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觀看覺醒年代經典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2.23W

觀看覺醒年代經典觀後感精品多篇

《覺醒年代》觀後感學生 篇一

建團百年正青春,青年奮鬥正當時

2022年,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的100週年。一百年的風風雨雨艱難坎坷,中國青年一心向黨,不忘初心在歷史中撰寫壯麗詩篇。

回看歷史,家國情懷時刻存在,跨越時間的長河綿綿不斷,青年在歷史變遷中用行動詮釋對祖國的愛。1919年五月四日。面對國家與民族的生死存亡的不平等條約之下,一批愛國青年勇敢地站了出來,齊聲“捍衛主權,拒絕條約”,用鮮血寫下“還我青島”,學生雲集天安門遊行示威,與政府抗爭到底。伴隨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的青年已經成爲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可分割的主體力量。1922年五月五日,中國共產黨在廣州東園召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標誌着新的青春革命力量開始壯大起來,中國共青團成爲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青年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了基礎。

“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吾輩青年需學習先輩革命精神,銘記先輩的教誨,不忘初心,一心向黨,服務人民。

疫情之下,一些90後00後新面孔出現,她們不顧安危,奔赴前線,換上醫用防護設備與病毒作抗爭,可災難是不會憐憫他們也只是孩子。然而也不乏部分青年卻出現了想要“佛系”“躺平”的思想。青少年是整個民族的希望,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更需有勇往直前的信心,堅定信念的決心!

李大釗先生教誨青年:“以青年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這句教誨至今還圍繞在每個青年耳畔,中國的未來寄於青年,並時刻提醒自己牢記使命,服務國家與人民。

建團百年正青春,青年奮鬥正當時。百年時光的變遷,風華正茂,青年是共青團的生命力之所在。正值建團百年之時,青年應學習和傳承建團精神,以實現民族復興爲己任,賡續輝煌榮光。爲團爲黨爲人民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覺醒年代》的觀後感 篇二

電視劇《覺醒年代》主要以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的一段歷史展開的敘述。

這段時間是一個動盪不安,人民步伐不一的艱難時世,當時的辛亥革命並沒有徹底改變中國混亂不堪的面貌。有人愚昧無知、有人迷茫不前、有人企圖復辟帝制,同時也有一大批青年先進分子,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新出路……

劇情開篇,袁世凱復闢帝制的消息引起國民鬨動,讓在國外留學的一部分有志者青年李大釗等人憤憤不平,他們紛紛回國尋求一條救國之路。李大釗說:“我們必須要喚起民衆覺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主精神”。同時陳獨秀也創辦了《青年雜誌》宣傳新思想,倡導本站,爲尋找一條救國之路打開了新思想涌流的閘門。許許多多的有志青年們參與進來發表自己的革命觀點。

在新文化運動的標誌“北京大學”裏,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三顧茅廬請陳獨秀擔任北大文科學長,隨後又在民巷建立起“新青年編輯部”。此時北京大學的一些頑固的保皇黨也與新青年展開了激烈的爭執。這些畫面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誕生前的社會環境和思想文化。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不斷進化。

在探索和發展真理時,十分艱難。在各種思想和主義的交鋒之中,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起來。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庶民的勝利》加上本站的迅速傳播,如魯迅《狂人日記》的發表和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等鉅作橫空出世,大大推動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國道路的步伐。

這部劇中也有很多風雲人物,他們的服飾習慣也反映出當時那個時代的繁雜和混亂。比如留着長辮子端着菸袋講國學的辜鴻銘教授。張勳的辮子軍領兵復辟及海外留學回來,西裝革履的胡適等人,這些極具色彩與魅力的人物形象全部映入觀衆眼簾。而且他們的人物特點也十分鮮明。在北大紅樓的襯托下,一批批洋溢着愛國熱血的青年學子也讓我們過目不忘。他們讓我們看到當時那個時代有一批愛國人士正在不懼艱難險阻,努力尋找成功之路使中國登上歷史舞臺。

