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書筆記

國中何謂文化讀書筆記

國中何謂文化讀書筆記

一本好書陪我們度過假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情,閱讀書籍也需要動一動眼睛和動一動手。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何謂文化讀書筆記,歡迎閱讀。

何謂文化讀書筆記1

夏季暴雨傾盆的夜晚,世俗的喧囂被一時澆滅,在黯淡的燈光下,見到這般滋潤蘊籍的文字,只得死心塌地地在小楷的包圍中默默端坐。夜雨的詩意中,心裏泛起一陣陣漣漪。輕輕地觸摸這泛黃的紙張,我踏上別樣的旅程,有着文字這般安靜的旅伴。

第一篇便是直白的開頭,簡單有序的描寫,卻沒有任何蒼白無力的表現。一步一步走近,滿載敦煌文化的車隊留下深深的車轍,道士塔旁悽豔的晚霞印入我的眼簾。剎那間,原本乏力癱軟的身軀隨着靈魂起舞,在芳香四溢的舞臺上找到了我專屬的味道。這是我耳熟能詳的交響樂,每一串音符都能引起我的共鳴。這無盡的旅程的第一站就俘獲了我那顆即將熱血沸騰的心。

隨心所欲地慢慢翻閱,與耳邊的喧囂隔絕,留下一片心靈淨土,啜飲着文化的甘泉,印刻着行旅的記憶。只要順從他的牽引,腦中便是紊然不亂的條理;只需跟隨他的腳印,一路上都是幻美絕倫的風景---枝幹虯曲蒼勁的臘梅、飄渺冷豔的西湖、狂暴雄大的廬山瀑布……餘秋雨鄙棄陳詞濫調,細膩又不失大氣的筆觸下描畫着一幅蒼健渾厚的山水畫,書寫着一首抑揚頓挫的詩歌,哼唱着一支輕柔婉轉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鍥人心的歷史感懷,用悠長的歌謠譜寫出心中的悸動。這如同一塊天然的璞玉,把瑕疵與光澤一併展現,一切都未經雕琢,一切都回歸它本來的面目。我領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創造的神話般的都江堰,三峽那翻滾咆哮的長江水;見識了中國華麗的文化瑰寶之地莫高窟與天一閣;拜訪了清新婉約的江南小鎮,精緻幽深的蘇州園林。

山重水複,無言的大地上,總有無端的感動,無端的喟嘆。

走走止止,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回憶滲入了筆墨之中。

聽着花鳥蟲魚的歌聲小憩一會,心中卻泛起一陣不可名狀的惆悵。或許我也感受到了歷史氣壓的沉重,禁不住一些誘人沉思的片段和作者自身感慨。每每讀到發人深省的句子,思緒就不經意間地遊離開去,整個人便癱軟下來,腦中一片空白,無力再讀。總要反反覆覆地從開頭連到結尾,然後繼續讓某句話引發的聯想散漫地在我的神經中游蕩。慢慢地迷戀上這種感覺,這是歷史文化悠久的魅力薰陶着我,感染着我。彷彿是旅程中的“苦”,實則是最甜最美的享受。

多年前,父親也曾踏上過這段旅程,不知他又是如何定義的呢?

而今天,我要拋棄所有的憂傷和疑慮,踏着文化的腳印,去追逐無盡的潮水,漂泊在思想的雲端。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麼,每一次留駐都將是新的出發。

一字一字,是旅行的腳印,深淺不一;一句一句,是幾百年踉蹌的路程,彎曲綿長;一頁一頁,如一舀甘甜的泉水,似一碗濃厚的熱茶,而我便是極乾渴的旅人。慢慢品嚐,總有那麼幾句話值得去反覆回味,讓我心中的情感爲之翻騰,有一種直至肺腑的莫名的喜愛。

那些隱於山川河流的前人的蹤跡,流傳於千家萬戶的盛世傳奇,有着我們不曾瞭解的模樣。在他所描述的秀麗絕美風光之後,對民族,對歷史,對生命的探討,對不羈的中國文化孜孜不倦的求索,都撼動着人心。

