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2021年三重門讀後感體會

讀後感2.68W

2021年三重門讀後感體會

讀書,是一種最自然的生命狀態,是一種精神的跋涉,是一種須臾不可缺失的生活方式,黃庭堅有言:“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有一本叩開我心靈的書叫——《三重門》,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三重門讀後感,請您閱讀。

三重門讀後感1

說起來也着實汗顏,在《三重門》出版這麼久後才第一次拜讀。你我的認知或許以前一樣,認爲韓寒是一個狂人。可是在讀完後,內心酸得想哭,韓寒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堅強,他的那份無奈又有誰知!

《三重門》的文筆中,你幾乎看不見孩子的影子,若不是早已知曉,我或許會誤認爲是出自成人之手。他的老練、成熟,令人驚歎。

思想的敏銳,是小說的第一個特徵。韓寒用了第一人稱,用少年林雨翔的眼光看待社會、人生以及周圍的一切,發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見解。韓寒看待世界的眼光極爲挑剔,對於社會不良風氣和應試教育的批判辛辣卻又叫人心服口服。但思想卻不能彌補韓寒對社會認知的淺薄。像小說中一些打架的場面,或許是韓寒沒有經歷過,文字寫得蒼白無力,有時乾脆一筆帶過,這也使許多人對此做出批評。的確,閱歷是人生的經驗,是永遠無法代替的。但是請你記住,韓寒在那時只是個孩子,一個敢於表達自己心聲的孩子。成熟的文筆也掩不住年齡的事實,我們憑什麼對他要求這麼多?

小說中,最愛的還是韓寒的黑色幽默。每一個精巧的比喻都彷彿信手拈來,讀後讓人忍俊不禁又陷入深思。但這些黑色幽默並沒有持續很久,在林雨翔進入市南三中後,語句就轉爲平淡。有人說韓寒是江郎才盡,而我認爲在這個高中的場景中,描寫得一切以貼近自身生活。韓寒已不能像個局外人看待這一切,在自己的生活圈內,早已沒有距離。貼近反而使他施展不開,他也做過努力。像幾個體育特招生的出現,卻也只能華麗上場,悻悻落幕。

小說的結局頗爲耐人尋味,殊不知無言的結局亦是最好的結局。未來的世界誰也猜不透,不如給自己留一個幻想的空間。韓寒做的真是絕。

事實上理一理思路,林雨翔實際上就是韓寒,這個迷茫而倔強的少年。唯一的不同,就是那份抗爭意識。林雨翔的求學和韓寒的休學,一個尖銳的對比,事實上也是韓寒的無奈。他選擇了一條極爲坎坷的人生道路,執着前進。雖不知前方道路如何,光芒還能閃亮多久。但我堅信,在無數應試學子心中,韓寒是最灑脫和值得羨慕的。你認爲呢?

三重門讀後感2

看《三重門》彷彿在回憶過去,而讀主人公林雨翔的故事就有對看鏡子照的感覺。

正如後記中寫的:這就是生活。的確,本書寫的都是大實話,出自肺腑之言,都是直白,尖刻的。人物表露出的是少年的狂傲,青春的不羈。也許這是一個典型得到心理年齡,十來歲的少年處在一個不安分的年齡,愛表現,愛出風頭,有一定的才華與能力,希望得到老師與同學的讚美,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所以林雨翔想樹立的是一個獨立完全的自己。對於賞識自己而自己不喜歡的老師,爲了達到某些目的,仍會好好地利用這個機會。在今人看來這不能算作無情,且美其名曰“現實”。

與我們這些同齡人相處,父母們扮演的上一支配者與被支配的角色。我們的飲食起居都是父母包辦。爲了我們,父母寧可自己少用一點也不會讓我們比別人差。這在無形中給我們造成了壓力,使得我們被“逼”着學習,其實關心、理解並不是父母單方面的“必要條件”,而是親子間互相的“重要條件”。看看兩鬢斑白的父母,受着充滿期盼的眼光,一種肩負重任的感覺自心頭由然而升,於是硬着頭皮勉強往書堆裏鑽。最終,在無奈之餘偶然的發泄竟被說成任性;一階段的失敗被認爲是不求上進,貪玩,父母對女兒的言行表現有最後的裁判權。反之,一個家庭的喜樂也受我們的支配,女兒考上重點大學,全家津津樂道喜上眉梢。更有勝者,一家三口今天“新馬泰”明日“港澳臺”。如果孩子大學聯考落榜,那麼家中立刻變得死氣沉沉,靜若無人,有時還有吵架聲傳出;學習考試期間家長陪讀陪夜是普通現象。可謂“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用心我們永遠也不會理解,更不會接受。

孩子的無奈,父母的期待,老師的苦衷。你可以對當今的教育制度抱怨,但不應指責。或許現在的你正如那個林雨翔。《三重門》沒有結束,林雨翔只是在十字路口發呆,不知道結尾應是什麼。到此,小說告一段落,而大家仍在自己的道路上繼續走着。作者也希望各位能繼續。無論發生什麼事告訴自己:我是天上的星宿,總是發光的。

