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關

第一篇:國關導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關

文明的衝突與融合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讀書筆記

劉冬明10300170053思想政治教育

一國之內以及一定區域內的文明衝突可以說已經存在了數千年,就拿我們國家來說,從秦朝一直到清朝就一直存在着北方遊牧民族文明與南方耕種民族文明之間的衝突。在西方,不同宗教文明之間的衝突更是由來已久。然而世界範圍內的衝突卻是姍姍來遲,世界範圍內的文明交流很早就有,比如說我國古代就有陸上絲綢之路一直延伸到歐洲,而海上的絲綢之路則是一直延伸到了非洲東海岸。但這些都是和平的交流,基本上沒有產生什麼衝突。在我看來,最早的世界意義上的文明衝突應該算是歐洲航海國家與印第安人文明的衝突,隨後還有工業社會的西方文明與非洲的衝突,離我們比較近一些的我國近代一百多年的屈辱史也不妨可以看作是西方文明、日本文明等諸多外來文明與中華文明的一次劇烈的衝突。可以說,如今的國際形勢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各種不同的文明之間的衝突與融合所決定的。

在作者亨廷頓看來,從後冷戰時代開始,全球政治格局以文化和文明爲界限重新形成,並呈現出多種複雜趨勢。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多極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亨廷頓認爲,冷戰後“衝突的主要根源將是文化;各文明之間的分界線將成爲未來的戰線”。從這句話可看出,亨廷頓主要談論的是“文明的衝突”,所以我覺得對“衝突”也應該予以解釋和正確的理解。而他的這本書則是旨在對冷戰之後的全球政治的演變做出解釋,提出一種分析的框架和範式,提出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解讀變化了的國際關係和世界秩序。

作者從美國近年來遇到的比較嚴重的問題出發,進而投射到全世界,以期用美國的視角來看待世界問題。所謂美國近年來遇到的問題就是40年前,隨着美國民權運動的風起雲涌,黑人、拉美、亞裔等族羣的力量越來越強,歐裔白種人的權利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也許若干年後,新的移民將無法接受正在支配美國的西方文化,傳統意義上的美國也將不復存在。

亨廷頓在這本書中主要提出的是,世界文明是由西方文明(基督教)、中華文明(儒教)、印度文明(印度教)、日本文明、伊斯蘭文明、斯拉夫文明(東正教)、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組成,每種文明都有自己的獨特性,而非普世的。正是由於文明之間的獨特性,纔會有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這種衝突也正是造成世界不穩定的罪魁禍首。而要想消除這些不穩定的狀況,重建世界和諧的秩序,那麼各種文明就應該和睦相處,各文明核心國就要遵循三個原則:(1)儘量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衝突;(2)互相協商遏制和休止彼此文明的斷層線戰爭;(3)努力探尋並擴展與其他文明在價值觀、慣例和習俗方面單色共性,學會如何在複雜的多文明的世界內共存。

作者能夠透過複雜的世界局勢,對世界不穩定的根本原因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是值得我們肯定的,可是作者在本書中所作出的結論卻是我不敢苟同的。

亨廷頓身爲一個美國人,在美國的文明環境中長大,他的思想也就很難不帶有美國的色彩。美國屢次以人權等等理由干涉他國內政,一直以世界老大自居,總要把她的那一套文明,價值理念強加到他國頭上,無怪乎亨廷頓會認爲世界衝突的根源在於文明的衝突。亨廷頓看待世界秩序以及國際關係並沒有真正站在世界的高度上。

作者在書的最後提到,文明衝突是未來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建立在文明基

礎上的世界秩序纔是避免世界戰爭的最可靠的保證。他認爲不同的文明之間存在着界限,跨過這條界限便會引起衝突。可是在我看來,最終不同的文明是要融合在一起的。縱使現在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區別鮮明的文明,但是有很多東西卻是共同的。人類社會的發展其最終結果無非是求得人類的最終解放。人權等一些普世價值觀念最終總會成爲文明的主流。

另外,我覺得文明衝突並不是世界動盪的根源,其根源應該是經濟的不平衡。無論在什麼時候,實力總是決定一切的。經濟夠強,槍桿子夠硬,別國自然不敢侵犯。如果所有國家經濟實力都相差不大,那發生衝突的概率無疑是要大大下降。

總之,文明衝突與融合對世界秩序的建立有很大的影響,但決定最終局勢的還是國力。

第二篇:關於新制度經濟學的讀書筆記

新制度經濟學讀書筆記(一)

顧自安

(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361005)

