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蘇東坡傳》讀後感(精選多篇)

讀後感5.52K

第一篇:《蘇東坡傳》讀後感

《蘇東坡傳》讀後感(精選多篇)

xx級歷史系歷史學專業 葉小莉

“浩然正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爲星辰,在地爲河嶽,幽則爲鬼神,而明則復爲人。此禮之常,無足怪者。”——蘇軾某年題於潮州韓文公廟碑。

細數史上的文人如恆河沙粒,其中不乏敢於同日月星辰爭輝者。而面對蘇軾,這位政治上失意的詩詞家,這顆難覓的“北珠”時,不免遜色許多。“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

(一)蚌殼中的祕密

誰都知道,不是每個蛙蚌都能醞釀出珍珠。就如播下地的種子,良莠不齊,發芽的情況自然也參差不齊。在四川,有座風景宜人的小鎮——眉州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蘇家便在此地。搞不清楚是眉山的鐘靈毓秀誕生了蘇家的才氣,還是蘇氏家族的一時顯赫才讓世人對眉山更加青睞。也許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三蘇”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學造詣實屬古往今來者罕見,尤以蘇軾爲代表。稍年長的文豪歐陽修就曾預言,蘇軾將來的名氣將遠遠蓋過自己,雖然六一翁是當時不可撼動的文學泰斗。蘇家深厚的家學淵源爲時人所歆羨。這也是蘇軾在學問上越走越寬的重要的基石。未進學堂前,家庭就給予了很好的啓蒙教育。母親解讀經典史著,塑造人格榜樣;父親在其剛會詩詞時就教導須以淳樸風格執筆。從後來的蘇軾詩詞中,即可窺略其文品、人格大概。

(二)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在蘇軾的一生中,伴其順逆榮枯的除了其妻子,其弟蘇子由給予了無微不至的照顧。手足情深,“嗟餘寡兄弟,四海一子由。”二人雖均遭排擠、貶謫,但弟弟蘇轍性格沉穩、實際,能夠相時而動以明哲保身。而蘇軾則有點急躁,性情放浪,愛幻想,有詩人的情懷。遇品行惡劣的人、社會的陰暗面或不滿時局時,“如蠅在食,吐之乃已”,經常出言不慎。子由常勸他不要過於計較時弊,“一日空閒長似兩日”可以長壽。勸他“三緘其口”。後來證明,蘇子由的宦海生涯比哥哥走得更遠一點。而蘇軾在四十歲以後半生漂泊不定,從顯貴一直貶至卑微小吏,嚐盡世間疾苦。貶謫途中的蘇軾也自嘲:有的不是學問,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蘇氏二昆仲的性格差異最終導致人生經歷的出入。

蘇軾的“言”是出名的。曾經上神宗皇帝“萬言書”,譏評時事,論辯是非,希望神宗改變變法的心意,不久即遭貶黜。此時的蘇子依然躊躇滿志,大不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時興起,作詩幾首,卻被好事者誣陷,強加對君主大不敬的罪名,釀成一時轟動朝野的“烏臺詩案”,身陷囹圄。對自己坎坷的遭際,源於自己的“出言不慎”,而奈何不了那樣的政治環境,蘇軾也只能苦笑:“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三)不追求政治,卻爲政治所追求

早在貶至杭州途中,蘇軾對政治熱情已不似當年,曾謂其弟曰:“眼看時事力難任,貪戀君恩退未能。”二人均認爲“徒善不足以爲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爲高必因丘陵,爲下必因川澤。爲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衆也······上無禮,下無義,賊民興,喪無日矣。”從政,尤其是在朋黨林立的宋朝,官員除了慎言慎行外,不免要圓滑一點,這大概是講究原則的蘇軾所學不來的。語堂先生認爲,蘇軾在官宦生涯中,一面想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與生俱來的大無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顧及到明哲保身的這一人生本分,二者衝突中,天性使然,蘇軾選擇了前者。

在政治上,可能過於追求完美,過於強調個人的政治理想了。無論是改革派還是保守派當政,均將蘇軾排除在權力中心外;孰是敵孰是友恐怕連他自己都分不清楚。而幾朝皇太后對其的恩蔭更是絕無僅有的。神宗之後、哲宗祖母均特別欣賞其才情,輔以重任。但宋朝皇太后均是因皇帝年幼主持朝政,待其長大便及時還政於皇帝,所以,僅靠幾位賢德的女性,在官場上還是不穩定的。神宗之後的幾位帝王,雖有任用蘇軾,但似乎更仰慕其才學,賜翰林學士之類,或許只是朝廷裝點門面的一種方式,藉以籠絡知識分子。蘇軾的政治抱負根本不能盡情施展。

於是只有謙退。語堂先生稱他爲謙退大師:不追求政治,卻爲政治所追求。欲歸隱卻不能,一生爲政治所累。

(四)“離合既循環,憂喜迭相攻。悟此長太息,我生如飛蓬”

