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高二的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讀後感6.46K

高二的包法利夫人讀後感

讀了《包法利夫人》這本書,給我帶來了不少感觸,在我們的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誘惑,很多誘惑其實是陷阱,而我們一旦深陷其中,就再也無法回頭,就像包法利夫人一樣,她的人生經歷和行爲給我們帶來了告誡,警示着我們的生活,這是一部世界文學瑰寶,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高二的包法利夫人讀後感,請您閱讀。

高二的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

故事是從一個小男孩說起的。

他叫夏包法利,父親曾是個軍醫,因爲家庭教育的原因,他的母親在他十二歲才爲他爭取到讀書的機會。長大後母親給他物色了一個年級四十五歲的遺孀做妻子,但年金很高。夏爾娶了她以後,每天都被她管束着。直到有一天,他爲一個農場主治病,看上了他的女兒,也就是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愛瑪。可當夏爾的妻子得知愛瑪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懂得很多的知識,會聊天繡花的女人時,她嫉妒的要命,她讓夏爾發誓不再去爲他們看病了,夏爾無奈的順從了。但不久發生了件意外的事,妻子的財產保管人帶着全部的錢逃走了,因而妻子當初說的天花亂墜的家當都已成一片空氣,父母跑來和兒媳吵架,她一氣之下,吐血身亡了。

愛瑪的父親魯奧老爹得知後送來酬金和安慰品。過了些日子,他開始喜歡沒有妻子的這些日子了。開春後,魯奧老爹同意了夏爾和愛瑪的婚事。而愛瑪得到了她那可遇不可求的愛情。

愛瑪,十三歲被父親送到修道院去讀書,她在浪漫主義的情懷下成長,她喜歡病怏怏的羔羊,喜歡圍坐在老小姐身邊聽她講故事,還喜歡在欄臺旁遐想着美麗的愛情片段,可是現實和她自己想象中的婚姻差距好大,她發現夏爾根本不瞭解她,根本不明白她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有時她會和他說一些在小說裏出現的詞兒,可夏爾卻說不上來,夏爾說自己不會游泳,不會擊劍,也不會使槍,這讓愛瑪失望極了,但她也還算顧家,會操持家。一次,夏爾治好了一位侯爵的病,邀請夏爾和妻子一起來參加晚會,在晚會上愛瑪找到了她真正想要的生活,可惜她不能,她只能回家生着悶氣。而在飯店裏,有一個叫萊昂的年輕小夥子和愛瑪很談得來,兩人都相愛了,但誰也不敢多跨出一步,直至萊昂走了以後,但萊昂的影子總是在愛瑪的腦中不斷浮現。

一天,地主羅多爾夫來找夏爾爲他的馬伕放血,他一眼看中了愛瑪,於是他便不斷的藉機勾引愛瑪,博取愛瑪的同情到歡心,此後,愛瑪便成爲了羅爾多夫的情婦,愛瑪請求羅爾多夫能帶她離開這兒,羅爾多夫一面答應着她,一面背地裏計劃着怎麼甩開愛瑪,好自己一個人離開。當愛瑪收到羅爾多夫的信,得知他已經遠走的消息時,她生氣極了,大病了一場。夏爾在爲妻子治病期間,聽了藥劑師的建議,帶着妻子到魯昂去看戲,在戲院,他們碰見了萊昂,萊昂現在是個書記員了,曾經相愛的兩人見了面之後又生出了愛情的萌芽,萊昂請求愛瑪能在魯昂多留一天,萊昂如願以償。第二天他們參觀魯昂大教堂,乘着馬車看風景,就這樣,愛嗎又成爲了萊昂的情婦,愛瑪藉口說要去魯昂學鋼琴,但實際上是去和萊昂幽會,她把大筆的錢都花在兩人的愛情上,還出去借錢。可是萊昂卻開始對愛瑪心生厭煩,決定不再和愛瑪來往,法院傳來的債書讓捱罵不得不向別人借錢,可是又有誰願意呢?逼不得已,愛瑪選擇了服毒自殺,夏爾得知所有事實後,變賣了家產,不久也死了,而他們的女兒被姨母收養。

