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論語心得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99W

論語心得讀後感精品多篇

論語讀後感 篇一

最近,我又拿起《論語》心得這本書,《論語》心得讀後感。

記得《論語》心得幼兒園曾每人都發一本,讓我們拜讀,去好好體會書中的精華,我也曾粗粗去看了幾張,沒有好好的`去思考。

上次聽了金麗菊老師的《論語》的讀書報告後我就決定仔細地看看直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去體會一下孔子的儒家理論。

首先想要說的是,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

《論語》讀後感 篇二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爲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裏,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螃蟹,有人愛鱸魚,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只要不越於原則,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作爲一部先聖的經典,帶給後人的啓迪和價值是說不盡的,而且越是隨着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孔子及其學說的魅力會越發真實地展示出來。

論語的讀後感 篇三

人生不會一帆風順,定有許多艱難險阻,乍看似無法完成,怯懦退之,還是爲之?

知其不可而爲之,需有百折不撓、迎難而上、永不言敗的進取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是勇敢,還是固執愚蠢?不能妄下結論,得視具體情況而定。

孔子一生周遊列國,多次碰壁後已知自己的主張、抱負不能實現,仍然堅定地爲之奮鬥,這是執著。誰知道再多試幾次就不會出現轉機呀,或許下一次就成功了呢?孔子就這樣堅持着,許多人覺得他好傻。可他畢竟努力過,就算知其不可而偏要爲之,因爲他是在爲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啊。

然而有一些人不曾嘗試過,就已退縮,心想“絕對不可能完成的”。或許是真不可以,可也要試試,就算跌倒又怎樣,重新站起,繼續昂首向前。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蛹化蝶,經受破繭之痛,生命的光芒雖短暫,但過程卻是那般艱辛,可它沒有退縮,多了一次體驗,多了一份精彩。

可有時知道不可爲那就不要做,死鑽牛角尖,到時受傷最多的就是自己。知其不可而爲之是有範圍的,出界了,結果可想而知。可以執著,但不可以固執,否則最終以愚蠢代之,就泥足深陷了。

在範圍之內哪怕不行也要竭盡全力去做,成功伴着汗水,喜悅伴着艱辛,勝利屬於永遠堅持不懈者。遇到磨難,不要逃避,勇往直前,須知磨難也是助你成功的墊腳石。

“百步九折縈巖巒”,你可曾學會知難而進,逆水行舟,我的朋友?堅定自己的信念,向前走,你一定會到達勝利的終點。

知其不可而爲之,誠哉,斯言!

《論語》讀後感 範笑涵 篇四

孔子的《論語》語言深奧,我作爲一名小學生,只知《論語》是一部描述孔子與他的學生們的語錄,其他的便一概不知了。就在五年級時,學校編寫了各年級適 用的《論語》,我才慢慢對它產生了興趣。

讀過了《論語》後,我瞭解了孔子是中國儒家的創始人,《論語》中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言論,其中大多關於學習,十分適合我們國小生閱讀。

《論語》對我的學習的幫助效果非常顯著。《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用直接的兩句話告訴了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 時常複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生活的過程,要懷着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也在強調着複習的重要性 ,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發現。

就拿那一次來說吧,那天是語文測試的日子,前一天晚上由於我貪圖玩耍,就沒有複習。練習時,許多題目我都答不出來,急得我抓耳撓腮,最後成績很差。回 到家後,我發奮努力,每一天回到家後不是和小夥伴們玩耍,而是打開書包,開始複習功課。就這樣到了第二次語文測驗,我從容不迫地在卷子上行雲流水般地寫下 了答案,最後,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從表面上來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每天堅持,就一定能有新體會。孔子的這個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許多現代人提倡的。讀《論語》,僅僅是兩 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大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讀後感 篇五

