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百家講壇觀後感(多篇)

觀後感2.24W

百家講壇觀後感(多篇)

百家講壇觀後感1

今天看了百家講壇,這次王立羣教授主要講的是“合縱連橫”,說實話,剛剛聽到這個詞的確有點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來說說什麼叫合縱連橫吧!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遊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遊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

講一個關於合縱連橫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國的使臣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秦王願意和大王結成兄弟之國。大王如果能同齊國斷交,秦國願獻地六百里,兩國永遠和好。”楚懷王聽了非常高興,便一口答應下來,並派使者同張儀一起來到秦國,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剛入秦國境內,張儀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稱病不出,拒絕會見楚國的使者。楚懷王見秦王遲遲不肯獻地,以爲秦王擔心楚與齊的斷交不夠徹底,於是又派人北上大罵齊王。齊王被惹怒了,堅決和楚國絕交,並且與秦國建立了聯盟關係。當楚使再次向張儀索討獻地時,張儀卻說:“哪有六百里地獻給你們,一定是聽錯了,只有六裏寬嘛。”楚懷王發覺上了當,決定發兵攻秦,結果受到秦、齊兩國夾攻,楚國大敗而歸。接着,在藍田交戰中,楚國又被秦國打敗,割給秦國兩個城市。從此,楚國就一蹶不振。這就是張儀採用連橫政策,幫助秦王離間敵國聯盟,擴張秦國勢力的典型例子。

合縱連橫就是一種外交的國策選擇,關係着一個國家的未來,其歷史作用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是智慧的一種表現。

百家講壇觀後感2

前段時間,我看了《百家講壇》中的愛上語文,感悟很深。

愛上語文總共有12集,講的都是如何學習中國的古典詩詞。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1集和第6集。

第1集主要講了王安石覺得自己的《泊船瓜洲》中“春風又過江南岸”中的“過”字用的不好,推敲修改了很多次,先後改成了“滿”,“去”,“近”……等,還是不滿意,總覺得有欠缺。直到他看到了一首詩當中的“綠”字,眼前一亮,最終定下了。我想:作爲北宋有名的詩人,王安石寫詩都要修改那麼多次,那我們寫作文修改的次數豈不是更多?我決定以後寫作文一定要多修改,爭取更加完美,使作文無可挑剔!

第6集講的是“言與意之間的轉換”,讓我懂得了怎樣去解讀詩。解讀一首詩,要聯繫詩人的生平去聯想他寫這首詩時的畫面,從而去理解其中的韻味,意思。而言與意這個中介就叫意象。例如,“飽經風霜”這個成語,老師們有兩種教法。第一種是讓同學們先預習這篇文章,再說出這個成語的意思;第二種是由同學們在生活中見到過的飽經風霜的臉,把所見描繪出來。兩種方法都可以學會飽經風霜這個成語,但顯然,第二種方法更能加深大家對成語的印象和理解。這,就是言與意中意象結合的方法。

愛上語文對同學們學習語文很有幫助,我建議大家去看看!

百家講壇觀後感3

今天看的是百家講壇的錢文忠教授的《三字經》———古代兒童的啓蒙教育讀本。講的是人之初最基本的做人學習道理。淺顯有趣。兒時的世界是如此的清澈,是非對錯,應該與不應該,都是那麼的顯而易見。好人與壞與就像小白兔與大灰狼般無可爭議。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習,運動。那時的未來就像1+1=2那麼簡單。就算看不見,但我至少知道只要我積極向上,未來一定是伴着鮮花有綠草,森林也有湖泊。只是做人做的越來越久,玻璃世界早已蒙上灰層。芸芸衆生,與所有人走一樣的路,看一樣的風景,從眼眼到心靈都麻木了。心中已沒有白與黑,而取代的是灰,數不盡的灰色,灰的白,灰的黑,灰的藍,灰的金,灰色的一切。灰色就是讓人食之無味,丟之可惜的東西。做人做的真是夠久了,需要放棄一切觀念,從最初的出發點,重新審視自己。

三字經講到,“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五常是爲人做事最基本的法則,意思是說,做人最重要的是首先是仁-仁愛,義-得體,禮-合乎規範,只有在前三者掌控下的智-明辨是非,信-專一守信纔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生活的太久,會忘記和混淆世界。今天又看到三字經,然後再回頭想想。撇開一切,原本是人最可貴的東西,爲什麼會蒙塵?

