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顧城的詩》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5.94K

《顧城的詩》讀後感精品多篇

《顧城的詩》讀後感 篇一

第一次是在大一的時候,從圖書館借來書。這是第二次看了。正如別人講的,顧城的詩隔段時間看就會有不同的感覺,這次看完想起了很多從前的片段。想起姐姐,想起姐姐當年送給我會下雪的水晶球,想起捧着水晶球傻傻發呆的我,那個還讀一年級的我。想起姐姐當年手抄的詩集,想起當年牛皮紙包的書籍透着淡淡的書香,想起姐姐的英文歌磁帶第一首我記住的歌名是”sealed with a kiss“,還記得當年的最愛的是“ tonight I celebrate my love”。 記得國小時候的我最愛躺在牀上看月亮,記得當年還能看到星星,滿天的星星,而如今全不見了。正如顧城詩中寫的:

一直走,就有家了

那個人沒走

鐵獅子巷沒了

二十歲的地方沒了

--《然若》1992.8

看《顧城的詩 顧城的畫》,隨着年月的增長,看着顧城越發吃力地拼湊已摔碎的純真,淌血的手指捧着支離的碎片,困惑。曾經的詩爲顧城保有不受玷污的純真。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一代人》

雲,灰灰的,

再也洗不乾淨。

我們打開布傘,

索性塗黑了天空。

在緩緩飄動的夜裏,

有兩對雙星,

似乎沒有定軌

只是時遠時近……

--《雨行》

鳥兒在疾風中

迅速轉向

少年去撿拾

一枚分幣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觸絲

海浪因退縮

而聳起的背脊

--《弧線》

《顧城的詩》讀後感 篇二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迷上了那本《顧城的詩》,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這是朦朧詩人顧城的作品,也是我最喜歡的詩集,收錄了顧城近一百首詩歌,在這些作品中,詩人用他那雙清澈的眼睛看世界,用孩子般的口吻訴說着他最原始的想法。

“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我感受最深的《一代人》中的這詩句,已經成了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這是顧城最想表達的主題,也是我理解這本詩集的鑰匙。詩人從小好發高燒,孤僻成性,可固執的詩人,不安於現狀,他對這個世界的複雜、黑暗與殘暴有清楚的認識,正如他自己說的,自己就像一個任性的孩子,固執堅毅卻也純潔。我想,黑夜給了他黑色的眼睛,同時也給了他一支黑色的筆,他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和孩子般天真的口吻描繪這個世界。在文字的背後,在那個哀傷幽怨的文革時期,命運對他如此不公,他不免彷徨,卻也鬥爭,卻也吶喊。他註定要用這支筆寫破他人生的黑暗,去寫破所有令他不滿的黑暗,同時他用那雙眼尋找光明,一步步發現光明,讓陽光與光明充斥身旁,讓正義和美好回到身邊。雖然顧城僅僅活了37年,但他卻一直認真用眼睛去發現美好與光明。

我不免想到我們自己,生活中難免有痛苦和不快,心裏彷徨也正常,難過也正常,但我們總是要學着去面對,用我們自己的眼睛,去超越,去看透陰雲,用自己的心,試着撥開陰霾。像顧城那樣,即使再不如意,也要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仍然保留着心中的那一份快樂和對生活的信心。“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這句話通俗易懂人人皆知,其實就是需要一顆勇於面對困難的心,在失敗後,在挫折後,鼓起勇氣,收拾行囊,繼續前行。

顧城早已逝去,但他那份積極和樂觀,仍留存於那一首首簡短精煉的詩句中。我也向往,也迷戀顧城詩中的快樂世界,所以我也要讓我的眼睛,變得積極樂觀,去發現,去看破一切的繁雜之事,撥開陰雲,去發現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因爲喜歡《顧城的詩》,我也要像顧城那樣,用清澈的眼睛看世界,讓生活變得簡單快樂。

