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1.9W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精品多篇】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 篇一

翻看了《錢學森故事》這本書,覺得很生動,也很樸實,將錢學森的生平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娓娓道來,再現了錢學森不平凡的一生。這些故事有的是我親身經歷過的,有的則是我以前聞所未聞的,勾起了我對錢學森的深深回憶和無盡思念。錢學森走了,但他又離我那麼近,在他身邊工作的一些場景常在我腦海中閃現,他給予我們的言傳身教,更令我永志難忘,我感覺他並未離開,他永遠活在我們心裏。

我第一次見到錢學森是在1956年春天,我到中南海聽一個重要報告,報告場上彙集了三軍的高級將領和各大科研機構的頂尖技術人員。通過報告會主持人陳賡大將的介紹,我才知道主講人就是剛從大洋彼岸輾轉回國的錢學森。那天,他講了《導彈概況》,並建議我們國家要儘快着手研製導彈和原子彈。他運用淵博的學識將報告講得深入淺出,深深觸動了在場的高級將領,也使我更堅定了在導彈研製這項國家重要事業中盡己所能的信念,可以說是影響了我的一生。1957年11月16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成立,我所在的研究所被整體劃歸二分院,我也如願以償地踏上導彈研製的道路,負責導彈的控制系統研究,在時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錢學森的領導下工作,他的爲人和作風使我終身受益。

1962年3月,我國自行研製生產的第一枚導彈——東風—2號進行第一次發射試驗,因爲這個型號是在蘇聯突然撤走支援專家的形勢下搞出來的,也被大家稱爲“爭氣彈”,當時我擔任這個型號的副總設計師和控制系統的主任設計師。但這次試驗卻失敗了,這個挫折對大家打擊很大。試驗的第二天,錢學森就乘專機趕到發射現場,他首先查看了墜落現場,並組織技術人員成立了故障分析小組,作爲導彈控制系統負責人,我成爲小組成員。在錢學森領導下,小組開展了艱難的專題攻關,最終將故障定位在彈性振動問題上。針對彈性振動問題,我們控制系統的同志爲此展開了一場持續4個月之久的攻堅戰。錢院長親自組織總設計師們進行研討並提出解決方案,組織建造了導彈振動塔,通過試驗得出了振型和振頻,再通過合理的改進設計徹底解決了導致發射試驗失敗的彈性振動問題。不僅如此,由這一個問題的解決,他還要求大家引申到其他液體推進劑導彈研製中的類似問題,並在設計過程中就採取措施避免,自此以後,導彈彈性振動問題被徹底消除。1964年6月,東風—2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我國的導彈技術實現了由仿製到自行設計的質的飛躍,翻開了我國導彈與運載火箭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錢學森是一個科學大家,是領導,但他平易近人,沒有一點架子,非常注重技術民主。記得在東風—2攻關過程中,在控制室擁擠狹小的房間裏,大家經常就技術問題進行激烈的討論,爲了一個方案面紅耳赤爭執不下是常有的事。錢學森院長非常關心攻關的進展,每週都親自到我們研究所來聽取導彈控制系統的情況彙報,充分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他充分發揚民主,坐在一旁仔細聆聽每個人的發言,並隨時記錄下來,運用他的知識和經驗,對解決問題給出了很多具體的指導。錢院長深入到研究室、深入到技術人員中去,激勵大家要“殺出一條血路”,他的鼓勵讓大家重拾信心。

錢學森爲人謙遜,一次我稱呼他爲老師,這本是理所當然的事,他卻說:“這就不敢當了。”錢學森的確是使我們受益的良師益友,年輕人有什麼問題都可以直接向他提出來,他總是會耐心認真地解答。那時,我們住得很近,錢學森有時也會在業餘時間到我家裏串門,像朋友一樣聊聊生活上的事情。

錢學森對中國導彈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他也是傳統航天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的創立者和堅定的踐行者。他深切的愛國情懷、對待科學嚴謹務實的態度、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風,深深影響了我們,這也正是新一代航天人要繼承和不斷弘揚的。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 篇二

