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新版《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7.43K

新版《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多篇

最新《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大全1

讀這本書是因一位繪畫老師的介紹,也是因這本書的名字看起來很有趣,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講述了主人公恩特里克蘭德是個在倫敦做事的證券經紀人,他有一個富裕和美滿的家庭:妻子漂亮,喜愛虛榮,兩個孩子健康快樂。按理說,他應該滿足於這種人世的快樂纔對,儘管這種生活未免太過平淡。但是,就在他們婚後的第17個年頭,他突然離家出去去了巴黎,拋棄了令外人羨慕的事業和生活。就在人們以爲他的出走是因爲有外遇的原因時,人們發現的事實是:他原來只是爲了畫畫。這時的恩特里克蘭德沒有任何的繪畫基礎,也沒有任何人教過他這些,他也不打算向任何人學習什麼。在外人看來,他簡直瘋了,他開始變得生活窘迫,幾次險些因飢餓和疾病而死。他畫的畫也完全不像個樣子,總是在原有的事物上進行破壞,除了有個蹩腳的畫家把他當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會買他的畫,事實上他也從不輕易賣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拒絕了愛情和家庭,拒絕物質和慾望,一心追求個人精神的自由和藝術上的美,孤獨地生活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裏,艱難地跋涉着。他不需要錢,但有時金錢會束縛他,他不停地流浪,最後來到了塔西提島上與土著人生活在了一起。這時的他看起來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個土著人作妻子,他們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裏作畫。在他因麻風病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但卻在他的住所的地方畫的壁畫前整整面壁坐了一年,直到死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遺言焚燬了這一切,甚至沒有留下一根木頭。

這本書看着可能會讓人覺得糾結,與以前看到的東西完全不同,習慣於用自己是常人的標準去衡量那些有個性的人,覺得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自身夢想的追求有些傻,但那些精神層面的東西本就不能用任何物質來衡量。我們並不必非要去理解那些爲了夢想而放棄一切,甚至生命的人,但至少我們要學會尊重他們,必竟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夢想的權力。

作者始終對超出自己認知範圍的人事抱有了解的慾望,並千方百計地接近他們,研究他們,最終有所體悟。

主人公在已不年輕的時候,放棄了體面的工作和溫馨舒適的家庭生活,踏上艱辛的學畫作畫之路。

從此衣冠楚楚的證券經紀人開始流浪,而當現在的生活越背離原來安逸的生活環境他離自己的理想就越近,靈感也不斷涌現,當他徹底拋棄自己的肉身的時候,他精神中最具有藝術氣質的一面終於通過他留在塔希提小島上的畫凸現出來。主人公在塔希提島上貧病交加悲慘死去的一幕令人震驚,這和其留下的驚世名作被毀一樣讓人惋惜卻又無耐。主人公的行爲真的是讓人不知道該怎樣評價,從來沒想到有人會爲了自己的理想進而做到這種程度,不管對誰來說應該都是不容易的,但他做到了。

藝術家貧病交加的死去的故事很多,這本書的作都通過主人公的悲劇探討了該如何對待天才、個性這個嚴肅的話題,在常人眼中,天才,藝術家總是特立獨行、行爲怪異,讓人們覺得不管是生活上還是精神上都無法達成共識,進而難以讓人接近。但正是因爲有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世界纔會如此多彩有趣。

最新《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大全2

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的行徑沒有人能夠理解。在異國不僅肉體受着貧窮和飢餓煎熬,而且爲了尋找表現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後,主人公最後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最終找到了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

他同一個土著女子結婚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後世震驚的傑作。在他染上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妻子在他死後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通過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藝術的產生與本質、個性與天才的關係、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問題。同時這本書也引發了人們對擺脫世俗束縛逃離世俗社會尋找心靈家園這一話題的思考,而關於南太平洋小島的自然民風的描寫也引人嚮往。

《月亮和六便士》問世後,就以情節入勝、文字深刻在文壇轟動一時,人們爭相傳看。在小說中,毛姆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借“我”之口,敘述整個故事。這篇小說的原型是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這更增加了它的傳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讀者的關注。

