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馬克思主義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5.14K

馬克思主義讀後感(多篇)

馬克思主義讀後感1

這些天讀完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這本書在培養人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素養,提高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方面,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所選篇目力求突出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本原理。

一直以來,馬克思作爲共產主義的先驅者和締造者爲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個19世紀是在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國家,正是由於馬克思的主義的傳播,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相繼出現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偉大舉措。馬克思之所以偉大歸咎其理,莫過於思想的偉大,馬克思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在創立新哲學的過程中站在徹底的唯物主義立場上,堅持了徹底的辯證法,從而在人類認識史上第一次給“批判“以正確的規定,說明了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他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馬克思理論探索的一生就是反思的一生,他在19世紀40年代創立新哲學過程中與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以鮑威爾爲代表的青年黑格爾主觀唯心主義的自我意識哲學以及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的三次偉大的決裂。縱觀馬克思的一生理論活動,他曾對人類思想史上的優秀文化成果進行過兩次的大綜合。第一次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時期,馬克思在揚棄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等理論學過程中,創立了唯物史觀;第二次是在馬克思的晚年,馬克思在研究認人類學的過程中,反思自己以往的理論,寫下了大量的人類學筆記及有關論著,對唯物史觀做出重大發展。黑格爾在談到如何研究哲學時有一個一場精彩的名言——哲學就是哲學史,這是因爲,真理是過程,任何真理的發展都必須經歷一個從片面到比較全面,從不深刻到比較深刻,從相對真理到道絕對真理的漸進歷史過程。

我們作爲新一代莘莘學子,必須把實現人生價值與祖國的發展聯繫起來。以前周總理的目標是爲中華民族的崛起而讀書,現在我們應該爲祖國的強盛而奮鬥,我們可以說馬克思是勤奮的天才,經常不分晝夜的工作,在動盪的日子裏很多時候都是通宵達旦的工作,直到身體實在不能支撐的時候才停下來稍作休息,他對工作的熱情與執着值得我們學習。

馬克思的許多著作是思想史的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我們作爲21世紀的接班人,有充分理由信賴他,遵從他,把他的思想解放事業繼續傳承下去。

馬克思主義讀後感2

作爲一名基層宣傳工作者,必須要樹立“四種意識”,即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陣地意識。 基層宣傳工作,是一項嚴肅認真的工作。如何做好基層宣傳工作關係到能否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的大問題。實際上,宣傳工作也是對基層各方面經驗的總結 和整體的形象設計,而且也是輿論監督和思想引導的總和。所以,宣傳工作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而是一項非常重要且有一定難度的工作。那麼,怎樣才能把這項既重要又有難度的工作做好呢?我認爲,要做好宣傳工作,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做好宣傳工作,要掌握好一個最基本原則,即宣傳要講究分寸。因爲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宣傳工作有錯誤認識,他們通常把宣傳與“吹捧”、“貼金”等字眼相聯繫,對宣傳工作持有偏見。因此,搞好宣傳工作要講求策略,拿準火候,注意分寸,要謹用誇大之詞、慎用虛浮之語。

第二,宣傳要做到三勤:眼勤,腦勤,手勤。即勤於觀察,勤於動腦,勤於練筆。在日常工作中,要善於觀察生活中的閃光點,善於培養自己的創作熱情和寫作靈感,並及時記錄和編寫,用流暢而優美的語言真實傳遞誠摯的情感和美好的信息。

第三,宣傳要善於總結。宣傳工作,應體現工作中的亮點,挖掘更深一層的有重大教育意義特色的閃光之處,用精闢而又不脫離實際的語言加以理性的總結並進行重組設計,做到不僅實事求是,而且又能夠從繁雜的工作中發現具有本質性和發展方向的東西。

第四,宣傳工作者,不僅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還要有大膽開拓、勇於創新的'精神。重點要對內容、形式等諸方面進行精心策劃和設計,要做到體現大局意識和服務第一的基本思想。