《論語》是一本記載孔子有關政治、社會、教育、交友、處事的說法的書。根據其重要性可分爲四等。第一等是孔子自己的話,第二等是孔子跟第一流學生的對話。孔子的學生大概可以分爲四科,一般稱爲“四科十哲”,這四個科目裏面有十位哲學家。“哲”是指古代有學問的讀書人。具體分類爲:德行科: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科:宰我、子貢;政事科:冉有、子路;文學科:子游、子夏。第一流學生包括德行科和言語科。第二流學生從政事以下,第三等就是孔子跟第二流以下的學生對話。第四等是學生自己發表的言論。孔子有着溫和的理性主義、深刻的道德情懷、樂觀的人生理想三個思想特色。

論語全書共分“學習與人生成長”、“對生活的啓示”、“人性到底是什麼”、“如何建設和諧的家庭與社會”、“提升心靈,超越自我”五輯,傅先生更是用其獨特的西方思維方式來理解中國古代哲學,清晰理路與獨到詮釋,不僅使人更易深入體會孔子的思想,導入現代社會的生活情境中,從學習、交友、爲人、中庸、風度、生死等方面闡述人生。

作爲一名國小老師,讀到開篇的第一句便深有感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是古代對老師、長者的一種尊稱,讓做我老師的我備感榮幸。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個“學”到底是學什麼呢?一般人認爲是學習古代的“五經”、“六藝”,但是學“五經”、“六藝”就好像現在的學生在學校上課一樣,你看見有幾個學生真正高興的?所以根據孔子整個思想來說,我認爲是學做人處事的道理。在古代,“詩”代表文學——《詩經》;“書”代表歷史——《尚書》;“禮”代表社會科學——《禮記》(有很多詳細的生活規範);“樂”代表藝術——《樂經》;“易”代表哲學——《易經》。古代的人文學科以及生活的基本規範就在這“五經”裏面。“五經”的“經”即永恆的道理,學習五經就是學習永恆的道理,也就是做人處事的道理。同時這句話也無不凸顯做人處事的道理,尤其是“時”——適當的時機。孔子曾用水來比喻人的生命智慧,“智者樂水”,以水爲樂,水就是能夠順着地形的各種狀況而調整,碰到山它就繞彎了,碰到低的地方就把它填滿,所以水代表智慧,能夠適應各種情況。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悅”跟“樂”有什麼差別呢?其實差別不是很大,“悅”是內在的一種高興,“樂”是外在顯示出來的笑哈哈、笑眯眯的快樂。 “東海有聖人,西海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這是跟朱熹同一個時代的宋朝哲學家陸象山說的,所謂的東海、西海、南海、北海都有聖人,心是一樣的,掌握的理也是一樣的,都是相通的。這應該是闡述了孔子對待交友的一種方式:志同道合絕不是黨同伐異,而是沒有任何特定的目的,只是純粹追求人生的理想。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說明什麼呢?說明一個人已經學問有成,在社會上有很大的聲望,但是照樣不能爲人所理解。誰不理解?當然是有權力的人。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爲什麼不生氣呢?因爲求人不如求己,時機還不成熟,再有學問也不能代表這個時代都要照你的方式來做。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充斥的各種爾虞我詐,相互利用,各種不理解,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生氣保持君子風度呢?

《論語》的開篇就告訴我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道理:先是自己努力學習,其次朋友互相呼應,然後在學習有成而未受重視時,可以坦然自處。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翻閱了《論語300講》,但是覺得如果“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是真的,那麼“半篇論語可以護一生”也是有效的命題。關鍵在於:如何確實把握其中的道理?

《論語》讀後感 篇六

寒假期間,陳老師陪我們一起讀了<論語>,記錄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我最喜歡的部分之一叫做外匯。曾子說: “我每天都在審視自己,我怎麼能對別人不忠呢? ”?我怎麼能對朋友不忠呢?我怎麼能對朋友不忠呢? ”這意味着我一天要反省自己好幾次: 我是不是在爲別人做最好的事?你對你的朋友誠實嗎?老師講授的知識是否按時複習?

