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蘇東坡傳讀後感 優選25篇

讀後感7.26K

【導語】

蘇東坡傳讀後感 優選25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 優選25篇 由本站會員“披風”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蘇東坡傳讀後感篇2:蘇東坡傳讀後感篇3:蘇東坡傳讀後感篇4:蘇東坡傳讀後感篇5:蘇東坡傳讀後感篇6:蘇東坡傳讀後感篇7:蘇東坡傳讀後感篇8:蘇東坡傳讀後感篇9:蘇東坡傳讀後感篇10:蘇東坡傳讀後感篇11:蘇東坡傳讀後感篇12:蘇東坡傳讀後感篇13:蘇東坡傳讀後感篇14:蘇東坡傳讀後感篇15:蘇東坡傳讀後感篇16:蘇東坡傳讀後感篇17:蘇東坡傳讀後感篇18:蘇東坡傳讀後感篇19:蘇東坡傳讀後感篇20:蘇東坡傳讀後感篇21:蘇東坡傳讀後感篇22:蘇東坡傳讀後感篇23:蘇東坡傳讀後感篇24:蘇東坡傳讀後感篇25:蘇東坡傳讀後感

【正文】

篇1:蘇東坡傳讀後感

《蘇東坡傳》這本書我才只讀了一半,便對蘇東坡這位大文豪有了足夠的認識。書中提到過許多地名,多得數不清,這也正提示了我們蘇東坡一生漂泊。

在書中,我最喜愛的是蘇東坡爽朗的笑聲——他的笑聲告訴了我許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種自得其樂的笑,他被貶之後賞景便成了他最大的樂趣。蘇東坡常對着風景寫詩,寫完之後總會爲自我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興地笑;蘇東坡的笑,還包含着一種不與人斤斤計較的笑,朝廷的官員爲了針對他,因挑不出蘇東坡平時表現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頭裏挑刺;蘇軾顯然沒與他們計較,反而還寫出“何日遣馮唐”這句話,話中毫無歸罪之意;蘇東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樂。誰被貶之後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組長被降到普通成員一樣,不再被人肯定你的潛質。

時勢造英雄,蘇東坡之所以在中國古代文學史談論上經久不衰,多半是因當時所處的環境,造就他頗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正正因蘇軾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猶如一顆璀璨的星在人羣中脫穎而出。

我喜愛他毫不恭維、仗義執言的性格。雖然他比較衝動、做事不經過“大腦”思考,但正正因這一點,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國人你爲什麼不生氣》裏面說過:“不好以爲你是大學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較重要;不好以爲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好以爲你是個大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你這天不生氣,不站出來的話,明天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爲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蘇軾這種激烈的性格,對當時、和我們後世都有極大的影響,他告訴我們:不能讓那些不好的東西繼續下去,要阻止他們,阻止他們務必要有帶頭人。誰也不想讓自我的利益受到損失,誰也不想當那第一個人,凡是有點頭腦的人,都不會那樣去做,蘇東坡正正因“沒頭沒腦”,就毅然去當帶頭人。

儘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過許多人、多次被貶,但蘇東坡依然不乏幸福籠罩。他有十分愛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敵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衆多好官。那裏面最讓人感動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十分重視蘇東坡的文采,蘇東坡每次犯錯之後皇后總會爲他求情;皇上對蘇東坡極其嚴厲,他重視蘇東坡的文采,但因蘇東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諱,皇上怕他終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蘇東坡貶謫。

我對蘇東坡永遠懷有一顆仰慕之心,我喜愛他的真誠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諱,如果我身邊有這樣的以爲親人、朋友或者是同學,我會十分珍惜!

篇2:蘇東坡傳讀後感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題記

林語堂說:“我認爲我完全明白蘇東坡,因爲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因爲我喜歡他。”我讀《蘇東坡傳》,是因爲我想了解蘇東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爲我喜歡他。

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

蘇東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隨後的人生卻是在宦海漩渦中坎坎坷起伏。

烏臺詩案入獄後被貶黃州,後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個中國的窮山惡水,都有他的足跡。他身處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鬥角所累,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歷經的種種委屈、落寞、孤獨、清貧、艱險……但他總是能堅持一份天真淳樸的童心,應對憂患一笑置之,不爲利益而動搖,也不爲俗見而改變自我的信念。

謫居黃州的蘇東坡,落魄得讓人心疼。擔着可有可無的閒職,領着微薄的俸祿只能舉家食粥度日,還有惡疾纏身的痛楚……他並沒有所以偏激和消沉,在他遨遊赤壁之時,應對“江上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發出“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感嘆,應對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風輕雲淡地說出“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份灑脫和坦然讓“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逐漸消失,代之出現的是光輝溫暖和親切寬容的成熟。當他發現當地百姓有棄養女嬰的惡習時,於是毅然拿出自我少得可憐的薪資,到處寫信籌措資金,舉辦育嬰堂,救活了無數嬰童。蘇東坡在自我寒冷徹骨的人生低谷裏,依然不曾忘卻要去溫暖別人。

在新舊當權派的夾縫中艱難求生,卻從不捨棄自我兼濟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摯友,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極有“民主精神”的鬥士。他與社會上各行各業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詩人隱士、藥師、酒館主人、道士僧人、貧窮百姓、甚至不識字的農婦等。在杭州廣州地區興辦水利,建立孤兒院和醫院,創辦監獄醫師制度,頒佈嚴禁殺害嬰兒的律令。在處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遺患時,他全力從事救濟饑荒,爲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不懼與朝廷抗爭。爲減免貧民百姓欠稅而向朝廷懇求。這纔是真正能做到關心大衆疾苦的高士該有的濟世情懷。

蘇東波無論悲喜,無論沉浮,都能懷揣初心,一路向前。這份豁達樂觀也激勵着我。

上個學期,我經歷了人生中比較黯淡的一段時光,參加嘉禾中學自主招生考試,差十幾分沒有考上,而整個競賽1班僅有幾個同學沒有被錄取,這對於成績處於中上游的我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雖然有教師和父母極力安慰,難免還是會耿耿於懷,以往有過退出競賽班的念頭。不經意間又看到了書房的《蘇東坡傳》,腦海中不禁浮現出蘇東坡高大的形象。相較之下,想想自我這一點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麼。僅有此刻不怕挫折,進取向上,學好知識和本領,才能將來有本事幫忙別人解決困難,有期望成爲像東波居士肯爲百姓謀利益的人。於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期望,咬牙堅持。

讀了《蘇東坡傳》,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歡他。從此,我願懷揣這顆初心,同他一齊繼續向前。

篇3:蘇東坡傳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蘇東坡傳讀後感!