無需華麗的辭藻來凸顯出文章的深度,聽他娓娓道來,感受到那深邃蒼涼的歷史命運和對中華大地深深的依戀。總是有無盡的柔情,總是有磅礴的氣勢,總有那份使人身臨其境的魅力。四壁的文字間,可以讓我感知到怎樣咆哮的狂風在我指間遊走,怎樣綿長的細雨帶給旅人無盡的鄉愁,怎樣迴旋的流水唱着抑揚有致的曲調。的確,餘秋雨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山、河、湖、海、森林、峽谷……每一個地方都隱匿着無數似真似幻的傳說。會有多少蘊藏呢?簡直連想也不敢想了。然而,正是這樣的世界,這樣的多元,這樣的無限,才值得來活一活。(本段摘自餘秋雨---洞庭一角)

走,不爲那終點,只爲這已劃下的曲線。走,不管能抵達哪兒,只爲已耗下的生命。我願一直走下去,爲了在文化的旅程中實現自我的價值,爲了尋找那一切美的本源。

何謂文化讀書筆記2

《道士塔》不知道這是第幾次讀這篇《道士塔》了。每次的感覺卻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個字: 我好恨!恨愚昧無知、愚蠢透頂的王道士;恨數不清的貪官污吏,把珍貴的文物隨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們盡情地、冠冕堂皇地把書卷、畫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們爲什麼不把密室得再隱蔽些、再牢固些,讓文物過一百年再重見天日,讓我國的研究者們好好地鑽研。

但無論如何,那滿滿實實的一洞古物,已絕不再全屬中國了。屬於中國的,只有高價買回的微縮膠捲。?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語文論壇《道士塔》在寫作手法上也極爲優秀,諷刺、反語恰到好處,抒發感情時噴薄有力。一聲憨厚的笑、一具無知的身軀、一方慘白的石屋、一縷尖銳的炊煙、一支載着一個文明古國文化的車隊、一抹悽豔的晚霞、一片顫抖的清單,還有一羣爲了敦煌文獻傾入一生心血的專家。?或許是想和王道士有個鮮明的對比,樂樽和尚僅僅因爲那一道金光燦爛,就要築窟造像,而且過了千百年,這裏真的成了佛教聖地,或者說文化勝地。各朝各代的文化精華都肆意在一樽樽精美的塑像上,於是匯成了色彩的長河、歷史的長河。再於是就散成了一種聚會、一種感召、一種狂歡、一種釋放、一種儀式、一種超越宗教的宗教。

而現在在莫高窟,成千上萬的遊客是否只把莫高窟當成一處名勝、一處由前人開鑿後人欣賞的藝術殿堂,然後就輕飄飄地走過那10華里,絲毫不覺得勞累,對於歷朝歷代沉重的文化視而不見,那麼就把那些石像當成泥土堆好了。

《陽關雪》,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裏,究竟藏着什麼法術呢?其實哪有什麼法術,如果一定要說個答案,那我看兩字足矣:文化。這是人們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崇敬的表現。

那一座坍了大半的土墩,若不是因爲王維瀟灑地揮筆寫下了《渭城曲》,說不定早已溶解在時間裏,無影無蹤了。也就是因爲這一曲渭城,才使無數文人迎着寒雪烈日,來尋找土墩,尋找那個千年前穿過陽關的人,尋找千年後仍持之以恆卻不得不失落的唐朝文化。

這便是大唐,能包含一切美與醜、繁榮與衰敗。所以有了唐朝詩人的灑脫、肆意。但可惜唐朝是會結束的,於是經歷了五代的紛亂後,一切全變了。

風雨天一閣的藏書令人稱奇。在這裏我知道了天一閣是一個藏書樓,但實際上它已經成爲一種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奇蹟,範欽一生的心血需要他的子孫後代們用無私和奉獻來延續,需要他們有人義無返顧、別無他求地承擔起這艱苦的藏書事業,要麼只能讓一切都隨自己的生命煙消雲散,這本身就是對文化遺產的一種捍衛,這不由得不讓我們對此蒼老的屋宇和庭園倍加註目了。