顧城的詩讀後感 篇三

顧城,也算是個偉大詩人了,可是他卻和很多偉人一樣,自己拿着生命的花瓶,摔在了地上。

他的詩集第一篇,我最喜歡,孩子與母親,母親和孩子,孩子犯了錯,母親從不手軟,孩子有困難,母親從不袖手旁觀,這首詩,那麼輕盈、樂觀。但是我完全想象不到,他卻殺了自己的妻子,自己又自殺身亡。也許他事業受挫,也許是不受關注,更也許是沒能擺脫陰影,可是,他爲什麼不能把他詩中樂觀開朗的精神帶到生活中,這樣一顆文學明星也許就不會熄滅,繼續放射明亮的光芒,照亮黑暗的人間。

再想想我們自己,我們也許也沒有把自己寫東西的情感,真用在生活中,偉大永遠是口頭禪,文章中寫得驚天地、泣鬼神的感情生活卻很難做到,何不從現在開始,打開心扉,吸取自己所產生的精華,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實兵演練,所有人都做個“偉大的人”。

《顧城的詩》讀後感 篇四

人類表達情感的方式大體上有兩種,一種是行爲,另外一種是語言。行爲是直接的,發生於主體和客體之間,相對於兩者以外的人起不到最爲直觀的感染力,語言彌補了這個不足。

但是,語言是不是或者說能不能夠成爲表達情感最爲適宜的方法呢?我想,不能。語言是禁錮的,它只代表了一種外型,是一種符號,旁者能不能夠懂得它的精神(語言的精神),是不可預測的。所以,有的人不喜用語言表達情感,甚至認爲除了精神外的其他主體性存在都是剩餘,包括語言、軀體、行爲、交流。

顧城愛詩,但不是說他愛詩句和語言,他是愛精神,愛自然的精神、自然的境界,享受的是返璞歸真的自由。一個人追求這種境界,我想,要分刻度。成爲寫詩撰文的大家,這只是最初層次,這一層次只是喜好語言,透過語言表達情感,靠語言歡喜,靠詩句夢想,終其一生停留在斟詞酌句上,這是個圈子。不如放大了說,語言是符號,它依靠代表性涵義同思想共鳴,就像一個彎路,而用思想去描繪情感、去體驗自然真諦,是很直接的。顧城做到了,他在南太平洋的小島上,過着魯濱遜般的日子,但又和那不一樣,只要滿足生存則夠了,其餘時光,他用來聆聽自然、品味世界——他精神的世界。他笑着,不會用語言描述什麼,因此,他變的沉默,但不拘謹,深邃的眼光伴隨着幸福的笑,顧城把自我的一切都用在了對自然的夢想上了,好似思鄉般的深情,他沒有時光照顧其他,對生命、甚至是靈魂的歸宿都不注意了,我想,如果有再生的話,他甚至不必添飽肚皮,而讓每個輪迴都轉化成對自然的渴求而永久的留存於他的頭腦,他的精神世界,還有他那深邃的笑裏。

心是你的眼

爲世界着色

綠的黃的

吮吸着味道

自然用自然的

生命用生命的

我只用我的

抱歉,我說的這些“語言”是不是也禁錮了我的情感呢?

《顧城的詩》讀後感 篇五

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與顧城的相識,大約是從這首詩開始的。

當然顧城不認得我,但我很熟悉他。

記得大約六年前,課堂上老師偶然間說起了一首詩。我記不得老師怎樣描述顧城,只記得那簡單的兩句話“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我無法形容一個孩子懵懵懂懂的震撼,只覺得這首詩與衆不同。“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類似的工整詩句是那個時期我接觸的全部。回了家,我照起自己的眼睛,不是黑色的,是深棕色的,可我相信我也在尋找光明。