提示:僅供交流參考,請勿轉載或引用。

制度與轉型: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

題記:任何黨派的政客都深信,制度轉型是經濟發展的源泉,這並不令人感到奇怪,因爲正是合理的制度安排才引起了經濟的發展。

——matthews (1986,p917)

1、概述引言:

制度經濟學共識:制度是重要的

分歧:什麼是制度,及其理解。

主流經濟學:既有的經濟理論和發展增長理論認爲,經濟發展無涉與制度。

新制度經濟學: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首先必須用制度因素來解釋。(奧爾森1996,諾斯1998)

東歐鉅變和轉軌10年的結果:華盛頓共識逐漸失去吸引力,經濟發展中出現新的變數。 新制度經濟學認爲:這些變數應該用各國的制度質量的差異來解釋。

2、理論內容:

2.1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

新的意義在於區別與傳統的制度主義(範伯侖、康芒斯)

舊制度主義的缺陷:非理性和描述性,對德國李斯特歷史學派的偏愛導致其與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分裂。

新制度經濟學的兩種理論思路:1。側重於特定製度下私人部門的治理結構不同選擇。試圖解決的問題:何時市場交易成本最低?何時企業內部交易會替代市場。(內涵了市場企業的二分法)2.制度是可變的,不同制度安排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和效果,以及制度變動的內部因素。

新制度經濟學的問題:是繼承了主流的範式,還是隻是在研究主流所忽視的問題,並採用了全新的範式?

前者觀點的主張者:假設制度既定,以及在此基礎上分析人的理性行爲,把制度作爲經濟學的主題。

後者的主張者:新制度經濟學必須完全否定主流經濟學的研究範式。

2.2基本假設

共同的假設:個人主義假設

(個人主義的方法意味着所有的經濟績效最後都必須由個人行爲來解釋,但這並不意味着所有可觀測的社會經濟繼續都是個人行爲的可預期結果。法經濟學認爲:經濟績效的產生不僅來源於個人行爲,而且來源於那些人們行爲之間的相互互動所形成的共識【如果存在的話】以及被合法化的制度。)

不同的假設:主流:(1)完全理性(2)零交易成本

新制度經濟學:(1)有限理性(2)正交易成本

2.3制度

現實的經濟行爲在主體多於2時,不確定性的存在就是客觀的,如果難以形成穩定的預期,則交易者會採取短期行爲。

制度作爲一種行爲規則,可以減少經濟行爲中的不確定性、延長投資期限,引導人們專業化和對勞動進行更多的分工,並改善每個人的處境。

制度是如何起作用的?

制度的出現:個人動機產生的個人行爲促使了制度的出現。

制度定義的兩種分歧:

(1)制度是博弈的結果

schotter(1981):由社會所有成員同意的社會行爲的規則,是在特定情況下反覆發生的特殊行爲,這些行爲要麼是自我監督,要麼是通過有些外部機構來監督。

(2)制度是博弈的規則

north(1990):制度是社會中博弈的規則,或者更基本的說,是人類設計的決定人類相互影響的限制,於是它構成了人類政治交易行爲或經濟交易行爲的激勵機制。

對制度定義的修正:

制度應當區分爲兩個部分:規則部分和執行、制裁部分。新定義:構造人們反覆互動的情況下,並被人們普遍所知的規則,以確保對違反這些規則進行制裁的執行機制。

如果區別國家和社會的概念,會出現(1)國家的處罰——外在制度(2)社會的處罰——內在制度。

外在制度與內在制度的分類表

規則的種類 執行的種類 制度的種類

1.慣例 自我約束 第一種 內在

2.倫理規則 行動者的自我承諾 第二種 內在

3.習俗 通過信息的社會控制 第三種 內在

4.私人規則 由私人執行組織 第四種 內在

5.國家法律 由國家執行組織 外在

2.4研究的核心主題

福利經濟學認爲:如果以市場的方式來配置字眼不能帶來有效率的產出,那麼通常會由政府來替代市場配置資源。由此,福利經濟學的分析範式帶有明顯的“資源配置範式”特徵 資源配置範式的假設:

(1)有實際意義的社會效用最大化是可以實現和實施的;(2)政府的經濟職能部門處理信息的能力要由於市場參與者和通過市場機制處理市場信息的能力;(3)政府的經濟職能部門可以能動的利用他們的信息優勢,來使社會福利最大化。

新制度經濟學的批評和懷疑:

從根本上來說,試圖在一定產出水平上使社會資源實現最優化配置的企圖是一種謬誤。經濟整體不可能總是可以實現最大化的有機整體,應該關心的是個人的行爲,以及他們是如何協調的,從而形成社會秩序和增加社會財富的。

協調範式:

