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書筆記

讀後感1.49W

第一篇: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書筆記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書筆記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後感

魏力夫

在繁華都市的大街上,人總會擠在一起的。在各式各樣衣着的人身邊擠過,就像一陣陣洪流,在各色的大樓之間擁着,填塞了這座都市。

在這片人的海洋之中,有一座座無法被沖垮的海島——一棟棟的的高樓,與真正的大海相同的是,在這人海之中也有一塊塊礁石。相比那大海,這礁石並不高大,反之,還顯得十分的佝僂與醜陋,我們將其稱之爲“神經病”。他們所到之處,總能在“波濤洶涌”的人海中開出一片空曠的境地——密集的人羣會迅速地散開。這樣的行爲,與其說是“敬而遠之”倒不如說是一種骨子裏的厭惡了。

之前的我也是如此,但是之後,我卻意識到了這是多麼的錯誤與愚蠢。是這本書洗禮了我的心靈。

這是一本以報告文學爲形式的書,書的作者是任某公司經理的高銘,他花費四年的時間,深入全國各地的多所精神病院調查,探訪了精神病人生活,寫下了這本書,以一次次採訪記錄的形式,展現出了那不爲人知的,精神病人的世界。倘若這位作者不是擁有許多普通人欽佩的學歷與資質話,或許人們也會以爲他就是精神病人,他本應該進神經病院的。可見,在這人與人之間,存在這多麼深的誤解。

其實,當我們稱那些患者爲“精神病”時,就已經帶上了無法泯滅的誤解了。他們與我們樣,同屬於“人”這一種族,但我們省略了末尾的一個“人”字,足以體現了我們心底裏根深蒂固的偏見了。我們是正常人,他們則爲“精神病”——就如同我們稱自己爲“好人”“良民”稱犯罪爲“壞蛋”“勞改犯”一樣,我們之所以可以毫無壓力的說出這樣的話,是因爲“好人”在數量上遠遠的超過了其他“另類”如果有一天,犯罪的數量遠遠超過你了“好人”那麼,或許在那個時候,我們就不再是好人了。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逐漸認識到,“精神病”之所以是病,是因爲那些病人對他們自己獨特的思想與愛好過分的熱愛與投入,而他們的思想,通常並不爲常人所理解,正是我們憑藉着數量上的優勢,肆意去歧視他們。在許多故事中,裏面的患者都有學歷的。在他們所講述的內容裏,不乏我們所理解的,但是仍然有許多我們不理解的,也許他們的想法是正確的,但是以今天人的科技與智慧無法去解釋罷了,於是被稱爲“瘋子”了。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他們的理論會像現在的那些定律一樣,成爲世人皆知的真理。而那些現在的真理,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被推翻。

瘋子與天才,似乎並沒有本質上天與地的差別,相反,他們之間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反之,卻是十分貼近的。在歷史上那些偉大的人中——哥白尼,布魯諾,巴德斯也不被人所理解,也被稱爲瘋子。但是,時間卻證明了他們偉人的存在。而我們所熟知的一些人——托爾斯泰,牛頓,梵高,都有一定程度的精神分裂症。人的知識是隨着時間而進步,更新的,在這個時代所劃定的界限外,超前者稱爲瘋子,落後者即曰腐朽。或許,在這個時代中稍稍超前的人,纔可以稱爲“偉人”“天才”他們是爲人所理解的病人,而正是世界上存在病人,我們才以極緩慢的速度進步着。

瘋子與天才,或許只是在一個觀念,一個思維方式的差距,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不成功,變成仁。

第二篇:《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書心得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之讀書心得

這是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作者高銘是一家公司的項目總監。由於對精神病患、心理障礙者以及邊緣人的內心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在2014—2014年間,通過各種渠道,利用所有的閒暇時間,探訪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機構,對“非常態人羣”進行近距離訪談,並最終整理出了這本書的內容。

