣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瘋子就是精神病,彷彿一個在天,一個在地,永遠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改變了很多我對這兩者的看法。

這是我看過最好看的書之一,即使是有之一,也不影響我所表達的對這本書的喜愛,好久沒遇到一本自己如此喜歡的書了。喜歡這本書,不僅因爲作者輕鬆的筆調,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展示了的一個自己幾乎沒有接觸過的世界,展示出來的獨特視角。

在大多數人的眼裏,瘋子都是精神病院裏,精神出了問題,神經錯亂,舉止怪異的人,簡而言之,即是腦子有病。然而看過《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後,我發現瘋子不應該被這樣子定義的,他們中很多有自己的思想,頁很清楚自己在想什麼,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學性的,就像書中的“四維蟲子”和“時間的盡頭”等節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維是很嚴密的,所講到的量子力學也是有根有據的,講述時思路清晰嚴謹,若是在大學課堂講課,相信是很有資深教授的範兒的。但是這樣的人卻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人們把他們當成瘋子,只是因爲他們的思想被絕大多數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若是人們能寬容地對待這樣的思想,換個角度來看“瘋子們”一些天馬行空式的想法,或許他們就是坐在研究院的科學家了。

天才和瘋子有時只是時代的差別,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整天拿電腦,航天飛機什麼的來說事,人們肯定也覺得他們是瘋子,可是在今天,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都不會對此有絲毫的質疑,它們都成爲了現實。再如,尼采,梵高,愛因斯坦等天才都有不被大家所理解的時候。尼采是西方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這位自稱是太陽的哲學家後來還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畫風和當時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見,後來也進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時,便也成了瘋子。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理解萬歲。我想在以後的日子,即使我不懂“瘋子們”的世界,我也會尊重他們的想法,有時並不是別人的想法怪異,只是那是自己沒法達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