協調不是由對社會產出的合理配置形成的,而是通過建立一種能使人產生良好穩定預期的制度,不是來自中央計劃,和政府指令,卻可以使人們合理成功的完成他們的不同目標。協調範式主要關注的是對促進或者阻礙交易的制度的分析。

新制度經濟學的幾個核心問題:

新制度經濟學對制度協調的重視包括兩個層次:

(1)假定製度是外生的給定的,個人對制度的重要作用十分關心。各種制度可以相互比較,也會導致不同的績效。制度是導致各國經濟發展和增長差距的重要因素,主流經濟學對此的忽視是導致其缺乏解釋力的重要原因。(2)制度被假定爲不同參與者之間的行爲互動的產物,要了解這種制度不同導致的不同績效,需要理解導致此結果的初始條件。

制度變遷的競爭性需求如何滿足相應的供給的途徑???

政治交易成本的問題,不是新制度經濟學的專利,公共選擇理論的貢獻似乎更大。政治交易

成本的存在限制了政治改革的可行性,但是如果在政治交易成本被清楚的考慮了之後,政治的改革纔是可行的。

2.5三個核心假設

假設一、制度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諾斯的解釋:用制度差別以及執行能力的差別解釋不發達國家的經濟現實更具有說服力。(2)奧爾森:國家之間發展差距的根本原因不在於資源稟賦和技術因素,而是在於他們之間的制度和經濟政策質量的差異造成的。

假設二、內在制度通常比外在制度更加穩定。

與內生決定的內生制度相比,外在制度更重要的特徵是深思熟慮的集體行動。由於不受深思熟慮的集體行動約束,內在制度通常更加具有穩定性。對於二者的考慮必須是兼顧的,因爲他們同時作用於經濟的發展,二者的關係的一個可參考的描述是:外在制度的可執行能力要取決於他們對內部制度的兼容性。

二者之間存在替代關係和互不關係,這兩種關係具有可轉換性。其根本在於:制度應該利於形成一種穩定的經濟預期。

假設三、制度變遷存在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概念的提出,最早是爲了解釋競爭性技術的傳播現象。諾斯認爲可以因此來解釋制度變遷。

諾斯認爲其含義在於: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沒有好處的缺乏效率的制度也能夠產生和保存下來的。假如我們希望解釋當今世界制度的多樣性,我們必須要密切關注引起這些制度出現的初始條件。展望未來,制度路徑依賴意味着有效的制度變遷範圍是受到嚴格的限制的。

3.制度與變遷

制度對經濟增長和發展是重要的。

轉型經濟的特殊形態爲制度理論提供了難得素材和案例,理論上不難理解這樣一種假定:制度轉變的侷限性和可能性在轉型國家比西方國家更有明顯的可觀察性。

核心問題:制度在轉型中起什麼作用???

轉型被認爲是一個涉及政治、社會和經濟範圍的複雜的過程。

一般認爲:從計劃到市場經濟的轉型、經濟框架的構造和民主化(如多黨制和法律規則的引入)是非常困難的。

制度轉型一般被看作經濟轉型的先決條件,而不是目的或任務。

轉型危機:指轉型國家在轉型過程中出現的急劇的經濟衰退和經濟蕭條,並且蕭條帶有明顯的深度和持續性。

傳統經濟轉型理論家曾假設在轉型危機後會出現強烈的經濟復甦,即所謂gdp的u型或j型發展觀,但只有部分國家的轉型過程支持這一觀點。

制度目前已經成爲轉型問題討論的焦點。在研究外在制度規範化的同時,對內在制度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如私人組織或網絡是否發展了他們自己的規則和執行機制來補充或者替代新生的外在制度。而這一現象目前已經出現,研究需要儘快跟上。

3.1制度與變遷:傳統的觀點

新制度經濟下目前尚未形成關於轉型研究的完整理論,其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都帶有明顯的多樣性,而對象和方法之間彼此的替代性和互補性特徵明顯,而這也是導致新制度經濟學對轉型解釋有成功有失敗的根本原因。

a.早期的改革計劃:制度可以迅速改變(激進改革:休克療法)

轉型國家是在揹負着早期計劃經濟體制的遺留問題走向轉軌的,一種在個別國家成功的改革策略不能不加修正就應用到轉型國家。

從計劃到市場的轉型要求經濟制度發生深刻的變化,這是爲什麼要對轉型國家進行特殊的研

究和設計特殊的改革計劃的根本原因。

第一步:比較計劃經濟與市場體制的特徵來確定轉型的主要問題。這一比較直接產生了私有化和自由化的改革建議。

當時的理論研究並未對國家角色的轉變作出詳盡的理論解釋。

初期研究曾提出經濟類型分類的兩個指標:經濟穩定性和政治集權度。按照兩個指標的高低,由此組合成四類轉型經濟類型。(fischer,gelb,1991)

