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教師讀書筆記《兒童精神哲學》

第一篇:兒童精神哲學

教師讀書筆記《兒童精神哲學》

《兒童精神哲學》讀後感

兒童作爲還沒有完全成熟的個體,因其活動範圍和心理能力的限制,其頭腦中不可能有系統化的思想體系,但兒童在以自身活動的作爲主體和周圍環境中的人、事、物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必然會形成感受、體驗、思維等內在心理過程,在這種過程中也必然會出現對具體的人、事、物的意向、興趣、經驗、情緒情感等主觀內容,這便是兒童的精神,它是兒童的一種主觀的意識,在現實中表現爲兒童各種不同的需要、興趣、態度、願望、情感等。而且在兒童的身上,這些精神都是對象化的、具體的。

孫民從按照自己界定的“精神”概念描述了“兒童的精神”:在他看來,“兒童的精神”是“兒童的一種主觀的意識”,簡言之,“兒童的精神”便是兒童的意識。而衆所周知,兒童的心理世界 (包括意識和無意識等)要遠遠大於兒童的意識世界。於是,在孫民從那裏,“兒童的精神”“兒童的心理世界”,也就是說,孫民從的“兒童的精神”甚至還不能囊括兒童的心理世界。這與精神哲學的宏大視野是相悖的。

我不禁要問:爲什麼兒童(主體)在與環境(客體)交互作用過程中“必然會形成感受、體驗、思維等內在心理過程”?爲什麼兒童又“必然會出現對具體的人、事、物的意向、興趣、經驗、情緒情感等主觀內容”?我以爲這恰恰要從意識層面的背後尋找原因。我在拙著《兒童精神哲學》中對這背後的原因進行了系統的探索與追尋。很顯然,從孫民從的“商榷”一文來看,他是反對我所做的這種追尋的。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孫民從把精神世界只看作了意識世界,或者說只看到了精神世界的意識層面;精神世界的無意識的和本能的世界——— 這個作爲意識大樹之根的極爲豐富的原始的精神世界——— 在孫民從的意識世界裏被忘卻了,在孫民從的“精神”概念中給剔除了。

孫民從將人類的精神系統與動物界的精神系統完全割裂開來,於是人類的精神系統成了封閉的系統,它不再有進化論意義上的來源和發生學基礎。

這是從上面的引文中得出的結論。然而,孫民從在後文卻指出:“……在兒童的精神中有着無意識的內容或成分,儘管今天科學仍無法對人的無意識現象作出令人信服的說明,但無疑在兒童的精神活動中肯定有無意識的過程和內容。”這便令人困惑,一方面孫民從將“兒童的精神”界定爲“兒童的一種主觀的意識”,簡言之,就是把“兒童的精神”界定爲兒童的意識。另一方面,在同一篇論文中他卻認爲“在兒童的精神中有着無意識的內容或成分”。那麼,一方面,“兒童的精神”是“意識”,另一方面又說“在兒童的精神中有着無意識的內容或成分”。顯然這是自相矛盾。

2014年11月金菲菲

第二篇:兒童精神哲學讀後感

兒童精神哲學讀後感

當我拿到《兒童精神哲學》這本書時,心中不免有些疑問:說到“精神”,我認爲那是成人的思維和意識行爲表現,從沒想過小小的孩童世界裏也會有可以被冠以“精神”的舉動?兒童有何“精神”?兒童的精神又是什麼呢?又說起“哲學”,我一直覺得這是一門神祕且高深奠測的科學,而兒童離哲學似乎很遠很遠。沒想到兒童也有哲學?什麼是兒童的哲學呢?帶着疑問,我翻閱了這本書。

由於工作和時間關係,我沒有仔細認真的品讀。大概粗讀了一下,雖還沒有讀懂兒童精神哲學的精髓,但這本書我有兩點感受。

第一,這本書不只是追求清晰地表述內容,而且追求優美地表達。翻閱整本書,作者大量引用了詩人、作家的詩句、名言。作者將哲學和詩統一起來,始終關心讀者,使讀者在留連於兒童精神世界的同時,也感受到這本書的迷人魅力。如在第七章《兒童精神現象的永恆魅力》中,作者引用了《祈禱》的詩句:冬天在漏風的土屋子太陽我在向你祈禱我的一切心願是囤裏不安寧的種子都在急急地等待春天的擁抱急急地等待發芽長高太陽請您早日把春天送到。這首詩藉着童年的渴望表達了成人現在的希望。又如:我七歲的時候每天佛曉透過窗口望着黑幕拉開柔和的金光像花朵綻開慢慢的在天上擴散那時天天都是新奇的長大後頭頂生活的重負許多日子擠在一起喪失各自的價值增長的年齡聽着一成不變的歌尋不到獨特的個性。從詩句的描寫中可以體會他對兒童精神世界的同情與嚮往。等等,舉不勝舉。