三重門讀後感3

學生時代是一段青澀的,懵懂的時光,許多人在經歷之後都會忍不住去回憶。或許在那段歲月裏,我們揮灑了太多辛酸的淚水,留下了許多可笑的瞬間,因此,它也才那麼地讓人懷念。

《三重門》裏寫得是一個學生——林雨翔,由國中升入高中,這段時光裏的故事。我想,這也與我們比較相像。我們都是才升入高中一學期而已,可謂是剛剛跨過了“會考”這一道門檻,這也讓我們暫時放下了心中的那一塊石頭。但接下來也將會有一塊更大的,更頑固的石頭壓在我們身上,那就是“大學聯考”。

我很同意作者韓寒在後記裏對中國教育改革的看法。如果你生在了中國那麼對不起,你就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去面對中國當下的“應試”教育,去面對所謂的“全方面”發展。中國的教育是力求培養“全才”,可是時代需要的只是“人才”。培養“全才”最終只會讓更多在某方面有能力的人被埋沒,培養出來的那就是“庸才”。作者舉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個人兩次大學聯考的數學物理全滿分,可語文英語卻不及格,最後走上了打工的道路。這就是中國教育下所隱藏得黑暗的一面。

在正文中,作者運用了許多詼諧的語言。但也是在這種“開玩笑”得氛圍中,作者將當今社會上的一些普遍現象公之於衆。這種精湛的手法不由得讓人欽佩。

本書中也寫了主人公林雨翔在學生時代裏的戀愛故事。雖然沒有偶像劇那麼精彩,但卻也寫得尤爲生動,將那個青澀時期裏,“戀人”之間偷偷地進行“地下戀情”的事展現出來,讓我們以爲就像是發生在身邊一樣,也會讓那些年長的人回憶起那些模糊的歲月。

總而言之,《三重門》是值得我們讀的一本書,一本好書!

三重門讀後感4

初次開始閱讀這本書,並非出自我本意,甚至準確點來說有點被逼迫的傾向。原因不用說,當然是來源於我們可愛的中文老師細心地想讓我們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不忘母語。關於這一點,對於已經開始感到詞窮的我來說,甚是理虧,於是只能點頭哈腰的握手同意。說來也奇怪,原本只是想要大概看一下簡介然後就草草了事的想法立即在看到第三章左右的地方消失的雲飛霧散,一點影子都沒有了。《三重門》完全不符合當今正在流行的校園青春風和古代穿越風;也跟幽默搭不上太多關係。卻不知有什麼魔力能讓一直不願意看批判風格的我,幾乎癡迷的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直到看完。當時針緩緩的指到十二點時,我輕輕地合上了電腦,靠在椅背上努力想讓自己放鬆放鬆。但不知怎麼的,腦子裏面亂如團麻。不得不說我對於《三重門》最後的結局感到困惑和不解。而且這個疑問隨着時間的推移,就如同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在故事中,韓寒把中國現代教育體系中的很多弊端和缺點都凸顯在了男主人公和他周圍的朋友身上。學生們錯誤的把讀書理解爲爲了以後好掙更多的錢,而並非爲了充實他們的內在和培養他們所散發出的氣質。可見這些孩子的家長也並非了灌輸什麼正確的信息以及做出良好的榜樣。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是當林雨翔其中的一個朋友自豪地對他說讀書有屁用,讀書不就是爲了有錢嗎?都有了那還讀屁書?林雨翔不語,但是我們可以大致揣摸出他當時的心情不是在心理默默地認同就是辱罵他太過驕傲,只知道仗着自己父母有錢就到處鬼混。“反正我爸有錢…”“反正我認識誰誰誰…”“我就不…你也不能拿我怎麼樣…有本事去找我爸媽…”自打出生到現在,我都數不清到底聽過多少個人用一種傲慢,居高臨下的語氣對一些家庭條件比自己差的同學或是學校任課老師這樣說了。但是平心而論,這些錢真的都是屬於你的嗎?很顯然的,錢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若不是自己父母在外面勞心勞力,到處奔波,如今的孩子們怎麼會這麼幸福?

不光是現在的學生對於學習開始產生牴觸情緒或是受到了會考,大學聯考制度的侷限而出現偏科問題。就連老師和學校也是對於很多容易給別人帶壞榜樣的“差生”和“有靠山的學生”整天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說對就對,就是錯了也勉強算對。憑着這樣的現象逐漸增多,那些天天被欺負又有苦說不出的學生只能默默忍受着一切,把痛苦扛在肩上,含在嘴裏。林雨翔就很明顯的成爲了衆多“犧牲品”中的一個代表。別人潑了水他沒阻止也要被訓;明明是對方先跟他過不去卻反而因爲一點小小的抵抗落了一個準備接受處分的下場。中國古代着名的文學作品之一三字經裏面寫道:子不教,父之過。正所謂孩子如果有問題,那肯定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出自於他的父母。林雨翔的父母從小對自家兒子抱有很大希望,天天逼迫他背古文,背經綸;卻很少真正的給予他過專屬於家人的溫暖和愛。林父不懂裝懂,只收藏而不看書。雖然韓寒基本沒有怎麼描寫到林雨翔到底受了多少他父親的影響,但是我堅信這種行爲只會讓孩子走進誤區,甚至步入迷途。作爲父母和老師,最應該做的事是讓孩子在一個快樂單純的環境下健康的成長;而不是跟株樹一樣,都站在懸崖邊上了也不知道搶救。有時候多聽聽孩子的想法不一定是件壞事;既能幫助他解決煩惱,又能在同時間減少代溝,增加感情。一舉多得的美事,何樂而不爲呢?