愛瑪本可以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但卻因爲她的慾望不斷,她總是活在自己的浪漫世界裏,對於現實世界中的模樣她一絲一毫也受不了,她嫉妒那些貴婦,渴望着宮廷般的生活,這樣的錯誤的生活方式從她進入修道院開始,就變不了了。書中開篇描寫了“外省風俗”,我們可以在裏面看到作者當時生活的環境是無聊,單調,沉悶的,在這樣的氣氛下每個人都會被壓抑的透不過氣,這裏的世界容不得半點奢華浪漫,對於愛瑪來說,這就是她所處的環境,這就是她受不了的地方。

面對這樣的生活,我只能說,人們不得不要變得聰明些,機靈些,果斷些。

高二的包法利夫人讀後感2

小說講述了一個不甘寂寞的已婚女性,尋找婚外情的刺激,最終被債務逼得自殺而死的故事。有評論說,包法利夫人由於受到了不適當的教育,一個富農的女兒進了城裏的修道院,學習鋼琴、繪畫、詩歌(而不是農活),從小所接受的教育和城裏的生活,讓艾瑪的腦子裏幻想完美的愛情,忍受不了平庸的婚姻、平淡的生活,不顧實際地追求浪漫、刺激、奢華、帶有激情的生活,最終釀成悲劇。實際上即使是婚外情,保鮮的時間也非常短暫,艾瑪的第一個情夫很快就玩膩了她,在約好私奔的前一天寫信背棄了她艾瑪,這個打擊差點讓包法利夫人送命。與第二個情人的約會更加瘋狂和奢侈,但很快雙方都互相感到了厭倦,只不過都不願提出來。艾瑪忘記了自己的義務——作爲妻子的義務和作爲母親的義務,最終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

書中的丈夫包法利讓人覺得滑稽可笑,妻子兩次出軌,那麼多明顯的信號,他都發現不了,是不是太神經大條了?包法利因爲愛自己的妻子,逐漸發展爲盲目相信,甚至是可以討好,生怕她生氣、不高興,爲此還一度和自己的母親決裂。他是一個平庸、懦弱的人,不解風情,從小讀書就靠死記硬背過關,不懂得音樂和詩歌,事業上也是“扶不起的阿斗”。在包法利夫人和藥劑師郝麥的鼓動下,他本有一次揚名立萬的機會——給旅店的夥計治療先天性的跛足,手術卻徹底失敗,讓艾瑪對他失望透頂。在發現了妻子的情夫寫給包法利夫人的信件後,他明白了所有的一切,作爲任何一個有骨氣、有血性的男人,面對這樣的羞辱,都要發瘋的。而這位包法利先生是怎麼做的呢?妻子死後,他有一次見到艾瑪的第一個情夫,沒有憤怒,更多的是哀怨,“從情夫的臉上彷彿能看到妻子昔日的痕跡”,可笑、可嘆。

這本小說出版後在發過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作者福樓拜一度被告上輕罪法庭,罪名是道德敗壞,會教唆女人們學壞。這個故事也給所有的丈夫們提了個醒,一個巴掌拍不響,婚姻的失敗不能全責怪某一方,另一方或多或少都有責任。要關心、關注你的妻子,要不然就會把她們推向不道德的婚外情。愛情是短暫的,這是自然規律無可改變。但這不是偷懶的藉口,婚姻生活還是要用心去經營,作爲丈夫,有義務時不時給妻子製造一些浪漫,時不時給她一些驚喜,給平淡的生活注入一些新鮮的東西,而從讓家庭更穩固,不要讓自己的妻子成爲包法利夫人。

作爲父母也要反思,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中國有個說法:“窮養兒子富養女”,對女兒的教育要給她最好的,讓她有見識,免得長大之後受不了物質的誘惑和男人的甜言蜜語,上當受騙。但,有時候不合適的教育反而害了孩子,就如近年來,中國的家長流行把孩子送出國留學,但國外寬鬆的教育環境反而讓孩子養成了非常多的不良習慣,“海歸”後很難適應國內的生活和職場。

