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中歷史精品教案範例(多篇)

國中歷史精品教案範例(多篇)

國中歷史學科教學案例設計 篇一

【課程標準內容】

瞭解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

【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第一課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啓下”的地位——上承“文 革”,下啓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闢。在內容上,本科包括兩個子目——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撥亂反正,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闡述:以“真題標準問題的討論”介紹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重點講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內容和歷史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推動全面平反冤假錯案和中共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知道它的召開的時間和主要內容,理解其歷史意義。瞭解撥亂反正加強了民主與法制建設,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過程與方法:通過了解並對比“兩個凡是”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認識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與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內在聯繫;從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內容和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瞭解、分析,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偉大轉折”的歷史意義,由此學會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同中國共產黨完全有能力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功;認識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認識“實踐”與“真理”的關係。

【教學要點】

教學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

教學難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祝酒歌》片段,展示這首歌的創作時間和部分歌詞。

設問:這首歌曲創作於1977年,你知道歌詞中的“十月”裏發生了什麼事情嗎?人們對此持什麼態度?

學生聽歌,根據這首歌創作的時間和歌曲旋律、部分歌詞,

思考並回答問題:歌詞中“十月”裏發生了什麼事情?(1976年10月粉碎“_”,“_”結束)

人們對此持什麼態度?

(喜悅,激動,期待……)

總結、過渡:十年“_”的動 亂,積累下許多嚴重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粉碎“_”後人們要求糾正“文 革”的錯誤,撥亂反正,這正是《祝酒歌》的創作背景,它以活潑流暢的曲調,豐滿生動的歌詞,記錄了一個民族的情感。人們對“文 革”後的美好期許實現了嗎?讓我們通過第7課《偉大的歷史轉折》見證時代的變遷。

二、新課探究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

目標導學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

材料一:1978年人均GDP水平按當時官方高估的匯率計算,也只有224.9美元,僅是印度人均GDP的2/3……整個國家和人民的發展和生活水平,大多數發展和生活指標排在世界國家和地區170位以外,處於聯合國有關部門和世界銀行等組織劃定的貧困線之下。——周天勇《三十年前我們爲什麼會選擇改革開放》載《學習日報》2008.8.25?

設問:上述材料反映了什麼問題?

你認爲人們對於未來的美好期許在實現嗎?

學生閱讀文字材料,思考討論並回答問題: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麼問題?

(國民經濟困難)

你認爲人們對於未來的美好期許在實現?

材料二:1977.2.7,《人民日報》《紅旗》雜誌《解放軍報》發表題爲《學好文件抓住綱》,公開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要始終不渝的遵循”。

1977.8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華國鋒在政治報告中強調說,毛主席“關於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指明瞭“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道路,這是當代社會主義最重要的成果”;“文化 大革 命”這種政治性質的大革命還要進行多次。——《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主編:何沁,高等教育出版社

設問:有什麼問題阻礙了人們對未來美好期許的實現呢?

根據材料,你認爲是哪些問題阻礙了人們對於未來的美好期許的實現呢?

(“兩個凡是”,“堅持以階級鬥爭爲綱”,盲目個人崇拜,使得社會主義建設在徘徊中前進)

(過渡)設問:面對“兩個凡是”將“_”的左傾錯誤進行到底的趨勢,中共和人民是怎樣突破思想上的藩籬的呢?

材料三:圖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學生閱讀課本,思考並回答:

面對“兩個凡是”將“文 革”的左傾錯誤進行到底的趨勢,中共和人民是怎樣突破思想上的藩籬的呢?(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篇文章爲開端,掀起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總結: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使人們的思想從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的禁錮下解放出來,爲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作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

目標導學2: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

(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閱讀課本找一找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地點

(2)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

結合剛剛找出的“問題”,指出會議是如何解決所面臨的問題的。

找一找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地點並指出會議是如何解決所面臨的問題的。

①針對“兩個凡是”——確定瞭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

②針對“以階級鬥爭爲綱”“國民經濟困難”——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爲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③針對“盲目個人崇拜”——政治上——決定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黨法黨規,反對個人崇拜,加強集體領導

教師補充:確定瞭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這是對以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思想解放運動的肯定和總結,也是對中共的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標誌着中共從根本上衝破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

教師補充: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爲核心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

目標導學3: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1)撥亂反正

設問: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思想、政治、組織方面進行全面撥亂反正,閱讀本課課本,你能列舉中共在全面撥亂反正的措施嗎?這些措施有何意義?

閱讀本課課本,列舉中共在全面撥亂反正的措施嗎?

劉少奇冤案的平反;《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誌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完成。

教師補充:平反冤假錯案和思想上全面撥亂反正有利於調動社會各階層的積極性,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2)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實踐纔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社會主義建設又怎樣的變化呢?我們來看一段視頻(播放視頻)

設問:“_”後人們的美好期許實現了嗎?由此,你認爲十一屆三中全會有何歷史意義?

觀看視頻,思考並回答問題:

“_”後人們的美好期許實現了嗎?由此,你認爲十一屆三中全會有何歷史意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啓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三、拓展延伸

歷史學家胡繩爲什麼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時期的遵義會議”?引導學生從思想、領導核心、歷史地位三個方面比較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

四、課堂總結

以示意圖總結本課內容(見板書設計)。

五、課堂練習

1.1978年《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引發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次討論( )

①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

②打破了長期以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

③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④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內容的是( )

①重新確定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②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③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④實行改革開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標誌是( )

A.新中國的建立 B.“文化 大革命”的結束

C.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 D.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4、以下關於新中國成立與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評述,正確的是( )

①前者結束了舊時代,後者結束了錯誤方針 ②徹前者開啓了新紀元,後者開創了新時期 ③前者開創的事業爲後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④後者是對前者事業的繼承與發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學生完成課堂練習題,並由回答正確的同學講解題。

國中歷史學科教學案例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紙的發明和改進、華佗和張仲景的成就,

從而培養學生正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紙的發明對人類文明史做出哪些貢獻?”

