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1.03W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多篇】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 篇一

我讀了一篇《上下五千年》中的文章名叫《荊軻刺秦王》,裏面講了一個名叫荊軻的人刺殺秦王嬴政的故事。

燕國的太子丹被秦國作爲了人質,他看到秦王嬴政要滅燕國,而且又奪了燕國許多土地,他暗地裏逃回了燕國。從此,他便恨死了秦國,太子丹拿出重金請來一名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還給他配了一名副手名叫秦舞陽。可是呢,還得想辦法才能接近秦王,荊軻突然想到秦王嬴政最痛恨樊於期,還最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只要拿這兩樣東西去秦國,秦王一定會喜出望外。於是,荊軻便去請求樊於期。誰知,樊於期一口答應了。終於到了行刺那一天,荊軻拉着秦舞陽頭也不回地走了。到了秦國大殿上,秦舞陽嚇得瑟瑟發抖,嬴政左右的侍衛吼道:“使者爲什麼變了臉色?”荊軻看了看秦舞陽,果然,秦舞陽的臉嚇得又白又青。荊軻說:“粗野人,沒見過大王的尊嚴,免不了有些害怕。”秦王嬴政很懷疑,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自己上來吧!”

荊軻把地圖打開,藏在裏面的匕首就露出來了。嬴政一見匕首,嚇得跳起來,荊軻抓起匕首向嬴政的胸口刺去,秦王一轉身,剛想往外跑,荊軻就追來了,兩人就在柱子下走馬燈似的轉悠。有個伺侯嬴政的醫生,用藥袋砸荊軻,荊軻用手一揚,藥袋就飛到一邊去,就在那幾秒鐘時間內,秦王拔出那長劍,一下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奮力把匕首扔向秦王,秦王一閃,匕首便飛到一邊去,臺下的武士一齊上來,結果了荊軻。

我覺得荊軻是一個英勇無畏的人,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拯救自己的國家,不讓祖國受到外國的侵略。但是,我也覺得荊軻很可笑,去行刺秦王,原本是要拯救燕國,結果沒有成功,卻害了燕國,你們說這個荊軻好不好笑?

其實荊軻刺秦王的錯誤並不在荊軻,而在於燕國的太子丹。你說如果荊軻把秦王刺死了, 秦國新君定會報仇對不對?倘若刺不死,嬴政餘怒未消,滅六國時,也一定會把燕國先滅掉。一個國家要想不被別人侵佔,就要富國強兵,而不是用個人的魯莽行爲去行刺別國國君,這樣不但不能拯救國家,反而會加速國家的滅亡,這就是適得其反!你們說對嗎?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 篇二

《荊軻刺秦王》是高一年級的第二篇文言文,這篇文章並不是寫荊軻刺秦王的場面,而是寫荊軻爲刺秦王而準備,情節曲折,令人回味。

一開始覺得荊軻是雞蛋碰石頭,不自量力,甚至認爲他是爲了成就自己的形象而去刺秦王,不認爲那是對燕國的回報,而是一個政治上的敗筆,反而加速燕國的滅亡,這不是與當初的目的背道而馳嗎?

但是偶爾看到了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才發現,荊軻其實是個一俠肝義膽,不畏強權的人,他雖不懂一個之力難爲力挽狂瀾的道理,也不懂秦帝國統一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至少他不畏強權,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難,不畏強權的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他爲了太子的“恩”而挺身而出,捨生取義,這一點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他明知去就一定是死,無論成敗,死字當頭,可他卻義無返顧,走向了死亡的深淵,但也同時走上了精神世界的天堂,雖末成功卻名垂千古,成爲四大刺客之首。

如果有一天,我接受了他人的恩情,不知是否能爲他豁出性命,也許現在人對荊軻有太多的不解,但是荊軻卻毫不在乎,他俠肝義膽,司馬遷曾讚道。

他是衛國人,替太子舟充當刺客並不是基於對國的愛,而是對恩的回報,勇往直前,即使前面是深淵。

最後,對於這篇文章,給我的不解太多,但給我的遺憾卻更多,就如錯過雨後彩虹的幾分鐘,但我可認驕傲的說道:“我,讀懂了荊軻!讀懂了這個傳奇人物。”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 篇三

春節聯歡晚會上,我看了黃宏爺爺表演的小品《荊軻刺秦》,感到很搞笑。他們表演的十分滑稽,能從一個時代穿越到另一個時代。可時代背景究竟如何呢?