高二的包法利夫人讀後感3

這是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我曾讀過很多書,其中《包法利夫人》給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查爾斯的父母讓他退了學,並叫他學醫。

隨後,查爾斯在多特成爲了一名醫生,娶了一個名叫迪耶普的有錢的寡婦。因爲迪耶普是一個醜陋的老女人,她一直試圖控制家庭的一切。她總是抱怨她的一切,問查爾斯要一個劑量的藥物和一點愛,查爾斯根本不愛她。事實上,當他去醫治魯奧先生時,他便愛上了老魯奧的女兒,一個名叫艾瑪的年輕女子。迪耶普去世後,查爾斯就與艾瑪結了婚。現在,艾瑪成了包法利夫人。

如果艾瑪就像迪耶普一樣,是一個平常的女人,我認爲,查爾斯也許能和她永遠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然而,事實上,艾瑪是一個美麗的,年輕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子。在她心目中,她的丈夫應該是英俊,機智,有風度,具有吸引力的。

在她的眼裏,丈夫查爾斯並不是一位完美的丈夫。所以當我們知道艾瑪最後成了魯道夫和列昂的情婦時,我們並沒有感到萬分詫異。但可悲的是,魯道夫並不是她真正的愛人,列昂也不是。因爲購買東西又借了一大筆錢,包法利夫人必須支付八千弗朗西絲。然而,她支付不了這麼大一筆錢,所以她向魯道夫和列昂尋求幫助。但是他們根本不愛艾瑪,只把她當成生活的調味料,沒有一個人願意幫助她。故事的結局非常悲慘,艾瑪對生活感到絕望,對愛情心死,最後選擇了自殺。艾瑪死後,查爾斯也出人意料地猝死了。他們的小女兒,伯特,被送往謀生。

當你遇到一個非常愛你,但你卻對他(她)沒有感覺時,你會選擇和他(她)在一起嗎?或當你愛的人不愛你時,你會將他(她)栓在自己身邊嗎?這就是我想和你討論的,當我讀這本小說後。當然,不同的人對於這個問題肯定會有不同的回答。有一種觀點是:如果你喜歡一個人,勇敢追求,即使她或他不愛你,死磨硬泡,直到她或他答應和你在一起。另一種觀點是,既然你愛的人不愛你,那麼就放棄吧,看着我們所愛的人能夠幸福,不就已經足夠了嗎?我們無法判斷哪個是正確的,但我偏愛後者,如果你追求的人對你就是不感興趣,無論你做什麼,都不可能會贏得他(她)的心吧。就比如你自己遇上一個很愛你的人,但你一點也不愛他,無論他(她)對你有多好,你也很難會愛上他(她)。

在中國歷史上,男人的社會地位要高於女人。有些男人會迫使自己心愛的女人和他們結婚。很不幸的是,這些女人沒有權利說“不”。我不認爲這樣的婚姻會是幸福的。他們都不會感到快樂。中國有句古語:強扭的瓜不甜。事實上,如果你讀過《包法利夫人》,你就會知道,是查爾斯選擇了艾瑪做他的妻子。艾瑪的父親-老魯奧也對查爾斯能夠娶他的女兒感到十分的滿意,因爲艾瑪太聰明,不適合做農活。艾瑪並沒有深入瞭解過查爾斯,便糊里糊塗的嫁給了他。因此他們的悲劇結局從開始就這樣註定了。

愛情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很多人畢生都在尋找自己的真愛。但它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遇到一個你愛並愛你的人,是很難很難的。最後,我想說的是,也許只有你經歷過了,纔會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吧。

高二的包法利夫人讀後感4

這本書的故事背景是在資產階級社會下形成,作者之寫作手法充斥着浪漫抒情卻又寫實諷刺。揭露資本主義社會殘害人性,甚至吞噬人的罪惡本質的黑暗面。一切取自於人性的根源與環境的影響,以冷靜客觀的筆調描述一位被社會壓榨的婦女的悲慘一生。