在餘秋雨 西湖夢一文中使我更加深刻地瞭解了西湖另外一個不被我所知的一面,林和靖這位以梅爲妻、以鶴爲子隱居孤山二十年,遠避官場與市囂看透一切的機智、狡黠的文人,一句流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的千古絕唱,然而,春去秋來,梅凋鶴老,剩下一堆梅瓣、鶴羽、象書籤一般,夾在民族精神的史冊上。

從他的 上海人一文中,讓我們更加佩服他的生活和文化閱歷,他用大量的篇幅從各方面描寫了上海人,尖銳地刻畫了上海人的那種無法自拔、中國近代史開始以來的最尷尬的一羣,並引人思考撞出這種上海文明的契機。上海人、上海人的生活環境、上海的地理優勢是各具特色。上海文明,首先是一種精神文化的特徵,而對實際效益的精神估算卻又是另一心理品性,還有就是發端於國際交往、歷史的開放型文化追求,他們已經傾聽過來自黃土高原的悲愴壯歌,也已經領略過來自南疆海濱的輕快步履,將整個城市陷入思索之中,繼而又很深刻地指出如果要繼寫上海新歷史,關鍵是重朔新的上海人,如果人們能夠從地理、空間上發現時間的意義,那就不難理解:失落了上海的中國,他就失落了一個時代;失落了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X從那篇《五城記》,我更加了解了背靠一條黃河、腳踏一個宋代的開封和《清明上河圖》;只需六朝金粉就足以垂名千古的《石頭城》南京,何況它還有明清兩代的政治大潮,還有近代和現代的殷殷血火,展望氣可吞天的未來;還有羣山密佈的西南邊躲藏着一個怕不辣的成都,中國歷史文化的豐盈偏倉,茶館小吃與歷史一起細細咀嚼品嚐,等待着從深厚走向寬廣;風韻濃厚與清甜,座落在黃河上游邊的狹長古城,有着令人難以忘懷的牛肉麪與白蘭瓜,也在蘭州民風中迴盪,我們穿越千年無奈的高原時也會浮起一絲自豪;最後說的是廣州的花市,不管潮漲潮退、雲起雲落,始終悠悠然地把慶祝打扮得最爲誠實、最爲透徹,這些都讓我耳目一新,久久不忍合上我的書頁。

作品是作者以一個文化人的身份,站到時代的角度上,發現生活和挖掘文化的極點!最大限度地批判了民族文化的微軟之處,我覺得現在的作品很多都難以做到這一點了!這是我們應該借鑑的地方,我一直認爲作品的作用就是要讓讀者看到自己的意圖和真實所在!在這部作品真的把那些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不愧爲文學的經典!

經歷了生活的磨難與心靈的掙扎,作者運用沉重的筆調闡釋演繹了生命之歌。如歌如泣,如怨如訴,讓人蕩氣迴腸,讀後久久回味不已。

作者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

從餘秋雨的書我們能夠讀出他的人,他的文筆、睿智和探求人文的足跡都讓我望塵莫及。苦旅,不僅僅在人文。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處處都要有這種勇於探求的精神,我們行走在苦旅中。

何謂文化讀書筆記3

“肩頭,媽媽的肩頭,是我家的風雨山脊。”

——題記

翻開藏青色書皮的《文化苦旅》,細細品味,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又有着洞若觀火的透徹,你彷彿能從字裏行間看到一位遊子不羈的靈魂。我不禁自問,是怎樣的家庭,怎樣的經歷打造了這樣一個文壇的傳奇?直到翻到了最後,看到了那一篇——《爲媽媽致悼詞》.我才瞭然於胸。原來,在傳奇人物的背後有這樣一位偉大堅強的母親。有母如斯,兒子怎能不鑄就一片輝煌。