第五,要做好宣傳工作,需要領導的重視和支持,需要將精神鼓勵與物質利益相結合,不能一味搞精神鼓勵。

站在宣傳工作的前沿,基層宣傳工作者在推進基層黨的建設中,理應發揮先鋒作用,自加壓力,轉變作風,堅持“三貼近”原則,貼近基層、貼近實際、貼近羣衆,始終做到眼往下看、心往下沉、勁往下使,充分發揮"排頭兵"的作用,爲推動黨的建設再上新臺階做出積極貢獻。

馬克思主義讀後感3

首先我想談談信仰馬克思主義與研究馬克思主義的關係。我認爲,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研究宗教不同,馬克思主義不僅僅是我們的研究對象,還是我們的信仰。研究宗教不一定非要信仰,或者說爲了更客觀地研究宗教等問題,爲了得出更科學的結論,置身事外的非信仰狀態更理想。但是,研究馬克思主義不同,研究馬克思主義與信仰馬克思主義不矛盾。研究馬克思主義首先要信仰馬克思主義,相信馬克思主義是真理,信仰共產主義;但同時,這種信仰是“我知道我相信”的理性信仰,是建立在前人和自己的研究基礎之上的,不是非理性的盲目迷信。盲目迷信就可能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與堅持馬克思主義反而背道而馳。

邊閱讀,邊思考。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主要途徑就是閱讀。但是馬克思一生著述太多,卷帙浩繁。有人說如果馬克思有什麼缺點的話,寫得東西太多算是一個缺點。文字多,如何閱讀便成爲一個問題。地毯式通讀當然是全面、也是必要的,並且,一些經典篇目是要反覆熟讀、精讀的。在熟悉經典篇目的基礎上,我個人更傾向於專題式閱讀,帶着問題進行閱讀。這樣閱讀效率會高些,大腦也處於活躍狀態,有所期待會更容易激發靈感、獲取有用信息。當然,閱讀與發現問題是互動的循環,通過閱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動力將閱讀導向深入,很難說先有閱讀還是先發現問題,這似乎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精一點,兼其他。這其實也就是博與專的關係。我個人認爲研究馬克思主義要具有廣博的視野。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所決定的。這又涉及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是什麼、也就是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問題。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理論界關於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界定一直存在分歧,目前存在的理解和判斷有這樣兩大類:

第一類是從外延角度,把馬克思主義分爲原本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引申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原本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是指馬克思本人創立的科學理論體系,列寧曾經從這個意義上運用馬克思主義,他說:“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引申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指的是繼馬克思、恩格斯之後,他們創立的原本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與不同時代特徵和不同國家國情相結合提出的新理論。列寧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是此種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

第二類是從內涵角度,學者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對馬克思主義的本質作出不同的界定。第一種認爲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科學世界觀體系;第二種認爲馬克思主義是關於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學說;第三種認爲馬克思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學說;第四種認爲馬克思主義是關於資本主義的科學;第五種認爲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學說。應該說,五種對馬克思主義本質的界定都有其合理的一面,都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的一部分本質,但是任何一種界定都是對另一種界定的否定,都帶有片面性,從而也就難以全面反映馬克思主義的本質。

我個人比較贊同從整體性意義上來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本質。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體現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容是一個整體,按照列寧的說法,馬克思主義包括哲學唯物主義、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和階級鬥爭學說“三個組成部分”。而且三個組成部分是一塊整鋼,將任何一個部分割離出去都會影響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儘管人們對列寧的這一說法有一些不同看法,實際上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來源和理論內容的確還包含許多豐富的因素,但總體而言,列寧關於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說法能夠一定程度上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的整體性。

需要指出,在談到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時,其組成部分與涉及的學科是兩個問題,如果將兩者混爲一談,人們立即就會質疑,馬克思主義不僅包括三個組成部分,還應該包括政治學、社會學,甚至還包括人類學、歷史學、宗教學等。如此理解的馬克思主義不僅成了無所不包的知識大雜燴,而且潛含着使馬克思主義面臨被肢解的危險。早在1980年,海爾布隆納就在其著作中批評說:“從一開始,馬克思信徒們的著作的一大特色就是把馬克思的著作加以可悲的分割,對其作出了種種相互牴觸的解釋。而在最近這些年來,這種分割則日益明顯,解釋也更加分歧,確實很難找到把整體統一起來的因素。”這是由知識論的致思取向所導致的後果。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整體,對於這個整體的任何知識論的肢解和折衷都是對其整體性的損害。對於這種整體性,晚年恩格斯在一封通信中指出,“馬克思的東西都是互相密切聯繫着的,任何東西都不能從中單獨抽出來”。