於是,我開始反思自己今天上並沒有真正做好這些事情。早晨,媽媽讓我幫姐姐拿一雙襪子,我馬上就去,我和妹妹感謝我,之後我聽到的是很開心;中午回家給客人,並有一個孩子是有點像我寫的女孩,我真誠地邀請我和她最喜歡的玩具我在我的心臟想到這裏玩高興;到了晚上,我想我只是完成了正常工作日,但沒有複習所學的知識,我覺得很慚愧,老師覺得這麼難教我們的知識,我們總是在學習上拋出的背後一面,永遠不知道,“審閱老”的話,我想堅持刷我學到的知識,我它會越來越好!

學會每天反省自己,我們國家才能知道學生自己在哪一個方面需要做的好,就要繼續教育保持,哪些問題方面沒做好,就要開始不斷完善改進。我希望我讀完了《論語》以後也可以把裏面的道理用到我的學習和生活中,讓我更加具有優秀!

論語心得讀後感 篇七

孔老夫子的《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在流傳的2500多年中,它的經典語句,每一箇中國人耳熟能詳。但一直以來,我們也認爲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晦澀深邃。今天,于丹手捧《論語》,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告訴大家《論語》的真諦,就是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捧一杯綠茶端坐檯前,輕輕翻開書頁,彷彿感覺孔子已穿越前年的滄桑,靜靜地坐在我們面前,他是那樣的樸素、那樣的從容不迫。此時,他不再是我們須仰視才見的聖人,而是一位溫和的教者,在跟我們商榷怎樣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

怎樣才能尋找心靈的快樂呢?在我看來,孔老先生已經用最簡單的四個字進行了闡述——仁者不憂。

何爲“仁”,仁者愛人,就是要有寬大的胸懷,其實我們想一想,人的一生中,可能面臨職業的波折、情感的背叛、親人的離去、錢財的散失,凡此種種。我們姑且把它當成生命中一寸長的口子,人人都可能遇到。但是相同的客觀境遇,在不同人心靈上帶來的傷害與反響是不同的。這取決於我們的內心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還是一個豪放的大小夥子。所以,那種不憂不懼的境界是我們心之神往的,只有達到內心的安詳、坦然、鎮定,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仁者愛人,除了有寬大的胸懷,還畢竟學會寬恕。學生問孔子,說:老師你給我一個字,讓我終身行之乎。孔子跟學生講:“其恕乎。” 這個世界上如果真有一個字讓你一輩子受用,就記住一個寬恕的“恕”字,也就是說,以忠恕之心去看他人。那又何謂寬恕呢?孔子的解釋,八個字: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的事情,就不要強加給別人了。用對自己的心去對待他人,也就夠了,說說就如此簡單,卻很難做到。

仁者愛人,我們還必須擁有愛的能力。對於我們新世紀的女性來說,愛別人的同時更是要學會愛自己。所以我們在把精力投入到事業和工作的同時,也應追求高品質精神生活。有一個禪理故事說,一頭驢子,從小拉磨,日復一日,唯一的動作是兜圈子。一天,它老得拉不動了。主人說:你工作一輩子,現在該退休了。從今天起你每天就躺在這裏吃草、睡覺、呼吸新鮮空氣。可是,這樣的日子驢子活不下去,它每天還是繞着樹

兜圈子,依然日復一日。所以說如果我們每天只顧着埋頭工作,而忽視了健康、親人、朋友、理想等等,那我們與這隻驢子何異?

