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國家寶藏》第三季觀後感900字精品多篇

觀後感2.15W

《國家寶藏》第三季觀後感900字精品多篇

《國家寶藏》第三季觀後感900字 篇一

走遍華夏文明的腹心,看遍五千年孕育的生機。短短三個月時間,走過九座歷史文化遺產,看到27件國家寶藏,並透過這些中華文明標識的前世今生,體認着祖先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的優秀傳統。2月17日(大年初六),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迎來最激動人心的國寶盛典。節目中,九大館長將同張藝謀、王冰冰等嘉賓齊聚節目舞臺,與來自各領域的數位大家一起揭曉“《國家寶藏》年度中華文明標識”,並頒發國寶印信。

在本季節目開播之初時,節目曾發出開篇叩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曾爲世界文明貢獻過什麼?而今天的我們又該爲後世子孫留下些什麼?在看過了九大博物館27件國寶的前世今生之後,我們瞭解到了優秀的傳統文化、璀璨的歷史文明,同時也有責任留下價值突出、內涵豐富的歷史信標,以饗後人。在國寶盛典中,九大博物館“看門人”將與觀衆共同回味27件國寶所留下的精彩故事和難忘記憶,並從每座歷史文化遺產中評選出一件國寶,推介成爲“《國家寶藏》年度中華文明標識”,國寶印信也將隨之落戶九座遺產地。

除此之外,周恩來總理侄女、原中國新聞社副社長周秉德,原西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拉巴平措,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中國電影導演張藝謀,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家許淵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劉一曼,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廣漢分院副院長、國家一級飛行員孔亮,建築設計師貝建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天文臺臺長常進等多位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將擔任揭曉嘉賓,和九大博物館長一同公佈“C位國寶”名單的同時分享他們與國寶的不解之緣。

《國家寶藏》三季以來,歷經八十一件國寶的前世今生。雖然歷史的主角光輝璀璨,卻也總有一羣配角始終陪伴着我們。他們有如點點星光,在歷史的夜空中綻放光芒。本期節目中,張國立將領銜上演情景朗誦《與★★我同行》,通過“穿越時空”的古今對話,走進那些歷史聚光燈容易忽略的地方,讓配角們道出堅持與守護:與百官同僚決裂的張璁是否曾經後悔?人稱“吳中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是否想過入仕爲官?秦陵塑俑的工匠朝所做的一切又和後人有着怎樣的關係?

此外,更有震撼人心的國樂合鳴《破陣樂》、原創歌曲《懷歸》、節目主題曲《一眼千年》及京劇表演《戲出賀昇平》等值得期待。

《國家寶藏》第三季觀後感900字 篇二

致敬“守陵人”:以“實”爲旨做最棒的工作

近日,隨着《國家寶藏》第三季的熱播,一位名叫趙震的攝影師的工作讓我們熟知併爲之感動。趙震是一位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館工作的文物攝影師,在節目中,他講述自己拍攝兵馬俑的經歷時,情感真摯,言語樸實卻震撼人心,尤其是當他談及他發現了兵馬俑嘴脣上的指紋時,更是激動到哽咽,這份赤子之心,也讓觀衆爲之潸然淚下。

“你和他站在一起,透過鏡頭看着他的眼睛的時候,你能感受到他的呼吸,那一刻,站在你面前的就不是陶俑了,而是祖先。我覺得我擁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這個很特別的分享正是源於趙震對於工作的熱愛,他的這份匠心值得我們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學習。

心有信仰,誠心實意。趙震能踏入文物攝影師的行業,可以說他的家庭佔了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從小趴在兵馬俑一號坑,看着祖輩們在工作,他們對於工作的這份真摯和熱愛便在他小小的心裏紮根發芽,長大後,他成爲了他們。可以說,趙震的信仰就是兵馬俑,而我們黨員的信仰就應該是黨和國家,黨員幹部唯有心懷信仰,堅守崗位,把自己的真誠投身到建設祖國的事業中去,才能以更飽滿的熱情去努力工作,去回報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的期望。

腳踏實地,紮實進取。每天六個小時、八個小時的工作,一天走幾萬步,不停地站起、蹲下、跪下,一句“拍照”,一天要喊幾千聲,炎夏過去要瘦十幾斤,寒冬卻不敢穿臃腫的衣服。雖然環境艱苦,可他從未喊過一聲苦,他熱愛自己的工作,所以他耐得住寂寞,23年如一日地拍攝着他的“爺”,爲了等一個合適的光線角度,一等就是一年。每天重複的工作並沒有讓他覺得膩,正是因爲他不僅僅是在工作,更是在拍攝自己的夢想。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在艱苦的工作環境中發現工作的樂趣,哪怕是在重複相同的工作,也會在不斷的重複中發現不同的意義,這就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匠心精神。

質樸篤實,奉獻自我。當收到《國家寶藏》的邀請時,趙震一開始是推辭的,他說他是一名攝影師,一直在鏡頭背後,收到邀請時有些不知所措。他拍兵馬俑,並非爲名爲利,僅僅是熱愛,這份質樸和篤實促使他23年如一日堅守崗位,也促使他拍出更多更好看的照片,他將自己的一生奉獻在了兵馬俑坑中。他的這份質樸和奉獻感動了我們,他的身上流着的是最樸實無華和最偉大的奉獻精神,是我們這一代的人榜樣。

“我擁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懷着這份熱情和真摯,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正是我們每個黨員幹部應該堅持的品質。

