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實踐論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實踐論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實踐論的讀書筆記 篇一

《實踐論》一文是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1937年7月的論文著作。現收集於《毛澤東選集》中,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文章。

時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革命戰爭即將到來。在中國共產黨內,曾經有一部分教條主義的人長期拒絕中國革命的經驗,否認“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這個真理,而只生吞活剝馬克思主義書籍中的隻言片語,去嚇唬人們;還有另一部分經驗主義的人長期拘守於自身的片斷經驗,不瞭解理論對於革命實踐的重要性,看不見革命的全局,雖然也是辛苦地—但卻是盲目地在工作。這兩類人的錯誤思想,特別是教條主義思想,曾經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國革命受了極大的損失,而教條主義者卻是披着馬克思主義的外衣迷惑了廣大的同志。爲了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去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這些主觀主義的錯誤,於1937年7月毛澤東寫了《實踐論》這篇文章。毛澤東曾以這篇文章的觀點在延安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作過演講,目的在於揭露輕視實踐的教條主義觀點,教育披着馬克思主義迷惑廣大羣衆的同志,使他們理論聯繫到具體的革命實踐中來。

《實踐論》以認識和實踐即“知”與“行”的辯證關係爲中心全面系統地闡和發揮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具體地論述了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首先,文章闡明瞭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和認識的關係及實踐在認識地位中的地位。指出“馬克思主義認爲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的社會實踐,不限於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形式,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藝術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人所參與的。所以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位,認爲人的實踐一點也離不開、排斥一切否認實踐的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並且,“無論從認識的源泉,認識的發展動力,還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來看,都離不開人的實踐活動。”總之,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其次,文章闡述了認識的發展過程,指出認識過程要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和由理論到實踐兩次飛躍。實現兩次飛躍之後,認識運動“既完成了,又沒有完成”,因爲認識的發展過程是無限的,是階段性和無限性的統一。

再次,闡述了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強調絕對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於相對真理之中,離開相對真理的絕對真理是不存在的。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並着重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開闢和認識真理的道路。”提出了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任務,指出“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鬥爭,包括了實現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的任務”。

此外,文章還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主要內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通過實踐來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行了高一級的程度。

實踐論讀書筆記 篇二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直屬團委組織公司團員舉辦讀書活動,推薦《實踐論》與《矛盾論》兩本書,這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對於青年朋友提高思想認識有重要作用。《實踐論》是毛澤東在1937年7月寫就的,這一時期在中國共產黨內存在着兩種錯誤的思想,一種是教條主義,一種是經驗主義,都是片面的強調其中一個方面,錯誤的思想使中國革命受了極大的損失。爲了揭露兩種思想的危害性,特別是教條主義,毛澤東以重要的《實踐論》做出了正確的思想批判,最終指導中國革命走向成功。可以說,如果沒有毛澤東的《實踐論》,中國革命要走很多彎路,甚至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這部著作《實踐論》不論是在中國革命時期指引中國共產黨走向勝利,還是在當下爲社會各個方面提供思想指導,都是極其正確和重要的。《實踐論》是毛澤東對於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對認識的深化運動的深刻理解,即認識和實踐的關係。它包括人們通過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類的生產活動等)獲得一定的認識,實踐活動的不斷髮展又推動人們認識的不斷髮展,最終通過實踐才能對人們的認識的真理性進行判斷。通過對兩者相互關係的分析,強調了兩者之間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將兩者統一起來,才能正確地對待某一問題。

《實踐論》對於人們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在各種社會活動中,要正確對待某一事物、某一問題,就必須按照《實踐論》的方法,不斷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在人們實際的工作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問題,發現問題後,應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問題可能產生的原因,然後就應該再回到現場根據初步原因再推理後果,分析能夠產生哪種結果,論證之前得出的原因。如果不符合情況,就應該繼續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後才能依據原因解決問題。而如果只是得到一個原因就去解決問題,不去實踐中論證,那可能得出錯誤的原因,根據錯誤的原因去解決問題,非但不能得到解決,反而會產生新的問題。所以,在實際工作生活中,應該根據《實踐論》中認識和實踐的相互關係,從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從實踐中不斷驗證認識的真理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斷提高人的思想覺悟,才能不斷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通過學習《實踐論》,能夠深刻認識到認識與實踐的重要關係,而且更要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在工作生活中踐行,使之成爲一種習慣,從而不斷進步,不斷提高。讓我們年輕朋友都能學習到《實踐論》的精髓,真正的在實踐中來完善自己吧。

