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論語心得》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1.02W

《論語心得》讀後感(精品多篇)

《論語》讀後感 篇一

我們學完了《論語》十二章,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感悟與心得,下面我就來談談《論語》帶給我的心得。

《論語》中記載的很多內容都與學習有關。這對不樂於學習的我來說提供了前進的方向。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那樣。我正處於“好之者”與“樂之者”之間。我雖有興趣,但不夠濃厚。我需要仔細地挖掘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從中得到百草園般的樂趣,成爲一個“樂之者”。

《論語》還提醒了我一點。就是學思結合。光只愛好學習可不行,那樣只是擅長考試。我們還需要思考。做到既不罔也不殆。

會學習很重要。學會做人也很重要。“人不知不慍,爲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這些都是《論語》教給我做人的知識。就拿一個例子來說。清華大學教授楊振寧,因爲回到中國娶了與自己年齡相差懸殊的妻子被國人詆譭。他不生氣也不反駁,以自己的行動更改了國人對他的看法。這纔是一個值得被世人尊敬的君子啊。

《論語》這本儒家經典讓我明白如何學習與做人,我要按照經典持續做下去,做一個德才兼備的君子!

讀《論語》有感 篇二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爲最精闢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爲學習是爲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這告訴了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並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想想自己,有了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對比先哲的謙遜,我羞愧萬分!

《論語》,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得勇於改過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不能故意不改,並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該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教會了我太多太多,使我受益匪淺。

讀《論語》有感 篇三

年初,差不多用了兩週時間,讀完了‘國學四庫’系列的《論語》一書。點染之餘,卻被文中的一章所觸動:“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久久不能釋懷。標與本的比對,因與果的關聯,能否超然,全憑一念。

《論語》之前的瞭解猶如皮毛。只有少許的篇章,有記憶,能誦讀,背後深意說不全、參不透。從“學而”開始,不過兩三篇便不知曉。確實慚愧。即便是每每去“三孔”遊記、參拜也未能有所長進。

無法穿越回到那個久遠的朝代,只有透過書目記載,瞭解那過往的人和事。《論語》是一部老師與學生教學相長,交談對話的收錄集。涉及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的治國見解以及評價古賢的論述,記錄有點像學習筆記和心得體會,有人問、有人答,偶爾也可以開個小玩笑。

全書20篇,每篇若干章。至於章,其實就是幾句話,因爲是收錄集,每篇的歸類就不會絕對精準。篇目是按照收集語錄的開始命名。有觀點開篇的,如學而、爲政、子罕、先進等;有學生名字開篇的,如雍也、顏淵、子路等;也有評價前人的,如泰伯、季氏、微子、堯曰等。

書中多次學生向孔子求知識、見解。雖短短几句,見博學、見正念。有如問“仁”,剛毅、木訥,近仁;有如問“政”,居之無倦,行之以忠;有如問“文”,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有如問“孝”,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書中圍繞教學、仁政、中庸、修爲等內容,提出很多有益的方法,積極的引導人們入世。培養君子、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克己復禮開始。可嘆“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的孔子最終的政治抱負沒有實現。周遊列國,多是顛沛流離。

很有意思的發現是我們目前很多使用的語言,在20xx多年前,由孔子和他的學生開啓,目前依然在用,留存至今。有如“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如也”,似乎現在只在陝西一帶出門在外的人員他鄉相遇,互稱鄉黨。有如“先進於禮樂,後進於禮樂”。先進是進修之意。如今也指位於前列,可爲表率,比較相似。流傳下來的成語就更多,見賢思齊、文質彬彬、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任重道遠等等。

《論語》開創教化先河。學者、知識分子、悟道者們能以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爲目標,值得彪炳和慨嘆。於己。不才,奉行之。

讀《論語》有感 篇四

當我在國小課堂中揹着《論語》“子曰”“子夏曰”“子路曰”“子貢曰”時一直有疑惑,這些弟子的言論有這麼重要嗎?難道師傅不應是獨大?孔子教授於弟子的道理,這些道理本身難道不是屬於師傅的嗎?這些弟子爲何把自己的言論和師傅的放在一起?況且自己編纂自己的書不好嗎?伴隨這樣的問題一直到長大。在這很長一段時間,我落寞了很久,一直對孔子幼稚的行爲和做法感到耿耿於懷,反側難眠。

在老師的組織下,我再讀《論語》,擁有了一次瞭解孔子的機會,一句句的認真地讀着,慢慢地沉浸於其中,突然發現《論語》作爲中國第一部語錄體的書籍,記載着孔子與弟子的言論的文字之下,是孔子佝僂而又挺拔的背影與無邊的智慧光輝。