制度轉變和市場遊戲規則的建立被視爲轉型經濟的先決條件,而非中心任務。多數經濟學家認爲,制度改變可以迅速實現,即認爲制度是可移植的。他們曾列舉了制度移植的大量好處,但遺憾的是,轉型的複雜性揭示了他們對制度可把握性的錯誤估計。

制度的含義是模糊的。制度是指法律、法律基礎設施(法庭)以及各種組織比如中央銀行、稅收部門和各類專門機構。

b.轉型路徑:制度轉變是緩慢的。(漸進改革:摸着石頭過河)

轉型初期對經濟發展的看法被轉型實踐所否認:多數轉型國家gdp並沒有出現u型或j型增長,相反卻是產量和投資大幅下跌,失業和通漲並存。結果甚至表明:不論轉型國家採取激進還是漸進都出現了這一現象。這一定程度上暗示了,轉型危機與所實施的改革計劃不是直接相關的。

一種解釋:對於這種現象,經濟學家認爲,轉型經濟所帶有的計劃遺留問題,與轉型試圖解決的結構問題相比,制度問題不是一個短期問題。針對這類遺留問題的“制度真空”需要儘快被填充起來。

實踐研究證明:私有化並沒有實現人們賦予它的希望。這是困擾轉型經濟的主要問題之一。轉型的經驗告訴我們:制度不能在一夜之間被改變,它註定一個緩慢的過程。改革的計劃總是傾向於儘快改變制度,但制度的效用發生具有明顯的時滯性。單純依靠外在制度的改變,不可能實現轉型目標。新制度的建立更需要注意它與內在制度本身的兼容性,如果引起牴觸,那麼轉型的進程註定要被延緩,轉型的方向也可能被改變。

私有化與制度變遷:轉型經濟特別強調私有化,即將國有資產向私人部門轉移。某種程度上私有化被視爲一種減少國家影響和干預的有效手段,被視爲產權明晰的唯一有效途徑。幾乎所有的轉型國家,都積極通過現代公司制度改革國有企業,通過分散持股來實現經濟分權,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轉型的進程。但新的問題在於轉型國家的私有化範圍僅限於國內,而沒有外來的競爭,這使得私有化價格非常低。這一現象主要是由於私有化初期轉型國家內部社會分層導致的。多數轉型國家在轉型之前都存在嚴重的利益集團問題,他們利用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優勢,控制了大量轉型時需要處理的資源,其中主要是國有資源,使得私有化並不是一種通過正常的市場價格機制來實現,相反,市場這一外在制度被計劃遺留的行政權利介入交易獲取資源的內部規則所替代,私有化實際成了權貴瓜分國有資產的盛宴。

c.轉型的結果:制度導致的東西方差異

3.2制度與變遷: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

觀點一、轉型的初始條件、路徑和結果:制度是重要的。

新制度經濟學認爲,轉型之初的制度會影響轉型國家的改革起點,會影響轉型國家的改革計劃的選擇以及單個國家的轉型路徑。

新制度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的分歧:

(1)歷史是否重要?

新制度經濟學認爲:歷史是重要的。因此分析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本質差別對於轉型改革是必要的。例如新制度經濟學指出,計劃經濟的交易成本是正的,並且信息不完全。而傳統經濟學則假設了零交易成本和完全信息。

新制度經濟學認爲:高昂的交易成本和委託-代理問題導致了計劃經濟的崩潰。

計劃到市場的轉軌是轉軌國家所有經濟主體一致同意的,這一過程由於要改變所有主體的利益分配,所以必然伴隨着所有主體的強烈關注。安裝個人主義假定,每個人在明顯感到改善時都會表示支持,當發現利益減少時必然會反對,即使這在市場之下是不合理的。轉型經濟由於涉及利益集團和政治勢力,必然的要遭遇極大的阻力,他們主要反對的內容包括:(1)產權私有化;(2)進入自由化;(3)價格自由化。

這三方面的阻力主要來自:(1)私有化;阻力主要來自國有企業中的利益集團。(2)進入自由化;主要來自那些在計劃體制下享有壟斷特權的集團。(3)價格自由化。來自削減補貼後個人負擔成本的上升引起的牴觸。

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轉型博弈註定不會在合作的氣氛中進行!!!

(2)市場經濟的定語有必要嗎?

