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6.27K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精彩多篇)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一

“哲人有他們的烏托邦,畫家有自己的理想國。思特里克蘭德一無所有,除了他的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改編自著名畫家高更的經歷,講述了一個四十多歲的證券經紀人,遵從內心聲音,爲了追求理想而拋妻棄子的故事。月亮象徵着理想,而六便士則代表現實。單看故事介紹,這是一個情節俗套落人下乘的狗血勵志成功學故事。而他開頭接近三分之一的冗長背景介紹更是一度勸退我。

但此書其實和傳統的勵志文學大不相同。它的主人公是一名三觀極度敗壞的人,爲了夢想拋棄沒有經濟來源的妻子與兩個尚未成年的孩子,毫無道德觀念,搶走恩人的妻子甚至害死她。作者也毫不掩飾對主角思特里克蘭德的厭惡,借旁觀者之口袒露他對倫理道德的冷漠、他的混蛋與噁心。而矛盾的是,作者也熱情地描述出思特里克蘭德被夢想控制着的,不顧一切的。瘋狂炙熱。正是作者如此矛盾的筆觸,塑造了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天才畫家形象。

初讀本書,我幾度想過放棄。思特里克蘭德着實令人反感至極。可讀到後面,對他的心態又不由得演變爲同情。思特里克蘭德的原話是:“我必須畫畫兒,我由不了我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裏,不管他遊得好不好,反正他得掙扎,不然就得淹死。

這不禁令人思考天才到底是幸運抑或不幸。儘管這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在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地獄變》中就有提及。衆人眼中的天才往往伴隨着潦倒,孤僻,不被世人理解。但他們異於常人的天賦也是世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才心中波瀾壯闊雲海翻涌的情感或許難以被作家的拙筆描繪出十分之一,但毛姆筆下這一句我反反覆覆讀過很多遍,似乎得以管中窺豹瞅見一點隱約的輪廓。單從理智方面考慮,思特里克蘭德似乎並不想燃燒自我全情投入於藝術之中。但情感燒灼着他身不由己,只能憑藉求生本能去畫畫。儘管在畫畫過程中思特里克蘭德也是快樂的,可他終究是被迫的,他的人生別無選擇。

但《月亮與六便士》講述的遠不止這些。很有意思的一點在於,思特里克蘭德一輩子窮困潦倒,挖心掏肺畫出的作品一副都沒有賣出過,甚至受盡同行與外行的嘲笑,欣賞他的人寥寥無幾,能懂他內心世界的卻沒有一個。最後他毫無尊嚴地死在一個無名島上,死前瘋狂畫了一屋子的畫全部付之一炬。思特里克蘭德一生沒有嚐到任何天賦所帶來的名與利,但他受盡了天賦賜予他的苦痛。書的結尾,思特里克蘭德還是聲名遠揚,僅剩的幾幅畫被炒出天價。但我看來就落了下乘。我希望思特里克蘭德從未知名過,畫筆給予他的從來只有只有他繪畫時的快樂。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二

天才總有讓人無法理解且偏執的內心,可以強悍,可以柔軟,他們不爲任何人而存在,只爲追求自我。從一個平凡忙碌、擁有幸福家庭的普通男人,到流浪巴黎追求夢想的藝術家,查理斯纔是一個純粹的藝術家,據毛姆說他是以高更的生平爲原型而創作的,但是兩者之間又不是共通的,所以查理斯有自己的靈魂而不是高更的仿造。

當他一無所有、生活困頓的時候,一個畫家欣賞他、讚美他,給他提供食物和住處,好生款待。可是他卻勾引畫家的妻子又拋棄了她,他就是這樣一個“怪咖”,無法被常人所理解。就像後來畫家所說的那一段話“天才總是讓人無法理解,人們通常要對他有超乎尋常的包容”。我想,畫家應是懂得他的,懂得那樣一個偏執狂的內心。

