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陳情表》讀後感想(精品多篇)

讀後感1.53W

《陳情表》讀後感想(精品多篇)

陳情表讀後感 篇一

一邊是氣息奄奄的祖母,一邊是憤怒嚴厲的帝王。李密困窘兩難,只得用兩行辛酸淚寫下一張《陳情表》。 常臥病榻的祖母老淚縱橫,被疾病折磨得痛苦呻吟。李密只能在一旁忍淚,端藥送水,恨不能爲祖母分擔一些病痛。他還記得自己年幼喪父,生母改嫁,是瘦弱的的祖母爲他撐起一方天空;他還記得自己年幼多病,九歲不會行走時,祖母的關切與辛勞;他還記得自己煢煢獨立,形影相弔時,祖母的呵護與陪伴。

他是無論如何也割捨不下他那年邁祖母的。可是,朝廷特下詔書,一次一次授予李密顯赫的官職。古代讀書人一心只想踏上仕途,誰會能擔任太子洗馬卻絲毫不動心?但朝廷三授官職,李密卻三次推辭。郡縣長官似乎比他還着急,三番兩次登門催促。他哪裏不怕惹怒了皇上,只是他一心想盡烏鳥私情,讓祖母安度晚年。耳邊似乎回想着帝王嚴厲憤怒的敦促,而眼前又躺着日薄西山的祖母,他內心的矛盾讓憂愁緊緊鎖住了他的眉頭,帝王的呵斥又讓躊躇徘徊的他不禁顫抖。他在《陳情表》中吐露心聲:“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爲狼狽。

是當孝子,還是忠臣?這恐怕是個極難抉擇的問題。他在表中說蜀國以孝治天下,又一再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只是他可憐的老祖母沒了他就無法安度殘年,他的心更是不願廢止奉養而遠離祖母。他無可奈何,又不得不做決定。於是他提出先孝後仕來換取心靈的一片寧靜。他的孝,恐怕會讓那位陰險多疑的君主也流下感動熱淚、讓許多人汗顏吧!他在功名利祿和親情之間選擇了後者,這是現代人也難達到的境界啊。

李密未留下多少文章,但僅這一篇《陳情表》就足以讓他在歷史的河流中閃閃發光。倒不是他文采斐然,辭藻華麗,只是他樸實而難得的真情打動了所有人。

他的這份真情,或許正是我們正在丟失的、寶貴的財富……

陳情表讀後感 篇二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既爲忠臣,不得爲孝子,既爲孝子,不得爲忠臣。”

在北海荒原持節守志十九年凜然不屈的蘇武在得知父兄皆被皇帝所殺後依舊忠於漢朝。在忠和孝之間,蘇武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忠。“單于壯其節”、“匈奴以爲神”,但在後人眼裏蘇武卻被扣上了愚忠的帽子。究竟是百行孝爲先,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論捨去哪種似乎都有悖於君子道德準則。

而李密的做法卻是少有的忠孝兩全的典例。《陳情表》中李密在極短的篇幅裏,巧妙又恰到其份地流露出對自己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憂懼之情與對晉武帝“詔書切峻,責臣逋慢”的不滿情緒,並濃墨重彩地渲染自己對祖母劉的一片孝心。孝恰恰是晉武帝對外打出的招牌,來顯示自己的清正廉明,同時用孝來維持君臣關係,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李密恰恰利用了晉武帝對孝的推崇來達到自己供養祖母、辭不就職的目的。

但是李密純粹只是爲了盡孝而辭不就職嗎?

我認爲有三點應該考慮:其一,李密確實有供養祖母劉的問題,像文章中說的“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其二,李密是蜀漢舊臣,他既然不被後人認爲是一個罪孽深重的惡人,那麼必定擁有對舊主的依戀。況且李密認爲漢主劉禪是可以“次齊恆”的人,對於晉滅蜀漢,李密心裏是有些不服氣的。其三,古人講: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興時,臣爲君之心腹;皇帝不高興時,臣爲君之土芥。出於前車之鑑,李密不能沒有後顧之憂。況且李密並不瞭解晉武帝,盲目做官安知禍福。李密可能認爲此時不宜做官。

如果以上三點原因真的都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可以看出李密處事之圓滑、周到,既有深謀遠慮,又能明辨當下時局。李密的孝,從陳情表來看是不可否認的,所以對於李密這一人物的褒貶評判,定然是褒獎佔據上風,但是在陳情表中意圖明顯想要打動晉武帝的抒情之詞難免讓後人眉頭微蹙、心中有些不快。有人說“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不孝”,但在我看來,讀《陳情表》時,隱隱有一種笑裏藏刀、感人至深的措辭背後藏着的是讓晉武帝不得不答應的合法合理的威脅。