生活太久,就好像生活在一個皇帝的新裝一樣的.故事裏,真理遠離了生活,而我也隨風飄浮。

太久沒有讀書了,太久沒有審視自己,聽到了三字經的故事,兒時的感覺又來了,於是重新認識自己。於是有些灰灰的人重新亮了起來。有些灰灰的人重新黑了下去。於是自己白的部份冉冉升起,黑的慢慢沉澱。爲了自己,決不改變自己,

在這個世道上,已再無偶像,道貌岸然的他們已像炭一樣沉下去,熄滅一盞又一盞我的燈。但是我還是保留那雙期待和尋找的眼睛吧,心中的偶像,僅僅是可以從始至終,保持人格一致的人。

百家講壇觀後感4

說起《百家講壇》,我可是它的“超級粉絲”,它獨有的魅力令我無限神往。

每次播出《百家講壇》,我都懷着無比興奮、激動的心情去觀看。當講到祖國的民族英雄時,我往往激動得落淚;而講到祖國近代史上的屈辱,我又常常難過得哽咽。

記得有一次,當復興紹教授講到鄭成功收復失地時,歡喜、激動、自豪佔據我整個心扉,我竟忘情地落淚了。這是爲祖國的勝利而流淚!還有一次,當隋麗娟教授講到祖國在外國人面前屈服了,成爲殖民地,像一頭雄獅還沒有完全醒來時,我哽咽了,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我爲中華民族而哭泣!

我愛《百家講壇》可不是圖個新鮮兒,而是去關注祖國2500多年的發展史。從堯、舜、禹到末代皇帝溥儀,2000多年的歷史是多麼輝煌、多麼燦爛、多麼坎坷啊!“貞觀長歌”使中國的富強向前邁了一大步,“甲午戰爭”讓多少英雄男兒爲祖國英勇獻身,“戊戌變法”僅僅維持了103天。多麼不平凡的歲月,多麼不平凡的民族呀!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歷經滄桑,歷經磨難,終於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百家講壇》,我愛你,你讓我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國,更加了解她、尊敬她!

百家講壇觀後感5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論語》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今天觀看了《百家講壇》推出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後,《論語》有了新鮮的別樣風味,于丹也漸漸靠近了我們的心岸。

《論語》,流傳2500多年,影響世代中國人,它的經典語句,每一箇中國人耳熟能詳。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于丹教授認爲,這部曾經統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仍然能爲我們現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論語》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華,影響中國社會兩千多年。《論語》的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溶化於人的內心,天,地,人就會成爲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就變得無比強大。即使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中國人也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不是《論語》的思想精華對我們現代人的啓發呢

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可以說更近了,也可說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係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論語》告誡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君子之道這一講對我也感觸頗深。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時,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來明辨是非。"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就是說君子胸懷平坦開闊,但是小人卻經常憂愁恐懼。即便是今天,人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說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什麼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諒,友多聞。直是直率坦率,諒是寬容原諒,多聞是博學多才,這三種是好朋友。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人的社會環境中朋友是相當重要的。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是我們最好的環境,你從他的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說交什麼樣的朋友,你也就會成爲什麼樣的人。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間,夫妻之間,一些沉穀子爛芝麻的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人何必那麼驕傲呢?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爲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覺得我們不僅要學習孔子的"傳道,授業,解惑"思想精髓,同時也要學習於教授的這種治學精神和高超的演講技能。她哲理詩般講演,深入淺出,如清泉般自然流淌!她展示了對社會的審美理想,界定了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處事的一般分寸,尺度。她給全世界億萬人心靈送去陽光,使人間溫暖,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同時讚揚了中國人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代就已有了這樣高明的人倫智慧!也弘揚了民族傳統優秀文化!

通過於丹教授的精彩講解,自己感覺有很多收穫。但是真正對論語的瞭解以及它與現代人的聯繫,還得通過自己的不斷學習和不斷感受真正的化爲己有,尋找到生活的真諦與快樂!

百家講壇觀後感6

喜歡魯智深,不僅因爲他是個英雄,不僅因爲他的正直,坦率,義氣,俠肝義膽。讓人感覺最深刻或許還是他的圓寂。他雖然一生的經歷都是如此的驚心動魄,充滿着殘酷的鬥爭,使他一腔正義的熱血一直都在他的心頭燃燒,沸騰。他厭惡他所存在的社會,他不能忍受這樣的社會。於是他反抗,採取了進攻的態度。他上梁山,落草爲寇,劫富濟貧,疾惡如仇。真是英雄所爲。他蕩氣迴腸的一生卻有着一個平靜得不能再平靜的結局,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他便似化作一粒塵埃在紛亂、悲哀、被壓迫的社會飄蕩。這樣的他應該是真正“逍遙自在”的吧。好個“不看經卷花和尚,酒肉沙門魯智深。”現在我們應該可以真真正正地喚他一聲長老了吧。

