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孔子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2.58W

孔子觀後感(精品多篇)

孔子觀後感 篇一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名人、偉人,他們爲我們人類的精神文化做出了許許多多的貢獻,他們的偉事一直廣於傳頌,贊爲佳話。而其中,影響最大的,則是孔子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先祖爲宋國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在《孔子》這部電影中最令我們感觸最深的是孔子魯國公赴夾谷同齊國會盟,智退齊軍的故事。

當時,齊國君邀請魯國君去齊、魯兩國的交界處——夾谷去簽訂齊、魯兩國交好合作的協約。而魯國君便叫孔子來安排所有的事情,孔子想齊國乃虎狼之國,詭計多端,必定不會心慈手軟,到時候肯定以武恐嚇。於是孔子便到掌握軍權的季孫氏借五百乘戰車爲魯國君保駕,而季孫氏讓孔子去問大將軍公山狃借,可公山狃不肯給,無奈之下,孔子便想了一個辦法。他先同魯國公一起到夾谷,在商談時若齊國君不講道理則以禮爲武器抨擊齊國君,齊君大怒之下,便亮出軍隊,想要恐嚇魯國君,迫使其簽訂協約。而孔子發出信號,隨之,十輛戰車先出現,並且當着齊國君對孔子說還有五百乘戰車在後面,隨後在山後出現了萬人吶喊及五百戰車,其實那些全是牛車,是孔子的弟子們加以喬裝,再者離得遠,使齊國君信以爲真,在協約上並沒有佔魯國半點便宜,且歸還了魯國的汶上三城。

從這一片段可以看出孔子的足智多謀,文武雙全。孔子在夾谷之會中,隨機應變,用當時世人仍然十分敬重的禮儀作武器,進行鬥爭,以弱勝強,還不費一兵一卒,一舉收回了被佔多年的領地,成了各國爭相傳頌的一次了不起的勝利。孔子靠其膽量與齊君互不相讓;靠其智慧使齊國退兵;靠其的有勇有謀,智勇雙全使魯國收回了領地,併成功簽訂條約使兩國雙方扯平,互不相欠。

從孔子的這則故事,我們想到了三國裏巧用空城計智退敵兵的諸葛亮。在錯用馬謖失街亭時使蜀軍連失三城,於是諸葛亮便從自己所在的西城王往回運糧草,準備撤退,可同時,也就將西城暴露在前線。果然,司馬懿馬上率十五萬大軍攻打西城,可那時諸葛亮身邊只有幾個文官和二千五百名士兵。當聽到司馬懿大軍來犯,每個人都嚇破了膽,可諸葛亮卻十分冷靜,沒有慌張,而是鎮定自若,他叫人大開城門,叫士兵喬扮成傭人在門下掃地,自己在門上彈琴,居然還真的使司馬懿以爲有詐,於是退兵。

不管是從孔子,還是從諸葛亮,我們都能從他們身上看出他們的足智多謀。齊國公曾一直認爲孔子是個書呆子,一個只知詩書禮儀的文弱書生。後來經人打聽,才知道孔子能文能武。孔子曾經對子路說:“武,乃文之備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死讀書,還要多鍛鍊身體,增強自己的體育鍛煉。同樣的在學習上也是這樣,我們不能一味地去了解書本知識,還要親身實踐。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很重要的,只有實踐了,才能獲得真知。

孔子觀後感 篇二

衆所周知,孔子是“萬世師表,至聖先師”,一直以來也十分崇敬和仰慕孔子。但是對孔子的認識卻一直很膚淺,16集的電視記錄片《孔子》看完了,才使我真正認識了孔子,在感嘆夫子偉大的同時,真應該好好學習一下孔子的高尚品德和高深的學問。

“百善孝爲先,孝爲德之本”,首先我們要學習孔子在小小年紀時就“知孝懂禮”,爲此曾得到魯君的讚歎。孔子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在孔子3歲時因父親叔梁紇去逝,孔子的母親顏徵在爲了孔子的學習和成長放棄了家產的爭奪,帶着年幼的孔子從陬邑來到曲阜,過起了孤兒寡母、靠織布爲生的勞苦生活,在孔子還“立志於學”的小小年紀,一直在貧苦、勞累與委屈中生活的母親不幸因病去世。爲了尋找父親墓地,同墳合葬,讓母親有一個好的歸宿,孔子不惜一切代價在母親的靈前守侯着消息,曾因勞累過度而暈倒。終於在魯君派子大夫代君上前往靈前弔唁之後,有一位在陬邑曾是鄰里的老婦人告知了父親叔梁紇的墳地所在,才讓孔子如願安葬了母親。

