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語文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語文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語文讀書筆記 篇一

《愛的教育》一書是一個意大利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全書共一百篇文章,主要由三部分構成。該著作由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耗時近十年完成。無論哪一章,哪一節,都把“愛”表現得精髓深入、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絃、感人肺腑。

這本書介紹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的生活和學習。寫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戒啓發性的文章,以及十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節,都把“愛”表現得精髓深入、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絃,感人肺腑。

《愛的教育》裏沒有乏味的說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蹟。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敘,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裏充滿了愛。充滿了讓人羨慕的愛。

在我們的教育中,“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首先,在大多數人的腦海裏沒有“愛的教育”這個概念。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愛的教育。正因爲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才使我們的生活裏少了一些愛。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這是我們缺少的,這是我們需要尋找的。有了這些愛,我們的生活纔會充滿了愛。

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裏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爲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爲可能不同。

在《愛的教育》中,我找到了愛,在愛中找到了教育。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 篇二

餘老師書的序言開頭是一句希望之語,即“我希望每一位語文教師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滿智慧”。

印象中,教育各級主管部門對“教師羣體”現狀,多有“恨鐵不成鋼”要求,各類名家或專家論及“教師羣體”,往往多爲“專業水平不如人意”感慨嘆息,社會上普遍的教師關注,多糾結在教育教學方法、技術和效果上,少有關注教師生活、生存現狀。你一聊社會地位的落差和待遇,周圍就有人用“師德”和“奉獻精神”來壓你,讓人覺得氣短,不敢擡頭。久之,政府、社會、主管的領導們和廣大的教師羣體,彷彿都有點“施虐”和“受虐”的病態心理。

勾起牢騷之語,是因爲餘老師關注教師工作的同時,還記着教師們的生活。“希望每位語文教師在生活中充滿智慧”,一句親切的叮囑,讓人心頭一熱。當我們談論教師這一職業,或談論教育事業的時候,首先要關注這一個個“人”——生活中的“人”。他的性格、愛好、情趣、志向和平常的心態等等,都需要互相的關注、關心、理解、幫助。教育教學是一份充滿“愛”的工作。試想,普通老師生活缺乏穩定,對自對人對社會的心態調整不好,能期待他們平靜而清醒地走進教室嗎?教育是“育人”的事業,“育人”首先要“育師”、“育己”,然後才能“育學生”。“一流的教師”才能育出“一流的學生”。由此,無論是從學校、還是社會和國家層面看,教師是第一位的,有全社會敬重的第一位的生活,有充滿智慧和激情的第一位的工作。

教師的成長,生活和工作是分不開的,生活中樂觀、有情趣、自我認同感強的老師,在學校裏肯定自信、積極,有個人魅力。同樣,許多工作優秀的教師,他們對生活現狀的理解和對未來的追求充滿幸福感。所以,許多名家、大家優秀的表現和出色的成績,除了用專業理念技術去解讀外,還可從其生活中的個人性格、品質和精神上去理解。看餘老師的《致語文老師》一書,其長者、智者的風範令人敬仰。餘老聊的是教學,也是個人迎難而上的成長修煉,這修煉的過程,有堅定的目標,有系統的規劃,有艱苦的執著,有挑戰的智慧,有說不盡的苦樂滋味,有沉甸甸的收穫。其修煉的智慧之語,既可心引領我們認真地工作,也可以啓發我們用心地去生活。

我們無論是自願,還是巧合從事了教師這個職業,註定了此生與他人有些不同。除去虛幻神奇的道德評價,因爲職業的特點,我們的生命歷程真的有些特別。我們需要(應該)掌握更多的文化,我們有機會站在人類思想的前沿,這是我們有時清高的原因;我們肩負着文化傳承和思想播種的責任,我們的工作與其說是教育教會學生,不如說是薰陶和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的現在和未來,往大了說,我們的事業真的能改變命運和世界;我們的工作對象是有豐富思想和鮮活情感的學生,我們每天的工作少有重複,我們每個教育教學的細節需要更多的創造性和人文個性,我們每天都新奇有趣的挑戰;我們此生真的要“活到老學到老”,需要吐故納新,才能與時俱進,很少有職業像我們這樣需要終生修煉和成長。

