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國中生讀書筆記目送

國中生讀書筆記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嗎?也許,我現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問候,一杯清茶,一個擁抱真的可以讓那落寂消逝。也許,許多年後,我目送着母親離去的時候,我仍然會悲傷、難過,但是,至少不會遺憾,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國中生讀書筆記目送,請您閱讀。

國中生讀書筆記目送1

《目送》中的龍應臺在兩個身份間遊走,向左是作爲父母的女兒,目送“前一代”的老去。向右是作爲子女的母親,目送“下一代”的青春。曾經的你就是現在的我,以後的我也將是現在的你。龍應臺以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要化解橫梗在三代人之間的衝突或矛盾,不僅需要善孝,也應該更多地嘗試去尊重家人。

作者的父親“八十歲人,每天開車出去買菜,看朋友,幫兒子跑腿”,還興沖沖計劃着帶老伴環島遊,但老人開車頗出事故,讓兒女們害怕得只能沒收他的車子,老人把“鑰匙和行車執照放在一個大信封裏,用舌頭舔一下,封死”,兒女們滿足地鬆了一口氣,慶幸以後打車出門總安全了,不知道的是“一輩子節儉、捨不得叫出租車的他,從此不再出門。”作者的母親愛美一生,七十歲時還想去隆鼻,八十歲時女兒鼓勵她去買雙鞋,老人指着一雙俏麗的高跟鞋,女兒勸阻說有跟會跌倒,老人又拿起一雙“尖尖的鑲着金邊的鞋頭”,女兒轉手挑了一雙平底圓頭軟墊的鞋,老人沒了興致。我們常以爲父母老了,背佝僂、牙不能咬、腳不能走、車不能開、高跟鞋不能穿,都是理所當然,恰如當年父母在面對我們青春叛逆期時那樣的模樣,以自己之心度親人之腹,用溫柔封堵正是合理的訴求,一切,還堂而皇之冠之以“愛”的名義。而所有讓父母們“繳械”的理直氣壯,在聽到身作醫者兄弟“回想起來,他的急遽退化,是從我們不讓他開車之後開始的。”的診斷後土崩瓦解。父母,不能因爲“老”,而失去必須的注視與尊重。

面對兒子長大後的疏離,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難以言說的時候。和兒子劍橋散步,興奮地指給兒子看牛頓蘋果樹的後代,兒子卻一個快步衝出五步之遙,“拜託,媽,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來實在太尷尬了。你簡直就像個沒見過世界的五歲的小孩”;和兒子在同一所大學,但“即使同路,他也不願搭我的車”,“即使同畫,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過馬路時想牽兒子的手,兒子說“我已經十八歲了,你真的應該剋制一下要牽我的手過街的反射衝動”。這些畫面是否很是熟悉,因爲倒退幾十年,同樣的事我們一件件都對我們的父母做過,我們也曾嫌棄過父母的無微不至的關心與束縛,也曾看不慣東、想不通西,也曾一心向外、獨立飛翔。因此,在有限彼此擁有的時間內,無需因“下一代”特定時期的共通行爲而落寞和酸楚,學會尊重這本屬於青春的肆意,因爲尊重他們,就是尊重曾經的自己。或許,若干年後,那時的他們也會像現在的我們一樣發現,其實父母過街時伸過來的手,肥肥短短厚厚,很暖很暖。

國中生讀書筆記目送2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爲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癡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爲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着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羣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臥牀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裏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

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爲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國中生讀書筆記目送3

目送,以目光相送。“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是龍應臺在送別自己兒子之後留下的感嘆,可憐天下父母心,似乎在親情裏,父母永遠都在扮演着默默付出的角色,只有父母在感嘆時間的易逝,害怕子女的離去。而子女,只會留下一個背影,好像是在告訴父母,不用送。可是,怎麼會不送呢,人生幾十載,爲人父母最遺憾的事情不就是不能陪自己的子女走到最後嗎?時間匆匆,自己永遠都是要先走的那位,所以只能拼命的追逐着子女的背影。

龍應臺在這本散文集裏,寫了許多她的心情故事,但是,在每一篇裏似乎都有些對時光流逝的不捨。每當龍應臺寫到自己母親的時候,我會感到十分唏噓,時間真是個愛抓弄人的東西。