俠肝義膽是英雄,勇於鬥爭是英雄。上天創造了魯達,而社會造就了英雄的魯智深。

百家講壇觀後感7

我是《百家講壇》一名忠實的小“壇友”,收看這個節目已經兩三年了。古人云:“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這個節目增長了我的知識,開拓了我的視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節目是河南大學的王立羣教授講的“王立羣讀史記之秦始皇”。有人說秦始皇是一個暴君,暴虐無道,也有人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聽了王教授精闢的講解與獨到的見解,我對秦始皇有了新的認識,也瞭解了許多這位“始皇帝”鮮爲人知的故事。

世人對秦始皇的功過評說不一。他有許多偉大的功績,像衆所周知的滅六國、統一度量衡、文字與貨幣、統一車軌、修建馳道與水路等等。並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國,由於沒有聽取老將軍王翦的意見,而是派遣了沒有經驗的李信,李信大敗而歸,秦始皇事後非常後悔,便親自去王翦家認錯,請王翦親征伐楚。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錯就改的品質與他寬厚的胸襟氣度。

當然秦始皇犯的錯誤也不少,他增加稅賦,刑法嚴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甚至聽信術士的邪說歪道,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使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雖然保衛了領土,並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遺蹟,卻也埋葬了無數的生命,家喻戶曉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就是百姓們對秦始皇暴政的控訴。

王立羣教授還告訴我們,“焚書坑儒”這個典故也是有爭議的。“焚書”應該是指焚燒經書,“儒”並不是指儒家的讀書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經書,坑術士”,這是後人對秦始皇的誤解。除此之外,我還知道了與秦朝有關的“奇貨可居”、“指鹿爲馬”、“圖窮匕見”等成語的由來,真是令我受益匪淺。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喜歡上了這個節目呢?那麼每天中午12點45分,我們就相約《百家講壇》吧!

百家講壇觀後感8

近一段時間來,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紅極一時,其間的易中天品“三國”、閻崇年評“清史”、張瑞芳說“聊齋”、劉心武談“紅樓”。雖其褒貶不一,衆說紛紜,但是卻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視率大大提高。這種現象從某種程度上對我們中學歷史老師也有不少啓示,《百家講壇》卻能深受大衆歡迎肯定有其優秀之處,所以對於歷史教師來說,學習、借鑑《百家講壇》的長處也是很有必要的。

“課程懸念化”就是值得歷史教師學習的重要技巧。懸念的設置是爲了引起觀衆緊張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講壇》的學者充分利用懸念作爲牽引,極大地吸引了觀衆的注意力。在歷史教學中,懸念同樣可以運用於新課導入、授課過程、課堂小結等各個環節,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使授課場景波瀾起伏,給學生留下無盡思考和品味。

“場景生動化”也是值得歷史教師借鑑的。所謂的場景,包括授課過程中的語言、肢體動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講壇》大量運用上述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講座的幽默感並吸引了觀衆的注意力。這一點,歷史教師通過借鑑與鑽研,一樣可以做到。

“知識故事化”是《百家講壇》值得借鑑的另一大“法寶”。之所以現在的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重要原因在於,歷史教師將精彩的歷史史實和活生生的歷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條理論,完全消磨了學生的興趣。相反,《百家講壇》那種故事化的講述卻充滿了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感人至深的情節,這也是其深受大衆喜愛的重要原因。歷史教師如果能嘗試着將歷史知識進行故事化的改造,並在講故事的過程通過各種教學方法來完成《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那麼這樣的歷史教學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百家講壇觀後感9

午休吃飯的時候,趕上央視正在放《百家講壇》。

一位中南大學的男老師正在講春天的詩詞。

打開電視的時候,正好碰到他講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李清照的詩詞很有名,於是我便聽了會老師的解析。

老師從詩詞講到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感情生活,以及暮年寫這首詩詞時有些惆悵的心情。

我對這首詩詞不熟,問了萬能的度娘,這才得知它的全貌。詩詞很美,我還特地默誦下來。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我很喜歡第一句的風住,塵香,簡單二字卻道出意境,李清照寫這首詩詞時心情惆悵,我默誦多遍,不自覺間,心情竟是也莫名低落起來。