但是,目前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現狀確實存在學科分立、各自爲營的現象,專業劃分非常明顯。我不想過多談這個問題,這不是今天的主題,但我個人認爲研究馬克思主義要在本專業領域精耕細作的同時,拓寬視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國外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學科所涉及的問題都要關注一些,文學、歷史、社會學等也要讀一些。從生理上而言人是雜食動物,精神上也應如此。我個人做得也很不夠,但這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鑽理論,聯現實。我們常常強調研究學問要理論聯繫實際,研究馬克思主義尤其如此。因爲馬克思主義本身就不是書齋裏的學問,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馬克思早就說過:“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我們今天重新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當然要密切聯繫現實,這既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本真精神,也是實現理論創新的生長點。

其實,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的很多問題,既是重大理論問題,也是重大現實問題,因爲馬克思主義本身的實踐性質,很難將理論與現實分割開。比如,當前熱議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煉,能說只是理論問題,與現實不相關嗎?再比如,現時代,如何理解馬克思意義上的“無產階級”概念?是不是像西方學者所說,是馬克思創造出來的一個神話呢?如果是,承擔解放人類的革命主體都不復存在了,馬克思的歷史觀立即就面臨被解構的危險;如果不是,又如何根據馬克思的文本回應這些挑戰和攻擊?我認爲這些問題既是理論問題又與現實密切相關。如果通過深度閱讀原著,能對這些問題作出徹底的、具有說服力的解釋,將有利於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研究。

馬克思主義讀後感4

在複習馬原時,我才第一次較爲認真地閱讀了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內容,因而有幸瞭解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我個人知識水平而言,我覺得他的哲學還是很符合客觀規律的,這激發了我對馬克思主義的興趣。再加上生活在一個據說是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政黨領導下的國家,被衆多的自稱是爲最廣大人民利益服務的共產黨員帶領走向傳說中無比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我不得不對這氾濫的而又神祕的馬克思主義進行更爲深入的瞭解。

《馬克思主義原着選讀》類的書一般都涵括了馬克思、恩格思、列寧、斯大林、、、和當家的胡BOSS的著作。我讀的這一本有點不一般,它沒有包括斯大林的著作,不過鑑於他已經被二十大打倒,沒有他也就無所謂了。讀完這本書後,我對這些革命家的寫作風格有了很直觀的感受。

馬克思與恩格思的文章言簡意賅,理論性極強,具有鮮明的攻擊性和批判性,理解他們的作品需要一定的哲學、政治經濟學、歷史基礎(主要是西方的),由於我在這些方面還有所欠缺,所以讀起來十分吃力,耗時長卻沒有完全理解。

列寧的文章主要是對兩位思想先驅者的作品的詮釋,不過不得不說,他的詮釋比原着更理論,讀他的文章就好像在讀康德的哲學著作,晦澀難懂。列寧先生的作品在我看來,比較適合作研究文獻,而不適宜作閱讀材料。

的文章是我最喜歡的,語言通俗易懂,舉例豐富洽當,聯繫中國實際,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解讀、宣揚。他的《認識論》、《實踐論》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進一步、更深入的理解,我們的馬原課本上關於矛盾論,辯證法,實踐論等講述都取自他老人家的著作。他的其它作品,如《新民主主義論》、《論十大關係》等,針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很多富有指導性的意見,他同樣也認識到經濟的重要性,認爲要先發展經濟,才能發展社會主義,這是我從來沒有想到過的。就單看這些作品,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和理論家了。讀他的作品輕鬆愉快,又能充分理解。