俯仰之間,已成陳跡,但蘇子不失落,他始終認爲秋風、明月本無常主,當時盡情去感受便了無遺憾了。天生樂觀達人,隨遇而安。

1072年赴杭州任太守,毫無對權貴的不捨,惟有兄弟手足。到達杭州後,便致力於當地建設。提出公共衛生方案,設立杭州第一家公立醫院——“安樂坊”,清潔城中居民供水,還整頓西湖,這些切合實際、關乎百姓切身利益的舉措立即贏得了百姓的愛戴。一般官吏注重稅收、當地治安等關乎政績的方面,蘇軾在整頓市容、注重公共衛生方面開了很好的先例。

幾年後,調往密州,物資匱乏,時常求得杞菊食之,捫腹自笑。1077年又赴徐州,喜愛當地的自然風光,稱“小住勝地”。蘇軾雖是一介書生,卻膽識過人。徐州在被洪水圍困一個多月後仍鎮定自若,一邊安撫人心,一邊疏浚、修繕工事,直至洪水退去。然而當地居民的敬慕並不能阻止一羣宵小之輩再次貶謫蘇軾的腳步。及至黃州,蘇軾開始置田地,真正務農起來。精心建造農舍,與左鄰右舍的漁夫樵民爲友,成了東坡居士。常自比陶潛,仿其風格,隨意作詩,苦中作樂。

更加悲慘的日子是流放到嶺南,隨後又至海南。蘇軾總不願讓現實去破壞自己的詩性。初到嶺南,言“萬戶皆春色”還戲稱不久“雞犬識東坡”。及至海南,面對惡劣的生存條件,仍然覺得有所給予:“尚有此身付與造物者,聽其運轉流行次止無不可者”。詩人一般都極富生活情調,蘇軾即深諳此道。在惠州修放生池,建朝雲堂。即便身無分文,也樂善好施。蘇軾認爲,解脫之道在於自然,在不知善而善。還與人研製釀酒、制墨,日子清貧卻充實。

蘇軾的樂觀達人,成就了他詩詞的盛名,而他這樣的性情中人卻與通達仕途無緣。詩人、政治家本就很矛盾,一個感性一個理性,一個理想一個務實。然而史上不乏合二爲一者,像賀知章、高適、范仲淹、歐陽修······

(五)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每至一處,均喜建設。在密州建超然臺,在徐州造黃樓,惠州的朝雲堂,黃州的農舍······無處不顯示着他的傲氣、恬適、安貧樂道。這些建築、屋舍均成爲他詩集的名稱。在海南時,一邊注史書,一邊整理雜記《東坡居士》。東坡說做文章“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文人儒生仰慕他,皆以“夫子”呼之。張來、晁補之,秦觀及黃庭堅甘心屈居蘇軾門下——蘇門四學士。

蘇子的詩篇不可多得,而那份恬靜、豁然更令人神往,現在浮躁的世界需要這樣的芬芳。

(六)超然之道,亦或是:累了,倦了

蘇軾交友圈極其廣泛,從士大夫至布衣百姓,由佛及道,晚年尤與僧人過往甚密,貶謫途中時常蒙僧人照料。吳復古,杭州老友維琳方丈,詩僧參寥,佛印等。相傳蘇軾與佛印有個有趣的故事。蘇軾欲開佛印玩笑,說“古代詩人常將‘僧’與‘鳥’在詩中相對。舉個例子說吧,‘時聞啄木鳥,疑是叩門僧。’我佩服古人以‘僧’對‘鳥’的聰明。”佛印說;“這就是我爲何以‘僧’的身份與汝相對而坐的理由了。”看來,僧人亦不可小覷。

蘇軾晚年練瑜珈,煉丹,修身養性。“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凡盡心,別無勝解。”想求得“道士丹”,雖然人間有“羽化”、“蟬蛻”之說,蘇軾還是堅持尋求長生不死之藥,但沒有着迷,可能只是想論證“道士丹”存在有無。後來漸漸坦然,認爲合乎常理的簡單生活便能長壽:一、無事以當貴,二、早寢以當富,三、安步以當車,四、晚食以當肉。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閒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魚蓑。”

11xx年,返往常州,久臥病牀。7月28日,這顆星星隕落了,享年64歲。耳畔想起蘇子詩“我生如飛蓬······”

評語:文章條理清晰,文筆流暢。作者由讀《蘇東坡傳》而對蘇東坡一生作了較爲全面的評價,表明作者具有較強的把握材料,分析問題的能力。

評閱人:周崇雲

第二篇:《蘇東坡傳》讀後感

《蘇東坡傳》讀後感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原本是用英文寫的,是寫給外國人看的,算是比較淺顯易懂趣味性較強,跟我們之前閱讀過得國內學者的專業性書籍相比,這書都讓我們中文讀者感覺更加輕鬆有趣。林語堂給我們展現的蘇東坡是一個比較全面的東坡先生,不只是我們之前所瞭解到那些。

首先,林先生在文中向我們先介紹了東坡的家世,對他影響比較大的應該是他的母親程氏,他小時讀完《範滂傳》,東坡擡頭望了望母親,問道:“媽,我長大之後若做範滂這樣人,您願不願意?”母親回答道:“你若能做範滂,難道我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嗎?”是不是有點像岳飛的母親呢。從小就給他進行好的道德薰陶,也是以後成長成才的一大要素。

