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大醫精誠》的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1.32W

《大醫精誠》的讀後感多篇

《大醫精誠》的讀後感1

昨天晚上,正準備休息,看到老婆正在播放一位老中醫講解孫思邈的《大醫精誠》節目,感覺這篇關於醫道醫德的文章特別不錯,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於是今天專門度娘了一下,找到後,通讀幾遍,特別喜歡,於是便截圖下來,以自勉。

袁樹珊《命理探源》“星家十要”篇說:“先君子課讀之暇,嘗以醫卜二學授阜曰:讀書而達,固可身列廟堂,爲蒼生造福;讀書而不達,亦可藉一藝以自立。昔賈誼有云: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良以卜可決疑,醫可療疾,同爲民生日用所必須。”

自古醫易同源,古之善醫者,亦善易通卜,像卜筮名家王洪緒,命理大師袁樹珊,都是名醫世家。一生從醫從卜,兩不相誤。兩位名家不但醫術精湛,而且易學造詣也高深無比,王師所著《卜筮正宗》以及袁師所著《命理探源》都是命卜的經典之作,是後人習命習卜的必讀之書。

古之醫易名家在從事醫易的過程中,不但要求自己醫術易術精湛,而且特別重視德行,像孫思邈所著的《大醫精誠》,還有袁樹珊先生的《星家十要》讀起來,讓人深深地感動,倍感親切,特別是《大醫精誠》中所述正像觀世音菩薩的大願一樣,讓人覺得溫暖敬畏。那種不講貧富賢愚,不論仇親,只要有病痛找到自己,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不正是觀世音菩薩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境界麼?對比古人,想想自己,簡直是無地自容。

一個人的心胸,決定了他的層次,所以在今後的易卜過程,還是需要向古人學習,不但在技術上精益求精,更要在易德上更進一步,以來人之苦,視若自己之苦,以來人之念爲己念,以人爲本,以己爲末,精誠待人,至誠感召來人。

《大醫精誠》的讀後感2

大醫精誠,精者,醫術高明;誠者,醫德高尚。讀了孫思邈先生的《大醫精誠》方纔瞭解到,所謂醫者,乃智者、仁者、德者也。

作爲一名合格的醫生,首先要具備的是“智”,是能力,治病救人的能力,否則其它都無從談起。要知道,學醫這條路是永求無盡的,我們不可以把途中某個美景當作終點站,只能稍作停歇,繼續向前。這條路,你走的越多,你所懂得的才能更多。曾經聽老師說過,學醫是沒有盡頭的,你只能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只有擁有一顆持之以恆的心纔有資格走上這條路。

一代藥王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告訴我們:“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一個醫德高尚的仁者,應有五柳先生縱情山水、閒雲野鶴般的隱士情懷,不求名利,不求聞達;又要有諸葛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滿腔熱血,一旦入世致用,則心繫天下蒼生。而今醫學界,用一句毫不誇張的話來說,若尋心懷大仁者,寥若寒星。治病求醫,貧富之差、親友之別、老幼之差早已不足爲奇。在患難之前,有幾個醫生能夠做到不瞻前顧後、自慮兇吉。醫術精湛,很是重要,可爲名醫,但多一“仁”字,即爲蒼生大醫!

《大醫精誠》不僅向所有醫務工作者展現了優秀的醫者該有的精於醫術,誠於患者,細心博愛,心繫蒼生的崇高品質,也向所有醫務工作者傳遞着時代人們最強的吶喊:渴望獲得平等而便捷的醫療。《大醫精誠》向世人昭示的那一片更爲廣闊的至精至誠、心繫蒼生的天空,那是一片真正屬於醫者的光明的天空,它驅散了迷失在黑暗中的陰霾,照亮了前方奏響起航號角的路。作爲醫生的我們也要意識到我們肩上的重任又何止是扞衛人類的健康。無論我們身在何方,無論我們身份貴賤,只要我們是一名醫務人員,只要我們銘記至精至誠的信念,只要我們保有同情慈愛蒼生的心靈,我們就有義務推動醫療的公平和發展,哪怕只是一點點,我們也可以成爲一名大醫。

衡量一名醫生的成就絕對不能是金錢、地位和權力,而應該是醫術、貢獻和口碑。我們身邊從不缺乏醫術精良、醫德高尚、踐行大醫精誠的好醫生,在他們眼裏,患者臉上絲許的微笑是對他們最大的讚許,他們希望得到是社會的認可,病人的健康和自我的慰藉,他們知道在精湛醫術的背後醫者還應該有良心。

“博學至精,明德至善”,身爲醫生的我們必將矢志不渝地奉行《大醫精誠》向所有醫生展現的優秀醫者的高山景行,將大醫作爲人生的目標,在推進醫療平等、醫學發展的道路上毅然前行。德藝雙馨薪火傳,杏林春色意闌珊!

