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電影《長安三萬裏》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3.24W

電影《長安三萬裏》觀後感(精品多篇)

電影《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篇一

首先要說的是,一定去看,但,就是看,不要跟着電影背詩,就安安靜靜的,夢迴唐朝!

我歷史太不好了,印象中的李白好像總是風流瀟灑遊歷四方廣交朋友肆意享受着如神仙般的日子,直到看完這電影外加米果同學的註解,才知道,原來大唐是那般的大唐,李白是那般的李白,所以下面這九圖,沒有選什麼絢爛的畫面,而是摘選了電影中出現人物羣像,淺聊一下我的觀後感!

首先,用高適串聯整場電影,我的感覺並不強烈,雙男主之一的高適畫面極多,對我卻是份量感蠻低的一個存在,他的出現,在我理解更像是李白相反的鏡像,好學,堅持,傳統的他從李白身上汲取了很多能量並貫穿他的人生始終,歷史待考但這大抵是電影想表達的感覺。李白的身邊則從不缺朋友,所以對高適幾番的怠慢,灑脫的李白是不會有什麼愧疚感的,一個超正統,一個頗不羈,這種反差感會讓人思考,哪個纔是人生的正確答案。

每一朝每一代的歷史背景雖不盡相同,但人性的原始感是相同的,獲得認同,成就事業,獲取功名,留名青史,還是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但階級跨越從來都是橫亙其間的一大難題,即使像李白杜甫這樣才華橫溢的人物,也無法改變當下的意識形態和歷史滾動的車輪,也許鮮有個例,但絕對鳳毛麟角,對於普世大衆,沒有任何參考價值。千軍萬馬搶過獨木橋,整個社會奔赴同一種價值觀,讓胸懷高遠意氣風發的李白認了慫,讓開朗活潑憧憬美好的杜甫抑了鬱,無奈之下,苦中作樂,是一出出可悲的命運演繹,而當下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不也正是如此一般,電影的。高潮當屬李白高聲吟誦《將進酒》那段,看得我也唏噓不止,那一幕幕飛天神闕,大鵬巨鯤,都是醉酒中他們腦海裏憧憬的神界幻象,極樂淨土。古人鬱悶了尚可以相聚飲酒作詩,潦倒了互相寄宿解困,再不濟卸甲歸田隱居山林,從此遠離世事喧囂紛擾,自給自足,修身齊家。可現在的我們呢,去無可去之處,只能捲去又捲來,終日往復循環。

長安三萬裏,描寫更多的還是社會和人生現實的歷史映射,絕不僅僅是一部頌揚唐詩的文學娛樂片,所以我不樂見集體跟着銀幕誦讀什麼牀前明月光和千里江陵一日還,希望大家能從更深一些的視角去感悟電影所傳達的用意。電影中的每一個配角也都被結合歷史儘量真實的還原了出來,比如瘋瘋癲癲的張旭,靦靦腆腆的王維,喬裝打扮的“裴公子”,愛才善舉的玉真公主,衛忠衛國的哥舒翰,甚至黃鶴樓裏的店小二和高適身邊的小書童,都演繹出了專屬於自己的個性與風格。

長安三萬裏還像一部旅行大片兒,麼麼剛從歌舞昇平繁花似錦的揚州回來,也到了李白口中的二十四橋和折花拾香的大明寺,如長安(西安),鬆州(阿壩松潘),江夏(武漢),重慶(三峽),潼關,夜郎,宣城,濟南,成都等地,也都有幸跟隨着李白詩歌的腳步,一一打卡過了,這些與李白的生平有着千絲萬縷關聯的地方,正是我們祖國大美的河山畫卷。片尾字幕也將這一卷長畫展開,用全國不同的方言誦讀全唐詩的華美詩卷,詩歌裏的風景和人生無疑是精彩的,詩在,書在,長安就在!

長安三萬裏電影觀後感 篇二

最近身邊的媽媽們都在談論說一定要帶孩子去看長安三萬裏。我也是做足了功課要去看看的。

據說是講李白,對於李白我一直覺得他就是個神話人物,那麼多瀟灑的詩歌是如何做出來的?他可以讓高力士給他捧靴,讓貴妃給他研墨,這是怎樣的人物待遇呀。還有高適,那一句“莫愁前途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還是從兒子的課本中重新認識到的,這個人又是如何的口吐狂言,天下人都要認識他呢。

今天這個電影,真的是補充了這個知識,也讓我重新認識了這兩個人。

電影從高適的角度回憶了李白的一生。原來兩個人是好朋友。高適和李白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性格。以至於電影結束後,我在想人到底是喜歡李白還是高適。高適是一個務實主義者。在盛世大唐,他懷才不遇,但是知道勤能補拙。後安史之亂,他才得以施展才華。在那個人人都會寫詩的時代,高適和王昌齡等併成爲邊塞詩人,成爲唐朝詩人中功名最高的那位。高適無疑是那位居安思危,腳踏實地的那個留下來收拾殘局的人。他看不慣李白的聲色犬馬,物慾橫流,但同時又被情誼和李白的才氣折服,兩人這樣的情誼在今日熒幕上令人唏噓不已,至少我是讚歎和羨慕的。

