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電影建國大業觀後感600字多篇

觀後感1.99W

電影建國大業觀後感600字多篇

電影建國大業觀後感1

《建國大業》這部片子明星陣容強大,而這些明星們不求報酬,不求出鏡率,只要求在這部片中擔任必須的主角就滿足,這種反常態卻是最能體現出他們對中國的熱愛,對建國的這一偉大事蹟的認可。也是建國的這一偉大的題材給了明星們強烈的夢想,也給了中國人強烈的喜愛,所以,這部影片正確的選材和正確的放映時間給了觀衆喜愛,獲得了最好的票房也是情理之中和理所當然。

在電影中,大家有沒有關注到國民政府和共產黨組織開會的畫面,兩種氣氛是完全不一樣的。完全能夠用陽光和陰暗來形容這兩種氛圍。共產黨的陽光般的政黨的成員們坐在陽光下,農村的土堆上,可是總感覺像是其樂融融的農村大家庭。沒有壓抑,沒有等級觀念,大家是一家人,共同付出,共同強大的團結精神就在此體現的很突出。可是片中有一次拍攝的是晚上的會議,沒有點燈,可是毛主席爽朗、陽關般的笑聲和話語似乎頓時讓整個房間充滿着光芒。而國名黨政府的天空似乎沒有陽光,陰暗深冷的辦公室,縱使豪華,可是終究是壓抑的,是昏暗的,而拍攝到室外的環境時也總是陰雨綿綿或者陰暗的天。這些都是在片中能夠觀察到的。這部片中也明顯的證明了僅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給中國人民真正的陽光,人是需要陽光的,人民自然而然也選擇共產黨的政黨,共產黨的政黨纔會給人民完整的其樂融融的家。

建國大業,建成了偉大的中國,建成了幾億其樂融融的家庭,充滿陽光的中國

從教育宣傳的角度講,回顧了歷史,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振奮了民心,應對當年的鏡頭,品位今日的幸福生活很多人都有一種國家和民族自豪感!

雖然因爲衆多導演明星的賣力出演,《建國大業》驚鴻一瞥般塑造了馮玉祥、毛人鳳、杜月笙等許多人物形象,也用醉酒高歌、摔杯怒罵等形式試圖拓展對我黨革命領袖的人物塑造。但僅就藝術表現力來說,我和幾個一齊看電影的朋友觀點是,《建國大業》最豐滿的人物形象是蔣介石父子,張國立對蔣介石張弛有度的表演證明他不只是電視皇帝,而陳坤則完全能夠說是《建國大業》裏的一個驚喜,他以往主角揮之不去的陰柔轉化成了空有熱血、片中壯志難酬的壓抑,父子兩人在涼階並肩而坐的鏡頭讓人不勝唏噓。

電影建國大業觀後感2

“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是影片《建國大業》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它標誌着中國將逐步走入富強。

昨日,我去電影院看了《建國大業》這部影片,影片講述了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間發生的一些故事。影片向我們展示了許多愛國人士的風采,其中毛主席和周總理給我的印象尤爲深刻。

影片中,毛主席常常因爲戰事而徹夜不眠,每當有主要戰役的戰報還沒有傳到時,他總會跑到屋頂上凝望遠處,期望搜尋得到一點象徵着勝利的標誌。其中有一個鏡頭很有意思:在得知國門的反動派的55萬大軍被紅軍全部吞噬掉後,中央領導們擺酒席慶賀,毛主席喝醉酒後倚靠在牀上,酣然入夢。在平時因爲牽掛戰事而難以入睡,而如今得知自我的軍隊大勝而不由得酣然入夢,這樣的人領導的軍隊不取得成功還有誰會成功呢毛主席也時時刻刻以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爲革命的目標,心中始終是在爲人民着想。正是由於毛主席這種爲民的精神以及尤爲強烈的名族職責感,才訓練出來不貪民衆一分利的紅軍,纔會打敗獨裁的蔣介石,建立起新的中國。

還有一位值得我們尊敬的人就是周總理,周總理是個令整個紅軍隊伍都敬愛的一位領導,他的和藹可親在隊伍裏是出了名的,他經常到最基層的紅軍部隊去做動員工作。可是在建國大業中,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周總理。在得知韓玉祥將軍因爲共產黨的邀請被國民黨的特務殺害後,他十分憤怒,把所有的關於這件事的負責人都叫到了他的辦公室裏,狠狠地把他們給罵了一通,直到毛主席來了,它才控制住自我的情緒。可是這絲毫沒有損壞他在我們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反而讓我們讓我們更加清楚的認識了這位偉人,一位和藹可親,有職責心,對待工作兢兢業業的偉人!