其實當我們從一個正常人的角度看待精神病人這個羣體時,“精神病人”也在審視着我們“正常人”這個羣體。這個給我很大的啓發,讓我開始換個角度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行爲,看待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讓我反思地更全面。印象很深刻的是,作者與一個兒童態生活方式的人交談,這個人說到:“我看過一些給孩子看的文章,例如說早上出門吧,會用孩子的口氣去說:天空很藍,朝陽很美,樹木青翠,空氣新鮮,諸如此類。”可是事實上並不如此。她曾問過不下100個孩子。因爲兒童的身高沒成人高,也就沒興趣看那麼多、那麼遠、那麼宏觀。他們比成人更靠近地面,地面纔是最吸引他們的。他們會看蟲子;會注意走路踢起來的石頭;會留意積水的倒影;會看到埋在土裏一半的硬幣;會認真地研究什麼時候踩下去纔會發出踩雪特有的咯吱聲;他們會觀察腳下方磚的花紋 他們注意的太多了,但是沒幾個仰頭看天、?朝陽、說空氣新鮮的。其實很多兒童讀物是成年人的角度。成人看這種文字,會覺得很新鮮,而孩子看着會覺得很無聊。孩子很聰明,但是他們不大會表達,他們只能直接反應爲:沒興趣。

這麼一段談話,讓我不禁思考,在我們課堂上w我們自認爲有意思的環節,學生真的感興趣嗎?而我們不在意的細節,可能正是學生喜歡的。記得有次課上,由於新課教學例題中,涉及的是西瓜運輸的問題,我臨時想到了一個導入的問題,就問了學生一句:暑假時,給你們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水果?結果讓我震驚,全班百分之九十五的同學都舉手了,而且個個都躍躍欲試。我不禁感慨,其實老師有時不用費盡心思去創造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最單純的事纔是學生最感興趣的。

在工作的日子裏,我也不斷勉勵自己多關注學生的喜惡,讓在收穫知識的同時,也讓學習變成學生很喜歡的一件事。

第三篇:《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書報告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上學期期末的時候,身邊有同學在看這本書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第一次聽到這個書名:

我:關於哲學的吧?

他:差不多。

我:看我猜的多準。

他:看了一個晚自修,也想了一個晚自修,頭都疼了。 我:誇張了吧,講什麼的?

他:精神病人的故事。

我:你的故事?

他:別開玩笑了,我覺得我再看下去,我也要成精神病了。 這就是那段讓我下定決心要看這邊書的對話。也似乎暗示了全書的風格:一段又一段的對話。

一名精神病患者總是穿一件黑衣服,撐着把傘,蹲在草叢前,什麼也不幹。一個醫師爲了弄清楚他到底在幹嗎,也做了同樣的裝扮,蹲在病人的身邊。過了很久,病人終於開口了:你也是蘑菇嗎?這是很多人都聽過的一個笑話,但現在,作者不會笑了,我也是。看完這本書,你就明白了。

很慶幸,看完這本書的我並沒有像那位同學一樣想到頭疼,除了在那些量子物理上。我覺得那些精神病人的邏輯很正常,或者說,很多都和我一樣。沒準,我就是個精神病呢。

作者的工作就是接觸各式各樣的精神病人,瞭解他們的情況,進入他們的內心,用他隨身攜帶的錄音筆,記錄那些對話。而我們看到的,就是那段真實的對話,不過語言方面,作者可能重新組織過。我想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第一是由於自己的興趣愛好,第二是想讓更多人對精神病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並不是所有的精神病人都是大家在電視上看到的蓬頭垢面,見到人就要吃的形象。至於同學講到的哲學成分,裏面有個精神病人做了解釋:人們總喜歡把自己理解不了的的道理歸爲哲學。

這又讓我想起一件事。有個同學在看哲學書,我問他什麼是哲學。他隨便翻了一頁給我看。

他:看得懂嗎?

我:看不懂。

他:那就對了,哲學就是你看不懂的東西。

我:你看得懂?

他:看不懂。

我:那你還看。

他:就是看不懂猜想把他看懂嘛,都說哲學家就是精神病人。 書中有着各種各樣的精神病人:多重人格的,能把人看成動物的,從另一個宇宙將當時的記憶傳輸到地球的,能看到偷取時間的人的,也有提出各種各樣奇怪的觀點的。總之,我把他們大致歸爲兩類。第一類就是像多重人格,或是能看到什麼別人看不到的東西這樣的不能爲普通人所接受的。這類人中,有真正精神病症狀的,也有我們證明

不了他們到底是擁有那些能力還是精神病的。而另一類只是抒發各種各樣許多人理解不了的觀點,而這類人的邏輯往往非常嚴謹清楚。他能很流暢地說出自己想說的,也就是能讓部分人接受的。當然只是這樣,他們也不會被送入醫院。抒發自己的觀點也沒什麼錯,現在不照樣有很多人在電視熒幕上說些什麼人也聽不懂的觀點麼。他們一般都是不斷地在完善自己的觀點,不斷想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一些難關,怎麼想也想不通的時候,就會有狂躁表現,對他人產生影響。而正常狀態下,他們還是與常人無異的。

