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九年級的哈姆雷特觀後感

觀後感8.53K

九年級的哈姆雷特觀後感

他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是丹麥的一位王子,他是世界文學一個經典形象,他就是哈姆雷特。讀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感受到的是悲劇的美麗與偉大,莎士比亞所塑造的每個人物每一幕都那麼每句話都有着戲劇的崇高。下面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哈姆雷特》觀後感,請您閱讀,

《哈姆雷特》觀後感1

《哈姆雷特》講述的是丹麥王子爲父報仇的故事,其中充滿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大學密友霍拉旭所說的:“你們能夠聽到姦淫殘殺,反常修理的行爲,冥冥中的判決,意外的屠戮,藉手殺人的狡計,以及陷入自害的結局。”

主人公哈姆雷特從德國的威登堡匆匆趕回國內,本該是來參加他父親的葬禮的;然而,使他不能理解的是,他不但未趕上父親的葬禮,並且目睹了母親和他叔叔克勞迪斯也就是新任國王的婚禮。最敬佩的父王的死去已經使年輕的王子倍受打擊,母后對父王的背叛更使他感到痛心不已,並且疑竇在心。雷雨交加之夜,在王宮城堡的露臺上與父親的亡魂相見,亡魂的哀訴,使哈姆雷特知道這樁暴行是他的叔叔所爲,他發誓要爲父報仇。至此,哈姆雷特就開始了艱難的復仇歷程,和叔叔克勞迪斯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激烈較量。最終,向克勞迪斯發出了復仇之劍,與此同時,哈姆雷特也難逃一死??哈姆雷特不是那種意志堅決、激情澎湃的人:他思想深邃,情感細膩;他遠不是英雄的主角:他年輕、純真,充滿理想與熱情,擁有一顆敏感的心靈。然而他卻又成了命運的玩偶,特殊的處境扭曲了他的天性。他似乎沒有周密籌劃的潛質,他的行動都是在情境的逼迫下無暇思考時所採取的極端之舉,他錯殺波洛涅斯就是例子之一。而在最需要行動的時候,他卻感到迷惑、猶疑、彷徨,從而錯失良機,他又會編出藉口,重新沉入恍惚的思慮之中??他永遠都在只是下決心卻始終沒有任何行動。

我感到很個性的是,爲什麼他能夠毫無顧忌地送兩位大臣上黃泉路,能夠乾淨利落地除掉雷歐提斯,卻遲遲不肯殺死叔叔爲父報仇?甚至錯過了能夠殺死克勞狄斯的機會呢?哈姆雷特說:“顧慮使我們都成了懦夫”那麼他的顧慮是什麼呢?我在網上看到有人引用弗洛伊德主義者的看法:哈姆雷特有俄狄浦斯情結,他不能採取行動,是正因他也有過弒父的念頭,在他靈魂的天平上,他和克勞狄斯的罪孽是同等的。在他眼裏,鬼魂代表了善的父親,克勞狄斯代表了惡的父親,而它們都是他母親的丈夫。只有當他的母親喝下爲他而準備的毒酒的時候他才真正有了殺死克勞狄斯的勇氣和決心,也許正是這種情結讓他對女性產生了厭惡和失望,他纔會狠心地拒絕了奧菲利亞。

哈姆雷特是一個可憐的人,他被鬼魂纏繞,他被複仇包圍着,他是痛苦的,他是無助的。爲了復仇,他犧牲了許多。但是,他確實是一個難以明白的人,這就是爲什麼哈姆雷特能夠成爲莎翁衆多劇作中最具魅力的人物的原因,這也是爲什麼至今會一向流傳着這麼一句話“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觀後感2