看完《孔子》,我知道了一個人要真正爲人師表,僅有知識學問不行,還需要有完美的人格,就是要有君子之德:“溫、良、恭、儉、讓,忠、貞、仁、孝、悌”,所以孔子告訴我們做人之道是“仁、禮、中庸”三者缺一不可,心中無人,則必然無禮,只有內懷其仁,外依其禮,纔是使人心地端正,少做或不做錯事的中庸之道。“克己復禮”爲“仁”,如何做到?孔子告訴我們:“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

看完《孔子》,我們知道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天下大同。如何實現?孔子告訴我們要推行“周公之禮、文王之道”,只有恢復周禮,國人才不會過於重利輕義,大夫纔不會負於君上,君子纔不會揮霍奢侈,君臣父子才能各依名份,國家纔會出現長久的安定昌盛。匡地被圍困,宋國被追殺,陳蔡絕糧絕路,幾進幾齣衛國……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爲在天下推行“周公之禮、文王之道”,在周遊列國、漂泊14年的時間裏所經歷的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和遭遇。

但是最讓人感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在全天下推行“仁徳與禮治”的決心沒有絲毫動搖,仍然堅守大道,無論何時都沒有放棄和降低自己的志向。

孔子的晚年,集中大部分時間精力用於修訂古籍經典、著書立說,給我們留下了無以計數的寶貴精神財富。但是最讓我傷感的是孔子生活在春秋亂世,禮崩樂壞,不得不帶着“仁德之道明明可以救作文人世,造福於人類,可爲什麼就不被世人所接受呢?”的遺憾辭世。

還是弟子顏回一語中的:“天下不容夫子之道的高深,高深的夫子之道不被世人所接受,非夫子之過,而是天下執政者的過錯啊”!

當今我們的習主席再次倡導孔子的儒家文化,我們看到了大同世界正在向我們走來……

孔子觀後感 篇三

《孔子》在深圳各大影城首映。海岸影城繼阿凡達上映期間一票難求的火爆狀況後,又迎來了新一輪的票房熱潮。那幾天,海岸影城1號廳排期基本爲《孔子》,上座率達90,據海岸影城工作人員透露:有很多老人前來觀影,也有很多人帶着孩子前來觀看。可見,孔子在中國是深得人心的,《孔子》的號召力也是值得肯定的。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因爲語文老師上課時也經常給我們講述孔子其人其事,自己也翻看了一些有關孔子的簡單易懂的書籍,要想表達出這樣一個人物我認爲不可能,於是我帶着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衆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導演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着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衆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裏。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多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豔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昇華爲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爲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爲——《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裏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導演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孔子觀後感 篇四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彷彿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和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爲“至聖”,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後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啓示……

銘記戰爭的教訓。

孔子助魯國抗齊時,幾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敵軍潑灑而去。霎時間,火光把天都映紅了,慘叫聲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燒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慟不已,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有什麼對錯可言?弱肉強食,或許是戰爭年代最殘酷的。

保衛和平的年代。

試看戰爭年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一場戰爭動輒就要死幾千人,甚至幾萬人;而和平年間呢?社會安定,百姓們豐衣足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兩者相比較,保衛和平,難道不應當嗎?

珍愛寶貴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會,僅一個季平子死亡就要幾百人甚至幾千人陪葬,難道人命真的有貴賤之分嗎?不,只是由於封建社會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那時的統治者視人命如野草般,動不動就草菅人命!孔子爲了救一個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戰羣儒”,以一己之力駁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這就是孔子“仁義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電影中,孔子曾與弟子失散,路人這樣描述他:“氣度像個大人物,卻像喪家之犬般狼狽。”讓人有些心疼:一個聖人,怎會落魄至此?有幾人又能理解孔子?