實踐論的讀書筆記 篇三

在高中時,政治哲學課學過關於實踐的一些理論,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現在經李老師的介紹,又讀了《實踐論》,對實踐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該文不僅系統的闡述了闡述了理論與實踐的密切關係,同時也對與實踐有關的問題進行了精闢地論述。“實踐,認識,再認識,再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貫穿這篇論文的主線和內在實質。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決定了認識,認識又指導着實踐。認識分爲兩個階段: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在認識的第一階段,主要是通過收集資料、進行試驗,然後去粗取精、去僞存真,對事物現象和外在聯繫產生認識,這種認識只是感性的,人們還不能得出深刻的概念,無法給出定論。只有再通過實踐去驗證,得出事物的本質及內部聯繫,才能使認識產生質的飛躍,得出理性認識,這是認識的第二階段。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透過事物的現象認識其本質和規律,從而使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無不透露着實踐對理性認識的重要性。但實踐的目的並不在於認識本身,認識最終還是要爲實踐服務的,就好比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學習馬克思主義是爲了將其運用到中國革命的實踐一樣,我們學習專業理論是爲了以後工作的實踐。

實踐就是要照搬理論嗎?當然不是。當我們用理論去指導實踐失敗時,就完全否定理論的正確性嗎?肯定不是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一個理論是否正確是要經過大量的實踐的;同時,在用理論指導實踐時,不能完全照搬,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做到實事求是,否則就犯了教條主義錯誤。

學習《實踐論》,對我們大學生來說是很有用的。就比如學英語,如果你只是會讀會,因爲害怕而不開口說,面對老外是不敢與他們交流(即實踐),你的口語是無法提高的。特別對我們會計專業來說,學好專業知識,沒有實踐經驗是遠遠不夠的,因爲在實踐中會遇到各種書本上沒有的問題,實踐越多,經驗越豐富,對企業財務的把握纔會更到位。

無論做什麼事情,以旁觀者的心態是學不到任何東西的,只有親力親爲,勇於實踐,並在實踐中總結心得體會,再去應用於實踐,纔會有收穫。

實踐論的讀書筆記 篇四

我讀了毛澤東的《實踐論》讓我深刻的瞭解到,《實踐論》是毛澤東最傑出的哲學著作之一,毛澤東在馬克思辯證維物主義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的社會實踐,深刻的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密切關係。

《實踐論》中說道“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纔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標準”。用來指導實踐的,而實踐是用來檢驗理論的。列寧說“實踐高於(理論)認識,因爲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還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不管是開展工作還是認識自然都是由點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結合理論,用實踐來積累自我的經驗認識,用自我的直接實踐經驗再結合別人的經驗(學習來的知識)來對事物進行決定,這樣才能更加科學、客觀的認識事物和開展工作。我們要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透過理解外部信息,透過主動觀察,構成了對事物表象的認識,即感性認識,再積累必須資料的同時對其加以整理、歸納和總結,便會得到事物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即規律。構成了對規律的認識,這纔到了理論層面。當然理論還需經過實踐的檢驗即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切認識都具有其時代侷限性。

《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實踐論》認爲:“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於在各個必須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相對的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絕對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單獨認識,不能被某一句話闡述,因爲人們對於在各個必須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對於實踐的正確而系統的見解,對於指導當時的中國革命,指導我們此刻、將來各種實踐活動都有着極爲深遠的好處。

《實踐論》讀後感 篇五

《矛盾論》是毛澤東同志在1937年寫的。該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大量具體而生動的例子全面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並且在許多方面發揮發展了馬克思和列寧的思想,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成功的分析和解決了中國革命過程中許多的複雜矛盾。

矛盾是由相互對立的雙方所構成的統一體。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穿於一切事物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個方面各有其特點,這又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以構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無所不在。讀矛盾論有感毛澤東同志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革命導師成果的基礎上,科學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並適用之,開闢一條新道路,引導中國革命從失敗走向勝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絕對性和相對性是矛盾問題的精髓,表現在: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絕對性與相對性的辯證統一;其次,把握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係是

認識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關鍵。再次,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係貫穿於對立統一的全部內容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確應用對立統一規律的鑰匙。矛盾雙方又同一又鬥爭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同一性包含着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着的方面爲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