在沙翁所有的作品裏,《哈姆雷特》或許是最受爭議的一部,也是最受矚目的一部。你在15歲時或許會被《羅密歐與朱麗葉》感動得潸然淚下,卻覺得《暴風雨》不知所云;當你17歲時,又可能深深地被後者所帶有的神祕主義色彩打動而對人生有所感悟,而前者卻已經無法再次激起你心中的波瀾……但是無論你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當你經歷了一場豐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時,當你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重新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我時,你總是能在《哈姆雷特》裏找到一些你會覺得那似乎就應是屬於永恆與不朽的東西。正因它談到了人生的抉擇,談到了一個生活在特定的歷史與生活環境下的人在對他個人而言是獨特的,而對於全人類來說又是普遍的命運面前,在只有從過去所積累的有限的經驗能夠憑藉與依託的狀況下,所選取的人生之路。從某種好處上說,他的經驗也代表了我們自己的經驗,他所應對的命運在我們人生的某個階段裏也是所要應對的。我們應對絕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霧中找尋真相。

哈姆雷特也是不完美的,有時他的抉擇是非理性的,相當衝動的,比如當他在激怒之下一劍刺死他誤以爲是國王的普婁尼阿斯時,然而或許正是他這種不理智的抉擇,這種人性的弱點的表現,讓我們打心底裏理解和認同他的藝術形象,正因我們常常能夠在自己身上看見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又是極其珍視感情的,在他以裝瘋來躲避國王的迫害時,他依然抑制不住對奧菲莉婭的思念,不忍心讓她由於自己裝瘋而痛苦。就是這樣,哈姆雷特在對命運的抉擇中構造了自己的杯具,原來他完全能夠屈服於自己的命運,不去探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哈姆雷特的性格不允許他帶着一個疑問生活在庸庸碌碌之中,因此他毅然走上了找尋真相的道路。此後,只要他所做出的任何抉擇稍有不一樣,他和其他人最終的命運都會改變,但是他的經驗促使他一次次作出在他認爲是正確的而實際上是致命的抉擇。最後,哈姆雷特並沒有爲自己的抉擇感到遺憾,正因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抉擇都是在特定的歷史狀況下唯一而不可重複的,因此在那裏假設如果哈姆雷特能回過頭去重新作出抉擇,會是怎樣一種情景就毫無好處。我們每一個人也是這樣,能夠說,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抉擇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它將直接影響到我們未來的命運,沒有什麼標準能夠衡量我們的抉擇是否正確,我們也必然要理解自己的抉擇所引起的一切後果。

在一個除了目標,再也沒有任何尺度能夠衡量其善惡的世界裏,勇敢地作出抉擇,然後坦然地理解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哈姆雷特永恆的魅力之所在吧?

《哈姆雷特》觀後感3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著名的—部杯具,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莎士比亞說過,他的作品就是“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給?a href="" target='_blank'>奶瓶匆豢醋約旱淖頌貝蛻緇崢匆豢醋約旱男蝸蠛陀〖恰薄!豆防滋亍氛且桓鍪貝乃跤啊?/p>

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傳統,是王權的當然繼承者。但是,他的完美前途被顛倒了的時代顛倒了。戲一開頭,作者就展現了一幅醜惡的社會畫面:國家發生宮廷政變,國王被害,陰謀家竊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滿朝臣子趨炎附勢等等。世界彷彿到了末日。於是這個王子喊出了“時代整個兒脫節了”的吼聲。人們強烈地感受到這是“時代的靈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個正直、樂觀、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環境下,他能夠成爲一位賢明君主;但是現實的社會迫使他不得不裝瘋賣傻,進行復仇。他是英國那個特定的動盪不安時代的產物。

在《哈姆雷特》這部戲劇中,處處能夠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個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計,在敵強我弱的惡劣狀況下,他敢於針鋒相對地進行鬥爭,他擊破了奸王設下的—個個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羅森克蘭等人進行刺探和監視的把戲;又使王后發現天良;之後採用“調包計”除掉了奸王的兩個走卒,把奸王“借刀殺人”的陰謀擊得粉碎;最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把雙重陷阱——毒劍和毒酒還給了奸王。在每一回合的鬥爭中,哈姆雷特都顯得形象高大。因此有評論說,《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杯具,此話不無道理。