此外,影片中還爲我們塑造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如壯志難酬的蔣經國,心繫人民的張瀾,甚至是陰險狡詐的李宗仁,都爲我們留下了鮮明的印象。

當然,值得我們尊敬和銘記的的人還有很多很多,大到中央的領導人,小到最基層的羣衆,戰士,只要是在解放中國的戰爭中爲民族獨立流過血和汗的,都應成爲我們尊敬與銘記的對象,他們的名字應當被世代傳唱!

如今,中國已經變得富強了。可是我們也不能忘記過去那段屈辱的歷史,我們還是要努力學習,有朝一日該爲民族奮鬥,該爲人民奮鬥的就是我們這一輩的人了,所以,我們要時刻做好準備,爲中華民族而奮鬥!

電影建國大業觀後感3

在前兩年,我觀看了《建國大業》這部電影,一幅幅感人至深、蕩氣迴腸的畫面彷彿還在我腦海中迴盪。

《建國大業》簡述了中共與國民黨在抗戰勝利後,對如何建國,如何安撫深受戰爭創傷的百姓採取了不一樣的政策,雙方利益分歧巨大,導致了內戰的全面爆發。共產黨人重視各民主黨派的力量,選擇了民主建國,成立聯合政府,並以分田地的方式關注了勞苦大衆的利益。而已蔣介石爲首的國民黨人卻選擇了無視共產黨人與其他民主黨派的存在,無視勞苦大衆的利益,結果失敗了。那麼共產黨爲什麼會成功,而國民黨爲什麼會失利呢

第一,共產黨之所以得天下,一是因爲得民心,二是因爲得人才。從電影中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必然性始終灌注在電影中,當時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產黨陣營,相比之下,另一陣營的國民黨,則十分混亂,各管各的。

國民黨高級將領李宗仁率部圍剿延安的時候,毛澤東講了一句至今都叫人較好的名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們會以一個延安換回整個中國”。這正是當年共產黨高級領導人以人爲本的真實寫照。死守延安,無疑會傷亡慘重,代價太大,不能做到對人的關愛勝過對地的關愛。毛澤東優先選擇了對人的關愛,他的決策無疑是高明的。

看了這部影片,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民族危機,內外戰爭不斷,人民出於水深火熱之中,在這個以往一度輝煌耀眼的東方,那時卻燃起的是熊熊的戰火。

看着電影,想着歷史,我的心中無限感慨。我悲哀自我是個熱血少年卻只能靜靜的坐在那裏,觀看着這一幕幕讓人心酸,無奈的歷史;自責自我身爲新一代接班人卻沒有實力,沒有本事去爲國家,爲社會做出一點點貢獻和犧牲。寒窗苦讀幾年,立刻就考上國中。可是對於自我未來的道路卻是一片迷茫,甚至不知將來要幹嘛。

作爲一名有夢想、有知識的小學生,我們應當好好學習,成爲有用之才,將來報效祖國!

電影建國大業觀後感4

看了《建國大業》這部影片,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此刻幸福生活是多麼地來之不易,他是我們老一輩革命家用自我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所以我們要更加珍惜、愛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這部電影講述了1946年到新中國如何成立這段歷史,這期間許許多多革命先烈爲了新中國的誕生和成立進行了不懈的鬥爭,有的甚至獻出了自我寶貴的生命。