蘇東坡,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一樣意司馬光盡廢新法,而是主張穩健行事,凡事皆從是否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實際效果出發,不去阿附迎合,不爲“新法”或“舊制”所囿,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蘇東坡一向卷在政治漩渦之中,可是他卻風光霽月,高高超越於蠅營狗苟的政治勾當之上。他不伎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至於會招致何等後果,與自我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

蘇東坡以儒家思想爲本,又能博採佛道之長,奉儒而不迂執,好道而不厭世,參禪而不虛佞。處順境時不驕惰逸樂,在逆境中能隨遇而安,用樂觀、灑脫的態度堅持對人生、對完美事物的追求。所以他得以實現從現實人生到藝術人生的轉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滿藝術審美情趣的人生,並體此刻他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創作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訴人說,每逢皇帝陛下舉箸不食時,必然是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即便在蘇東坡貶謫在外時,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詩到達宮中,神宗皇帝必當諸大臣的感嘆讚美之。可是皇上對蘇東坡的感嘆讚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蘇東坡一向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這正是我們太多的讀者喜愛他的緣故。近千年來人們不會從內心愛慕一個品格低劣無恥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

文學上萬古不朽的美名,還是在於文學所給與讀者的歡樂上。蘇東坡的作品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爲短暫的文學風尚掩沒,甚至歷久彌新,是具有一種我們稱之爲發乎肺腑的“真純”。

此刻我最爲欣賞的是他那真純且有無盡趣味的《定**途中遇雨》:“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你怎能不意會--風雨過後不必須有完美的天空是一種境界;不經歷風雨,怎樣見彩虹是一種境界。可是現實中很少有人像東坡那樣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其實,這纔是生命最高的境界,這是用充滿洞察力目光蔑視困境時才能擁有的真純和趣味!

篇4:蘇東坡傳讀後感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文壇的鉅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在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並沒變得尖酸刻薄。”[由本站網友投稿]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僅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爲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至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鬥那種善於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的。類比蘇子由——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進取向上的。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着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完美。他爲妓女提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爲百姓求雨,他四處遊歷。蘇東坡的詩詞良篇裏,即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拿林語堂作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可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歡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我的話說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氣,必當永存。

篇5:蘇東坡傳讀後感

今年國慶七天長假,奉教師之命借來厚厚一本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本是是想草草讀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我被蘇東坡命運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產生了無限的敬意。

我敬仰蘇東坡,正因他無可比擬的才華。一說起蘇東坡,就不能不提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詩才。他的詩,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的清新雅緻,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透過東坡,我觸碰到中國文人飄忽的衣袂,聆聽到中國文化舒緩的脈動。

我敬仰蘇東坡,正因他樂觀豁達的性格。“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東坡身上再恰當可是了。“烏臺詩案”讓人不禁感嘆: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蘇東坡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先與之爲友的同道們也不會轉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的幾度外放他鄉的下常好在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鬱鬱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創作才情與此同時也越發充沛。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爲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悽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處的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也正是蘇東坡明朗豁達心境的寫照。

我敬仰蘇東坡,正因他的浩然之氣。當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對,蘇東坡利用他最擅長的武器--筆,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其中包括他自我的政治哲學,也表示其個人之氣質與風格,其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都顯然可見。隨後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於是,他遠離了喧囂,迴歸於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灑脫;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東坡這一豪氣干雲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誠如林語堂所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可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歡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也將如他的詩詞一樣永留千古!

篇6:蘇東坡傳讀後感

深夜。孤燈。翻着泛黃的書頁,嗅着淡淡的書卷氣,我的心靈也拋卻了浮華,得到了洗滌。

之前讀過很多東坡的詩詞,在我的印象中,他僅是一位北宋偉大的文人,留下遺芳百世的作品供後人品讀。這幾天讀完林語堂先生所著的《蘇東坡傳》,才真正瞭解這位偉大的才子一生所經歷的跌宕起伏的曲折事蹟。

林語堂用極自由的散文筆調,化嚴肅爲簡便,爲我們講述了一代文豪——蘇軾的故事。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樂觀、豁達,會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開闢了文學的一塊新天地。可這位幾百年才能出現的一位曠世奇才,人生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而是“一個被政敵迫害的政治家,一個終身顛沛流離的才子”。政壇多風雨,此後宦海沉浮,他一貶再貶,由黃州而惠州,由嶺南而海南,愈貶愈遠。應對接踵而至的人生苦難,生命的激流遭遇到不可繞行的暗礁,沖天而起的卻是最美的雪浪。蘇軾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度對待不幸,化解苦難,成就了絕美詩篇,成就了他被後人敬仰的“精彩人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苦難面前,東坡的人生始終充滿期望和浩然之氣。

他遠離了喧囂,迴歸於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灑脫;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多情卻被無情惱,與其去趟政治渾水,倒不如求爲“百姓之友”,求其“自退之道”。於是,他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開始了新的生活。“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笑且徐行。”有禪意,有不羈,更有一種勇往直前的無悔。

易卜生說:“真正的強者,善於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我前進的目標。”蘇軾的曠達、超乎物我和兼濟天下之志,對於那些如他一樣漂泊淪落、屢不得志的士子來說,是一劑良藥,激勵着他們。如今時代發展越來越快,多少人在歷經挫折之後迷失了自我,選擇了沉淪。而蘇軾,看透繁華,依舊堅持着初心。我想,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們何不像蘇軾一樣,“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來笑看風雲,笑對人生呢?