第二,這本書以人類文化史爲足點,以現代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爲背景,以那些通常被視爲幼稚無知的兒童的研究對象,將兒童空前地顯在歷史、文化、人羣之中。尤其對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認爲兒童是思想家,是歷史之子,是“成人之父”。對於這種觀點,我是贊同的。我們成人雖比兒童高、大,兒童在許多方面確實需要我們的關心和幫助,但兒童身上有很多東西是值得我們成人學習的。比如兒童是好奇的和喜歡追問的,他們對事物特別感興趣,如經常喜歡問:“這是什麼呀?”“水流到哪裏去了?”“星星是從哪兒來的,它們爲什麼不掉下來呀?”等等。甭說孩子,就是一般的大人也仍然答不上來,而這是哲學思考的一招基本功夫。兒童時時刻刻都在思索所有剛接觸到的新事物、新經驗。他們認真學習、努力思考,並賦予每一樣事物一個觀點,整合入他們的世界觀。比起大部分習慣於日常生活、懶得再去質疑的成年人,孩子們更像是勇於懷疑的哲學家。兒童是身心與言行一體的,他看待世界不是功利性的,沒有主客二分的,他們愛說愛做,敢說敢做。正如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衣》中的孩子,只有他揭露了皇帝沒穿衣服的事實,拆穿了成人的謊言。在探求事物的真相時兒童表現的比成人更率直、更有勇氣。他們的生活不刻意,他們的生活聽任自然也最貼近自然。“兒童是成人之父”,我們再無理由小覷兒童。也許面對繁紛複雜的世界時,唯有兒童精神才能救贖我們,在兒童精神裏得到安靜和撫慰。

這本書是哲學界第一部從個體發生維度系統探討精神哲學的着作,是教育學界第一部從精神哲學層面系統探討兒童觀的着作,是心理學界第一部從哲學層面系統探討兒童心理世界的着作,也是一部兒童教育的基礎性理論着作。我認爲,只有細細品讀,才能發現這本書的魅力,才能真正瞭解幼兒的精神世界。

第三篇:《教育哲學》讀書筆記

爲了讓我們能夠得到發展,更重要的是能發現自己的可發展性,發展自己的可發展性。教於有聲,育於無聲,教育有聲無聲之間完成使命。所有這些命題應然:教育應當成爲教育。教育首先是自己看到人的可發展性,然而,具體到個人,並不一定都能看到自己的可發展性,因而,教育要引導人去看,去發展自己的可發展性;並且,可發展性本身也還是個流動性概念,它本身亦能發展,故而,教育要輔佐人去發展自己的可發展性。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發展,而發展的前提是人具有可發展性。人有可發展性的原因:人有可授性、可暗示性,正是因爲有心靈及五官的配合而具有了這些特性,這些特性使信息像陽光、雨露一樣被吸納。人的語言也因爲人可以吸納各種不同類型的明示或暗示而變得豐富起來,豐富起來的語言本身又大大增強人的吸納能力。然而,這也正是人的可發展性強化了自己的生命力,語言豐富起來的人就是生命力更強旺的自己,向下延伸、向上生長了的自己。

人有無限的潛能。爲了激發這無限的潛能,我們必須要進行教育。

在《教育哲學》這本書中,要求我們要進行人的全面發展:即換個角度說,全面發展是人的內在要求,社會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是一種外在要求;人的要求與社會的要求,這兩個不同的要求,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只有建立在前者基礎上纔是合理的,並且,只有當後者自覺的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時,社會的要求才變成社會本身的內在要求,社會纔不再是撕裂的,不再只是站在外面、站在旁邊呼喊的。

人的全面發展,在我們現在的教育中時常提到。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等等的口號的提出等,但當我們真正上課,在學校學習時可並非如此。所謂的“主課”可以隨時搶佔“副課”的時間,每當做作業也可以忽略美術等課程的作業。在這些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的眼中,成績被排在了首位。所謂“教書育人”,在這本書中,我們能夠看到“人是什麼”,這是爲了我們更好的瞭解“教育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正確的學習。

果然,作爲未來的教育者,要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要充分了解自己所要做的事。加油吧!

