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3.07W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精品多篇)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 篇一

《怪誕行爲學》是一本行爲經濟學的通俗讀物,個人覺得它與《別做正常的傻瓜》相類似。不過,有區別的是,本書的作者由於童年時的經歷(全身被燒傷60%-70%),使得他看問題的角度和常人差異很大,他傾向於分析人們的非理性行爲。他就是出生於以色列的丹。艾瑞里。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決策往往會受到心理因素或者情緒的影響,往往不能作出理性決策。例如,原本很容易作出的抉擇,在外界因素的誘導之下,往往會使人們的決策發生改變。商家往往會利用這一點,設置一個誘餌,往往能使客戶花費的金錢。人們對於自己收入的預期往往也會因爲與周圍環境的改變相聯繫。也許當初的預期並不高,但是在達到了這一目標之後,由於周圍人羣的收入較高,人們對於自我的要求就會提高,這就是所謂的“人心不足舌吞象”吧。這些非理性的決策就與人們喜歡比較有關,在奚愷元的《別做正常的傻瓜》一書中就已經作了一定的描述。

人們在選擇消費品的時候,通常被認爲往往是根據商品的價值屬性和價格等因素作出決策。大體上而言,偏好是比較穩定的。但是,也許因爲偶然的機會,偶然嘗試了某種商品,就在內心中形成了一種錨,由此導致自我“羊羣效應”式的偏好轉變,也就是書中所提到的所謂“供求關係”的失靈。至於零價格物品搭售使得人們的消費增加就是顯而易見了。商家們往往利用顧客們喜歡佔便宜的心理,在銷售一些商品的時候附帶贈送一些小禮品,使得顧客們不受自我控制地買了許多原本不需要的商品。所謂的“折價”銷售原理基本也是一致。

在社會中往往是市場規範和社會規範並存。人們在對待不同的事情時必須搞清楚應該運用哪種規範來解決問題。有些事件只能運用市場規範來運行,而有些問題卻只能運用社會規範,如果強行運用市場規範來解決,需要支付數倍的價格,而的時候則是支付多高的價格也解決不了實質問題,例如教育以及一些慈善活動。

我們再把視線由普通的經濟現象擴展到各種社會現象之中,我們同樣能夠發現許多非理性行爲。平常品性很好的人,由於突然受到刺激,也有可能突然失控,還有可能造成比較大的危害。前不久發生的北科大學生搶劫也屬於該類情況。人們由於情緒上的衝動有時也會造成一些異想不到的後果(往往是平常自己覺得不道德的)。並不是每一個案件都是蓄謀的。弗洛伊德曾經這樣評價過人性,人格大體上都是分裂的,在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一個陰暗的本我,自我,一旦這個陰暗的自我被激發出來,往往會形成很嚴重的後果。而應對這類事件的發生,只能未雨綢繆。

艾瑞里雖然在書中側重於考察非理性行爲(諸如此類非理性行爲的介紹還有許多),不過在每章的最後還是在探討如何解決非理性行爲所造成的不良後果,目的還是在於使讀者能夠理解如何讓自己的行爲理性化。當然,非理性行爲的誘因有時也難以被透徹地觀察出來,這使得人們的行爲理性化更加困難。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之中就曾經寫道:理性何等高貴,才能何等偉大。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 篇二

利用週末的時間,終於將《怪誕行爲學》讀完了。《怪誕行爲學》是通過講述日常中最常見的行爲,來闡述我們的非理性行爲。在傳統經濟學中,其基礎假設條件之一就是,人都是理性的。但是通過《怪誕行爲學》的嚴密論證與闡述,此論點是不足以成立的,因爲人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生物。

先說說看《怪誕行爲學》的一點感受。此書中運用了大量對比試驗,以試驗結果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這在國內的圖書上是比較少見的(目前可能比較多的是數據)。對比試驗,我想不單單是一種科學探索的方法,更是一種以此可以借鑑到實際工作中的工作方法。因爲我們除了既定的經驗可以參考(實際上隨着環境的變換,其真實的參考意義到底多大還有待商榷),可以通過這樣的對比試驗,來檢驗我們的想法。如果你的試驗設計的巧妙,並且經受住了考驗,那麼在推廣開來,可能是成本最低化的一種途徑。

因爲書中涉及的內容比較多,今天晚上重點根據書中闡述的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引述與總結,以便學以致用。

第一:約會的竅門。人們的平均行爲都具有相對的特質,也就是說人們都願意結合當時的環境、場合、以及可供選擇的參照物來做出對比。那麼,如果你想在一個環境中,脫穎而出,你要做的就是選擇一個看起來沒有你帥氣、沒有你漂亮,與你想比有一定差距的對象陪同。這聽起來對那個陪同的人不公平,但是人們會根據這樣的情況來做出判斷。所以,要想約會成功,選好夥伴很重要。既然已經知道了這條規律,那就要保密好,否則會引起你的夥伴的憤怒。

