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電影《孔子》觀後感【多篇】

觀後感1.35W

電影《孔子》觀後感【多篇】

《孔子》電影的個人觀後感900字 篇一

被熱炒了很久的《孔子》終於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中,愈發“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然而觀影歸來,大家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冗長的“百家講壇”,而且很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能力,遠遠不及於丹老師。1月22日是星期五,下午黃石廣電影迷成員們在華夏電影城集合的時候,明顯感覺到這一天影院的人比以往這個時段多出不少,而且很多都是穿着校服來的學生們,看來紛紛開始放假的學生羣體有可能成爲下一階段電影院的主力人羣。據觀察,影院裏《孔子》的人氣還算不錯,影迷們對電影如何展現孔聖人的一生更感興趣,也不乏慕發哥之名來觀影的粉絲。從散場之後大家的反應來看,《孔子》這部電影給了懷揣這兩大期待的觀衆一個交代,但是,沒人想到,過程卻是如此枯燥沉悶。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開電影看電視”則更爲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週遊列國的路途。後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遊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於非命等坎坷,最後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了此餘生。如此複雜的內容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也顯然並沒有拿捏好尺寸,於是,觀衆們便在電影院裏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通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智謀和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衆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爲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後半段孔子周遊列國的歷程卻成爲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爲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遲遲不見高潮出現,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束的徵兆,期間有幾位觀衆陸續離場,一去不復返。有相當一部分的影迷認爲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孔子觀後感 篇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彷彿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和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爲“至聖”,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後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啓示……

銘記戰爭的教訓。

孔子助魯國抗齊時,幾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敵軍潑灑而去。霎時間,火光把天都映紅了,慘叫聲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燒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慟不已,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有什麼對錯可言?弱肉強食,或許是戰爭年代最殘酷的。

保衛和平的年代。

試看戰爭年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一場戰爭動輒就要死幾千人,甚至幾萬人;而和平年間呢?社會安定,百姓們豐衣足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兩者相比較,保衛和平,難道不應該嗎?

珍愛寶貴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會,僅一個季平子死亡就要幾百人甚至幾千人陪葬,難道人命真的有貴賤之分嗎?不,只是因爲封建社會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那時候的統治者視人命如野草般,動不動就草菅人命!孔子爲了救一個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戰羣儒”,以一己之力駁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這就是孔子“仁義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電影中,孔子曾與弟子失散,路人這樣描述他:“氣度像個大人物,卻是像喪家之犬般狼狽。”讓人有些心疼:一個聖人,怎會落魄至此?有幾人又能理解孔子?

從血淋淋的歷史中,我們得到的啓示太多太多:銘記戰爭的教訓;保衛和平的年代;珍愛寶貴的生命。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三

銘記戰爭,保衛和平,珍愛生命——電影《孔子》觀後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彷彿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和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爲“至聖”,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後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啓示……

銘記戰爭的教訓。

孔子助魯國抗齊時,幾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敵軍潑灑而去。霎時間,火光把天都映紅了,慘叫聲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燒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慟不已,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有什麼對錯可言?弱肉強食,或許是戰爭年代最殘酷的。

保衛和平的年代。

試看戰爭年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一場戰爭動輒就要死幾千人,甚至幾萬人;而和平年間呢?社會安定,百姓們豐衣足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兩者相比較,保衛和平,難道不應該嗎?

珍愛寶貴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會,僅一個季平子死亡就要幾百人甚至幾千人陪葬,難道人命真的有貴賤之分嗎?不,只是因爲封建社會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那時的統治者視人命如野草般,動不動就草菅人命!孔子爲了救一個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戰羣儒”,以一己之力駁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這就是孔子“仁義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電影中,孔子曾與弟子失散,路人這樣描述他:“氣度像個大人物,卻像喪家之犬般狼狽。”讓人有些心疼:一個聖人,怎會落魄至此?有幾人又能理解孔子?