篇7:蘇東坡傳讀後感

《蘇東坡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採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先生閱讀超多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後所着的傳記。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爲何其言己瞭解、喜愛蘇東坡,而又能將《蘇東坡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觀蘇東坡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讚歎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

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並父母共九隻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爲何“鳩”爲“九”、“鳥”二字合成,實爲嘲諷;後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蔘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裏,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其餘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自我研究烹飪之法、自我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東坡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悽婉哀傷。在朝雲因瘟疫早逝後,他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之後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徵朝雲,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羣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後,即寫詩兩首,隨後自我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儘管不如意事衆多,如朝雲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爲過得歡樂呢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爲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篇8:蘇東坡傳讀後感

小時候不求甚解地背過“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道不明爲何身在廬山中就不能識其真面目。慢慢地,我讀出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沉痛淒涼,領略了赤壁當年的風雲迭起,也曾在中秋月圓之時,有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完美祈願。

作爲蘇東坡的半個老鄉,一向以家鄉嘉州毗鄰東坡故里眉山爲傲,不滿足於僅從詩詞作品中瞭解這位歷史人物,於是我翻開《蘇東坡傳》,跟隨着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的筆觸,從質樸而睿智的文字中,品讀蘇東坡坎坷而偉大的一生。

全書以時間爲序,共分爲四卷:童年與青年、壯年、老年、流放歲月。該書不是單純地講蘇東坡在什麼時候,做了什麼事,寫了哪些作品,去了哪些地方,而是在講述蘇東坡生平事蹟的同時,分析宋史,闡明當時多變的政治時局和複雜的人物關係,並附有其他相關人物典型事蹟的敘述,或正面彰顯,或側面烘托。可謂是由講史以寫人,由寫人以傳道。

的確,人物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分割不開的,僅寫人物則不足以動情,單寫背景則頗顯空虛。林語堂先生的生花妙筆,在北宋厚重的政壇風雲畫卷上敘寫着蘇東坡一生的詩情詞意。

博學多才通詞文書畫,一蓑煙雨任曠意人生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睛。”;“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

蘇家的家風淳厚優良,父母賜予了蘇東坡童年良好的詩書教育,他少年才俊,高中科舉,壯志凌雲,才華縱橫,在中國文壇上一向擁有着有無可替代的高位。林語堂在傳記中也對蘇東坡的才華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讚揚:“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作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蘇軾兼修儒、釋、道,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方面都到達了登封造極的程度,他還大膽地嘗試釀酒、制墨,修煉瑜伽術,亦同歷代衆多文人、君王一樣追求着長生的境界。

孝宗曾爲《蘇東坡集》寫序言,盛讚他浩然正氣的偉大;仁宗的皇后救他於受審之時;英宗的皇后拔擢他至翰林學士;神宗的皇后不顧讒言誹謗,堅信他始終忠於朝廷;高宗讀他的遺著,敬佩他的謀國之忠和至剛大勇,賜他的孫子蘇符高官以表追念;孝宗追賜他諡號文忠公,又封太師官階。仁愛而堅定不移的政治主張構成了他的卓越風骨,正氣而不落窠臼的文風在衆多華麗柔靡支座中脫穎而出,精美而雋永秀逸的書畫作品展是他精神之美的凝聚體現。

世事無常,如雪飄落;人生難測,恍若飛鴻。雪花紛紛揚揚,鴻雁踏雪暫時停留,但即將奔赴的是遠大前程。蘇東坡年少時就有對人生來去無常的惆悵,對前塵往事的深情眷戀。他更是懂得若能順應自然,曠達地對待人生的疾苦哀愁,那麼懷舊則會少些悲情,處世便會多些簡便。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了人生的第三境界是:“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境界恰如蘇東坡在驀然回首以往的“蕭瑟處”時,看到的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也正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淡然讓蘇東坡在顛沛流離、風雨飄搖的貶謫歲月裏依舊談笑風生,樂觀曠達。

拗相公變法引社會變革,御史臺詩案獲貶謫歲月

“天靜傷鴻猶戢翼,月明驚鵲未安枝。”;“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用很多的筆墨寫道了王安石,包括他的性格脾氣、爲人處事、變法資料,以及蘇東坡與他的“鬥爭”。這場政治反抗鬥爭蘇東坡失敗了,連續三次廢止青苗法的上書激怒了王安石,蘇東坡遭到了罷黜,有幸於皇帝對此次貶官予以了改動,蘇東坡來到了他的“第二故鄉”——杭州。江南水鄉的溫婉與多情,名妓高僧的助興於陪同,蘇東坡在杭州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快活的風光月霽。

蘇東坡到任,例行公事向皇帝呈奉謝恩表,然而他的文字卻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神宗元豐二月六年,一個御史將謝恩表中的一些詞句挑出,彈劾蘇東坡蔑視朝廷,不忠於君。隨後李定等人找出好幾首蘇東坡的詩,紛紛上呈彈劾表章。這次縣由監御史告發,御史臺辦理,隨後又在御史臺獄受審的案件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最終,迎接蘇東坡的是浪跡天涯、屢遭迫害的流放歲月。然而,蘇東坡卻把他一生的功績歸到他政治上最爲慘烈的三個地方,但也就是在這三個地方,他在苦澀的生活中尋找着甘甜,創作了衆多經典的詩詞散文,成就文學巔峯的同時練就了其偉大的人格。

王安石的結局也是悲慘的,被罷相後痛失愛子,在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沉痛打擊後,這位老相國的政治與人生虛幻徹底被打破了,大徹大悟後的他辭官歸隱,淪落在鄉間騎驢。

縱觀比較王安石與蘇東坡的一生,兩人最大的區別在於:王安石一心急功近利,急於求成,他在變法期間實施的各項法案讓百姓叫苦不迭。而蘇東坡則“以百姓爲天”,林語堂在書中評價他爲:“極講民主的”、“具有現代精神”的古人。

