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我的戰爭觀後感(精彩多篇)

觀後感2.12W

我的戰爭觀後感(精彩多篇)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一

影院裏看完《我的戰爭》,那種炮火連天、地動山搖的真實體驗帶給人的震撼不亞於《智取威虎山》。同樣是紅色經典,《智取威虎山》採用了英雄傳奇式的手法,而“亞洲鬼王”彭順的《我的戰爭》,更帶着直戳人心的震撼,無論是烽煙滾滾的戰鬥,還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戰後蒼涼,都帶給人特別真實的體驗。

以抗美援朝爲故事背景的影視劇並不在少數,但是真正能做到震撼人心者卻寥寥無幾,多年前的《英雄兒女》如今依舊是幾代人心中的紅色經典。而《我的戰爭》同樣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鬼才導演”彭順執導,劉恆編劇,劉燁、王珞丹、黃志忠、楊祐寧、葉青、王龍華等主演,隔着63年的風起雲涌,再現“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雄偉戰場。

戰場的殘酷、炮火的轟鳴,那個英雄時代的兒女情長與民族血性。《我的戰爭》沒有重複高大全的英雄讚歌,而是更着重那個時代的民族大義和真實的人情人性。

戰爭戲裏的愛情,總是來得簡單、直接、純粹而美好~就像孫北川跟孟三夏的愛情。影片中劉燁飾演的孫北川跟王珞丹飾演的孟三夏的愛情萌發,起源於“老鄉”。炮火連天又冰天雪地的戰爭裏,人在異鄉所以對“老鄉”格外的溫暖。《我的戰爭》中的愛情是條溫暖的暗線,從一開始孟三夏嫌棄孫北川太粗魯到最後兩個人互生情愫,因爲有了愛意,纔有了更渴望的求生意志。而孫北川給孟三夏最真實的戰地“血色浪漫”,就是藉着酒勁說,我想跟孟三夏親嘴兒。

《我的戰爭》中既有男性期待的荷爾蒙爆棚的戰場對決,也有女性青睞的戰地血色浪漫,更有大場面的戰場視覺衝擊。但最出彩的,卻是鮮有人關注的戰地恐怖。

被譽爲“亞洲鬼王”的彭順,他曾經執導的《見鬼》《鬼域》等電影都斬獲不俗的口碑和票房。從依靠化妝、聲效及劇情設計嚇唬某人到動輒上千人共同參與的戰爭電影,彭順算得上“棄文從武”,第一次執導戰爭史詩大片了。而這一次,彭導在恐怖片裏練就的一身挖掘人性最深處祕密以打動觀衆的本領被恰到好處的運用到《我的戰爭》中,奉獻一部“非典型性”戰爭電影。那些炮火連天的大場面是最讚的視覺陪襯,那一抹戰地裏的愛情是最溫暖的亮色,而屍橫遍野的戰爭恐怖纔是最直接的震懾。

影片並沒有刻意調動觀衆的情緒,但彭順導演矯情救贖的緊張氛圍營造和手法,卻很好的讓觀衆融入到影片中,跟着情緒走下去。孟三夏帶領着文工團躲在戰壕裏,卻無意中摸到地雷,炮火在外面不斷噴勇着,而狹小空間裏的恐怖感纔來的更真實。而“李老爹”與敵人同歸於盡那場戲,那段清唱出來的戲曲調子伴隨着英雄和炮火,讓很多人崩掉了淚腺。

這的確是一部不一樣的“戰爭史詩”~很多人看完《我的戰爭》,都說“燃”!不問歷史,只爲那種時代的精神!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二

我一直關注與期待《我的戰爭》的上線。我曾看完過中、美、韓寫的朝鮮戰爭的書籍,看過中國影片《英雄兒女》、韓國影片《太極旗飄揚》,當然期待史料版的朝鮮戰爭影片。

難以否認影片《我的戰爭》在戰爭場面上下了不少功夫。可惜的是劇中情節難讓人動容,好的場景也乏善可陳,一味戰火渲染,劇情的散亂,而人性的蒼白,使電影變的膚淺平庸,難比肩他國戰爭經典。

電影敘事時與史料相悖。如歷史上的第一戰役是中國軍隊悄悄入朝,神不知鬼不覺,運動中小遭遇戰。到第二戰役開打,美國人都不相信有中國正規軍隊進入。影片首部大戲,就呈現首批入朝參戰的列車就遇有美機狂轟濫炸,大部隊重武器阻擊的江面大橋遭遇戰。如在時間節點調整一下更符合歷史。