《覺醒年代》爲我們展演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過程,以深刻的歷史意義揭示了這條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同時讚揚了覺醒年代時期一批共產主義者的一顆顆愛國之心。

這部劇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讓我們看到中國的艱辛,讓我們看到中國人民的團結。所以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們要珍惜當下,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不負衆望。

覺醒年代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三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作爲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的優秀電視劇展播劇目——《覺醒年代》,毋庸置疑,圈粉無數,吸引了一大批年輕觀衆,點燃了我們的追劇熱情,日常在線催更。作爲一枚愛好看劇的“資深粉絲”,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這部劇裏,那些曾經出現在歷史課本上的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魯迅、毛澤東等等,不再只是書本中“精神導師”,而是有血有肉,性情卓著的革命先驅。比如劇中將李大釗傾囊接濟窮人、魯迅目睹老百姓買人血饅頭、創作《狂人日記》,毛澤東創辦新民學會等一個個故事演繹出來。通過觀劇,再次重溫那段歷史,先驅們的形象更加鮮活、立體,我好像也讀懂了他們的愛國情懷,更加欽佩他們的革命精神和人生選擇。

記憶裏,對李大釗先生的記憶還停留在高中的歷史課本中——短髮,戴着眼鏡,留着兩撇鬍子。看完此劇後,才真正被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在先生剛回國的那一幕中,他目睹街邊抱着孩子乞討的婦人,只因爲孩子父親的那句“死也要站着死”,深受感動鼓舞,便當掉了所有家當,帶孩子籌錢看病。

誰能想象,那個握着毛筆能幾天幾夜不休息的李大釗,回家和妻兒子女團聚後,下地拉犁也是一把好手。是妻子眼中的“憨坨”。

他會帶領學生們去長辛店調研做工,與勞工打成一片。過年還邀請工人到家裏包餃子,給這些底層窮苦人民帶來力量。

他還帶領青年學子在北大舉辦工人“掃盲”班,提高工人們的思想認識。不僅如此,他們還深入農村,去喊醒那些“認命”的農民。

當週恩來邀請李大釗到天津演講時,女同學羞愧地表示“經費不足”,李大釗爽朗笑答:“好吧,我自帶乾糧。”一句話逗得同學們立刻放鬆了下來。多麼可愛又平易近人的大釗先生啊。

還有一幕在雨中的情形,總讓我忍不住淚流滿面。懷孕的妻子趙紉蘭來北大校園給他送飯,兩人很難得的坐在一起,邊說着話邊憧憬着未來生活。他說很少有時間陪伴妻子,可妻子卻說:“你是幹大事的,俺還準備要回到老家生下孩子,不會拖你的後腿。“”吃着吃着李大釗便哽咽了,他說等將來安定後會一筆一畫地教她認字。

其實還有很多令人動容的畫面,讓我感受到了全方位的,立體的李大釗先生。陳獨秀先生曾評價說:“‘南陳’徒有虛名,‘北李’確如北斗。”一百年的風雨征程,一百年的吾輩求索,多少熱血青年奮勇而上,多少英雄烈士前赴後繼,成就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作爲一名普通的黨員教師,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牢記教書育人使命,努力學習新知識,更新理念,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能力,爲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四

最近很火的一部劇《覺醒年代》振奮着許多中國人的心,在書本中認識的魯迅、李大釗、陳獨秀等在電視中鮮活了起來,有直言不諱的錢玄同,有點“目中無人”的陳獨秀,淡定從容的蔡元培,耿直傲骨的李大釗…每個人的性格色彩分明,也從劇中進一步瞭解了蔡元培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看着看着也讓人爲之動容,內心振奮。