市場經濟是否存在不同種類?傳統意識形態觀念中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間是否存在差別???轉型經濟需要引入的市場經濟是帶有特定形容詞的市場經濟,還是沒有形容詞的市場經濟??(這一問題到目前也並沒有很好的解決。)

(3)制度改革是否可以在一夜之間實現?

新制度經濟學否定了制度速變的假設,但他們既不支持漸進改革,也不完全否定傳統的改革計劃。他們仍然認爲:私有化和自由化是從計劃轉型到市場經濟的必要步驟。新制度經濟學更加強調內部制度的影響力,而且認爲內部制度的改變會更加緩慢。他們建議:轉型國家只要建立最重要的法律制度,併爲了穩定預期而避免頻繁的改變法律,在這種環境下,內在制度會更可能適應於外在制度。

觀點二、外在和內在制度:相關性和關係

轉型的特徵之一是:經濟轉型與政治民主化同時進行。這意味着在試圖建立一種經濟秩序的同時也要建立一套與市場經濟向契合的政治遊戲規則。轉型經濟中政治不穩定的因素,是轉型最大的陷阱。規則的建立可以是迅速的,但執行必須嚴格,否則會出現廣泛的“信用失範”問題。

轉型國家的制度現象和分類

規則的種類 執行的種類 現象 制度的種類

慣例 自我約束第一種:內在

倫理規則 行動者的自我承諾 擔心個人信任的腐蝕 第二種:內在

習俗 通過信息的社會控制 擔心名譽的腐蝕/交易 第三種:內在

私人規則 由私人執行組織 私人仲裁;私人保護機構(黑手黨) 第四種:內在國家法律 由國家執行組織 仲裁法庭 外在

新制度經濟學假定:制度是在以下三個領域中起作用的,他們可以區分爲:

(1)準則和網絡;

建立自身的規則和執行機制。

(2)國家仲裁法庭和私人仲裁法庭;

法庭的公衆接受程度(自願和脅迫)和法庭的共同運作問題(合作與對抗)

(2)合法或非法的私人保護。

私人主體爲了自我保護通過合法或者非法的手段所採取的行動。

——準則與系統

個人由於面對集體和國家是的弱小,必須採取網絡機制。他們可以選擇依賴任何一種法庭,或者依賴某種私人保護,區別僅在於成本高低。

如果有約必守,那麼企業則完全不必要建立自身機制來履行契約,但如果有約不守,而由無法求助於法庭仲裁時,一種自身履約機制就十分必要。

契約關係時轉型經濟中最常用的執行機制,如果契約當事雙方的規制無效,那麼第三方法庭的仲裁就十分必要,如果法庭仲裁無法實施,那麼自我履約機制必然會出現。

政治的穩定性和法律的嚴肅性有助於形成穩定預期,利於保證契約的履行和規制,並降低轉型過程的交易風險。

缺乏穩定性的轉型環境是導致人際網絡化、私人保護和私人仲裁出現的重要原因。改善的唯一途徑就在於建立法律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並且要令行禁止,禁止特權,決無例外。 ——私人仲裁與國家仲裁

私人仲裁法庭是通過工業或貿易組織比如商會而建立的。在第四種內在規則中,他們代表實施的權威。

轉型時期改類私人仲裁或被取消,或被轉爲國家法庭仲裁。

轉型時期,幾乎在所有領域私人仲裁所能發揮的作用都是極爲有限的,商會類的私人仲裁尤其如此,因爲商會本身在轉型過程中也必須重組。但由於商會重組中權利和利益格局的變化,很容易出現混亂:企業不信任私人仲裁法庭,採取自身履約機制。

——(非法)合法的私人保護和腐敗

私人保護被歸入第四種內在制度。包括合法保護和非法的保護。前者如合法的保安公司,是除了國家提供的保護之外的一種合法替代品,個人可以僱傭此類保安公司保護其財產;而後者則如黑社會社團勢力。他們依靠強制性收費來保障安全,非法保護通常是國家無力保護私有財產的產物。

與非法保護組織,腐敗通常被定義爲私人和政府機構之間的非法行爲(如賄賂)。然而,在轉型國家,試圖區分非法保護和腐敗是非常困難的。在那裏,私人和國家部門之間是糾纏不清的。因此,對非法活動的評價通常不區分非法私人保護和腐敗。

事實表明,轉型經濟中合法的私人保護多半是一種特殊的企業單位,目的在於爲企業自身提供“安全服務”,對外性很弱。這一點和前面提到的低穩定性導致社會履約風險較高,企業需要建立自身的履約機制和安全服務。非法的私人保護產生於國家秩序混亂導致的對私人財產的無力保護,其特徵爲:(1)強制收取保護費用,(2)帶有掠奪性武裝暴力,(3)保護和內部規則帶有勢力範圍的特徵,只在內部有效,對外不執行;(4)非法私人保護具有不履約的隱性動機,常見的“黑吃黑”就是明證。