從血淋淋的歷史中,我們得到的啓示太多太多:銘記戰爭的教訓;保衛和平的年代;珍愛寶貴的生命。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四

今天,我們全校同學一起觀看了一部電影——《孔子》,電影裏的孔子溫和又嚴肅,有威嚴的氣質但並不兇狠,謙虛恭敬又安詳。這讓我想起《論語》裏的一句話:“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還很熱愛學習,學習永遠不感到滿足。孔子也很會教導別人,教導別人永遠不知倦怠。我想,“學而不大厭,誨人不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電影裏有一個片段,令我終身難忘,孔子的馬車正行駛在表面結了冰的大河上,突然,一大塊冰破裂了,而孔子的馬車正好在那塊冰上,駕車的人讓馬車跑過了那塊冰,一卷卷書卻掉入了水中,孔子的一位學生潛入水中,把一卷卷書拿上了岸。這就反映了他的學生是多麼愛書啊。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在《孔子》裏充分表達了出來。魏國一位女子上午和孔子聊天,學到了許多知識。而臨近傍晚時,她坐在馬車裏被人用暗箭射死。臨死前,她並沒有非常傷心,而是微微一笑。她想起了上午和孔子交談時的情景。朝聞道,夕死可矣!

看完《孔子》後,我被孔子的精神震撼了,我覺得,孔子真是一個偉大的人啊!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

君子固窮、君子死義、君子傳道以及君子不慍,這便是一部《論語》,這便是一個孔子。我想,孔子,縱然一生落寞,卻也有着讓我不得不感動與敬佩的性情。

孔子,你的思想,已成永恆,而你的堅持,也將會是我們想要一直延續下去的……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五

有空多看看有文化底蘊的電影還是很不錯的,一部傳記電影《老子》,情思深深,但無邪念,很多人本身對孔子就不感冒,唯一可看的也只剩下發哥的表演了,也許真的是全憑周潤發撐起了一片天。對於人物傳記類電影一般很難把握。

電影《孔子》主要講述了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漸衰落,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爲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此時社會混亂,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於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爲社會的混亂而深感憂慮,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

隨後孔子爲了理想率領衆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他於晚年返回魯國,不懈於教育弟子衆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最終,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是,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孔子逝世之後,其言行及思想終爲後世所認同推崇,成爲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諡“大成至聖先師”。

感覺導演似乎參照了《耶穌受難記》來講述孔子,但匪夷所思的劇情和莫名其妙的對白讓人看的不知其所講,終究是一部披着文藝片的商業片,雖然論語學過一點點,但是在此之前還真的沒有了解過孔夫子作爲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所以也很難評判演員演繹的這個版本可靠程度如何,大體上來說還是很不錯的。

電影《孔子》中的情節主要從孔子五十多歲起展開。五十多歲的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爲大司寇,這讓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魯國季相國的葬禮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爲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這個小男孩並且反對這種沒有人性的陪葬制度,於是他在一次朝會上請求君主赦免這個小男孩。孔子的這一舉動在朝會上引發了激烈爭論。雖然最終孔子在爭論中取勝,但他卻因此與季桓子結怨。從這個情節中,我看到了孔子身爲儒家創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愛人,以禮殺人,則非禮也。”孔子是一位偉大的仁者。

後來,孔子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和大夫黎鉏鬥智鬥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從這一情節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爲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個非常有思想,有謀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體現出了孔子過人的指揮才能。但這引發了佞臣謀反,直接導致了季桓子罷黜孔子。孔子從此便開始帶着弟子周遊列國。

“子見南子”的情節也讓我印象頗深。南子妖豔而又清純,她能夠讀懂孔子作爲聖人的痛苦與寂寞。但面對這樣一個女人,孔子表現出了可貴的理智。美色與權貴擺於眼前,孔子仍然堅守了內心的仁義道德。這種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師徒的周遊之路也是異常艱辛。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3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於是派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孔子師徒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但即使在這種連生命都難保的危難關頭之時,孔子依然講誦《詩》《禮》。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於是問孔子說:“君子也有處境艱難得時候嗎?”孔子便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表現出了孔子對於理想的堅持和身處逆境時的平和心態。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被衆人接受,甚至處處被人誤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燒,鼓舞着他不斷講學。就算身處逆境,君子也可安於艱難困苦。

影片的最後孔子歸魯。衆人喜極而泣的場景讓人感動。

偶爾看看歷史,還滿有意義的。孔子的一生歷經磨練,孔子說,後人理解或誤解都只爲(魯。春秋)這本書,是呀,在我們凡人眼裏,他的智慧無窮。看完這部電影,終於理解了“己所不欲,勿以施人”的真正含義。

