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小說上學記讀後感

讀後感5.65K

小說上學記讀後感

小說上學記讀後感篇1

何兆武的《上學記》是一部與衆不同的書,在於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記錄整理的。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種形式的書,剛開始讀的時候,我還以爲是由於何先生過世了,只能有旁人代替繼續寫。其實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爲之,這種寫法有一種妙處,那就是有一種親切感,平易近人,感覺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對面的交流,聽老人講着他獨有的美好故事。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當屬何先生在西南聯大時的上學生活了,這也是《上學記》的核心、精華所在。西南聯大的學習氛圍非常好。

其一,是自由的學術氛圍,當時的學生,各持己見,但是面對分歧,他們最多爭辯,絕不會將情況惡化成吵架。然而,爲什麼會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環境呢?我想主要是因爲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學生之間的友誼良好。何兆武先生這裏指出,人的創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個性發展組成,而個人的獨創能力實際上纔是正真的第一生產力。自由的環境造就了學術的多產!

其二,就是西南聯大的教學狀況了,何先生對此有否定,但大體上是肯定的。這些教授們表現的也比較“自由”,很多教授上課不像現在的老師一樣兢兢業業,講義都不帶,高興講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現在的學生一樣,來上課還得看心情。我覺得這是對學生的不負責,教授的個性不應該在講臺上發揮的這麼淋漓盡致。

西南聯大出了很多大家,這是毋庸置疑的。對於其原因,我想有這麼幾點。首先,西南聯大的生源較之其他大學,不能說最好,但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其次,西南聯大的周邊環境比較偏僻,學生們除了在學校一心向學,毫無其他去處。然後,教授們雖然有點喜歡耍性子,但他們的水平非常不錯,他們能傳給學生知識,能開拓學生的視野,這對學生的成長十分重要,認知水平高了,在學術上纔能有更高的造詣。最後,西南聯大的教學規模屬於小班教育,衆所周知,這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非常有利,學生和老師能處於更活躍的互動之中,很多新創意、新想法也隨之迸發而出。

《上學記》爲我們瞭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個平臺,若是何先生能再寫一部《上班記》之類的書講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小說上學記讀後感篇2

近日,閱讀了《上學記》,印象深刻。

何兆武先生在《上學記》裏,對最精彩的回憶留給了西南聯大。那一代人成長在內憂外患的年代,學子的理想都很單純,那就是趕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國。單純並不代表沒有生機,單純也不是簡單的代名詞。建國後出身的人,特別是70後、80後,更是無法體會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和情懷。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歷史責任。

從《上學記》一書中,我觸摸了70年前我們中國學子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來,偉大的中國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爭取民族的發展空間。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艱難坎坷的環境裏,越會振作精神,積極思考。像何兆武這樣一代的中國知識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我們這片古老而煥發活力的土地!

你說,能不使人感動不已嗎?想想前輩們捨生忘死的付出,才換來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們難道不應該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嗎?我們能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學習,這更是一種來之不易的幸福啊!

小說上學記讀後感篇3

在電視上看到一檔節目,正好在介紹何兆武先生的《上學記》,通過介紹知道這本書現在已經風靡整個知識界,想想一定很有看頭,於是去書店買了這本書。

《上學記》是部口述作品,仔細閱讀《上學記》這本書後,也越發認爲這是一本好書。因爲是通過何兆武先生的口述,所以語言表達直白、生動、真實,描述的不僅僅是他上學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風貌。雖說這是一段口述歷史,但我覺得更象老人的自身經歷,是他對當時社會的所見所聞、對當時社會的親身感受的一個回憶錄。尤其是對那一代知識分子的求學經歷顯得格外真實。

何先生在書中反覆地提到“幸福”,然而實際上,何先生求學的時代,正是中國最痛苦的時代。五四退潮以後的中國是一連串的戰爭,烽火豈止連三月!戰亂的生活是艱苦的,可是他們那一代人卻處處洋溢着振奮的精神,許多人寧願選擇顛沛流離的生活,而不願做亡國奴。他們自然而然把追求國家富強當作自己的理想,把民族的整體崛起看作個人幸福的基礎。而我們現在對幸福的理解卻總是那樣庸俗現實,每天習慣於抱怨,抱怨不漲的工資,抱怨不暢的交通,抱怨不好吃的飯菜,抱怨不通情的領導,但是卻從來少有人抱怨自己的學識和能力太低。通過讀《上學記》,我才清晰意識到曾經被自己下意識深深隱藏的挑剔和浮躁,那種自慚形穢的感覺便隨着紙頁的翻動而慢慢增加,然後感動到甚至想流淚。