仿若是在國中畢業那年的某天,我在《讀者》文摘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天真的創傷》,我驀然間看到了那首詩,《一代人》。我始終沒有忘了它,這一次,它又躍入眼簾的時候。我有了不一樣的感受。我彷彿看到了一羣黑夜中的行者,執着的走向那虛幻的並不見得真實的光明。時代與環境的黑色給了人審視生命命運的能力,卻要用這樣的賦予完成對荒謬的戰勝。詩中有種力量,推動着我,我說不清是重還是輕。於是我來了興趣,漸漸的入了文章。沒有讓我想到的是,文章提到了顧城的死亡。它提到了顧城用斧頭先砍死了妻子,然後上吊自殺。文章接着分析了顧城的性格以及詩中透露的性格缺憾,可我再沒看下去。雖然我們現在知道顧城的死亡一團重重,可是當時的我至爲相信。那時正是我對於死亡的理解正要加深而未能深刻的時候,到現在我也不能確認是否當初瞭解顧城的死的震撼影響了我的人生觀世界觀。我也瞭解海子的墜落。那時我始終認爲兩個人自我犧牲式的毀滅難以理喻,是不能容忍的,是對於生命的褻瀆。讀《一代人》的時候,我不知道詩人是誰,我懷着神祕的崇敬;再讀《一代人》的時候,我認識了顧城,可我懷了偏頗的鄙夷。

後來上學,我問同桌,“你知道誰是顧城嗎?就是那個詩人,寫‘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的那個人。”“你知道他是怎麼死的嗎?”顧城的死亡成了我炫耀“博學廣知”的手段……

時間的馬,累倒了。

後來大約就上了高三,就是不遠之前。我生日的時候,朋友送我一本書,《顧城的詩與顧城的畫》。她在封面上寫道:希望你能享受活在書中的片片刻刻。又是這個人,我心想。我打開書,讀詩,品畫,然後徹底沉淪。手不離這本書,就算去剪頭髮,吃飯的時候,我依然捧着。捧着看的時候,什麼都忘了。現在很多時候我想到那時景象都是感到幸福與恬靜。“我拿把舊鑰匙/敲着厚厚的牆”“我和無數/不能孵化的卵石/疊在一起”“我的心愛着世界”“夢太深了/你沒有羽毛/生命量不出死亡的深度”等等的詩句縈繞在腦際。也許是高三忙碌的生活讓人喘不過氣,在顧城那些詩與畫毫無關係又深有關聯的藝術中,我的呼吸舒暢極了。久違的自然味道,久違的真實呈現。再想到他的死時,我已不想從前的那樣妄下推斷,我尊重他的選擇。我漸漸明白有些東西比生命要重要的多,當這些東西失去的時候,死又足兮呢?我也明白,一個8歲開始寫詩,十幾歲就讀完箇中國名著的天才而言,他自有他的理由。他的詩,雖然童真,夢幻,意識和印象,也許我看不明白,但確實是發自靈魂的作品。顧城,給了我在生活中停下來,慢下來的機會。

我不是一個多麼深刻的人,或者說,我是一個庸人,無知,淺白,沒什麼文藝的內涵,所以當我想寫寫關於現當代文學的一點感悟的時候,都不知道從何處着筆。我只能寫寫顧城,寫寫這個與我似乎頗有緣分的詩人。當如今的我再讀顧城的時候,我唏噓不已。不僅僅是關於所有顧城的詩和畫,所有他的經歷他的生活,也是關於我逝去的時光。那麼久了,我漸漸的瞭解了顧城,走進了顧城生命經歷,我的人生觀價值觀慢慢的變化,我已不像當年一樣天真。我每天爲了前程和外來奔波,爲了學分和績點奮鬥,我記得從前我還會靜靜地看看月亮看看天,還會走上高樓望望遠,可好久好久都只有低着頭,匆匆的趕路,踏着綽約的大地,向地平線看去。是否有一天,當我讀起“所有早起的小女孩/都會到田野上去/去採春天留下的/紅櫻桃/並且微笑”的時候,所有都看不到了呢?

最後的最後,我想的是,與顧城的相識是一場旅程,既是走向顧城,也是折返回自我。我難以評判他的詩作,還是用他自己的話作結,正如開篇一樣:

《我的詩》

我的詩

不曾寫在羊皮紙上

不曾侵蝕

碑石和青銅

更不曾

在沉鬱的金頁中

劃下一絲指痕

我的詩

只是風

一陣清澈的風

它從歸雁的翅羽下

升起

悄悄掠過患者

夢的帳頂

掠過高燒者的焰心

使之變幻

使之澄清

在西郊的綠野上

不斷沉降

像春雪一樣潔淨

消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