接着介紹了他的學習經歷,或者說成才的過程,天才加勤奮等於成功這句話一點都沒錯,他從小確實是展露出他的超人的才氣,但這一點也沒妨礙他的努力,在那時,爲應付考試,學生必須讀經史詩文,經典古籍必須熟讀至能背誦,肯發憤努力的學生則把歷史書上的文字整篇背過。背書時不僅僅注重文章的內容、知識,連文字措詞也不可忽略,因爲作文章用的字彙就是從此學來的,這種背誦記憶實在是艱難而費力的苦事。最努力苦讀的學生竟會將經書和正史抄寫一遍。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就是這樣的道理。蘇東坡讀書時也就是用這種方法。就是因爲這樣用功的方法,對蘇東坡的將來大有好處,因爲每當他向皇帝進諫或替皇

帝草擬聖旨之際,或在引用歷史往例之時,他決不會茫無頭緒,就如同現代律師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書之時,他正好可以練習書法。蘇東坡的學習經歷也告訴我們天才也需要勤奮學習,也需要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那些小神童之所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最後象江郎,方仲永那樣的最主要的原因還不是因爲他們 自認爲自己是天才,就可以不勤奮,基礎沒打好,沒有深厚的根底是很難有大的成就的。而東坡就不一樣了,人家本身就天賦很好,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而是依然很勤奮,很認真,因此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也是必然的。

在《蘇東坡傳》裏不只是介紹了蘇東坡其人還介紹了與他最相關的三蘇其他兩人,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雖然這兩人的名氣不如他大,但是名氣也不小。在這本書中讓我更加了解了他們倆人,老蘇天性沉默寡言,氣質謹嚴,思想獨立,性格古怪,自然不是與人易於相處的人,比如說對於王安石,他對王安石極爲厭惡,更因爲他穿着習慣的矯揉造作不近人情,而反感更深。尤其明顯的是體現在他寫的那篇討伐王安石的《辨姦論》,老蘇寫《辯奸論》時,蘇東坡說他和弟弟子由都認爲責罵得太重,可是,事過不久,蘇東坡的同代人就看到老蘇的所見太對了。那篇文章至今流傳,足以顯示蘇東坡老父的真知灼見。就其政治上的抱負而言,他算是抑鬱終身直至今日,但是沒關係,他的兩個優秀的兒子替他在官場上施展了抱負,還不算是太遺憾。

再一個就是蘇轍,蘇轍的性格與他哥哥不太一樣,他的性格

是恬靜冷淡,穩健而實際,因此也比他哥哥在官場上得意些。雖然二人有關政治的意見相同,宦海浮沉的榮枯相同,子由冷靜而機敏,每向兄長忠言規勸,兄長頗爲受益。也許他不像兄長那麼倔強任性;也許因爲他不像兄長那麼才氣煥發,不那麼名氣非凡,因而在政敵眼裏不那麼危險可怕。寫到這裏的時候林先生又拿了外國的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做比,他也承認了子由沒有哥哥才氣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內容充實,具有深度,使他在這一類文章之內,足稱大家。

寫完三蘇,又要說說蘇軾的妻子,他的第一任妻子在務實際、明利害方面,似乎遠勝過丈夫,蘇東坡是大事聰明,小事糊塗。但是構成人生的往往是許多小事,大事則少而經久不見,所以蘇東坡則事事多聽從妻子,在我看來蘇東坡的身邊就是需要這要一位精明能幹的妻子,她是一個妻子,也更像一個聰明的管家,睿智的長者。可是她不幸早逝,這讓蘇先生很是難過,曾專門寫過一個詞紀念她,這就是與賀鑄的悼亡詞並稱爲悼亡詞雙絕。當然這本書中還提到過與他相關的另外幾個女人,他的第二任妻子,他的愛妾朝雲,我在這裏就不一一提到了。

林先生雖然對蘇軾的才華爲人特別敬佩,但是也提到了一件事,就是他報復陳太守的那件事,不過我們誰也不會因爲這件事而去懷疑蘇軾的人格道德問題,這只是因爲那時的他太年少,不太成熟,但是因爲陳太守的不介意也讓他意識到他自己的錯誤,他爲陳太守寫的那篇墓誌銘就是很好的反映。

除了這些林先生還給我們介紹了他希望皈依宗教,寫了他嚮往佛教,他修練瑜伽,煉丹藥,這些都是我之前不曾知道的,而東坡先生也不會因爲這些而使他的魅力減弱絲毫。反而通過這些讓我瞭解到一個更真實,更可愛的東坡先生。

林語堂曾說過今天看來,我覺得蘇東坡偉大的人格,比中國其他文人的人格,更爲鮮明突出。他最敬佩的是蘇東坡的人格魅力,這主要是通過他在宦海沉浮中所展示出的人生態度中來談的。

文中給我們重點介紹了東坡在官場的幾次沉浮,及所處的境遇,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爲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至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鬥那種善於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類比蘇子由——蘇東坡的同胞弟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他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身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安享晚年。說到底,在於蘇軾面對邪惡,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嚴於批評的態度。也許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己的私慾,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奮鬥目標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雙(更多請關注:)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愉悅或是疾苦。只要他認爲變法脫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牴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裏,這些所謂的