再看書中那兩個深愛過查理斯的女人,總讓我想到羅丹的情人——卡米爾。卡米爾身世坎坷,卻有着對藝術敏感而火熱的內心,如果不是羅丹,想必她的光芒會更加燦爛奪目,只可惜她愛的是那樣一個男人,他的世界永遠只有自己,即使有星光,也只是陪襯。卡米爾將她最美的年華獻給了他,她對羅丹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我們可以透過羅丹的作品看到卡米爾的血肉甚至靈魂。但當我看見不隨流俗於世的少女變成一位癡坐於瘋人院的瘋婦時,終於恍然大悟,有時候,愛也是一種殘酷。查理斯就如羅丹一樣——不愛她們,女人只是他創作的靈感和源泉。從前讀這本書,厭惡極了這個自以爲是、傲視一切的男人,如今回首,發覺這無關專情和濫情,只是價值觀、人生觀不同,而正是因爲不同,纔有他不平凡而超脫的生活。

此時此刻,心中唯有平靜,有無上的敬畏與駭然,那是對藝術和追求藝術者的尊崇。記得和我的繪畫老師閒聊時,他曾說過,“藝術是一個很小衆的東西,大衆的東西往往不能被稱爲藝術,而人們大多不懂真正的藝術,盲目地追捧和藝術品的利益最大化,也使其漸漸失去了本真。”真正藝術的美,從未被世人所見——正如查理斯最後將畫作付之一炬。

有多少人能堅持自己的夢想,即使虛無縹緲也義無反顧,有多少人能不被繁華塵世牽絆,不顧一切?

寫到這裏時,耳機裏放着《浮誇》的最後一聲,那麼悲哀無奈,聲淚俱下,彷彿是在現實中受到的所有委屈,也彷彿是內心糾纏如困獸般的彷徨掙扎,就像現實與夢想的遊離。

是執着於現實中卑微的六便士,還是嘗試觸摸皎潔高貴的月亮?

跟隨《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查理斯,淨化塵封許久的心靈,追逐最純淨的夢想。沉醉其中,於海風輕拂時,迴歸本真!

評點:鄭文龍

文題“又讀寂寞”可視爲作者對《月亮與六便士》一書中主人公查理斯所代表的藝術家的生命剖析與哲理解讀。文章的前半部分即以“天才”的偏執越俗及其與世俗大衆的對立爲立論點對《月亮與六便士》一書敘事進行了主題建構。可見此讀書有感並非僅是故事層面的雜感,而是涉及到精英意識與大衆流俗、藝術天性與公共道德等諸多方面的深入思考。文章的後半部分更將話題拓及藝術的非功利屬性與藝術家的生命形態,以此表徵着夢想與現實的巨大鴻溝以及懷揣夢想者的內心糾結與心靈困境。終以對夢想的追求、迴歸本真爲收束,體現了作者文本理解與感悟的深度。此文的一大特色是文思的遷移能力與感悟力,如由查理斯遷移於羅丹的情事,由繪畫老師的論斷遷移於畫家趙無極的鮮爲人知,由藝術家的窘迫處境遷移於迴歸本真的心靈訴求,凡此論域的層層拓展將主題不斷昇華,觸及到了最具共性與人性深處的心靈處境。然而,作者就與外部世界的互動關聯上讀出了藝術家這一羣體及更廣泛意義上的寂寞處境,卻未曾在藝術家及奮鬥者的內心豐盈與生命外化上悉心留意,亦是稍有遺憾之處。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三

最初閱讀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爲書名吸引了我,很好奇爲什麼這本書叫《月亮與六便士》,便讀了這本書。

剛讀到書中主人公特里克蘭拋妻棄子拋下一切,遠走他鄉,從倫敦去了巴黎,沒有給出任何理由時候,我能想到的就是他外邊有人了,不然怎麼可能一個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的人突然之間可以一切都不要,遠走他鄉呢?他的妻子還有他家裏的朋友親戚們都覺得他肯定外邊有人了,議論紛紛,說什麼的都有。

後來,有人前往巴黎,在一個破舊不堪,亂糟糟的小房子裏找到了他。當時的他,穿着一件破舊的諾福克夾克,鬍子拉碴,好多天沒刮,雖很邋遢,卻神態自若。瞭解所有的事情真相後,才知道他不是因爲不愛他妻子,也不是因爲他身邊有別的女人了,而且因爲他想畫畫。多不可思議,一個四十歲的中年男子,就因爲想要畫畫,什麼都不要,在所有人看來他是瘋了,可只有他自己知道,再不開始,就真的晚了。過後,妻子知道了後,同意離婚。說了一句:“他要是因爲外邊有女人了,他會回來,可他是因爲想要畫畫,就不會回來了”。