悲天憫人樂爲百姓之友,伯壎仲篪演繹風雨對牀

“煙雨濛濛雞犬聲,有生何處不安生。”;“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杜甫有云:“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蘇東坡所處的北宋中期,宋朝內憂外患、積貧積弱,朝廷內外在職官員大多都是蠅營狗苟、尸位素餐之人,似乎僅有蘇東坡牽掛着黎民百姓,關心着千里荒旱、難民餓殍。他在杭州興修水利工程,捐錢建立藥坊,買米賑濟飢貧,上書朝廷減輕賦稅;在廣州大辦書院,推廣教育,得到了後人“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的稱頌;在海南島上向蠻荒傳播科學,提出了“諮爾黎漢,均是一民”的民族平等主張。

蘇東坡與文人、公卿來往,與藥師、酒保聊天,同柴夫、農婦談笑,他的至交是詩僧和道士。陳慥、岑參、佛印、吳復古均是他的莫逆之交。三任妻子:王弗、王閏之、王朝雲,一位讓他刻骨難忘,一位是他的得力助手,一位是他的紅顏知己。可是每經歷一次人生的轉折,最讓蘇東坡牽掛的是與他同科進士,同年入仕的弟弟蘇子由。

兩人性格迥然不一樣,政治立場卻相似。他們是情深意重膽地好兄弟,是吟詩唱詞的良友,是榮辱與共的政治夥伴,是相互慰藉的精神知己。如此兄弟情深是古今罕見的,現代社會有太多因利慾之爭而湮滅的親情,我想是因爲他們不懂得中華美德“悌”的真諦——那就是蘇東坡在給子由的絕命詩中所寫到的“與君世世爲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人的生活也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構成人的事業人品,與生而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從童年讀到老年,從眉山讀到常州,讀完了《蘇東坡傳》,讀完了蘇軾的一生,卻讀不完一代文豪心靈深處的生活,品不盡北宋忠臣的堅定勇毅。

這回,我在林語堂的文字裏讀東坡,之後,我將一路吟唱一路前行,期待着,下次,或是在“和光同塵,與時舒捲”的道家思想裏,或是在“仁義禮智信”的儒家哲學中,抑或是在某個月下漫步的夜晚,與蘇東坡來一次跨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篇9:蘇東坡傳讀後感

書還沒看完,慢悠悠的翻着.林語堂這本書原是用英文寫的,張振玉譯筆還算不錯,但粗糙之處也隨處可見,比如卷一第一章處:

一天,蘇東坡寫信給朋友說:"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爲文之時,心中錯綜複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這段文字殊爲怪異,而後在網上搜索出一篇天涯高手的文章,才明白原文應爲:“某生平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者”.

還有一處BUG連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筆,"中嶽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應,已變成"南嶽華山山崩".此兩處究竟是何處出錯,是翻譯錯還是原稿錯,抑或是校對錯,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來查了.可是"南嶽華山"本身就是個錯誤,華山好像從來不曾被稱爲"南嶽"過吧。

且丟開這些小破綻不說。

蘇東坡的盛名傳播了將近一千年,時人稱道,後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縱其才,在詩,文,字,畫各個領域都出類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場,哲學修養也極其貼閤中國人的夢想.爲這麼一個完人做傳顯然不太討巧,再加上史料豐富評論一邊倒,這本傳記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語堂在序言中說,"我認爲我完全明白蘇東坡,正因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正因我喜愛他."既然在蘇軾身上寄託了自我的人生觀,偏愛之心更不加掩飾.

卷二寫蘇東坡壯年經歷,與王安石的糾葛佔了好長篇幅,在"王安石變法"和"拗相公"兩節,王安石是主角,蘇東坡反而成了小配角,這兩個章節似乎遊離在全書之外.林語堂貶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是爲擡高蘇軾,更多是他想表達對歷史的看法.包括對司馬光的褒揚也是如此.歷史其實無所謂真相,政治也很難分辨清濁,好比一面鏡子,每個人照去都是不一樣的面目.這一部分能夠跟柏楊的書比照着看,那是兩種完全相左的意見.跟蘇軾不一樣,王安石從來都充滿爭議,歷史上是這樣,到這天還是這樣.

林語堂自我也是個爭議人物,可是他的才情倒還算公認的.這本蘇東坡傳,時不時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語出現.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這麼一句:

倘若哲學有何用處,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之類的還有很多,可是沒了前後文,單看就少了好多味道.

篇10:蘇東坡傳讀後感

我讀了《蘇東坡傳》這本書,這本書主要講了蘇東坡的童年到流放歲月的事。我給你們說說我最喜歡的一章吧!我最喜歡《蘇東坡傳》第一卷第三章《童年與青年》。

《童年與青年》大體資料是以前的學生要把整本書背下來,背書時不僅僅要背書的資料、知識,連措辭也不可忽略。讀書刻苦的蘇東坡把整本書都抄了一遍,並且書沒加標點符號,要學生自我根據課文的意思加標點。我覺的如果想學的知識有用,把它學透就能夠了,沒必要把整本書背下來,那個時代的教育方法有點不對,可是接下來幾條我很贊同,學東西就要學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塗的學過去。並且最終一條我十分贊同:讓學生自我加標點,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讀懂書,讀透書,更好的學以致用。

我還喜歡《王安石變法》這一章,這一章講到王安石定了一條青苗法,對窮人不利,而對朝廷很有利。蘇東坡爲了不讓老百姓受苦受難,他和司馬光等人一齊阻止王安石變法,更讓皇帝禁用了這一法,蘇東坡讓老百姓受了益。我覺得蘇東坡很顧全大局,不僅僅顧着自我,還關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蘇東坡這種顧全大局的品質。同時我對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贊同,爲了讓朝廷受益而不顧老百姓的安危。

蘇東坡這個大江東去,浪濤不盡的千古風流人物會永遠流傳在人們中間。

篇11:蘇東坡傳讀後感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文壇的鉅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在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並沒變得尖酸刻薄。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僅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爲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至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鬥那種善於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的。類比蘇子由——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可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說到底,在於蘇軾應對邪惡,應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也許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可是是一己的私慾,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奮鬥目標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愉悅或是疾苦。只要他認爲變法脫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牴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裏,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進取向上的。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着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完美。他爲妓女提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爲百姓求雨,他四處遊歷。蘇東坡的詩詞良篇裏,即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用林語堂作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可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歡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我的話說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氣,必當永存。