但哈姆雷特決非“完人”。他雖然善於思索,卻優柔寡斷;他雖然受到人民的愛戴,卻並不堅信人民。他說:“時代變得越發不像樣貌,—個農民的腳趾竟然這麼靠近一個朝臣的腳後跟,擦傷了後者的凍瘡。”可見哈姆雷特的社會改革與農民所要求的變革相距甚遠。儘管哈姆雷特有令人欽佩的才能,竭力想除舊佈新,但他總是鬱鬱不樂,遲疑不決,他始終是孤立的。這就註定了他與醜惡同歸於盡的悲慘命運。

《哈姆雷特》描述人物心理的語言十分豐富,這在莎士比亞所有杯具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如哈姆雷特的性格大部分是以“瘋話”表達出來的,他的“滿口荒唐言”就像迸發出來的火花。克勞迪斯陰陽怪氣的語言則照映出了他口蜜腹劍的醜態。波洛涅斯愛用詩體語言,給人以滑稽可笑的印象。

正因它談到了人生的抉擇,談到了一個生活在特定的歷史與生活環境下的人在對他個人來言是獨特的,而對於全人類來說又是普遍的的命運面前,在只有從過去所積累的有限的經驗能夠憑藉與依託的狀況下,所選取的人生之路。從某種好處上說,他的經驗也代表了我們自己的經驗,他所應對的命運在我們人生的某個階段裏也是我們所要應對的。我們應對絕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霧中找尋真相,在兩難問題裏作出行動,在一個失去標準與能夠衡量標準的尺度的世界裏重建價值的體系與精神大廈……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時他的抉擇是非理性的,相當衝動的,比如當他在激怒之下一劍刺死他誤以爲是國王的波洛涅斯時,然而或許正是他這種不理智的抉擇,這種人性的弱點的表現,讓我們打心底裏理解和認同他的藝術形象,正因我們常常能夠在自己身上看見他的影子……

總之,《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義思想家的杯具,是歐洲文藝復興土壤里長出來的一朵長開不敗的藝術之花,直至這天,還在散發出它所特有的馨香。

《哈姆雷特》觀後感4

人們常說這樣一句話——“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明《哈姆雷特》這本書的影響力巨大。

的確,《哈姆雷特》取材於12世紀丹麥歷史中“丹麥王子爲父報仇”的故事,是莎士比亞“四大杯具”中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學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僅僅代表了莎士比亞的最高戲劇藝術成就,也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的最高成就。細細讀來,慢慢咀嚼,愈發讓人感到內心的震撼。

本文最初的哈姆雷特是天真、單純,也是幸福的一個王子,他對未來充滿着完美的期望。之後,父親的暴死、母親的改嫁,讓他覺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於是,他失望、孤寂,開始憂鬱了,他無目的地,渾渾噩噩地生活着。

恰在此時,父親的鬼魂告訴了他事情的真相,這下,哈姆雷特憤怒了,他從渾噩中覺醒過來——他要爲父報仇。

哈姆雷特憑着自己的智慧,驗證了事情的真實性之後,他開始平靜下來,並認真地沉思着自己是否就應擔起重任。最終,哈姆雷特做出了決斷,他放下了安逸的生活,放下了自己的感情,放下了許許多多安逸的物質生活。然而,就當一切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做好安排的時候,卻中了國王的奸計,被毒劍刺傷,但他最後還是殺死了國王。他雖然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但卻爲實現自己的理想鋪平了道路。他的靈魂正因自己的抉擇而走得更遠了,直到消失在那條通往天堂的大道上。

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感情。正正因如此,他能對母親發出心底的憤怒,應對奧菲利婭的死,他悲痛欲絕,而當他應對自己的仇人、國家的仇人時,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猶豫不決、遲遲不願行動。如今讀來,我仍能感受到他當時內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掙扎。他從“時代脫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句話中,我從中體會到了深深地無奈。他一系列的語言證明他是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欲挽救世界,而又無能爲力的人的人,但他卻不停地與不平抗爭!

