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人生的實驗——讀《了凡四訓》有感

讀後感1.88W

人生的實驗——讀《了凡四訓》有感

人生的實驗——讀《了凡四訓》有感

“爲什麼我們懂得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是網絡上年輕的人們叩擊心靈的發問,在網上一經出現關注者甚多。關注的背後,是同樣對這個問題的疑惑以及辛苦尋求答案的渴望。

這個問題可追溯到受年輕一代歡迎的《後會無期》電影,該電影由韓寒擔任編劇及導演,其主題曲《平凡之路》亦受到年輕一代追捧。電影中有一句和網絡發問類似的臺詞“從小聽了很多大道理,可依舊過不好我的生活。”

年輕的一代人,面臨個人發展的抉擇,面臨工作事業的壓力,面臨戀愛婚姻的煩惱,沒有發現一個所謂正確的答案,沒有找到一個可供複製的“模型”,雖然心中想過好這一生,卻在努力看過那麼多道理後依然陷入迷茫,於是有了網絡發問關注者衆多,《平凡之路》主題曲讓許多年輕人聞之落淚。

誰知,這一飽含溫度,不想隨隨便便過完人生的發問,在四百多年前就被一位思想大家關注。

這位思想大家是明朝的袁了凡先生。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黃,字坤儀,浙江嘉善人。了凡先生的人生從一開頭就不怎麼過的好。“餘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據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訓》一書中記載的身世,先生幼年喪父,靠母親艱難教養成人。待到人生抉擇的關鍵時期,是繼續學習考取功名還是轉學醫術治病救人,母親給了明確的意見——“命棄舉業學醫”,先生未在書中說及自己做出選擇的艱難,但從“棄舉業”一詞看出,轉學醫術不是先生求學的初衷,或者是因家庭生活所迫,或者是爲了父親的“夙心”,如同現在大部分年輕人在做出人生重大選擇一樣,先生在轉學醫術時必然也經歷了一翻內心的鬥爭。如果先生一直學醫,或許歷史上就少了一位思想家。但是先生的人生路似乎也和大多數人一樣,峯迴路轉的機會突然出現——在慈雲寺遇到老者,“飄飄若仙”,對先生說,“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試想,剛放棄仕途學醫,就碰到一位看上去像老神仙一樣的人對自己說,你是仕途衆人,怎麼不讀書呢。這種情況放在現在社會,就猶如選秀節目中的選手含着淚說起自己追逐夢想,中途因家境或各種原因已經放棄,在心有不甘中又看到希望,這種經歷,怎麼不讓觀衆聽了都內心澎湃?

了凡先生在書中沒有提及自己內心是否激動,只用了一句平實話語,“餘告以故,並叩老者姓氏里居。”經問詢,老者姓孔,後來,先生還領孔姓老者會見自己的母親,重新開啓了自己的仕途功名之路。

看到這裏,對照了凡先生柳暗花明的人生路,感慨四百多年前,古人們雖然沒有手機電腦,但是人生的坎坷曲折和我們現在也何其相似,人生似乎不可捉摸。

了凡先生的人生路,孔姓老者起了關鍵作用,這位老者讓先生的人生路得以進入另一個通道。但是孔姓老者的影響遠不止於此。老者飄飄若仙,自然來歷非凡。據老者自己介紹,他得邵子皇極數正傳,雖然大多數人對“邵子皇極數”知之甚少,但一聽就覺得老者是了不得的人物。這位老者爲袁了凡先生算出了此生求學、爲官、子嗣、壽年的詳細情況——通俗地說,老者把了凡先生的一生都給算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且最後還給了一個了不得的結論:惜無子。

無子對於現在的丁克一族來說,只是一種生活態度,並不妨礙開開心心生活。但對於四百年前的古人來說,無子意味着無後,除了父母外,可以說沒有哪件事兒還能比這件事兒大。這個結論對於當時的了凡先生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但了凡先生同樣只在書中用平實的話語記錄:餘備錄而謹記之。謹記,小心翼翼而又銘心刻骨地記下了。

縱觀《了凡四訓》的開篇,了凡先生用至爲簡潔的語言,爲我們講述了他曲折的人生經歷。孔姓老者在他人生路上影響深遠,在關鍵時候改變了母親爲他設定的學醫之路,讓他得償所願去考取功名,孔姓老者是了凡先生的“人生貴人”。但是還沒來得及讓了凡先生高興,這位老者又告訴先生,此生無子。人生的起起伏伏來得不免太快,老者的這個結論註定要在年輕的了凡先生心中投下長長的陰影。只是好像我們都能理解,人生不應該就是這樣嗎,有好的消息,也會有壞的消息,人生難以把握,這也是我們自己的人生感受。就像《平凡之路》中唱到的:“向前走,就這麼走,就算你被給過什麼;向前走,就這麼走,就算你被奪走什麼”。但是還有一個結論,袁了凡先生沒有在書中直接寫出來。孔姓老者爲他詳細算了一生,原來在孔姓老者的眼裏,人生是定數的,哪有什麼不可捉摸,難以把握。只要得“邵子皇極數正傳”,人生就都是可知的,不然何以言此生無子,又何以勸說了凡先生的母親,讓先生繼續求學考取功名?

對於不相信“命中註定”的人來說,會覺得孔姓老者的做法充滿着“封建主義”;對於袁了凡先生來說,如果他全盤接受了孔姓老者的說法,或許我們就沒有機會看到《了凡四訓》這本書,因爲他的人生過下去可能真的無子,雖然這只是對他個人和家族的影響。但真實的情況是了凡先生得子,並且把自己一生的情況和所學,寫成了《了凡四訓》,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四訓”,本是家訓,了凡先生也擔心着自己的孩子,不能過好這一生。由此,我們纔有機會看到《了凡四訓》的全部內容。

是孔姓老者算得不準?袁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訓》中是批判孔姓老者差點誤人子弟,讓自己的孩子明辨是非,增長人生“閱歷”?不是!袁了凡先生在書中用了大段篇幅,驗證孔姓老者算得特別準。算得特別準而又得子,這正是袁了凡先生想在書中告訴我們的,或者最初他想告誡自己兒子:人生之路可以改,因爲他找到了可靠的方法,將命運改過來了。

《了凡四訓》一書最偉大之處,在於一個父親,以自己七十多年的人生經歷做了兩個“實驗”,得出了兩個結論。第一個實驗,是用自己的經歷,驗證了人生可以被算出來,這個結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了凡先生這種樸實的態度,正是科學精神的精義——實事求是。其結論如何,還可以等待現代科學去發現驗證。袁先生的第二個實驗,同樣是用自己的經歷,驗證了人生還可以改變,不單可以改變,還可以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改變。這是個激動人心的結論,如何過好自己的一生,這可能是最好的註腳。將自己希望的人生變成現實,不單有袁了凡先生這個例子,還有方法,這是《了凡四訓》想告訴讀者的精華。

標籤:四訓 有感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