從血淋淋的歷史中,我們得到的啓示太多太多:銘記戰爭的教訓;保衛和平的年代;珍愛寶貴的生命。

孔子觀後感 篇五

電影孔子上映的第二天2月23日,我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現在來寫觀後感,純屬個人意見,不知道該對誰說:

第一,形象和場景刻畫:

關於周潤發和心中孔子的形象:我一直承認周潤發演技比較好來的,這部電影刻畫的孔子,一直微笑着,很端但是不傲的感覺,溫潤有餘而寬厚不足。而歷史上那個面目模糊但妖妖叨叨的南子,周迅演的還不錯。

對古代的房屋啊,祭祀啊等了解很少所以看不出門道,我想的就是兩點:一本片中齊魯衛等各國的都城、村落明顯不同,反映出了經濟實力和民風民俗的差異,比那種看不出發生在那個城市的現代劇好很多。二孔子周遊列國不是周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春秋時代似乎最北邊的小國燕也是在現在北京這個位置,也就是說,他周遊列國應該都在黃河附近或者以南,爲啥後半段那個雪花飄飄的,象東北的冬天啊?

衣服:孔子的衣服和徒弟們的、國君們的很正常,一看就是麻的。南子的衣服,雷到我了,沒見過把一大堆藍色珊瑚珠紛紛揚揚掛一腦袋象一新疆小美女似的古代夫人,更雷的是她還從一排藍色珠簾中走出來。

第二、電影與歷史和著作的契合:

因爲這個階段在讀論語,所以還是有些感想的。

開篇處加封大司寇之前,孔子和魯國國君說的那些話,差不多都是論語或者相關原文,不過改換了環境,比如該和冉有說的,對魯國國君說了,這個也算是在尊重史實基礎上的藝術加工吧,可以接受。

那個漆思弓開始可是難壞了我,印象中完全沒有這個人啊,回家一百度原來就是漆雕開,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這個,古代人有姓名字號。所以有點亂,其實著名學者知道漆思弓=漆雕開,看樂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開,編劇就應該照顧一下我們這種剛開始學的人,直接叫他漆雕開就好了麼?

傳說此電影首次還原子見南子,這個,歷史上算一個迷案,反正肯定是有點曖昧了,要麼爲什麼孔子的學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悅,孔子諾諾的予所否者天厭之。這個地方南子說大家都能看見你的痛苦,可是沒有人能體會你痛苦中的境界,(沒記錯應該是這個話吧?),實際有畫蛇添足之嫌,討論完了詩經和仁者愛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聲,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這個要麼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麼容易讓編劇留下南子對這個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

孔子的諸位弟—子,傳說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劇中露臉的有那麼幾個。已經說過了的漆雕開,正冠後亡的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的子路。文質彬彬的孔子最喜歡的顏回、有管家感覺的冉求、著名孝子曾參、被夫子稱讚總有辦法的子貢,被孔子打擊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

孔子觀後感 篇六

很早以前就想在看完電影之後寫寫觀後感,沒別的意思,權當記錄感慨也好,但每次看的時候都是信誓旦旦,完事兒又覺得沒啥可寫的,其實就是懶鬧的,剛看完《孔子》,痛定思痛,以後但凡是好電影或是看完比較有想法的電影一定要寫寫觀後感。閒話少敘,正文:

其額像堯帝,其肩像子產,神神氣像大人物卻狼狽得如喪家之犬——這是這部電影裏在形容孔子周遊列國過程中的一句話,顛沛流離的生活,學難致用的遭遇,讓這位大人物周遊列國,處處碰壁。

先是在自己的魯國,每天沒事兒就去找定公,給定公上課,教育他,定公有時候也主動求教育,確實也是發於心,但到最後形勢比人強啊,定公權度之間,止於行了。這下不要緊,直接導致老師在魯國混不下去了,痛定思痛,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果斷走人,帶着幾個尖子生說好聽的就是周遊列國,其實就是逃荒去了。他先後到過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這些國家的國君都沒有用他。用電影中顏回的話說就是:夫子道高,故當世者難用,只能說他們愚鈍;孔老師到了陳蔡,在陳、蔡一帶,楚昭王打發人請他。陳、蔡的大夫怕孔老師到了楚國,對他們不利,發兵在半路上把孔老師截住。老師被圍困在那裏,斷了糧,幾天都沒吃上飯。後來,楚國派了兵來,纔給他解了圍。電影裏說是戰爭導致孔老師顛沛流離,到處捱餓,最後還是衛國前來接濟…接着就是1號尖子生顏回命喪冰窟窿,只爲撿回書簡,顏回這樣的典型的書唸的太多了,自我修正能力已然就快沒有了,你的授業恩師還活着什麼書寫不出來,你師父都說“天地間人爲貴”,犯得上用你自己的小命爲書簡殉情麼,我不懂,但我把他的行爲理解爲:“信仰”!2號尖子生子路整冠而亡,難道不知道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腦袋都沒了,整冠有何用?也是信仰吧…後來就是季孫氏派人迎請老師迴歸祖國的橋段了。老師喪家之犬的周遊了10多年終於“無限希冀兮歸故鄉”了,從此一心從事教育工作,學爲人師,行爲世範,著書立言~!要是老師活到現在估計還得簽字售書。本電影是以倒敘形式回憶老師慘痛過往。END,電影結束。