仁者愛人,從我們教育的角度出發,更應該要學會怎樣愛孩子。曾經有一個女學生送給於丹一幅十字繡,上面繡着一個優雅的女人,彎着腰拿着一根針,下面是一個髒兮兮的小孩,舉着胳膊,女人抓着小孩的胳膊。起初于丹並沒看懂這副繡品表現的是怎樣一種意思,後來發現背面竟夾着一張女孩的字條,上面寫着:“其實,每個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們來到地上是因爲翅膀斷了,在他們還沒有忘記天空的時候,他們一直在尋找爲他們縫補翅膀的人。”所以我想,在孩子的心裏,我們老師就是這個可以爲他們縫補翅膀的人。面對着孩子們的青澀、莽撞、唐突,我們要做到包容他們,用真心愛他們,鼓勵他們。

在這個複雜多變的社會裏,怎樣纔是真正的愛呢?于丹提醒我們,千萬不要走進愛的誤區。在書裏,她告訴我們一個概念:愛,不一定意味着瞭解。所以說,愛必須建立在瞭解的基礎上,而這裏我們首先面對的應該是自己的心。這對於今天的人來講,可能很艱難,因爲我們面臨的每一個時刻都在變化,這種變化會讓我們充滿了迷惑。

有一個故事說得好。弟兄兩人,白天出去遠遊,晚上回來走在自己家公寓門口,哦,突然想起來,電梯檢修,這一天過了12點不再運行。站在這裏要爬樓了。那家住在多少層呢?在公寓80層上。那怎麼辦呀?總要回家呀!好在年輕,怕什麼呀,揹着雙肩揹包邁開大步嘩嘩就往上走。

走個五層六層十層八層,問題都不大。走到20層,實在是太累了。兩個人商量說,這樣好了,我們把揹包先存在這裏,等有了電梯再回來取。放下行囊自然又步履輕鬆了,又往上走。

再走個20層,那就沒有揹包也舉步爲艱。心裏一急就難免抱怨,互相指責;這個說,你爲什麼不提醒我早回來?那個說,你爲什麼不想起今天停電?總而言之都覺得對方對不起自己,一路吵吵鬧鬧相互指責,又走了20層。

走到60層呢,連吵架的勁又沒有了,想想反正離得也不遠了,就拖着疲憊的步子,緩緩慢慢悠悠逛逛,終於來到80層。

站在80層門口,兩個人面面相覷,覺得忘了點什麼東西。一想,鑰匙忘了。鑰匙放哪兒呢?放在20層的揹包裏?

其實回過頭想,這就是一個人生的寓言。我們每一個人少小成長,老師、家長,鼓勵我們荒廢了多少青澀的願望,那些勇敢的、荒唐的、充滿浪漫迷思的童話般的心願,

被我們一個一個地扔進行囊,揹着他就上路,覺得人生還長,讓我們慢慢去實現。

但是走到20歲是什麼時候?讀完大學,要走向社會去接受規則的制約了。一個新新人類,突然之間要上崗受到考覈,才發現自己的少年的憧憬多麼不切實際。所以大家會想說,唉把這個心願存在校園門口吧。有一天終於可以成名立業了,在社會上可以調動資源了,我們再回過頭來實現它也不遲。

這樣輕裝上陣,新新人類去打拼,20歲、30歲,大家沒什麼可比。其實大家也沒什麼積累,也停頓不下來。只有到40歲的時候,大家看一看,彼此之間的差別出來了,心裏不平衡了……所以人到中年很容易抱怨,這就是所謂借支在斗的時候,心裏不平衡嘛。那這種不平衡就會演變成相互攻擊,吵吵鬧鬧。

走到60歲,一看,要退休了,覺得打打太極拳吧,練練劍吧,散散步吧,節奏放緩了。悠悠逛逛走到80歲門口,回頭一望,當你回顧所來盡蒼蒼橫翠微的時候,才驀然驚覺,你20歲的那個夢想,其實一天也沒有真正伴隨過你,你把它存在的那個門口,其實是一條不歸路,你已經回不去了。

我們的遺憾,往往就在於不瞭解自己真正想要的,而在你瞭解的時候,才覺察丟失了最早的鑰匙。

那除了瞭解自己,我們又瞭解別人多少呢?譬如說:我們瞭解過孩子嗎?我們瞭解他們內心渴望擁有的真正的快樂嗎?有一個美國的小故事,講到週末的晚上,一個小男孩讓媽媽換上一身嶄新的衣服,媽媽在廚房裏準備一頓精美的晚餐,全家人想要過一個很浪漫的週末夜晚。這個時候外面下起了滂沱大雨,這個小男孩一頭就衝出去了,然後就在泥水裏滾啊、玩啊,全身像小泥猴一樣,可孩子還一邊啪嗒啪嗒地往高臺跳,一邊隔着窗子喊,說媽媽我要跳到月球上去了。