由於轉型國家中的非法私人保護和腐敗是及其普遍的現象,但對其評價卻困難重重。據俄羅斯政府估計,大城市70%-80%的私人企業會受到勒索保護費的黑社會組織和賄賂的影響。根據其他的研究估計,企業被迫花費其收入的10%-30%以應付犯罪組織的服務。企業甚至會考慮利用這種被迫的安全服務取追討債務,但由於非法保護中的“通吃”潛規則,該類非法保護組織在契約履行中的作用並不大。由此,企業更傾向於選擇仲裁來強迫履約。這在一定長度上說明,非法保護和犯罪組織並不能代替國家仲裁。

3.3對制度與變遷的評價

在轉型經濟中,外在制度的變遷必最初預想的要緩慢。一種可行的建議是:在轉型初期要儘快建立和制定並執行一些重要和完善的法律,並保持法規的穩定性以此推動轉型進程。 但轉型實際表明:轉型國家沒有持續的追求無條件引入市場經濟這個長期的抽象目標,利益集團和政治傢俱有明顯的短期目標。他們利用手中控制的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積極的濫用和影響國家權力的實施,並以此來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反映出建立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的目標可能會與其他經濟目標衝突,比如政府短期財政收入。但理論認爲:此時時間範圍的延伸應該給予優先考慮。

轉型期,對私人仲裁和非法保護的取締應當通過增加法律執行力度,提高透明度和改進信息流動狀況來改善。以穩定的政策引導企業信賴國家仲裁,並樹立法律權威。

4.新制度經濟學關於制度與變遷的政策建議

政策建議一、不要僅僅關注物質資本的增加,相反應該儘快建立正確的制度。

制度的功能在於使得參與者能夠形成某種穩定的預期,從而使得這種預期很有可能會實現。 政策建議二、修改制度應該成爲例外二不是規則。

如果改變制度預示着淨收益,那就應該儘可能透明的實施,這樣有利於參與者形成合理的預期,從而增加預期實現的可能性。

政策建議三、政府只應該批准那些能作出令人信賴的承諾的制度變遷。

助長權利上的或實際上的制度分歧的制度變遷只會導致交易成本的增加,必然適得其反。這一狀況的改善取決於外在制度和內部制度之間的相容性。如果二者不兼容,那麼:

政策建議四、外在制度的改革應該明確考慮主要的內部制度。使得外在制度大體上與內部制度兼容。

諾斯認爲:當正式規則從根本上發生改變從而使得它們與現行的非正式約束不一致時,正式規則和非正式規則之間會產生無法解決的緊張關係,從而導致政治處於長期的不穩定狀態。要試圖實現二者直接的良好契合,需要進一步作出的努力是:

政策建議五、儘量挖掘內在制度的生產潛力和未知能力,對私人蔘與者實現這些潛能起催化幫助作用。

同時引入多種改革會提高改革的持續能力和效應,但由此導致的某些部門因爲減少補貼承擔的福利損失應當在未來的改革中得到補充。因此:

政策建議六、當目標是進行違反常規的制度變遷時,應該儘量在同一時間推出一攬子計劃來完成它,這個一攬子計劃應當包括這樣的可能性,即在本部門改革中受到損失的人們可能在其他部門的改革中收益。

5.結論與展望

以爲新制度經濟學只是對傳統經濟學原理的一種理論挑戰,而尚未形成有效的政策建議是一種不合理的評價。

馬休斯的評論:制度變遷具有複雜性和結果的不可預知性,這些特徵導致它具有最終目標的隨機性。就單個組織的制度實驗是可行的,因爲即使不成功,它隨整個經濟的影響也無關緊要。而就整體經濟進行制度實驗,則要十分謹慎。沿着這一思路很容易導致膽小的保守主義。(matthews,1986)(這是一種較爲悲觀的評論)。

但對轉型國家的改革進程的研究表明:新制度經濟學在理論和政策上都驗證了自身的有效性。

分享:

第三篇:讀書演講稿關紅梅

結緣書香,潤澤生命

張馬國小關紅梅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結緣書香,潤澤生命》

有人說讀書是一種浸潤:洗去一身疲憊,留下滿腔書香;也有人說讀書是一種享受:享受陽光明媚,享受空氣清新,享受歷練深邃。而我還要說,讀書更是一種情懷,一種幸福。在炎炎夏日,它能爲你送去清涼;在寒冬臘月,它能帶給你無限溫暖;快樂時,它與你一起歡舞;悲傷時,它撫平你心中的傷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師必須是閱讀愛好者。”他用一身的經歷和體驗告訴我們:“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爲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愛好讀書應該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習慣。

