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張幼儀傳》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2.75W

《張幼儀傳》讀後感精彩多篇

《張幼儀傳》讀後感 篇一

年輕時的張幼儀“其人線條甚美,雅愛淡妝,沉默寡言,舉止端莊,秀外慧中”。她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爲了婚姻放棄學業,即使到歐洲後,依舊一心相夫教子,與庭院深深地女子仍然別無二致。她是名門閨秀,是家教嚴謹、人才輩出的張家二小姐,卻被婚姻封印了才華,成了舊式社會的犧牲品。直到被迫失去所有,她才猛然醒悟:她成不了最風趣的小姐,最風華絕代的名伶,但她必須成爲她自己,才能獲得尊重。

離婚後張幼儀實現了華麗轉身,昨日柔弱的花朵今日已成鏗鏘玫瑰。在異國他鄉遠離親人的那些艱難時刻,她重拾英文,學習德文,併成爲德語老師。回國後,在上海灘這個魚龍混雜的地方開啓了自己的事業之旅。離婚三年後,徐志摩給陸小曼的信中再次提到這位“前妻”時,也讚歎道:“一個由志氣、有膽量的女子,這兩年來進步不小,獨立的步子站得穩,思想有通道”。

我們都喜歡這些振奮人心的逆襲故事,可又有多少人能在苦難中韜光養晦,厚積薄發,完成華麗轉身。人需要兩份勇氣,一份自帶的勇氣,用來打破捆綁自己的枷鎖,而另一份是用知識築造起來的`勇氣,用來挑戰自我和從前的不可能。看完這本書,愈發喜歡張幼儀。悲於舊式社會的犧牲品,喜於醒悟崛起成一代真正獨立的新時代女性。不能否認舊式教育出的大度與堅韌有功,更不能沒有敢作敢想敢自我的新思想。沒有打破墨守成規的勇氣,就無法接受西式思想的洗禮與知識的薰陶。不是所有人都有幸擁有美滿人生,但要擁有從一段不愉快中解脫出來的主動權,然後如張幼儀一般,重新爲人生按下一個快進鍵。

如今,獨立成了新時代女性的代名詞。身爲一名鐵路女工,有幸擁有自己的事業,經濟獨立,更要終生學習,根據工作變化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要注重經濟、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學習,擴寬工作視野,成爲學習型、創新型人才,滿足工作發展的需要。時代賦予了我們機遇,也是時代賦予了我們歷史責任,吾輩定要錘鍊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風,以嚴謹務實的工作態度,吃苦耐勞,恪盡職守,無愧於鐵路人稱號,無愧於這個時代。

讀完《張幼儀傳》,有太多感慨。有人說,女人一定要有四樣東西:揚在臉上的自信,長在心底的善良,融進血裏的骨氣,刻進命裏的堅強。鐵路女工高露,爲了事業把兒女親情放在第二位,一心只有旅客的安危,這是鐵路女工的英雄個性,也是不同於其他行業的獨特風格。奮鬥在鐵路戰線的女子,終究也能強大,也能淡淡地自立不敗。

《張幼儀傳》讀後感 篇二

張幼儀,對我來說是一個相當陌生的人,陌生的可以轉眼就忘。就像當年,老師講到徐志摩的詩時,提到他的原配夫人叫做張幼儀,我記住了詩,但這個女人的名字只在腦海中停留了片刻,便像一葉極輕極快的小舟,轉瞬間就漂出了腦海,不知去往何處了。以至於第二節課老師在講徐志摩的風流情史時,我想破腦袋也沒有想出來他的原配叫什麼,只記得姓張,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反倒是他的那兩個刻骨銘心的情人,一個是林徽因,一個叫陸小曼,從那天起便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裏。

因爲對徐志摩不感興趣,所以對他的情史也止於瞭解,並沒有深究,包括那兩個名聲赫赫的大美人,對她們的瞭解,僅僅停留於她們很美而已。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訴我林徽因是西安小雁塔的設計師,陸小曼是專業畫師,我才驚歎於她們不俗的才情,開始閱讀與她們有關的書籍。讀着讀着我就想到了那個從不曾被我記起的女人——徐志摩原配夫人張某某。好奇心驅使下我搜索了關鍵詞“徐志摩夫人”,搜索結果出現“張幼儀”三個字,至此,我才記住了這個女人。

讀她的傳記之前,我一度認爲她就是一個普通的鄉村婦女,因爲恪守婦道而被選中爲徐家媳婦,因爲思想守舊而被丈夫拋棄。讀着讀着,我發現我大錯特錯了。錯的不只是對張幼儀身世的無知,也是對愛情的無知。若是真愛,不會因爲你出身卑微而嫌惡拋棄;若是不愛,亦不會因爲門當戶對而廝守終生。但無論愛與不愛,有一點是相通的,就是——愛情可以使一個人發生巨大的改變!有愛的時候,可以讓一個鐵漢變得柔情,失去愛的時候,可以讓一個弱女子變成巾幗紅顏!張幼儀就是後者。

在那樣一個未開化的年代,離婚對一個女子來說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情,但張幼儀坦然接受了:我知道你不愛我,從你娶我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但既已嫁你爲妻,我便擇你所依,我會爲我們的感情努力,我會拉近和你的距離,我可以陪你出入廳堂,也可以爲你洗手做羹湯,我可以等你回心轉意,也可以接受你納人爲妾。我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想要退居幕後,卻讓你愈加厭煩逼我退出。好吧,既然你已經放手,我也無謂強求。不過,讓你失望的是,離開你,我並沒有悽悽慘慘慼戚,我找回了我自己,你瞧,現在的我符合了你對女性、對妻子的一切幻想,可是,你已高攀不起!