的文章很實際,他是在之後思想混亂、經濟蕭條之際,根據這些現實國情,把自己的意見用比較通俗的語言發表出來,這些意見現在看來可能理所當然,可在當時真可算的上是石破天驚了。在改革開始之前,他還寫了《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思想》,對思想進行自己的解讀,這樣解開了左傾主義者的思想包袱,也統一穩定了全國思想,消除了改革可能帶來的一些混亂。作爲改革的總設計師,他又根據改革中現實情況,見招拆招,提出了很多指導性的意見。因而,小平同志的文章實用觀很強,語言口語化,其中很多獨特觀點都具有重要意義。要想了解中國,他的文章不可不讀。

江總的文章就開始變成死板的官樣文章了,比八股還無聊,最可怕的是,這些無聊至極的文章還要全國黨員去學習、體悟,唉,可憐的幹部!他的文章不能確定是否出自其本人,閱讀時只需看小標題和段首句就可,其它的就是對這幾句的反覆翻譯。但可喜的是江總的書還不是最無聊的,胡BOSS的書延承並發展了中國的官樣文章,評價他的文章是味同嚼蠟都是高估了。不過這些文章也不是出自親筆,這也不算是對他的不敬了,這些以胡BOSS爲名發表的文章只用看標題就行了,瀏覽小標題就是浪費時間。

總的來說,我對馬克思主義中的科學社會主義持懷疑態度,但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是很贊同的,我認爲他的哲學符合人類的科學。而對於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我不太瞭解,就不敢胡亂評價了。

馬克思主義讀後感5

讀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後,對於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觸。因爲人的有機體需要能量輸入,所以人要吃飯。要吃飯,那是“必然”的;吃什麼飯,什麼時候吃,吃多少則是偶然的。同樣,因爲人是有機體生命,而有機體生命總會經歷生長、成熟、衰弱、死亡這樣的過程(自然法則),所以人總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麼時候死,以什麼方式死則是偶然的。今天起來發現路面是溼的(結果),我們推測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澆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場大雨,我們會用肯定的語氣說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溼的(必然)。我們習慣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找到最終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種對事情窮根究底的求知慾望,古希臘人面對紛繁蕪雜的世界想找出這個世界(存在)的最終解釋,從泰勒斯的世界起源於水到柏拉圖的理念,人們不滿足於對事件的經驗解釋,希望找到一個最終的必然的並經得起理性考驗的解釋。

辨證法大師黑格爾對偶然和必然及其關係的演繹達到了辯證邏輯的頂峯“偶然的東西正因爲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種依據,而且正因爲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沒有依據;偶然的東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規定自己爲偶然性,而另一方面,這種偶然性又寧可說是絕對的必然性。”馬克思主義繼承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成爲自身哲學的方法論基礎。對偶然和必然的認識自然也有了更加純熟的解釋。但是有一點不足之處是,在歷史觀領域,經濟決定論的思想也時常爲世人所詬病。經濟決定論的思想,給人一種宿命論的歷史主義印象。經濟無疑是強有力的推動歷史前進的物質基礎,但是歷史事件的發生充滿了不以物質多寡爲條件的變數,心理的,外在因素的,傳統習俗的,偉大人物的個人作爲都是相當不可忽視的因素。歷史必然性的說法往往會引起人們的厭惡之感,因爲必然性漠視了個體的作爲,個體的意義。

人類社會正在走向全球化,這是後現代的一種趨勢。人類開始從狹小的個人空間中走向一種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頻繁的信息化時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說教越來越得不到認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時代,人們談理想,談人生意義,所指向的是一個永恆的必然領域:真理的,價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現在的人還相信這樣的永恆世界恐怕不多了,那麼人生到底怎樣纔有意義呢?(面對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實的偶然中,並用自己的全身心去體驗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個世界的樣子。沒有必要去相信這個世界必然要發生什麼——因爲那是虛假不可信的——,也沒有必要去追求一種所謂永恆不變的真理——因爲根本沒有不變的、永恆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實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來而已,並沒有什麼大不了。

明天對我意味着什麼,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麼樣會發生什麼。但是我確信的是,明天對於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於今日和昨日;對於別人也一樣。馬克思說的好:解釋世界的不如改變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