第四篇:哲學讀書筆記

文藝與羣衆

文藝從羣衆中來,必須到羣衆中去。通俗地說,文化藝術由普通人創造,亦必須回到普通人中去充當積極的角色。這是一個我過去二十年不曾思考過的觀點,但它確實是一個真理。

文藝爲什麼是從羣衆中來的呢?馬克思主義者回答:人類的一切文化,包括藝術與文學,都是羣衆的勞動所創造的。確實,人類勞動創造了藝術。手本是勞動的器官,恩格斯卻證明了手同樣是勞動後進化的產物。正是有了勞動,我們的手纔可以創造出各種各樣的藝術作品,繪畫、雕塑、詩歌、散文、戲劇、音樂……這一切的藝術形式無一例外來自羣衆的辛勤勞動。正是由於勞動,由於日益複雜的新的工作,人的手才達到了這種熟練的程度,以致它彷彿憑着魔力似的產生了畢加索的繪畫,羅丹的思考者以及貝多芬的音樂。

魯迅如是說:

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都不會說的,爲了共同勞作。必須發表意見,才漸漸地練出複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擡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麼,這就是創作;大家也要佩服,應用的,這就等於出版;倘若用什麼記號留存下來,這就是文學:他應當是作家,也就是文學家,就是“杭育杭育派”。①

先生用最簡單樸素的語言向大家解釋了文學爲什麼來源於羣衆,來源於羣衆的勞動。

猿猴爲了生存學會了使用木器、石器,學會了勞動,然後學會了

直立行走,從而逐步進化爲人類。有了勞動才造就了人類,因爲有了各種各樣的勞動才造就了人類的思維,才學會思考,學會了發明創造,纔有了美的感受。難道這一切都不足以說明文藝產生於人類的勞動嗎?

那藝術與人類的發展之史又是怎樣的呢?

人類一開始的原始社會,儘管當時的人類並不知道什麼是藝術,但卻在不知不覺中創作了各種各樣的藝術作品。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結繩記事、倉頡造字、甲骨文、希臘神話……

原始社會的後來出現了社會分工,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然而藝術就此與勞動人民脫節了。社會分工出現的利弊,孰大孰小,我難以定論。馬克思說:

由於分工,藝術天才完全集中在個別人身上,因而廣大羣衆的藝術天才受到壓抑。②

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同時卻把一部分勞動者拋回野蠻的勞動,而使另一部分勞動者變爲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卻註定了勞動者的愚鈍癡呆。③

有了社會分工後出現了專門的畫家、雕塑家、音樂家、作家,就此,文學音樂畫畫離開了普通的勞動人民。衆多的文藝形式成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東西,即使他們企及了也無法感受到那種的感覺。

文藝需要得到解放,得到解救。文藝本是從羣衆中來的,必須到羣衆中去。

現在,藝術不再被專家學者束之高閣,民工作家、平民歌手頻頻

出現,蘇珊大媽、旭日陽剛就是其中代表。如今的文藝已經初步走進羣衆,儘管也許是快餐藝術,或是民間藝術,但畢竟和羣衆的距離更近了。

文藝永遠屬於最廣大的人民羣衆。

① 《魯迅全集》,一九九三年版,第七十五頁

② 《馬恩列斯論文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零年版,第二十六頁 ③ 《一八八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第四十六頁

第五篇:物理哲學讀書筆記

一般來說,當把某種具有整體對稱性的物理定律推廣到定域對稱時,就必須引入規範場。——p11

從流形來看,場還不能完整地反映空間的拓撲結構,它僅反映了底流形的拓撲情況,而勢可以反映流形的纖維叢的拓撲結構。——p11

一般來說,場滿足規範不變性,而勢不滿足規範不變性。——p12

一般而言,場滿足定域作用,即場相互作用以光速爲限,而勢有可能滿足非定域作用,即勢的作用可能是超光速的,勢的作用可能是一種信息作用而不是一種物理作用。——p12(?)