篇12:蘇東坡傳讀後感

中國自古以來評價一位文人,首先看的並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壞,也就是他的人格。一個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所以,一個人的人格能夠說是他的名氣的骨幹。

蘇東坡所處的時代與此刻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歷代爲人們所稱頌,可謂家喻戶曉。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與他的人格魅力不無關係。蘇東坡的人格雖然複雜多面,然而我認爲也能夠用浩然之氣四個字來概括。所謂浩然正氣,就是正大剛直之氣,也就是人世間的正氣。

蘇東坡即具有此種浩然之氣,它致大致剛,激烈衝動,不可抑制,這種力量若輔以正義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一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天飯後,蘇東坡捧着肚子踱步,問道:我肚子裏藏些什麼侍兒們分別說,滿腹都是文章,都是識見。唯獨他那個聰明美麗的侍妾朝雲說: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勝稱是。不合時宜正是蘇東坡那堅執性格的體現。蘇東坡堅執的性格集中表此刻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堅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風雨中的海燕,暴風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飛翔。

篇13:蘇東坡傳讀後感

蘇東坡傳書的作者林語堂,也是我一向十分喜愛的作家之一。他在《京華煙雲》裏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蘭這對父女,也是中華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踐行者。在傳記中,林語堂對蘇東坡給予了無上的讚譽。作爲一個喜歡蘇東坡的讀者,讀到這樣的書,自然如遇知己。可是也正是由於他對蘇東坡的欣賞,所以對當時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書中散發出強烈的厭惡感。甚至將一篇攻擊王安石的僞作《辯奸論》算在蘇東坡的父親蘇轍身上,連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聲的罪名。我對王安石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但對於改革者,無論其最終結果如何,我都認爲,至少他是時代的勇者。

可是,我很佩服蘇東坡。第一是因爲他爲人十分樂觀。他經常被貶到這貶到那,但他從來沒有一次愁眉苦臉過,總是以樂觀的心態去應對每一個人。第二是因爲他作詩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資料,只要遇到一點小事,他都能揮筆寫出一首詩來。並且他的詩永遠是那麼清新。

同時我也異常同情他。一個人被貶到一個又一個地方,這一刻不明白下一刻的命運。就連最終死也是死在被貶的路上。可真夠可憐的。

篇14:蘇東坡傳讀後感

我是懷着與兩位天才對話的欣喜之情,來閱讀《蘇東坡傳》的。

蘇的才華,自不必淺學評價了,至於腳踏東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其名也早已貫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給古人做的傳記,我以前也讀過幾本,然而大都工於學術,讀起來如同應對戴着瓶底厚眼鏡的老學究,壓抑之餘,興味寡然。比如有梁啓超先生著,叫做《王荊公傳》的,叫淺學很是自愧於學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與字典同歸於盡的衝動。

和理解最遙遠的距離是仰慕,想必林語堂先生是深曉此理的。所以他纔會用一種介紹朋友的語氣,以有那麼點英雄惜英雄的心境爲子瞻作傳吧。託了老外的福,這書裏是見不到之乎者也一類了。我們也應此得見一個有血有肉的東坡居士形象。這一點,怕是前無古人的吧。

在靜寂的夜晚,我聆聽着蘇子的腳步聲,和他一齊走遍中國大半個中國,與他一道爲這片土地上的農民疾呼。在蘇看來,貶謫實在只是換個地方,他的職責實在一分未減。他見不得大宋農民在豐收的日子也必須舉家逃荒,流離失所,所以只能大聲疾呼。後人談蘇軾,多敬佩他的曠達,卻不知這份曠達只用以應對他自我的苦難,對他人的苦難,蘇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淚水。

蘇的名聲是伴着他的貶謫越傳越遠,越傳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幾月就能傳到京師,成爲得勢者喉中鯁住的魚骨。於是一貶再貶、越貶越遠,便成了蘇人生的常態。你啊,滿肚子不合時宜。侍妾朝雲竟是這樣聰慧,一語道破蘇的宿命。

但我想,這句玩笑話必是含淚說的吧。

篇15:蘇東坡傳讀後感

從小就讀蘇東坡的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憂愁,大江東去浪濤盡的氣勢無不流露出詩人的豪邁奔放。可我對蘇東坡的瞭解甚少,直至讀了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傳》,才明白蘇東坡原先是千古奇人。

蘇東坡既是虔誠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他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僅有他自我品嚐。他一生爲官,一生清廉,與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他熱愛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東坡情感豐富,對其亡妻寄以青絲,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表達了自我的傷痛。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詞風。他寫詩諷刺羣鳥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賣青春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他知己無數,兄弟情深,蘇東坡又是幸福的。

蘇東坡有一身浩然之氣,王安石變法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包括他自我的政治哲學,也表現出他個人的氣質與風格,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他遠離了塵世的喧囂,迴歸與清純與空靈。他習慣了淡泊,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蘇東坡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超凡脫俗,剛正不阿,坦坦蕩蕩,使他任何環境中處之泰然,寵辱不驚。

蘇東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達的一生。身處逆境也不覺痛苦,腳踏荊棘也不覺悲涼,始終堅持樂觀,像他的詩詞一樣千載有餘情。

細讀大江東去浪淘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原先這些都是蘇東坡樂觀的態度和別樣的人生哲理。

篇16:蘇東坡傳讀後感

在作者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文壇的鉅子:“xx,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在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xx則酷似xx,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並沒變得尖酸刻薄。”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僅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爲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xx鬥智鬥法。至於xx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鬥那種善於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的。類比xx——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可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說到底,在於蘇軾應對邪惡,應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也許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可是是一己的私慾,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奮鬥目標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愉悅或是疾苦。只要他認爲變法脫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牴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裏,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進取向上的。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着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完美。他爲妓女提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爲百姓求雨,他四處遊歷。蘇東坡的詩詞良篇裏,即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拿xx作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可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歡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我的話說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氣,必當永存。