這是餘秋雨先生在他母親追悼會上的講話,文章雖不長,但字裏行間都溢滿了對母親深深的崇敬與濃濃的思念。

餘秋雨坦言自己中學時獲得了全市作文比賽第一名和數學競賽大獎,就要歸功於母親在他七歲時就讓他替代她,來爲所有的鄉親寫信、記賬。他堅強人格的形成也是深得母親的遺傳,面對那麼多謠言的一次次圍攻他從不反駁,他曾說“只要見過我媽媽,你們就明白了”。母親給予他的東西太多太多了。

“記得有一次我從農場回家,吃驚地看到一張祭祖的桌子居然在自動移動。細看之下才發現媽媽一個人鑽在桌子底下,用肩在馱桌子。家裏的人,有的被關押了,有的被逼死了,有的被流放了,沒有一雙手來幫她一把,她只能這樣。”母親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個家庭的生死禍福。爲了在戰爭歲月支撐起這一個小家庭,母親竟然同意到最貧困的鄉村生活,一切生活細節都回到她完全不熟悉的原始起點。爲了給很久沒有吃過一頓飽飯的他掙兩元錢,他的母親在那麼冷的天赤着腳去一家小工廠洗鐵皮,渾身上下都被水澆溼了。至今作者還能記得那年她貼着兩元錢幣握着他手掌時的溫熱……我想餘秋雨在想到此情此景時,在追憶往昔的艱苦歲月時,必定淚眼婆娑,必定滿臉的不捨。試想,全天下有哪一個有良知的子女願意母親受這般的苦楚。就像全天下的母親一樣,見不得孩子受一點點委屈。

這不由得又讓我想起了另一個文壇奇人的母親,她就是史鐵生的母親。她隱忍、包容,爲了鼓勵雙腿癱瘓的史鐵生活下去,她隱瞞自己的病情,日夜忍受病痛的折磨,直到臨死前最後一刻,心心念唸的還是她的孩子,告訴孩子要“好好而活”。

大抵全天下的母親都是如此,爲了孩子她們可以傾其所有,如果需要她們以生命爲代價,她們也會毫不猶豫,義無反顧。想想自己的母親也是如此,每天清晨,當我還沉浸在夢鄉中的時候,媽媽已經輕手輕腳的起來,爲我們洗衣做飯。她清楚我們每個人的喜好,餐桌上總有我和爸爸喜歡的菜,而對於她的喜好我卻知之甚少。我的生日她總能一年不落地記得,次次都是盡心準備,但她的生日總會用一句“生日快樂”輕輕帶過,甚至過去好久,才突然想起。所有的家務好像從來就是她的本職工作,無怨無悔,任勞任怨。而我卻覺得享受她的悉心照顧是那麼的理所當然,天經地義。世界上沒有誰會無緣無故地對你好,除了父母。只有他們的愛無緣無故,有始有終。

我內心產生了絲絲的愧疚,母親欣喜的看着女兒從蹣跚學步到亭亭玉立,眼神中時刻透露出“吾家有女初長成”的自豪。我卻從未關注母親原來的一頭烏髮何時已爬上了縷縷白髮?眼角的皺紋何時又深了幾分?挺直的腰背何時已傴僂彎曲?回首往昔,我感覺欠父母的真是太多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一切都還來得及,我暗暗下定決心,今後一定要像你愛我一樣好好愛你、疼你、寵你。

媽媽,女兒已長大,女兒的肩膀已不再稚嫩,今後就讓我成爲你的風雨山脊,路過泥濘,路過風,從陰雨一直走到豔陽。

何謂文化讀書筆記4

合上這本封面素雅卻滄桑的書籍,黑乎乎的四個字“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着實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的雙眼久久注視着着獨具特色的封面和異常刺眼的“苦”字,久久不能講目光從那上面抽離,它要了我的魂。帶着滿肚子對它的好奇,我迫不及待準備開始享受這份文化大餐了。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老師的第一本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在各類文學評獎中獲得第一名。全節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道士塔》《陽關雪》等,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象,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興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於筆端。《白髮蘇州》是以柔麗悽迷的小橋流水爲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形神俱佳。