看完之後,我覺得老師的天下大同思想就像GCD的共產主義一樣鏡花水月,不着邊際。天下人人懂禮法,懂謙讓,哪裏還會有戰爭,是這意思,你不如說天下人人都是孔丘來的實際。老師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啊,天下好多人都不懂禮法,更有甚者,人家不想懂!你是想欲,但天下人不想施。老師的前半生一直在列國播撒禮法,仁政,僅僅是讓世人認知有一個孔聖人的天下大同思想貌似還不錯,而在戰爭的洗禮下,人們都在試圖獨善其身,所以,播散的最終效果:基本沒有。其實老師學術宣傳失敗很好理解,就像跟一個乞丐談論高雅藝術一樣,想問題的方式和出發點不一樣,乞丐說我就想吃飽而不死就行,高雅藝術關我p事。老師的學術也是這個道理,春秋時期戰事不斷,各國關係複雜難辨,有脣亡齒寒的,有明交暗鬥的,有相互拉攏的,今天跟你交好,明天沒準就帶刀過去把你給端了。在絕對的利益面前,老師禮法,仁愛。被那時候的現實極具諷刺的嘲笑着。我覺得還不如到處止戰的墨家來的實際呢,雖然墨家的尚賢兼愛非攻止戰思想治標不治本,但問題是你根本治不了本啊。於是乎,老師鬱悶了,沒有人懂我啊,求一知己而難得,寂寞如雪啊,老師聽說有個叫老聃的,挺有名的,抱着求交往的心態就去了。老子何許人也就不用多說了吧,絕對的高端,老師到那就被老子一頓忽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爲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爲之益也。”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由此可見,老子智商絕對高的令人髮指。讓老子教育完了,老師才幡然悔悟,歸家著書。雖然老師的思想在春秋行不通,也算是爲後人留下一派學說,影響了泱泱中華2000多年,幾乎每個時代都有老師家的鴻儒,不斷的完善着這一派無敵的學說———儒學!

孔子觀後感 篇七

古時候有多少懷才不遇之人,讓我們爲之可惜;有多少滿腹經綸之人,讓我們爲之自豪;又有多少崇尚文學之人,讓我們爲之驕傲。孔子,就正是這樣的一位歷史人物。

春秋時期,因爲孔子滿是才華被各國國君所欣賞,但是他卻從未想過離開自己的故鄉——魯國。直到一天,孔子被當時嫉妒他的大司空欺騙,背井離鄉。沒有讓他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也追隨着他。在外漂泊了十幾年的孔子,經歷了生離死別,失去了自己最心愛的弟子,讓孔子痛心不已。終於,重返故鄉的他回到魯國,然而一切卻已經改變。

一位才華橫溢的人物經歷了許多人都沒有經歷的事,這些經歷不僅讓他也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其實每個人都會經歷讓自己或他人苦不堪言的事情,每當這些事發生了,我們該做的不應該是逃避,也不應是順從。我們要做的是去反抗、鬥爭、拼搏。因爲你不會先知道結果會是怎樣,我們要做的是去努力,消滅重重障礙,如果最終還是失敗了,至少我們曾經堅持過。

孔子用自己的生命來詮釋什麼是君子,衛國有一位名叫南子的夫人很仰慕孔子,想放棄一切跟隨孔子,孔子卻迴應:“從未見過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這句話如一雙無形的手撥動了南子心中那撫了千年的孤獨琴絃,而南子最末一句“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卻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她深深洞穿了,孔子孤獨的內心

