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分

第一篇:《矛盾論》讀書筆記分條

讀書筆記分

《矛盾論》讀書筆記

這是一篇毛主席在1937年8月寫的文章,主要是爲了克服中國共產黨內的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今天,對我們學習唯物辯證法有很大的幫助。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法則就是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與統一法則。要想深刻的理解矛盾論,就要理解矛盾論的諸多特性,包括: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一 兩種宇宙觀

兩種宇宙觀,歷史上人們對宇宙發展法則有兩種見解,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

形而上學是指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這種宇宙觀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而這種增減和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於外力的推動。世界上各種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從它們一開始存在的時候就是如此。後來的變化,不過是數量上的擴大或縮小。他們認爲一種事物永遠只能反覆地產生爲同樣的事物,而不能變化爲另一種不同的事物。就是說只承認量變,不承認質變。

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係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繫着和互相影響着。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繫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二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說,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主要強調所有的事物的發展都是由矛盾決定的;其二是說,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每個事物生命週期內都包含着矛盾,例如:人的一生中充滿了矛盾,人年輕的時候沒有錢,等歲數大了,有了錢,卻沒有了青春。這就是說,我們思考任何事情,都要從兩方面來看,即看到有利的方面,又看到不利的方面,這樣看問題就比較全面了。

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除了具有普遍性之外還具有特殊性和相對性,每棵樹不一樣,每個人不一樣,每件事情當然就更不一樣。針對這種現象,毛主席提出總的解決辦法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上文中提到的矛盾的普遍性是隱含則矛盾的特殊性中的。

就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說來,總是由認識個別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一個是由特殊到一般,從實際中積累經驗,形成理論。一個是由一般到特殊,將理論用於指導實踐,從而不斷完善豐富理論。

矛盾特殊性包含的5點內容:

1、 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中的矛盾,都帶特殊性。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這就是世界上諸種事物所以有千差萬別的內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據。例如:貓與狗不同,就是因爲這兩個動物彼此具有特殊的矛盾。正是因爲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因此研究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方法,這樣就有了不同的學科,研究物理和研究化學的方法就有很大差別。人和動物的矛盾就不一樣,人要考慮學習,事業,婚姻,子女教育。動物則不需要,吃飽了不餓就行了。

2、 每一個物質運動形式在其發展長途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質。一切運動形式的每一個實在的非臆造的發展過程內,都是不同質的。我們的研究工作必須着重這一點,而且必須從這一點開始。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例如,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用社會主義革命的方法去解決;過程變化,舊過程和舊矛盾消滅,新過程和新矛盾發生,解決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人的一生中包含了各種各樣的矛盾,在不同的過程中有着不同的矛盾,例如:嬰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等,這些都是不同質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解決。

3、 每一矛盾的包含的兩方面都有其特殊性。一個大的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包含着許多的矛盾。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兩方面,又各各有其特點,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不但要在各個矛盾的總體上,即矛盾的相互聯結上,瞭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從矛盾的各個方面着手研究,纔有可能瞭解其總體。所謂瞭解矛盾的各個方面,就是了解它們每一方面各佔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種具體形式和對方發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關係,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後,又各用何種具體的方法和對方作鬥爭。研究這些問題,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否則就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就是指不去研究矛盾的各個方面。唐朝人魏徵說過:“兼聽則明,偏信則闇。”這句話有現代價值。

4、 事物發展的長過程中的各個發展的階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區別。這是因爲事物發展過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質和過程的本質雖然沒有變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長過程中的各個發展階段上採取了逐漸激化的形式。並且,被根本矛盾所規定或影響的許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暫時地或局部地解決了,或者緩和了,又有些是發生了,因此,過程就顯出階段性來。這一點和上面的第2點是有關聯的。如果說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過程的話,那麼自由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就是兩個不同的階段。以人爲例來說明可能更清楚一些,人在青年的時候最要考慮的是事業和婚姻,當然,對不同的人而言可能結論不一樣,有的人認爲事業優先,有的人認爲婚姻優先,還有可能原來認爲事業有限的,因爲家裏老爸老媽的催促,必須將婚姻放在優先上,因此在青年這個過程中,可能還會分爲事業優先,婚姻優先兩個階段。這個沒有統一的答案,正因爲沒有標準答案,因此我們構成了一個活生生,完全不一樣的人。