看了原著司馬光《資治通鑑》故事中的“荊軻刺秦”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歷史根本就不像小品所演的那樣:在公元228年秦國和燕國的戰爭中,燕王見秦國馬上就要攻到城門口,本國又勢單力薄,十分着急,一位名叫荊軻的勇士受別人推薦,爲了國家的利益,帶着燕國的最富庶的地方督亢的地圖和樊於期老將軍的首級來到秦國,這些都是秦王喜歡的東西。見此東西,秦王大喜並設宴招待荊軻,在接待宴上,荊軻在獻圖時抓起匕首捅向秦王,刀尖還沒捅到秦王胸口,年輕力壯的秦王已經側身後退,並在衆人幫助下脫離危險,而荊軻終因寡不敵衆斷了右腿又身中八劍。臨死前還從容不迫,怒目反擊。後人對荊軻的失誤懷着深深的同情。東晉詩人陶淵明寫道:“惜哉劍術流,奇蹟遂不成”。唐代詩人李遠卻說:“秦滅燕丹怨正深,古老豪客盡沾襟。荊卿不了真閒事,辜負田光一片心。”

荊軻沒能刺死秦王,促成了燕國的迅速滅亡。秦始皇最後統一了六國,這纔是歷史的本來面目。如果不讀書,我還真是一腦子迷濛,今天終於弄明白了。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 篇四

幾天前,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上下五千年的書,我對它愛不釋手。其中我最喜歡看的要數‘荊軻刺秦王’了。

它主要講的是戰國時期秦國最強。一次,秦王準備攻打燕國,太子丹聽了非常害怕,連忙找刺客刺殺秦王。當時有一個叫荊軻的人願意幫太子丹刺殺秦王,並用‘割地求和’的方法靠近秦王。太子丹讓工匠做了一把鋒利無比的匕首,而且帶有劇毒,然後,荊軻帶着地圖、匕首和秦舞陽去了秦國……可最後刺殺失敗了。

看完這篇文章後,我被兩個人所感動,第一個是樊於期,樊於期本是秦國大將,後來投靠燕國,秦王一直在通緝他。荊軻爲了取得秦王的信任,想‘用’一下樊於期的頭。樊於期知道這關係到燕國的存亡,爽快的答應了。讓我感動的是樊於期選擇了舍小保大;第二個是荊軻,因爲不管刺殺秦王成功或者失敗,他都要被殺死。

可他明知道去那兒無論是什麼結果都是死,但他爲了自己的國家還是去了。而秦始皇看起來很壞,可他統一六國也爲了百姓好。因爲其它六國不在戰爭,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樊於期是英雄,因爲他爲了“國家”;荊軻是英雄,因爲他有不怕死的精神;秦始皇也是英雄,因爲他爲了百姓,統一了六國。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 篇五

死亦爲榮,壯烈而無悔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當再次讀起這句詩,他恍然出現在我眼前。一襲黑袍隨風而起,他是兩千年前那位的劍客,他亦是一名:死士。他有一個如青銅般的名字,他叫----荊軻。漉漉雨雪,秦世恍兮……

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當時,秦已於公元前230年滅韓,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趙,秦統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國是一個地處北方的小國。當初燕王爲了討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爲人質。“秦遇之不善”,太子丹於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破趙以後,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爲了抵抗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爲了報當初在秦“見陵”之仇,決定派荊軻劫持秦王,想要挾秦王歸還秦侵佔的各國土地;如果要挾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國內部的混亂。

即便是知道前方是死路一條,你面不改色依舊毅然前行。“易水訣別”讓我爲之動容,我竭力去揣摩你當時該有的心情。但,除了入骨的涼意和慘慘慼戚的築聲,什麼也沒有……我想,你是知道的是吧?你知道自己是一名劍客,但更是一名死士,你的存在的一樣就是爲那個所謂的主子送命。你亦知道,以自己的身份是不配與活着的人交誼的。咸陽宮的大殿,是你的刑場,而你成名的地方,遠在易水河畔。