好詩詞真的很有感染力,受這次央視詩詞大會影響,我越發覺得自己應該多學點詩詞,感受我們文化的魅力,雖然記性不大好,背誦過總會忘記,但是被詩詞浸過的心靈,總歸不同。

多學些古詩詞,陶冶下自己的靈魂。

百家講壇觀後感10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主要講的是貞觀之治之李世民奪位。

當時漢高祖時期,皇帝李淵治國有方,當時全國上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時,李世民就起了奪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齊王開刀,他設計計謀在玄武門把太子和齊王殺了。這就是所謂的玄武門政變。爲什麼當時皇帝不處罰李世民呢?是因爲他的聲望太高了,殺了他天下就會亂。殺了齊王和太子後,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員大將去找皇帝要兵權。當時,皇帝和幾個大臣在划船,看見一名全副武裝的將士來到他的面前,就被嚇着了,明白了此人的來意,但皇帝還是故作鎮靜地問他:你來幹什麼?此人就說外面有人生亂,請你把兵權交給秦王,讓他來統一安排,全部聽從他的指揮,旁邊兩位大臣也幫李世民說好話,皇帝沒有辦法,也只有交了兵權。從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讓了,因爲當時兵權就等於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皇帝。

李世民當上了皇帝,衆說紛紜,有的說是他篡位,有的又說是繼位。史書是史書,說法歸說法,我認爲李世民的做法是錯的。因爲他不應該爲了自己的利益而殺兄囚父。雖然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卻失去了手足、父子親情。

百家講壇觀後感11

小時候每看影視作品,例必要寫觀後感。但年紀越大,觀後就難以有感,尤其是對於電視節目,絕大多數是消磨時間看完就忘,即使有感也是一閃而過,罵完就算,例如:怎麼這麼多藥品廣告、哪個豬頭做的這種低B的簡單重複的廣告詞…………。所以,難得有感,能讓自己

央視廣告說: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雖然連我兒子都知道,廣告就是言過其實的東西,但能吸引我每週(不是每晚)必看的節目,質量還算是上乘的。

象今天,聽完于丹教授讀《論語》。我深有感觸,僵坐在沙發裏久久沉思。

我知道自己不可能隱居到三清山頂或者桃花源裏,但只要內心充盈和自由,我仍然可以快樂,心靈的快樂可以讓蓬蓽生輝。其實,就是要真正做到“隨遇而安”。

以前我和LP嘔氣,恨兒子懶散,怨工作繁瑣,憎恨世態醜惡……如此種種皆因自己心不寬。“看別人不順眼,是因爲自己修養不夠!”

“天空中沒有留下痕跡,但鳥已經飛過”,泰戈爾的名言曾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在中國古典文學裏,同樣意境的名言更多,其中有一副對聯“風來疏竹,風過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過去,我所缺乏的,就是這麼一種平和的心態,總把自己貼上完美主義者的標籤,事無巨小都勞心勞力。象林彪元帥打仗,每仗都求全勝、全殲。很累。爲事所累,放不下,輸不起,自己的心老是要拴在某件事上。

這段時間于丹教授一夜竄紅,不遜於易中天,其實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後者。人曰:讀史可以明志,但對於我這種立志做閒雲野鶴的人,無心仕途,多讀史又有何用?無非是教教小孩講講故事罷了。所以我還是想潛心看看諸子百家,聽聽孔孟之道。

雖然《論語》不及《三國》精彩,雖然我不喜歡于丹JJ的外貌(女人味不夠,更不喜歡她穿普通的短袖衫就出鏡的形象)。但我還是感謝她的講述,爲我提煉了以上幾點人生哲理,雖然這些道理原本就存在於我的腦海裏,但卻過於朦朧,不深刻,現在是恍然大悟!驀然回首,自己近年乾的有些事情幼稚得令人發笑。

有人形象地比喻看百家講壇有如“嚼飯哺人”,沒了嚼的過程,滋味和營養必然少了。有位名家有另一個比喻:歷史古典文學象美味果仁,只有少數社會菁英能嚐到,大學教授上電視講故事就象把堅果敲開,讓大家分享果仁。

沒辦法,我只是平民布衣,沒閒情逸趣也沒本事去“敲”再“嚼”,只好接受別人“哺”了。的確,在這個多元信息化的社會,我不可能去買線裝豎排繁體的《論語》20篇來讀,老實說,我好久沒有讀書了。

有人把于丹比喻爲“文化奶媽”也很有意思,哈哈,人奶最有營養!

其實與這兩位相比,我又更欣賞講清史的名家閻崇年老師,一個絕對出色的學者。還有其它登壇的名師,待日後慢慢品味,希望自己能陸續有感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