張幼儀成全了徐志摩想要成爲第一個離婚男士的心願,也成全了自己的後半生。其實,讀了張幼儀的傳記你就會懂得了,她的成功和離婚後的幸福和可以預見的。

早在她和徐志摩的感情出現危機的時候,她就明白了,她和徐志摩的種種差距中,有一種便是自己讀書太少。在離婚之前,她雖然開始彌補,但這道縫隙已經存在便無法彌合了。在離婚之後,張幼儀更加堅定了學習和讀書的意志,在異國他鄉,堅持英文和德文的學習,並最後做了德語老師。回國後,她憑藉自己的見聞,憑藉學到的知識,在上海灘這樣一個魚龍混雜的是非之地開啓了自己的商業帝國,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讀書和學習讓她變得堅強,讓她越發明理,便也就越發的泰然自若、大氣賢良。徐志摩在世時,她義無反顧地擔起了奉養徐志摩父母的責任,徐志摩去世後,她還繼續資助陸小曼。

這樣的她,沒有因爲“離婚女人”的“污點”而被世界踐踏和拋棄,反而是得到了時代的恩寵,變得愈發強大和迷人。最終,她遇到了屬於自己的真愛,雖然晚,但是沒關係,有生之年,她值得擁有這份疼愛與美好!

書中有一段話說的很好:若是不曾走出封閉的空間,就永遠不能見到不曾見過的景象,不能結識不曾結識的人,不能遇到命中註定要在某處相逢的愛。若是不曾走出心中的牢籠,就只能如井底之蛙般永遠生活在自己那一小塊天地;只能任由心中那一份躁動從不安漸漸變得疲憊,最後停息;只能任由視野越來越狹小,最後小成一個光點。人生也是如此,一旦將自己固定在一個小小的範圍內,在遠離未知危險的同時,也難以看到更多的美好。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像張幼儀這樣婚姻不幸的女人數不勝數,但卻沒有幾個能像她一樣堅強勇敢,敢於走出內心的牢籠,敢於打破世俗的禁錮,敢於挑戰自己,爲自己博得一番新天地!張幼儀,這位從坍塌的婚姻廢墟中走出的女子,用知識包裝靈魂,用書籍填補信仰,最終活成了一朵豔麗而傲骨的女人花!

《張幼儀傳》讀後感 篇三

從未有哪一位女子讓我如此敬佩和感動,而且發自內心地讚歎!

在遠離了傳統的年代,人們的是非標準已經大大變異了。但是,如果你真正走過婚姻,並在其中有過掙扎和成長,我想你會感覺世間確實存在一種秩序:這是從佛法與道中貫穿下來的人間秩序。循此秩序而行方不逆天道和天意,而背離者則會自食其果。張幼儀和徐志摩正是這正反兩方面的典例。

張幼儀身上俱足了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孝敬父母、公婆,順從丈夫,兄長、兒子;恪守本分、吃苦耐勞。她嚴格的家教讓她養成了隱忍的性格,使她在婆家安度時日並深得公婆認可,也爲日後離婚時獲得公婆幫助種下了善因。在她最美好的青春時光,“情感得不到釋放,心靈得不到撫慰,她卻不曾抱怨,不曾流露出傷情,任勞任怨地做着徐家的兒媳婦。”而她在徐志摩有外遇時亦沒有大吵大鬧甚至對第三者沒有一句惡言相向,反而認爲是自己的問題致使徐不喜歡,而且離婚時對徐志摩也沒有惡言相懟,而是說“我的離婚要感謝志摩,不是他我也不能成長,也不能找到自我。”在徐志摩已和陸小曼結婚後,徐的母親去世時徐志摩連喪事都無法操辦還要找她處理,她以乾女兒的身份處理了喪事又在徐出事後接濟陸小曼,何其難能可貴?這種高度的修養,是徐志摩、陸小曼之流難以企及的,我想他們地下如有知,一定會羞愧不已,與幼儀相比,他們的人格如此渺小!

幼儀前半生似乎一直在吃苦還債,還掉之後即苦盡甘來。不但事業有成,亦迎來了幸福的婚姻。她寬厚大氣的性格也註定人生不會不順,也應了那句“厚德載物”的話。

而徐志摩在我看來就是一個浪蕩、不負責任、縱慾無度的花花公子,幸好有些才氣,被譽爲“民國四大才子”之一。可是有才無德之人必不久長。他似乎從未顧及過父母、妻兒,只是任自己縱情聲色。他雖然已成年,心理仍是一個巨嬰。所以他把上帝給他的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爛,最後身死異處,而他自認爲的最愛之人陸小曼竟不肯爲之收屍!真是“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收屍亦難爲!”豈不爲天下人恥笑。而這何嘗不是他自己種下的惡果!

我喜歡張幼儀,她的胸襟和大氣真難能可貴!她對待公婆、對待丈夫甚至丈夫帶來的第三者都仁致義盡。而她在困難中的無怨無恨、頑強堅忍更是讓人肅然起敬。世間如果有更多如她這樣的女子,則不但能齊家,亦可平天下!學習並努力向她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