二、矛盾着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轉化。

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雙方共處在一個統一體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爲條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矛盾着的概念,都是因一定的條件,一面互相對立,一面又互相聯結、互相貫通、互相滲透、互相依賴。矛盾的鬥爭性,是指矛盾雙方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傾向。對立面的統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相對排斥的對立面的鬥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矛盾雙方互相排斥,對立的鬥爭性是不受條件限制的。它存在於事物發展的一切階段,貫穿於整個過程的始終。而矛盾的同一性則必定要以一定的條件爲前提,條件的改變則促成矛盾的轉化,沒有一定的條件則矛盾雙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轉化。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毛澤東同志在文章中着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對抗性和非對抗性的區別。對抗性的矛盾發展到終點,必然要用外部衝突的方法來解決;而非對抗性的矛盾則主要經過調整內部關係,建立和諧與統一,使矛盾得到解決。讀矛盾論有感正確分析和判斷矛盾的具體性質對於指導革命實踐至爲重要。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它不僅是客觀世界的規律,而且也是認識的規律。

如今,世界在變,世界在發展,但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用矛盾分析方法對待一切卻永遠是充滿生命力的,特別是對於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導意義。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會造成衝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種問題的衝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無處不有,人生中矛盾無時不在。人生矛盾貫穿於人生的全過程,存在於人生的每個方面。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等一切人生關係中,無不存在着矛盾衝突。

青年一代的我們,正處在熱情如火的時期,面對的'矛盾更是複雜與多樣,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正確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對待問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特別是在理想人生和現實人生方面,應正確認識到理想人生必須植根於現實人生之中,同時又要用理想人生來指導推動現實人生的實踐活動。在人生這一普遍性創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於矛盾中謀求前進,於矛盾中謀求發展。但願我們都能自覺地學會用矛盾的方法面對矛盾的人生世界,從而使我們人生前進的步伐邁得更堅定,更有力!

實踐論讀書筆記 篇六

《實踐論》一文是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1937年7月的論文著作。現收集於《毛澤東選集》中,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文章。

時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革命戰爭即將到來。在中國共產黨內,曾經有一部分教條主義的人長期拒絕中國革命的經驗,否認“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這個真理,而只生吞活剝馬克思主義書籍中的隻言片語,去嚇唬人們;還有另一部分經驗主義的人長期拘守於自身的片斷經驗,不瞭解理論對於革命實踐的重要性,看不見革命的全局,雖然也是辛苦地—但卻是盲目地在工作。這兩類人的錯誤思想,特別是教條主義思想,曾經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國革命受了極大的損失,而教條主義者卻是披着馬克思主義的外衣迷惑了廣大的同志。爲了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去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這些主觀主義的錯誤,於1937年7月毛澤東寫了《實踐論》這篇文章。毛澤東曾以這篇文章的觀點在延安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作過演講,目的在於揭露輕視實踐的教條主義觀點,教育披着馬克思主義迷惑廣大羣衆的同志,使他們理論聯繫到具體的革命實踐中來。

《實踐論》以認識和實踐即“知”與“行”的辯證關係爲中心全面系統地闡和發揮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具體地論述了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首先,文章闡明瞭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和認識的關係及實踐在認識地位中的地位。指出“馬克思主義認爲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的社會實踐,不限於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形式,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藝術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人所參與的。所以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位,認爲人的實踐一點也離不開、排斥一切否認實踐的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並且,“無論從認識的源泉,認識的發展動力,還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來看,都離不開人的實踐活動。”總之,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其次,文章闡述了認識的發展過程,指出認識過程要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和由理論到實踐兩次飛躍。實現兩次飛躍之後,認識運動“既完成了,又沒有完成”,因爲認識的發展過程是無限的,是階段性和無限性的統一。

再次,闡述了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強調絕對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於相對真理之中,離開相對真理的絕對真理是不存在的。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並着重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開闢和認識真理的道路。”提出了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任務,指出“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鬥爭,包括了實現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的任務”。

此外,文章還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主要內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通過實踐來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行了高一級的程度。

《實踐論》爲我們提供了認識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要不急不躁,由表及裏,全面觀察,有感性到理性,理解事物的演進變化,分清事物彼此間的區別聯繫,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循環往復,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具體地說就是在對任何事情沒有做出深入瞭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於作出任何結論。

在應對、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先要觀察事物的外在屬性,儘可能多地從不同側面觀察事物的特性,詳細的描述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從感性上對其進行整體感知。其次更重要的是,觀察事物的內在屬性,探尋事物的內在屬性,儘可能地多舉事物內在特性之間的各個要素。任何一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外因相結合作用的,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內因是其根本性的東西。我們在認識事物發展的時候,不僅要分清事物發展所處的階段、地位,運用普遍的、聯繫的、全面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之。對事物的外在形式,表象的東西進行觀察、分析進而上升到事物內部特性的認識,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實現認識論實踐的第一次飛躍。