單獨的場具有不變的物理意義,而單獨的勢不具有不變的物理意義。勢的客觀性是通過其整體性來體現的(表現爲只有相對值)。——p13

勢確實看上去比場本質,但玻姆的隱函數論還需進一步思考

磁場b相當於曲率,磁矢勢a相當於聯絡。

在參數空間沿封閉曲線繞一週並回到出發點,系統的狀態與原來的狀態要差一個不可積因子(?)。——p34(曲率不爲零時矢量繞一圈回改變)

在ab效應中,螺線管是否通電直接影響了電子所經過的時空(或參數空間)的性質,這就是說量子體系的性質與其環境的時空幾何結構有關,即量子體系是一個開放系統。——p35

準粒子與真實粒子的區別在於它們存在的“場所”,真實粒子可以存在於真空中,而準粒子只能存在於一個由真實粒子構成的宏觀體系內部。——p37

物理學或宇宙學的定義:時間是描述物質運動持續性的一個物理概念,空間是描述物質運動廣延性的一個物理概念。宇宙或物理宇宙是標誌物質運動持續性與廣延性整體存在的一個物理概念,是物質的整體,具有整體性的特徵,可以爲數學把握。

哲學定義:時間是描述物質運動持續性的一個哲學範疇,空間是描述物質運動廣延性的一個哲學範疇,宇宙是標誌物質運動世界整體存在的一個哲學範疇。——p60 算符不滿足交換律,因而體現出因果律。——p142(這話什麼意思?)

波函數的符號是有意義的,可以藉助中子的轉動而實現。(as效應)——p144 研究表明,對於兩個相同的自由粒子,均處於動量本徵態,在空間波函數對稱、無對稱、反對稱三種情況下,兩個全同粒子的相對位置分佈是很不同的。——p144見曾謹言卷1p284-286

對於開放系統的量子力學具有3個新特點:

(1) 量子態可能是混態

(2) 量子系統的演化可能是非幺正、不可逆的

(3) 量子測量造成的投影分解可能是非正交的分解povm(positive operator

valued measurement)——p157

“觀察滲透理論”

(1) 觀察過程是一個物理過程和心理過程相統一的過程

(2) 觀察這對感覺材料的反應,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去用一種概念模式去套感覺材

料,因而不同的觀察者對同一現象的反應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p170

自然科學是一個理論體系,它的客觀性通常是通過如下原則來保證的:

(1) 在邏輯上,科學理論滿足邏輯自洽性,或無邏輯矛盾;

(2) 在觀測或測量上,科學理論滿足實證原則,在科學事實的觀察中,對觀察事實

有嚴格的要求,要求觀察事實能夠被其他觀察者所重複,凡不能被重複的觀察就不能作爲科學的觀察事實。

(3) 就理論本身來說,科學理論不僅要理解已知的科學事實,而且要能夠預見新的

未被觀測到的事實。

(4) 除此之外,科學理論還有更嚴格的要求:如邏輯的簡單性,科學理論的證僞性

等——p178

主體間性(團體內部的約定,本人注)既成爲客觀性的一個必要前提,又成爲客觀性的必然基礎。其理由如下:

數學推理或邏輯推理就是一種主體間性。數學推理是在公理和邏輯規則下進行的推理。公理是數學推理的前提之一,公理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就是主體間性達到的程度,或主體間化的程度。

科學測量要以主體間性爲基礎。科學測量需要有相應的科學知識和科學訓練,即是說,沒有經過科學學習的主體所進行的測量是不能算作科學測量,其結果也要受到科學家的懷疑。(這一條感覺好不公平啊,不過事實好像還真是這樣。。。)

科學測量中,還包含着語義的主體間化,這是一種澄清詞義、明確概念的主體的構建活動。我們必須用詞語來表達各種客觀對象。這時科學觀察者所具有的共同知識(如科學知識)是科學測量的條件或前提。——p179p180

中國科技大學張永德教授認爲,子系統之間有量子糾纏的最重要的特點是,子系統a和b的狀態均處於依賴於對方而各自都處於一種不確定的狀態。這樣一來,對一個進行測量必須使另一個產生關聯的坍縮。糾纏態的關聯是一種純量子的非定域關聯,是一種超空間的關聯。(量子糾纏的定義不一定就如此,還得進一步調研)——p192