何爲美,我覺得小說對思特里克蘭德在塔希提島上的茅棚裏完成的那副畫作的描述就是終極的美。講述者對畫作以及思特里克蘭德精神狀態的細緻描述,讓我激動的渾身顫抖,我彷彿和作者、主角一樣,觸摸到了美的終極奧義一般。這種激動甚至在讀完全書後依然存在,揮之不去。當然,一如最完美的美永遠是不完美,這種觸摸到美之終極奧義的畫作被了無遺憾的思特里克蘭德一把火燒掉了。直到這個時候,我才明白書名——《月亮和六便士》的含義。毛姆用月亮和六便士兩種象徵詮釋了主角——思特里克蘭德的一生。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現實與卑微,象徵着思特里克蘭德之前平淡無奇的人生。而月亮代表着崇高,象徵着他拋棄自己之前的一切跑到原始的塔希提島上只爲追求終極之美的短暫後半生。一正一反兩個意象,充滿現實的張力,卻凸顯了思特里克蘭德的偉大——他用一生巨大的代價完成了夢想,用畫作解構了“美”這個極其抽象的概念。

現在看來,思特里克蘭德的故事在現實的語境下更多了勵志的意義。現實中,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樣爲了追求心中的夢想可以徹底放棄之前的一切。他用極端的敢想敢做詮釋了夢想在他心目中的重量。毛姆塑造的這個人,平凡的外表下永遠燃燒着一顆赤子之心,時刻準備着爲了追逐終極之美而放棄一切。所以,他走的那麼突然卻又徹底,因爲夢想在他心中比什麼都重要。當然,最後看來,他的夢想實現了,是偉大的,雖然代價是那麼大。他甚至爲了他的夢想耗盡了一生,如燃盡的蠟燭一樣,在夢想實現之後迅速地黯淡,熄滅。或許,他可以像一個普通人一樣過着平平淡淡的人生,安享晚年的天倫之樂。可他卻選擇了夢想,也就選擇了悲壯。

當然,很多人都知道的是,思特里克蘭德這個虛構的名字背後是一位現實中著名的畫家——高更,而他的名作《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裏去?》正是這段逐夢之旅的最好註腳。

最新《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大全3

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就是作者坐在你旁邊和你講他聽說的,他接觸的,他研究的一個“異類”的畫家的故事。說他另類,是因爲故事主人公年過中年的查理斯·思特里克蘭突然放棄作爲證券經紀人的成功事業和美好幸福的家庭——溫柔賢惠的妻子,一雙可愛乖巧的兒女,離開自己的家鄉孤身一人去往法國巴黎,住在骯髒的旅館過着潦倒的生活,只爲學習繪畫。倘若,思特里克蘭學習繪畫是爲了完成自己一個年輕時候的願望,開始決定專注自己的興趣,這倒也爲世人理解,畢竟在功成名就或者事業略有所成,衣食無憂,解甲歸田享受單純器物之樂的人也不在少數。然而,思特里克蘭在巴黎不名一文,經常一天只吃一頓,有時候甚至一頓也沒有。或者,我們把他這種做法理解爲破釜沉舟,追求出色的繪畫技藝,希望有一天能夠一舉成名,一幅畫便能夠賣幾百萬。這也能夠爲少數翹楚理解,畢竟成大事者必有常人沒有的勇氣和魄力。但思特里克蘭不給任何人看他的畫,也不賣畫。甚至在一個唯一特別欣賞他的人爲他的推銷,他也惡言相對。最爲極端的例子的是,在他彌留之際,讓他的妻子答應在他死後將用帶病之軀花費幾個月完成的及其壯麗詭譎的壁畫付之一炬。

“異類”的還有他的殘酷,自私和毛姆不厭其煩的提及的粗野的透露出慾望的面容。

這樣的“異類”當然爲文明社會不容。毛姆並沒有特別列舉任何思特里克蘭受到的排擠和厭棄。相反毛姆告訴我們他受到了一個並不高明但鑑賞能力極高的畫家的認可。戴爾克·施特略夫接濟他,爲他推銷畫,在他因病垂危時候將他搬回自己家悉心看護,最後甚至賠上了自己摯愛的妻子。對於這些思特里克蘭非但沒有感激,反倒是認爲戴爾克·施特略夫自作自受。讀者在這樣敘述中,對思特里克蘭的厭惡一點一點地加深。