仕途不暢的聖人

他是孔子,一個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卻生逢禮崩樂壞之亂世的普通人。他有凌雲的壯志,卻生不逢時,可他並沒有像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一流的人物選擇避世,像他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積極入世,率領弟子周遊列國以宣傳自己克己復禮的仁政思想。他到過衛、陳、宋等國,期間多次遭到“道不同”的人數落和不解,他只好憮然,曰:“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他還曾斷糧七天,甚至險些被人害死,他明知仕途不暢仍知其不可而爲之;他爲加強國君力量,試圖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三家貴族,妄圖憑一己之力扭轉乾坤,但行動受限制,終招失敗……雖然不解、譏諷和困厄一直伴隨着他的'人生,但正因如此,方有“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爲木鐸”。心懷天下的他不愧是我們心中的聖人。

有教無類的教育家

他是孔子,是中華文明的奠基人,是中國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他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明世宗封他爲“至聖先師”;清聖祖康熙尊他爲“萬世師表”,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堪當此譽者,他一人而已。在《論語》中,從“子曰:‘有教無類’”中我彷彿看到了生性粗鄙,志氣剛強直率的子路戴着公雞的羽毛,佩着公豬的牙齒等示強之物侮辱他時,他沒有生氣而是在一邊心平氣和地設禮樂引導子路,終使子路心服口服,從此踏上了向孔子求學之路,最終成爲一大賢人。假如他因爲子路的粗鄙而拒絕教導子路,那麼社會上就會多一個粗人,少一個賢人了。

孔子的教育思想如雨後甘露,總能讓人心曠神怡並有所收穫。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給教育帶來了啓迪:因材施教;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由此我們學會了學與思相結合……他的教學思想像奔流不息的長河一樣源遠流長,流進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又像是一塊歷經歲月的洗禮仍然會發光的寶石,時間越是往前走,它越耀眼。他無愧於是中國教育乃至世界的教育的啓蒙老師,更是偉大的教育家。

待人處事的高手

在孔子的待人處事語錄裏,仁是核心。仁是“克己復禮”,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不同的角度,“仁”有不同的含義,它的範疇很大,彰顯了孔子乃至中華民族極爲純粹和崇高的道德精神。在現代快節奏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越顯緊張和脆弱,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待人處事的時候,也許我們可以從《論語》中找到答案:設身處地體貼他人、遵循禮的規定、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學會待人處事才能走得更遠。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在待人處事方面孔子可謂是高手。

民國時期著名的學者柳詒徵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傳;自孔子以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此評價,孔子受之無愧也。

從《論語》中,我讀到了一個鮮活的睿智的可愛的情感豐沛的孔子,他既是凡人也是聖人,更是一位讓我受益終生的老師。

《論語》讀後感 篇五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着悠久的歷史,古典散文更是源遠流長,特別是儒家經典《論語》,讓人們受益匪淺,使我感觸很深。

自從讀了《論語》,我懂得了許多道理,特別是讀到雍也第六第八章: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這一章表達了仲由辦事果斷,子貢精通人情事理,子有多才多藝,他們治理政事都沒有問題。

自從讀了這一章,我知道了一個人如果辦事果斷,精通人情事理,又多才多藝,那麼辦什麼事情就都沒有困難了。由此,我聯想到了:有一次媽媽要我在買一個蛋糕和買十本書中選擇,我猶豫了很久還是不知道該怎樣辦!無法做出決斷,說起精通人情事理我也非常欠缺,有一次,和姐姐們一起去逛街,他們想去看衣服,我卻不同意,還很生氣,硬拉着她們往前走。

說到多才多藝,我雖然會背點古詩,懂得拉大提琴,但其實還根本談不上精通。現在我知道了,一個人必須要全面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論語》讀後感 篇六

從3年級開始,我認識了《論語》這本書。剛開始聽到沈老師說我們要開始讀《論語》的時候,大家都懊喪地嘆了口氣,很是煩惱。因爲對那個時候的我們來說,多讀一部經典就等於要了我們的命呀!同學們對《論語》的第一個態度十分明顯,那就是一個字:煩!我們讀了半年《論語》之後,對它的態度來了個90度大轉彎。因爲我們發現《論語》這本書真的非常好,它當中有許多有關做人的忠告,一個人只要多讀就會十分聰明,也很會做人。也難怪古人曾經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同學們也十分願意讀這本《論語》,不過還是有人對《論語》很煩。後來,我遇到了孫老師,孫老師向我們推薦了一款論語書,這本論語書上的字是有拼音的,字也非常大,而且它還不會框死人的思想,因爲它是沒有註釋的。當然,這種論語書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我也買了一本,然後驚異地發現學起《論語》來非常輕鬆。

我終於找到讀書真經了,原來是這麼簡單:口唸、心記、耳聽。不過我覺得“讀書真經”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啊!現在我在讀五年級,才做到了“讀書真經”中的要求,真是不容易啊!你們也來讀讀這本《論語》,好嗎?