這是很感動的一部片子。看到了那個傳奇而偉大時代和一羣有禮儀的古人。有點夢幻也有一點史詩的味道,雖然不強。有些內容雖然很平淡,可透出一絲中國文化基因的觸感和質感。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六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孔子》的傳記電影。這部電影講述了孔子極具傳奇色彩的一生,刻畫出了一個個生動精彩的人物形象,對我的觸動還是很大的。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一生極爲坎坷,曾風塵僕僕地奔走於衛、陳、曹、宋、鄭、蔡諸國之間,宣傳“仁”之思想,可亂世將孔子的時代改變了,沒有一個國家聽他的思想。十四年後回到魯國從事教育活動,七十三歲病逝。

《孔子》電影中有一個片段我至今記憶猶新。陪葬的一個小男孩漆思公爲了保住性命拼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後,在孔子的強力辯說下,漆思公重得自由,並拜孔子爲師。這個事例說明了孔子宣傳“仁”道的重要性,在這個戰爭的世界,宣傳仁愛精神才能挽留住一些生命。

孔子他宣傳的不僅僅是“仁”,還有“義、禮、和”,這四點綜合在一起,就是治國之本。在孔子離家出去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時,也曾大力倡導過這四點,可結果是處處碰壁,孔子的理想也未能實現。

導演胡玫最巧妙的一點在於她把南子這個妖嬈的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出來,更從側面烘托了孔子的思想道德之端正。面對南子,孔子沒有心動,而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迫使南子放棄了對他的誘惑。

孔子他被尊爲“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對後人的影響力很大。我們也永遠記住了這位推廣“禮、義、仁、和”、心靜如水的先師——孔子。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七

這個寒假,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對此,我很是感觸。

對於孔子,我們也已經對他得了解很少了,我想,我們這些後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這些中華民族上曾經得歷史。

影片中感觸最深得,是理想與現實得衝撞。孔子從政,希望實現自己得社會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己得理想,對可能得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理想與現實得關係。他最能影響社會得,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得弟子有各種各樣得才幹,可以將他得思想傳播到更多得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到更多得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聯繫到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得事不如自己所願,不完善,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理想得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這裏,我們也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賴於別人。不要只是替別人着急,看到自己應該做得,才最重要。這樣,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理想纔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得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我想,他得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所以,我們這一代新世紀得幼苗,一定要銘記這位開創教育先河得人物——孔子。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八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着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衆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着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衆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裏。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豔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昇華爲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爲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爲—《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裏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媒體的擔憂,在現在看來有驚無險,《孔子》並不會因爲阿凡達遭到票房威脅。中國的歷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禮義仁和備受推崇,胡玫的實力也得到見證。

子》上映已經幾天,觀衆的反應截然分爲兩派,以專家學者爲首的一派力挺之,而普通的觀影者則力拍之,他們感到這部影片平平無奇,之前看到發哥又是下跪又是掉淚,以爲會很好,結果看完之後發現自己被髮哥忽悠了。這個結果讓我既有些意外,又覺得是在情理之中。

說是意外,是因爲《孔子》這個電影就類似於丹、易中天的講座,都是想把傳統文化的知識以一種輕鬆的形式傳遞給大家。但于丹和易中天收到的是普通觀衆的熱烈追捧和學術界的陣陣鄙視。具有同樣性質的《孔子》卻得到了相反的待遇。說是情理之中,則是因爲我也算是半個專業人士,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在幾個地方流下了眼淚,我可以說,我確實是被這部影片感動了。

一處是孔子厄於陳蔡,影片設計了一個師徒衆人分一碗馬肉湯的情節,這一情節屬於電影的常用橋段,感人度並不高。但當我看到師徒衆人在寒風中高歌起舞時,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又想到了孔子對顏回的那句評價“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聯想及此,我才恍然,原來這馬肉湯和師徒狂舞的情節正是從這句話中來的。