第二:有魅力僅存在特定的環境中。當我們在生活中,總會對一些特定的事情,或者某些人產生濃厚的興趣,具有特殊的好感。但是出現這樣情況的前提,就是存在於特定的環境中。隨着環境的變化,你的興趣點也會轉移。這條規律告訴我們,如果你在一個區域內,或者時間內,要去選擇那些與你具有共同特質的人,而這些人與你在這個環境內都有一些不適應,這樣彼此纔會產生吸引力。當然,不論是你對別人感興趣,還是別人對你感興趣,隨着時間和環境出現了變化,如果魅力減少了,也是正常的現象。沒有必要爲此而糾結。

第三:輪流做東比AA制更能促進感情。在這裏,社會科學家有個理論,叫做“付款痛苦”,就是說賺錢都不容易,付錢時都有一種非快感,任何情況下都是如此。但是“付款痛苦”的敏感程度隨付款金額增加而相對下降。這點給我們的提示是,如果輪流做東,那麼對於付款人來說,“付款痛苦”隨着付款金額增加而下降,同時還會留下好客的名聲。而同時參與的人,會因爲獲得了免費的享受,快感增加。其實套用老祖先的話說,就是禮尚往來。只有這樣,大家纔會更快樂,感情纔會更深厚。

第四:禮品是最佳的友情潤滑劑。在這裏,作者闡述了兩個概念,就是社會規範與經濟規範。社會規範更傾向於道德、感情等非金錢因素,經濟規範則強調的是投入產出的金錢關係。可以想象,社會關係中,如果過多的金錢交易,就變得世俗而更不容易被人接受。禮品,可以作爲友情的潤滑劑,可以有效的提升彼此之間的社會規範程度。同時,禮品在用在員工激勵上,要比金錢更能激發員工的忠誠度和勤奮度。結合自己的實際,我的朋友們,也許我要開始爲你們準備自己用心挑選的禮品啦。

第五:如何解決你的電子郵件癮與短信癮。產生電子郵件癮與短信癮的主要原因,是由可變強化式(什麼時候獲得獎勵或信息是不確定的)因素引起的。在這裏先說明一下,固定強化式,就是你通過固定的行爲可以獲得固定的獎勵;可變強化式,是什麼時候獲得激勵是不確定的。我們對於電子郵件和短信成癮,很大程度上是我們對未來的不明確的因素缺少了把控能力,也可能是我們期望電子郵件和短信,會給我們帶來可變強化式的激勵。那麼,要想讓自己擺脫這樣的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取消自動收發郵件的功能,同時將自己的郵件聯繫人進行分類處理。這樣可以對我們的電子世界生活有所改變。

第六:錯誤的生活決策是影響我們生命的“頭號”殺手。書中作者列舉了自己生病期間的一些思考和解決對策,其實隨着醫學技術發展,真正影響我們生命的,是我們對生活決策方式的改變。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書中的建議是將有益的和不益的結合起來。以自身舉例來說:出去見客戶是有益的,不愛鍛鍊身體是無益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對於一些可以步行或者騎車去見的客戶,就絕不坐車。如此,不就是兩相結合嗎?

第七:人們總是對自己擁有的過於高估。此點其實可以應用到很多地方,我們對自己的決策都認爲是完美的,我們認爲自己的產品是完美的,商家認爲自己想的都是對的。其實這裏更主要的是要引導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真正的去想,人家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我要的是什麼。只有這樣纔會促成最終的合作。適度降低一點自己的期望,有的時候,對自己也是一件好事情。

以上七條是根據書中的要點進行的一個總結。其實真正讀此書,讓我佩服作者的,是他的思考方式。這樣思考方式,第一從大家都習以爲常的事情入手,卻發現了很多值得思考的東西;第二以大量實例爲依據,並且能設計出合理的行爲試驗,這種以實證論觀點的方法可以在很多工作中加以運用。

書讀一次只是皮毛,讀兩次是懂道理,讀多次才能產生生產力。生命不止,當學習不止。作文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 篇三

當我們在逛街購物,要理性消費;當我們在飲食時,要理性合理膳食;當我們的處理問題時,要理性思考,生活無處不理性。偉大的文學家莎士比亞更以“理性何等高貴,才能何等偉大”來讚美理性,似乎要隨時保持理性,才能更好的生活,非理性則帶着貶義的色彩。而然在丹。艾瑞里的《怪誕行爲學2》中,用有趣的實驗和詼諧幽默的語言向我們闡述了非理性的積極力量。

書中第二章標題是“工作的意義:從樂高遊戲中,我們可以學到些什麼?”爲更好的探索工作的意義,作者設計了多個實驗,其中有個實驗是:有償裝配樂高玩具。實驗分爲兩組,一組爲“有意義”組,任務是裝配與樣品完全相同的玩具,薪酬規定爲,計件工資額隨裝配數量遞減,沒有限制時間,可做到認爲不合算爲止;另一組爲“徒勞無功”組,實驗的要求和酬勞的計算方式與“有意義”組相同,不同的是工作人員在實驗人員面前將其裝好的樂高當場全部拆開後,再次提供給同一實驗人員使用。實驗結果爲,“有意義”組參與者平均裝配的樂高個數比“徒勞無功”組高出了32%。實驗分析告訴我們,如果你找的人喜歡某一事物,你是否把他們放在有意義的工作條件下,成爲了影響他們努力程度的主要動力。