5、 研究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必須從各個階段中矛盾的各個方面去看。這個就不必贅述,上面已經提到。

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複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上面所提到的關於人的矛盾,在20歲以前主要矛盾是學習,在20-30歲主要主要矛盾是事業或婚姻,再以後可能是子女的教育,不同的矛盾所佔據的位置不一樣,因此重點關注程度也就不一樣。俗話說要事第一,也是這個道理。

五 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

所謂同一性,說的是如下兩種情形:第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着的方面爲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着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轉化。這些就是所謂同一性。兩個相反的東西中間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夠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這是說的條件性,即是說在一定條件之下,矛盾的東西能夠統一起來,又能夠互相轉化;無此一定條件,就不能成爲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轉化。由於一定的條件才構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說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所謂鬥爭性,是指無論什麼事物的運動都採取兩種狀態,相對地靜止的狀態和顯著地變動的狀態。兩種狀態的運動都是由事物內部包含的兩個矛盾着的因素互相鬥爭所引起的。當着事物的運動在第一種狀態的時候,它只有數量的變化,沒有性質的變化,所以顯出好似靜止的面貌。當着事物的運動在第二種狀態的時候,它已由第一種狀態中的數量的變化達到了某一個最高點,引起了統一物的分解,發生了性質的變化,所以顯出顯著地變化的面貌。矛盾的鬥爭貫串於過程的始終,並使一過程向着他過程轉化,矛盾的鬥爭無所不在,所以說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所謂量變到質變就是對矛盾的鬥爭性最好的詮釋。

六 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對抗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矛盾鬥爭的一切形式。只有在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雙方纔會採取對抗的形式。炸彈在未爆炸的時候,是矛盾物因一定條件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的時候。待至新的條件(發火)出現,才發生了爆炸。原來在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階段,國共合作,雖然存在矛盾,但是這種矛盾並沒有激發,蔣介石上臺之後,殘酷鎮壓共產黨,因此矛盾激發,必須通過革命的方式來解決矛盾,這就是對抗。

毛主席的矛盾論是對唯物辯證法最好的詮釋,所謂哲學就是研究科學的科學,因此這裏面的規律對於事物的發展,人的思想都是試用的。光研究哲學是沒有實際價值的,只有用哲學的思想去知道其他學科的研究才能發揮哲學的價值。

第二篇:《習慣決定人生》讀書筆

《習慣決定人生》讀書筆發佈日期:04月16日來源: 採編: 小程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是肖川博士繼《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之後推出的又一本教育隨筆集。肖川博士的文字優美、自然、含蘊豐厚、耐人尋味。本書雖爲隨筆集,卻並不乏學術專著的深沉與厚重,更有在輕靈與明快之間時時閃耀着思想的火花;無論是性情之下的奔放之作,還是沉靜思索後的細膩筆觸,讀來都耐人尋味。