本劇以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雜誌爲主線,通過開展新文化運動來提高國民素質,提高中國青年的思想,從而使國家強大起來。劇中會出現一些對立面,如崇尚帝制的辜鴻銘,看似總和陳獨秀等人做對,但他並不是不愛國,相反,正因爲他內心對於愛國的堅守,纔會那麼反對新文化運動。在他看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地位是無法撼動的,他崇尚儒家思想,認爲中國人用心靈體驗生活,我們有情感、懂得換位思考,也就是他內心的中國人的精神,而西方是以“頭腦”體驗生活,而當陳獨秀提出要吸收國外的先進思想來改變國民素質時,他必然是極其反對的,這種反對也是他愛國的一種表現。至於誰對又誰錯呢?無法說明,這跟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有關,接受的教育受薰陶的思想有關,同樣是愛國這件事,怎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選擇。在劇情第十一集時,我終於拋棄了對辜鴻銘的偏見,他對國家濃濃的愛,對中國人精神的透徹理解,用他所堅信着的方式不斷給西方人輸送中國人精神,讓人感動和震撼,也爲一開始對他的不良印象感到自己的片面和膚淺。

像何爲愛國,如何救國這樣的問題,在沒有看到一個理想的新中國前,誰也不能做出最正確的選擇,有相同思想的人爲共同的理想而奮鬥着,所以纔有了陳獨秀與胡適、李大釗的惺惺相惜。劇中讓我最敬佩的是北大校長蔡元培,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幷包”是一種淡定和睿智,他認爲只有不同思想之間的相互碰撞才能產生出更多的思想,他允許並期許着不同聲音的出現。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體現着爲有學之士的渴望,他三顧茅廬請陳獨秀來擔任北大的文科學長,甚至不惜僞造履歷。正是這種禮賢下士、愛才惜才的精神,才吸引了大批學界名流,一時間北大人才濟濟,如夜空中的羣星相互輝映,迎來了羣星燦爛的蔡元培時代。

這種“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思想在如今的盛世中依然有着一定思想引領作用,比如在課堂中,老師應秉承着“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態度,廣泛聽取不同學生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和見解,不以對錯論英雄,而更重視學生對某個問題的分析能力,用自己的觀點去說服別人或是從別人的觀點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這恰恰也是21世紀所必需的技能之一。

如今的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和我們三觀不合的人,也許你會驚訝會質疑會抱怨,但你若沒有徹底地瞭解他的生長環境,家庭背景,受教育環境等等容易影響一個人的思想的因素,不妨學會傾聽,學會接受別人與自己的不同。因爲許多問題本身沒有絕對的正確與否,只是立場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

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五

朋友,你是否想過,我們自己就是祖國的一部分。哪怕再渺小、再普通,也不可缺少。因爲正是千千萬萬的渺小普通的你我,匯聚成了這片土地上最美麗的風景。所以你我之狀態,便是中國之狀態;你我之奮進,便是中國之奮進;你我之青春,便是中國之青春。

青春之於人類,如靈魂之於軀體。那是陽光,是生機,是成長的風雨砥礪。蓬勃而上的動力,催促着這世間的一切邁步向前。人們總是很珍惜生命中的這段時光,因爲青春難再,我們無法延長這份美好,卻能夠賦予它更多的意義。比如,將你我的青春,融入時代發展與祖國建設。

思緒如宣紙上的墨痕慢慢潤染開去,我想到了青春的意義。雷鋒同志曾說:“青春啊,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於這些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青春在此便是奮鬥。要有“無我”的奮鬥精神,丟掉沽名釣譽的想法,捨棄急功近利的企圖。心懷“功成不必有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坦蕩與無私,爲了祖國和人民的事業去努力拼搏,那種暢快淋漓,纔是青春最好的註腳。

我又想到了楊沫的《青春之歌》,在那個國將不存、民族危矣的年代,林道靜等一大批青年知識分子在黨的領導下逐漸成長爲革命戰士。青春在此便是愛國。就如高爾基那黑色閃電般的海燕,任憑暴風驟雨,依然高傲向前。還有《紅巖》中那一個個年輕而勇敢的生命,在面對反動派嚴刑拷打、威逼利誘時的大義凜然,那是怎樣的悲壯與正氣浩然。誰人不愛惜生命?哪個是鋼筋鐵骨?但是爲了共和國的誕生,爲了革命奪取最後勝利,他們“捨棄小我,成就大我”,視死如歸,從容就義。人生而柔弱,但信仰使你我堅強。沒有什麼比充滿愛國情懷的青春更有力量,那是蓬勃的朝陽,是生命的晨光!

