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傷逝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77W

傷逝的讀後感(精品多篇)

《傷逝》讀後感 篇一

一曲肝腸寸斷,幾多淚水辛酸。一對男女的不幸,整個時代的悲哀。當夢醒路無,人去樓空,逝者已逝,傷者徒傷。誰還在雨中爲你們輕嘆?誰還在衚衕寂寞徘徊?誰還在紫白的藤花下寄託哀思?《傷逝》捧在手心,思緒遊於雲端。愛情,這一亙古話題,於濃墨薄紙間被魯迅再次延續。

美麗的開始,慘淡的結局,是什麼將命運如此註定?如一朵嬌紅永萎沙塵,叫人怎能不悵嘆惋惜?讀《傷逝》,心中不會寧靜。史涓生與子君的故事,沒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化蝶;沒有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徇情;沒有柳夢梅與杜麗娘的團圓。品《傷逝》,一句“人必活着,愛才有所附麗”讓所有高唱愛是一切的人爲之一震;一句“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驚醒那些爲愛麻木的癡男怨女;一句“我應該永久奉獻她我的說謊”讓所謂的真愛添上幾許虛僞的色彩。思《傷逝》,它展示的是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與物質需求的矛盾,同時也留下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疑問:愛到底需要附麗什麼?

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曾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可見他主張愛情必需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自由是愛情的翅膀,讓兩顆心都能在藍天上飛翔。回望涓生與子君的情感歷程,不正暗合此道?同居前的日子,他們是自由的。涓生有一分穩定的工作,雖然“局裏的生活,如鳥販子手裏的禽鳥一般”,但最起碼不用爲生計四處奔波,也可以供子君買些小草花和油雞。而子君受西方個性解放思想的薰陶,毅然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她可以不顧叔父的堅決反對,自由地與涓生交往。他們的相戀是自由的,儘管外界壓力不小,他們仍覺得無比幸福。然而同居後,這自由的翅膀卻雙雙摺斷了。局裏裁員,涓生失去了工作。在生活的壓迫下,在“自覺了我在這裏的位置,不過是叭兒狗和油雞之間”的心理下,他能覺得自由嗎?再看子君,她早已陷入了柴米油鹽、喂狗飼雞等生活瑣事中,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再也不能爲涓生帶來“窗外的半枯的槐樹的新葉”,還有“掛在鐵似的老幹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生活於這對新人而言,像無數繩索將他們牢牢縛住。

“人必活着,愛才有所附麗”,我想這“活着”應爲自由地活着。可是僅附於自由的愛情一定會美麗嗎?

魯迅在1923年於《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中說:“錢--高雅的說罷就是經濟,是最重要的了。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得到的,但能夠爲錢而賣掉。”靜思《傷逝》,發現這段原本純真熱烈的愛情之所以變爲悲劇,重大的因素就是涓生被局裏裁員了。身陷窘困卻想要重新高飛的他漸漸覺得眼前的女人是個只知道“捶着一個人的衣角”的人,把所有錯誤都歸咎於她。最後竟認爲“忍受這生活的壓迫的痛苦,大半倒是爲了她,而子君的見識卻淺薄到連這一點也都想不到”。終於還是爲了新的生路,涓生絕情地將子君拋棄了。可憐的子君就這樣帶着破碎的心,一步一步地走向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

愛情?自由?金錢?這之間似乎存在某種定律,讓無數男男女女沉醉、迷茫、哭泣、傷逝……

合上紫色的封面,走出悽慘的故事,涓生的傷、子君的逝都已離我遠去。只留下淡淡的風吹着淡淡的雲,還有藍藍的天空靜靜地看着誰又傷了誰,聽着誰又在悲問:愛情到底該附麗什麼?

《傷逝》讀後感 篇二

傷逝,傷的是又一股反抗力量的逝去,傷的是反抗最後走向了消逝。

子君與涓生是一對在五四時期幸運地自由戀愛了的青年,他們曾勇敢、曾幸福,修成正果後卻又離散了。和整場運動一樣,兩個青年有滿腔熱血,卻不成熟,都未能完全對他們的生活負責,都未爲做好去應對各種磨難,只是熱烈而單純地追求未知而神祕的自由,卻沒料到生活是艱難的,他們沒有爭取完全自由的能力。這樣的反抗,最終只能走向妥協,走向失敗。