就拿當下來說,處在大數據的科技時代,又有多少人會像特里克蘭那樣,不顧一切,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可他就是做到了。即便是生活貧困潦倒,即便是病魔纏身,他都沒有放棄。他對理想的追求和熱愛達到了我們所不能理解的境界,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挺深的,雖然理想和現實的距離有時候真的很遠,但讓理想照進現實多半大概就是比別人多了一份執着、多了一份堅持、多了一份勇氣。所以有夢就去追,不要在該奮鬥的時候選擇放棄那個本可以發光的自己。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四

讀這本書的經歷有些曲折,天才畫家梵高和高更的故事一直很傳奇,得知《月亮與六便士》中主人公的原形是高更,而且《月亮與六便士》的名氣很大,便想一探究竟,想看看書中到底寫了什麼故事。先是從圖書館借,沒能借到,只借到了一本作者毛姆寫的評論其他著作的書,想着同一個作者,應該也不錯,結果書中所涉獵的故事都不太瞭解,讀不下去,心裏有些失望。後來有幸從朱老師那裏借來一本,書到手便立馬讀了起來,也許是期望太高,前幾章作者只鋪墊了一些事情,很無趣,心裏有些小失望,此書就被擱置一邊了。突然有一天朱老師發了一些關於本書的評論,很有意思,又有了趕快讀完此書的興趣。

本書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講述思特克里蘭德放棄美滿家庭,穩定社會地位,追求繪畫理想的故事,書中主人公爲了追求夢想,不畏生活的貧窮,無視病痛的折磨,幾十年來從不後悔,這種做法也許只有天才才能做到。此書越往後越精彩,思特克里蘭德最後和土著人結婚,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小島上,每天畫畫,得了病後依舊堅持作畫,眼睛瞎了仍然阻擋不了,他的遺言是死後要把掛滿壁畫的房子一起燒掉……他是用生命在畫畫。

雖然小說的故事有些誇張,我想作者正是想要通過這種對比來表達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月亮高高在上,虛無縹緲,六便士很不起眼,卻很實在,兩者差距很大,但都不可或缺。在生活中,我們埋頭奔波忙碌的同時仍需擡頭仰望月亮,不忘追求夢想,只有這樣生活才更有意義。

最後特別感謝朱老師,能讀完此書,多虧了朱老師!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五

重讀這本書時,比起體會“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這次我更在意書中人物的感情細節,邊讀邊在腦子裏不斷拼湊那些忘得差不多的情節。

中間讀到某些描述時我都非常生氣,覺得他真的是個冷漠自私至極的王八蛋,憑什麼拋妻棄子之後還一副理所應當的樣子,又憑什麼認爲自己拯救了一段荒唐的婚姻而如此漠視他人的生命,且讚歎男人才有高貴的靈魂,嘲諷女人只是依附愛情而活的蠢貨。

後來仔細想想,他身旁滿是人性的矛盾、拿愛情來矯飾的控制慾以及虛榮的社交,既然世俗都沒有多好,也該允許有人反抗。如果他的內心真的受到某種牽引,又怎麼能忍受循規蹈矩地配合着妻子的虛榮過完這一生。想到這裏又覺得他真是個勇敢真實的理想主義者,他的語言反映出來他的靈魂更是極具魅力,總叫人能輕易地站在他那邊。

作者在書中都極少爲他的冷漠無情找藉口,這顯得人物更加真實,也讓我反思着我是否應該更加客觀地看待書中的人物,而不該拿他與我腦子裏設想出來的追求藝術的完美形象做對比。

但個人還是覺得劉勇軍的那個譯本比較好讀。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六

前段時間把社交網絡暱稱全部改爲“斯特里克蘭”,不知道爲什麼,對這個人充滿深深的敬佩,羨慕那樣的人,但自己卻不敢成爲那樣的人,雖然自己一無所有,但拋棄所有,追求自己所喜歡的事,真是太難了。

這幾天,單位來的來,走的走,圍城啊,裏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到底想做什麼,自己也一直找不到答案,但真心想改變,如果改變不了自己,就換個環境吧。讀《月亮與六便士》是在那段特別頹廢的時間,我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麼,日記上寫的滿是掙扎。