凡職業,都需要爲了生活,從事教師職業也需要“養家餬口”,這點標準不一,爭議不斷;凡職業,都需要有敬業的精神,都可以經營成事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說的是不論哪行,都能用心做到極致。從古至今,“狀元”總是鳳毛麟角,可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想法每個人都會有的,爲難的是,成功需要面臨各種挑戰,不是每個人都能勇敢地、努力地堅持下去。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 篇三

朋友問我:“在看什麼書?”我說:“《青銅葵花》”。他說:“這是一個憂鬱的故事苦難的故事。”我一時語塞。我不覺得這是關於苦難的,讀起來時多麼地優美,多麼地富有詩意,多麼地讓人感覺溫馨啊。然而,細一品味,每一個片段都關乎苦難,每一個片段都讓含着淚微笑……

當青銅爲了讓葵花讀書,設下小小的騙局,毅然放棄了自己對書本的渴望時;當青銅爲了滿足葵花拍一張照片的願望,最後賣掉了最後的一雙穿在自己腳上的蘆花鞋,光着腳丫在雪地上飛奔時;當青銅在蘆葦叢中努力地捕捉螢火蟲,然後把它們放在南瓜花裏給做作業的葵花照明的時候,他可清楚這就是苦難?

當葵花戴上了青銅爲她精心製作的冰項鍊,看到奇幻的五彩的光芒閃爍時;當葵花微笑着喝下哥哥用一個下午捕得的野鴨,品嚐着難得的美味時;當葵花從江南撿銀杏回來,看到岸上她那熟悉的紙燈籠時,她可知道這就是苦難?

那美麗的螢火蟲燈,那閃亮的冰項鍊,那夜復一夜亮起的紙燈籠,是愛,使這所有的苦難變得詩意,使這原本苦澀的淚水化爲了甜甜的微笑,讓所有的讀者在嘆息命運的不公時,忍不住把心也變得柔軟,變得澄澈透明。

奶奶,走了。那個慈祥的,永遠乾乾淨淨的奶奶,臨走之前,用她用即將枯竭的生命爲兩個孩子採摘着世界上最美麗的棉花,她要讓這兩個孩子的冬天不再寒冷。這個在苦難中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卻從不曾向苦難低下頭,賣掉了耳環,賣掉了戒指,只爲了這兩個孩子,這個家……

牛兒,也走了。那隻陪伴着這一家度過一個又一個苦難的牛兒,那隻曾陪着青銅葵花一起長大,馱着葵花無數次地走在上學路上的牛兒,那隻默默聆聽青銅的寂寞與無聲地訴說的牛兒,也走了……

葵花,也走了。在一千個一萬個不願意中,在大麥地漸漸長大,與大麥地融爲一體的葵花,也走了。在大人們設計好了的好意中,在大人們規劃好了的未來中,葵花的快樂葵花的幸福,被奪走了。

青銅,再一次迴歸了寂寞與孤獨。沒有了牛兒的陪伴,沒有的奶奶的撫慰,沒有了葵花的相伴。他在那高高的草垛之上,望不到遙遠的城市,心中的思念沉沉地積澱,那一聲爆發而出的“葵花——”讓所有的人哽咽淚下……

於是,詩意的苦難在將淚水中延續,然而淚水這次卻無法再化爲微笑……

語文讀書筆記 篇四

《湯姆索亞歷險記》講述的是主人公索亞和他的夥伴哈克貝利及 女朋友 貝基的冒險故事。

《湯姆索亞歷險記》與我所有看過的書比起來,我最喜歡的還是《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本書以歡快的筆調描寫了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靈,也寫出了我們廣大兒童的心理和性格,這也是這本書受大家青睞的原因。