寫到這裏,才發覺了毛姆的高明之處,他將思特里克蘭設計成一個表達能力很差,話語極少人,即便有也都是寫極其惡毒的話語,而且整部小說很少有關於思特里克蘭的正面描寫。即便是思特里克蘭稍顯正常的表達,毛姆也特意強調那是自己根據思特里克蘭的手勢,表情和不成句子的詞語中揣測出來的。

講述並不是一氣呵成,倒像是兩個朋友偶爾見面,幾個月或者幾年,見面的時候又想起上一次聊到過某個人,於是繼續補充故事的進展。所有其他的人講述的思特里克蘭的事情,毛姆也像女生八卦告訴別人“我也只是聽說”那樣告訴我們,他也只是聽說,而且那個說的人也很靠譜。我彷彿看着他說完之後提起杯子喝了口水,又接着回憶思特里克蘭的其他事情。

結果,雖然小說提供了很多思特里克蘭的片段,關於所有關於思特里克蘭的內心思想全靠讀者自己揣測。

厭惡加深,但小說並不是以厭惡爲終結。不然,這樣的情感訴求也不會成就《月亮和六便士》這本經典。只是不知道從什麼開始,我也同作者一起對思特里克蘭產生了同情。作者是在思特里克蘭的畫裏感受他內心的掙扎。儘管作者嘗試道出那種不明晰的感受,這種感受無論如何也無法傳到到我的內心。我想是因爲缺乏繪畫的藝術修養吧,沒有經歷過看一幅畫時,內心產生激盪的情緒,於是無法移情。

我的同情或許始於作者提及他給戴爾克·施特略夫的妻子繪畫。施特略夫得知妻子背叛他和思特里克蘭在一起之後,在自己畫室看到思特里克蘭給妻子畫的裸體畫時頓時羞惱萬分,正欲舉手撕破之際,他還是被這幅畫給震懾到了。按作者的說法,這是一幅透露着美與慾望畫。也許,思特里克蘭內心便是一直被這兩種東西糾纏着,讓他就像被“魔鬼給纏住了”。

更深的同情或者理解來自於思特里克蘭譭棄了忍着病痛創作的巨幅壁畫。思特里克蘭捨棄文明生活,來到了南太平洋羣島的塔希提島。在這裏,他沒有被當做“異類”,只是一個比較特別的人而已,就想這裏的每一個人都有着自己的特別一樣。他甚至在這裏找到了個“不打擾”他的妻子愛塔,過着幸福的生活—至少靜謐幽深的叢林給了內心的平靜。

小說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敘述主人公之外提及的他曾遇見過的同樣被他人看做異類的人,還有一段論述家鄉——出生地和另外一個家鄉與異類之間的關係。

“我認爲有些人誕生在某一個地方可以說未得其所。機緣把他們隨便拋擲到一個環境中,而他們卻一直思念着一處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處的家鄉。在出生的地方他們好象是過客;從孩提時代就非常熟悉的濃蔭鬱郁的小巷,同小夥伴遊戲其中的人煙稠密的街衢,對他們說來都不過是旅途中的一個宿站。這種人在自己親友中可能終生落落寡臺,在他們唯一熟悉的環境裏也始終孑身獨處。也許正是在本鄉本土的這種陌生感才逼着他們遠遊異鄉,尋找一處永恆定居的寓所。說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隱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癖好,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神祕地感覺到這正是自己棲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家園。於是他就在這些從未寓目的景物裏,從不相識的人羣中定居下來,倒好象這裏的一切都是他從小就熟稔的一樣。他在這裏終於找到了寧靜。”

直到整篇小說讀完,我也還不明白,爲什麼小說的名字是“月亮和六便士”。百度百科詞條的解釋是月亮和六便士對應的是理想和現實,這樣的解釋並不讓我滿意。

最新《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大全4

讀了兩遍《月亮和六便士》,對毛姆的這個並不算很長的名作所知還是甚少,姑且聊一聊自己膚淺的看法。

之所以讀毛姆的這篇名作,是因爲之前不知在哪裏看到一名篇介紹,略微知道這部小說的主人公的原型是高更,抱着借讀小說了解一些繪畫藝術的功利目的,開始了閱讀這部以前並不太在意的小說。通讀後,發現自己這個功利想法落空了,自己對繪畫的瞭解,並沒有增加些許。或許,這是對我如此功利的一個嘲諷。

