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做新教育人——讀朱永新《新教育之夢》有感 3篇

讀後感5.34K

做新教育人——讀朱永新《新教育之夢》有感1

偶然間得到一本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之夢》,便讀了起來。朱永新教授是我國著名教育學者,他在書中給我們展現了一幅教育的美好畫面,讀後使人振奮。《新教育之夢》提出一系列教育的理想,給我們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觀察和認識教育的新視野、新視角。全書共分十章,分別是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體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和理想的父母。

做新教育人——讀朱永新《新教育之夢》有感 3篇

朱永新在《新教育之夢》中說:“讀書,是孩子們淨化靈魂、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因此,實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書香社會’,建立起‘書香校園’。”“理想的德育,應該重視讓學生與書本爲友,與大師對話,在人類優秀文化遺產中淨化自己的靈魂,昇華自己的人格……”因此,我們作爲國小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大量地進行課外閱讀,大力倡導學生誦背古詩詞,《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讀書不僅能提高孩子們的寫作能力,提高語文水平,增長他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陶冶情操,淨化靈魂,昇華人格,而這不就是我們做教師的最重要的任務嗎?鼓勵孩子們讀書,也許會使學生的負擔加重一些,玩的時間少了一些,但是當孩子們從書中得到快樂時,當孩子們從書中學會了做人的道理時,當孩子們的心靈受到了陶冶時,那麼這種所謂的負擔能使他們受益終身,這樣的好事爲什麼不堅持呢?我想,今後我們不僅要採取一定的措施堅持鼓勵孩子多讀書讀好書,還要在這方面加強指導。

通過閱讀《新教育之夢》,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爲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具備以下幾方面素質:

一、要有“激情”。

讀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夢》時,、讓你感覺到你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聆聽一位充滿激情富有詩意的大師在演講,特別有激情,我們用這種激情去感染學生,調動學生,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主客體的角色就會得到很好的轉換,課堂教學也就會很成功。

二、要有“愛心”。

有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很實在,一個合格的教師應當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重的老師。清晰地記得作者說過“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怎樣來“用心”對待我們教育,“用心”關注我們的每一位學生。教師富有愛心,可以給學生創造寬鬆愉悅的心理感受,便於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要有“責任心”。

有人讚美教師,把教師比作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也有人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管教師是蠟燭也好,還是人類靈魂工程師也好,都說明了教師職業的特殊與責任。作爲一個教師他除了具備足以勝任教學的專業知識外,教師的責任心是很重要的,因爲教師面對學生不僅是傳授知識與技能,而且要關注到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與發展,培養學生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對待社會。

四、要有“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

要勝任時代需要,教師必須具備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使我們很容易駕馭課堂,採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技巧來豐富課堂,調動和感染學生;另外,紮實的基礎,使我們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朱永新老師爲我們描繪了一個美麗的畫卷,作爲一名教育者,我則希望用自己的實踐行動追逐這個夢想。做一名好教師,讓孩子們尊敬,喜歡的教師,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孩子,讓他們感受到來自於我們教育者的愛。讓我們用夢想的翅膀呵護每一個孩子幼小純真的童真,讓他們快樂地成長。

做新教育人——讀朱永新《新教育之夢》有感2

當我捧起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之夢》,細細地讀着、品着、感受着、思索着,感覺特別親切,那是因爲《新教育之夢》有着獨特的親和力。

以往談到理想,我總覺得理想就是所謂紙上談兵,誇誇其談許多美好的東西,而真正能夠在現實中美夢成真的卻少而又少。而現在讀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之夢》卻有着新的感受。朱老師的教育理論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的,他在書中所使用的語言是平靜而又睿智,他用最明瞭的語言表達了最深奧的教育理論,在他的作品中,我沒有讀到成堆成堆的術語,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個獨特的風格:論述、抒情、問答並舉,既有邏輯嚴密的理性語言,又有老百姓習慣於說和聽的大白話,還有富有激情的詩句。可以說他的書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熱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經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實在令人敬佩。

《新教育之夢》第一章是《理想的德育》,讀完以後我深有感觸。正如朱永新老師所說的,德育應該是整個教育的靈魂,教育者應該把德育放在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要實現理想的智育、理想的體育、理想的美育和和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首先要實現理想的德育。而作爲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父母,也應該把德育放在第一位。聯繫現實的教育,我們雖然提倡的是教書育人,但是在應試教育前提下,我們不得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抓學生的學業成績上,因而事實上很大程度上育人是服務於教書的。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淡化德育的趨勢。正所謂“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分、分、分教師的法寶”,有了好的成績,你就有了一切。