小說情節緊湊,而且含義深刻。通過主人公的冒險經歷,對美國虛僞庸俗的社會習俗僞善的宗教儀式和刻板陳腐的學校教育進行了諷刺和批判,喚起大家對這方面的注意。

本文裏的湯姆不是一個人人讚頌的好孩子,相反,他是以一個不折不扣的壞孩子的形象出現在本文,他調皮、喜歡搞惡作劇、經常逃學,可是他的心中善良充滿正義感。湯姆的夢想是做一名海盜,海盜對他來說是一個行俠仗義、劫富濟貧的大好人,看出了湯姆的天真與善良。

文中的有些片段不經讓我有些許感動。他偷吃,在皮鞭下逃脫;他逃學,報復告發的弟弟;他打架,被罰週末刷柵欄;他愛慕,被用整盆水潑醒;他裝病,試圖逃避週一的上學;他缺課,與壞少年玩耍;他欺騙,讓校長丟盡顏面;他貪玩,深夜與哈克潛入墓地;他失戀,遭近折磨而離家出走。.。.。.這邊是大家所向往的那個自由自在、天真無邪的童年。

湯姆和哈克在深夜潛入墓地玩耍,卻親眼目睹了一場兇殺。兇手印第安人喬將這件事嫁禍給醫生莫夫、波特,湯姆不忍看着可憐的波特被審判,說出了實情成爲了全村的的英雄。沒過多久,湯姆和哈克在鬼屋挖寶藏的過程中又遇上了兇手喬。隨後湯姆和貝基在洞裏經歷三天三夜後,終於被村民們救了出來,並一舉搗毀了喬的老窩,將他堵死在洞中,並與哈克一起找到了那份寶藏,成爲了小富翁,俘虜了貝基的心,再一次成了全村的英雄,貝基的法官父親已對其青睞有加。

一個天真、無憂無慮的童年就是一份很大的財富,儘管我的童年已漸漸離我而去,可是那份記憶總會是最美好的,給我最好的財富不在雙手,而是那份最好的記憶,它,永遠都在我的腦海,永不褪色。.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 篇五

當我第一次翻開《病隙碎筆》的時候,目光停留在了每一章節的前一頁,那是史鐵生先生創作這本書時的手稿,字跡清晰流暢。彼時我就堅信,這將是一份禮物,一份俯視着平凡人生的禮物。

周國平先生在解析書名的時候這樣講到:“體況惡化,寫作又成奢望。大部分時間在受病折磨和與病搏鬥,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筆,而且縫隙那樣小得可憐!”不得不承認,對於史鐵生本身,他已經超越了自己的存在。在生命行走的路上,在那些像海綿一般的歲月裏,他擠出了智慧,這種智慧,是從疾病的深淵中迸發出來的血液。

《牧靈聖經》的扉頁有這樣一句話“我給你們一條新的誡命: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這是上帝對他的追隨者的希冀,亦或者叫作命令。這是信仰的力量,如果上帝真的可以像他所訴說的那樣愛着他的子民,那這世上又何談災難而言?

史鐵生巧妙地解答了這個問題,他說:“上帝不許諾光榮與福樂,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但可怕的是在這個滿心功利的時代,我們的希望何在?當所有人拿着金錢和一顆所謂虔誠的心走進寺廟,向神明祈禱,而又有幾個人祈禱的不是光榮而是希望呢?我們都堅定地認爲希望就在自己的內心,甚至說走進廟堂就是體現了一種希望了的話。那信仰與名利的天平就已經傾斜地頹然不平了。

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個時代關於信仰的定義已經不再是它本該有的樣子。史鐵生用另一種方式,通過信心解讀了關於信仰的理解:“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許諾,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後的恭維,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難的時候可以領受。”與此同時,周國平先生卻這樣解讀了這些文字:“任何一種信仰倘若不是以人的根本困境爲出發點,它作爲信仰的資格也是值得懷疑的。”

毫無疑問,我支持前者的觀點,至少在現在看來史鐵生用筆作足,已經用他自身的信仰行走過了他的人生。而這種信仰的開端,是沒有以任何根本困境作爲出發點的,就像他自己闡述的那樣“不斷地苦難纔是不斷地需要信心的`原因。”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所以,在信仰的問題上,我們的根本觀點應該是從什麼時候看起,看了多遠?