從我所涉獵不多的文學作品來看,竊認爲小說要不因爲情節曲折離奇取勝,要不因其擅長刻畫人物見長,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卻如同一箇中間派,既談不上情節的跌宕起伏,刻畫人物較一些文學作品也無太多過人之處。但是,作爲名篇,這部小說的獨特之處,對人性的剖析卻是其極其出彩之處。

一般的人作爲一個社會性羣居動物,對周圍人的看法極爲在意,哪怕外在的事物,其實對內心並沒有最終的傷害,但是爲了獲得社會的認同,人就會屈從外部的影響,最終自己都不瞭解自己,成爲浮萍,隨波逐流。無論是在世俗眼光中看來,是平庸的普通人,還是所謂的成功人士,概莫能外。如果硬要說有區別,無外乎浮萍大小不同而已,最終也是流向同一個方向。這點,在斯特里克蘭德太太身上表現的非常鮮明。

當得知她丈夫棄她和孩子而去追求繪畫的夢想時候,她要求作者不要告知外人她丈夫棄她而去的具體原因,對外只稱是丈夫攜情人私奔。這個原因,在外人看來很容易理解,她也能得到其他人的同情和支持。如果外人知道她丈夫是爲了追求繪畫夢想而拋棄她,周圍的人肯定難以理解,她肯定也會成爲很多人的笑柄。

當斯特里克蘭德死後名聲顯露,她又緊緊抓住自己是名畫家遺孀的頭銜,抓住世俗的功名。如此種種,在作者看來,極爲諷刺。但是,站在世俗人的角度,她的做法也格外正常。所謂求仁得仁,世俗人只要表面上的功成名就,且早已把它作爲信條,深深地紮根在心底深處,絲毫不能動搖。或許,這不值得推崇,但也無不可。

《月亮和六便士》中借斯特里克蘭德的話,說了很多在現代社會看來對女性不敬的話,對女性做了很多在現在看來有失公允的判斷,女性在看書過程中,心裏難免有些膈應。但是,撇開本書成書的歷史背景,某些說法,在現在看來,仍有普世意義。

女性,深窺其內心,真的感性多過於理性,對待愛情,較男人認真的多,也偏執的多。施略特夫太太對待斯特里克蘭德的感情,就很好的體現了這點。

當施略特夫請求她照顧斯特里克蘭德的時候,她極力反對,就是她女性的潛意識已經意識到,只要她與斯特里克蘭德朝夕相處後,肯定就會發生不好的事情,她的貞潔和良心要求她對得起施略特夫。當施略特夫把斯特里克蘭德接回後,她所擔心的終於成爲了事實。她對施略特夫的感情,原本就是建立在很不牢固的基礎上,斯特里克蘭德這個外力一介入,很快就沖毀了這個籬笆扎的並不深的感情小屋。

遺憾的是,斯特里克蘭德本身都掌控不了的極端人性摧毀了她,女性對感情的偏執也摧毀了她,讓她走上了不歸路。其實細究起來,施略特夫太太對斯特里克蘭德的感情,可能也不算愛情。然而,這肯定不是作者在本書中着重強調的,我也不敢囉嗦太多。

即便施略特夫太太的結尾讓人傷感,仍需說明女性是這個世界上最堅韌的動物,或許只有斯特里克蘭德這樣被心中慾望牢牢掌控已忘卻人情倫理的男人才能與之匹敵。當斯特里克蘭德拋妻棄子後,斯特里克蘭德太太馬上自謀生計。斯特里克蘭德太太或許虛榮,或許有點市儈,但女性的堅韌卻從未拋棄她。同樣,施略特夫太太走上不歸路是個悲劇,卻也可以看作女性堅韌的表現,幻想破滅了,她可以付出生命,這份決絕,這份悲壯,不也是女性堅韌的一種表現嗎?愛塔不也是如此嗎,即便斯特里克蘭德深染重疾,她不離不棄,堅決執行斯特里克蘭德的遺願,其忠貞也着實讓人動容。