我愛讀書,讀書是我生命的泉水,使我單調孤寂的生活變得豐富生動,如我忠實有趣的朋友伴我成長。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對讀書的興趣越來越大,工作之餘,開始有意識的讀一些世界名著和教育書籍,每讀到一本好書時,就像有一股股溫暖而滋潤心扉的氣流,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沐浴着我,牽動了我的心,讓我在不知不覺中陶醉,在悄然無聲中領略教育真諦。

美國詩人狄金森說過:“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躍的詩行那樣,把人帶往遠方”。讀書使我的生活斑斕,豐富多采;讀書使我感到世界上一切美好的情感,讀書使我明智,領悟到更深刻的道理。當我踏上講臺,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內

心充滿抱怨時,是《優秀教師的成長案例》深深地觸動了我,讓我明白對現實的抱怨是弱者的象徵,真正的強者是不抱怨的。命運把它扔到天空,他就做鷹;把他扔到草原,他就做狼;把他扔到山林,他就做虎;人生就是這樣,必須不斷地要把自己打回原形,打回起點,然後重新開始,還讓我明白了當今爲師之道,知曉了由合格到優秀,由優秀到卓越的教師成長途徑,深刻感觸到讀書對我們教師成長的重要作用,於是,我開始以自己實際教學爲基點,讀各種各樣的書,在書中讓我找到了工作的自信,教學的底氣,更讓我走出了工作初的失落與迷茫。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讓我明白了學生的成長過程,各個年齡階段學生在思維、情感、認知等方面的發展水平,在平時的教學中,可據此來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活動,運用能激發兒童興趣的教學語言等;《教學現場與教學細節》中的課堂實錄和理論剖析,讓我領會到優秀教師的風采,深感教學的藝術性,從而明確了自己教學之路的方向,嘗試着爲孩子營造藝術和學術相結合的課堂教學;《給教師的建議》爲我解開了許多教學中的困惑,教會了我如何和孩子相處,在課堂上如何調控,如何爲孩子創造自由健康成長的空間;讀《如何走進新課堂》使我懂得課堂是生命成長的沃土。教與學的經歷對教師而言,將不再是教師在用生命點亮學生明天的同時,步入“蠟炬成灰淚始幹”的悲壯結局;教與學的過程對學生而言,也不再是簡單的靠學海無涯苦作舟”。而應反映出教師爲探索永無止境的課堂教學優化中,學習新知,發現規律,充實自身的軌跡;學生在知

識儲備增長的喜悅與彼此發現與欣賞中。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由黃金屋”,那些大文學家、大教育家、大藝術家充滿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語,大哲學家、大思想家、大宗教家們超脫的情懷,甚至平民百姓、推車賣漿之流的可貴的品質和真誠的愛心,都會我們的生命變得特別開闊、靈動、開放、樂觀、曠達、鮮亮;使我們的感情特別豐富和細膩,特別飽滿和高貴;使我們永遠不滿現狀、不斷進取、大膽創造、革新自我,永遠追求那種令學生激情滿懷的生命境界;使我們的教學產生那種令人蕩氣迴腸的藝術魅力。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讀書,是教師專業底蘊得以厚實的路徑。吾生有涯,而知無涯。如果沒有書香滋潤,我們的生命將是何等乏味與孱弱,我們的教學將是何等的死板與無趣。人的靈魂,也許只有經過書香沐浴薰陶後,才能充實豐盈我們健康的生命和一顆恆抱希望的心,我感謝這麼多年書籍對我的滋養與磨鍊,它是我人生道路上一個不可多得的知己。在寧靜中,讓我從那字裏行間讀出一種無言的神聖與莊嚴,讓我有一種擺脫了世俗的喧鬧的踏實與坦然。給人生鋪砌了一條五彩斑讕的路途。那飄逸的夢想,時時溫暖着我的人生。

第四篇:教育筆記 關愛與呵護

關愛和呵護

現在的孩子是幸福的一代,他們擁有很好的物質條件和生活條件,但同時也是值得同情、關愛和呵護的一代。很多家長因爲工作或其他的原因,留下孩子在爺爺奶奶或親戚身邊。其實這樣的孩子是非常缺乏關愛和安全感的,隔代的教育在他們身上留下了很多不好的影子。例如:孤僻、任性、過分依賴……這些孩子在爺爺奶奶身邊孤單地長大,在他們的童年裏沒了歡聲笑語……這些孩子就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留守兒童”。