40多歲,我會在做什麼,不敢想象,斯特里克蘭在他40歲的時候,拋棄家庭事業,獨自一人去學畫畫,哪怕他畫得並不好,甚至少有人買,都到了難以維持自己基本生活的地步,但他還是繼續畫,畫畫真的讓他瘋魔。前不久,一個碩士研究生重新參加大學聯考,選擇自己喜歡的醫學專業,26歲,還可以有夢想,對比我這條鹹魚,真的太閒了。

40歲以前,斯特里克蘭是一個普通市井小民,按部就班的工作,爲生活、事業奔波,跟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區別。40歲以後,他放棄所有,選擇去畫畫,自私到了極點,對,完全就是以自我爲中心的人,對妻子完全不管不顧,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還是會有這麼多人喜歡,唉,這真是個瘋狂的世界。

羨慕那些不顧一切追求自己所愛的人,我是做不到了,瞻前顧後,猶豫不決,但其實想想也沒什麼可以失去的,可自己想得到的,也不知道啊。你得賺錢,你得養活自己啊!怪這個社會,不給人機會,那還是有那麼多人把握住了機會。只能怪自己,真的所有東西都是自己做的決定,每次選擇都有風險,做不到拋棄一切,就學會勇敢承擔吧。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七

塵歸塵,土歸土。

在《月亮與六便士》裏沒有找到的答案,都在塵土裏。

由此我對藝術心生敬畏,對藝術家心生悲憫。他們的人生有那麼多的不同,而平凡的生活必然是大同小異才真實可靠。

不恰當的說,偉大在於另類。正如書中所說:也許藝術是性本能的體現。

我們會再一次發現,凡是真實的偉大的,都無從評判。

查爾斯斯朱蘭在而立之年毅然決然的開始了“走自己的路”,沒有任何繪畫基礎卻在求安穩的年紀推倒了自己命運之碑重新艱苦卓絕的琢磨一遍,最後在大火中新碑被燒成白屏,彷彿他從來沒有來過。

他在四十歲前循規蹈矩盡責任,四十歲以後沒心沒肺追逐夢想。人的一輩子,都是分兩段的吧,一段是社會想要的,一段是自己想要的。很顯然,自己想要的與社會想要的格格不入,所以路走得異常艱辛。在世時其價值幾乎無人看中,離世後又一次印證了藝術的時間價值定律。其實對於“查爾斯斯朱蘭”們來說,創造了什麼及其價值都不重要,那份追逐的勇氣和過程更性感。

這本書前三章類似梭羅的《瓦爾登湖》前三分之一的寫法,一開始是交代書的邏輯背景,與細節比較疏離,看着有些晦澀難懂。幸好譯者是個性情中人,保留了外國名著的“粗俗”特色,讀起來更真實入情。

查爾斯斯朱蘭所呈現給我們的勇氣、毅力自己對人生價值的宗教般的信仰與踐行,是本書的核心財富。如今世界及其紛繁複雜,機會很多險惡也很多,在選擇這個命題裏,人生的意義被哲學和心理學再一次清晰的描述和呈現出來。究竟要怎麼活纔不算碌碌無爲了無生趣,究竟要做一個怎麼樣的人才配活着,究竟要追求什麼的價值和意義纔不虛人生走的這一遭!在這些根本性的宏大命題裏,“半路出家”或許是一種選擇。

我願意相信,什麼時候出發都不晚。更願意相信,所有的“異樣”都是繪畫“素材”的積累。我們不是一定要特立獨行,但如果有需要的話,我們可以特立獨行得奮不顧身。

至於藝術和愛之間是否真的不能共存,我想查爾斯斯朱蘭的人生藝術歷程並不足以驗證清楚。當在《我們仨》裏看到楊絳先生說錢鍾書先生就像個小孩除了做學問什麼都不會時,我確認了所有選擇必然有些巨大的犧牲,機會成本一直都在。

謀生和追求始終是矛盾統一的。

最後我想說,我們需要的並不是偉大,我們的夢想所追求的可能不過是一把火的幻生幻滅。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理解和寬容是我們對生命最好的成全。所以我們不必過多的談理想,不能以身體爲代價去拼搏,只管趕路,莫問前程。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八

無數讀書公號推薦過的毛姆這部長篇,一口氣八個小時讀完,然後義無返顧甘願成爲推薦者的擁躉,希望有更多人讀到它。毛姆描摹人物簡直活靈活現,英國式的反諷暗喻堪稱登峯造極,不論斗轉星移世間萬物如何裂變,人性最深處的東西俱是相同,用尖酸刻薄的文字寫出更深刻叫閱讀者駭顏,如果有人不喜歡這樣的文字,準是他描摹人性太過赤裸太過精準。每個章節的精彩部分我都想評論,又覺得蒼白無味的旁白辭不達意,一閱到底的慾望不忍打斷,即便長篇累牘的敘述也頗有樂趣,無暇顧及它的現實意義,只覺得說的真就是這麼回事!