這本書有很多讓我感觸非常深的地方。就談談一個比較貼近生活的好了。那位精神病人和作者在討論一個問題。我記得很清楚,不看書也能基本還原書中的對話。

病人:你喜歡幹什麼。

作者:看看書,吃吃東西,順便拜訪幾個病人。

病人:你爲什麼不喜歡跑步呢?跑步多好呀。

作者:跑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喜好吧。

病人:你看,經常出去跑跑步,不但能鍛鍊身體,沒準還能遇上個也在跑步的美女。你們可以聊聊天,聊着聊着沒準就成了。結婚以後生個孩子。你看,你們兩都跑步,身體肯定好。那生下來的孩子身體也會很好。所以說,跑步很好的,你也去試試。

作者:可是你都在假設啊。我也可以假設你遇不到美女…

病人:不假設,你能聽得進去我說話嗎?人做一件事之前,不都要先假設一下要怎麼去做那件事嗎。比如跑步,你要先假設一下怎麼

跑,跑會怎麼樣。如果假設符合心理期望,那你纔會去跑。如果在你假設中,做一件事會有一個不好的過程甚至結果,你還會去做嗎?

作者:你這是把問題複雜化了。

病人:正好相反。我正是把問題簡單化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活着究竟本質上想要的是什麼。很多人會說是錢。但當他們有了錢以後,他們還會想要房子,有了房子還要車,要美女,要權力。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本質上要的是什麼,是爲了什麼而活。

作者:你是說人的貪慾讓他們忘記了自己想要什麼。

病人:差不多。不過不能說是貪慾,只是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搞清楚自己想要的,而在之後的生活中,忙碌而又沒有目標的行動就會讓他們逐漸忘記要去追逐自己本質上那個期望的東西。而我不同,我活着就是爲了活着。我很簡單,跑跑步,擁有一個好的身體,就這麼活着,從不想其他什麼東西。所以我纔是把問題簡單化了。

作者:我真正想要什麼,還真沒想過。

病人:你們說我們是精神病人,其實你們自己纔是。你們用自己的想法來規定別人的想法。如果有你們接受不了的想法,你們就會覺得是精神病。其實這個世界被精神病人佔據了,所有正常人都在這個你們稱之爲精神病院的地方呆着。不過這樣也好,省的我們和你們攪在一起,把我們也攪得稀裏糊塗的變成精神病。

作者在這一章的結尾說了句:其實我覺得他不是精神病,我纔是。的確,他們有很多話值得我們去反省反省。爲什麼有那麼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穿梭來穿梭去,到頭來卻連自己想要什麼都不知道。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現在有太多的人喜歡用自己的想法來規定別人的想法。當別人一有自己接受不了的意見,好點的也就左耳進右耳出,不禮貌點的直接就是否認對方的觀點。我覺得這樣的人很傻,總認爲只有自己認爲對的纔是對的,只要是自己認爲錯的都是錯的。換做是我的話,如果別人有和我不一樣的觀點時,只要他能講得有道理,我就會將他的觀點暫時留在腦子裏慢慢消化,如果最後得到確切的證明,我就有能獲得很重要的新知識。活到老,學到老啊。

抒發觀點是每個人的權力,但也有那麼些人不允許別人發表自己的觀點。你可以不接受,但你總不能限制他們說出自己想說的。書中就有提到,你要發表觀點,可以。但是我不會去支持我認爲錯誤的觀點。

書中還有一個值得全人類反思的問題。拿美國說吧,最近美國鬧出的電影院殺人事件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個稱自己爲蝙蝠俠中“小丑”的少年,殺了很多人,也遭到了應有的判決。殺人是犯罪的,但是美國那些在其他國家進行各種戰爭的士兵們,他們不也殺人了嗎?他們殺的人有多少是犯下罪孽應該收到制裁的人呢?都是無辜的百姓啊。爲什麼他們帶着沾了無數鮮血的雙手回到祖國時,迎來的卻是大家的喝彩。同樣是殺人,爲什麼不用受到制裁?爲了多數人的利益去殺人就可以嗎?只要背後有一個大的集體撐腰,就可以爲所欲爲?