剛剛過去的2020年,一個個感人的畫面還歷歷在目。那一年讓我們深刻領悟,“逆行者”這個名詞溫暖、勇敢、博愛的含義。在最危險的時刻,是黨旗紅、天使白、橄欖綠……衝在最前面,用沉澱了幾千年的堅毅無畏,爲14億中國人撐起一片天。這般青春,可謂瀟灑,可謂磅礴,可謂勇之大者、義之楷模。

還有那些爲了防疫大局,放棄回家、就地過年的兄弟姐妹,今年的春節或許留有些許遺憾,但你們的青春裏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還有全體中國人對你們的感謝與祝福。你我攜手,便只需篤定前行。青春如此綻放,何懼雨雪冰霜?

百年恰青春,初心立黨魂。歷史跨入到2021年,我想到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當年李大釗先生在撰寫《青春》的時候,內心會是怎樣的激盪豪邁。“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後來南湖紅船揚帆起航,一路劈波斬浪,換得今朝春色滿園。初心閃耀,使命在肩,我們始終向前。哪怕初定江山,也能立馬橫刀“三八線”;哪怕一窮二白,也能“兩彈一星”樹威嚴;哪怕百業待興,也能改革開放譜新曲……

記得有一首歌叫《革命人永遠是年輕》,頌揚的是革命者積極樂觀的精神。的確,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艱難坎坷,我們沒有退縮,沒有膽怯,而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兒女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邁向一次又一次輝煌,這便是中國共產黨之青春。我黨如此,國家幸甚!民族幸甚!世界幸甚!

青春是華美的,因爲承載着遠大理想;青春是激盪的,因爲積蓄着磅礴力量。親愛的朋友,不必唏噓,何須慨嘆。其實青春不會走遠,它一直在你的信仰裏、你的行動中,不論你是垂髫兒童,或是黃髮老者,只要前行,便是中國之腳步!只要屹立,便是中國之脊樑!只要去熱愛、去拼搏、去奮鬥便是中國之青春!

覺醒年代觀後感900字 篇六

1919年初,以學生鬥爭爲先導的五四運動爆發了,因爲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而《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將五四運動當時的場景全展現了出來。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先生在上海發表了《新青年》雜誌,高舉“民主”、“科學”大旗,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青年》在當時一些思想先行者的帶動下影響了一大批新青年和愛國知識分子,他們探索中國的出路,爲五四運動打下了重要基礎。李大釗先生當時傳播的馬克思主義進一步促進了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相結合,標誌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陳獨秀先生到北大助力,還創立了《新青年》李大釗與陳獨秀等人共同成功發起五四青年運動,推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在這部電視劇中有一個場景讓我觸感很深。張勳復辟28歲的李大釗被迫離開北京,流亡江南。他深入社會底層,苦苦追尋新的救國之路。一個聲音在他心中越來越清晰: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難以救中國,要從根本上改造中國,除了文化啓蒙和思想覺醒,更要找到符合中國實際的革新之路。先輩們爲了新文化的崛起闖過無數個坎坷,爲的就是傳播新文化,喚起民族覺醒,救治中國。

在《覺醒年代》中有些人也是反對新文化的,如辜鴻銘先生在北大一直反對新文化最終被逐出北大。先輩們爲了讓民族思想覺醒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新文化運動,發表《甲寅》和《新青年》雜誌。雖然受到重重打擊,但他們依然在尋找救治中國的方法。李大到流亡江南還在找救國之路,陳獨秀髮表《新青年》一直被辜鴻銘反對,北大學生不怕被抓上街宣傳新文化。因爲只有新文化崛起,民族思想才能覺醒。我想五四運動能取得勝利先輩們也有很大的功勞,如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魯迅、毛澤東等人。

看完《覺醒年代》我領悟了很多道理,先輩們爲了救治中國不怕任何打擊困難,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和英勇堅持換來了我們幸福生活。在他們身上有許多寶貴的精神值得我們青少年去學習和傳承,因爲新文化的崛起對五四運動的勝利有很大的影響。我們身爲國小生應該學習榜樣努力堅持。好好學習,銘記歷史長大成爲對國家有用的人,不枉費前輩們的努力,砥礪前行!