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着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爲妓女提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爲百姓求雨,他四處遊歷。蘇東坡的詩詞良篇裏,即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讀《蘇東坡傳》時時都被這個偉大才情的偉大心靈激盪。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這就是那個真實的可愛的蘇東坡,這個林語堂最喜歡的詩人,也是我最喜愛的詩人,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氣,必當永存。

第三篇:蘇東坡傳——讀後感

蘇東坡傳——讀後感

從國小就對蘇東坡這位古今聞名的學者有了些許耳聞,一開始是在隨便翻翻《宋詞》時,一時感興趣過他寫的幾首詞,後來記不得看的哪本週刊裏又冒出了東坡肉這個誘人的詞眼,頓時讓我把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打上了“貪吃”的標籤,上了國中逐漸接觸到他寫的詩詞歌賦,到現在也就只清晰地記得那一首水調歌頭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琅琅上口的詞句至今都縈繞在我的心房,到了高中,當老師推薦了《蘇東坡傳》時,我也並沒有將它放在心上,直到今年的寒假,我才被這本書真正的吸引了。

凡是在我看來有能力寫傳記,而又不經過本人同意執筆寫的人,一般都是自身文學素養高深之輩,當然,如果你想經過蘇東坡同意再寫傳記,恐怕是先得穿越回宋朝了。和我的想法如出一轍,這本貌不驚人的《蘇東坡傳》竟是林語堂老先生這位偉大的文學家的執筆之作。作爲一位在中英文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語言學家,林語堂老先生想必寫這本《蘇東坡傳》也是信手拈來了。林語堂老先生這篇作品經過張振玉的翻譯就我而言感覺並未失去原著的真實思想,所以讀的也是讓人神清氣爽。

這本傳記總共三百多頁,分爲四卷,童年與青年;壯年;老練;流放歲月。按照蘇東坡的人生經歷用時間順序依次敘述,使整本書顯得條理很清楚,又將讀者的興趣充分的調動了起來。

序:

林語堂老先生在序中重複強調了他對《蘇東坡傳》撰寫的渴望,言明自己曾一直有想寫蘇東坡傳記的心思,無奈時局所迫,直至今日才完成。這顯而易見的體現了林語堂老先生對於蘇東坡這個人物有着一種獨特的感情,非要執筆寫下傳記來傾訴不可。“1936年我全家赴美時,身邊除去若干精選的排印細密的中文基本參考書外,還帶了些有關蘇東坡的以及蘇東坡著的珍本古籍”,由此可見,林語堂老先生的蘇東坡傳記是在古籍等歷史資料的基礎上撰寫的,他對於這本傳記算是用上了一番心思。“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試驗者,是工程師??”林語堂老先生在其後的序中不斷對前面引用部分的蘇東坡形象進行簡單而真實的詮釋,使蘇東坡這位大詩人先在我們心中留下了一絲印象。

卷一:

卷一的題目爲童年與青年,顯而易見敘述的就是蘇東坡童年與青年的歲月時光。卷一的第一章,林語堂老先生以講述蘇東坡的一生爲開頭,通過各個事例,從各個角度向讀者展現了一個不畏強暴,嫉惡如仇的蘇東坡,一個天賦才氣,吟詩作對信口拈來的蘇東坡,一個詩書畫三絕的蘇東坡,並且還有一個追求長生不死之藥的蘇東坡。通過這一個個形象鮮明的蘇東坡,林語堂老先生爲後文的敘述埋下了伏筆。

卷一後幾章大致講述了,三蘇之一的蘇洵,雖然才氣響天下,但在屢試不第,人步入中年之後,逐漸歸於沉淪,而與此同時,蘇軾與蘇轍這兩個兄弟正如嶄嶄的星斗,藉着父親落日的餘暉冉冉升起。

卷二:

如果非要給卷二強加一箇中心,那麼則一定是“王安石變法”。雖說是《蘇東坡傳》,可在這本蘇東坡爲主人公的傳記中,我卻又偶然間瞭解到了一個鮮爲人知的王安石。還記得“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雖然在國中就聽過王安石變法的大概故事,也就知道王安石努力了半天,最後失敗了的結局,對於王安石這個人的爲人卻是不甚瞭解,但通過《蘇東坡傳》,我算是對王安石有了一定的瞭解了。

“天命不足畏,衆言不足從,祖宗之法不足用。”這三個不足是蘇東坡對王安石評價的標識,蘇洵大名鼎鼎的《辨姦論》便是用來暗諷王安石的,通過這兩段評價,我們可以片面的得出王安石是一個固執己見的人,當然,這一點評價當然證明不了什麼,可王安石在朝廷

上任大官時的一些作爲,再次加深了人們對他的印象:他放任手下,私自將無能,陰險的下屬如呂惠卿,鄧綰等提拔到重要的職位,利用各種藉口將反對派中的中堅力量踢出權力中心,甚至反對派中還有幾位曾經是他的至交好友,連他的好友都開始反對他,可見王安石在爲人處事方面的行徑有多麼受人詬病呢。王安石暫時說到這,總的來說他就是一個頑固不化的詩人,他企圖用自己理想中的變革來改變宋朝當時頹廢的處境,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走上了一條斜路。當王安石這樣一個固執不化的改革派和蘇軾這樣一個正直,敢於進諫的反對派站在了不同的陣營,兩人之間的矛盾就頓時體現了出來,就好像隕石撞地球一樣,總會擦出各種各樣的火花,不過考慮到當時王安石一人權傾天下,蘇軾在預料之中也就被貶出了京城。正是這機緣巧合之間,蘇軾在感覺無力報國之時,四處遊山玩水,用書中的話說“這時憤怒與苛酷的火氣已無,只剩下安詳平和與順時知命的心境。”在這時,他達到了個人詩道上的巔峯,留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佳作,對於弟弟的思念,他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當他與自然融爲一體時,寫出了《吏隱亭》這樣的詞句:縱橫憂患滿人間,頗怪先生日日閒。