而晉武帝執意要召李密爲洗馬的動機也令人疑惑。正面原因有兩點:其一,當時東吳尚據江左,爲了減少滅吳的阻力,收攏東吳民心,晉武帝對亡國之臣實行懷柔政策,以顯示其寬厚胸懷。其二,李密當時以孝聞名於世,晉武帝繼承漢代以來孝治天下的政策,實行孝道來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履被徵召。文中說道“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說明李密已經說明自己的苦衷,晉武帝想必有所耳聞,爲何還要屢次下詔呢?是非要逼得李密作出《陳情表》如此一文來幫助他弘揚孝道,還是要逼得李密舍孝取忠、前來任職?但這似乎又違背了徵召李密的主要初衷。或者說晉武帝根本不知道李密的苦衷,本段僅爲猜想。

在浩浩歷史長河裏,爲忠孝而夙夜憂嘆肝腸寸斷的文人義士數不勝數。但能擁有李密這樣忠孝兩全的圓滿結局的人卻是少之又少。李密的結局並不僅由個人來決定,更是時局的必然結果。在蘇武的處境下,忠孝兩全是絕不可能的。那麼蘇武難道就該被扣上愚忠的帽子嗎?我認爲是不公的,每一位爲忠孝而痛苦抉擇或是舍忠盡孝、或是舍孝盡忠的人都值得被同情、被歌頌、被讚揚。不是所有人都能忠孝兩全,有時兩者取其一亦爲英雄。

陳情表讀後感400字 篇三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既爲忠臣,不得爲孝子,既爲孝子,不得爲忠臣。”

在北海荒原持節守志十九年凜然不屈的蘇武在得知父兄皆被皇帝所殺後依舊忠於漢朝。在忠和孝之間,蘇武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忠。“單于壯其節”、“匈奴以爲神”,但在後人眼裏蘇武卻被扣上了愚忠的帽子。究竟是百行孝爲先,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論捨去哪種似乎都有悖於君子道德準則。

而李密的做法卻是少有的忠孝兩全的典例。《陳情表》中李密在極短的篇幅裏,巧妙又恰到其份地流露出對自我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憂懼之情與對晉武帝“詔書切峻,責臣逋慢”的不滿情緒,並濃墨重彩地渲染自我對祖母劉的一片孝心。孝恰恰是晉武帝對外打出的招牌,來顯示自我的清正廉明,同時用孝來維持君臣關係,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李密恰恰利用了晉武帝對孝的推崇來到達自我供養祖母、辭不就職的目的。忠孝兩全是絕不可能的。那麼蘇武難道就該被扣上愚忠的帽子嗎?我認爲是不公的,每一位爲忠孝而痛苦抉擇或是舍忠盡孝、或是舍孝盡忠的人都值得被同情、被歌頌、被讚揚。不是所有人都能忠孝兩全,有時兩者取其一亦爲英雄。

陳情表讀後感600字 篇四

友情是燃燒孤獨的心靈之燈,親情更能給人長久的撫慰和想念。從降生到離去,從嬰兒到老人,親情始終伴着你,它是你一生永遠無法擺脫的情感。

讀完李密的《陳情表》我感觸頗深。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6個月就死了父親,4歲時母親改嫁。他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的。幼時體弱多病,求知好學,博覽五經,以文學見長。李密於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湯藥,必親自口嘗後進獻。秦始三年晉武帝下詔徵密爲太子洗馬。詔書累下,郡縣不斷催促,這時。李密的祖母已經96歲,年老多病。於是他向晉武帝上表,陳述自我無法應詔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爲病重的祖母牀前盡孝。進退兩難,實爲忠孝兩難。他說道“我是敗亡之過的俘虜,身分卑微低賤,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裏還敢遲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於祖母相依爲命,在她年高體弱的時候,實在不能棄她離家遠行。在最終,他乞求陛下憐恤苦心,成全其願,準允他爲祖母養老送終。那樣的話,生願以生命奉獻,死後也要結草圖報。忠君之情於一片孝心,令人感動涕零。這種樸素、深沉、知恩圖報的情感,放射出恆久而溫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爲了報答祖母的養育之恩,而放棄做官顯達的機會;他又爲了回報朝廷的知遇之恩,許下了“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報國之心。最終晉武帝爲其孝心所感動,不僅僅同意暫不赴詔,還賞賜奴婢二人,併發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

人,應當常常懷着一顆感恩的心。

陳情表讀後感優秀 篇五

《陳情表》爲西晉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暢達。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陳情表讀後感優秀範文10篇,歡迎閱讀分享。

