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朱熹觀書有感多篇賞析

觀後感2.05W

朱熹觀書有感多篇賞析

朱熹觀書有感1

原文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註釋

①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爲南溪書院)內。朱熹父親鬆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雲:“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鑑:鏡。古人以銅爲鏡,包以鏡袱,用時打開。

②這句是說天的光和雲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麼會。那:通“哪”,怎麼的意思。清如許:這樣清澈。

④源頭活水“: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學習運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要問爲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爲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爲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賞析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着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爲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爲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爲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讚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啓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爲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靈感纔是書法藝術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瞭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創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創作的本質。

朱熹觀書有感2

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爲有源頭活水來。

註釋

1、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爲南溪書院)內。朱熹父親鬆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雲:“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鑑:鏡。古人以銅爲鏡,包以鏡袱,用時打開。

2、這句是說天的光和雲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3、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麼會。那:通“哪”,怎麼的意思。清如許:這樣清澈。

4、源頭活水: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學習運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

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

要問爲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

是因爲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爲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賞析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着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爲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爲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爲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讚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啓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爲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靈感纔是書法藝術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瞭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創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創作的本質

朱熹觀書有感3

觀書有感(其一) 朱熹

半畝方塘①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②,

觀書有感朱熹

問渠③哪得清如許? 唯有源頭活水④來。

觀書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 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譯文

(其一)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要問爲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爲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爲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裏江邊漲起了陣陣春潮,鉅艦大船輕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來行駛要白費很多推拉力氣,今天卻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順漂。

作品賞析

其一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着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爲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爲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爲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讚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啓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爲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靈感纔是書法藝術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瞭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創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創作的本質。

其二

這也是一首藉助形象說理的詩。它以泛舟爲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

觀後感作文

《觀書有感朱熹》。詩中說往日舟大水淺,衆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當春水猛漲,即使艨艟鉅艦也如羽毛般輕,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強調藝術靈感的勃發,足以使得藝術創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爲創作藝術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後寫下來的。從以‘鉅艦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評的是榜書大字的創作。此詩的寓意也很深,以水漲船高則能夠行駛自在,形象地比喻書法藝術創作一旦靈感勃發,則能夠使書寫一下子變得流暢自如,這不僅僅是書法藝術的一個本質過程,也是一般藝術創作的重要本質。當然,該詩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即朱熹看見書法作品的技藝精煉且生動流暢,品味出熟能生巧的藝術道理。有人以爲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所以只宜於寫景抒情而不宜於說理。這有幾分道理,但不能絕對化。因爲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現出來,從而使得它與景和情同樣富於吸引力。同時,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枚乘《七發》正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古今詩作中並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詩。朱熹是劉子翬學生,他父親朱鬆文才也很好。也許由於父、師的影響,他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於生活氣息的好詩。如 這兩首當然是說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免得停滯和僵化。後一首寫人的修養往往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裏澄澈,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這兩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己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啓發性,也並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爲“寓物說理而不腐”。《觀書有感》二詩所蘊含的道理屬於美學原理範疇,其一首的說理角度是欣賞美,其二首的說理角度是創作美,這種美學原理是帶有一定普適性的。例如:如果讀者拋開詩歌本身的描述對象,完全可以把這種道理引申開來。比如,如果將“書”理解爲“書本”,而且書本的內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諸如醫書、哲學書、史書、科技書等等,而是僅僅就文學內容諸如詩詞曲賦散文等等體現文學藝術美的方面,那麼,也可以認爲“源頭活水”表達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則表達了“文思勃發”等等

朱熹觀書有感4

《觀書有感》朱熹(南宋)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譯文

其一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淨,

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裏的水爲何這樣清澈呢?

是因爲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爲它輸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邊的春水大漲,

那艘龐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樣輕。

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

今天在水中間卻能自在地移動。

創作背景:

慶元二年(1196年),爲避權臣韓侂冑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幹、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並寫下《福山》一詩。在此期間,他往來於南城、南豐。在南城應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出由衷讚美。又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爲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爲讀書亭書寫“書樓”,併爲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的著名詩句。朱熹離村後,村民便將蛤蟆窩村改爲源頭村,民國時曾設活水鄉(今屬上塘鎮)以紀念朱熹。在南豐曾鞏讀書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書“書巖”二字,在巖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書“墨池”二字。

作品賞析:

題目看,這兩首詩是談觀書體會的,意在講道理,發議論。弄不好,很可能寫成“語錄講義之押韻者”。但作者寫的卻是詩,因爲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讓形象本身來說話。