對量子糾纏程度的度量就是糾纏度。它是描述微觀事物相關程度的一種度量,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什麼意思),它由微觀事物的整體關聯性質決定,而不受局域的幺正變換、locc操作等的影響。

研究表明,由兩個子系統構成的符合系統的純態,符合系統的糾纏度等於任意子系統的約化密度矩陣的馮諾依曼熵。——p193

量子糾纏的意義

量子糾纏並不是一個完全依賴於表達方式的純形式的東西,它是兩體及多體量子力學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一種物理的存在。

(1) 量子信息的傳遞速度是非定域的、超光速的。量子隱形傳態沒有帶來超光速通

信。沒有經典信道,隱形傳態根本不傳送任何信息。即使沒有對量子系統進行測量,量子系統中仍然包括信息,只是這些信息是隱藏着的,我們可以稱之爲本體論量子信息。當測量系統被測量之後,就產生了一系列數據,這是一種確定的信息,我們稱之爲認識論量子信息,實際上,這是經典信息。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本體論量子信息傳遞速度超過光速,而任何認識論量子信息即經典信息則不超過光速。(本人加:量子系統和經典系統有個本質的區別,即由不確定到確定的轉變並不是我們對它認識程度不夠,而是量子效應本身就是不確定的,本想法具體可以參見賈抑揚師兄在人人上回復的文章。所以,這裏“本體論”“認識論”等名詞的合理性,還有待進一步考慮)

(2) 量子糾纏意味着內部時空具有不同於外部時空的性質。我們把不是普通三維空

間的座標或變量,叫做粒子的內稟變量或內部變量。所謂內稟或者內部,是指微觀粒子本身具有且與普通三維空間運動沒什麼關係。粒子的自旋,光子的偏振等。內部時空決定了量子糾纏。能發生量子信息的隱形傳遞,是由希爾伯特空間的性質決定的。

(3) 經典物理能隱形傳遞嗎?可能不行。經典物體也無法與量子態產生量子糾纏。

(4) 大體而言,量子糾纏隱含了微觀世界客體之間具有一定的整體性,但是,並不

能說糾纏就一定意味着世界是不可分離的,相關的微觀事物之間必然形成關聯。也不能說糾纏是先於個體的。我們認爲,糾纏是關係中較爲特殊的一種。糾纏理論並沒有證明,事物之間都一定是糾纏的且要承認個體性爲前提。

(5) 儘管任何測量都會破壞系統原有的糾纏態,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獲得完整的事

物的信息(本人認爲這些來源我們的知識體系)

只有某些基本量是不可能觀察到的量(稱爲“不可觀測量”),對稱性原理才能成立,否則對稱性就會發生破缺,不可觀測量轉化爲可觀測量。——p261

楊振寧認爲:“今天大家叫規範場,這個名稱有錯誤,應該叫相位因子場。”

20世紀50年代以前,人們只是把局域規範不變性看成是電磁理論的獨有特徵,只認爲它在檢驗計算過程等方面有用,但卻並無基本意義。——p267

這就是局域規範場,這個場可以做兩種變換,因而相應的就有兩種規範不變性。——p267

當一組滿足整體對稱性的物理定律要使它們滿足定域對稱性時,就必須引進新的力場,這種新的力場就是規範場。——p268

任何一個局域對稱性都可以確定一個規範物理理論,其原因有三條:第一,由諾特定理可知,每一個守恆定律都存在一個與它相對應的特有的對稱性,反之亦然;第二,任何一個特有的局域對稱性,都要求一個特定的規範場相對應,反之亦然;第三,任何規範場都對應於決定那個守恆量的相互作用,反之亦然。

它告訴我們:對於每一個守恆定律,一定有一個與之對應的規範理論存在(給定的守恆量,就是該規範場的源)。

其唯一的條件是該守恆量應與一個連續對稱性相關。這樣得到的理論,只有一個自由參數,即相互作用的強度。——p269

總之,在每個對應情況下,對稱性的數學結構決定了規範場的結構及相互作用的形式。——p270

抓住不變量與變換式之間的內在矛盾,並通過不斷擴大變換不變性來解決兩者的矛盾。

今天我們所瞭解的最好的定律,實際上是兩者的結合,換言之,我們用最小作用量原理加上局域性。今天,我們相信物理定律必須是局域的,也必須服從最小作用量原理。——費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