你上路的情景如炊煙裊裊出現在我眼前:白幡獵獵,千馬齊喑,以白衣冠送汝的太子及賓客,誰都清楚都知道這意味着什麼。那在寒風中屏息待發的劍匣已如結冰的水般緊固,那淡淡的似有若無的血腥味兒……我想,連易水河畔的瞎子也知道會發生什麼,只是,大家都心照不宣……

荊柯啊,漸離的悲歌已在易水河畔奏響,你一身傲骨帶着一顆赤誠之心,提着樊將軍的頭顱,拿起用地圖包裹的匕首,你義無反顧的踏上這條充滿荊棘兇險之路。但我知道,你無怨無悔,在你心中,死士的含義就是死,這遠比做一名劍客更重要。你,亦認準了那個比生命更大的東西:義。即使血灑咸陽殿,你亦是英雄,你爲榮譽而死,你死亦爲榮。

你死的壯烈,你亦是後人的楷模,你成了一座萬世流芳的美學碑文……

你讓我知道,渴望壯烈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壯烈不因生命的長短而消逝,也不因生命的尊卑而改變。壯烈的人生,每個人都有權擁有。當屈原縱深投向汨羅江,滾滾波濤浮起他的衣袂,這是何等的壯烈!當譚嗣同引頸就戮菜市口,高歌“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是何等的壯烈!當文天祥兵敗被俘,吟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何等的壯烈!

你亦讓我知道,壯烈有時不一定要驚天動地,它也可以是一種平凡。秋風起,秋葉落,爲來年樹的萌芽,枯葉不也做了壯烈的選擇嗎?“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蠶和蠟亦是選擇的壯烈。當花枝枯萎,我將它連根撥起,啊,根?你已不在醜陋,因爲花的美是你靈魂的甘露,你的選擇亦是壯烈的不是嗎?平凡而可貴……

當我讀完這篇文章,我爲荊軻感到驕傲,他捨生取義,使生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他死得其所,死亦爲榮。他使我明白,要選擇勇敢,要選擇忠誠。造物主創造了生命,讓世界活力四射,精彩紛呈……他讓我知道生命如同寓言,其價值不在長短,而在內容。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 篇六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在悲涼的旋律中,我讀完了《荊軻刺秦王》這篇千古絕唱,在讀到荊軻告別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歸路時,我與許多讀者一樣,心中未免有些感傷。試想一下當時的畫面,秦武陽的迷茫,襯托着荊軻的堅毅,殊不知其身後的蘆花,一定在寒風鍾輕揚,點到水面上,激起的漣漪,同悲鳴的淚滴,默默地送着荊軻遠去、遠去……

有人說,荊軻,是俠之大者,他慷慨赴死,只希完成太子丹和他自己的夙願,哪怕是在最終刺殺失敗,身負重傷時,他仍在掙扎,仍在抗爭。荊軻的一生,也許爲了這一刻,爲了這一刻而點亮,但他失敗了。許許多多的人唏噓,唏噓這一場驚心動魄的刺殺。或許,如果他出手再快一些,中國的歷史就會因此而改變。無數的偶然交織與這一瞬間,無行之中,便匯成了歷史的必然。

荊軻的悲劇,許多人都嘆息,都同情。當我讀完此文時,也深有同感,以至於很久之後,這種思緒都爲消散。我想象:如果荊軻刺秦成功,又會怎麼樣呢?也許會引發天下再一次大亂,戰爭延續,民不聊生,戰國的硝煙不知過了幾世幾代方能停息;也許,秦國的強大會蓋過一時的動盪,平天下之不過是一個時間的問題。但這一切,都只能停留於想象,荊軻,終究是失敗了。

結果呢?秦王嬴政保住了性命,並順應了歷史的潮流,一掃天下,結束了四百年的戰亂,使中國再次統一。

這難道不是最好的結局麼?

電影《英雄》中曾有過這樣的臺詞:"一個人的痛苦,放到天下,不再是痛苦;兩國間的仇恨,放到天下,就不再是仇恨。"電影中的秦王,面對血紅的"劍"字悟出了劍法的三重境界:"第一層境界,手中有劍,心中有劍,即便是寸草,也是利器;第二層境界,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手無寸鐵,卻依舊能以劍勢殺人;第三重境界,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便是不殺,便是和平!"是啊,回想到荊軻的刺殺,或許這能解決個人的仇恨,或許能拖緩秦國進軍的步伐,但是,這勢必破壞了統一的大趨勢,帶來新的動盪。

而這,到了近代得以印證: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比出於個人民族主義,刺殺奧匈帝國的王位繼承人,這一事件,便成了世界大戰的導火線,造成了四年慘烈的戰亂。所以說,個人的民族主義行爲是不符合天下所趨,民心之所向的,只有順應歷史的發展,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

是的,得道者,方可得天下,荊軻之勇氣固然值得欽佩,但他的行爲也證悟了天下興亡之由所在。順應歷史,追求和平,這纔是真正的俠者!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 篇七

今天看了百家講壇之荊軻刺秦王之後,有了很多的`感想!