第一首詩

是抒發讀書體會的哲理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半畝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畝地的一個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淨,“一鑑”的“鑑”,就是“鏡”,照人的鏡子,“鏡”和“鑑”是一個意思。“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那樣打開了。“半畝方塘”雖然不算大,但它卻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淨,“天光雲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閃耀浮動,情態畢見。作爲一種景物的描寫,這也可以說是寫得十分生動的。這兩句展現的形象本身就能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淨,心胸開闊。這一種感性的形象本身,它還蘊涵着一種理性的東西。很明顯的一點是,“半畝方塘”裏邊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夠反映“天光雲影”;反之,如果很淺、污濁,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準確地反映。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問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當於“它”的意思,這裏是指方塘。“問渠”就是“問它”。在這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並沒有說“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裏邊突出了一個“清”字,“清”就已經包含了“深”。因爲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情態。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雲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並沒有結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問”那個“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爲什麼這麼“清”,能夠反映出“天光雲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詩人於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於,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爲“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於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清”得不僅能反映出“天光雲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雲影”“共徘徊”這麼一種細緻的情態。這就是這一首小詩所展現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

第二首詩

也是藉助形象喻理的詩。這首詩用水上行舟作對比,說明讀書有個循序漸進的過過程,要在漸進中窮盡事理,初學時需要“推移”之力,到後來探得規規律,懂得事理之時,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這首詩中是講讀書的方法,但一樣無怎樣讀書的影子。用一種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訴了人們怎樣讀書。是的,現代社會日新月異,人們要學的知識太多了,各種各樣的書讓人們目不暇接。如果人們急於求成,不花功夫去一點點的積累知識,就不能取得好的學習方法。要讀大量的書,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不成,人們只有在學習中摸索一套對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擴大知識面,讓那些知識象個圖書館一樣存貯在人們的腦中,這樣人們就學倒了大量的知識,並學有所用。

朱熹簡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漢族,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人。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爲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他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給後人留下浩如煙海的著述。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爲師,專心儒學,成爲程顥、程頤之後儒學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等會於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是爲著名的鵝湖之會,朱陸分歧由此更加明確。朱熹在“白鹿國學”的基礎上,建立白鹿洞書院,訂立《學規》,講學授徒,宣揚道學。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修復嶽麓書院,講學以窮理致知、反躬踐實以及居敬爲主旨。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後人稱爲程朱理學。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間,力主抗金,恤民省賦,節用輕役,限制土地兼併和高利盤剝,並實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參加了鎮壓農民起義的活動。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於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

慶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終於在家裏憂憤而死,享年七十一歲。臨死還在修改《大學誠意章》,可見他是如何矢志於樹立自己的理學,然而生前終未如願。

朱熹觀書有感5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2113清如許,

爲有源頭5261活水來。

昨夜江邊春水生4102,

蒙衝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出處】:

中華詩詞-南宋-朱熹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啓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鑑開,天1653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覆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鑑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爲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爲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讚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爲何這樣澄明呢?因爲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啓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第一首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覆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鑑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爲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爲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第二首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曰中流自在行。

宋代詩人作詩多議論,少形象,而朱熹這首《觀書有感》(又名《泛舟》)卻化議論爲形象,啓人思索,頗富韻味。

這首詩通過形象的比興,寄託了一個深刻的哲理,讀之見情趣,思之覺深邃。字面上,它描繪了兩幅圖景:一幅是,日行月轉,地球上又一度春季到來,萬物復甦,大地滋潤。江上的水漲起來了,巨船大艦在江上飄行,輕快如水漂鴻毛一般。這一比喻把由於水深而大船行駛也顯輕快,在江面上自由自在飄行的圖景描畫得清新可愛。另一幅是,冰凍山寒,江流緩細,多人推拉,一條小船也移動艱難。這兩幅圖,作者是採用逆轉法粘合在一起的。四句短詩,頗顯波瀾,一比一襯,形象鮮明。

這首詩中,既有時令感,又有動態感,具有勃勃生氣,顯然不是抽象說理。然而它卻確實蘊含哲理。細心的讀者會在詩人留下的空白處展開豐富的聯想。比如讀書,現在拿起大部頭著作越讀越有味,可當初才識字,看一篇文章又是多麼艱難。讀書做學問,要日積月累,積聚雄厚的基礎,纔讀得暢快,寫得得心應手,纔會感到其樂無窮的妙趣,這不正與江上泛舟同理嗎?其實,不僅讀書做學問如此,做任何事情,要想駕馭自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哪一樣不需要不斷地積累堅實的基礎?

朱熹能寫出這樣的好詩,是同他的學問根底分不開的。他是位教育家、哲學家,他與程顥、程頤共創關於理氣關係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學體系即“程

朱理學”。他勤奮好學,學問廣博,在經學、史學、文學等方面均有建樹。

《觀書有感》就是出自他親身體驗得出的獨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