對一個企業來說,是否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是否能讓員工更努力的工作,關係到企業的發展,而員工是否願意盡力工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能不能把員工放在有意義的工作條件下。很多企業會通過願景規劃,帶給員工工作的動力,但是這樣的動力時效性短,而且實現願景的過程漫長,多數員工的積極性無法長期保持。然而,從工作中的一些小事入手,讓員工確信只要做好工作就會得到肯定,讓員工時長保持有成就感,從而增進員工的積極性。再者,上層領導人應該設法把環境背景結合起來儘可能讓員工加深對工作意義的體驗,讓員工瞭解他所從事的事情對個人提升的意義,對公司的影響。

印象深刻的還有書中的第三章“宜家效應:爲什麼我們會高估自己的勞動成果”。我們會喜歡買需要自己動手組裝的宜家傢俱,會更喜歡自己親手做的蛋糕,會覺得自己折的千紙鶴看上去更漂亮,會覺得自己家孩子更聰明、更可愛。作者通過實驗展示了努力的4條重要法則:

1、我們對某一事物付出的努力不僅給它帶來改變,也改變了自己對它的評價;

2、付出越多,產生的愛戀越深;

3、我們對自己的作品估價經常會過高;

4、如果付出巨大的努力仍然沒有獲得成功,我們就不會感到過多的依戀。

或許我們習慣於週末慵懶的躺在牀上,等到飯點時候叫個外賣,這樣理性的決定確實給我們帶來更多的休憩時間;工作時候習慣於把事情更多的安排給其他人做,這樣就可以擁有更多的閒暇時光喝茶,但是與此同時,將失去提升自己的機會,將無法體會到勞動所帶來的長久滿足。

通過閱讀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對非理性的理解,非理性並非只有貶義的色彩,它蘊藏着積極的力量。坦誠接受自己非理性的本能,它也可以讓我們做出完美的決策。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 篇四

經常覺得我的確應該多學一點心理學,人都是複雜的,很多時候是非理性的,而一旦認識到這一點,對今後的人生會非常有幫助,無論是在自己做決策的時候,還是考慮甚至影響他人決策的時候。之前買到了一本《怪誕行爲學》,上個週末讀完了,感覺非常有收穫,不愧是暢銷書。其實多數出名的暢銷書之所以暢銷是有其理由的,讀一下一般不會有什麼損失,正所謂“開卷有益”嗎。

之前的課程上曾學過《組織行爲學》,當時就覺得非常有用,老師也講過“錨定”等概念,可惜那之後就都還給老師了,沒什麼更多的記憶。現在讀了這本書,真的感覺溫故而知新了。作者用非常生動的筆觸給我們描繪了行爲經濟學的一個大的輪廓,真的可以讓人開闊視野,如果能經常思考並靈活運用的話,絕對會成爲一個核心競爭力的。

下面就大致總結一下作者所提到的各種人類決策中會發揮作用的非理性力量吧,給自己做個備忘。但詳細的內容,各位還是買書回去看吧,絕對不會後悔的。

1、比較的力量(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2、錨定的力量(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3、免費的力量

4、社會規範與市場規,要跟女朋友談錢,不要跟父母談錢,不要跟好友談錢,多送禮物,但不能送錢,其實這章讓我想起了大學時的一篇英語課文)

5、激情的力量(警惕你心中的要加薪

6、拖拉的力量(短期滿足與長期目標的鬥爭)

7、所有權的力量(孩子是自己的好)

8、多種選擇的困境(不要做興趣廣泛,但一事無成的人)

9、預期的力量(流行,跟風,羊羣效應,偏見,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好菜要好盤,好酒要好杯)

10、高價的力量(真的一分錢一分貨嗎?打折買到的東西,是不是總覺得不太好;安慰劑效應)

11、人們內心深處的誠實與佔便宜的衝動,現金可以阻止我們作弊12.個人需求與羣體屬性的矛盾,“免費午餐”在哪裏(只要別人不理性,真正理性的我們就有獲得利益的機會,利用別人的不理性)

總而言之,這的確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有時間的話還得多看幾遍,並且寫詳細的心得體會纔好。好像原作者還出了一本《怪誕行爲學2》,回頭有機會也要買回來讀一下,嗯。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 篇五

“我們常常暗下決心節食鍛鍊,但是隻要看到甜點小推車一過來,我們的決心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我們有時候興致勃勃去購物,買回來一大堆東西,卻放在家裏用不上。這是爲什麼呢?頭痛的時候,我們花5美分買的阿司匹林吃了不見效,可是花50美分買的阿司匹林卻能立竿見影。這又是爲什麼……”這是《怪誕行爲學》一書開頭的一段話,給我們拋出了很多生活中的疑問,而這本書就是用各種實驗和逸聞趣事來解答這些問題的。