首先,河南大學的講師講的非常精彩,當時的小故事講的非常詳細,也瞭解了以前很多不瞭解的東西!當然也有了不少的疑問。

第一個知道的東西就是荊軻是燕國人,當時是荊軻和秦舞陽一起去的,而且一開始是秦舞陽帶的地圖,而荊軻帶的匣子。當秦舞陽在秦廷之上嚇呆之後,荊軻才親自去把地圖呈上的。這時候疑問產生了:是不是當時在荊軻拿的匣子裏面也有刺殺秦王的工具?因爲秦舞陽不能完成事先交代的任務而臨時改變計劃了呢?

第二個知道的就是一個諺語:圖窮而匕首現。原來這個詞語是來自荊軻刺秦王裏面的!

第三個就是節目當中的一些疑問,比如,秦始皇的爹是誰啊?怎麼沒有皇后和太子啊?秦始皇的陵在哪裏啊?等等一些問題。

明天繼續觀看,秦始皇作爲我國第一個王肯定有很多小故事,繼續期待……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 篇八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當再次讀起這句詩,他恍然出現在我眼前。一襲黑袍隨風而起,他是兩千年前那位著名的劍客,他亦是一名:死士。他有一個如青銅般的名字,他叫————荊軻。漉漉雨雪,秦世恍兮……

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當時,秦已於公元前230年滅韓,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趙,秦統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國是一個地處北方的小國。當初燕王爲了討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爲人質。“秦遇之不善”,太子丹於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破趙以後,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爲了抵抗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爲了報當初在秦“見陵”之仇,決定派荊軻劫持秦王,想要挾秦王歸還秦侵佔的各國土地;如果要挾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國內部的混亂。

即便是知道前方是死路一條,你面不改色依舊毅然前行。“易水訣別”讓我爲之動容,我竭力去揣摩你當時該有的心情。但,除了入骨的涼意和慘慘慼戚的築聲,什麼也沒有……我想,你是知道的是吧?你知道自己是一名劍客,但更是一名死士,你的存在的一樣就是爲那個所謂的主子送命。你亦知道,以自己的身份是不配與活着的人交誼的。咸陽宮的大殿,是你的刑場,而你成名的地方,遠在易水河畔。

你上路的情景如炊煙裊裊出現在我眼前:白幡獵獵,千馬齊喑,以白衣冠送汝的太子及賓客,誰都清楚都知道這意味着什麼。那在寒風中屏息待發的劍匣已如結冰的水般緊固,那淡淡的似有若無的血腥味兒……我想,連易水河畔的瞎子也知道會發生什麼,只是,大家都心照不宣……

荊柯啊,漸離的悲歌已在易水河畔奏響,你一身傲骨帶着一顆赤誠之心,提着樊將軍的頭顱,拿起用地圖包裹的匕首,你義無反顧的踏上這條充滿荊棘兇險之路。但我知道,你無怨無悔,在你心中,死士的含義就是死,這遠比做一名劍客更重要。你,亦認準了那個比生命更大的東西:義。即使血灑咸陽殿,你亦是英雄,你爲榮譽而死,你死亦爲榮。

你死的壯烈,你亦是後人的楷模,你成了一座萬世流芳的美學碑文……

你讓我知道,渴望壯烈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壯烈不因生命的長短而消逝,也不因生命的尊卑而改變。壯烈的人生,每個人都有權擁有。當屈原縱深投向汨羅江,滾滾波濤浮起他的衣袂,這是何等的壯烈!當譚嗣同引頸就戮菜市口,高歌“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是何等的壯烈!當文天祥兵敗被俘,吟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何等的壯烈!