關於結局的部分,在經過多次反覆地思考和仔仔細細地把整本書又嚼了一遍後,我終於發現爲什麼韓寒只留給人們一句“一張落寞的臉消失在夕陽裏”,而不是把結局寫的皆大歡喜,光明的這一邊終於戰勝了邪惡勢力了。這本書是一本能夠被稱爲文學現象的書;同時它也的的確確的反應了中國中學生最真實的一面。如果韓寒真的把結尾寫的太過美好反而會讓人覺得有些虛假,畢竟在全中國現在還依舊肯說實話,又有膽量把它寫說來的人不多了。《三重門》不尊爲經典之作,卻也是一本少見難得的好書。希望這本書在開導了我的過程中,同樣點化了下一個即將要看或是已經在看得你。

三重門讀後感5

讀書,是一種最自然的生命狀態,是一種精神的跋涉,是一種須臾不可缺失的生活方式,黃庭堅有言:“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有一本叩開我心靈的書叫——《三重門》

《三重門》這本書在我的書架上已經微微泛黃了,我原本對於《三重門》沒有太多的興趣,它在書架上完全處於擺設狀態,但,從寒假時我無意看到書的序言的那一刻時我就對這本書有了濃厚的興趣,“啊,這本書的序是曹文軒寫的啊!”看完書的序,我長嘆一聲:“怎麼以前沒看到這本書呢,該死該死,曹文軒可以對於韓寒所寫的這本書有極大的好評,那這一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書了。”我放下了手中的事兒,開始閱讀這本書。看着韓寒的簡介我不由一驚,六門功課高掛“紅燈”而留級,這個韓寒是何許人?留級生的身份卻以一篇《杯中窺人》獲得了大賽一等獎!看完簡介我知道了,這本書是韓寒以自己爲真實寫照而寫。隨後,我開始閱讀這本書了。因爲對此書的濃厚興趣,我花了不到兩個星期就看完了,晚上睡覺時看,早上起牀看,甚至連上廁所時都會看,只要有時間我就會捧上這本書來閱讀。媽媽說:“你這麼如飢似渴的看書,真是少見啊。”

這本書寫了林雨翔一九九五年到二零零零年的事兒。林雨翔善於文科,父母爲了讓他可以考上重點中學給他買補品,報補習班,但他沒有考上,而在父母的“努力”下,林雨翔以體育特長生的身份進入了市南三中……

讀後,我感嘆道:“難怪曹文軒會給出如此好的點評,這本書完完全全的道出了生活。”我認爲,韓寒的筆,十分的尖銳犀利老成,倘若我不看作者簡介,我還以爲韓寒是位老爺爺,誰讓他的文章那麼悲觀和犀利呢?有好多句子都讓我驚訝,這還是一位年幼的韓寒嗎?怎麼這麼悲觀?我記得有一個句子是這樣的:當一個人要死的時候,什麼名,什麼利,什麼愛,什麼恨,都是棺木上的一縷塵埃,爲了一縷塵埃而辛苦一輩子,值嗎?還有一句是這樣的:做人,要麼大俗,要麼大雅,半俗不雅是最痛苦的了。這本書中的好句段多得數不勝數,記得結尾處講到:走還是不走呢?也許放開這紛紛擾擾自在一些,但不能放開——比如手攀住一塊凸石,腳下是深淵,明知爬不上去,手又痛的流血,不知道該放不該放,一張落寞的臉消融在夕陽裏。他所寫的每一句話都好深奧,讓我一會兒明白一會不明白。他還在後記裏提到‘將一句話謹獻給所有正春風得意或秋風不得意的人們,非常平凡,但你一定要堅信自己:我是金子,我要閃光的。’我想他這最後一句話一定鼓勵了很多人吧,或許他也鼓勵了我,對啊,我是金子,我要閃光的,儘管我很平凡,但我相信以我自己的努力一定會發出閃閃金光!韓寒他就是一塊上海大金子。在書裏面的一頁我發現了這句話:我這輩子說的最讓人無從反駁的話就是被子不用疊

——本來就是要攤開來睡的——然而這是第一個被人反駁掉的。懂麼,這是規矩。我們之所以悲哀,是因爲我們有太多的規矩。被子是攤開來睡的,這句話還真是那麼個樣子,悲哀是因爲規矩,這句話把我帶入了迷霧,第一句我還可以明白,而後我就似懂非懂了,他的成熟真的好不符合,或許是因爲他那幾門功課的“紅燈”照亮了他的前程。

我夢想着自己也可以成爲韓寒這樣文筆極好的人,我認定:我是金子,有那麼一天我會發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