篇17:蘇東坡傳讀後感

從小就讀蘇東坡的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憂愁,“大江東去浪濤盡”的氣勢……無不流露出詩人的豪邁奔放。可我對蘇東坡的瞭解甚少,直至讀了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傳》,才明白蘇東坡原先是千古奇人。

蘇東坡既是虔誠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他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僅有他自我品嚐。他一生爲官,一生清廉,與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他熱愛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東坡情感豐富,對其亡妻寄以青絲,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表達了自我的傷痛。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詞風。他寫詩諷刺“羣鳥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賣青春”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他知己無數,兄弟情深,蘇東坡又是幸福的。

蘇東坡有一身浩然之氣,王安石變法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包括他自我的政治哲學,也表現出他個人的氣質與風格,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他遠離了塵世的喧囂,迴歸與清純與空靈。他習慣了淡泊,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蘇東坡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超凡脫俗,剛正不阿,坦坦蕩蕩,使他任何環境中處之泰然,寵辱不驚。

蘇東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達的一生。身處逆境也不覺痛苦,腳踏荊棘也不覺悲涼,始終堅持樂觀,像他的詩詞一樣千載有餘情。

細讀“大江東去浪淘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原先這些都是蘇東坡樂觀的態度和別樣的人生哲理。

篇18:蘇東坡傳讀後感

《蘇東坡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採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先生閱讀超多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後所着的傳記。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爲何其言己瞭解、喜愛蘇東坡,而又能將《蘇東坡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觀蘇東坡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讚歎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

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並父母共九隻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爲“鳩”爲“九”、“鳥”二字合成,實爲嘲諷;後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蔘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裏,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其餘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自我研究烹飪之法、自我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東坡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悽婉哀傷。在朝雲因瘟疫早逝後,他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之後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徵朝雲,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羣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後,即寫詩兩首,隨後自我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儘管不如意事衆多,如朝雲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爲過得歡樂呢?

如作者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爲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篇19:蘇東坡傳讀後感

提起多面才子蘇東坡,大家會冒出很多標籤“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工程師”……而我最欣賞的就是他處事的態度,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對於一切無所無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歡樂的一生。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首詩便是他爲人處世的真實寫照。

少年的蘇東坡,文章是如同野馬脫繮般的豪邁,像長江三峽那勢如奔馬的狂波,水花飛濺,年紀輕輕,便聞名天下。他本來有順暢的官途,能夠名利雙收,可是,他因爲與當權者不和,受他人迫害,遭遇四次流放。

可是,他並沒有所以而一蹶不振,貶到那玩到哪裏。他洋洋灑灑的寫詩,熱衷於釀酒、品酒,“酒勿嫌濁,人當取醇”,“湛若秋露,穆如春風”。對朝政的失望漸漸融入酒香之中,他並無遺憾,而是十分樂觀的寫詩,恍若還是當年那個文思泉涌的少年。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像蘇東坡那樣,應對人生的艱難困苦,依然樂觀。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先生,年紀輕輕便很有才華,對於數學和物理更是極具天賦,考上了牛津大學,研究宇宙學。可惜,意外總是潛伏於生活中。在研學途中,不幸染上了一種運動神經細胞病,名叫盧伽雷氏症,這種使霍金行動十分笨拙,並漸漸惡化,最終被禁錮在輪椅上,僅有三根手指能夠活動,疾病已經使他的身體嚴重變形,頭只能朝右邊傾斜,肩膀左低右高,雙手緊緊並在當中,在經過一場手術後,他徹底的失去了說話的功能,只能依靠語言合成器演講。

可是,他沒有因爲疾病躊躇不前,而是樂觀的應對自我的疾病。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霍金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卻有一個聰明的大腦。他創立了宇宙之始是“無限密度的一點”的著名學說。霍金並沒有止步於人生的不幸,而是克服了困難,創造了人類史上不朽的奇蹟。

人在遇到困難時,不能一味的逃避現實,要學會樂觀的應對問題的根本,才能克服它,戰勝它,將困難作爲人生中的墊腳石,才能夠一步步的登上人生的巔峯!一蓑煙雨任平生,微笑應對人生的沉浮。

篇20:蘇東坡傳讀後感

中國自古以來評價一位文人,首先看的並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壞,也就是他的人格。一個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所以,一個人的人格能夠說是他的名氣的骨幹。

蘇東坡所處的時代與此刻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歷代爲人們所稱頌,可謂家喻戶曉。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與他的人格魅力不無關係。

蘇東坡的人格雖然複雜多面,然而我認爲也能夠用“浩然之氣”四個字來概括。所謂浩然正氣,就是正大剛直之氣,也就是人世間的正氣。蘇東坡即具有此種“浩然之氣”,它致大致剛,激烈衝動,不可抑制,這種力量若輔以正義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

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天飯後,蘇東坡捧着肚子踱步,問道:“我肚子裏藏些什麼?”侍兒們分別說,滿腹都是文章,都是識見。唯獨他那個聰明美麗的侍妾朝雲說:“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勝稱是。“不合時宜”正是蘇東坡那堅執性格的體現。

蘇東坡堅執的性格集中表此刻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堅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風雨中的海燕,暴風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飛翔。

篇21:蘇東坡傳讀後感

作者說:“我認爲我完全明白蘇東坡,因爲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因爲我喜歡他。”我讀《蘇東坡傳》,是因爲我想了解蘇東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爲我喜歡他。

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

蘇東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隨後的人生卻是在宦海漩渦中坎坎坷起伏。

烏臺詩案入獄後被貶黃州,後又放置xx、xx、xx大半個中國的窮山惡水,都有他的足跡。他身處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鬥角所累,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歷經的種種委屈、落寞、孤獨、清貧、艱險……但他總是能堅持一份天真淳樸的童心,應對憂患一笑置之,不爲利益而動搖,也不爲俗見而改變自我的信念。