影片呈現的中國軍隊進攻時的“人海”,猶如韓國的《太極旗飄揚》場景,戰士地成批成批倒下。海外媒體常指責中國軍隊人海戰術,漠視生命,這樣情節易授人口實。

戰爭與愛情總是影片中不變的元素,用連長遇女老鄉酒後失態引發感情戲似乎有情節略顯粗糙,沒法打動人。優秀的戰爭片,一定要有愛情戲嗎?《拯救大兵瑞恩》沒有男女感情線。《太極旗飄揚》裏那個男一號有一個未婚妻,沒出現在戰場景中。這兩部片子的情節一氣呵成,更爲流暢。

傳聞影片被要求不出現美軍形象,也想一看真假。片中籠統的敵人形象,火力強、坦克猛、飛機炸,僅有追趕文工團姑娘時美軍喊“要抓活的”,感覺像抗日劇,只是三八大蓋槍換了有窟窿的波波沙衝鋒槍。

影片簡介把江面大橋遭遇戰、五里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稱爲朝鮮四大戰役,是在開玩笑了。國小試卷中也有區分“戰爭”、“戰役”、“戰鬥”的選擇題。而朝鮮戰爭五大戰役中美韓資料都是有定論的。2000年殺青的30集連續劇《抗美援朝》已雪藏至今。拍攝的就是大規模的五大戰役,動用10萬人的部隊參演,其中包括亞、歐、美、非等l7個國家的演員和羣衆演員上千人,力求還原[]真實。

《我的戰爭》宣傳片引發爭議,焦點是片中去韓旅行老藝術家向他們笑臉相迎的韓國小姑娘炫耀當年的入韓,讓一些觀衆產生強烈的不適感。戰爭永遠充滿了苦痛和災難,好的戰爭影片應是有對生命的尊崇和戰爭的反思,這樣的愛國主義情懷纔會變的真摯動人。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三

近日,由孟凡耀擔綱總製片人,齊星執導,徐佳、童蕾、侯勇等主演的電視劇《宜昌保衛戰》在京舉行央視首播發佈會。演員徐佳現場透露,劇中飾演的胡宜生是一名貨真價實的“鐵血硬漢”,雖然這個人物是根據“宜昌大撤退”和“石牌大戰”真實歷史背景下虛構出來的人物,但是希望通過一部作品讓這段歷史走進年輕人的心中,傳遞滿滿的正能量。

近年來,徐佳塑造多個流血不流淚的熒幕硬漢形象深入人心。本次在電視劇《宜昌保衛戰》飾演的胡宜生從一名國軍傷兵,經過浴火重生,成爲一名頂天立地的抗戰英雄,並最終走向了共產黨的陣營,是一名貨真價實的“鐵血硬漢”。徐佳現場透露,演了這麼多年的戰爭戲,自己是有些疲憊了,但是在聽完導演說了整個故事背景,看完導演發來的劇本後,被強大的歷史背景所吸引。因爲只有有了歷史背景,你才能發現你在歷史中特別的鮮活,所以決定再演一次。在塑造這個角色上對自己是一次挑戰,炎熱的天氣穿着好幾層衣服,在惡劣的環境下完成拍攝,並自嘆當個硬漢也真心不容易。

在這個90後爲主要觀看人羣的時代,這種抗戰題材的大劇並不符合年輕觀衆的喜好。徐佳表示作爲一個演員,能夠拍一部有意義的作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讓更多的觀衆通過一部作品感受到過去的這段歷史,用這種方式走進年輕人的心中,讓他們瞭解歷史、傳遞正能量很有意義。據悉,該劇將於9月19日登陸央視電視劇頻道。近日,由孟凡耀擔綱總製片人,齊星執導,徐佳、童蕾、侯勇等主演的電視劇《宜昌保衛戰》在京舉行央視首播發佈會。演員徐佳現場透露,劇中飾演的胡宜生是一名貨真價實的“鐵血硬漢”,雖然這個人物是根據“宜昌大撤退”和“石牌大戰”真實歷史背景下虛構出來的人物,但是希望通過一部作品讓這段歷史走進年輕人的心中,傳遞滿滿的正能量。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四

自從西方殖民者依靠近代工業文明的成果全面侵入東方以來,反侵略、追求民族獨立一直是整個東亞的主旋律,這其中除了日本迅速轉身投向西方侵略者併成爲其中的一員之外,所有的東亞民族都不得不依靠簡陋的武器來與敵人殊死搏鬥。藉助於兩次世界大戰及之後的國內戰爭,中國終於擺脫了半殖民地的處境,然而迅速形成的東西方陣營鬥爭又使中國不得不直面來自於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壓力。