第一人稱講述所見所聞真好,看上去很客觀,其實很主觀,他在文中巧妙地表達他能寫而不屑於寫的俗套手法,狡黠又智慧。這類雲淡風輕與己無關的寫作風格現在比較常見,看似沒心沒肺,實則更具迷惑性。小說題目與小說內容豪無關係,我覺得沒必要非要套上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名頭牽強附會,我猜沒準作者在考慮書名的時候恰巧擡頭看見月亮,低頭看見桌上的六便士,這般理解更如作者所願,僅此而已。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九

毛姆在中國的讀者心目中有着比較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因爲他是爲數不多的來過中國的歐美作家,1909年到1910年期間,毛姆沿着長江流域一路旅行,寫下游記若干,並以中國爲背景創作了長篇小說《面紗》;另外一方面是因爲《月亮和六便士》這本書,嚴格來說這並不是毛姆最好的小說,但是因爲作品本身帶有的屬性,展現了藝術攫人的力量,在文藝青年中口口相傳。

簡單來說,如果你要走上文藝之路,請先看一遍《月亮和六便士》。書中文字的犀利,人性的洞察,藝術的表達已經被反覆談論了很多次,這一次,我們來談談有趣,八卦一下這本書相關人物。

毛姆和高更有沒有交情?

雖然毛姆從來沒有承認過,但是評論界一直公認《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是以法國後期印象派大師高更爲原型進行的創作。書中毛姆以第一人稱的身份講述了他和這名天才畫家的故事,雖然毛姆在多本小說中應用了這一手法,但結合到原型這一說法,我們不妨八卦一下毛姆和高更有沒有可能是認識或者有交情的呢?

毛姆1874年出生,1965年去世,他的作品很多,足跡也遍佈全世界,也曾經長期生活在巴黎,但他的活躍期間主要是二十世紀上半葉;高更出生於1848年,去世於1903年,他的活躍期間主要是19世紀70-90年代。毛姆寫出處女作《蘭貝斯的麗莎》是在1897年,在此之前他只是英國一家醫院的學生,而且毛姆真正在文藝圈聲名鵲起是在1907年的幾部戲劇;而1897年高更已經進入人生中的最後幾年,在馬克薩斯羣島上孤獨地生活並於1903年去世。所以,從理論上來講,兩個人是沒有任何交情的,甚至有可能的一種情況是,在高更去世前,毛姆都沒有聽說過這個人的名字。

據說毛姆在周遊南海羣島的時候,在塔希提島上發現了高更畫的窗板,從而產生了靈感,從而才創作出的《月亮和六便士》,但這是一本小說,而不是傳記,而且毛姆也從來沒有公開說過原型是高更,因此這件事情其實是要打個問號的。

思特里克蘭德到底是不是高更?

翻開高更的生平,對比《月亮和六便士》,會發現思特里克蘭德和高更最大的幾個相似之處在於:他們都曾經做過股票經紀人,他們都在中年時辭去工作並與家庭決裂然後從事繪畫,他們都去了塔希提以土著人的方式生活相當長的時間,他們都是生前窮困潦倒而在死後成爲了偉大的畫家。

但是兩個人不同的地方也比比皆是。首先國籍就不一樣,思特里克蘭德是英國人,辭職後纔去了巴黎,但高更是土生土長的法國人。思特里克蘭德後來去了塔希提並且在那裏重新結婚生子畫畫,到死也沒有離開過,也沒有再與外界聯繫,並從始至終保持着昂揚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高更雖然在塔希提生活了相當長的時間,但是他曾經帶着在塔希提創作的畫作回到巴黎辦展,失敗後重回塔希提,窮困潦倒下一度自殺,後來又去往馬克薩斯羣島,並在那裏去世。