包法利夫人是一位被當代社會摧殘的悲劇性人物,因爲她在社會的期許之下從國小習關於上流社會的教育生活,也因此她對這類愛情的希冀極大。她崇尚浪漫華麗的愛情,但卻也因此使她的一生從不感到滿足而使她墮落致死。其實我是很瞭解愛瑪的,因爲她嚮往愛情的心態與現代少女的憧憬無太大差異,同樣幻想着童話般的愛情能夠降臨在自己身上,擁有高貴身世背景的白馬王子。然而她極爲需要檢討的地方在於她的不知足,雖然可以瞭解她感嘆自己沒有完成理想進入上流的社會,但她已擁有了深愛她的查理,就算她的丈夫庸俗不堪、枯燥木訥,我認爲她也應當改變自己的想法,樂觀的面對實況,積極的想辦法改變現實,或許會有機會讓自己的丈夫事業步步高昇,使生活品質越發完善,以此完成她的夢想,不應該不檢點的墮落,讓自己的前途栽在自己手中!

先後出現在愛瑪生命中的兩位情人--賴翁與羅道夫,他們兩人是迥然不同的人物,前者是斯文內向的年輕人,後者是風流的愛情高手。愛瑪其實是一位冰雪聰明的女人,她擅長甜言蜜語,蠻橫的佔有欲卻使人倍感壓力,雖然最後情人還是離開了她,然而在情場上她還是嚐到了許多甜美的滋味。但對於債務糾紛上,她顯得愚笨無知,因爲她的貪得無饜,使得她成爲商人手中肥美的羔羊,落得她積欠債務導致破產。而在她懇求情人給予她金錢上的協助時,情人冷漠無情的態度,也真實的表露出世間的現實炎涼。

此故事中我最同情的人物是愛瑪的丈夫--包法利.查理。他是這麼的忠心愛護愛瑪,在他心中最大的幸福就是那簡單樸實的愛情,只要能與愛瑪共同生活,一切便是快樂!雖然他的單調生活可能真的會使喜歡新奇變化的人感到透不過氣與厭煩,但那是可以去改變的!他愛着愛瑪的心在這之中是最真摯不變的,直到愛瑪去世後他還不曉得她偷情的事實,是過一陣子才發現的,因而使他傷心過度頹廢致死,真是令我感到萬分的難過。因爲他是那樣的善良,也因此我對愛瑪紅杏出牆之行爲感到憤怒與感嘆,如果這些事情沒有發生,他們是不是可以就此擁有美好的未來?不過我想這些內容也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人的本性吧。

人僞善自私的一面在這部小說中表露無遺,愛情的本質也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人不禁深深思索人性的本質。作者將社會的事實融入虛構的體系當中,讓整篇文章充滿了真實感,是值得再叄回味的寫實小說。

高二的包法利夫人讀後感5

死亡是每個人的歸宿,正因疾病或衰老或不可抗拒的外力致死,那是不值得討論的。而愛瑪的死並不屬於上述範圍,也就是說憑藉她的意志完全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軌跡,爲何她不能擺脫宿命的註定?作爲現代的我們,又能從愛瑪的遭際中感悟到什麼?

家庭決定出身,性格決定命運。愛瑪是一個怎樣的女生呢?

愛瑪,一個農民的女兒,在修道院受過貴族化的教育,讀過許多浪漫主義小說,她瞧不起當鄉鎮醫生的丈夫,夢想傳奇式的感情。但是她的第一個情人是個道德敗壞的鄉紳,第二個情人是個自私怯懦的文書。她的偷情沒給她帶來幸福,倒給投機商人帶來了可乘之機,使她成爲高利貸者盤剝的對象。最後她債積如山,無法償還,丈夫的薄產早已被她揮霍殆盡,情人又不肯伸出救援之手,她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狀況下,只好服毒自殺。