幼兒園也有很多這樣的孩子,我們班就有這樣的例子:

惠惠是個“留守兒童”,父母常年不在家,跟着外婆一起過。由於生活在鄉鎮,農村的路不好走,外婆每天送她到幼兒園也是十分地辛苦!而這個孩子呢?相較於其他小朋友的話,性格上面要“怪”一點……不愛說話,不喜歡交朋友……

有一次,班上有個小朋友欺負她,問她要糖果吃,如果不帶糖給他吃就不和她玩。她嚇得直哭,不敢說話,更不願意上學了。我注意到這種情況後製止了那個小朋友,讓那個小朋友道了歉,她纔好一點。之後,我每次有意無意地跟她說說話,開導開導她。並撫摸她的頭和手,讓她感覺我很容易親近也很喜歡她。起初她並不願意和我說話,但後來慢慢地也會說了,會笑了!

我看着她純淨的笑容感覺心裏很暖,不禁的想:孩子的內心是純淨的,需要關愛和呵護。只要用你的心用你的愛去融入她,讓她感受到。那麼,他們一定會變得更活潑、更可愛!

第五篇:讀書筆記

安豐初級中學教師讀書心得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

安豐國中 趙 嵩

自從上學期學校安排了教師讀書活動,我從圖書室借閱了幾本自認爲適合自己閱讀的圖書,有《給年輕班主任的建議》、《問題學生診療手冊》等。起初,也只是隨手翻翻,可真正在閒暇時打開閱讀,卻又不一樣的感受。對《問題學生診療手冊》這本書,我特別喜歡,因爲我們都知道我們學生的生源質量,在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問題。那麼,如何面對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這都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問題。

從這本書的書名就已經告訴我們,應該將教師與醫生放在一起聯想。醫生看病的原則首先是“望、聞、問、切”,即要實事求是,再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刨根問底,進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開出藥方治病救人。

王老師的這本書實際上就是這樣在引導我們的教師應該更加專業一些,不是簡單的一刀切,或是僅憑經驗來處理問題。誠然經驗對教師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經驗引來的思維定勢,逐漸懶惰的思維方法有時卻有致命的危險,或者說對於教師個人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人們都說“人心隔肚皮”,很少有人能夠對每一個人都能洞察心機,再加上可能出現的代溝,國中生當中的一些想法簡直可以用匪夷所思來形容,看似簡單幼稚的問題在他們眼中卻顯得至關重要,反而需要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教育是什麼?是考試?是成績?是升學?這些教育手段漸漸成了目的,凌駕於教育之上,而教師本身也就成爲了一種謀生的手段,教育過程甚至成爲一種追名逐利的捷徑,試問有多少老師能夠真心去教每一個學生?在這種“目的”的引導下,問題生就真成問題了,很多本不該劃爲問題生的也變成問題生了,也許原因很簡單,就因爲他的學習成績上不去。這應該是每個教育者都不願看到的。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我們的學生呢?這本書除了告訴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多問幾個爲什麼以外,就是要我們關心學生的需求。現在有太多的學生被家長當做白板從而複製或打印出自己想要的模板了,學生也是人,是人就有需求,白板僅僅是家長看來的白板,實際上經過學校及社會的影響,學生這塊板上並不是隨意能刻畫的來的。比如書中分析學生去網吧的原因時就很透徹,說到底就是學生把自己在家在學校以及和同學朋友間未能發泄的東西 1

安豐初級中學教師讀書心得

在虛擬世界裏尋找天堂的過程。 而且處於青春期的學生,越是直接跟他說不要去做某事,他反而越想去做一樣,因爲這種教導與他內心的真實想法所產生的矛盾更成爲了一種催化劑。不問青紅皁白,只問是非對錯,到頭來真不知道到底孰是孰非,孰對孰錯了。

對於老師來講,這本書堪稱工具書,特別適合任課老師閱讀,它比較全面地羅列出了學生在青春期所出現的一系列典型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以及對應方法,現在很多老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往往只看到表面現象,沒有從更深層次去研究學生的心理,因此時常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本書告訴我們,遇到問題時應該首先問: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想清楚後再進行處理,而不是想當然地馬上批評教育,孩子的心靈很可能因此而受到傷害,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出現更多的問題。老師僅靠學校裏學到的心理學知識是很難對付現在的學生的。

如果你還在爲問題生而煩惱,建議你讀一讀《問題學生診療手冊》,相信你您在教學過程中會更加得心應手!

標籤: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