作者艾瑞里是美國杜克大學經濟學家,正如他在書中所說的那樣,“很多人對我說,我觀察世界的方式異乎尋常”。的確,作者一反傳統的認爲人是理性的這一基本假設,揭露了生活中種種的非理性的,怪誕是行爲,並從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角度加以解釋,“幫助你們從根本上重新思考使你們和周圍其他人生生不息的動力是什麼”。比如作者對於頭痛時吃什麼藥最見效的問題,同樣的藥,不同的價錢,結果是50美分定價的藥比5美分定價的藥更有效,這個時候人是非理性的,但是非理性卻在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比這更多的影響。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人們會去瘋搶免費的但並不需要的東西。

《怪誕行爲學》顛覆了傳統的看世界的眼光,打開了另一扇看待這個社會的窗口,爲我們展現了“另一個”世界。讀來令人恍然大悟。在字裏行間,都讓人忍俊不禁,發出感慨和共鳴,“我也是這樣”或“我周圍的人就是這樣的”,引發人對於非理性的思考,教人更加理性的對待生活和經濟活動。但是如作者一樣,往往是“暗下決心”,最後還是陷入了非理性的怪圈。儘管如此,還是忍不住繼續往下讀,讀完掩卷而思。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 篇六

生命中我們常有莫名其妙的舉動,你真的會失控?一時衝動就是沒有道理可言?錯!所有的現象,背後都有經濟的力量供求關係的謬論:或許起初的時候,珍珠並不是很值錢,甚至根本不在人們的視線範圍呢?但就是有的人,會在起初他進入市場的時候,捧高他們的價值,並標上難以置信的天價,漸漸地,人們理所當然的認爲珍珠確實是個好東西,可是,它真的有那麼值錢嗎?還不一定。

人們爲某個東西定位的時候,總是願意以錨作爲標準,何爲錨呢?就是初始的一個標準,例如:早期的店鋪裏散發着烤咖啡豆的香味(咖啡豆的質量要優於鄧肯甜甜圈店的)。他們銷售別緻的法式咖啡壓榨機。櫥窗裏擺放着各式誘人的點心——杏仁牛角麪包、意大利式餅乾、紅桑子蛋奶酥皮糕等等。鄧肯甜甜圈店有小、中、大杯咖啡,星巴克提供小、中、大和特大杯,還有各種名稱高貴華麗的飲料,如美式咖啡、密斯朵牛奶咖啡、焦糖瑪奇朵、星冰樂等等。換言之,星巴克不遺餘力打造這一切,來營造一種與衆不同的體驗——這種不同是如此之大,甚至讓我們不再用鄧肯甜甜圈店的價格作爲錨來定位,與此相反,我們會敞開思想接受星巴克爲我們準備的新錨。星巴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就在這裏。

零成本的成本

在促銷及優惠的情況下,我們爲什麼願意用高價去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首先頭腦的潛意識裏,認爲這種情況下,自己是受益的,儘管目前不需要,或許將來需要;或者就算是不需要自己也虧不多大,促使大量的人民幣流入商家的口袋。

社會規範的成本

一個人願意免費做義工,給補貼卻不願意做了,或許錢不是激勵員工的最有效辦法。

一旦社會規範與市場規範發生碰撞,社會規範就會退出。換言之,社會規範很難重建。一旦這朵盛開的玫瑰從枝頭落下——一旦社會規範被市場規範打敗——它很難發揮任何效力。

或許我們認爲形形色色的人羣所做出的任何行爲都是理性的,但是基於內心的世界,我們無法去定位,無法去深入理解,只有我們自己知道自己的行爲是爲何產生的?與其說怪誕,但不如說人類行爲是一項了不起的事業,因爲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揭開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不解之謎。《怪誕行爲學》是一本行爲經濟學的通俗讀物,個人覺得它與《別做正常的傻瓜》相類似。不過,有區別的是,本書的作者由於童年時的經歷(全身被燒傷60%——70%),使得他看問題的角度和常人差異很大,他傾向於分析人們的非理性行爲。他就是出生於以色列的丹。艾瑞里。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決策往往會受到心理因素或者情緒的影響,往往不能作出理性決策。例如,原本很容易作出的抉擇,在外界因素的誘導之下,往往會使人們的決策發生改變。商家往往會利用這一點,設置一個誘餌,往往能使客戶花費更多的金錢。人們對於自己收入的預期往往也會因爲與周圍環境的改變相聯繫。也許當初的預期並不高,但是在達到了這一目標之後,由於周圍人羣的收入較高,人們對於自我的要求就會提高,這就是所謂的“人心不足舌吞象”吧。這些非理性的決策就與人們喜歡比較有關,在奚愷元的《別做正常的傻瓜》一書中就已經作了一定的描述。

人們在選擇消費品的時候,通常被認爲往往是根據商品的價值屬性和價格等因素作出決策。大體上而言,偏好是比較穩定的。但是,也許因爲偶然的機會,偶然嘗試了某種商品,就在內心中形成了一種錨,由此導致自我“羊羣效應”式的偏好轉變,也就是書中所提到的所謂“供求關係”的失靈。至於零價格物品搭售使得人們的消費增加就是顯而易見了。商家們往往利用顧客們喜歡佔便宜的心理,在銷售一些商品的時候附帶贈送一些小禮品,使得顧客們不受自我控制地買了許多原本不需要的商品。所謂的“折價”銷售原理基本也是一致。

