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觀後感精彩多篇

觀後感1.42W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觀後感精彩多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觀後感 篇一

從2002年到20__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__次評選,無數次感動。每次評選公佈結果,總會讓我們淚流滿面。時光荏苒,對於感動,我們不僅沒有審美疲倦,反而歷久彌新。因爲我們深知,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正是這些感動着我們的人不斷付出、負重前行,我們的明天才更有希望。前路漫漫,踏平坎坷成大道,危難險重處更需要迎難而上。

他們的故事感動中國,感動着你和我。今天我們被凡人英雄感動,明天我們就要感動他人。只有將這種奉獻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感動不斷、動力不減,才能在奮鬥中不斷淬鍊偉大民族精神,才能創造一個又一個的人間奇蹟。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觀後感 篇二

向絕壁要天路、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當代“愚公”毛相林

絕壁上打響了抗爭命運的第一炮,山坡上種下了嚮往美好的第一棵苗。不信天,不認命,你這硬實的漢子,終於帶着鄉親們爬出這口井,山到高處你是峯,路的盡頭是家園。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毛相林

毛相林43年堅守偏遠山村,堅持苦幹實幹,帶領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懸崖峭壁上鑿石修道,歷時7年鋪就一條8公里的“絕壁天路”。

20_年以來,他培育“三色”經濟,發展鄉村旅遊,推進移風易俗,提振信心志氣,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讓鄉親們改變了貧困落後面貌,過上了富裕文明生活。毛相林打通絕壁、誓拔窮根的事蹟傳遍了全國各地,贏得了人們廣泛讚譽,他也陸續獲得“時代楷模”“最美奮鬥者”“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等榮譽稱號。

“能讓村民們過上好日子,我再苦再累都值得,未來我們還要發展生態旅遊,讓每一個農戶都吃上旅遊飯,過上更好的日子。”當天晚上,談及獲獎感受,毛相林激動地告訴記者。

毛相林曾帶領村民在懸崖峭壁上鑿石修道,歷時7年鋪就一條8公里的“絕壁天路”。他又積極培育產業,種植了臍橙、西瓜等特色農產業,收穫的果實通過“絕壁天路”源源不斷地運往山外。20_年,下莊村在巫山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20_年全村人均年收入達到1.2萬餘元,比路通前翻了40多倍。

17日晚,在央視播出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通過VCR再現了毛相林絕壁鑿路的事蹟,當看到大屏幕上毛相林不懼艱難,帶領村民向大山、向貧窮一次次發出挑戰,終於鋪就了村民脫貧致富的康莊路時,臺下觀衆不禁流下感動的淚水。在之後的訪談環節,央視主持人白巖鬆關切詢問了村民們如今的出行情況,毛相林自豪地回答:“村裏70%的農戶都有了小轎車。”臺下,再次響起陣陣掌聲。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觀後感 篇三

很早以前,我的學校就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開學第一天,全體師生都要一起觀看《感動中國》,今年也不例外。過去的20_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中我們抗擊暴風雪、抗震救災、舉辦奧運會、神七航天員太空漫步……在這些事件中,我們經歷了太多悲滄和喜悅,但是我們用堅忍、勇敢、智慧向中國和世界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獲得20_年《感動中國》榮譽的人物是:奔忙在冰雪地震災害前線的志願者唐山十三農民;累死在救災前線的青年戰士武文斌;帶領羣衆抗震救災的北川縣長經大忠;冒着生命危險在救災前線搶險的消防隊員李隆;維護奧運聖火尊嚴的殘疾人火炬手金晶;把聖火送上地球最高點的藏族火炬手吉吉;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太空行走“神舟七號”航天員團隊;紮根懸崖國小18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陸建芬;照顧癱瘓女友34年的蘇州市民韓惠民以及張藝謀奧運導演團隊。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懸崖國小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陸建芬。他們教學的地方在甘洛縣烏史大橋鄉二坪村,是涼山北部峽谷絕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絕壁都要攀爬5架木製的雲梯,進出極爲艱難,村民一年難得下絕壁一次。在如此艱險的環境下,他們卻義無反顧地在那裏教書十九年。如果沒有他們,二坪就不可能成爲如今的“文化村”;如果沒有他們,149名學生就不可能看見世界的美;如果沒有他們,中國就失去了一片希望;如果沒有他們……

這是感動中國爲他們所寫的頒獎詞:“在最崎嶇的山路上點燃知識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懸崖邊拉起孩子們求學的小手,19年的清貧、堅守和操勞,沉澱爲精神的沃土,讓希望發芽。”李桂林老師、陸建芬老師,你們用你們那赤誠的心,喚醒了多少迷茫,哺育了多少自信,點燃了多少青春,催發了多少征帆。我崇拜偉人、名人,可是我更急切地想把我的敬意和讚美獻給兩位普通的人,那就是老師你們啊!祝願你們“桃李滿天下”。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觀後感 篇四

1924年,葉嘉瑩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自小接受文學啓蒙。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北平淪陷。父親因爲工作原因南下,杳無音訊。失去了父親的聯繫和經濟來源,葉嘉瑩和母親相依爲命,四處避難、艱難度日。她17歲時,母親突發重病,死在求醫回家的路上。

葉嘉瑩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無常。強忍着悲痛料理完母親的後事,她數十天閉門不出,寫下“悽絕臨棺無一語,漫將修短破天慳”,字字泣血,句句錐心。幸運的是,在伯父的資助下,葉嘉瑩能夠繼續學習,如願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古典詩詞名家顧隨教授,並以第一名的成績順利畢業。

畢業後,因才華出衆,葉嘉瑩同時被三所中學聘爲國文教師。在此期間,她認識了後來的丈夫趙東蓀,雖然心底毫無波瀾,但看對方爲自己來回奔波丟了工作,於心不忍。於是,1948年,葉嘉瑩放棄了北平的工作,跟趙東蓀去往南京結婚。剛到南京不久,局勢便出現動盪。24歲的葉嘉瑩跟隨丈夫來到臺灣,在彰化女中當教師,並生下大女兒。

當時,白色恐怖籠罩臺灣,丈夫含冤入獄,不久後她和女兒也被囚禁起來。等到釋放時,發現住所被抄了,也失去了工作。母女倆只能寄宿在親戚家裏,忍受着各種閒言碎語。葉嘉瑩曾寫下五言律詩《轉蓬》,來描述那段晦暗心酸的日子:

“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

已嘆身無託,翻驚禍有門。

覆盆天莫問,落井世誰援。

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

葉嘉瑩一邊在私立女中教書,一邊撫養女兒,有時不得不把女兒帶到課堂上去。整整三年,葉嘉瑩都在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苦痛和旁人的輕蔑。

丈夫好不容易出獄了,性情卻變得暴戾,時不時對着葉嘉瑩拳打腳踢。同時一家人的生計重擔,也全部壓在她身上。她不得不成爲獨立撐起家庭的“女強人”,爲了老父和兩個讀書的女兒,她辛苦教書維持整個家庭,極盡忍耐。

爲了掙錢,她同時在臺北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三所學校任教。課業繁重,很快她就染上了氣喘,胸口時常隱隱作痛。那是葉嘉瑩一生中最昏暗的時刻,在極端痛苦中,她多次想到自殺。

但憑藉自己強大的意志力和骨子裏的堅韌內核,葉嘉瑩最終還是超脫了那份痛苦,從詩詞中找到寄託。無論日子多苦,回家被丈夫如何欺負,一站上講臺,葉嘉瑩就變得神采飛揚,彷彿進入另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