《國家寶藏》第三季觀後感900字 篇三

從金嵌珍珠天球儀看文化自信

《國家寶藏》第三季開播以來,觀衆深深震撼於各類國之重器的精湛、大氣,感慨於歷史回眸中,沉睡在博物館中的文物“活”起來的美好和價值。其中,故宮博物院選送的清代金嵌珍珠天球儀讓我印象頗深,它是用黃金做成的“天球”模型,有基座、支架、天球三部分,上面用珍珠鑲嵌了二十八星宿、三百多個星座和兩千兩百多顆星。節目中稱,它是一件回眸之器、認知之器、激勵之器。

“回眸之器”,告訴我們無古不成今,要以古爲鑑。說到天文學,我們經常會錯誤地以爲它是一門現代科學,事實上,我們的祖先一直在試圖探索黑暗星空的奧祕,我國也是記錄在冊的最早研究天文的國家之一。金嵌珍珠天球儀濃縮了我國古代歷屆天文學家孜孜以求的身影,透過它,我們彷彿能看到在無數個本該“日落而息”的夜晚,他們去研究“天官、天福、紫微斗數”,記錄“五星、七政與三垣二十八宿”。從“太史令”到“欽天監”到“天文臺”,一路演變發展而來,我們以古爲鑑、一脈相傳,文化之火,生生不息。

“認知之器”,告訴我們書不可盡信,要敢問星河。衆所周知,中國古人很早就會製造這種儀器,用它直觀、形象地瞭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以及運動規律。節目中演員扮演了清朝女科學家王貞儀,在那個女子唯唯諾諾的年代裏,她的征途卻是星辰大海。在其他古人還在和孩子們講着“天狗吃日”的故事的時候,20歲的她已經寫了《月食解》來解釋月食的原理了;在古人還在相信“天圓地方”的時候,她卻在《地圓論》中通過渾天儀證明地球是圓的。她不僅在學術上頗有成就,還寫下了“丈夫之志才子胸,誰言女兒不英雄”這樣豪邁的詩句,可見,不迷信權威、迷信世俗,才能走實、走好自己的路,才能促進文化的更新迭代。

“激勵之器”,告訴我們惜往日榮光,要合作共贏。節目組挑選的這件文物,不得不說用心良苦。天球儀最大的特點在於上面的星象引進了西方的學術,代表星星的珍珠有大有小,從中也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印記。中國清朝,從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他們對西方知識的興趣從未減弱,體現出清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而精美的金嵌珍珠天球儀就是這一歷史的見證。回到現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被絕大多數國家接納認同。中華文化的力量已然今非昔比,我們會一如既往地提倡合作共贏,美美與共,一如既往地與世界各國友好交往,共同打造“大同世界”。

《國家寶藏》第三季觀後感900字 篇四

兵馬俑脣上的指紋——跨越千年的工匠之魂

最新一期的《國家寶藏》中,攝影師趙震分享的經歷讓人動容。在拍攝兵馬俑的過程中,他偶然間擡頭,竟在兵馬俑的嘴脣上發現了一個清晰的指紋。這一刻,彷彿是一次跨越了2200餘年的對話,而這指紋恍若是大秦工匠在陶俑上留存了兩千年的工匠之魂。

工匠精神,是個老話常提的詞彙,從日常家用的瓷碗陶盆,到切磋琢磨的珠寶玉器;從車牀生產的螺絲螺帽,到電路板上一個個精密排列的二極管,處處需要工匠精神的細緻入微和毫釐不差,都需要匠心、匠意和匠力。

工匠精神,需要秉持着赤誠的匠心。匠心,是心無旁騖之心,也是凝神止水之心,需要全神貫注地投入到產品的設計和生產上,需要在細微之處下好苦功夫。大國工匠李峯正是在上萬次的加工中,找準了自己對事業的定位,那就是聚神專注、精益求精。27年來,經李峯加工後驗收的產品沒有任何質量問題,加工出的零件完全符合標準、精確無誤。工藝生產上細微的偏差,都有可能導致最終產品的巨大變化。也正因如此,擁有一顆專注工藝本身,追求精益求精,不爲外物所幹擾的匠心,才能真正練就爐火純青的本領,成爲一名行業良匠。

工匠精神,需要有一股認真鑽研的匠意。匠意,是鑽研琢磨之意,也是沉思反省之意。論語裏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味地埋頭苦幹,努力錯了方向,也只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匠意,就是要多反思,多注重細節,要抓住工作中的失誤,找出問題的根源。同是大國工匠的張新停,在面對炮管膛線內部出現“劃痕”的維修難題時,他認真分析炮管的結構和尺寸,仔細觀察出現劃痕的地方,利用力學原理,推算修磨膛線的角度,精選修磨材質,巧妙設計出了細長杆式的維修長炮管工裝。沉思反省,仔細鑽研問題的匠意,正是他解決問題的不二法寶。

工匠精神,需要有源源不竭的匠力。匠力,是無後顧之憂之力,也是全力以赴之力。有恆產者方有恆心,只有有了穩定的生活保障,工程師和一線工人們才能毫無後顧之憂地投入到工藝的鑽研和技藝的琢磨中去。而這,正需要各級政府關注和政策上的持續扶持,要爲培養工匠精神提供良好的“土壤”。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昔日輝煌的秦帝國早已不見,而殘存在一個個古樸的陶俑上的工匠之魂,卻會一直流傳下去,後之視今,如今之視昔,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物勒工名”的傳統工匠精神,培育出真正的中國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