昨夜清風眠北牖,朝來爽氣在西山。

在望雲亭中,他寫道:陰晴朝暮幾回新,已向虛空付此身。

出本無心歸一好,白雲還似望雲人。

這一篇篇蘇軾的巔峯之作彷彿有帶着我們重溫了一遍當時蘇軾被貶官心中憂憤之情,對兄弟的思念之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只有在此時的蘇軾,纔是真正的蘇軾。

可無奈,後半輩子蘇東坡可算是真正地經歷了坎坷的人生。

自從被王安石貶出朝廷,他就一直過着神仙般的日子,舉家隱居到深林處,與外世隔絕,叫了許多真性情的鄰居朋友,更是在遊玩之中作出了赤壁賦、酹江月等巔峯之作。當然,很難令人相信的是,蘇東坡居然對長生不死有着極其濃厚的興趣,對於道的研究更是十分深入。

再度過了幾年的平靜悠閒的生活後,蘇東坡意外的受到皇太后的恩寵,算得上是他人生的第二春,在幾年內提拔迅速,很快就官居要職。當然,真性情的蘇東坡在朝廷中總是受到排擠,王安石的餘黨更是想盡一切辦法推翻蘇東坡,他曾經直言不諱的進諫,曾經爲了自己的清白據理力爭,但似乎他的耐性也在餘黨的一次次排擠中逐漸被磨光了,終於提出離開京城這個權力中心。離開了朝廷,蘇東坡又彷彿找回了自由無拘束的感覺,鑽研國畫,修理工程,賑災濟糧??

無奈啊,命運的枷鎖始終沒有放過蘇東坡,在支持他的皇太后和蘇夫人去世後,他的命運急轉直下,數次被貶官,謫戍荒涼的地域,過上了流浪的生活。帶到一生的榮耀都洗淨,他也就默然的離開了人世。

蘇東坡,這樣一位偉大的文學家,這樣一位性格直爽的朝廷中人,這樣一位興趣廣泛的人,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終歸留下了無法抹去的烙印。

第四篇:蘇東坡傳讀後感

《蘇東坡傳》讀後感

記得曾看到一篇文章,題曰《黑色閱讀》。說起作者酷愛着讀陀斯妥也夫斯基、帕斯捷爾納克、魯迅、張愛玲等人的作品。陀氏無疑是一個用心靈擁抱黑暗的天才;帕氏可謂最偉大也最卑劣的時代裏的哈姆萊特;魯迅則猶如一個不帶一點乾糧和飲水進入沙漠的旅者,抱着九死而不悔的決心,又好像是播種煮過的種子的莊稼人,原本就不懷有收穫一顆一粒的希望;而張愛玲,則在惘惘的時代背景中,從女子的內心感受出發,洞穿了人性中所有的侷限與悲涼。作者說他喜歡?在咬着牙進行的黑色閱讀中,不停地與‘黑色天才’們猝然相遇?的痛感,喜歡那種即使在炎熱的夏夜裏也深入骨髓的絲絲涼意。也許這種?黑色閱讀?的方式,有利於我們冷峻地切入現實人生。然而,當我讀到林語堂先生所寫的《蘇東坡傳》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某些時候更樂於熱愛神祗的笑容。

誠然,無論在哪一個時代,真誠、善良、崇高等高貴的個性品質似乎都難逃被黑暗、醜惡摧殘或吞沒的厄運。但是,還是會有人,在苦難、悲哀的人生際遇中,以他的智慧、仁愛與偉大的悲憫,衝出了重重黑幕,爲我們留下了他靈魂的歡欣和心智的樂趣,留下了一些燭照後世的、不可磨滅的寶藏。這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奇蹟,蘇東坡的故事就是這樣的奇蹟之一。

林語堂先生在序言裏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假道學的憎恨者,一位瑜

珈術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心腸慈悲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他認爲蘇東坡比中國其他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正如耶酥所說?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溫厚敦柔。?這無疑是對於蘇東坡的最爲精妙的概括。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極令大衆傾心仰慕的偉大文人,這不僅是基於他的詩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於他總是英勇地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主張的滿腔正氣,在苦難中尋找樂趣的罕見本領,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蘇東坡的才華和學問都要高出別人很多,政績又不錯,小人們想陷害他,就想方設法用他的詩文來爲他定罪。他們硬說他很多詩中流露了對政府和皇帝的不滿和不敬,把他詩中的很多語句和意象上綱上線,促使神宗皇帝在將信將疑之間不得已地判了蘇東坡的罪,這就是名垂史冊的?烏臺詩案?。他因此被關在牢中四個月零十二天,後來以一個近乎流放罪犯的身份來到湖北黃州這樣一個荒涼的小鎮。他是因了詩文而獲罪,可是在從獄中出來的那天晚上,竟然又開始大做詩文:?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這些句子又是可以供御史們拿來告他不敬皇上的,他寫完這首詩,丟下筆桿說:?我真是無可救藥。?他就是這樣一個不可救藥的人,令愛他的人擔心,卻又阻擋不了他。他一路唱歌、作文、評論,只是想表達心中的感受,他說自己生性不耐煩,遇到看不順眼的事物就?如蠅在食,吐之乃已?。他具有着天然的大無畏的勇氣,這種力量也許由他出生的那一刻就存在