在這種氛圍下,德育被淡化必然的。然而,世間文化的國際交流日益增多,良莠不齊的網絡文化的滲透,部分學生的人格缺失,少年犯罪觸目驚心。德育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不能坐視不管啊!否則,培育的人才無異於“病梅”,魯迅先生的那句“救救孩子”的警言又迴盪在我的耳畔。因而,我們必須端正思想,研究對策,把德育工作做好,培養有德行的有良知的'人才。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環,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否則,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爲非作惡愈大。”勿庸置疑,德育爲首的指導思想是正確的。對於我們來講,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真正從思想和行動上重視德育,切實研究好的德育方法。

作爲教育者,我們都知道,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說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爲人所掌握的。教育應該存在於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學生與學生的交往中,在學生與教師們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朱永新老師提出,理想的德育,應該重視在自然的活動中養成學生的德性,讓學生在遊戲和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境界。我們不能讓學生整天僅僅忙於上課和做作業,應該多給學生交流和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學生會學會如何與人交往,如何面對挫折,如何處理衝突,而這些道德不是靠簡單的說教就能奏效的。德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使學生自覺地創造真善美之人格。

在《新教育之夢》一書中,朱永新老師強調,理想的德育應該是:在自然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德性,用高尚的道德行爲的生動的實例來充實它,從感性的角度讓學生感受和領悟道德準則;通過讀書來淨化學生的心靈,把道德的體驗、感悟昇華爲道德的理性層次,上升到一種自覺的境界;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某方面的才藝,在美的氛圍中推進善的教育;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樹立起心目中的英雄,用英雄的高尚德行感化學生,內化爲學生的道德修養;科學合理地設置循序漸進的德育目標,形成層次遞進不斷完善的德育目標體系;重視師生間心靈的溝通,對學生偶然的錯誤和閃失,不求全責備,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對待,讓學生很自信地把優點放大,把一些不良的品行自覺地消除;幫助學生養成一種自己教育的習慣,使學生在陶冶情操,磨礪意志的過程中形成“不教自教”的自律習慣;在全社會形成“做人爲本”的共識,建立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合力。道德的教育不需要蒼白無力的說教,也不需要刻意的追求,它應該在潤物細無聲中進行,如果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能從這些方面把握德育的實質,理想的德育之夢已離我們不遠了。

讀完《新教育之夢》,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作爲新世紀的教師,我們應該不斷創新,勇於探索,心中充滿愛,向我們心中理想的教育邁進。

做新教育人——讀朱永新《新教育之夢》有感3

對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之夢》一書愛不釋手,每次談起此書,王軼璇都說受益良多、收穫頗豐。品讀朱永新的《新教育之夢》,字裏行間感覺似有一股甘甜清洌的涓涓細流。順溪而下,展現在眼前的是無限廣闊、無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園。在這教育的伊甸園裏,王軼璇看到了五個光芒閃耀的花環懸掛在高高的蘋果樹上,它們的名字叫作“德、智、體、美、勞”。看到了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諧向上的愛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夢》一書的序言中,朱永新講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真實故事:一位叫布羅迪的英國退休教師,在佈滿塵埃的閣樓上整理舊物時,發現了一疊發黃了的舊練習冊。它們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習作,作文的題目是《未來我是什麼》。那位老師突發奇想:把這些本子重新發到同學們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的自己是否實現了50年前的夢想。他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啓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羅迪的手中,他們中有功成名就的學者、企業家、官員,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過去了,布羅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維的作文本。他寫在作文本上的夢想是當一名內閣大臣,他認爲,在英國曆史上還沒有盲人進入內閣的先例,他要創造歷史。正當布羅迪猜測着各種可能,滿懷遺憾地準備把作文本送進一傢俬人博物館時,他意外收到英國教育大臣的來信,信中的內容讓他大吃一驚,同時也感動萬分。信中說:那個叫戴維的就是我,感謝您還爲我保存着兒時的夢想。不過,我已不需要那個本子,因爲從那時起,我的夢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腦子裏,沒有一天放棄過。50年過去了,可以說,我已實現了當初的夢想。今天,我還想通過這封信告訴我其他的30位同學,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戴維的行動使朱永新教授獲得啓迪:誰在保持夢想,誰就能夢想成真;誰能不懈地追尋理想,誰就能不斷地實現理想。

王軼璇感到很榮幸,因爲讀了朱永新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園裏屬於自己的那棵蘋果樹。因爲自己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有權利和責任分享朱永新愛的教育、理想教育的夢想,並用它提醒和改寫自己從今往後的實踐和追求。也有一顆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跳躍的心。

讀了《新教育之夢》一書之後,王軼璇不再怕自己老了怎麼辦?不再問自己還要教多少年書?還可以跳、唱多久?因爲她知道了“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朱永新說:“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後重複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人,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王軼璇追求作一個實實在在的教師;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老師;一個自信、自強、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不斷挑戰自我的老師;一個善於合作,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師;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老師;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