一個人的出身,不就應受到指摘。父母將她送去修道院理解大家閨秀的教育,以致於使她整天沉浸在貴族社會的“風雅”生活的幻夢中不能自拔。此刻,跳入我腦海的是許多父母將自己的孩子送去參加各種藝術課,盼着子女成名成家。學習一門自己喜愛的藝術,着力點如果放在陶冶情操方面將終生受益,但若執着於非成名成家不可,就與愛瑪有些相似了。這就引出了問題的本質,在做重要選取之前要先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認識自己,才能做正確的事。很顯然,愛瑪並不瞭解自己抑或是不夠理性,否則她不會深陷於情人的愚弄、欺騙的怪圈中執迷不悟。

愛瑪有着怎樣的性格呢?有浪漫情懷,喜愛文學,但也被其毒害,天天幻想着白馬騎士的到來。可這一切與她的生活相隔十萬八千里。她生活圈子的人們,每一天來來去去,爲生活奔忙。父母不忍心讓她在田莊上操勞,她整天無所事事,日子過得和鐘擺一樣單調:沒有什麼可興奮,沒有什麼可感受,於是她期盼感情的降臨。愛瑪天天沉浸在幻夢中,但她的父親—盧歐老爹並不糊塗,偶然的機會包法利給盧歐老爹治療腿疾,老人家極力促成了這樁還算令他滿意的婚姻。如果盧歐老爹能夠及時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傳授給她,也許她不會誤入歧途。不幸的是,盧歐老爹只能幫女兒選取適合的婚姻,卻無法將選取的緣由讓女兒明白。

婚姻成爲了愛瑪不幸人生的始發站,婚後的愛瑪發現,包法利根本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愛人。他既無才幹,又無雄心,舉止無風度可言,談吐和人行道一樣平板。按照此刻的眼光,包法利大概屬於經濟適用男,長相普通,收入一般,既沒有花前月下的心思,也缺乏營造浪漫的財力。沒有時刻和精力去琢磨如何討好女生,但對老婆忠貞不二是肯定的。如果愛瑪能明白,過日子纔是正道,也就不會發生後面的慘劇。遺憾的是,愛瑪想要綺麗的感情,包法利能給予的卻是平淡婚姻。

從感情來看,包法利和愛瑪的確不適宜。且看他們剛剛結婚後的情形:包法利剛剛出門,可又覺得自己愛她愛的不夠,於是又折回房間再看看親愛的愛瑪……,愛瑪是什麼想法呢?應對丈夫的熱情,她想,結婚以前她以爲自己有感情,但是應當從這種感情得到的幸福不見來,她想必須是自己弄錯了。包法利的愛如燃燒的乾柴那樣濃烈,愛瑪卻絲毫感覺不到應有的幸福,只有被騷擾的膩煩。

之因此出現這種局面,愛瑪首先就應問問自己,結婚前思考愛不愛的問題了嗎?沒有。她只想到這是逃離原有生活的捷徑。人是個性的動物,缺乏物質,毫無幸福可言,擁有物質也不保證必須幸福,是否幸福與物質的滿足有必須關聯,但不會超越心靈共振的喜悅。愛瑪與包法利之間的問題,即屬於精神層面的不匹配。

應對這樣的局面,解決方法有好多種。能夠嘗試着彼此多一點了解,儘管這種嘗試對愛瑪是不得已的痛苦,對包法利則是過分的折磨;退而求其次,他們還能夠選取離婚,但愛瑪並不具備自立潛質,這顯然不是她敢於嘗試的解脫之路。兩條路她都沒有選取,而是選取了婚外戀。

在婚姻中玩火的女生不止她一個,還有俄國的優雅女生—安娜。卡列尼娜。她們之間有共同之處,都玩婚外戀,最後都選取了自殺。不一樣的是,愛瑪是一個鄉村醫生的妻子,有一個愛她的本分的丈夫,她婚外熱戀着他人,卻先後兩次遇人不淑被拋棄;安娜則是來自上流社會的官太太,她的丈夫是一個虛僞的政客,她戀上的是一個很愛她的軍官。對安娜的死,讓人看到了一個真性情的女生大膽追求真愛未成的遺憾。而對於愛瑪的死,留下更多的則是人們對自己、感情和人生的思考,儘可能多瞭解真實的自己,避免誤入傷人害己的感情漩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