於他的身上,直到死亡逼他合上嘴巴,纔有可能停止。

他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渦中,卻又始終超脫於政治之上。無論是反對派當權,還是自己的黨人得勢,他過得都很?失敗?。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歡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爲他的朋友,可是他卻遭到貶官、逮捕,一輩子幾乎沒能在一個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風中飛蓬,東飄西蕩,生活在屈辱中。然而,他以天真無邪的心靈到處捕捉這在常人看來難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詩意的片刻,化爲永恆,使我們大家都充實不少。

他享受在黃州的懲罰和拘禁生活,寫出《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以及?承天寺夜遊?等絕妙好文,那兩篇月夜記遊赤壁的文章流傳千古,短短几百字就道出了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同時又說明人在此生可以享受大自然無盡的盛宴。我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讀到這些文字,都會生出新的人生領悟。

他在人生的晚年時期被貶謫到嶺南,愛了這裏的?嶺南萬戶皆春色?,他是一個平民,像在黃州時期一樣自己建造房屋,並學了釀酒的祕方,刻石爲記,藏在羅浮鐵橋下,說?只有尋仙的人能找到?。他自以爲可以定居惠州,不料60歲的時候又得到了移居海外(海南島)的命令。熱帶小島的夏天溼熱難當,他常坐在檳榔樹下數日子,等候秋天來臨。秋天多雨,船隻因爲氣候關係都不再南行,食物短缺,島上連米都買不到。?食無肉,病無藥?,老人的身體實在吃不消。但他不屈的靈魂和人生觀使他從未失去生活的樂趣,也許是真正掌握了自己,至少他從未失去幽默感。他曾經對他的弟弟說:?我上可以陪

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他如今和默默無聞的窮學者、農夫交往。家裏一天沒有客人他就不自在,別人不來他就出去拜訪鄰居。他缺衣少食,卻似乎過着無憂無慮的日子,有一天他頭上頂着個大西瓜,一面唱歌一面穿過田野。一位七十歲的老農婦說他:?內翰昔日的富貴,有如一場春夢。?從此蘇東坡就叫她爲?春夢婆?。……我總是容易被一些細小的事情深深吸引,正是這些小小的細節使我對蘇東坡充滿熱愛。我愛他身上所有的那種絕對醇美、完全成熟的人生態度,那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容的幽默感。我始終相信,只有完全舒展、自由的心靈,纔可能盛放出幽默的花朵。這是慷慨的天才饋贈給我們的近乎神祗的笑容。我熱愛這些,如果有人問起我爲什麼喜歡,我的回答只能是:?正因爲我喜歡。?林語堂先生作《蘇東坡傳》,算得上是?酒逢知己?、?棋逢對手?。雖然就品性和才華而言,林語堂先生還夠不上蘇東坡的風華,但在二十世紀諸多第一流的文人中,他無疑是最爲接近蘇東坡的人。前不久我在舊書店淘到一本名爲《林語堂與廖翠鳳》的小冊子,看着大受感動。不免想到魯迅先生,更主要是想到那個悽苦一生的名叫朱安的舊式女子,朱安的悲劇是誰之罪?我說不出答案,但我相信,這樣的故事不可能發生在秉性接近蘇東坡的林語堂先生身上。我還想到,也許人的秉性有諸多天然的分別,有的適合做朋友、師長,有的人天生就是最出色敵人或對手,魯迅先生就只能屬於後者。林語堂先生也曾投身於火熱的民主革命運動,在北大和北師大任教時,站在學生的遊行隊伍的最前列,帶頭朝軍警扔石頭和磚塊。他似乎和蘇東坡一樣,一

度活在黨派奪權和文人紛爭的中心,後來逐步退向邊緣,直至黯然去國,但他一直堅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線,並始終懷着一顆悲天憫人的赤子之心。他寫的《蘇東坡傳》是一本?無一字無來處?的學術著作,也是一本情趣盎然的小說珍品,也只有這種自由爛漫的文體和豁達睿智的語言才能恰如其分地凸顯傳主的灼灼神采。林語堂先生爲蘇東坡作傳,固然是蘇、林隔代相通之幸,更是萬千普通讀者之大幸。蘇東坡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個心靈的故事。他從不收斂他的幽默才能,他的充滿機智的談話讓禪宗大師也難以應對;他從不掩飾他對於鬼神世界的好奇,他祈求天神並與魔鬼爭辯,偶爾還佔取上風;他欣賞生命的每一時刻,知道在任何情況下,幸福都是一種祕密;他追求長生不老,幾乎到死還興致勃勃地尋找不朽的仙丹,半受挫敗,卻含着笑死去。……今天我們讀蘇東坡的傳記時,就是在追隨這樣一顆純正無邪、真實不欺的偉大心靈。