如果就困境而言,上帝無疑是公平的,諾貝爾用“生命,那是自然會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這樣一句話形容人生。我想,再也找不出任何文字能比這十六個字更恰當地解讀生命了。自身對於自身而言,本來就是一種限制,一種突破不了的瓶頸。所以,上帝給了所有人根本的困境,只是每個人的表現形式不同罷了。

羅曼·羅蘭說:“以死來鄙薄自己,出賣自己,否定自己的。信仰,是世間最大的刑罰,最大的罪過。寧可受盡世間的痛苦和災難,也千萬不要走到這個地步。”他對信仰的作用做了高度的肯定,但問題在於當我們真正面對我們所信仰的東西時,卻手足無措,甚至無法完整地表述自己內心的想法。所以,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信仰還只是頭腦中的一顆小芽,從未開花。

還是史鐵生說得好:“路的沒有盡頭,便是他遙遙地總在前面,保持着希望永不枯竭。”這是前人懇切的話語,希望永遠是和信仰並存的。如果沒有希望而空有信仰,那無疑是一個空殼,或者說沒有信仰而只有希望,那也僅僅是一種空想罷了。最可怕的是,這個我們熟稔的生命中,總有一些人既沒有希望,也沒有信仰,那“倘若一眠能了結心靈之苦楚與肉體之百患,那麼,此結局是可盼的!”(莎士比亞《生與死》)。對於信仰,料必大多數人抱着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態,也正是由於這種誤解,信仰漸漸成爲了有思想的人的標籤。墨西哥有部老電影叫做《美麗的祕密》,它提到:“如果失去自我,你的抗爭結果註定是失敗的。”毫無疑問,自我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資本,當開始正視自我所存在的價值時,人生、感情、關愛,還有思考都不再是更高一層人生價值的體現了。

“只要你往前走,他總是給路。”行走和道路是同一種存在,但天堂與現實總是有着永恆的距離,如果對於每一個步伐都充滿了膽怯,那就不僅僅是距離的問題了,那是沒有了希望,心中就根本不存在天堂。“理智本身是一種信仰。它是一種確定自己思想和現實之間關係的信仰。”(切斯特頓語),就信仰最初的樣子來講,它是一種限制行動的行爲準則,對於史鐵生而言,它更是讓他直立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想走的雙腳。

沒有人能像史鐵生那樣勇敢,他的身體是殘缺的,但思想卻始終馳騁在無疆之域。這或許是對信仰最有血有肉的詮釋。“左右蒼茫時,總也得有條路走,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筆去找。”(《我與地壇》),如當我發現他手中的筆就是他信仰的具象時,我不由得感到膽怯,能有多少人能把一種信仰表現的這樣恰當得體,並與死亡抗爭呢?

再小的空隙,也是有光芒的。遺憾的是,沒有幾個人能向正確的方向走去。大家都太倉促了,從一開始就義無反顧地奔向了死亡。讓我們將時光退回到創作這本書的年代,那時史鐵生的病情被確認轉爲尿毒症,終至三天透析一次。就是在這樣的循環中,他寫下了這種文字,因爲他不懼怕死亡,不懼怕痛苦,我想,整本書裏的每個字都是有聲音的。它們或深沉,把疾病帶給他的痛苦用一種平和的方式娓娓道來;或淳樸,用常人無法理解的樂觀向上,訴說着他強有力的人生領悟。

語文讀書筆記 篇六

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爲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爲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爲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不僅僅老師要讀書,每一個想提高學識的人都要讀書。在這短暫的一個學期裏,我讀到了平時沒看過的書。讀書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這一個學期裏,我感覺收穫頗豐。以下就是我這一學期來讀書的心得。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坐下來,深入地思考。”這句話讓我深刻體會到:作爲教師,我們更需要讀書。只有讀書,我們才能擁有源頭活水,滋潤學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讀書,我們才能生成新的信息,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與傳遞。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我們渴望讀書,渴望獲得知識,但是我們卻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應該如何讀書?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爲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爲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讀書可以增長知識。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人類要發展,必然離不開知識。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同學們如果從小不會讀書,沒有知識,文化底蘊不足,長大以後就很