在社會中往往是市場規範和社會規範並存。人們在對待不同的事情時必須搞清楚應該運用哪種規範來解決問題。有些事件只能運用市場規範來運行,而有些問題卻只能運用社會規範,如果強行運用市場規範來解決,需要支付數倍的價格,而更多的時候則是支付多高的價格也解決不了實質問題,例如教育以及一些慈善活動。

我們再把視線由普通的經濟現象擴展到各種社會現象之中,我們同樣能夠發現許多非理性行爲。平常品性很好的人,由於突然受到刺激,也有可能突然失控,還有可能造成比較大的危害。前不久發生的北科大學生搶劫也屬於該類情況。人們由於情緒上的衝動有時也會造成一些異想不到的後果(往往是平常自己覺得不道德的)。並不是每一個案件都是蓄謀的。弗洛伊德曾經這樣評價過人性,人格大體上都是分裂的,在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一個陰暗的本我,自我,一旦這個陰暗的自我被激發出來,往往會形成很嚴重的後果。而應對這類事件的發生,只能未雨綢繆。

艾瑞里雖然在書中側重於考察非理性行爲(諸如此類非理性行爲的介紹還有許多),不過在每章的最後還是在探討如何解決非理性行爲所造成的不良後果,目的還是在於使讀者能夠理解如何讓自己的行爲理性化。當然,非理性行爲的誘因有時也難以被透徹地觀察出來,這使得人們的行爲理性化更加困難。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之中就曾經寫道:理性何等高貴,才能何等偉大。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 篇七

我這個人有個偏好,喜歡看書,而且看完書之後,總是迫不及待的想和大家分享,前天呢,又看到一本好書,於是昨天抓緊的把它看完了,就想和你們說說對這本書的感想。其實以前一直都在看書,因爲我以看書爲樂趣,很多人覺得我活得很累,因爲我的生活一大半都和書有關,以前女朋友也經常說,乾脆把自習室娶回家去算了,聽到這話,我也只是笑而不語,但這是真我。之所以以前沒寫讀後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不是因爲不想寫,是看完每一本好書,都有寫的衝動,往往還列出了提綱,但到了最後,還是沒有寫,完全是因爲拖得太久,一方面失去了興趣,另一方面對書的思想把握有點模糊,怕寫出來誤導大家,這樣就不好了,呵呵。

但是這次,出乎意外的,我真的動手寫了,書的名字叫《怪誕行爲學》寫它是因爲兩個原因,首先是它顛覆了我們行爲經濟學中關於“人的整體理性”的觀點,並且用實例來證明人們作出的決策往往是非理性的。其次,它修正了我們關於個體決策獨立性的觀點,充分論證了在有關聯關係的兩個行爲中,前一個行爲往往會成爲後一個行爲的錨點,這一點,我後面會寫到。

下面簡單的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中給我影響最深的幾個觀點。

錨點。這本書中的錨點,主要是指價格錨點,大概的意思是說,第一個納入我們考慮範圍之內的特定物的價格會成爲我們以後判斷這個特定物價值或可購買性的原點。舉個很小的例子,葵花籽和開心果,葵花籽的標價是9元每斤,而開心果的標價是39元每斤,當我們第一次去超市的時候,看到這個價格並且考慮過買的時候,對這兩個物的價格就已經設定錨點爲9元每斤和39元每斤,當葵花籽的價格上漲到12元每斤的時候,你再去買這個葵花籽,會覺得它太貴了,和設想的價格存在價差,這個時候,你會重新衡量自己的購買力,或者壓制自我的購買慾。而當開心果的價格下降到37元每斤的時候,你會覺得開心果的價格很實惠,這種降價行爲可能會激發你的購買慾,讓你買的。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第一次考慮的價格成爲了我們下次買同一種東西時的價格衡量標準,這就是價格錨點。但如果我們對漲價或跌價之前的價格毫無知曉,我們最初看到的葵花籽的價格是12元每斤,開心果的價格是37元每斤,我們會很容易的接受這個價格,並且把它設定爲我們下次購買此物的錨點。但是我們反過來想想,開心果定價39元每公斤,葵花籽定價9元每公斤這個價格真的合理嗎?我們無從知曉,在購買的時候也不會考慮。關於錨點的原理對其他的事物往往也可以適用。拿我來說,當我第一次想要通過網購的方式買書的時候,身邊的同學給我推薦了當當,後來我一直在噹噹買書。有一天,有同學給我推薦了卓越,說卓越也不錯,發貨速度更快,但我還是更喜歡噹噹,因爲當我去審視卓越的時候,不自覺的把噹噹和卓越進行了對比,以噹噹爲錨點,或許這就是錨點的威力。

星巴克與羊羣效應。或許很多人都聽過羊羣效應,就是當大家看到某個店前面有很多人排隊的時候,會覺得那個店肯定很好,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人排隊呢,於是也跟着上去排隊,再後面的人也抱着這種心理,於是排隊的人越來越多,就像羊羣的集羣一樣,此爲羊羣效應。但是星巴克與羊羣效應在怪誕行爲學中還有另一層含義,即非理性的行爲會讓人一次次的排在自己的後面。