電影《錢學森》觀看完後,最讓我記憶尤深的,則是錢學森那一顆愛國報國的赤誠之心。

少年強則國強。面對國內外複雜的形勢,年輕的錢學森於是毅然選擇出國留學,立誓努力學習國外知識和科技,待學成之時,便是歸國報國之日。

是金子總會發光。衆所周知,美國是個種族歧視嚴重的國家。而中國當時國力弱,在國際上的地位不高,華人在國外也同樣不被重視。但錢學森卻在這麼一個歧視華人的國度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和任用。錢學森作爲馮卡門的得意門生,青出於藍卻勝於藍,被加州理工學院聘請爲終身教授。在噴氣推進研究中心,我看到了他對學術的一絲不苟,嚴格要求。在他的帶領下,美國製造出了首架噴氣式飛機,讓美國的航空事業從此傲視同行,卓爾不羣。

錢學森在美國過着優越舒適的生活之時,卻仍心繫祖國同胞的生活,時刻關注中國國內形勢。錢學森在準備歸國之際,卻突然因莫須有的罪名被美國政府軟禁。面對美國政府的種種不被信任,逆境並沒有打垮他,反而促使他在長達五年的軟禁生活中,開始了對全新科學的研究,年僅43歲又完成了一部鉅作《工程控制論》。同時,在美國的這些遭遇,更加堅定了他歸國之心。

錢學森有着天才般的才能,導致美國軍方對他的歸國進行了百般阻撓。他在美國時擔任過美國空軍的科學顧問,參與過海軍裝備研究,還親手設計了美國第一枚導彈。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聲稱:錢學森抵得上五個師,五個海軍陸戰師或納粹組裝黨衛隊裝甲師。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願意讓他回中國。最後在他和周恩來的多次努力下,中國用11名美國飛行員戰俘終於換回了錢學森一家的平安歸國。

在錢學森踏上歸國航船之時,我深刻記得他與一名華人記者的對話。面對華人記者用英文提出的爲什麼不回臺灣,要回大陸的刁難問題,他憤然選擇不予回答,最後只回復了他一句中文:中國人之間的對話應是中文!這一句話深深震撼了我的心,人不能忘本,都是中國人,爲什麼不說中國話呢!人不能因爲自己的種族自己的國家而感到恥辱,你被別人看不起,最關鍵是因爲你自己不夠優秀不夠努力,和你的國家你的家境這些無關!

歸國後的錢學森,立刻受到了陳庚和周恩來的接見。他也立刻明白了,在中國當時一窮二白,一無所有的環境下,他仍需帶領中國人民造出原子彈和導彈,並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國家的國土和人民安全才能得到初步保障。

在造原子彈和導彈的過程中,錢學森遇到了無數的困難和失敗,可從他堅定的眼神中,我沒有看出一絲因放棄美國優越生活的後悔之情,更加沒看到他面對困難的動搖之心。

電影中有個情節是這樣的:當時國內遭受了連續幾年的大型自然災害,這使得歷史遺留下來的種種問題更加凸現,百姓生活極其困苦艱難。科研人員們因爲營養不良都開始出現色盲等症狀,聶元帥在物資匱乏的時期,仍努力運來一車豬肉給科研人員提供營養,而這些豬肉連那些戰士軍人領導都沒有。但在當今社會,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卻越來越少見。有些政府領導人舉着爲人明服務的旗號,私底下卻做着剝削人民權益,損害人民利益的事情,貪慾的私心讓人憤怒,拙劣的事蹟罄竹難書。

研製導彈和原子彈並非一人之力就能成功。在這部電影裏,我不僅看到了錢學森作爲科研領導者的卓越才能,更加看到了整個科研團隊的團結努力精神。門外漢的科學院副長張工農夜以繼日刻苦學習研究,最終在重要時刻,提出了關鍵性的寶貴意見。那一刻,張工農讓人簡直刮目相看,驚訝敬佩。在發射東風一號的之前,面對當時惡劣的天氣,讓人無法睜開雙眼的強大風沙仍未影響科研同志和戰士們,他們無所畏懼,在總指揮下有條不紊的做着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我們在當今社會,不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團結以及不畏困難的精神仍是必需的。

錢學森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兩彈一星的偉大科研貢獻,更是對待學術的一絲不苟精神,對待工作的負責鑽研態度,以及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報國忠心。

最後,錢學森回想歸國前面對杜布里奇的挽留,他堅定的回答道:在我的祖國,我做什麼都行。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種蘋果。國家需要他,他便成功的在中國大地上種出了東風一號這個衝上藍天的蘋果。我想,作爲一名中國人,愛國是前提,是基礎,也是最必需重要的一點。試想,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希望每一位中國人能謹記自己的身份,以國爲榮,爲國爭榮!