作爲新時代的接班入我們應該把這種紅色革命精神傳承下來,今年是建黨100週年,我國已經安邦定國,繁榮富強了。我想我們現在的生活就是《覺醒年代》最好的續集!

《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七

撫今思昔,我們聆聽歲月的迴響;有澎湃,有悠長,有深沉,有激昂。這些充滿活力的音階,組成一首雄壯有力的鋼鐵洪流進行曲。激盪在廣袤無垠的祖國大地上,記錄着新中國的百年滄桑。

如果不是因爲《覺醒年代》,我們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陳延年、陳喬年是誰?也不知道延喬路的寓意何在?更不知道爲什麼延喬路的盡頭是繁華大道?其實在祖國的許多地方,還有無數個不爲大衆所知曉的人名地名。或熙來攘往的街頭巷尾,或川流不息的道路兩旁,他們生前的軀體已獻給了祖國,他們死後的英靈還福佑着人民。佇立在人們的生活中,沉穩地堅守足下的土地,試圖向過往的行人娓娓訴說內心的衷腸。

他們和我們一樣,永遠年輕,意氣風發,志氣昂揚,懷揣理想。在動盪不安的亂世中立志救國,在充滿信心的革命道路上奔騰前往,發出像軍號一樣率直樸素的吶喊,力圖覺醒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

當延喬二人拖着沉重的鐐銬,赤足淌過漂浮着花瓣的血泊時。儘管描繪着悲傷與憤怒,也暗示着勇氣與希望。這些鮮紅的花瓣並不是悲觀地點綴,而是給那些爲革命而獻身的烈士們所寫的史詩般的讚歌。面對死亡,他們用微笑驅散了憂傷,他們用身體的滅亡換得了靈魂的堅強,他們用血肉爲人民贏得了自由與信仰,他們永遠存活在人們的心上。死亡與痛苦並不能動搖革命者堅定的信仰,而由希望和勇氣佔主導的革命信仰,具有更加銳利的鋒芒,充滿蓬勃的活力,像一面旗幟在風中飄揚,在人民心中震盪作響,在黑暗中閃閃發光。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思想解放運動,承載着改造國民思想的歷史任務。縱觀民國曆史,盡是民生凋敝、滿目瘡痍、餓殍遍地、外寇入侵的真實景象。我們的先輩目睹如此的場面,心中悲憤不已,勵志圖強。將手中的刀筆化作大戟長槍,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作殊死的較量。他們以《新青年》雜誌作爲主要陣地,將戰場擴展到社會的四面八方。而在這壯烈的戰鬥中,被禁錮了兩千年的思想重新煥發出光芒。革命的主題在熊熊的烈火中熔鑄,百鍊成鋼。不可勝數的志士仁人在遼闊的神州大地上匯成一股力量,使得民衆的精神面貌改模換樣。工人和農民在號召聲中從腐朽的深淵中站起,這是生命的復活,勝利的曙光。

新文化運動已完成了自身的任務,它爲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譜寫了光輝燦爛、導向明晰的序章。這是一支屬於人民的黨,表現出英勇、機智、果斷的豪邁氣概。如利刃新發於硎,如鷹隼試翼蒼穹。

在一百年後的今天,山河無恙,國泰民安。我滿含熱淚寫下這篇文章,告慰那些長眠于山河的英雄骸骨,慰勉那些捐軀赴難的亡魂英靈。我想登上高山,跨過河川,一路狂奔一路呼喊。