李白這個一出場就是華貴的白衣翩翩的少年,他是一個天才少年,會劍術,會相撲,會禽類的召喚術,是謫仙人。他放蕩不羈,追求自由,可能是跟他最初的家庭有關,他不爲生計所困,他可以無限接近權貴。他的好友孟浩然很是懂他,認可他入贅,知道他桀驁不馴的性格是需要金錢支撐的,所以他的。兩段入贅經歷讓他一生也就不爲生活所困。至於後來他投奔永王,他去求仙問道,在千年後的今天沒有那麼的重要了。人們小時候是從“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開始的文化啓蒙,青年時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情壯志,中年時候不惑之年“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釋然。李白用他千年不衰的詩歌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所羨慕的是他在遇到問題時候那種毫不在意的態度,人生何必糾結呢。

我以爲我是高適,普通的下等人,口吃還笨拙,勤能補拙。可是在李白看來,李白覺得高適是一隻大鵬。也許在李白眼裏,人人都可以是大鵬。曾經我也是這樣以爲,我也會成爲一隻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鵬。殘忍的生活,讓李白長出來啤酒肚,讓高適眼角的皺紋如此明顯。

我可以是高適,但是心中卻藏着李白,終究會爲着李白而不失熱愛。

長安三萬裏電影觀後感 篇三

生的意義在於一顆隱忍以致遠的內核。

——題記

長安,長安,盛世長安。從小到大,我就覺得“長安”這個地名取得真好,一世長安,安定永恆。當年的大唐盛世,長安是何等模樣?在這個流量至上和宣傳號營銷的時代,我不知道還有沒有文化和歷史的守望者、傳承者,能靜心去耕耘或細品我們的“過去”?

《長安三萬裏》,這個“三萬裏”不止是長安的疆域遼闊,還指向了唐朝文化的影響力。大家都說這是一部紀實類的人物傳記,沒錯,它像一部正劇,與其說是動畫,不如說是正劇。它並沒有爲了迎合市場喜好去放下嚴肅和端莊,而是在細節處精雕歷史的痕跡,不管是一個場景裏簾幕背後的身影,還是人物衣着相貌,都盡顯唐朝風韻。

這個時代,更多看電影的人,追求的是感官的刺激震撼,三觀的震撼。彷彿突破傳統就是個性,彷彿顛覆規則就是新穎。但所幸,百花齊放的電影界,總有默默耕耘,砥礪傳承文化的電影人。他們劇組在宣傳時迴應記者說請不起流量明星來幫忙,但李白,杜甫,高適這些大唐明星,纔是真正的文化明星。高適半生不遇,耿直謹慎,晚年纔有機會將高家槍法一展報國。這個從少年時期就家族落敗,父母雙亡的人,真的令人觸懷!通過電影,通過高適,我也窺見了李白的一生,那個沒有機會卻名聲大噪的謫仙人,就算在電影裏看到,我也感受到了歷史上這位詩仙的存在。電影不講詩人情誼,卻着重於不同文人墨客,甚至還有女子的報國之志。在那個有門戶之見的時代,沒人舉薦,沒家世傍身,縱有才華,也入世維艱。那些人若能活在這個時代,或許就不會有憾。但高適說得對:“即使有憾,卻一樣精彩!”

這部電影的製作者和參與者就像歷史上的高適一樣,默默無聞,低調耿直。中國文化歷史上,只有一個李白,那個讓所有文人嚮往的詩仙。但卻有許許多多的高適,沒有幾個人真正瞭解高適,但他卻是唐朝最顯貴,惟一封侯的詩人。“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高適人生大部分在蟄伏,在自我勤勉,在默默耕耘,不像李白大起大落,一生恣肆。但在電影裏,高適的“成功”是帶有李白的成功的。很多東西、很多話語、很多鼓勵……李白對高適講的話兩句令我動容,李白說——

面對青年口吃的高適,知道他說自己文采不行,作詩不會,李白大聲笑道:“高兄,你心中的一團錦繡,總有出口的一天!”

年近半百,高適要去哥舒翰帳下當個文記,離開李白時,李白在他背後大聲喊道:“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高三十五,這句詩我二十幾年前就是照着你的模樣寫的啊!”

那一刻,我是有觸動的。電影裏的高適,也是渾身一顫,眼眸裏波濤翻涌。

而高適,他讓我震撼的是面對社會種種不公,面對強敵,面對臨危受命,他的鎮定謹慎,真的就是他多年蟄伏的沉穩。寧做最好的自己,不做更好的別人。對高適而言,生的意義在於一顆隱忍以致遠的內核。他的致遠,是家國大義,年少抱着光耀家門的夙願,老年一人一馬歸故里,那個時代,心懷天下的`詩人,何止他一個呢?還有當高適作爲節度使,和永王對峙的時候,他沉靜聽着永王造反軍隊的動向,最後開口:“永王真的謀大而智弱……”他可以清晰分析出永王的本質懦弱,沒有王者之果敢,無法讓天下英雄歸心。偏偏那時,李白跑去支持永王了,才被牽連下獄了。

詩歌救不了時代,但真正的英雄和團結的人民可以。這個電影,讓我對邊塞詩人改觀了。以前覺得“邊塞詩人”住在環境惡劣的地方,詩句裏沒有繁花似錦,花前月下等等,不夠唯美。如今才敬佩那些邊塞詩人,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王之渙、王翰等,他們是時代的一面鏡子。自古以來,能文能武的人便不少,但武將還能文學出衆的,真的不易,像高適、范仲淹,還有“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辛棄疾,這些人人生有憾,卻也名垂青史!