通篇看來,作者探究最多的還是藝術家的人性。斯特里克蘭德在拋妻棄子之前,對人際交往雖然不是很擅長,但是至少場面上稍微應付得過去。但是當他棄家出走後,他彷彿成爲了一個天外來客,人情倫理對他不起一絲作用。他可以捨棄作爲丈夫和父親的責任,拋妻棄子。他在得到施略特夫的幫助後,接受了施略特夫太太的棄夫跟隨,完全就是忘恩負義的行爲。他的身上有太多矛盾,或許正如書中其他人所言,作爲一個天才,他也揹負了太多負擔。

他的慾望控制了他,讓他離經叛道,做出了很多在世俗看來絕不能接受的舉動。他控制不了自己,他也在苦苦掙扎,細思之後,這也成爲作者同情他的理由。但或許就是這諸多矛盾,是一個天才所必須揹負的,上天在給予他一個東西的時候,必然要拿走另外一個東西。

其實上天是公平的,對待天才如此,對待我們平凡人也是如此。正因爲如此,天才雖然有不少爲世人所不容,但世人應該寬宥他們,正因爲他們的揹負,才留給我們非常有價值的東西。這些東西,突破了我們普通人的天花板,某些方面,讓我們的文明前進了一大步。所以,作爲普通人,我們應該感謝天才的揹負和付出。

除了以上人性的剖析,對女性的解讀,此書最着重的應該就是人應該怎樣度過這一生的靈魂拷問了。爲了追求繪畫的夢想,斯特里克蘭德會在不惑之年,不顧世俗眼光,拋妻棄子,從頭開始。亞伯拉罕放棄唾手可得的光明前程,成爲一個檢疫師,如此等等,無不體現了作者對人應該如何度過一生的詰問。或許借用《明朝的那些事兒》中的一句話可以說明這一問題,“以自己的方式,度過這一生。”

最新《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大全5

看的太粗太快以至於當前的理解還停留在表層,即故事情節上,但分明能夠感受到作者對人性、對本能、對愛情甚至人生的有力刻畫,這段話大概可以描述合上書的瞬間:真是恐怖,一個超凡脫俗的君子,一下子像鯉魚一樣一言不發了,那個充滿誘惑的人,把你洗劫一空,使你一文不名。這不是在理論上的,我被宰的鮮血淋漓。

斯特里克蘭自然是靈魂人物,“我說的偉大,和時來運轉的政治家或平步青雲的軍人無關…”。開篇這句便讓我想起他的名言,“人時刻要培養自己的偏見”,儘管還不甚理解其含義,但這話的確帶有偏見。這其中有些人的偉大確是“源於自身的品質,而非他們的地位”。當然,這個細節太微不足道。

布蘭奇的下場讓人感觸。泰戈爾有詩云:第一眼就心動的人要怎麼做朋友。如果你還聽過弗洛伊德說“當你做小的決定時,應當依靠你的大腦,把利弊羅列出來,分析並作出正確的決定;當你做大的決定,如尋找終身伴侶或理想時,你就應該依靠你的潛意識,必須由你的心靈深處的最大需要爲依據”就知道這句詩寫的多麼至理名言。

儘管如此,她依然是個可憐的女子,不知是該同情還是該憐憫,或者都是多餘的。拋棄家庭跟隨一個慾望來了需要女人卻不需要愛情的男人。“她的身體很美,而我正要畫一幅裸體。等我畫完了,也就對她沒興趣了”。哲學家也許會說,你不過是失去了一個不愛你的人,而他失去了一個愛他的人,這是他的損失。這個邏輯當然沒錯,但也正如帕斯卡所說,“感情自有其理,理性難以知曉”。這本就不是個可以講理的事,況且他會將此定義爲損失嗎?他甚至會覺得這是一種自由。