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去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和非凡的創造力。

(四)教材重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1)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

(2)地動儀

2、難點:涉及到科技名詞和物理學原理,而七年級學生沒有學習物理,對於利用物體慣性來對地震波進行遠距離測量的原理難以理解,因此是本課的難點。

3、解決辦法

(1)這一課的重點問題學生比較熟悉,可學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識點,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形成完整的概念。

(2)採用直觀教學法,利用幻燈、掛圖等幫助學生理解有關內容。

(3)地動儀的構造原理和一些專門的科技名詞,以教師講述爲主,但必須做到概念準確。

(4)用歸納法,讓學生多做、多讀、多講,最後在教師的幫助下,概括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一起讀本課的引言,然後教師概述)我們已經學過的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方面的情況,這個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正是文化大發展的有利條件。從18、19課,我們都來學習秦漢時期的文化。

2、講授新課

(提問)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什麼?

(板書)(一)、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板書)1、從竹簡到紙的發明

前面我們講過甲骨文。後來人們又把文字寫在竹木簡、帛上。帛是絲織品,比竹木簡輕得多,可又太貴了。使學生了解紙的發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接着出示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紙是怎樣發明的?

2)紙的出現對人類有哪些貢獻?

(板書)2、蔡倫改進造紙術

公元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後來爲了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接着又讓學生思考第2個思考題:造紙術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請同學們回答後教師歸納):造紙術是由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到世界各地,有利於人類文化的傳播,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板書)(二)、《九章算術》

《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時期,總結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數學成就。有很多數學成就在當時世界上是先進的。並且傳到了十幾個國家被當作教科書。

(板書)(三)、地動儀

請同學們思考:在發生地震時,我們怎樣才能感知?

東漢科學家張衡又發明了地動儀。

(板書)(四)、華佗和張仲景

首先向學生點出:中國醫藥學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獨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歷史。秦漢時期,中國有很多醫學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響的是張仲景和華佗。

華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藥劑,五禽戲

醫聖張仲景(東漢)著有《傷寒雜病論》,在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

課堂小結

秦漢時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繁榮,使得這一時期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文化成爲可能,這是秦漢人民留給後人的一筆珍貴遺產,也是我國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

國中歷史學科教學案例設計 篇三

開元盛世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爲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農具的瞭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

出示材料:

後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後來他是怎樣做的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於政事。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本站§

1、農業(通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爲“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

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麼改進?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

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佈局特點:

①城市佈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於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佈;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集,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爲“開元盛世”

國中歷史教案 篇四

●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我國戰國時期鐵農具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2.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培養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歸納整理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廣泛使用的情況,瞭解生產力的發展。

2.運用理論解釋現象: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之所以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是因爲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改變舊的生產關係,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變法,從而進一步分析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商鞅變法,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適應時代需要,勇於投身改革的人,定會得到後世的尊敬。

2.應該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鐵農具的廣泛使用。

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二)教學難點

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 教學方法

講述法、問題討論法。

● 教學媒體

(一)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掛圖。

(二)素材準備

圖片,地圖。

● 課時安排

1課時。

● 教學結構與過程

(課堂導入)複習導入

(板書)第9課 大變革的時代

(講授新課)

“大變革的時代”,時間是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中期,我國出現了鐵製農具,戰國時期,我國的鐵製農具的使用已經非常廣泛,我國進入了鐵器時代。

(板書)一、鐵農具和牛耕

閱讀課本46頁第一部分內容,瞭解戰國時期鐵礦山的分佈,和戰國時期冶鐵中心。

展示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圖片,和戰國時期鐵農具分佈圖,指出鐵農具的出現是我生產工具的重大的變革。

生產工具 優點 缺點 石器時代 取材容易 成型困難,不堅固 青銅器時代 青銅生產工具很少見,鋒利,硬度大 自然界蘊藏量少 鐵器時代 自然界蘊藏量大,開採方便,質地堅硬 易氧化生鏽 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和推廣,新興的地主階級變法運動,如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等。

(板書)二、改革的潮流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47頁相關內容,瞭解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的過程,討論比較這兩次變法的不同和相同點,以及變法的作用。

(板書)1.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

過渡:在各國的變法中,尤以秦國商鞅的變法最爲顯著。

(板書)三、商鞅變法

教師介紹商鞅生平,講述“立木爲信”的故事。

總結歸納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1.承認土地私有。

2.獎勵耕戰。

3.建立縣制。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每一項改革的歷史作用,學生討論回答課本49頁“說一說”。

(板書)

商鞅變法,爲日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組織學生討論回答課後練習“問題探究”:吳起、商鞅通過變法使國家變得富強起來,但他們都爲變法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那麼,他們的變法是不是值得呢?爲什麼?與同學交流一下彼此的看法。

(課堂總結)

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在於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於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守舊貴族的反對,商鞅和吳起雖被處死,說明了守舊勢力的猖狂和統治者的昏庸。但商鞅雖死,變法還是獲得了成功。因爲經過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的戰鬥力不斷提高,成爲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地主階級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爲社會主要矛盾。從此我國進入了封建社會時期。

● 板書設計

第9課 大變革的時代

一、鐵農具和牛耕

二、改革的潮流

1.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

三、商鞅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