難立足於這個時代。正如高爾基所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前蘇聯巴甫連柯說:“書籍使人們成爲宇宙的主人”。馬克思說:“越是多讀書,就越是感到不足,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 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爲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同時我們也應拋棄古時舊的求知理念,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 篇七

平凡的人生,驚險不斷的命運;質樸的愛情,意想不到的苦難。史鐵生的一生是慘淡的,雙腿癱瘓,疾病纏身。但面對命運的玩笑,他是那樣理智,直面命運的挑戰。他那調侃的言語,讓人覺得這彷彿不是一個身患殘疾的人,而是一個在體驗生活的,體驗病情也算得上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

《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寫於生病治療間隙的片斷隨筆,篇幅很長,但語言通俗易懂,彷彿在和我們面對面的交流,用一位長者的身份教導我們怎麼面對人生、苦難、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字字珠璣,平易而又精闢,樸實又鮮活跳動,充滿着智慧與哲理。史鐵生有嚴重的殘疾,但他堅持寫作,在他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還是完成了這部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會苦一陣子!對於我們來說,小小的挫折就足以讓我們身心俱挫,疲憊不堪。感嘆命運的不公,嘆息生活的不堪。史鐵生在開始就談到了命運,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換,要讓一齣戲劇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間的衝突,矛盾和衝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異,乃至天壤之異。他將人生命運比作是一場戲劇,而我們都是其中的演員,每個人扮演的角色都是不一樣的,也就擁有不一樣的命運。如果每個人都是好的人生,亦或是壞的人生,那豈不是都是一樣的了嗎?我們不必要去過度嘆息別人悲慘的人生,也不必去羨慕嫉妒甚至憤恨別人美好的命運。上帝是公平的。就像史鐵生自己說的一樣?他雖然剝奪了我奔跑的權力卻讓我與生命的真諦更接近,這就是爲什麼盲人的聽覺總比一般人的靈敏,我們必須要承認人生的差距,直面自己的人生,拋棄埋怨,放棄逃避,用心去尋找屬於自己人生路上的風景,不要因爲他人延誤自己美好的風景,哪怕是暴風雨中的枯枝爛草,也值得我。駐足留念。我覺得這纔是人生。

沒有誰比從未遇到過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爲他從未有機會檢驗自己的能力。塞涅卡的這句話與史鐵生當時的心境有着類似之處。史鐵生在書中寫到?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爲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他面對生活是豁達坦然的。生而爲人,終難免苦弱無助,你便是多麼英勇無敵,多麼厚學博聞,多麼風流倜儻,世界還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祕置你於無知無能的地位。一個身患殘疾的人把人生的許多哲理問題闡釋得那樣簡單明瞭,而我們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無法把人生的意義想得透徹,每天都在怨聲載道的,這是多麼的慚愧。我無法想象一個身患嚴重殘疾的人面對自己需要多大的勇氣,但看到史鐵生那些輕鬆而又充滿調侃的語句,死不過是某一個信號的中斷,它‘輕輕地走’,正如它還會‘輕輕地來’。我意識到有些人是將生病當成一種人生的體驗,將死亡當成一種超越。用樂觀的心態去對待苦難,去詮釋生命的意義。也許這不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史鐵生認爲我們應該去包含苦難的世界,這又是一種難以達到的境界,接受自己的苦難已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更別說包含。但他可以。他可以用微笑面對自己的身體和人生。甚至覺得苦難讓他拾起自己的信心。他在書中提到不斷的苦難纔是不斷地需要信心的原因,這是信心的原則,不可稍有變動。他是自信的,他意識到人生就是佈滿陷阱的,只要你對生活的希望不滅你就有能力化解苦難。我原本認爲每個人對苦難的認識應該都是抑鬱悲傷的,但是這裏的苦難卻像是擁有魔力的神棒,苦難是用來喚醒我們對生活的勇氣的,帶給我們希望的,這是讓我驚訝的,也是讓我驚奇的,更是讓我對史鐵生充滿了仰慕。