朝鮮戰爭的影響是宏觀而又深遠的,然而承載具體戰爭的卻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生命。正如那首志願軍軍歌所唱的那樣,這羣年輕的戰士是喊着響亮的口號雄糾糾氣昂昂的跨過鴨綠江,對於戰爭他們無所畏懼。一個民族新生後的自信與勇氣全部集中在他們身上,在他們的眼裏這是一場關於民族與自己的義戰。背後是整個國家的支撐,他們第一次作爲主人公而踏上異國的土地征戰。

這是一羣豪邁的人,他們的樂觀來自於戰爭的正義性。儘管武器遠遠劣於對方,但他們卻擁有必勝的氣勢。在五義亭阻擊戰中,面對敵人的坦克,他們硬是用生命作爲爆炸物來硬生生掀翻對手。事實上,美軍也都是參加完二戰的百戰精兵,然而就是這樣一羣強硬的敵人最終也徒喚奈何。老爹李順良(黃志良飾演)在臨犧牲前用嘶啞的聲音唱出的《穆桂英掛帥》可以說是他們共同的心聲,那就是寧可血灑疆場也要保家衛國。

與以往表現的鐵血戰士不同,《我的戰爭》中的志願軍戰士雖然仍舊充滿了血染風采,但卻也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孫北川(劉燁飾演)從一見面就對文工團隊長孟三夏(王珞丹飾演)充滿好感,並且對她發起熱烈的追求。粗獷的戰鬥風格與細膩的感情線索共同構成了英雄人物的內心世界,前者是後者的外觀,而後者又是前者的內因。李順良與張洛東(楊寧飾演)的父子之情同樣讓人動容,他們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在戰爭中結成的這種情誼卻比血緣更親。戰爭帶來了傷害與殺戮,但也洗滌了懦弱與恐懼,王文(葉青飾演)的犧牲讓劉詩文(王龍華飾演)真正擺脫了內心的恐懼,用鮮血證明了自己的勇氣。

或許我們無法敘述更多的戰爭細節,但他們在戰爭中所表現出的情誼卻是這場戰爭中真正的勝利之魂,只要有這真情在,他們就是永遠也打不垮的鐵軍。

中國經歷了世間滄桑,踏平了天下的道路,但幸運的是,中國在這場黑暗的戰爭當中“脫穎而出,”打造出了一片天地。

我的戰爭觀後感 篇五

觀看這部電影《我的戰爭》更多的是體會到戰爭的殘酷,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人類要遠離戰爭,才能追求和平安寧,纔能有和親人團圓的溫馨畫面。

朝鮮戰爭是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克強的少有典型案例,場面宏大,殘酷血腥,震撼人心。這場戰爭無論截取哪一個片段都是震撼人心的。影片採擷了幾個戰爭場面,表現出了人類的共同情感:親情、戀情、友情、鄉情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受到的衝擊與考驗。人們渴望這些情感,卻被戰爭無情剝奪。

在兩山夾一谷之間,美軍的先進的坦克轟轟駛來,面對精良裝備,我們手上的簡陋裝置撼動這個龐然大物?孫北川這個九連連長,在觀察完地形後,冷靜、果斷地說炸掉山頭,讓山上的石頭自動滾到山谷,擋住坦克的去路,就可以把美軍牽制,通過這個具體細節的描寫,我們看到了“老爹”這個老兵油子,平時說話都一針見血,他說他是爆破專家,孫北川惦量了一下,同意了讓他去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他揹着那麼沉重的炸藥包,在陡峭的山上,給人感覺“風燭殘年、風雨飄搖、命懸一線”,他哼着小曲,小曲迴盪山谷,以驅散他內心的恐懼,表達他的思鄉情懷,在扣人心絃的一幕幕之後,他和兒子在懸崖中爬了上來。美軍的精良坦克被飛下的亂石重重砸毀,以弱克強的神話就此書寫。

影片有幾處美軍的特寫鏡頭,在當下的世界格局,用電影鏡頭,用歷史的真實瞬間呈現戰爭的真實畫面——也許導演另有用意吧。美國是世界上無可撼動的霸主嗎?那麼瞧瞧你們在歷史上曾經的表現吧!雖然我們打贏了這場戰爭,但“一將成名萬骨枯”,那些無名的屍骨,遍野的忠魂,一座座無字的豐碑樹立在了異國他鄉。誠如孫北川在犧牲前的那句話:將來有人記得我們嗎?戰爭,我們要銘記。銘記是爲了更好地壯大我們自己的國家。

而今,沒有硝煙的戰爭更要引起我們的警覺。文化侵略、精神腐蝕、物質利誘……,何嘗不是我們在朝鮮戰爭後的又一攻堅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