書中的思特里克蘭德在拋家棄子要去搞創作之前,似乎與文藝圈沒有任何交集,也不熱愛她妻子的那些文藝圈聚會,離家出走開始畫畫好像是突然間靈光一閃的樣子,所以一度被家人懷疑是跟人私奔去了巴黎,就連毛姆也沒有清楚地解釋他這樣做的動機,似乎僅僅是憑着藝術對於他靈魂深處的那種感召而依然走上這條道路。高更雖然做了類似的事情,但是就好理解許多,高更一開始就在做買畫投資的`交易,也是一名業餘畫家,混跡於印象派畫家圈子,和畢沙羅的交情還不淺。在1883年辭職成爲一名職業畫家之前,高更其實就已經小有名氣,1876年他的一副作品還入選了巴黎沙龍,這可是相當高的認可了,所以高更最終決定辭職開始追求藝術,其實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邏輯。只不過印象派當時還沒有這麼高的地位,巴黎的著名畫家也是一抓一大把,當畫家基本就等同於生活沒保障,應該是高更家人的極力反對導致了他與家庭的決裂。

書中的思特里克蘭德性格異常怪癖,不愛跟人打交道,甚至連自己的作品都不肯輕易給人看,更不拿出去賣,似乎創作只是爲了最純粹的對藝術的終極追求;但是高更不是這樣,那個年代的畫家全都不是這樣,雖然我們聽說過很多不被當時的世人所認可的畫家,但是他們都會努力地到處去推銷自己的作品,因爲他們如果不這樣做就會餓死,更何況他們還要喝酒喝咖啡泡妹子;高更也是如此,他的社會活動相當頻繁,參加了印象派的幾次畫展,還辦過個人畫展,他一度是印象派的中堅人物,是梵高的崇拜對象,只不過後來他的個人風格發生了重大變化,與印象派正式決裂之後,他才陷入了作品無人問津的境地,孤獨地踏上了塔希提。所以說高更的藝術人生有大氣有大落,而思特里克蘭德的藝術人生從來就沒有起過。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十

我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平庸的一生好像欠缺點什麼。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裏卻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這種安詳寧靜的快樂好像有一種叫我驚懼不安的東西,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變遷和無法預見的刺激,我是準備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滿布的海灘的。

毛姆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單槍匹馬的戰鬥。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孤獨的來到這個世界,又孤獨的離開。儘管在人生中的不同時間段都會有人來陪我們走過一段生命旅程,但是沒有誰會是誰永遠的陪伴,我們註定孤獨的走過自己的一生。

劉同在《你的孤獨雖敗猶榮》中有這樣一句話:有一種孤獨,不是做一些事沒有人陪伴,而是做一些事沒有人理解。我們當中有的人可能一生都在執着地希望被人所理解、所承認,但這個願望似乎很難達成。

現實社會中的鐘子期和伯樂總是那麼的可遇而不可求。可是不被理解,不被承認又如何,只要我們遵從自己的內心,過着我們自己心中所想的生活,孤獨又算得了什麼呢?無論如何,請一定要記住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我們都只是滾滾向前的時代浪潮裏微不足道的一員,我們疲於生計,日復一日的重複着索然無味的生活。

我初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主人公是個瘋子,他不僅放棄了體面的工作,還拋棄了自己的妻兒,而這僅僅只是因爲他頭腦中突然冒出的一個荒誕的想法。但是現在我卻認爲斯特里克蘭德是一位勇敢的人,在衆人都只看見滿地的六便士時,斯特里克蘭德卻擡頭看見了自己的月光,爲此他拋下一切不停的流浪,最終流浪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畫筆譜寫了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

日復一日的枯燥生活漸漸磨平了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耐心,我們不再對安穩生活以外的東西產生興趣,我們慢慢地成爲了一個個只會賺錢的機器,沒有思想,沒有靈魂。但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也許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曾有過那樣一輪明月,那樣一方田野,但未必人人都會有像斯特里克蘭德那樣放棄一切重新開始的勇氣。

也許只是我們心中某一時刻突然冒出的想法,也許我們會覺得它很荒誕,但是人的一生總要爲了自己而活着,爲了自己心中所想瘋狂一次又如何,願所有人都能充滿着激情去對待生活。我希望我們所有人都能夠擡頭看見自己的明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