何先生在書中強調讀書不一定非要有目的的去看書,而且最好是沒有任何目的,讀書本身就是目的。讀書本身帶來內心的滿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遊,在別人看來,遊山玩水跑了一天,什麼價值都沒有,但對我來說,過程本身就是最大的價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標準來衡量的。其實,求知的樂趣不正是爲了更多的瞭解世界,讀書真正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在瞭解一件事物時,又發現了另一件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前方似乎總有未知在等着自己,越想去了解,就會發現更多的自己不瞭解的東西。這無窮盡的未知纔是求知的樂趣,讓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吧。

何先生求學歷經戰爭年代,之後又是文,對於多數人來說,這個回憶總不盡然是美好的,可是何兆武先生依然能用輕快幽默的語言婉娩道來,讓人讀起來有時心酸,有時好笑,有時振奮,有時頹唐,使人彷彿也融入到那個時代,沉醉在何先生的回憶以及那一個是非年代裏了。

小說上學記讀後感篇4

一直都很喜歡西南聯大那個時代的讀書人,因此這些年斷斷續續的看了那個時代很多人的回憶文章。有名的無名的,楊絳的,趙元任夫人的,張中行的,沈從文的,還有很多其他想不起來名字的。慢慢的對那個時代的人事有了粗淺的瞭解。儘管有錢鍾書《圍城》的嘲諷在,但無可否認那個時代的讀書氛圍好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那個時代老師象老師,學生象學生。因爲自以爲了解的不少了,所以在書店第一次看到何兆武先生的《上學記》時,就沒有放在心上。

過了些日子在網上買書時看到大家的評論,心裏一動(幸好這一動,不然就失去一次好的機會了),於是捎帶着也買了一本。然後在看厭了那些理論書籍後一口氣看完了這本口述史。

唯一遺憾的是何先生的回憶到解放就戛然而止了。據說還有一本《上班記》,但要到什麼時候出版,現在還是未知數。其實這也不是第一次了。很多回憶都是在49年結束了。我們明白這個意思。

何先生說:平生讀書最美好的歲月只有兩度,一次是從八年級到高一這三年,另一次就是西南聯大的七年。餘生也晚,他說的時光我們都趕不上了。想想自己的讀書歲月要說美好還真的是沒有。

所以他一回憶起聯大的七年我就忍不住要妒忌。聯大7年,讀了四個系,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呀。我的大學時光真是貧乏的幾乎無事可述,如果說要勉強回憶大概就是在那個圖書館裏發現了《古詩源》。也沒碰到什麼可以大大回憶一番的老師和同學,當然自己也不是個好學生。因爲《古詩源》同我的專業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何先生說:舊社會沒有標準教科書,考試沒有“標準答案”,各個老師教的不一樣,各個學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我覺得這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見解,對於學生來講,至少比死盯着一個角度要好的多。“轉益多師是吾師”,學術上獨尊一家,其餘的都一棍子打死,那就太簡單化了。人類的文化也是這樣,什麼都絕對化、純粹化總是很危險的。

這段話真應該給那些出標準答案的人去瞧瞧。給那些僵化的腦袋一個新的思路。少年兒童的許多奇思妙想就是在這種標準答案裏被扼殺的。於是大家都整齊劃一,好像是流水線上的產品。所以有朋友說要送孩子去國外上學,雖然擔心孩子會學不好中文,但爲了讓他們有個健全的心靈,這樣做還是很合適的。

何先生說:讀書不一定非要有個目的,而且最好是沒有任何目的,讀書本身就是目的。讀書本身帶來內心的滿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遊,在別人看來,遊山玩水跑了一天,什麼價值都沒有,但對我來說,過程本身就是最大的價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標準來衡量的。對這段話我是舉雙手贊成的。但現實大過天,生存是第一位的。我們的家長和我們自己都是實用主義者,衡量一件事的意義是經濟先行的。

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古代到還不至於如此實用主義。於是我們這個時代不會出什麼大家,最多是大匠。幾乎什麼事都要同經濟扯上關係的社會我覺得很是恐怖,這意味着我們要失去許多不能用金錢衡量的美好的東西了。小朋友從小背唐詩不是爲了陶冶情操,而是爲了在衆人面前炫耀孩子的記憶力。很小的孩子就要去鑽研奧數,學鋼琴,美術是爲了在升學時有分可加,這些事說起來有些匪夷所思,但卻是在生活中真實存在的。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對數學語文和音樂美術會有感情嗎,會覺得心所向往嗎,不會。就象郎朗在自傳中說練琴到要自殺,從此看他彈鋼琴我就覺得很心酸。我不能想像莫扎特小的時候有練琴練到要自殺嗎?所以這個時代只能是娛樂精神,只能是無聊加空虛了。何先生所向往的幸福自然也不是我輩可企及的了。也只能跟着先生的記憶嚮往一下。