在實現實踐論第一次飛躍之後,我們應該將實踐認識理論返回的實踐中去,接受實踐的考驗,進一步去指導實踐。我們學習、認識、觀察事物過程就是理論聯繫指導實踐的過程。我們學習別人的正確的東西,用之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反之,我們在實踐的同時也檢驗了別人理論的正確與否?重複往返,不斷深入。正確的理論不斷指導我們的生活實踐,影響着整個人類社會的認識和發展。

在認識的過程中,理性認識還依賴於感性認識,我們必需堅持反對“唯理論”即只承認理性的實在性,不承認經驗的實在性,以爲只有理性靠得住,經驗是靠不住的。“經驗論”錯誤在於不知感性才材料固然是客觀外界的真實反映,這兩種認識錯誤多我們都是不利的。而認識有待於深化認識事物要完全地反映整體,反映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規律性,這就需要我們用腦子思考,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僞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改造,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正如《實踐論》所述的,認識與實踐是相互統一的,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規定。我們在生活、學習實踐中要用到這一原理,必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言之有物,不說空話。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全面貫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路線。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首先要認識自我。只有“認識你自己”才能改造你自己,進而認識和改造世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是上帝安排給我們的任務,這過程中我們要堅持認識與實踐的統一。因爲此兩者是相互依賴,彼此制約的。我們認識世界就是爲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需正確地認識世界。這需要我們提高自己觀察處理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能力,尤其是實踐能力,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勿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能人云亦云。

爲了更好地認識自己、改造自己進而認識和改造世界,包括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我們要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當然真理是相對的。這需要我們努力做到以正確的理論爲指導,對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必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做到堅持和發展的統一。只有創新,才能不斷髮展,創新又是堅持和繼承爲前提的。把繼承和創新統一起來,理論才能真正順應時代和實踐的呼喚,體現於時俱進的要求。

《實踐論》是一篇傑出的具有創造性的貢獻的馬克思主義著作,既豐富和發展了《反對本本主義》關於從實際出發,調查研究,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思想。深刻地闡明瞭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中實事求是的基本觀點,科學地解決了幾千年來中國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行、知問題,爲中國哲學的發展增添了極其光輝的一頁。它與《矛盾論》等爲我們黨確立了科學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爲延安整風作了理論準備,也爲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作爲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我們必需應該努力學習理論知識,並不斷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堅持理論聯繫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面落實行動,用知識武裝自己,在實踐中檢驗自己。注重理論實踐創新,激發自己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實踐的激情,不斷拓展自己的新視野。不斷探索科學真理,弘揚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做到看清對象,有的放矢,對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理想付諸行動。不斷提高認識和實踐的素質的能力,爭取做有爲的青年,成爲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實踐論》讀後感 篇七

《實踐論》是同志最傑出的哲學著作之一。同志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的社會實踐,深刻地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密切聯繫。在讀完《實踐論》全文之後,我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有了更爲深刻的瞭解。

《實踐論》文題雖爲“實踐論”,但其論述的過程卻始終不離開認識。通過不斷闡述認識與實踐的聯繫,從而更能深刻地表達實踐、解釋實踐。

《實踐論》首先說明了認識對生產和階級鬥爭的依賴關係,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裏,人的社會實踐其內容正是生產活動、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等等。因此認識對社會實踐同樣有着依賴關係。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纔是人們對於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同志對於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於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後取得成功,此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失敗者成功之母”。

通過闡述認識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瞭解到人的認識究竟怎樣從實踐產生,而又服務於實踐。

首先,認識來源與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通過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個表象、各種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聯繫,即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然後,隨着社會實踐的繼續,人們抓住了事物的本質、全體以及事物的內部聯繫,感性認識達成飛躍,成爲理性認識。而認識的飛躍,是絕對不能離開實踐的。認識的不斷深化,無不基於實踐這一基礎。無產階級對於資本主義的認識,中國人民對於帝國主義的認識,以及戰爭的領導者對於戰爭的認識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認識的目的不是認識本身,而是用於實踐、改造世界。因而認識來源與實踐,並要迴歸實踐。辯證唯物論的認識運動,在獲得理性認識之後,還有更重要的過程,那便是從理性的認識到指導實踐又一個飛躍。通過得來的認識指導實踐,並且在實踐中檢驗的發展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繼續。理論是否符合於客觀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運動過程中是不能完全解決的。要完全地解決,只有“把理性的認識再回到社會實踐中去,應用理論於實踐,看它是否能夠達到預想的目的”。

