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紅色的起點》讀後感——有韻的建黨史

讀後感1.75W

拿起《紅色的起點》這本書很是巧合,也很是意外,暑夏的一個傍晚,在圖書館陪伴孩子的我穿梭在一排排的書架中,突然視線就停留在了這本書上,翻看了幾頁序之後,朗朗的讀書聲伴着紅色宣言在耳畔迴響,低頭看着手裏的這本書卷,一幅幅歷史畫面在我腦海中徐徐鋪展……

《紅色的起點》讀後感——有韻的建黨史

   以前的我只是通過歷史課本和一些電影碎片化的知道一些簡單黨史知識,只知道黨的“一大”會址在嘉興南湖船上,也一直以爲“一大”召開的時間是1921年7月1日,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建黨節”,通過閱讀此書,我才慢慢了解到,原來“一大”具體會議的主要階段是在上海望志路106號、108號(李漢俊公館),而後又轉到嘉興南湖船上,而“一大”的時間是從1921年7月23日開始到31日結束……葉永烈先生筆下的文字把我靜靜帶回了那段刻骨銘心的烽火年代,時光如流水,在歷史的長河中,追尋昔日閃光的浪濤,那些人,那些事,歷歷在目,彷彿他們從來沒有離開過。

    在這本書中,作者對19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過程的風雲人物一一描述,在他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作者以客觀的筆調,忠於史實。此書給我的最大感觸卻並不是它的紀實性,而是在於作者對於這些領袖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與通常的“黨史讀物”不同,作者在書中,十分注意觀察、揣摩中共“一大”代表的性格。正如作者自謂:“我發覺,沒有着意‘塑造’,他們本身的性格便是十分鮮明的,一人一貌,彼此不同。”例如,寫到陳獨秀時,其灑脫不羈才氣橫溢好爭辯的形象寫得躍然紙上;而當時僅28歲的毛澤東則性格穩重,一副含而不露的樣子。作者注意到了像這類材料的細節的真實性,做到了“儘可能少地漏掉能顯示出平凡中的偉大的行爲和事件,把思想導向內心深處的祕密,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細節。”使得領袖人物的“身外的一切附加物都被摒棄,人們互相超越僅僅依靠自身的聰明才智和美德,使得我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時時感到當年活躍在這歷史舞臺上的歷史人物仍清晰在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這本書也是近幾年來,我閱讀興致最爲濃厚的一本書,幾天下來,讓我慢慢的熟知了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這一歷史時期中,我們國家所面臨的嚴峻的內憂外患,以及所涌現的一批批新青年對新道路和新思想的不斷探尋。“一大”使中國改變了方向,並且是中國歷史上“紅色的起點”,是15個赤手空拳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徹底改變了現在中國人的命運,所經歷了種種艱難困苦和危險磨難,有堅定,也有動搖;有高潔,也有污濁;有忠貞,也有背叛,但依然成爲引領中國歷史的執政黨。初創,一大批共產主義早期探索者的響應,到大批馬克思主意者聚首,最後到共產黨的艱辛成立。“一大”是黨的誕生地,也是這本書的開篇,“一大”會址的找尋是充滿波折與困難的,起初爲了尋找會址,他們每天奔波於大街小巷,找到後,又多次確定和排查,上級還專門派當時中共一大會議的見證者李達、董必武前來確定,最終經董必武確認,確定一大會址在李維漢家中一樓進行的,從而這纔有了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一大”會址。跟隨着閱讀,從中我感受到他們對黨的熱愛,做事的細心和有序性,也修正並豐富了自己在過去從書中或道聽途說中所得來的那些鳳毛麟角般的黨史知識。

    黨的“一大”召開時間,自己一直認爲是1921年7月1日。讀了此書方知是在1921年7月23日至31日。而爲什麼我們後來把七月一日定爲建黨節呢?原來這是毛主席於1938年5月提出來的,是由兩位中國共產黨“一大”代表毛澤東和董必武商定後所定,“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十七週年紀念日”,這是中央領導同志第一次明確提出“七一”是黨的誕生紀念日。再如,對當年參加黨的“一大”的十五名代表的人生之旅,本書都在不同的章節中一一有所敘述。

   《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雖然不是正式的黨章,但包含了黨章的內容,規定了黨的名稱、性質、任務、綱領、組織和紀律,實際上起到了黨章的作用,但在一大召開時,由於黨處於祕密狀態,一大綱領的原件沒能保存下來。尋找“一大”文獻這章節是最爲神祕,也是最吸引我的部分,在書中彷彿給你一種歷史的戲劇感——我們“一大”文獻最初是在美國發現,這實在是讓我匪夷所思,隨着這層神祕面紗慢慢的被揭開,原來是陳公博當年潛逃美國時把“一大”帶了過去,並翻譯成了英文版,隨後又在蘇聯找到了俄文版中共“一大”文獻, 更奇怪的是在美國發現的和在蘇聯發現的文獻內容中在第10條和第12條之間都共同的少了一條, 是起草者把第11條誤編爲第12條?還是手寫稿中漏寫了第11條?又或者是第11條引起很大的爭議,付諸大會表決時被刪去?尚還有很多謎團尚未被揭開,我想,這個歷史之謎,要待有朝一日發現中共“一大”文件中文原稿時,才能判定。

     在本書中,毛澤東的出現也極大的吸引了我,就在《新青年》雜誌推出一篇又一篇彪炳顯赫的雄文之際,在1917年4月號,登出了一篇《體育之研究》,此文作者的名字是“二十八畫生”,而這位“二十八畫生”正是後來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名字的筆畫,正好28畫!《體育之研究》是迄今發現的毛澤東公開發表的最早的文章,也就是說,毛澤東的“處女作”是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的。少年的毛澤東便顯示的與衆不同,先在湖南一師求學,後在恩師楊昌濟的極力推薦下來到了北大,並跟隨李大釗在圖書館當了個圖書管理員,在北大短暫的時光卻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北大的新思想,新文化給他很大的影響,陳獨秀,李大釗等一大批馬克思主義探索者對毛澤東的思想根本性轉變起來決定性作用。

   回首這 97 年,我們的黨走過的是一條艱苦奮鬥的道路,如今,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和平與幸福中,不需要擔心戰爭,不需要擔心未來。但是,現在細細想想,這些都是在各個時期的革命者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他們不怕困難,不怕受傷,不怕犧牲,克服重重困難,戰勝各種敵人,浴血奮鬥所換來的,這點是我們應該永遠銘記的。歷史的塵煙,掩蓋不住世紀的風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先驅者已將希望的種子撒向人間,綻開了一片爛漫的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