什麼纔是英雄?我認爲,像哈姆雷特這樣能拋棄個人情感,維護大衆利益,做出正確選取的人,纔是真正的英雄。

文中有許多經典的句子,我對它們的印象很深刻,也由此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文中哈姆雷特說人類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那麼作爲“靈長”的我們,爲什麼要破壞供給萬物食物的森林,又爲什麼污染給予我們甘露的河流,這難道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的所爲?哈姆雷特譴責了人類的黑暗,而我卻對人們仍抱有光明的信心,畢竟那些醜陋的人們只是少數,多數的人們都窮盡自己的一生來造福萬物,造福地球,爲社會的和諧而作出發奮,我堅信人類終究會有一天,會真正當得起“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這個光榮的稱號!

莎翁的這部劇本,不一樣的人明白不一樣,但當我們完全吃透了這個劇本,會有許多人擡起頭仰望燦爛的天空,從其中汲取深刻的感受,從時代的杯具中警醒起來,爲我們理想的生活奮發前進!

《哈姆雷特》觀後感5

一部人類心靈詠唱出的偉大史詩,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完成於1601年的《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成就。

哈姆雷特是一個刻畫得極爲成功的藝術形象,他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我們偉大。哈姆雷特在我心目中始終是一個英雄,一個充滿了悲劇美的英雄。

悲劇具有一種深刻的美,悲劇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它不只是爲了贏得人們一滴同情的眼淚,而是要通過悲劇產生、發展、結局的整個過程喚起人們對生命意義的嚴肅思索。莎士比亞所塑造的哈姆雷特這一藝術形象及其性格特點,正是遵循了悲劇藝術的特徵,從而使哈姆雷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哈姆雷特》這一不朽劇作中,始終存在着善良與邪惡等一系列激烈的矛盾衝突。哈姆雷特作爲該劇的主要角色,他的命運不可避免地處於這激烈矛盾衝突的漩渦之中。身爲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爲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輕英俊,堅毅勇敢,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愛的戀人奧菲莉婭,可以說,他的生命正處於人生最美好的時刻。然而,這美好的生命時光瞬息之間又消失了,他是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環境之中呢?我們看到,當時的丹麥宮廷一片混亂,老王奇怪地駕崩,王后改嫁新王,國外敵軍壓境,國內羣情激憤、一觸即發,而宮中卻在通宵達旦地酗酒取樂,這一切,都在哈姆雷特年輕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從而使他鬱鬱寡歡,認爲人間不過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這些已經爲王子年輕的生命注入了悲劇的因素。

隨着老王鬼魂的出現,宮廷內幕的揭開,謀殺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劇的帷幕拉開了……面對陰險奸詐的新王,哈姆雷特開始了孤身復仇的行動:爲了復仇,他失手殺死了戀人的父親;爲了復仇,他佯裝瘋狂失去了深愛的情人;爲了復仇,他對軟弱的母親冷言相向;爲了復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後,在一場血淋淋的宮廷決鬥中,他雖然殺死了陰險狡詐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結束在這“牢獄”般的宮廷中。

魯迅曾經說過:“悲劇就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哈姆雷特作爲一個深受廣大羣衆愛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備整頓局勢、治理國家、報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對着以陰險奸詐的新王爲代表的強大的封建勢力,作爲一個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他始終把這種和人民緊密相連的事業看做個人的仇恨而孤軍奮戰,因此,他的悲劇既是真善美與邪惡力量相沖突的悲劇,也是一個人文主義者時代的悲劇。

《哈姆雷特》這部鉅作給我的力量與思索是巨大而無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