陳情表讀後感 篇六

讀《陳情表》,隨着時間的推移,漸漸的懂得了:“世界上沒有一條路能夠一馬平川,沒有一個人能夠隨心所欲”但人生卻因“孝”更具有歸屬感更加真實。

《陳情表》作者李密,應對當朝的高官厚祿,應對自身的安全,他選擇了“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李密應對忠孝兩難的境況毅然決然盡孝之心讓人感懷。

自古以來,人們行事都以“白孝善爲先”中國古代各種律法束縛人們,而違背君主的意思是逆君大罪,李密應對殺頭之罪也選擇侍奉養育自我的祖母。開頭先寫年幼的孤苦,祖母劉是唯一照顧他並將他養大。他本人也是;“無伯叔,鮮兄弟,晚有兒息,祖母對他的恩情肯定了他堅持以孝結尾。在文章中他深刻的寫出了年老的祖母重病在牀,使他不能廢離。全文的中心是孝,感動君主的也就是中華美德中的孝。

文章後面寫到官府的催逼,同時又寫了祖母劉的病情又再次加重等,沒有做別的解釋,一個“孝”字貫穿全文,更體現李密的馳騁孝心。由此讓人們聯想到李密的“大孝”,卻讓千年之後的現代人打了折扣,讓某些人感到羞愧,當下社會高速發展,人類禮貌逐漸走上新的高度,但傳統習俗不能落下,孝字不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且要你付諸行動。當你向長輩行孝時,不僅僅寬慰了他們,同時你的形象在旁觀者眼中也會高大起來。堅持這份態度,你會發現,天空是那麼寬廣,花兒是那麼芬芳,正午的太陽不再那麼焦灼。孝敬長輩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孝。孝心無價,作爲炎黃子孫,沒了孝,就像一具軀殼立於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我們要時刻謹記新一代人,肩負重任,我們要把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陳情表讀後感 篇七

李密的這篇文章,是我高二的時候學的,很感人,這不僅讓我想到我的`曾祖母,她已經離開了我,而李密都那麼大了,還有祖母在旁,幸福呀!

雖然我好像說遠了,或者李密本來也有孝敬祖母之意,只不過他的本意的背後還有另一種利益的推動,聽老師說李密是不想給這個君王辦事罷了。

即使君王可能明白他的意思,但是看見他寫得有理有據,毫無破綻,拳拳真情也可能打動了君王,如果要想一封推辭信,這篇文章不失爲一篇典範。

首先要表達自己對祖母的關心和祖母對自己的重要性,然後要道出君王對自己的賞識和自己本來亦想爲君王奉獻餘身的意願,又從君王自建朝以來實行仁義,孝爲先,所以不做官,孝敬老祖母自然“合法”了,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李密答應在老祖母去世之後還會爲朝廷效力,這樣的赤子之心和忠君愛國之情怎能不感人肺腑!

陳情表讀後感 篇八

在中國的文學史上,臣子給皇帝的奏章,以情真意切、傾訴肺腑感人的,我個人認爲當屬諸葛亮的《出師表》和李密所作的《陳情表》了;但要以其實現的難度和效率來談論的話,那就應該是秦朝李斯的《諫逐客書》和李密的《陳情表》兩篇可謂並駕齊驅了。

《諫逐客書》所寫的是向秦王諫國家大事,《陳情表》所寫的則是個人的私事。兩者從表面來看似乎好象找不到什麼相通之處。但實際上,兩篇文章均是屬於抗皇命、逆聖旨的同一種類型。所以兩人在歷經危險的程度和處境也頗爲相似。不同的是:李斯上書的對象秦始皇,一箇中國封建歷史上數一數二的暴君。而李密陳表的目標則是晉武帝,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衆所周知的惡王。

當時在秦王政元年的時候(公元前246年),秦王爲鄭國渠一事,受了很多秦國貴族的挑撥,便下令驅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驅逐的其中。於是上書給秦王而寫下的這篇《諫逐客書》。後來,李斯還是成功了,秦王不僅收回了成命,最後還重用了李斯。

李密雖然和李斯的情況不大相同,但所在的危險的處境是一樣的。晉武帝司馬炎爲了鞏固自己新建立不久晉代江山,一邊肅除敵對餘黨,一邊籠絡前朝舊臣。李密爲了在家侍奉年邁的老祖母不能入朝爲官而向晉武帝上表的這篇千古傳誦的《陳情表》。最後他也成功了,一篇字字見真情的文章感動了皇帝,從而恩准了他。李斯,只是一個面臨着將要被放逐的客卿,要是觸犯了秦王,隨時可能會被斬首。李密,乃是前朝蜀國的舊臣,假如遷怒了當朝的帝王,也面臨着隨時被殺頭的危險。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們的舉動都會讓人有些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