斯特里克蘭那攝人心魄的眼神勾的布蘭奇蠢蠢欲動,話說回來,面對不曾擁有之物誰又能真正做到靜如止水呢?斯特洛夫給不了布蘭奇想要的感覺,布蘭奇觸不到斯特里克蘭的靈魂…這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認識自己的時候啊。過後我們會看到,有時我們的堅持是多麼荒謬,我們的奮不顧身是多麼稚氣未脫。當然,我們也同樣無法感受那顆拍案而起勇敢的心跳。我跟朋友說,阿塔也許是最幸福的女人,也最值得尊重。

斯特洛夫的寬恕我更願意理解爲一種對藝術的呵護,“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是否比“一個也不寬恕”更具神性?那是對藝術審美有着深刻理解力所帶給他的理性抉擇,頗有點“國家不幸詩家興”之味道。我想起皮皮對克羅斯說,“你不瞭解女人,她要是喜歡你,你在水槽裏撒尿都可以;她要是不喜歡你,你就是把她捧在頭頂,她也會在上面拉屎”,看到這麼俏皮深刻的表述誰不會笑呢?所以,鳴人是不是很機智,娶了愛自己的雛田小姐。但這畢竟是兩個人的事,“說話只要一個人發聲就可以了,但沉默卻需要所有人的配合”,甚至像很多人堅稱的那樣,這是兩個家庭的事。總之,你須尋得所愛。

也許,任誰都有被愛的能力,但愛人的能力呢?很多時候,也許是爲了佔有。關於這點,誰都不敢輕易論斷。跟朋友探討說這個人首先要美好,其次要善良,然後就接近了...抄了幾段文字:

波伏瓦說,男子間的友誼,是建立在個人的觀點和興趣上,女子間的交往,則是由於她們處於共同命運。告訴媽媽的時候還被問這話誰說的,哦,大師似乎忘了表述男女間的友誼了,soulmate?這難道就是所謂的“靈魂會找靈魂”?

以上,記在看到第四十四章時,顯然,這不是該書核心要義。選擇何種生活方式、如何不負此生的主題也許更宏大高遠。

孔子說朝聞夕死,那是聖人的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天命,又何談努力爲之?甚至,我們根本不知道究竟要過怎樣的生活,全憑慣性日復一日。午休起來,拉開窗簾發現陽光很好,那就跑跑步吧;朋友推薦了一本書,翻了幾頁還不錯,那就看下去吧;查哨回來睡不着,心裏有些東西,那就整理出來吧…“幹一行,愛一行”是入世的哲學,“男怕入錯行”纔是刻骨銘心之談。嗨,這都是口水話,說多了有祥林嫂之嫌。

斯特里克蘭的偉大隻能“高山仰止”了,哪怕像布呂諾船長那樣也好啊,“對上帝的信仰,要不然,早就迷失了方向”。What about you?下午跟小瑞說,是否要弄本《聖經》看看,那裏也許有光。

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見地,那樣耐人尋味,那般意味深長,感覺以後還會再讀,甚至成段背誦也不過分。我想起慕容雪村講的故事,給你一種酣暢淋漓的發泄,然後是一種巨大的空無。毛姆似乎埋下了一顆種子,一顆浮想聯翩的種子,一顆等你去澆灌的種子,直到你也可以一試:生活或許沒有那麼扣人心絃,但你卻是在創造美;回顧過去,你會感覺一生都很幸福。

朋友覺得最感人的片段是他把畫燒了:喜歡是一個人的事,跟別人無關,我畫畫是爲了自己,不爲其他任何理由。就像庫塔拉斯覺得“我們沒有權力讓人類失去它”,可誰又有權力擁有它呢?驀地想起“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把神性的東西創造出來,又親手把它毀掉,也許這正是他藝術人生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吧,也是其被稱作偉大的地方吧——無需世人知道他來過。

書名爲何叫“月亮與六便士”呢?黑夜總和深邃有關。社會生活在夜裏是不在場的,終於能夠問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了嗎?遙遠的星空和人的心靈一樣神祕,這世上還有比自己更清楚心底所需嗎?六便士多好啊,打仗需要錢,買房需要錢,火鍋需要錢...什麼不需要錢呢?哦,呼吸不要錢,曬太陽不要錢,吹牛不要錢…還有什麼嗎?

“...而他們沒有注意到的是,在河岸上,人們建立家園,相親相愛,養育子女,歌唱,譜寫詩歌,甚至創作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