第二處是子路結纓而死,影片在背景旁白那裏出了個小紕漏,不太符合《史記》的記載。電影裏說的是,子路是爲了保護衛出公出奔才死的,其實在子路趕到之前衛出公早就已經流-亡到魯國了,子路是去討一個說法的。但我並沒有在意這一點小紕漏,因爲電影中的這一幕勾起了我對子路之死的愴痛之情。孔子曾經說過:“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君子死義,這一句評語足以告慰子路的亡魂,使我們看到儒家士人的剛烈一面。

第三處是顏回英年早逝,古籍中沒有說清楚顏回的死因,只是說他英年早逝。於是,電影就利用了這樣的史實空白,爲顏回找到了一個死因,就是爲搶救聖人竹書而凍死於冰河之中。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一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屍體,我以爲,此時應當出現那句著名的“天喪予!天喪予!”了,但並沒有,孔子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裏,茫然如求,若有所思。這一場景使我想起了《詩經·黍離》中的那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毛詩說《黍離》是閔宗周之衰,三家詩卻說是悼亡詩。)孔子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爲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而在影片中,顏回愛孔子的大道多過愛自己的生命,現代人可能不能理解,一個人爲什麼要爲幾捆竹簡死去活來。文獻專業出身的人卻能夠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傳承是多麼不易,有時就是靠那幾捆竹簡來存亡繼絕。顏回一死,孔子便覺得是天將喪我。但孔子還說過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其實就和他傳道於天下的精神多少有點違背。真的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嗎?其實,在孔子看來,應該是“生無所息”,君子傳道,死而不已。

第四處是子見南子,這是本片中最大的噱頭,也是最受人爭議之

孔子觀後感 篇九

被熱炒了很久的《孔子》終於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中,愈發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我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冗長的百家講壇,而且很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能力,遠遠不及於丹老師。據觀察,影院裏《孔子》的人氣還算不錯,影迷們對電影如何展現孔聖人的一生更感興趣,也不乏慕發哥之名來觀影的粉絲。我想從散場之後大家的反應來看,《孔子》這部電影給了懷揣這兩大期待的觀衆一個交代,但是,沒人想到,過程卻是如此枯燥沉悶。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着名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開電影看電視則更爲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週遊列國的路途。後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遊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於非命等坎坷,最後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了此餘生。如此複雜的內容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也顯然並沒有拿捏好尺寸,於是,觀衆們便在電影院裏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通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智謀和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衆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爲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後半段孔子周遊列國的歷程卻成爲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爲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遲遲不見高潮出現,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束的徵兆,期間有幾位觀衆陸續離場,一去不復返。我想有相當一部分的影迷認爲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十

對於電視電影我向來比較遲鈍,通常是某片都進入“後爛大街”階段時,才突然想起找來看看,《阿凡達》更是到現在都沒看成,鬱悶~《孔子》也是如此。不廢話了,下面說說觀後感。

由於身爲孔子後裔的孔慶東的。評價是70分,我對這片有了些期待,當然也有人罵得一文不值,這也不足爲奇。

看完之後,我個人對此的整體感受,是不出乎意料的平庸。

全片就外觀而言,服裝、道具、禮儀,大體上沒出什麼問題,都還行,至少沒有“明冠周戴”。發哥的神態也還比較到位,沒有看到一位黑色的社會老大型的孔子,他的厚脣倒是顯得很溫文爾雅,有些神似歷史書中的孔子畫像。其他演員的表演也中規中矩,這些演員大多爲大陸科班出身,演技雖不出色,也不會像港臺演員那麼突兀,以致與影片整體氛圍不合。

就內容而言,着重講述了孔子出仕魯國和周遊列國兩階段,突出表現了孔子的政治能力和樂天達觀的人生態度。射箭細節和夾谷會盟也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認爲孔子弱不禁風只會耍嘴皮子的看法。

從這些方面來看,《孔子》至少沒爛到一無是處。

但要說不足,卻也一大籮筐。

首先,全片的前後背景交代不足,孔子爲什麼要“隳三都”?基於什麼歷史背景下才提出恢復周禮,崇尚三代之治?在當時,“仁義”儒家學說處於一個尷尬不合時宜不受重視的地位,具體狀況如何?這些在片中都沒說清楚。