子君的反抗,自然是受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與誘惑,纔有勇氣追隨了爭取自由解放的隊伍,纔敢於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英勇的話。子君是受了誘惑的,被未知的、也許美好的東西的吸引。她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麼,正如涓生所說:“她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爲愛”。因而婚後,子君與《倪煥之》中的金佩璋一樣,自覺地沉淪在繁瑣而無趣的日常生活上,滿足於個人小天地裏的幸福,喪失了人生理想,不再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與歡愉。也許到死,子君自己也都還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爭取什麼。

相比子君,作爲領路人的涓生,卻讓我感到更大的失望。當與子君同時上街散步,只有看見子君高興而自豪的走着時,纔敢也擡頭挺胸起來。當丟失了本來就不高薪的工作時,涓生不敢面對自己失業的恐懼,就將自己的這份恐懼轉嫁給子君,認爲是子君在恐懼。也許程度再深下去,就如《神經病》中的方正英一樣,對生活的擔憂使自己神經衰弱,卻對別人說是自己的妻子發了神經。

涓生是虛僞的,高調追求自由,卻在上街時縮在子君後頭;涓生是無能的,面對失業的壓力,家庭的責任,只是選擇躲在通俗圖書館裏;涓生是可笑的,不讓子君打擾吃飯的他,卻計較自己吃飯介於油雞與趴兒狗之間的地位;涓生是邪惡的,在艱苦黑暗時期,竟認爲“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然捨去”,甚至想到子君的死。

同《玩偶之家》中的諾拉一樣,子君與涓生都是因一時衝動而做出反抗現實壓迫,都是不成熟的、沒有根基的,似玻璃般易碎。終有一天,只拎了件小包就出走的諾拉會回家繼續當她的“小鳥兒”、“小松鼠”抑或走向墮落,沒有任何資本的子君和涓生,不可避免地也只能是走向離別和失敗。反抗,就這樣行走在消逝中。

《傷逝》讀後感 篇三

在魯迅的小說中,《傷逝》是最令我喟嘆的一篇,看過後很久都不能釋懷。子君給了我相當深刻的印象,她的溫順、柔和和悲哀的死亡令人不勝感慨。涓生和子君本性上都是善良的人,爲什麼子君會在這個小圈子中一步步走向滅亡呢?究竟是什麼害死了子君呢?“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句表達上還略嫌生澀的話曾令涓生非常高興,他從中看到了子君的獨立和堅強。然而,事實上子君是沒有學會獨立的。所謂“獨立”應該是自己主宰自己,而這一點又建立在有能力養活自己的基礎上。可是子君不行,她首先沒有維持生計的本領,所以她剛從家庭中脫離出來,又把自己全權交給了另一個人來主宰。表面上看來私奔是一種了不起的舉動,實際上卻只不過是一次權力的轉手罷了。她拒絕做一個封建家庭的乖女兒,卻心甘情願地做了小知識分子的家庭主婦。倘若子君目光遠大,投奔一個成熟的,有經濟能力的人,也尚不致落到如此田地。

可惜涓生也不過只是一個思想尚還幼稚,卻又自以爲進步的青年。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進步思想,但又喜歡將生活理想化;另一方面他又很貧寒,經濟上十分拮据,還沒考慮清楚麪包和愛情的關係,就不負責任地接子君一起生活。他將子君理想化了,他以爲她是堅強、獨立、富有進步氣息的新女性,他不知子君的勇敢完全是出於對他的信任和依賴。一旦子君見了他的無力,見他也必須爲生計奔波,她也不得不爲他變成一個家庭主婦。涓生和子君其實都厭倦這種生活,但他們都無力改變,當現實和理想產生了太大的落差,子君便逆來順受了,然而涓生卻不能忍受,他認爲子君違背了他的理想,於是歸咎於她。

再加上子君非常的軟弱、善良,他趕她,她就走了。其實他們合築一個家時子君也賣掉了自己的金首飾,她完全有留下的權利。但子君壓根兒沒想到這些,她歸根到底太幼稚,太單純了,她過於浪漫,看愛情重過一切,所以當涓生說不再愛她時,她便心如死灰,什麼都不想爭取了。究其根本,子君和涓生都是太幼稚的人,只是子君要更淺一些。她似是而非地學到一些新鮮的思想,造就了一種浪漫的氛圍,這種對愛情的嚮往使她敢於衝破封建家庭的牢籠,然而她只知依靠涓生,以他爲一切的出發點。說明她還未擺脫封建夫權思想的束縛,她適應不了社會,看不透生活,最終便被生活所吞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