影片中最令人感動的是:淮海戰役結束,毛主席聽到勝利的消息後,在慶祝晚餐上一杯又一杯地喝着酒,一向喝醉爲止,他靜靜地躺在一旁,臉上掛着勝利喜悅的笑容。而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這四個改變中國命運的人,緊緊地擁抱在一齊,那一刻,他們不禁唱起《國際歌》,“英特那雄布……”那一聲聲氣壯山河的聲音在我的耳邊迴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那份勝利的喜悅同樣也感動着我。還有那兩位被兇惡特務所殺的李公樸、聞一多他們那震撼人心的演講,爲了和平他們失去寶貴的生命,這一切讓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佩服及悲痛的眼淚。郭師傅是多麼一個盡職的廚師呀,他爲了能讓主席吃上可口的飯菜,不顧自身安危衝進廚房就爲了鍋裏的一點紅燒肉而沒有逃出死神的魔掌被敵機活活地給炸死了……我心裏嘆息:當時的生活條件是多麼艱苦呀!

海海戰役結束後,解放軍極度疲勞,他們需要休息,在勝利面前,他們也決不打撓老百姓,他們寧肯整整齊齊地躺在冰冷的馬路上,看到這“**”宋慶齡明白了:共產黨爲什麼能取得了這歷史性的勝利。

我部影片中其他的故事同樣也深深地感動、鼓舞着我。今後,我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了多爲祖國作貢獻。最終,我祝願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更加偉大、更加昌盛。

電影建國大業觀後感5

《建國大業》還是一部可看性比較強的片子,較同類型影視而言,對主要人物的刻畫更爲細膩,尤其是和此刻央視放的《解放》比。可是由於要表現的東西太多,跨度太大,所以大多隻能蜻蜓點水,沒有些歷史常識的人看起來是十分累的(光辨別這麼多明星演的這麼多名人,就很累人了)。當然,只要你讀過國中歷史課,且有些記性的話,應當還不至於雲裏霧裏。

我以重溫歷史的心境,看完了這部片子,內心頗有些激盪的。那是一個活力燃燒的時代、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一個錦上添花的時代、一個承前啓後的時代。

片中淮海戰役後,毛、朱、周、劉、任把酒慶賀,相擁唱起國際歌的場景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這些老弟兄從長征開始,一步步走向奪取全國政權,我相信是堅強的信念支撐着他們,這是一種類似虔誠宗教徒的信念,他們能夠毫無保留地、全身心地託靠在這種信念上。此刻大多數人可能已經沒有類似感受了,也很難對他們的激動產生共情。還有就是西苑機場閱兵時,劉燁扮演的紅軍老兵那發自肺腑的吶喊,這份真誠讓人感動,這是一段活力燃燒的歲月。

當今中國的一線電影明星,幾乎都在片中露了個小臉,這恐怕和追悼會上的名單有得一比,因爲在片中的出現,說明了在中國影視界的地位。這種盛況與那個年代也是類似的,鄧小平、賀龍、彭德懷等也僅僅在片中露面片刻。李雲龍之輩,最多隻能在北京城下放個照明彈。那個年代有多少人讓我們無法忘懷,無論國共還是第三種勢力。

至於弱肉強食之說,片中更是借蔣介石之口點明:“對毛澤東要邊打邊哄,那一天毛的軍隊打完了,也就不用哄了”。毛澤東也說,和蔣談判的資本就是幾十萬條“破槍”。等到遼瀋、淮海、平津戰役獲勝之後,其實也就不需要再和國府談什麼和平,一鼓作氣解放全中國便是了。毛、蔣都明白,槍桿子裏出政權。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民主黨派,則從來一樣,只是政治協商會議中的點綴,無論誰掌權都要拉來證明自我的合法性、廣泛性。記得筆者在尼泊爾遇到個國中生問,中國是不是僅有共產黨,筆者義正嚴詞地告知,中國有九個黨派,一個執政黨、八個參政黨。回答這個問題時,真真切切感受到民主黨派存在的必要性。

承上啓下之說,無需細言。沒有建國大業,就沒有社會主義改造、就沒有改革開放,也就沒有和諧社會的今日。只是在看到毛、朱、周、劉、任把酒慶賀、活力燃燒的場景時,想到了之後1969年開封的“劉衛黃”;看到西柏坡會議,想到了1969年北京的“王玉”、1972年的溫都爾汗、1974年的“王川”、想起了1992年南海邊畫的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