書中講到,教育需要理想與信念,包括理想的社會、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沒有理想,就沒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會陷於迷茫和困頓;沒有信念,就沒有精神支撐,“就沒有勇氣和毅力不斷生髮的源泉,我們就無法超越橫亙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無數險阻和艱難”。同樣,教育也需要智慧與真情。沒有智慧,我們就缺乏透過瑣屑與繁雜洞察精深與微妙的能力;“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一種?認知結果的堆積?”;沒有真情,我們將囿於冷漠、被動和機械,我們更難以發現和體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與感動;“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 我最欣賞“教師的解放”篇裏面的《成爲有思想的教師》。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學中的很多疑惑。讀後感觸頗深。我深深地體會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首先要樂於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簡單的方法是閱讀別人的書籍,尤其是大師的書籍,讓閱讀成爲每位教師的習慣,成爲與別人進行心靈碰撞的自由領地,成爲自己不斷進步的階梯。反之,沒有博覽羣書,只能就教材講教材,就內容講內容,就試題講試題,課堂會因此而單調乏味,死氣沉沉;沒有閱讀,就難有深層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匱乏,展現於學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說,閱讀是教師獲取思想的源頭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關鍵是要在反思中進步。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得出有效的經驗和反面教訓,從經驗中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將經驗抽象成理論。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作爲教師應當學會反思,注意積累一點一滴的經驗,不斷地工作,不斷地總結,不斷地發展,使自己逐步向創新型教師邁進。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還要學會引領學生的心靈和精神。從對課程內容的發掘,到教學策略的選擇,從對問題的設計,到課堂氣氛的營造,甚至用什麼語言,背後都蘊藏着一種思想底蘊,平時只是不覺得罷了。教師的思想對學生的薰陶,也是非常關鍵的,思想可以薰陶學生學習、薰陶學生做人。靜下心來仔細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師真的很難,這需要自己

不斷地去學習和思考。

該書寫得豁達、平實與質樸。字裏行間折射出作者對教育、對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散發出作者心裏的真情呼喚。

第三篇:《寂靜的春天》的讀書筆

《寂靜的春天》的讀書筆

讀完此著作以後我深受觸動,我們家園地球它是如此的脆弱,它容不得我們有一點點破壞,“像補丁一樣覆蓋着大陸的土壤薄層控制着我們人類和大地上各種動物的生存。如我們所知,若沒有土壤,陸地植物不能生長;而沒有植物,動物就無法生活。”正如書中所言,土壤是農業生產的基礎,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也是人類世代相傳的生存條件和生產條件,是我們的生命線。它是我們腳下的根,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方。這樣來說,土壤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但我們又記下來多少?濫砍濫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濫墾草原或過度放牧導致的沙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鹽鹼化、不合理建設濫佔耕地導致的大量農田喪失......還有多少危害是正在發生,又引不起重視的,污染形勢還在進一步惡化,但人們的意識卻仍沒有覺醒。綠洲在減少,黃色的領土在日益擴大;土壤肥力在減少,糧食是越打越少,難道只有“欺負”到你的五畝三分地。你纔會覺悟嗎?我們真的是忽略了太多了。

《寂靜的春天》1962年在美國問世時,是一本很有爭議的書,是標誌着人類首次關注環境問題的著作。它那驚世駭俗的關於農藥危害人類環境的預言,不僅受到與之利害攸關的生產與經濟部門的猛烈抨擊,而且也強烈震撼了社會廣大民衆。你若有心去翻閱上世紀60年代以前的報紙或書刊,你將會發現幾乎找不到“環境保護”這個詞。這就是說,環境保護在那時並不是一個存在於社會意識和科學討論中的概念。由此我們完全可以驚訝於蕾切爾·卡遜的真知灼見,也可想象到《寂靜的春天》當時所具有的衝擊力。

我們也不難想象在當時那樣的社會下,卡遜所面臨的輿論壓力的巨大了。在1962年6月號的《紐約客》上剛一看到卡遜開始連載的文章,在人們中間所興起的就不僅僅是震驚,而是恐慌,特別是來自化學工業界中的憤怒嚎叫,隨着作品的出版和發行,這攻擊的火力更爲猛烈,尤以農場主、某些科學家和殺蟲劑產業的支持者爲最。