龍的母親是個愛美的女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是打扮得體而且十分要強的女人。但是到了老年,時間將她的記憶都抹去了,她變得需要人照顧,變得邋遢,變得誰都認不清了,只是會一直嚷着要回家的老太太。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遲暮的人都是這樣的,但是當人老了的時候,總會忘記一些事情,總是會看到那些與自己同輩的人走了,總是會看着年輕一輩而想起當年自己是如何如何。可是,卻回不去了。屬於自己的那個年代早已走遠,在這個年代裏,自己好像就是個旁觀者,無所謂自己的健康,也無所謂自己的想法,什麼都想着,自己老了,也該爲自己的子孫着想了,於是,整天整天的想着爲子孫祝福,而沒有想到子孫最擔心的還是自己。人老了,太多情感好似都可以忽略,但是唯獨自己爲子女的那份情,不會隨時間消逝。感嘆時間,是否也要讚美,親情的偉大,又或者說是父母的偉大呢?

書中的一篇寫龍母親的,最令我感慨——《回家》。爲了母親,子女們陪母親會她的家鄉看看,可是母親卻總嚷着要回家,可是這裏就是他們最初的家啊,母親卻忘了。“她走近牆邊,擡頭看照片,從左到右一張一張的看過去。半響,回過頭來看着我,眼裏說不出是悲傷還是空洞。”這是母親在回到家鄉時的一個場景,也許母親想起了一些過往,不知是悲傷還是空洞。我想,應該是空洞多一些吧,想起了自己的一些往事,可是卻不知如何面對,都把這些事忘記了那麼久了,久到似乎並不是自己的回憶,所以眼裏只有空洞,不知是該悲傷時間的傷害,還是該高興自己想起了以前的事情。空洞的,無奈的看着自己的女兒,也許想詢問更多,卻不知如何開口,不知爲什麼原因,也不知在那個自己輝煌的年代裏,女兒是否也陪她一起走過。在回臺灣的路上,母親在深夜的火車上又再一次的說要回家,可是這一次做兒女的都知道,母親想回的家,不是一個明確地址,也不是一個郵差可以找到的地方,而是一段時間,母親想回到那段時間裏,在那裏,母親還是個貌美的女孩,也許還在羞答答的想着自己的夢中情人;也許是在某個新年,母親還在爲團圓飯而忙東忙西,而外面,自己的子女還是想豆丁那麼大,吵着嚷着要發鞭炮,要吃餃子。“媽媽是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裏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國中生讀書筆記目送4

《目送》之於我來說就像是一抹清新的淡綠,淡得那麼不起眼,無形之中卻又一種那麼深的魔力吸引着我拿起它,接着我便一口氣讀完了它。關於《目送》我有太多的話想說,因爲它的明媚、深邃、憂傷,它的美麗。

《目送》就像是一本生死筆記,他寫了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老去,兒子的離去,朋友的牽以及兄弟相攜。他的筆觸極盡幽微就像是那燭光冷照的山壁一般。慢慢地我明白了目送其實不僅僅是眼睛的目送,還有幾許心靈層面上的東西。

我慢似乎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話發自龍應臺的肺腑。我想,無論是誰,看到這段動人心絃的文字,心都會怔住。作爲父母的子女,作爲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龍應臺說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回想以往,更多的時候,是爸爸媽媽,在目送着我們一步一步走遠,背影一點一點模糊。

暑假,我參加了夏令營。雖然要離開家半個月,我卻沒有絲毫傷感,反而開心地手舞足蹈。我幾乎是數着日子盼着那天的到來,沒有半點即將要離開父母應當有的難過與憂愁。盼着,盼着,那一天終於姍姍來遲,我也終於踏上了夏令營的旅程。這天,我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完全忽視了父母以及他們不捨得眼神。我與我的新朋友興奮地討論着這次活動,不知爲什麼感受到兩道熾熱的目光凝望着我的背影,彷彿要看穿我,卻又那麼柔和。或許,是爸爸媽媽吧。或許,他們在等待着我的回頭,哪怕是僅僅一瞥吧。可是,我一次都沒有。快要到寢室了,我急忙從媽媽手中拿回書包,閃入門內,倏忽不見。父母該離開了,顯得有些落寞不捨,我並沒有發現那麼。現在,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他們的落寞與不捨,或許與我的背影有關吧。或許,這轉瞬即逝的半個月,在他們眼中卻是如同半個世紀之久。

時間正踏着宇宙的秩序疾步而來,我們親愛的父母終究會掛上一個共同的名字——老人。春來秋去,光陰荏苒。過不了幾年,他們的發會白,牙將掉,臉上會呈現出皺紋。

父母早已和我們牽扯起情緒,纏繞成關係,氤氳成感情,和我們打成一個死結,如影之隨行。

趁着父母還在,好好愛他們,好好回報他們,好好珍惜他們。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離我們遠去後,不要那時才後悔當初沒有好好愛,好好回報,好好珍惜。