謫居黃州的蘇東坡,落魄得讓人心疼。擔着可有可無的閒職,領着微薄的俸祿只能舉家食粥度日,還有惡疾纏身的痛楚……他並沒有所以偏激和消沉,在他遨遊赤壁之時,應對“江上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發出“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感嘆,應對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風輕雲淡地說出“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份灑脫和坦然讓“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逐漸消失,代之出現的是光輝溫暖和親切寬容的成熟。當他發現當地百姓有棄養女嬰的惡習時,於是毅然拿出自我少得可憐的薪資,到處寫信籌措資金,舉辦育嬰堂,救活了無數嬰童。蘇東坡在自我寒冷徹骨的人生低谷裏,依然不曾忘卻要去溫暖別人。

在新舊當權派的夾縫中艱難求生,卻從不捨棄自我兼濟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摯友,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極有“民主精神”的鬥士。他與社會上各行各業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詩人隱士、藥師、酒館主人、道士僧人、貧窮百姓、甚至不識字的農婦等。在杭州廣州地區興辦水利,建立孤兒院和醫院,創辦監獄醫師制度,頒佈嚴禁殺害嬰兒的律令。在處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遺患時,他全力從事救濟饑荒,爲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不懼與朝廷抗爭。爲減免貧民百姓欠稅而向朝廷懇求。這纔是真正能做到關心大衆疾苦的高士該有的濟世情懷。

蘇東波無論悲喜,無論沉浮,都能懷揣初心,一路向前。這份豁達樂觀也激勵着我。

上個學期,我經歷了人生中比較黯淡的一段時光,參加嘉禾中學自主招生考試,差十幾分沒有考上,而整個競賽1班僅有幾個同學沒有被錄取,這對於成績處於中上游的我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雖然有教師和父母極力安慰,難免還是會耿耿於懷,以往有過退出競賽班的念頭。不經意間又看到了書房的《蘇東坡傳》,腦海中不禁浮現出蘇東坡高大的形象。相較之下,想想自我這一點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麼。僅有此刻不怕挫折,進取向上,學好知識和本領,才能將來有本事幫忙別人解決困難,有期望成爲像東波居士肯爲百姓謀利益的人。於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期望,咬牙堅持。

讀了《蘇東坡傳》,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歡他。從此,我願懷揣這顆初心,同他一齊繼續向前。

篇22:蘇東坡傳讀後感

在孩提時候就明白蘇東坡,可是,真正認識蘇東坡是讀了《蘇東坡傳》之後。

做爲詩人,“大江東去浪淘盡”他文采飛揚,談笑風生;作爲官吏,“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他嫉惡如仇,愛民如子;作爲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他樂觀豁達,清逸曠遠。

蘇東坡的一生,命運坎坷,仕途崎嶇。但這不能阻礙他。王安石得勢,幾乎所有忠良賢能之士都棄官而去。蘇東坡在連上三書之後不出預料的被貶,但他絕不所以退縮他將新政的不滿與缺陷訴諸筆端去所以得罪了當權的羣小,遭到逮捕,險些喪命。但他說:“若遇飯中有蠅,仍需吐出。”於是羣小繼續對他進行迫害。在接下來的時間裏,他屢遭貶嫡。甚至被貶蠻荒之地海南島

可是那些羣小自認可打倒蘇東坡的措施卻沒使那些小人到達目的。蘇東坡guǎnlǐ之處政通人和,他頗受百姓愛戴。他處處爲百姓着想。練習瑜伽,研究佛道,與高潔之士相交,訪山水,與高僧相研佛道。林語堂筆下這樣評價這位文壇鉅子:“蘇東坡始終富有青春活力。他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蘇東坡一生清貧但一世爲人坦蕩。回看那些羣小即使能保自我一世榮華富貴卻也不可能有蘇東坡半分的安逸。他們的生活充斥着算計與仇恨。其實所謂權力,所謂地位可是過眼煙雲,轉眼不見,又何必太爲權財所困,落得一世罵名。

在《蘇東坡傳》的序中,林語堂先生寫到“我寫《蘇東坡傳》並沒有什麼異常的理由,只是以此爲樂而已”,如果林語堂先生寫蘇東坡傳是以此爲樂,那麼讀《蘇東坡傳》也是一種歡樂。能夠從字裏行間讀出人物的個性,品嚐人物的喜怒哀樂,並從他的事蹟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啓示。

篇23:蘇東坡傳讀後感

小時候不求甚解地背過“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道不明爲何身在廬山中就不能識其真面目。慢慢地,我讀出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沉痛淒涼,領略了赤壁當年的風雲迭起,也曾在中秋月圓之時,有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完美祈願。

作爲蘇東坡的半個老鄉,一向以家鄉東坡故里眉山爲傲,不滿足於僅從詩詞作品中瞭解這位歷史人物,於是我翻開《蘇東坡傳》,跟隨着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的筆觸,從質樸而睿智的文字中,品讀蘇東坡坎坷而偉大的一生。

全書以時間爲序,共分爲四卷:童年與青年、壯年、老年、流放歲月。該書不是單純地講蘇東坡在什麼時候,做了什麼事,寫了哪些作品,去了哪些地方,而是在講述蘇東坡生平事蹟的同時,分析宋史,闡明當時多變的政治時局和複雜的人物關係,並附有其他相關人物典型事蹟的敘述,或正面彰顯,或側面烘托。可謂是由講史以寫人,由寫人以傳道。

的確,人物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分割不開的,僅寫人物則不足以動情,單寫背景則頗顯空虛。作者的生花妙筆,在北宋厚重的政壇風雲畫卷上敘寫着蘇東坡一生的詩情詞意。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睛。”;“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

蘇家的家風淳厚優良,父母賜予了蘇東坡童年良好的詩書教育,他少年才俊,高中科舉,壯志凌雲,才華縱橫,在中國文壇上一向擁有着有無可替代的高位。作者在傳記中也對蘇東坡的才華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讚揚:“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作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蘇軾兼修儒、釋、道,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方面都到達了登封造極的程度,他還大膽地嘗試釀酒、制墨,修煉瑜伽術,亦同歷代衆多文人、君王一樣追求着長生的境界。