我情不自禁地要對這樣的陽光閱讀滿懷感恩。我們生活在一個缺少愛意和關懷的人間,惟有這樣的閱讀可以令我時不時地輕輕發笑。我相信,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夜,室內像一個冰庫,沒有一絲暖氣,那些黑色的方塊字也會如同一片片溫潤的玉石,暖和你我沁涼的手心,它們甚至還會無拘無束地爲你我聚集起一方明媚空闊的天空,等待着我們靈魂的悄然舒放和自由翱翔。

第五篇:敢於《蘇東坡傳》讀後感

低價出售百度文庫財富值帳號 實力見證一切 聯繫旺旺 whx0910

專業銷售愛問共享資料積分帳號 價格公道合理 聯繫qq1747-88632

《蘇東坡傳》讀後感

2014級歷史系歷史學專業葉小莉

?浩然正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爲星辰,在地爲河嶽,幽則爲鬼神,而明則復爲人。此禮之常,無足怪者。?——蘇軾某年題於潮州韓文公廟碑。

細數史上的文人如恆河沙粒,其中不乏敢於同日月星辰爭輝者。而面對蘇軾,這位政治上失意的詩詞家,這顆難覓的?北珠?時,不免遜色許多。?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

(一)蚌殼中的祕密

誰都知道,不是每個蛙蚌都能醞釀出珍珠。就如播下地的種子,良莠不齊,發芽的情況自然也參差不齊。在四川,有座風景宜人的小鎮——眉州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蘇家便在此地。搞不清楚是眉山的鐘靈毓秀誕生了蘇家的才氣,還是蘇氏家族的一時顯赫才讓世人對眉山更加青睞。也許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三蘇?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學造詣實屬古往今來者罕見,尤以蘇軾爲代表。稍年長的文豪歐陽修就曾預言,蘇軾將來的名氣將遠遠蓋過自己,雖然六一翁是當時不可撼動的文學泰斗。蘇家深厚的家學淵源爲時人所歆羨。這也是蘇軾在學問上越走越寬的重要的基石。未進學堂前,家庭就給予了很好的啓蒙教育。母親解讀經典史著,塑造人格榜樣;父親在其剛會詩詞時就教導須以淳樸風格執筆。從後來的蘇軾詩詞中,即可窺略其文品、人格大概。

(二)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在蘇軾的一生中,伴其順逆榮枯的除了其妻子,其弟蘇子由給予了無微不至的照顧。手足情深,?嗟餘寡兄弟,四海一子由。?二人雖均遭排擠、貶謫,但弟弟蘇轍性格沉穩、實際,能夠相時而動以明哲保身。而蘇軾則有點急躁,性情放浪,愛幻想,有詩人的情懷。遇品行惡劣的人、社會的陰暗面或不滿時局時,?如蠅在食,吐之乃已?,經常出言不慎。子由常勸他不要過於計較時弊,?一日空閒長似兩日?可以長壽。勸他?三緘其口?。後來證明,蘇子由的宦海生涯比哥哥走得更遠一點。而蘇軾在四十歲以後半生漂泊不定,從顯貴一直貶至卑微小吏,嚐盡世間疾苦。貶謫途中的蘇軾也自嘲:有的不是學問,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蘇氏二昆仲的性格差異最終導致人生經歷的出入。

蘇軾的?言?是出名的。曾經上神宗皇帝?萬言書?,譏評時事,論辯是非,希望神宗改變變法的心意,不久即遭貶黜。此時的蘇子依然躊躇滿志,大不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時興起,作詩幾首,卻被好事者誣陷,強加對君主大不敬的罪名,釀成一時轟動朝野的?烏臺詩案?,身陷囹圄。對自己坎坷的遭際,源於自己的?出言不慎?,而奈何不了那樣的政治環境,蘇軾也只能苦笑:?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三)不追求政治,卻爲政治所追求

早在貶至杭州途中,蘇軾對政治熱情已不似當年,曾謂其弟曰:?眼看時事力難任,貪戀君恩退未能。?二人均認爲?徒善不足以爲政,徒法不能以自 1

行〃〃〃〃〃〃爲高必因丘陵,爲下必因川澤。爲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衆也〃〃〃〃〃〃上無禮,下無義,賊民興,喪無日矣。?從政,尤其是在朋黨林立的宋朝,官員除了慎言慎行外,不免要圓滑一點,這大概是講究原則的蘇軾所學不來的。語堂先生認爲,蘇軾在官宦生涯中,一面想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與生俱來的大無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顧及到明哲保身的這一人生本分,二者衝突中,天性使然,蘇軾選擇了前者。

在政治上,可能過於追求完美,過於強調個人的政治理想了。無論是改革派還是保守派當政,均將蘇軾排除在權力中心外;孰是敵孰是友恐怕連他自己都分不清楚。而幾朝皇太后對其的恩蔭更是絕無僅有的。神宗之後、哲宗祖母均特別欣賞其才情,輔以重任。但宋朝皇太后均是因皇帝年幼主持朝政,待其長大便及時還政於皇帝,所以,僅靠幾位賢德的女性,在官場上還是不穩定的。神宗之後的幾位帝王,雖有任用蘇軾,但似乎更仰慕其才學,賜翰林學士之類,或許只是朝廷裝點門面的一種方式,藉以籠絡知識分子。蘇軾的政治抱負根本不能盡情施展。

於是只有謙退。語堂先生稱他爲謙退大師:不追求政治,卻爲政治所追求。欲歸隱卻不能,一生爲政治所累。

(四)?離合既循環,憂喜迭相攻。悟此長太息,我生如飛蓬?