在書中,史鐵生認爲當人生無法被改變時,我們應該尋求愛。愛是一個神聖的詞。愛之永恆的能量,在於人之間永恆的隔膜。愛之永恆的激越,在於每一個?我?都是孤獨。愛也許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許只是遠遠地相望,也許只是默默地陪伴。就像泰戈爾的一句話:總會發生些情願與不情願、知道與不知道、清醒與迷誤的那種痛苦與幸福的事兒。但如果心裏存在虔誠情感,那麼在痛苦中也會得到安寧。現在很多小情侶整天呆在一起,並且強烈要求對方眼中只有自己一個人,並且要時時刻刻想着自己。在我看來,這只是一種呆在一起久了的依賴,並不是真正的愛。愛是一種情感,一種心意,也許兩個人在一起吵吵鬧鬧,但是分開了又互相思念對方。史鐵生認爲愛的情感包括喜歡,包括愛護、尊敬和控制不住,除此之外還有最要緊的一項:敞開。互相敞開心魂,爲愛所獨具。愛也許是一種爲了愛護對方而甘願犧牲的精神。也許就只是陪伴着你度過人生最難過的那段歲月。他認爲敞開心扉最爲重要,可以告訴對方你此刻的痛苦與開心,哪怕是哭泣悲傷。以前我以爲愛到一定程度就是結婚,但現在看來我是錯了,也許不需要婚姻,那也是一種愛。哪怕是忘記,那也是愛。《病隙碎筆》是一部哲學,是史鐵生用靈魂書寫的,讀這本書就像在讀他的內心,善良的、虔誠的、平易近人而又覆函哲理的語句,讓我感受到苦難也是一種幸福,命運是不接受挑戰的。我們每天都會爲一些事情煩惱傷心,但是我們要學會知足,史鐵生是悲慘的,但是他收穫了美滿的愛情和事業,我們更應該知足,因爲我們擁有健全的身體。

高中語文讀書筆記 篇八

《靠自己去成功》是劉墉專門寫給女兒的書,在這本書中,劉墉和女兒真是無所不談,小到吃飯、穿衣,大到人生、世界……鮮活的語言、平常的故事以及巧妙溶於其中的哲理,讀來頗具興味。而綿藏其中的是父親對女兒成長的良苦用心和一份沉甸甸的希冀:不要等成功來敲你的門,要靠自己去成功。

這本書記錄的大都是作者與女兒之間瑣碎的小事,然而在這一件件事的背後,劉墉發掘出深刻的道理。他的文章就是這樣從平實之中顯現出深刻的哲理,教女深省,教女奮進。

劉墉很懂得“避而後談”。在“談獨立”這一章節中,作者列舉了女兒依賴父母成性的事。在敘述中不難發現,父親並未因此與女兒發生正面衝突,每次都是以女兒的講“理”收場。在文後,作者提出了“女大應獨立”的觀點。作者從理論、事實着手,反駁女兒那所謂的“理”。作者的處理方式既起到了告誡女兒的作用,又避免了父女之間的爭端。這種先退後進,以理服人的“戰術”可以說百戰不殆。

劉墉還懂得“換位思考”。父女之間存在的所謂的“代溝”是由於他們人生閱歷、生活背景的迥異造成的。然而在“談穿着”裏,作者併爲因“代溝”而與兒女發生口角。無論是女兒的“露臍裝”,還是兒子的“耳環”,作者都是以玩笑待之。仔細品讀,在這玩笑中也蘊涵着作父親的一種態度。這樣的玩笑不會激起兒女的逆反心理,也同樣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如此以來,本來的一場“代溝戰”就覆滅在愉悅的氣氛中了。文中,作者曾站在兒女的角度分析“潮流”這個敏感的話題,他一直表示理解、通融。作者冷靜的思考、多角度的分析淡化了矛盾,解決了關鍵問題。“換位思考”幫助他了解兒女、走近兒女。……

教育是一門藝術,劉墉用自己精闢的文字、獨特的處世態度詮釋了這門困擾着許多師長的藝術。《靠自己去成功》閃耀着愛與智慧的光輝,是一本能給予我們深刻思考和感悟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