先輩啊!你們的夙願已經實現。你們的志向,將由我們來承擔。

覺醒年代觀後感 篇八

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中央頻道播出了《覺醒年代》,這部劇首次全景式展現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時代風雲和歷史畫卷,清晰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創建的全過程。全景還原建黨歷程揭示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我在閒暇時間看完了這部劇,被震撼的心久久不能平靜。視線拉回100年前,民不聊生,滿目瘡痍,破敗的國家,腐朽的統治。那個時代渴望出現拯救他的人。

劇情開篇,髒亂的衣服,毛躁的頭髮,長長的鬍子,誰都想不到,這是陳獨秀先生。袁世凱爲了復辟簽署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陳獨秀認識到中國最大的問題是思想腐朽,於是創辦了《新青年》雜誌,來傳播新文化,以達到塑造新青年的目的。後來,蔡元培請仲甫先生擔任北大的文科學長,與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以北大爲陣地,積極提倡民主科學,積極倡導青少年,開展五四運動。到後來在李大釗的影響下,積極探索馬克思主義,這就有了共產黨早期組織。先生後因病去世,享年63歲。陳獨秀先生對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的功勞不可磨滅,他的兩個兒子陳延年,陳喬年的事蹟更是撼動人心。因陳獨秀早期遠離家鄉求學,和這兩個孩子相處很少,但他們兩個勤奮好學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後來出國留學,回國後積極投身革命。可是天妒英才,29歲的陳延年在酷刑的逼問下,寧死不屈,至死不跪,被亂刀砍死。26歲的陳喬年更是堅貞不屈,還不忘鼓勵其他同志,後被槍殺。爲了紀念他們,安徽合肥把一條路命名爲延喬路,而它的盡頭是繁華大道。父子三人爲了革命事業而犧牲自我的精神正是百餘年前革命先輩的大無畏精神,中國自古以來就不缺乏“家國情懷”,正是這些先輩將家國情懷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用行動甚至生命去推動革命的發展,犧牲自我而換取民族的希望!

“吾願吾親愛之青年,生於青春死於青春,生於少年死於少年也,進前而勿顧後,背黑暗而向光明,爲世界進文明,爲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這段話節選自李大釗先生的《青春》。早年間的李大釗在日本留學,受到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的鼓舞,毅然辭學返回國內參與新文化運動。李大釗作爲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奠基人之一,影響了整整一代青年。他爲人誠實、謙和,學識淵博,思想深邃,深受廣大青年的敬仰和愛戴,包括毛澤東這位時代偉人。獨德高望重的李大釗沒有門戶偏見,賞識毛澤東這樣身無分文的年輕人。李大釗是北大的圖書館長,他把毛澤東給安排到了北大圖書館當助理,一個月8個大洋的薪水,給了年輕人在北京安身立命之處,在生活大不易的北京可以養活自己,而圖書管理員這份工作,閒餘時間又可以讀書充實自己,讓毛澤東又有充分的時間研究政治。可以說李大釗是毛澤東的精神導師。劇中給我留下最深刻的記憶是,李大釗先生參加五四運動在劇院揮灑抵制巴黎和約的紙張,大聲呼喊着:“同胞們!團結起來!堅決抵制無恥的巴黎和約!”他與獨秀先生在兩處揮灑宣傳紙。讓我熱血澎湃,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我們自己的國家,我們不愛,誰愛!願以吾輩之青春,護我盛世之中華!因爲這件事,陳獨秀被關進監獄,李大釗被迫遠走上海等地開展調查,他深入工人與農民之中,爲他們教授知識、傳播思想,着手創辦夜校,舉行演講,讓文化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屬。他更加堅定了馬克思主義思想,也更加急切救這個落後的國家。然而正是因爲他對軍閥的精準打擊,觸動了賣國求榮的東北軍閥張作霖的利益,於1927年被殺害。

最後,我想以魯迅先生在《熱風:隨感錄四十一》中的話“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來告誡中國的青年積極向上,用你們該有的青春來奉獻這個一直在向上走的中國,不負先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