認識運用於實踐並得到證實之後,人們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運動便是完成了,對於過程的推移來說認識並沒有完成。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實踐活動也會跟着變化發展,所以,認識同樣要不斷變化和發展。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向另一階段變化發展時,認識就要繼續,就要適應新的情況。客觀過程的發展充滿着矛盾和鬥爭,因而人的認識運動的發展同樣充滿矛盾和鬥爭;社會實踐過程是無窮的,人的認識過程也應當是無窮的。

於是,我們得出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中,通過實踐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我們又可以得出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循環以至無窮,並且每個新的循環都代表着更高的內容。

《實踐論》不僅深刻而又系統地論述了認識與實踐密切關係,同時也對一些與實踐相關的問題給予了精闢獨到的見解,使我深受啓發。

關於人們在面臨新的實踐活動的信心問題。通常人們都不願在沒有把握、不清楚情況的時候去進行某種實踐。在《實踐論》的論述中,談到了一個人的勇氣與信心跟他對工作的內容和環境有沒有規律性的瞭解直接相關。這對於我們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大學生在學習、研究以至將來的工作都會面臨各種機會與挑戰,而對於面臨的實踐活動我們的瞭解程度直接影響我們的信心。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瞭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

關於正確、深刻的認識來源問題。《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麼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實踐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說游泳、騎自行車,一個人因爲不會而不去遊、不去騎,總在一旁看別人做,那麼他永遠也不可能會。又比如說我們學英語,因爲說得差而不說,總是把話放在心裏念,那麼我們就不可能說好英語。許多事物,必須我們親身實踐才能得到真實的、正確的感知,正所謂“實踐出真知”。以旁觀者的心態,是不能學到東西的。

關於真理的絕對與相對的問題。這是一個極爲深刻的哲學問題。“沒有絕對真理”,這句話如果是正確的話,那這句話本身是否看作是絕對真理呢?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實踐論》認爲:“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於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相對的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絕對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單獨認識,不能被某一句話闡述,因爲人們對於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

《實踐論》是同志對於實踐的正確而系統的見解,對於指導當時的中國革命,指導我們現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都有着極爲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並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於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收穫成功。

實踐論的讀書筆記 篇八

1)認識是受條件制約的

認識是受社會和歷史因素的制約的,所以要獲得客觀的、指導意義的認識,對人、對社會和對歷史都應該有所瞭解,結合這些制約因素下進行實踐而得到的認識才是接近客觀和具有指導意義的。

2)實踐修正認識

人們通過社會實踐產生認識,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預期的結果,認識才被正式。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結果,人們會從失敗中修正認識,“吃一塹長一智”。

3)認識的過程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

認識先從感性階段開始,待感性認識豐富到一定程度,對綜合感覺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產生概念、判斷和推理,進入認識的理性階段,逐步瞭解事物的客觀規律和內部聯繫。

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識裏手”,有了道聽途說的一知半解,便自封爲“天下第一”,適足見其不自量而已。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來不得半點的虛僞和驕做,決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誠實和謙遜的態度。

4)知識源於直接經驗

知識來源於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但總體說來,無論何種知識都是不能離開直接經驗的。

如果這個人在這項工作中經過了一個時期,他有了這項工作的經驗了,而他又是一個肯虛心體察情況的人,不是一個主觀地、片面地、表面地看問題的人,他就能夠自己做出應該怎樣進行工作的結論,他的工作勇氣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

5)認識的目的是指導實踐

取得了理性的認識,能夠解釋世界,且能利用認識能動的改造世界。

認識從實踐始,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

6)認識是不斷髮展變化的

由於客觀世界不斷髮展變化,人們在實踐中對於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不能直接套用過去的認識來指導現在,也不能把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的認識用於指導現在。

附:怎樣讀書收穫最大——讀毛選實踐論所想

馬克思說過:實踐出真知。如今人們通過本人實踐獲取真知的情況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人們通過得到間接經驗產生認識,比如人與人的交流,讀書,互聯網。讀書是獲取間接經驗的最好方法之一,因爲書籍是整理過的經驗的方法。

要想從書本獲得較客觀的間接經驗,要做到以下幾點:

1)選擇合適的書籍。“合適”指的是接近真實,篩選的方法有二:時間檢驗和作者檢驗。

2)把書上的知識和方法想方設法運用到生活中,並檢驗其正確性。由於假設條件和制約因素都發生了變化,這一步驟需要活學活用。

3)整理和總結自己的應用心得,無論是失敗還是成功。

4)將成功的經驗和方法運用於以後的生活中,不斷總結和更新,一直循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