“伊利諾伊州農業實驗站”的昆蟲學家喬治·c.德克爾在最有影響的《時代》週刊上發表文章說:“如果我們像某些人所輕率地鼓吹的那樣,在北美採取讓自然任其發展的方針,那麼,可能這些想要成爲專家的人就會發現,兩億過剩的人的生存問題如何解決,更麻煩的是美國當前的穀物、棉花、小麥等剩餘物資如何處理。”總部設在新澤西州從事除草劑、殺蟲劑生產的美國氨基氰公司主管領導叱責說:“如果人人都忠實地聽從卡遜小姐的教導,我們就會返回到中世紀,昆蟲、疾病和害鳥害獸也會再次在地球上永存下來。”工業巨頭孟山都化學公司模仿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出版了一本小冊子《荒涼的年代》,分發五千冊。該書敘述了化學殺蟲劑如何使美國和全世界大大地減少了瘧疾、黃熱病、睡眠病和傷寒等病症,並詳細描繪由於殺蟲劑被禁止使用,各類昆蟲大肆猖獗,人們疾病瀕發,給人類、尤其是女性帶來很大的麻煩,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大的混亂,甚至會導致千千萬

萬的人捱餓致死。另有一仿作《僻靜的夏天》,描寫一個男孩子和他祖父吃橡樹果子,因爲沒有殺蟲劑,使他們只能像在遠古蠻荒時代一樣過“自然人的生活”。埃德溫·戴蒙德在《星期六晚郵報》上抱怨說:“因爲有一本所謂《寂靜的春天》的感情衝動、駭人聽聞的書,弄得美國人都錯誤地相信他們的地球已經被毒化。”他還譴責卡遜“擔憂死了一隻只貓,卻不關心世界上每天有一萬人死於飢餓和營養不良”。

有些批評,包括幾種著名的報刊,甚至不顧起碼的道德要求,竟對卡遜進行人身攻擊。《生活》雜誌不但引用卡遜曾經說過,她喜愛貓是因爲“它們本性之真”,便批評她怎能既愛鳥又愛鳥的天敵貓;還因她曾說“我感興趣的只是人做過什麼事,而不是男人做過什麼、女人做過什麼”,就挖苦她是“沒有結婚、卻不是女權主義者”;更有人因此而誣衊她是“戀鳥者”、“戀貓者”、“戀魚者”,甚至說她是“大自然的修女”、“大自然的女祭司”和“歇斯底里的沒有成婚的老處女”。

是對事實的尊重和對人類未來的信心,使卡遜面對如此強大的批評、攻擊和誣陷,以異常堅強的毅力和無可辯駁的論據——她的《寂靜的春天》僅文獻來源就多達五十四頁,寫出了這樣一部人類環境意識的啓蒙著作。不錯,卡遜或許不是一個經典意義上的女權主義者,但她完全可以一個女性所取得的成就而驕傲。《寂靜的春天》的序是副總統 阿爾·戈爾 寫的,他這樣寫道:“作爲一位被選出來的政府官員,給《寂靜的春天》作序有一種自卑的感覺,因爲它 是一座豐碑,它爲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強大提供了無可辯駁的證據。1962年, 當《寂靜的春天)第一次出版時,公衆政策中還沒有“環境”這一款項。在一些城市, 尤其是洛杉磯,煙霧已經成爲一些事件的起因,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還沒有對公衆的健康 構成太大的威脅。 資源保護——環境主義的前身——在1960年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的辯論中就涉及到 了,但只是目前纔在有關國家公園和自然資源的法律條文中大量出現。過去,除了在一 些很難看到的科技期刊中,事實上沒有關於ddt及其他殺蟲劑和化學藥品的正在增長的、 看不見的危險性的討論。《寂靜的春天)猶如曠野中的一聲吶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 面的研究和雄辯的論點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如果沒有這本書,環境運動也許會被延誤很 長時間,或者現在還沒有開始。”