所以,現在,回首,向目送你的生命感恩,向你終要目送的生命問好。

國中生讀書筆記目送5

伴着淡淡的油墨及紙質的香味,一頁又一頁,一篇又一篇,當我終於將一本並不太厚的《目送》讀完時,留在心中的,是纏綿的一絲又一絲不捨,激盪的一波又一波深思。對於一個整天關在校園裏埋頭做題的學生來說,之所以會選擇這樣一本書來讀,很大程度是受了書名的影響。“目送”,一個多麼溫暖的詞語,它是纏綿的不捨凝注到目光中送給離去的人最後一份讓其早日歸來的叮囑,是一股超越了三維世界將那些必走之物留於心間的神奇力量。作爲與整本書同名的文章,也是整本書的第一篇文章——《目送》,作者從兒子的離寫到父親的逝,那無盡的滄桑在作者冷靜而溫暖的筆端一一呈現。我安靜地讀着這一切,於是道不盡的痛徹心扉與憶不完的溫暖點滴就如受了魔咒的召喚似的,突然便回到了我的心間。我之所以會對第一篇文章產生如此大的共鳴,也許與我的經歷不無關係吧!我是個安土重遷的人,而我的安土,不僅限於地域上,更包羅了春華秋實的交替,物異人非的變遷。

我常自比爲三毛,因爲我覺得我與三毛都是步履維艱地行走於稀泥中的人,對於那拖出來的泥水,我們是多麼地不忍擦去,因爲它攜帶了我們的過往。可是,時間在流,世界在轉,再多的留戀也留不住記憶的風逝。於是,我們只有站在風中目送着遠去的記憶。而在作者的這篇《目送》中,我也讀出了作者對那一切即將遠去的事物的不捨。作者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日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多麼的無奈與滄桑!如若說對於兒子的離,即使不必追卻依然可以追,那麼對於父親的逝與母親的老呢?只能眼睜睜巴望着回憶中的影像一幕幕掠過,卻是可望而不可即啊!翻過第一篇文章,在其他的篇章中,作者依然以同樣的筆調勾勒出了過往的影像,爲了讓那些影像更加具象化,作者還給每一篇文字都配上一張圖片。在圖文並茂 的意境中,讀着、感悟着那點點滴滴的溫暖,我的心頭也不斷激起點點溫暖的浪花。我想着,在某一天,當我與作者現在年齡相仿的那一刻,我一人獨自靠在斑駁的牆影中,在夕陽的餘暉下回想着我人生的點滴,那感覺,是溫暖還是心痛?也許兼而有之吧?當整本書翻至中間部分時,作者似乎有意停止了對個人經歷的“目送”,轉而將目光轉移到了萬千世界中去了。

作者對時間、對距離、對人際、對人與物的相處、對所經地點的景況都一一進行了講述,在作者悠長而不捨的目光中,那些本來抽象得不可捉摸的概念都化爲了一灣清幽的潭水,在我的心中獨自散發着深邃的幽光,讓我與作者共同打量着人世的一切。

如果說開篇的《目送》是爲了讓讀者走入一個無奈、疼痛、溫暖、回憶與念想並存的深邃的洞府中的話,那麼,在最後的一系列關於作者父親病中與離世的文章,則是爲讀者設下的一級級臺階,讓讀者看着一個老人在時光的折磨下如何離去,然後再一步三回頭地離開那深邃的洞府。

於是,在纏綿的思念中,我們又見到了塵世的光明,重新面對萬千世界。在讀着那一系列文字時,我總想象着那個在女兒、兒子以及老伴的陪伴中逐日衰弱直至被死神接走的老人,這使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爺爺。原來任何一個人的正常離去,走的都是同一條道,是留不住的,終究要離去。只是覺得,作者的父親與我的爺爺相比,更幸福。不過轉念一想,生命的本質不是一樣的嗎?何必太在乎外在的雕飾呢?去往另一個世界的生命都會把今生未受的福趕回來的。這樣想着,心中便寬慰多了。有人評論說《目送》是21世紀的《背影》。很明顯,評論者的《背影》指的是朱自清的那篇。

不過,我卻覺得這樣的比較反而使《目送》中的一些味道消失了,委屈了《目送》,如若再加上三毛的《背影》,那麼,《目送》那溫暖與無奈的韻味才大抵被補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