媽媽會說什麼?反正中國的媽媽十個有八個會揪着耳朵拎回來飽揍一頓,這個晚上誰也別想過好。但這個媽媽就隔着窗子淡淡地說了一句:那好啊,別忘了從月球上回家吃晚飯。

這個孩子,後來成爲1969年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他從月球飛行器,邁出左腳踏上月球表面之前,從上面給自己的左腳拍了一張照片,他提了很驕傲的一句話。他說:“這對於我個人來講,只是一小步,但對於人類,卻是很重要的一大步。”

就是這個替人類邁出一大步的宇航員,他回到地面上,所有的媒體衝上去採訪,說,此時此刻,你要對大家說什麼?他對着鏡頭淡淡地說了一句話:“媽媽,我從月球上回來了,我要回家吃晚飯了。”

這是個很溫暖的故事。卻值得我們反思,我們的文化教育,是不是給了孩子太多有用的東西,而忽略了這種快樂?我們是不是用一些有用之才的教誨,使得他們的一生變得急功近利?而這到底是不是孩子真正所需要的呢?

還有個小故事很有趣,一對漁村的夫婦,兩個人少年結髮、恩恩愛愛。這個妻子從結婚那天起,就把這個魚收拾好,每天把魚的中段整整齊齊地打理出來,或者紅燒、或者清蒸,做得很美味給他丈夫端去,她自己再廚房胡亂吃點魚頭魚尾就算了。

日子一過幾十年。等到兒女長成,老夫妻暮年相對,一輩子沒有紅過臉。老先生很惆悵地嘆了口氣。他說:“這一輩子我也沒跟你提過什麼願望,我現在再不提我估計就晚了。”他說:“你什麼時候能給我做頓紅燒魚頭啊?”這先生說,你看哪,我從小就愛吃魚頭,我也不知道爲什麼從娶了你以後就再沒見過魚頭。

太太一聽,眼淚就下來了。太太說:“我從做姑娘的時候最愛吃的就是魚肉。我一直認爲魚肉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所以我就是因爲愛你,我每天都把魚肉給你吃了,我吃了一輩子我不愛吃的魚頭。但從來沒想過你是愛吃魚頭。”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親人、朋友、子女,往往是以自己的方式愛他們,不見得是以他們要的方式。

我們給自己的親人買過多少他們不喜歡的禮物?那時因爲我們喜歡。買得很昂貴,他如果不穿戴的話他怕你不高興,但他用了他自己真不喜歡,是因爲你並不瞭解他。父母都會愛孩子。我們經常在孩子選擇志願的時候告訴他說:嘿男孩子怎麼可以學文科?沒有出息!去報建築系吧,或者學物理吧!言外之意就是說,孩子,一定要聽爸爸的話,爸爸告訴你魚肉是世界上最好的,你怎麼能選擇魚頭呢?兒子也不好意思說:爸爸,我這輩子就是喜歡魚頭。

所以說,知者不惑,才能做到仁者不憂,這當中又包含了多少的哲理人生呀!大家都希望擁有幸福生活,而幸福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尊重、瞭解每個人的思想,把微笑給自己,給家人,給朋友,給愛人,給同事,給每個人。因爲人生苦短,珍惜擁有。

不管世人對於丹如何評價,我還是感謝于丹,把灰色的孔子鏈接到多彩的世界來,奼紫嫣紅的世界,因爲有了思想的高貴純粹,紛繁的世界纔不至於俗不可耐!感謝于丹,讓我們以這樣的方式解讀《論語》,並從中獲得心靈的快樂和生命的從容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