《大醫精誠》的讀後感3

《大醫精誠》一文出自藥王孫思邈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醫學典籍中論述醫德的一篇極重要文獻,爲習醫者所必讀。既然已決定投身杏林,不論專業還是業餘,必然要通讀此文。週六晚上,我打開老師發過來的《大醫精誠》原文,以自己淺薄的文學知識並對照着現代文翻譯。

讀完全文後,我第一個最強烈的感想就是“學醫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說到困難,首先是醫道本身對於專業的要求非常高。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不同的病,外在表現可能一樣,相同的病,外在表現又可能不一樣,做爲一個醫生如何能夠準確地判斷病症併合理地治療,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也許需要經年累月的學習與實踐方纔能夠摸到門檻,“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在學醫的道路上,我需要認識並正視困難,不懈怠,不道聽途說,不盲目自大,在專業的道路上踽踽而行,不求速成,但求無愧於心。

第二個強烈的感想是“做醫生不容易,做一個好醫生更是難上加難”。拋開醫術上的困難,在醫德上要能守住本心,正如《中庸》所言:“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所謂醫者,應不以病人的身份有所區別對待,不因病竈的各種性狀感覺不適而趨避之,不因外界的干擾而亂心神。在當今社會的功利和浮燥的氣氛下,保持本心,本身就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當然,我本身學醫的初衷是希望能夠學到一些知識,爲家人減輕病痛。但在學習的入門過程中,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又讓我對於“醫者”這個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以功利學醫,不以求財學醫,並且如果我將來能夠學有所成,一定會發自本心地盡我所能,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

當然,作爲一個不甚堅定的唯物主義者,我對於文中的“不用活物作藥”略有不解,因爲別說以活物用藥,平時我們吃飯也是葷素搭配,有魚有肉。何況若說“萬物皆有靈”,平時摘的草藥不也是有生命的嗎?此外,對於文中所提到的“陰陽報施”言論,我也同樣認爲可以拋開神鬼之說而換個角度理解,那就是爲醫者,應秉持“敬畏之心”,守正持中,在醫學的道路上“見自己,見天地,見衆生”。

以上爲本人對於《大醫精誠》一文的粗略見解,若有不當之處,還望先生批評斧正。

《大醫精誠》的讀後感4

風華正茂的歲月裏我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爲生命之花的綻放而孜孜不倦,霓虹繁華的世界中我們依然心境平和地安坐桌前只爲探尋那神聖生命的奧祕!當歲月漸漸磨平年輕的棱角時會不會也麻木了我們悸動而敏感的心靈?當我們有一天不得不迷茫於生存本身而爲生活所累時,是否會忘記自己滿腔熱血時對萬物蒼生許下的承諾?遙望千年之前,蒼生大醫孫思邈正用一雙洞悉世事的眼睛凝望生命,正用一雙悲憫衆生的手醫治百病。他將一種“大醫”的智慧傳之後人——那是洞穿人性之後對生命的瞭然和珍惜,是親身經歷人間疾苦後對生命的尊重和同情,是深入普遍的生命從而能夠跳脫出自己的生活舞臺之後的無私和忘我。大醫謂精誠,“精”於高超的醫術,“誠”於高尚的品德!

醫學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一個醫生若無精良醫術,即使厚德仁心,也不能救人於疾患危難之中,不能被認爲是一個合格的醫生,醫德縱然也成爲一句空話。“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俞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茲矣”。醫生必須精進醫術、仔細診斷,才能正確得知病情,準確用藥。健康所繫,性命相托。醫生的服務對象是人,分秒中決定着一條性命的`去留、一個家庭的悲歡,因此作爲醫生需時刻謹慎,一絲不苟,如履薄冰,如臨深淵。除了細心行醫以外,醫生還要有紮實深厚的醫學基礎知識,“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我們尚在醫學基礎知識學習期間,只有勤懇奮鬥、持之以恆,才能爲以後的行醫打下堅實基礎,而在臨牀工作時,更要精益求精,學而時習之。醫學博大精深,非一朝一夕就可以領悟,即使能領悟所有,也有更多未知的醫學原理等待去探究,只有讓年輕躁動的心平靜下來,不好高騖遠,不急功近利,才能真正步入醫學的聖殿。我們這些醫學生所謂的聞雞起舞,所謂的低調拼搏,失去與擁有,放棄與爭取,既格格不入,又息息相關,甚至互相轉化。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經歷軀體與靈魂的考驗,我們才能在疾病面前鎮靜自若,纔有可能在死亡面前重獲生命的權利!救死扶傷,解除病人的痛苦,維護病人的健康,是醫務工作者的神聖職責。醫務工作者除了要有過硬的業務技術外,要有一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心,決心拯救人類的痛苦。

孫思邈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我不禁感嘆:這些話裏蘊藏着怎樣的博愛和對蒼生的憐憫。作爲醫者,他看透人生百態;作爲茫茫衆生中的一員,他和所有生命個體一樣歷盡滄桑。他看着眼前的生命,濾過表面一切浮華,用心體會患者的痛苦,關注生命本身,也只關注生命本身,還原生命的本色。