本書雖名爲“苦旅”,卻實爲享受,從迷離深淺,豐富稠柔的書中,還能飽覽世界各地文化風情,實爲一大享受啊。

作者遊遍了祖國各地,觸境生情,把情寫進了文章,字裏行間,透出了作者憂國憂民以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

在這本書中,使我感觸最深的,有兩篇,一篇是《道士塔》,在中國文化遺址莫高窟上,有個叫王遠錄的道士,上天註定讓他當上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裏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將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今天,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捲,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一個年輕的詩人寫到: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啓程,他回首看了一眼西天悽絕的晚霞,那裏,一個古老的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還有一篇,是《華語情結》,一個人身處異鄉,突然聽到有相同的口音傳來,可以想象,那是多麼令人快樂激動啊!但總有一些人,去了異鄉,很快就忘記的了自己的家鄉,這些在《華語情結》中暴露無遺,真是令人心寒啊。

飽享了一頓文化大餐後,我不禁想到,歷史和文化的更替與交疊難免存在,既然如此,我們更應保護好我們自己的燦爛文化免受衝擊。總之,無論是文化更替還是歷史興衰,讓我們繼續步行過這條漫漫文化路……

何謂文化讀書筆記5

時長一個月之久,把這本歷史氣息濃厚的散文讀完了。《文化苦旅》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也描述了平生幾位好友的坎坷一生。餘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大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支深思這一古老民族久遠的底蘊,用心思細膩的筆觸描慕華夏文明。讀着讀着,我就已經被其中的民族意識喚醒後的沉重與悲哀壓得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潛心欣賞歷史留給我們有形的古蹟時,誰又會潛心探究這一處處潛藏着的不爲人知的祕密?而餘先生恰恰做到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運其妙筆,給人們的心靈留下”震撼“二字……

雖然不能完全體會其中悲壯,但《風雨天一閣》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個家族揹負着艱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範欽,一個擁有強烈愛國情懷和責任感的藏書家,讓中國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氣息的古樓,這其中靠的便是他的正義和意志力。他曾頂撞過巨大權勢的皇親,而屢次遭到仗打,這樣的重刑,但他豪不畏懼,始終毫不顧惜堅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後誰都奈何不了他,這就是一個古代藏書家,一個真正稱職的藏書家所表現出來的超越常人的道德品質。我們是否也該反思一下,在這個物質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又有多少人能像範欽那樣不忘自己的初心,堅持自己的信仰,不湮滅在人流之中呢?讀書人不能爲自己而讀書,而應爲這個社會這個國家而讀書,奉獻自己微薄之力,去創造美好未來。

其次爲《道士塔》初悟,我還以爲這是爲紀念某位偉人而寫的文章,但讀後卻有着和作者一樣的痛恨之情!狠在何處?此塔是敦煌罪人王圓籙的葬身之處,他本是到處都可以可見的一個平民,卻逃荒到甘肅,做了道士。幾經轉折,不幸由他把莫高窟當成了家,把持着中國幾千年來最爲燦爛的文化。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族人手中,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向外輸送,痛的是人們勞苦堅守的心。不僅如此,王道士對洞窟裏的壁畫不太滿意,爲了亮堂一點,他找了兩個幫手,拎着石灰桶,拿着草刷子,開始了他的粉刷計劃。才幾下,婀娜多姿的體態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爲泥團。可悲可悲!作者用文筆醜陋的批判了一個歷史的罪人,也不解作者的一句“我好恨!”。一個個文化遺址都是對“榮耀”與“恥辱”的詮釋。讓我們銘記住該記住的,讓敦煌的悲鳴停止吧!

《文化苦旅》所描寫的景觀之雄偉,不是其他書可比擬的。跟隨作者走進生命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跟隨餘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洞察力和洞悉力去感受古老中華民族的人文山水,領悟的我們的祖先的精神。

餘秋雨的文字正如其名,以一種細雨紛紛之勢,潤人間萬物於無聲,在我們心中播下美與文化的種子,孕育出更加燦爛的文明。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動的車潮及人羣,哪一處不是深埋文化的故土呢?真的應該去遼闊的地方走走,釋放自己那涌動的感動。

國中何謂文化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