然而,其實現在環境保護的進程並不樂觀。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1962年作爲“環境保護”誕生年來計算,現在“環境保護”的理念已經存在了將近半個世紀。可是,這半個世紀以來,我們的世界比之以前,是好是壞?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環境破壞給我們帶來的災難:1948年美國“多謊拉煙霧事件”,1952年英國倫敦煙霧事件,1955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68年日本愛知米糠油事件,哪一件不是震驚世界的環境污染事件?一場海灣戰爭,將碧波萬里的地中海幾乎變成了死亡之海。原油覆蓋着人類生命的搖籃,扼斷了海鳥們的生存之路。一次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泄漏給人類留下難以醫治的後遺症,震驚世界的日本“水俁病”正是由於人們喝了大量含汞的河水。中國的本溪市曾爲濃煙所籠罩,被世人稱爲“從衛星上觀察不到的城市”。??這一件件環境污染給我們的慘痛教訓,讓我們明白了什麼?當痛苦過後,我們做的又是什麼?近年來,由於人口急劇增長,工業迅猛發展,固體廢物不斷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傾倒,有害廢水不斷向土壤中滲透,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及飄塵也不斷隨雨水降

落在土壤中,導致了土壤污染。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其他污染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廢棄物等污染的直觀,土壤污染往往要通過對土壤樣品進行分析化驗和農作物的殘留檢測,甚至通過研究對人畜健康狀況的影響才能確定。因此,土壤污染從產生污染到出現問題通常會滯後較長的時間。如日本的“痛痛病”經過了10~20年之後才被人們所認識。

當我們意識到我們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時,我們開始恐慌,開始急救,開始呼籲全球行動起來保護地球,然後環保機構,環保組織紛紛涌現,然而,這真的有用麼?

通過環保的宣傳,我們明知殺蟲劑會造成很大的危害和生態平衡,但卻還在大量使用殺蟲劑;我們明知空調、冰箱等電器對臭氧層的破壞十分嚴重,卻還在大量使用;我們知道汽車尾氣破壞臭氧層,卻還在不停的購買私家車;有些企業明知許多廢棄物不經處理會對河流土壤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還是在隨意排放這些廢棄物,因爲這樣處理的成本低…… “環保”在很多時候僅僅是一種形式,一句口號,一紙空文。宣傳過後便是呼籲我們行動起來。可是這些行動真的有用麼?

環保在這裏已經成爲了一種形式,一種任務。上級要求開展這樣的活動,下級就得行動,可是像這樣毫無環保理念的環保活動,有開展的意義麼?不要也罷!環保並不是一種形式,一種過場,也不是一個短期的活動,它是一種責任,一種每個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的責任,我們應該主動的去做,而不是在環境日,或者植樹節纔想起我們應該環保,然後像完成任務一樣地去完成它。

今天我們不斷呼籲可持續發展,可是我們做到了麼?中東一樣在不停地在從事石油貿易,不斷增多的汽車還在不停的消耗着日益枯竭的能源,同時排放的尾氣不斷破壞着地球的保護傘,環保改變了什麼?難道我們真的要到災難降臨才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難道真的要自己也受到環境破壞造成的苦難才能體會環境保護的必要性?

解決問題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我們絕不能忽視它,要時刻警惕形勢的近一步惡化。作爲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銘記這一點。將我們的所學用來解決現實問題,堅持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相結合的思想。就從現在起,從我們自身諸如少用、不用塑料袋,將垃圾分類等生活小事做起吧!“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無助於污染問題的解決;反之,人人動手,在提高全民環保意識的同時,努力去做我們現在可以做到的,纔有可能爲我們自已贏得更美好的生存環境,爲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個潔淨的生存空間。

第四篇:讀書筆1

讀書筆記

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新城國小朱輝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就成了國小數學教學的重要問題, 這是我們每個數學教師面對的一個難題,尤其是五六年級的數學教師很困惑,學生在實際計算時,錯題多,正確率低,直接影響了班級及格率,如何找到切實可行的辦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經驗交流很多,我們可以借鑑。我認爲解決好這個問題,要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基礎知識的訓練。

1、從低年級起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終生收益,低年級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示範,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的養成,從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仔細審題的習慣、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發現錯誤及時改正的習慣等方面的教育,教育學生作業要寫得乾淨整潔;教育學生拿到題目後認真審題,看清題目的要求,想明白計算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然後再動筆計算;教育學生在計算時,從審題、計算到書寫,一氣呵成;教育學生樹立責任感,自信心,力爭算一題,對一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和引導,幫組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