他將“誠”字發揮到極致,“至誠者”又怎會盲目行醫,將生命棄若塵土?我相信,在任意領域求精至精之人必對人世間有一種公開或隱密的熱愛。貧苦與羞辱多加的中國近代,中華民族被列強推向了生存的邊緣,連溫飽都已成了問題,何言求醫問藥。悲慘萬象深深刺痛着每位醫者的心。許多國外和本國的醫生放棄優越的生活條件,隻身來到這片硝煙瀰漫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生命譜寫着“醫魂”!也許紛飛的炮火將他們掩埋,也許汩汩的時光將他們的名字沖淡,但他們有一個共同而不朽的稱呼“醫生”。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與此”,在一千多年前,孫思邈如是說,而一千年後的今天,千千萬萬的醫者依舊是如是行。這些年,由於醫患關係的緊張和大衆信任的危機,白衣天使的形象正經受着前所未有的社會地位貶低,而“醫生”這個詞曾經帶給人們的溫暖和安慰正慢慢地被人淡忘,整個醫療行業也被重重地籠罩上委屈、迷惑、無奈,有些醫生因此喪失了自我。人的確有貴賤,貧富,老幼,美醜,可是,誰可以輕視這些人的生命以及生命之後的故事?醫生的使命不就是爲了使這些生命永遠充滿活力,張開雙手擁抱明天嗎?我實在不能理解爲什麼有些醫生僅僅是爲了病人沒有醫療費而放棄對他的治療,難道他們就聽不見那些對生命的熱情的召喚嗎?我實在不能理解爲什麼有些醫生必須收紅包才能認真的爲患者服務,難道做好本職工作必須用金錢才能衡量嗎?就連有些醫學生,只知道考取高分數而不知道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沒有“見彼苦惱,苦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何其可悲!然而幸運的是,更多的醫生還是在堅持着默默地工作、不懈地奮鬥,因爲,在他們的心中,奮鬥的方向一直都是幸福感和意義感!

立志成爲醫者的人大多心懷善意,溫柔敏感,對人世間的疾苦有一種特有的感知力,只不過這種感知力過於平淡以至於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漸行漸遠……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銘記“健康所繫、性命相托”的重任,履行“救死扶傷”的諾言!即使當我們慢慢的融入世俗,踏着紅塵的腳步前行,伴隨我們的仍舊是生命至上的信念,心中充盈的仍舊是博愛衆生的仁慈……

《大醫精誠》的讀後感5

古有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醫者懸壺濟世,造福世人,是世間不可缺少的職業之一。

大醫精誠,學醫貴在學精,貴在真誠。孫思邈先生幼時多病,爲治病散盡家產而致家道中落,這爲他日後從醫奠定了基礎。古時,醫者乃是一個卑賤的職業,即使它能救人於苦難之中。與仕途相比,學醫遠沒有做官那樣具有誘惑力。作爲一個傳統的封建家庭,孫思邈的父親希望他踏上仕途,然而孫思邈意在從醫,將借來的醫書藏於經典之下偷偷閱讀,悉心鑽研,在這裏我們看到了先生的真誠。先生由自己的身世想到了全天下的疾苦百姓,因此他放棄了仕途而選擇從醫,放棄了榮華富貴而選擇了貧賤卑微。在先生的從醫生涯中,先生四處蒐集醫藥典籍,學習民間醫術,著有《千金要方》,先生全身心的投入醫學事業,不斷精化自己的醫術,先生的事蹟讓人敬佩。

大醫精誠,學醫貴在追求極致。這無時無刻不在告誡我們從醫的根本“修身,明德”。醫者醫術固然重要,憑此可救人於痛苦之中,而醫者的德行則更爲值得關注。一位好醫生不僅僅要擁有精湛的醫術,良好的德行也不可缺少。每一位醫術都應該守住自己的底線,做一位純粹的醫生,做一位孫思邈先生一樣的醫者。

大醫精誠,醫學是博大的。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他們都是醫學的範疇,二者相互補充,相輔相成。中醫所強調望聞問切,於西醫同樣有所體現,就比如說我所選擇的影像學,說白了就是中醫中的“望,聞”,不過更加直觀,更加方便。因此我們應該打破人們的醫學誤區,打破人們總要給中醫西醫分出個高下的觀點,中醫西醫本屬同源,不過表現形式不同,並無高下貴賤之分。

韓非曾有言:“人處疾則貴醫”。這句話是十分真實的,健康時無人會關注醫生,只有疾病出現時人們纔會求助醫生。其實人們並不一定只有在生病時才能求助醫生,醫生也不僅僅只會治病那麼簡單,醫者可以對你的生活習慣提出有利意見,幫助你更好,更健康的生活。因此醫生也可以充當健康助理這一角色。

大醫精誠,醫學博大精深,需要我們不斷探索,需要我們不斷修身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