據自己這些年的讀書體會,個人回憶的歷史往往比那些寫在正史中的定論更爲可信。何先生的回憶又再次證實了這個觀點。

這裏還要插幾句同這本書無關的話,今年大片雲集,我立馬暈菜。有些片子基本上只能遠看,不可近觀。特別是號稱文化大片的更是不敢了。如果直言自己就是搞笑娛樂的到也不錯,至少實在。最怕的當然是認爲自己可代表一種文化的。額的神呀。

小說上學記讀後感篇5

《上學記》是何兆武先生一篇口述形式的回憶錄,敘述他49年以前的求學之路。書不厚,200多頁的樣子,大約2天時間就能讀完。敘述的風格深深烙着何先生的性格特徵:恬淡、平靜,但骨子裏透着一種堅韌。由於之前受《南渡北歸》的影響,對舊中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尤其是西南聯大的故事頗感興趣,何先生的書很快吸引了我。讀罷此書,心裏有一種難以言述的感慨和嚮往,之前看完《南渡北歸》後積留在心中的那股“氣”似乎一下子被引發了,不吐不快,說說我對本書、作者和那個時代幾點最深的印象。

一、幸福。何先生的話語中充溢着幸福感,這是他的人生哲學,享受喜歡的事,不強求成績,只是因爲喜歡而沉醉,這是多麼愜意的心境。記得自己在讀研時,導師送了“不功不利,不焦不躁”八個字以勉勵我,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接近這種境界,但越刻意的`結果卻是漸行漸遠。曾感覺自己可能一輩子與這種心境無緣,但何先生的書又讓我感覺到希望。他告訴我們,幸福不是閉門造車,幸福也不是用各種世俗的成功標準來衡量的,幸福是一種涅槃,只要你保持一種自己會越來越好的希望並經受了生活的洗禮,你就是幸福的。我現在學習,工作,心中有一種自己會越來越好的期盼,而且這種感覺有時很真實可以觸摸到,雖然也經常被一些煩心事所攪擾,但總得趨勢是好的,我希望自己能保持這股熱情和勢頭,用越來越好的希望支撐起一種平和的心境,讓自己在生活中變得成熟和強大。

二、樸實。何先生讀書時的學風是非常淳樸的,雖然戰火紛飛,但學生們都能靜下心來學習,所以何先生說他一生中最快樂的讀書時光中的大部分都是在西南聯大度過的。淳樸的學風有個很明顯的表現,就是學生不勢利、不物質、不攀比,不會將家境作爲劃分地位的標準。何先生特別說了幾個同學,比如孫念增,他的祖父曾是清朝的尚書,此外還有北洋總理的孫女,蔣介表姐的孩子等,都是赫赫顯貴之家,但子孫毫無驕矜之氣,也和普通學生同學同住同吃苦,比之今天“四大名爹”的子女,實在讓人感慨這社會到底在進步還是退化。想想自己,有時心中也難免會產生對金錢、物質、地位的欲求的“俗”氣,看了何先生的書,對把持自己抵制一些庸俗的習氣頗有幫助。

三、自由。比之今天的所謂名校和專家,何先生就讀的西南聯大可謂是真正的羣星璀璨。這裏有飽學博識的大師:陳寅恪、華羅庚、葉企孫、吳大猷、樑思成、梅貽琦、朱自清……,這裏有冉冉升起的新星:李政道、楊振寧、王浩、殷海光……,看着這一個個世界級的名字,何先生點出了英雄輩出的原因:自由。首先是教學模式的自由,老師上課可以不用教材,不限範圍,往往信手拈來,不拘一格卻又博大精深。其次是政治氛圍的自由,從校長到學生,遵從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各種主義、思想、理念或激烈碰撞或高談闊論,可謂是百家爭鳴,暢所欲言。第三是用人的自由,學校真正實踐着任人唯賢、唯纔是舉的用人標準,不以文憑論英雄,像華羅庚、沈從文等人,均是連中學文憑都沒有的,但學校卻授之以教授之位,可見當時的學術風氣是如何的開明。

記得《南渡北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句話:大師遠去再無大師。讀完《上學記》後,我更清晰的感覺像何先生那一代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經歷、他們的思想以及他們對於人生的“悟”對於今天的我們,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是多麼寶貴的財富。只要用心去閱讀,我想,每個人都能從他們身上收穫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