二、從低年級起注重基礎知識的訓練

提高數學的計算能力,必須加強數學基礎知識訓練,所以從一年級就開始加強口算訓練,並且要堅持每天幾分鐘的口算練習,我的方法是聽算,每題讀一邊,學生在練習本上寫出算式和答案,及時訂正,這樣做的好處很多,使每個學生都有練習的計劃,教師能及時的瞭解學生計算的準確率,有錯題的可以及時的找出錯題的原因,是沒有聽清題,還是把35寫成了53,或把減寫成了加,或者是其它原因計算出錯,教師和學生共同糾正錯誤之處,找出正確的答案。學生習慣了這種練習方法後,教師漸漸的把注意力放在做題慢,容易出錯的學生身上,鼓勵他們,提高他們對計算的熱情。聽算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注意力和傾聽能力。這樣堅持不懈地進行嚴格的訓練,日積月累,就能爲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切實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

三、重視計算課的教學。

傳統的計算教學枯燥平坦,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教材注重聯繫學生生活,教材圖文結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豐富教學內容。如:教學幾百幾十加幾百幾十,教材以上面的情景圖爲實際背景,從“500個送一次,現在夠嗎”引出解決“第一週、第二週共收集了多少個"的問題,列出算式180+340。教材一對話的形式,呈現了兩位數加爲基礎的幾百幾十加的口算、筆算方法,並以一個學生的疑問:”爲什麼百位上不是4?“引出對筆算中應注意的爲題的思考,學生選擇出適合自己的算法。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設計合理、現實的、有趣的生活情境,紮紮實實的抓好學生的計算教學。作爲教師,首先自身要對計算法則、定律等運用自如,指導時才能得心應手,提高效果。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一項長期艱苦細緻的工作。教師要從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出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第五篇:課堂讀書筆記法

課 堂 讀 書 筆 記 法

----歷史學科能力培養的一點嘗試

當前有不少學生,特別是國中生,往往考試成績相當高,但在其能力方面卻比較薄弱,這就造成不少國中生在升入高中後無法及時地適應高中以能力爲主的學習方式,或在預習和溫書中無法保證一定的自學速度,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因此,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這是關係到學生素質和保證今後順利完成更高一級學習的一個比較關鍵問題。

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多學科、多方位的系統工程,各個學科雖然有一定的學科特性,但同時也有一定的共性,如在閱讀理解課文內容方面,一個學生的能力在各學科都會有相同的反映。

對於歷史學科來說,傳統教學法一般以教師的講述爲主,這種教學方式有很大的合理性和普及性。但是如果長期單一地使用講述法,則往往會在不同程度上使學生產生依賴心理,僅僅滿足於“記”下教師“講”的,而沒有動腦筋去想爲什麼,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上課“聽”、考前“背”的學習習慣。

事實上,中學歷史教學的任務除了進行歷史知識的傳授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外,還有一大任務是關於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能力培養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獨立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包括觀察、想象、記憶、思維和自覺等能力。思維能力是核心,自覺能力是基本。二是靈活運用歷史知識的高層能力。從這兩大能力培養的任務來看單靠教師的“講”和學生的“聽”和“背”是無法完成歷史教學任務的,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把握歷史知識和獲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在分析問題和閱讀理解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相應的提高。因此,筆者在傳統歷史教學的基礎上採用“課堂讀書筆記法”,進行一些嘗試,獲得比較理想的效果,使學生在閱讀歸納能力和思維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課堂讀書筆記法”並非可以隨時隨班地開始使用的。在採用之前,必須先使學生先具備一定的素質,掌握一定的技巧。因此,在採用這種方法進行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可在平時教學中經常選出一些有一定閱讀量、層次豐富且能從中提出更深一層問題的段落指導學生閱讀。如國中《世界歷史》(全一冊)《美國獨立戰