兩人隨便交談幾句,但知己不正是這樣才瞭解對方的內心嗎?雖孔子之後離開衛國,南子在孔子心裏早已勝似知己。

生活中,我們也常把身邊人當作知己,可以你又是否真正思考過知己是什麼。路還很長,知己少之又少,讓我們珍惜身邊的人。

毅然拒絕南子,孔子展現了他那不慕名利的一面。在今天物慾橫流的社會,很多人對於一些小事就已經失去了控制能力,貪婪時刻在我們的腦海出現。我們雖不能做到像孔子那樣但我們也應有所節制。

千溝萬壑中消失過孔子苦難的歲月;泛黃的皮膚訴說着孔子的痛苦;長滿黃斑的手記錄了孔子一言一行。

孔子,從風華至耄耋,會讓我們永遠印在我們心裏!

孔子觀後感 篇八

看這部電影時,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與會場內的觀衆一起,在兩個多小時內非常安靜地觀看。就像胡玫說的那樣,“《孔子》是一部必須讓你記住許多故事情節的電影。”但是孔子帶給我的,並不只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而他所留下的,則是一種意象,一種精神,以及背後的弟子們,或許大多是文弱書生。但是你們感受到的肯定是如海濤般浩浩蕩蕩,統帥一個時代。

影片中,孔子出生在一個小國——魯國的貴族世家,對社會的混亂局面感到憂慮,期待着用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去影響春秋各國的歷史進程。但是,正如歷史上其他聖人在早年的經歷,孔子在彼時的時代尚未來臨。雖然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英勇和智慧給魯國帶來了尊嚴和強大的期望,但政治理念最終在現實中破滅了。接着孔子爲了夢想,帶領衆弟子在列國間奔走十四年,傳播自己的思想,想和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天下,不容其爭。數次被亂軍包圍而陷入絕境,也曾捲入政治陰謀的漩渦,甚至被世人誤解……晚年返回祖國——魯國,他歸國不隱,不遺餘力地教導弟子們和整理文獻。

孔子的一齣戲,力主禁止活人獻祭,非常精彩。會堂之上,發哥舌戰羣儒,圓形的會堂,不知當時是不是這樣,整場場景都很像古羅馬議會,還是現在的英國議會,呵呵,對公山泉這類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言歸正傳”,顯示了孔子的沉着與智慧,更多的是幽默。

此外,老子和孔子那仙境般的對話,也可以在歷史中找到印證,史書上有孔子向老子求學的記載,而電影編劇爲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這一情節沒有什麼不對勁的,反而從他們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各有不同的性格,但愛師如命,守禮如命。子助衛國,冉求回魯國。顏回是孔子最喜愛的弟子,他的外表文弱而機智靈活,意志堅定,是最能打動人的人。在他去世的那個場景中,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虛僞,搞笑。但是我很感動,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連想都沒想過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救竹簡的那一刻,許多觀衆都落淚了,我還相信,當孔子抱着死了的顏回不肯放手的時候,那一幕,震撼了萬千人。

令我印象更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爲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捨棄了自己的性命,這一點令我非常感動,在顏回看來,孔子的書簡比自我的命還重要,再想一想,因爲有了無數的顏回,我們現在才能理解孔子的精神。看見孔子抱着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有三個時辰了,緩不過來。但是夫子還在抱着,那情景真是悽慘。子路又死了,子路其實是個有勇無謀的人,但他卻一直記得着夫子的教導,直到他死的時候,還記得着夫子所說的:“君子正其身”。夫得知子路之死,喪徒如喪子,但夫不讓淚流,夫子仍很欣慰,自是弟子雖未如願,亦已爲仁。

在影片《孔子》中,我體會到,我們應該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學習“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風,繼承孔子“君子亦直,小人亦不欺”的做人準則,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做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孔子觀後感 篇九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向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着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衆一齊,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必須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齊,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着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爲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期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期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爲了夢想率領衆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衆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羣儒,圓形的會場,不明白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此刻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爲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去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能夠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衆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向抱着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爲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我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我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由於之後有着無數個顏回,我們此刻才能夠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着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可是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着,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可是他始終記着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着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可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我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爲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我的素質,成爲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