再來談談,“懷才不遇”這個主題。其實電影裏,李白就算決定出世,最後還是去幫助永王造反。李白狂傲不羈的內心裏,還是有入世之志的。科考讓世間士子看到了一條橋,上面卻擠滿了不止千軍萬馬,所有人在其中用終生去拼刺得個頭破血流,抑或中途落水、擱淺戈灘。有的人因爲出身,沒機會參加科考,只能行卷。但行卷,豈是爲那些寒門子弟開的?儒家思想浸淫下的人生理想與官宦文化的衝突、文人個性氣質與政治大局謀略的不對等,這些都是古代文人“懷才不遇”的根源。

電影最後,高適說:“黃鶴樓雖然因爲戰亂被燒了,但那些詩還在,它就會在。……詩在,人在,長安就一直在。”詩在,文化就在。你如果耐得住心去看,對這段歷史和文化感興趣,真的很不錯,會有共鳴。如果你喜歡熱血和激情類的,可能不適合,它像一杯茶,需要沉思,需要回甘。

你本可以追尋文化的深度,卻因爲愛,而困於人心的淺薄。要知道,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多背背詩歌吧,多看看歷史吧,我對學生說過:“不是你們血液裏流淌着中國的血,纔是中國人,而是有一天,當年讀到書裏、電影裏、甚至生活裏那些屬於中國文化和現代成就的時,你心裏油然而生自豪感的時候,你纔是真正的中國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在教室裏,在其他地方,當你脫口而出心中的一團錦繡,那便是你的文化自信!

電影《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篇四

在看《長安三萬裏》之前,我特意讓自己放空,沒有看任何劇情簡介和評論,只知道這是一部追光製作的關於“長安”的電影,這種感覺很棒,因爲沒有先入爲主的概念困擾我,當大幕徐徐拉開,等待我的都是驚喜。原來,這是一部講述我國大詩人李白的動畫片,片中還有各種我童年時候耳熟能詳的名字,杜甫、王維、王昌齡、孟浩然、崔顥,還有那個雖然讀得不多,但卻和李白很要好的高適。電影浪漫、豪情壯志、氣勢滂沱,整整168分鐘的大唐盛世,而唐代由盛轉衰的過程,是從一場安史之亂開始的。通過李白和高適的曠世友誼,牽扯出那個時代的風雲詭祕,當一切化爲塵煙,能留下來的,只有文字,只有詩。

“寫詩”,是那個時代人人都會的事。大家以詩會友,以詩代信,在那個沒有電話、沒有網絡的年代,人們的聯絡唯有文字。所以在片中,李白和高適動不動就許下一個十年之約,在這十年中,可能完全沒有聯絡,等到需要彼此相見的時候,就徒步、騎馬前往,其中的歲月,見字如面,讀詩如見人。在古代,等級階級還是非常嚴苛的,比如官宦子女會有更多的機會、資源,而商人之子就屬於下民,連投考功名的資格都沒有,但是唐代還是屬於比較開放的年代,當權者並沒有剝奪大家寫詩的權利,如果你有才華,詩寫得好,廣爲流傳,馬上就可以出名,而這樣的名氣也可以帶來有權之人的賞識。李白,正是這樣一個例子。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別名李十二,號稱“詩仙”。那首“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靜夜思》就算過多少年都不會忘的',一是因爲他簡單易懂,二是因爲李白只用短短的五言絕句就描寫出了一個旅居在外的孤獨的人思念家鄉的情感。我想,真正的大師就是這樣,他可以做到雅俗共賞,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對應的情感共鳴,而李白正是這樣一個大師。

電影用李白和高適的關係作爲引子,描寫了初唐、大唐和中唐三個時期的文人墨客以及政治風雲。私認爲,編劇創造的這個結構很妙,因爲任何一個時代的文人都不可能脫離那個時代而存在,任何一點**都可能引起不小的動盪。李白和高適年齡相仿,相識於青年時期,兩人都空有一身本領卻毫無施展的地方,正可謂是報國無門,無人賞識。究其原因,都是因爲兩人的家世都不算顯貴。李白雖然挺有錢,但無奈只是商人之後,高適,雖然祖上有點名望,卻因爲家道中落,早就不受人待見。李白是個大才子,希望通過行卷來取得功名,而高適,從小都不喜歡讀書,好在習得一身好槍法,一心只想從軍。兩個空有豪情壯志的青年一見如故,就這樣成爲了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