爭和南北戰爭》中關於南北戰爭原因的那一段文字,單從其“這樣??”、“另外??”和“但是??”等用辭中就能說明其具有較強的層次感,除了可以說明戰爭原因外,還能引導學生運用材料分析問題,培養其分析問題的能力。再如高中《世界近現代史》(上冊)中《英國工業革命》一課關於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一目十分適合學生閱讀和歸納,培養其歸納能力。隨着學生能力的增強,可逐漸增加自學內容,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在閱讀課本的同時能發現問題,並進行分析,從課文中尋求答案,使學生逐漸掌握其要領。

然後,教師可在認真研究教材之後,選出一些結構嚴謹、內容豐富或頭緒較多的課文,從易到難地指導學生進行閱讀。當前中學歷史課本的章節結構一般是與課時相統一的,這就保證了各課堂內容的完整性,比較便於指導學生的課堂閱讀。 在學生進行閱讀歸納以前,教師應先就課文的大致內容、框架結構以及前後章節之間的關係進行一些講述,也就是先導入新課,不可一上課就讓學生去看書,這樣會造成學生盲目閱讀。在沒有形成一定條理之前就匆匆動筆或只滿足於“看”完書就行了,這樣的自學非但沒能提高能力,反而連最起碼的課堂內容都不能掌握。

導入新課以後,就可以指導學生進行課堂閱讀了,教師的正確引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首先,應要求學生通讀全文,對課文內容至少要有一總體概念,然後根據課文內容列出其知識結構,以知識結構的框架來串聯課文的知識點。這樣,才能形成一個系統概念,把原先比較繁雜或頭緒較多的知識章節梳理清楚。例如可以對學生形象地把課文比作一棵“大樹”,從課文的主線索(常在章節大標題直接出現)爲“樹幹”,分析說明的要點(常體現在段頭黑體字標題上)爲“樹枝”,細節的知識點爲“樹葉”的方法,把整節的內容理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這纔是有意義的“讀書筆記”,一方面可培養學生閱讀和歸納能力,同時也使他們更容易掌握歷史知識。

其次,採用這種教學方法,教師一定得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即作爲讀書筆記,不可拘於一格一體,更無標準答案,切忌以自己的模式強加給學生,只要能做到內容完整,條理清晰和重點突出這三個要求就應算是優秀的讀書筆記了。對於一些思想較活躍、達到上述三項要求,在筆記中有所創新的學生應予以肯定和鼓勵。

筆者在幾年的歷史教學中,對八年級、高一和高三這三個不同年齡段都做了嘗試,結論是無論學生處於什麼樣的年級,知識面和知識深度有何不同,只要正確指導,均能在閱讀能力、歸納能力和建立知識結構的能力上有所進展。

如八年級《世界歷史》(全一冊)、《沙皇俄國的改革和擴張》一課中課文的結構分爲三個部分,其黑體字標題爲: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改革

沙俄的侵略擴張

一般來說,絕大部分的學生按這三個標題爲序,並突出重點的就算是個合格的讀書筆記。但有一些學生在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後把其內容打亂,重分爲兩大部分,其筆記略爲:

一、俄國的改革

1.沙俄的形成和農奴制的實行

2.彼得一世改革

背景

內容

① 軍事

② 經濟

③ 教育

④ 生活習俗

意義

3.1861年改革

背景

內容

① 政治

② 經濟

意義

二、沙俄的侵略擴張

作爲一名八年級的學生,能夠在通讀課文之後跳出課本的框架,以俄國的歷史進展爲線索,把課文的知識點組織成一個較爲完整且條理清晰的知識結構,可以看出其閱讀、理解和歸納能力的提高,已初步掌握了“課堂讀書筆記法”。 再如高一學生在做《世界歷史》(下冊)《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統一》一課讀書筆記時,有一學生根據老師在導入新課時提示他們注意的這兩個國家在統一過程中有諸多相似之處和部分不同,把讀書筆記列爲一張比較表,從統一的背景、代表人物、過程、手段、主力軍和結果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既達到了內容完整、條理清晰和重點突出的要求,而且一目瞭然,便於記憶。也不失爲一份十分優秀的讀書筆記。