讀《論語》有感 篇七

在我上三年級的時候,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論語》,並對我說:“孩子,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告訴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希望你有時間多讀一讀。”我以前也聽說過《論語》這本書,但是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內容,於是捧起書翻看起來。我驚訝地發現,很多我聽過的話都在這本書中出現,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等等。這本書中不僅有這些原話,而且有詳細的解釋,告訴我們這些話是什麼含義。

讓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的意思是:同朋友交往,說話要誠實,而且要講信用。讀完這段話,一件幾天前剛剛發生過的事情浮現在我的腦海裏。我有一支非常漂亮、很好用的自動鉛筆,很多同學都很喜歡。我的好朋友王強也想要一支。他對我說:“你能幫我買一支同樣的筆嗎?”我滿口答應,說:“沒問題,我今天放學就去幫你買。”然而,放學的時候,媽媽來接我去吃晚飯,我就把這件事給忘了。第二天來到學校,看見王強,我才突然想起昨天答應幫他買筆的事情,可是我不好意思說忘了,於是對王強說:“昨天那種筆賣完了,今天我再去看看。”可是到了放學的時候,由於我在教室做值日,等我急匆匆地趕到商店,已經關門了。第三天,王強沒有問我這件事,我心想:“他一定也忘記了讓我幫他買筆的事,我也不用太着急了,什麼時候有機會再去買吧。”就這樣,幾天過去了,我一直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直到看到《論語》中“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我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做人要誠實、守信用,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即便由於自身的某些原因沒有做到,也要誠實地對別人講清楚原因。只有自己遵守諾言,才能讓朋友信任我,成爲真正的好朋友。當我想到這裏,就把事情的經過原原本本地對媽媽說了一遍,媽媽欣慰地笑着說:“好孩子,你能想通這個道理真好,做人就是要從小養成守信用的好品質,這樣無論你將來長大了做什麼事,都會擁有很多真正的好朋友。”我聽了點點頭,對媽媽說:“我現在就去幫王強買筆。”就這樣,雖然遲到了幾天,但是我終於兌現了自己的諾言!當我把這支非常漂亮的自動鉛筆交給王強的時候,看着他開心的笑臉,我不由自主地也笑了,心裏感覺輕鬆極了!

從那以後,無論我做什麼事情,心裏都時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兌現自己的諾言!

讀《論語》有感 篇八

最近,我讀了《論語》。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集結,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經典之一。其內容爲做人之道,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等方面,集中反映了孔子“仁”和“禮”的思想,是一部惠澤後世的禮儀之書,仁義之書。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論語》是“四書”之一,是古代讀書人必讀的書籍。隨着儒家思想受到歷朝君主的推崇,逐步成爲正統和主流,孔子和他的論述對思想界,對知識分子乃至整個中國社會都發揮越來越深的影響,人們也將孔子稱爲“聖人”。孔子所提倡的“仁義”,所主張的修身之道,以及他的智慧哲學有着許多積極的意義,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論語》中所蘊涵的道理數不勝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溫是溫習。複習的意思,故則是以前學的知識見聞,新是新的體會。發現。認識,總的意思就是: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的時候,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這樣的人可以當老師了。”

我不禁想到“溫故而知新”是孔子認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學生在學習了新的知識後,要經常溫習,因爲學習是個不斷實踐的過程,要反覆溫習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對所學的知識熟練了,才能進行思考,舉一反三。

《論語》,當你每次“溫故”時都會“知新”。

《論語》讀後感 篇九

讀了論語的《韶》與《武》,這是孔子對不同時代兩首曲子的評價。他認爲《韶》曲調美內容也很好,《武》曲調很美但內容差了些。

《韶》是舜時代的樂曲,孔子非常向往那個時代,因爲舜是一個寬宏大量,勤懇奮發的人,在他的帶領下,有事和老百姓共同商量,有問題一起解決,自己以身作則,把各種事情辦理的井井有條,做到了公平公正,百姓全都十分佩服。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和諧平穩,比堯時代更好。

《武》是周武王時代的樂曲,孔子不太喜歡那個年代。雖然周武王很偉大,但他一直在組織軍隊討伐紂王,社會上兵荒馬亂,屋子房子燒了,糧食沒得吃了,親人們也都失散了,天底下亂成一片。百姓們生活在不安全中。

現在,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在打仗,街道、橋樑、房屋被炸燬了,死了很多無辜的百姓,有的只能躲在橋洞下面,有的逃到其他國家成了難民,還有的只能拿起槍去參加戰爭……我們的祖國也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戰爭纔有現在的和平生活,我們能夠住在高樓大廈裏,有充足的食物,有漂亮的衣服,有寬闊的教室,每天能夠開開心心上學,與家人在一起不用分開。

我多麼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多點韶,少一些武,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讓生活過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