你亦讓我知道,壯烈有時不一定要驚天動地,它也可以是一種平凡。秋風起,秋葉落,爲來年樹的萌芽,枯葉不也做了壯烈的選擇嗎?“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蠶和蠟亦是選擇的壯烈。當花枝枯萎,我將它連根撥起,啊,根?你已不在醜陋,因爲花的美是你靈魂的甘露,你的選擇亦是壯烈的不是嗎?平凡而可貴……

當我讀完這篇文章,我爲荊軻感到驕傲,他捨生取義,使生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他死得其所,死亦爲榮。他使我明白,要選擇勇敢,要選擇忠誠。造物主創造了生命,讓世界活力四射,精彩紛呈……他讓我知道生命如同寓言,其價值不在長短,而在內容。

荊軻刺秦王讀後感 篇九

最近我讀了文言文《荊軻刺秦王》,它主要講述的是荊軻刺殺秦王的因由及全過程始末,讀完之後我深有感觸,荊軻刺殺秦王的情景至今還在我的腦海裏回放,揮之不去。

公元前227年荊軻抵達秦國國都咸陽,並經過秦王的寵臣蒙嘉的引見,以謙卑的言辭求見秦王,秦王大喜,特地穿上君臣朝會時穿的禮服迎見荊軻,荊軻手捧地圖敬獻給秦王,在地圖完全打開,圖窮匕現之際,荊軻趁勢抓住秦王的袍袖並舉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可是還未等到荊軻近身,秦王已經驚恐的掙斷了袍袖,荊軻隨即追逐秦王,兩個人繞着柱子奔跑,結果之後秦王拔劍砍下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無法再追下去,便將手中的匕首擲向秦王,結果卻擊中了銅柱。“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荊軻失敗了,功虧一簣,可悲,可嘆啊!

功虧一簣終究意味着失敗,荊軻和燕國都爲這次失敗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身死國滅!縱觀全文,我看到的是一份精心策劃近乎完美的謀略與荊軻他志向意圖明朗的俠義之舉啊!究竟導致他功虧一簣的原因是什麼呢?荊軻本有識人之明,認爲秦武陽不是實施計劃的適當人選,而因爲太子丹的干預,這其中有着深深的無奈,荊軻最終放棄了自我正確的選擇——這也便是荊軻的謀略在執行過程中暴露的缺點!由此看來,荊軻如果採取正確的決斷,堅持正確的選擇,那麼秦王會必死無疑了吧!然而,歷史是不能容許我來予以假設的,真實的歷史殘酷地說明了荊軻還是犯有嚴重的錯誤。

可是我們不能所以就將荊軻否認,在他身上,我們還是能夠看見許多十分崇高的精神。

首先,他十分忠誠,忠於國家,忠於自我的主人太子丹。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都僅有一次,可是他卻能在一個國家陷入危難之際,以壯士的身份挺身而出,絲毫不爲自我的性命着想,爲了國家他可謂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太子丹對他稍微失去了點耐心他就十分過意不去,甚至改變了他等朋友的計劃。這在客觀上也減少了他成功的可能性。荊軻如此“竭盡忠誠,至死方休”,也完全稱得上是“士爲知己者死”了吧。

第二便是他的俠肝義膽,他雖然謀略出現失誤,可是十分有膽識:荊軻明明早在易水河畔慷慨悲歌時就早已明白自我的下場,他“心知去不歸,徒有世後名”可是他依然義無反顧,爲了自我的國家慷慨赴死,這樣的俠肝義膽難道不是可歌可泣的嗎?

壯士荊軻有一種像革命先烈一樣的要爲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他的捨身告訴我們,忠心爲國,不畏犧牲,乃英雄所爲。雖然他的做法並不可取,可是他的精神應當爲我們所稱道!我們應當做一個像荊軻一樣能爲祖國付出一切的愛國者!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畔的這首悲壯的歌至今傳唱不衰,荊軻作爲一名勇士而被世人頌揚。荊軻刺秦未遂的歷史事件,千百年來都爲文人們深感遺憾,無數的詩詞文賦,都是以暴君來形容秦王,而肯定荊軻的英雄行爲和俠義精神。然而從戰國曆史中政治成敗的角度去審視這個歷史事件時,我們能夠發現更多的值得思考的東西。“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前人誤入失敗的陷阱,可作爲我們今日行事的前車之鑑;而前人獲得的成功經驗,可作爲我們繼續前進的路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