“課堂讀書筆記法”尤其適合於高三歷史科的複習。高三歷史複習課時間跨度大,知識點多,且有相當的深度。筆者在高三教學中做了嘗試,並以此法開設公開教學課,收到十分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高三關於中國古代史的《三國兩晉》的複習課採用此法,先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閱讀,之後講評,從學生完成的筆記中發現兩種不同類型的讀書筆記做爲範例,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講評。

例一:

三國兩晉

一、三國鼎立

1.220年 曹魏建立

2.221年 蜀漢建立

3.222年 吳國建立

二、西晉短期統一(265年—316年)

1.西晉建立和統一

2.八王之亂

3.五族內遷和流民起義

4.西晉滅亡

三、東晉和十六國

1.317年,東晉的建立

2.十六國

3.祖逖北伐

四、淝水之戰

苻堅

從一般意義上說,這種方式基本上是模仿老師平時授課的正板書,也算是一份比較好的讀書筆記,但學有一名學生採用線索發展的方法,也做了一份形式上完全不同的讀書筆記。

例二:

220年 曹魏建立

221年 蜀漢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 西晉短期統一(265年)

八王之亂

五族內遷 →

流民起義

→西晉滅亡→

十六國

↑ (祖逖北伐)

東晉(316年) 淝水之戰

(317年-------------------→420年)

這樣的例子很多,對於這些勇於在完成上述三個要求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的學生,教師應予充分的肯定,以鼓勵學生開拓思維,不拘一格,活躍思想。 學生做完課堂筆記之後,教師應在每節課中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課堂內容的串講。因爲學生能力畢竟有限,一般只注意課文的表面文章,而教師可在他們大多已熟悉課文的基礎上,詳略得當地就本課的重點予以強調,加強學生的記憶,對於難點和一些學生不易發現的問題、事件的前後聯繫以及一些理論問題等還需要

進行講述,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能力得到培養的同時,也把握了歷史基礎知識和受到了思想教育,保證了教學任務的完成。

再者,對於學生的讀書筆記,教師應及時地認真批閱,並及時進行講評。肯定其長處,同時也指出其不足之處,指導學生在下一次的課堂讀書筆記中不斷進步。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我對於“課堂讀書筆記法”有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必須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即把原先以老師講述爲主的授課方式改爲以學生閱讀理解、歸納爲讀書筆記的活動爲主,教師從中起一個引導和總結的作用,這樣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更系統、更完整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

第二,並非每一章節的課文均能採用此法。對於結構簡單、列舉式的章節則因沒有難度而收效甚微,對於結構較大,頭緒較繁雜、且線索明朗的課文則較合適。這個問題在前文已有舉例和闡述,不再贅言。

第三,通過在各年段的實施,發現學生的能力明顯增強,閱讀速度加快,理解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的進步尤爲明顯,學生反應良好,基本上可以說是比較成功的嘗試。

第四,對於學生歷史知識的掌握有很大的幫助,使學生從原來的“聽”老師講課的一次性學習發展成爲先閱讀、做讀書筆記,在熟悉內容之後再聽老師總結和講評的多次重複學習,對於歷史知識的鞏固率必然大大提高,也達到我們的預期目的。

第五,改變了傳統教學方法又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量,亦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徵,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亦有一定的作用。

當前,改革浪潮席捲全國,也同樣波及教育體制及傳統教育模式,筆者只是想在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歸納總結能力上做些嘗試,逐漸改變以教師講授爲主體的形式,增加學生的活動量,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使他們在掌握了基礎知識的同時 得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以適應當前教育水平的發展,爲將來的社會培養出高分高能的建設者。

標籤: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