本人見識比較短淺,沒去過星巴克,用星巴克舉例子或許會比較吃勁,所以呢,還是以我們慣常見到的東西舉例子會更貼切些。拿我們學校的奶茶店避風塘和星飲爲例,在奶茶還沒有在本校盛行的時候,即只有很少的幾家奶茶店的時候,很多同學喝奶茶傾向於去避風塘,就像我喝奶茶也一般都是去避風塘的。但是突然有一個時間段,學校的奶茶行業突然火起來,接連開了很多奶茶店,這樣同學們的選擇範圍更廣泛了,基於剛纔上面談到了錨點理論,可能很多同學會認爲這是對錨點理論的駁斥,其實不然,錨點理論基於的是一個設定的價格或衡量標準,如果兩種類似的事物,衡量標準沒有太大變化,此種選擇的替換不是錨點的更改。某一天,因爲某種原因(可能是星飲簡約大方的裝修風格,可能是星飲的可愛飲料單,也可能是星飲的美女效應——曾經一度和女朋友去星飲喝奶茶,看到星飲相對於其他的奶茶店來說,顧客要多得多,我兩一直覺得是星飲的美女效應在發揮作用),你走過星飲門口的時候,突然想嘗一下星飲的奶茶是什麼味的,於是你點了一杯菠蘿甜潤,發現味道還不錯,價格也適中,更重要的是,這裏的服務員態度很好。

那麼下次當你再次走到星飲門口的時候,你又會不自覺的走進去而不會選擇去避風塘。這時,你已經排在自己後面了,再下一次,你還會選擇去星飲,這個時候,你又排在了自己的後面,這就是傳說中的星巴克與羊羣效應。

社會規範及市場規範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及其分工。在社會規範與市場規範的關係上,怪誕行爲學給出了一個很好的概括,即:當社會性規範與市場性規範發生競合時,社會性規範會自動退出,當我們發現市場性規範並不適合調整所需調整的社會關係的時候,市場性規範的退出卻並不能讓社會性規範復入,得到的結果就是沒有任何規範,也就是說,社會性規範一旦失去,將很難重構

。這裏選用一個書中舉過的例子,幼兒日託中心與家長之間的關係。在某地有一個日託中心,在日託結束後,總是有很多家長在接孩子的時候會遲到,以前對於這種遲到現象,日託中心只是和家長溝通,但是溝通過後,似乎沒有起到明顯的效果,還是會有家長遲到。後來,日託中心決定用市場性規範的方式,解決這種遲到問題(以前日託中心和家長之間是社會性規範的關係,家長和日託中心的行爲用社會規範即世俗社會的道德準則或行爲操守來調整),每次家長遲到不再是溝通,而是罰款,這樣就引入了市場性規範,同時,社會性規範就退出了

。那麼適用這種罰款的方式來解決家長遲到的問題是否起到效果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不但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家長遲到的現象反而更加嚴重,究其原因在於,用社會性規範來調整家長和日託中心的關係的時候,家長遲到內心會有愧疚感,這種愧疚感是社會性規範所特有的效果,可以讓家長增加準時接孩子的念想。但是如今用市場性規範來調整家長和日託中心的關係,家長遲到反而心安理得,因爲自己的這種遲到行爲有了相應的對待給付。後來日託中心取消了這種罰款的方式,家長的遲到行爲絲毫沒有減少,這就驗證了上面的市場性規範與社會性規範之間的關係,當社會性規範與市場性規範發生競合時,社會性規範會自動退出,當我們發現市場性規範並不適合調整所需調整的社會關係的時候,市場規範退出卻並不能讓社會性規範復入,得到的結果就是沒有任何規範。相反,當我們從市場性規範通過努力轉變成社會性規範的時候,往往能帶來更好的效果,如工人與老闆之間的關係,在最初的僱工關係中,僱傭者和被僱傭者之間只有市場性規範,所有的關係靠薪酬維持,被僱傭者對僱傭者沒有任何忠誠度可言,但是發展到後來的公司,僱傭者對被僱傭者運用了更爲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增加福利制度,沒有嚴格的工作時間限制等措施,在僱傭者和被僱傭者之間的建立了一種社會性規範,員工對公司的認同感增強了,忠誠度增加了,創造的利潤也增加了。由此給我們一個啓示,社會性規範適用在人與人之間,往往能夠使人際關係更爲和諧,起到優於市場性規範的作用。

品牌效應與適用性。指的是,公衆對於一種物品的喜好究竟是受物品的適用性影響,還是受物品的。品牌效應影響。

關於品牌效應與實力最經典的一個例子就是可口可樂公司和百事可樂公司之爭了,有一段時間,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公司都發表聲明說,美國公衆更喜歡它們的可樂產品,而它們說的都是事實,形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兩者所採用的測試方法不同,就是我們上面談到的品牌和適用性(在這裏例子裏,實力要被引申爲口感,舒適度)的問題,百事可樂公司採取的測試公衆對其產品的認知度的方式是,將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放置在一種相同的容器內,同時不告訴被測試者可樂的品牌,只讓測試者根據可樂的口感及舒適度來選擇,如果需要購買,公衆會選擇那個容器內的可樂,這個測試的結果是,選擇百事可樂的公衆要多於選擇可口可樂的公衆。