還是書中的那句話:人們總是把那些自己接受不了的觀點當作毫無根據的荒謬之言。其實不是沒有根據,只是我們沒有能力去找到那個根據。如果我們現在來到那些叢林部落,向他們說明手機這樣東西,

那些土著們能夠理解用一塊鐵皮能和遙遠的同伴進行交流嗎?他們一定認爲你是一個瘋子。很多精神病人其實只是智商到了普通人無法理解的程度,他們構想出來的東西不能被一般人接受而已。也許現在這種想法只是一個精神病人的荒謬之言。可是誰又能肯定再過多少年,那個設想不會變爲現實呢?

這本書教會讀者多去聆聽別人的想法。一切存在邏輯的話語都有其可能。書中關於把另一個宇宙中的自己的記憶傳輸過來的理論,在通過那個精神病人的詳細說明後,與作者同行的量子物理教授也承認了,那個在理論上完全是可行的。除了獲取記憶以及壓縮記憶,其他很多地方以現在的技術就可以做到。當然前提是多宇宙論的真實性。所以,我們不能只是一位得去否認別人的想法。就像清代中國閉關鎖國一般,這樣是得不到進化的。一切新想法一開始都很難得到人們的認可,但如果人們認可了他,便能夠得到進步。

作者在全書的末尾放了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我也想把這句詞放在這裏。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人生若只如初見,也無天才瘋子之分了。

第四篇: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高銘 武漢大學出版社

在看到對本書的評價上有寫着,你如果一口氣讀完它,那麼爲自己自豪吧,因爲真的不容易,但是如果你花一個星期把他看完,那你收穫的不僅是震撼,雖然我沒收穫震撼,可是我也收穫了很多東西

可能是因爲對精神病患者沒什麼瞭解,所以看下來沒有多少震撼,只是收穫了一份感動,也收穫了一份憂傷,平時我們雖然把精神病或者神經病掛在嘴邊,可是根本不理解這個詞語的重量,也不理解它的內涵,我們只是朋友間的鬥嘴打趣僅此而已,這也說明了我們的膚淺和無知,當然我看完了我不會覺得自己是神經病,但是我對他們的世界觀卻並不質疑,我想這是因爲我沒有自己的思想體系,所以纔會如此,每個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思想體系,而且有一套完整的邏輯系統,我想我還差很遠,離成功

看這本書,我對他們有着深深的愛,我不知道是因爲什麼,但是我明顯感覺到了他們的孤獨,他們的偏執,他們的固執,他們的敏感,他們的寂寞

他們原本和我們一樣,沒什麼不一樣,可是因爲某些原因,他們成了特殊人羣,他麼有自己的世界觀自己的價值觀,他們有的很是妄想症,有的是人格分裂症,有的是多重人格,有的是幻想者,有的是暴力者,有的是迫害妄想症,雖然現在還不知道多重人格,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背後都有一個不爲認知的故事,這個故事讓他們承受很大的壓力

其中一個案列我看哭了,是盜屍者,雖然做法不太好,但是背後卻是生死相依的愛情和依戀,一句話便讓人感動:“我不想離開你,我永遠屬於你”,刻骨銘心的生死戀

還有一個觀點是我特別喜歡的。就是紅桃皇后定律:“拼命奔跑,以爲保持在原地“,是的,我想我會做這句話的踐行者,這話和“我最奢侈的事情就是途中與你相遇,然後相濡以沫,共聞花香”,一樣的,也和那句“我不知道下輩子還能遇見你嗎?所以我拼命努力,想把最好的樣子呈現在你面前”,這是我對愛情的信仰,也是一種堅持。

再說到作者,高銘,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這本書還是看快樂大本營的時候高圓圓推薦的,當時記住了這個名字,所以在網上買來看看,才發現原來一個人的興趣可以涉獵這麼廣泛,但也證實了興趣真的是很好的老師,也是動力,但我更相信一個人只要有心,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作者是一個很好的榜樣,但我想沒有幾個人可以像他同時懂那麼多吧,但是我卻很想看關於哲學的書,一切和哲學都分不開,看到作者,我覺得我就是一個文盲,感覺這些年都不知道幹嘛去了,沒有自己喜歡做到事情,沒有看很多書,不寫了,惡補知識去,文盲很不爽的感覺.

第五篇: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

阿特拉斯聳聳肩

重新認識你自己

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

瘋癲與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