俯仰之間,已成陳跡,但蘇子不失落,他始終認爲秋風、明月本無常主,當時盡情去感受便了無遺憾了。天生樂觀達人,隨遇而安。

1072年赴杭州任太守,毫無對權貴的不捨,惟有兄弟手足。到達杭州後,便致力於當地建設。提出公共衛生方案,設立杭州第一家公立醫院——?安樂坊?,清潔城中居民供水,還整頓西湖,這些切合實際、關乎百姓切身利益的舉措立即贏得了百姓的愛戴。一般官吏注重稅收、當地治安等關乎政績的方面,蘇軾在整頓市容、注重公共衛生方面開了很好的先例。

幾年後,調往密州,物資匱乏,時常求得杞菊食之,捫腹自笑。1077年又赴徐州,喜愛當地的自然風光,稱?小住勝地?。蘇軾雖是一介書生,卻膽識過人。徐州在被洪水圍困一個多月後仍鎮定自若,一邊安撫人心,一邊疏浚、修繕工事,直至洪水退去。然而當地居民的敬慕並不能阻止一羣宵小之輩再次貶謫蘇軾的腳步。及至黃州,蘇軾開始臵田地,真正務農起來。精心建造農舍,與左鄰右舍的漁夫樵民爲友,成了東坡居士。常自比陶潛,仿其風格,隨意作詩,苦中作樂。

更加悲慘的日子是流放到嶺南,隨後又至海南。蘇軾總不願讓現實去破壞自己的詩性。初到嶺南,言?萬戶皆春色?還戲稱不久?雞犬識東坡?。及至海南,面對惡劣的生存條件,仍然覺得有所給予:?尚有此身付與造物者,聽其運轉流行次止無不可者?。詩人一般都極富生活情調,蘇軾即深諳此道。在惠州修放生池,建朝雲堂。即便身無分文,也樂善好施。蘇軾認爲,解脫之道在於自然,在不知善而善。還與人研製釀酒、制墨,日子清貧卻充實。

蘇軾的樂觀達人,成就了他詩詞的盛名,而他這樣的性情中人卻與通達仕途無緣。詩人、政治家本就很矛盾,一個感性一個理性,一個理想一個務實。然而史上不乏合二爲一者,像賀知章、高適、范仲淹、歐陽修〃〃〃〃〃〃

(五)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每至一處,均喜建設。在密州建超然臺,在徐州造黃樓,惠州的朝雲堂,黃州的農舍〃〃〃〃〃〃無處不顯示着他的傲氣、恬適、安貧樂道。這些建築、屋舍均成爲他詩集的名稱。在海南時,一邊注史書,一邊整理雜記《東坡居士》。東

坡說做文章?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文人儒生仰慕他,皆以?夫子?呼之。張來、晁補之,秦觀及黃庭堅甘心屈居蘇軾門下——蘇門四學士。

蘇子的詩篇不可多得,而那份恬靜、豁然更令人神往,現在浮躁的世界需要這樣的芬芳。

(六)超然之道,亦或是:累了,倦了

蘇軾交友圈極其廣泛,從士大夫至布衣百姓,由佛及道,晚年尤與僧人過往甚密,貶謫途中時常蒙僧人照料。吳復古,杭州老友維琳方丈,詩僧參寥,佛印等。相傳蘇軾與佛印有個有趣的故事。蘇軾欲開佛印玩笑,說?古代詩人常將‘僧’與‘鳥’在詩中相對。舉個例子說吧,‘時聞啄木鳥,疑是叩門僧。’我佩服古人以‘僧’對‘鳥’的聰明。?佛印說;?這就是我爲何以‘僧’的身份與汝相對而坐的理由了。?看來,僧人亦不可小覷。

蘇軾晚年練瑜珈,煉丹,修身養性。?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凡盡心,別無勝解。?想求得?道士丹?,雖然人間有?羽化?、?蟬蛻?之說,蘇軾還是堅持尋求長生不死之藥,但沒有着迷,可能只是想論證?道士丹?存在有無。後來漸漸坦然,認爲合乎常理的簡單生活便能長壽:一、無事以當貴,二、早寢以當富,

三、安步以當車,四、晚食以當肉。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閒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魚蓑。?

1101年,返往常州,久臥病牀。7月28日,這顆星星隕落了,享年64歲。耳畔想起蘇子詩?我生如飛蓬〃〃〃〃〃〃?

評語:文章條理清晰,文筆流暢。作者由讀《蘇東坡傳》而對蘇東坡一生作了較爲全面的評價,表明作者具有較強的把握材料,分析問題的能力。

評閱人:周崇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