而可口可樂公司的測試有點不同,他們在測試之前,並沒有隱藏可樂的品牌問題,而徑直告訴被測試者可樂的品牌,之後再讓公衆進行測試,在這個測試中,可口可樂獲得了的支持者。於是纔出現了我們之前看到的這一幕,兩個公司同時宣稱自己的產品更受歡迎。

衆所周知,百事可樂公司的無論是從知名度還是從市場佔有份額都不如可口可樂公司,在此之前,我們只知道,喝可口可樂的人,而不知道,爲什麼喝可口可樂的人。即所謂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麼我們呢,也可以從這個例子中再次看到公衆的非理性決策的影子,很多公衆在選擇自己需要的產品時,往往注重產品的品牌效應而忽視了產品的適用性,可能這裏面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消費者誤認爲產品的品牌效應即代表產品的適用性,事實上,這兩者之間只能算是勉強約等於的關係,所以呢,以後我們買東西的時候就要多多注意咯,切莫陷入這種盲目的非理性之中。

從聖經十誡的引導作用看我國誠信體制的缺失問題。關於這個理論,大概是說,在行爲人實施不誠實的行爲之前,用一定的方式,激起行爲人對於道德準則的記憶會讓行爲人的這種不誠信的行爲減少。怪誕行爲學中舉的例子就是,在給定一個可以作弊的環境裏,行爲人實施可選擇性誠信行爲之前,在心中默記一遍聖經十誡的人選擇不誠信行爲的概率變小。由此推而廣之,擁有特殊職業的人,在進行特殊職業之前,看一遍職業準則會讓此行爲人的不誠信概率變小,如律師在開庭之前,默記一遍律師執業行爲規範,可以減少律師不誠信的行爲。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兩個問題。

一、在一個可選擇性誠信環境下,人們總是傾向於不誠信,因爲因不誠信付出的代價小於不誠信帶來的利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早就指出:“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鋌而走險;爲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二、時效性的誠信約束可以有效的減少不誠信行爲的發生。這就很好解釋,爲什麼在我們的各種考試中,很多同學作弊了,也很好解釋,學校爲什麼在考試之前給我們籤誠信考試書了。籤誠信考試書一方面是因爲這樣做之後,如果你再作弊,校方找到了懲治你的理由,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可以起到一個時效性誠信約束的作用,激起你誠信考試的意識,從而減少不誠信行爲的發生。

那麼通過這個研究,我們來談談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公民的道德缺失問題。現階段,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社會人情淡漠,各種矛盾凸顯,公民道德修養出現整體滑坡現象。在出現三鹿某奶粉事件,藥某鑫事件,小悅悅事件之後,我們往往會問,這個社會到底怎麼了?爲什麼食品生產廠商可以黑心到這個地步,爲什麼人性可以殘忍到這個程度,爲什麼社會人情可以淡漠到這個樣子……,針對這些問題,國家一直在提倡真善美,可是爲什麼起到的成效不大呢?或許我們可以從以聖經十誡爲代表的道德準則中找到答案,人性在沒有一個長效的約束下,本來就是偏向於不誠實的,只有通過時效性的誠信體制的建立,誠信行爲的疏導,才能從本質上解決這個問題。

除此之外,怪誕行爲學中還談到非貨幣形態的資產更容易引發盜竊、暗示具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人生性具有拖沓習慣、定位引領需求、零成本具有無尚的誘惑力及點餐行爲的公開性會影響人們的理性決策,人們在滿足自我與表現自我之間往往選擇表現自我,爲彰顯個人而選擇異質性物品卻暗自後悔等等被證實的觀點,這些觀點對我的個人思想都形成了很大的衝擊作用,於是寫出來,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 篇八

一、讀此書的初衷

我能去閱讀《怪誕行爲學》這本書完全是出自偶然。最近在研讀一些關於理財方面的書籍,昨天下午完成工作任務的時候,我隨便拿同事的手機搗鼓了一下,發現他手機裏面有一些關於理財方面的書籍,首頁大約有六七本電子書,我看了看,感覺我對於每本書都挺有興趣的,於是我打算按順序下來,有時間的話,就將沒看過的書都看一遍,第二本書剛好是我沒看過的,這本書就是《怪誕行爲學》。抱着隨便看看的心態瀏覽的下這本書,它的引言就將我深深的吸引住了,引言裏所闡述的一些問題讓我感覺到很親切而又很陌生。親切的是,裏面所說的問題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情景;陌生的是,我不清楚這些日常生活中現象裏面存在着哪些問題。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闡釋日常行爲裏面所攜帶的某些問題。於是,好奇而又渴望知道的心理,讓我用了幾個小時的時間將這本電子書給啃完了,不能說完全消化,但是對於我們所經常面臨的種種問題有了一個比較清楚的認知。