篇24:蘇東坡傳讀後感

回想我對蘇軾的記憶,從國小開始就開始接觸他,中學時期更多的詩詞,說起來人人會唱的《但願人長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着名書法家、畫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九年級那年一位講作文的語文教師的講述了吧。教師十分喜歡蘇軾,仔細的講述了蘇軾的生平,講到最終竟聲淚俱下,讓人動容,給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後想想也並沒有什麼實感。

這次看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頗有感觸。爲東坡瀟灑之詩詞所傾倒,爲東坡人生之坎坷而嘆息,爲東坡不羈之情懷而欽佩,爲東坡之真性情而感動。林語堂先生形容東坡爲:“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以爲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的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所有這些都能夠和東坡一生的軌跡吻合。在這所有中,我覺得真性情的樂天派最能形容東坡。他是那種心中有感觸不得不吐之爲快的人,所以後代有了無數的好詩詞,也所以他自我一生都被小人誹謗,但也不知“悔改”情動嘴開,自我也說“我真是不可救藥”;他是那種遊離在入世和出世之間的人,從年輕時的進取入世爲官,到幾經升遷貶職最終只想卸甲歸田,他執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職的一方爲百姓造福也爲自我修煉;他是那個一生都不缺乏聲譽的人,既以此享過好處同時也牽累過不少人,然而卻能毫無架子躺在菜田裏同農人談天說地縱使農人並不明白他在說什麼;他是那個縱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縱情山水的同時也裝點山水,這便有了蘇堤,品酒之時

也嘗試釀酒,雖然只是在釀酒過程中把自我灌醉而已;他是那個能夠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沒有看到淚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氣和的喜悅,每到一處地方,他都與自然融合與當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個然落拓的浪漫主義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遊,在月下飲酒賦詩;他是那個深得幾代皇后喜愛的詩人,讓我對這幾位女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是一個胸懷寬廣如海的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予生”。

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觸,其實都能是一個真性情的表現吧--僅有最純真、最率性、最真實的人才能如此的可愛、如此的瀟灑、如此的熱愛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動。從東坡的身上,我能夠感受到一種愛、喜悅、歡樂、平和的力量,從他的詩中,從他的經歷中散發出來。我彷佛能夠看到他舉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鋤頭歡樂的耕耘並自比陶潛。在人的一生中,總要有幾個精神偶像的,蘇東坡就應當是其中一個。在應對人生的坎坷的時候,我們自我的態度很重要,是笑對苦難呢?還是一蹶不振?有的時候是我們自我圈住了自我的心,慢慢得使自我不能放開,不能釋懷,不能真真實實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難,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僅有這樣,才能感受到生活賦予我們的是什麼,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從今日起:“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予生”。

篇25:蘇東坡傳讀後感

上次挑燈夜讀,還是上大學那會幹的事。那時宿舍晚上11點斷電,爲了應付第二天的考試,熄燈後只得跑到樓道藉着路燈臨陣磨槍,天冷時還得背牀厚厚的被子。時過經年,最近竟又爲了一本《蘇東坡傳》心甘情願地熬到深夜。

平素讀書機會甚少,更難得一本書讀兩次,唯獨這本《蘇東坡傳》在幾年前讀過之後讓我念念不忘,特意買來再次拜讀。這本書何以如此吸引我?不外乎兩個人的原因--主人公蘇東坡和作者林語堂。

蘇東坡之天縱才情已不必多說,書中妙手着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蘇詩不少見,但書中引用的詩文都結合了詩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種特定的場景下借詩人之口自然吟詠而出,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讀來更覺鮮活可感。

東坡先生生性豁達,喜好交遊,常人也有機會和他舉杯共飲,尋幽探勝,當他在月夜孤舟上發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慨嘆時,孰能不神往?這是和東坡先生同時代人的幸運,但他們也是不幸的,蘇東坡所在的時代正是宋朝由盛轉衰的幾十年,對黎民百姓來說這就意味着動盪和災難。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蘇東坡個人而言,急劇變革的時代和進取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運從一開始也就已經註定。數十年宦海浮沉,陷於流俗與通變之爭,蘇東坡歷經顛沛流離,妻離子散,一度窮困到無炊米度日。作爲元佑黨人的精神領袖,他爲民請命,忠言直諫,抗爭不息,卻未曾有絲毫妥協與退卻。

自始至終,蘇東坡都堅持着一顆赤子之心,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與入世的鋼絲上行走得遊刃有餘。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對親人、愛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湯湯,充盈在胸,隨意噴涌即是錦繡文章,一曲“十年生死兩茫茫”更成千古絕唱。

應對多面的、立體的蘇東坡,細數其功無疑是徒勞的,往往掛一而漏萬--從這點也能夠看出,天才能夠感知卻無法琢磨。讀蘇傳,其實是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和心靈的偉人生活,即便詩人已作古,但他留給我們的心靈的喜悅和思想的歡樂卻如江風明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回到題目,不得不提另外一個才子--林語堂。老實說,這本書和現下主流文學風格相去甚遠,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來自於它的純粹。誠如作者所言,他寫這本書只是“以此爲樂”,當然也是源於他對蘇東坡的喜愛。

在這樣一種創作動機下,寫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雋永耐讀。作者不是隔岸觀火,讀者就容易置身其中,着了迷的人好像和這本書訂立了某種盟約,只要一翻開書就身不由己地緊隨資料的鋪陳或喜或悲,及至讀到蘇東坡去世一節,最終忍不住掩卷長嘆。

嘆息未已,忍不住又翻開繼續往下讀,再翻頁,書行此處戛然而止--讀者肯定會嫌可是癮--書也許能夠續寫,但人生沒有續集,世上斷不會再有第二個蘇東坡式的人物了。可是,又何必拘泥於此呢?“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詩人在千年前就已經給我們留下了答案。

昨日一時興起和友人夜訪月湖,興盡歸來已是丑時。隨心而至,寄情山水,自謂有東坡遺風而竊喜。及至翌日,信筆而書,千字乃止,是以爲感。

【小編簡評】

蘇東坡傳讀後感 優選25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蘇東坡傳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怎樣才能寫出這麼優秀的作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