其次是情節拼湊。編造出來的“禁人殉”、前面增添後面刪減中間編造的“夾谷會盟”、莫名其妙的“南子出場”、突如其來的“隳三都”、曖昧無比的“子見南子”、又是編造的“顏回救書”……把這些零零散散的歷史片段拼湊起來,構成全片的主要內容。這些情節跳躍性太大,對於我這樣一個比較熟悉孔子生平自詡孔門弟子的人看起來都有些不明白,就更別說大部分對孔子生平不太瞭解的觀衆了,簡直是莫名其妙。

全片缺乏主線,沒有一以貫之的脈絡和思想。孔子的“仁”在何處?偉大在何處?憑什麼一個政壇不得意如喪家之犬的民辦教育家被譽爲“至聖先師”?其實對於孔子的地位和作用,歷史上有一句話評價特別好: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但我看完後完全沒體會到這句話所表露出的崇敬、讚美之意,以及對孔子不受重用的遺憾。

片尾給孔子的定義是教育家和學者,但這兩點在片中也沒突出講述。孔子在周遊列國後回到魯國後纔開始大量招收弟子,系統地講學授道,並開始作《春秋》。但這一段只用了短短1分鐘來描寫。所謂學者更是搞笑,孔子的思想性主要是體現在《春秋》之中,而非《論語》。就憑片中《論語》的隻言片語他就成學者了?在片中這些話雖到處都是,但放在有些場合卻非常不合適,也不符合真實歷史。

例如“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本來是衛靈公和南子出行,廣大羣衆非常興奮紛紛圍觀,孔 子見到這種盛況時的感慨。但片中孔子卻是在跟南子在密室中近距離曖昧交談時,冒出了這樣一句話,好像是用來搪塞自己的窘態和抵抗南子的誘惑。這與真實場景 差了十萬八千里,實在讓人無語。

再說人物塑造,主角也就罷了,周潤發畢竟也是多年影帝,還湊合。但配角塑造不太成功,少有出彩之人。

其實歷史上孔子非常有能力,並具有個人魅力。他所帶的幾十個弟子都可稱爲“世之英才”。根 據史書評價,泱泱楚國中沒有比子貢更出色的外交大使,沒有比顏回更賢能的宰相,沒有比子路更勇猛的將軍,沒有比宰予更能幹的官員……孔子帶着這一幫出色優 秀的弟子,就是自己打天下稱王稱霸都毫不出奇。由此可見歷史上孔子及其弟子的優秀程度,然而這些都很少在片中體現。

例如子貢,比孔子小31歲,出身世家長袖善賈,風度翩翩能言善辯,曾任兩國國相,出使多國,曾以三寸不爛之舌說退數萬大軍。結果片中,就這麼一個猥瑣的路人甲。.。.。. 例如顏回,被譽爲孔門弟子最賢,安貧樂道,即使天天吃野菜喝白水也不改其志;勤奮好學,才29歲就白頭,31歲病死,結果變成一味崇拜老師迂腐的小白臉。.。.。.

又如子路,雖勇猛能萬人敵,但對只比他大九歲的孔子一直非常尊敬,溫文爾雅,片中卻淪爲有些莽撞的車伕。

最讓人無語的就是大肆渲染和突出南子的戲份,你說突出就突出,編造就編造吧,可偏偏最經典最真實的臺詞又不說,就是那句孔子見到南子後的感受“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大意是我要是真跟南子做了你想象中的那種不齒之事的話,老天爺會厭棄懲罰我的!)”。

據說,現在要拍的電視劇《孔子》除了YY孔子和南子的“二子之戀”,還要給他編排倆情敵出來!這都什麼事啊?我就納悶了,你說這些電影電視導演編劇,是不是離了男女關係就不會說話不會講故事了啊?他們腦子裏除了男女故事,還能不能有點別的啊?

總的說來,《孔子》的服裝、道具、個別人物的塑造達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但情節講述、思想深刻程度和全體人物的表現力度,則是意料中的淺薄、空洞和貧乏。

是啊,當導演和編劇都懷着近乎惡搞胡亂編造男女關係的態度時,又怎麼能真正地領悟到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拍出具有思想性和故事性的敬意之作呢?

《孔子》,不過是一部與當前膚淺浮躁的社會心理認知水平相一致的平庸作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