二、本書的大致內容

本書分爲十三個章節來講述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引言部分解釋分析了爲什麼作者會去探索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未曾察覺到的一些非理性行爲,他之所以會去發現並且研究這些問題,是因爲在他18歲的時候,由於鎂光燈的爆炸,使他大面積燒傷,之後的三年他被迫住在醫院裏,渾身上下全是繃帶,由於這樣特殊的情況,讓他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參加各種社交活動,讓他感覺好像與世隔絕一樣,也就是在這時,他像旁觀者一樣,開始觀察曾經構成自己日常活動的各種行爲,並且開始反思各種不同行爲的目的,這些行爲包括他本身的也包括他周圍的人。

本書的每個章節的開頭都是由幾個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現象組成的,作者爲了驗證論述的準確性,都對各個論述加上了實驗的驗證,繼而再解釋出現這些行爲的原因或者是告誡我們如何在生活中避免發生這件事情的發生。

三、讀完書之後的收穫

讀完這本書,我收穫頗多,現在就將這些收穫歸納爲十個小點,與大家進行分享。

1、第一個錨不僅影響到我們當時的購買決定,而且影響後來的許多決定。所謂的錨就是我們對於某種類型商品的心裏認定的價格。我們經常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提高自己的消費水平,或者是不自覺的購買價格很高昂的東西,或者是有些不經意的習慣。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有這些行爲的時候,我們不妨首先從質疑這種行爲開始,它是怎麼開始的?同時問下自己從中能獲取多大的快感,這一快感真的就如同你預期的那麼大?你能不能把預算壓低一點,更好的把省下的錢用在別處?我們還應該特別關注我們所做的首次決定,它的長期效應會滲透到未來我們所做的很多決定裏。即使它們在某個時間合理,現在仍然合理嗎?

2、當我們遇到某些免費的東西的時候,我們先不要被免費所矇蔽,我們在購買之前要先思考下,這些東西是我們需要的嗎?如果把它們購買回去,它們會不會成爲我們不用的堆積品?我們當時購買它們只是因爲它們免費或者是購買它們的時候有免費的贈品?當博物館或者什麼景點或者什麼餐廳進行免費開放或者免費試吃的時候,我們要思考下要不要因爲貪免費而去那邊排隊等候?因爲往往免費的東西總是有一大羣人在那邊等候,我們也跟隨他們這麼做是不是沒有什麼損失?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在等候的過程當中浪費了時間,浪費了原本可以做其他事情的機會。人頭攢動免費開放的博物館你能看到的估計只是很多很多的人,而無法靜下心來細細欣賞,貪便宜有時候還真是得不償失,所以還真是需要三思而後行。

3、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是魚和熊掌,如果確定使用哪種規範之後,最好不要任意更改,因爲隨意更改的後果往往是魚沒了,熊掌也沒了,導致兩者都無法產生有效的約束力。但是社會規範會比市場規範產生的效果更加明顯,而且更加持久。禮物和現金相比,禮物給人帶來的感動是遠遠高於現金給人帶來的感動,而且人們對於禮物的感動時間往往持續更加長。

4、通過設定計劃和完成期限擺脫自己的拖沓習慣,用各種辦法給自己時間思考某些高額消費的必要性,通過各種方式,讓自己清楚的意識到儲蓄的重要性,並通過某種方法讓自己養成定期儲蓄的好習慣。

5、我們可能往往認識不到,無論哪種情況,保留餘地的同時我們也放棄了別的東西。我們爲了一些不一定重要的事情疲於奔命,卻忘記了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其實選擇一個選項然後一心往這個方向努力,而不是在那邊猶豫不決要選擇哪個,確定了就堅持住,因爲無論做哪種選擇,那些相對來說的細小差別總還會存在。在選擇間糾結浪費的時間,可以讓我們在確定的選擇上做的事情。

6、預期還可以形成成見。成見,說到底是人們希望用來預測體驗,是人們對信息進行分類的一種方式。大腦不能在每一種新環境下僅憑片段就開動,它必須建立在從前收到過的信息基礎上。由於這一原因,成見並不是從本質上就是有害的。它爲我們不斷地理解周圍複雜的環境提供了捷徑。但是,因爲成見給我們提供了對某一羣體成員特定的預期,它也可能對我們的認識與行爲有不利的影響。

7、信念和預期影響人們對於視覺、味覺和其他感官現象的認識與解析,還會看到人們的預期能夠改變他們的主觀甚至客觀體驗從而對他們施加影響,有時候這種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如我們總是會感覺貴的東西的效果一定會比便宜的東西效果好,僅僅看到醫生對某一治療方案或手術表現出的熱情,就可能使患者未經治療就產生某種有益的效果,這些就是信念的部分表現;經過重複的體驗,人們體內就建立起一種期望。

8、當我們處在某種條件下,個人利益與道德標準發生對立,我們容易向現實“屈服”,以一己之私去看待世界,從而變得不誠實——這是我們能保持清醒,至少認識到這種可能。如果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弱點,就可以防範於未然,盡力避免這種情形的發生。

9、離現金一步之遙的作弊最容易發生。

10、爲了自己不受別人的影響,可以在點餐的時候先想好自己要點的東西,然後寫下來,或者是在服務員一過來的時候就馬上點餐,這樣做的好處是不會因爲想要突出自己的個性而讓自己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通過這種做法可以讓自己根據自己真實的心意點餐,讓自己吃得愉快並且消費也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