《錢學森》觀後感 篇三

學校組織我們觀看《錢學森》紀錄片,我十分認真地觀賞了這部紀錄片。早在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對錢學森充滿了敬佩之情。你想想,如果沒有錢學森,就沒有火箭,沒有原子彈,更沒有神州飛船,中國也不能在世界的航空技術上做領先者!這部紀錄片詳細記載了錢學森被美國政府軟禁,可他還是想盡了辦法回到祖國,併爲我國航天技術做出突出貢獻。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靜。我把錢學森的簡介大概地告訴你們,錢學森(1911年12月—2009年10月31日),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和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曾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等重要職務;曾被毛澤東、周恩來授予中將軍銜。這部紀錄片有很多又精彩又感動的片段,下頭我說給你們聽聽,錢學森在朝鮮戰爭時期,被美國移民局非法拘留,在看守所裏,錢學森像罪犯似的受到種種折磨,在短短的15天內,錢學森體重就減輕30磅。幸好得到他的美國同學的幫忙,把他保釋出來,不幸的是他被美國調查局監視,因而失去了五年的自由。但在美國的威逼利誘下,錢學森始終沒有打消回國的念頭。

看到那裏我不禁流下了眼淚,你們想想五年多少個春夏秋冬,多少個365天啊!壞事有了轉折,最終在1955年經過中國政府的努力,錢學森一家於9月17日順利的回答祖國的懷抱,我也爲他們感到無比高興!錢學森真是一位一心爲國家做奉獻的偉大人物,我要向您學習,學習您執著地鑽研科學知識的精神,您給我們指引了方向,要想祖國強大,就要趕超世界強國。我必須要珍惜時間,認真讀書,多學本領,長大了也能爲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錢學森觀後感 篇四

看完《錢學森》這部影片後腦袋裏出現了一個詞——震撼。

電影中最打動我的是陳坤(飾演錢學森)和張雨綺(飾演錢學森夫人蔣英)的目光,陳坤目光堅毅如炬,張雨綺目光清澈明亮,兩人目光對接,於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愛意、科學、音樂交相匯聚和衝撞,這一束束目光終於穿透苦難的生命莽原,終於刺破無垠的生命長空,而消融於沉沉的暮靄和低垂的夜幕,這種有重量的保鮮保真的目光給我以灼燙感和壓迫感。

演技精湛的陳坤在劇中或睿智大氣、鋒芒畢露,或端莊儒雅、彬彬有禮,表演極具張力而不乏幽默,近乎完美地展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魅力。錢學森是一位有留美背景的中國知識分子,因而性格頗爲複雜,隨着1955年錢學森挈婦將雛毅然回國,他也必須完成從“個人英雄主義”到履行“集體主義”的蛻變,“學成必歸,報效國家”,他對好友羅友來說的話擲地有聲。影片中有一細節,錢歸國後在研究基地爲科技人員講解一段演算過程,但聽課的人懵然不解,他回想起在美國授課時冷對學生提問的一幕,頓時思緒萬千,感到進退維谷。在美國他完全可以特立獨行,追求自身的全面進步,但現在他一念爲蒼生,縱然個人天賦異稟,他也要收斂起風華正茂時的鋒芒,轉而隱忍不發,再行講解。窮原竟委,這是中西意識形態領域和民族文化上的衝突與交鋒,這種矛盾交織於錢學森的內心,久久不能平息。歸國的決心源於錢潛在的心理依賴的覺醒,濃郁的家國情懷和深刻的異鄉體驗深刻交糅,令錢眼前的現實變得獰厲起來,自那之後他開始重新審視自身和周圍。

一部優秀的人物傳記電影應該是每個年齡階層的一面鏡子,像我們這些青年,可以從片中學習對祖國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對愛情的忠誠、對苦難的蔑視和對團隊的。信任,錢學森謙遜淡泊,嚴謹治學,在美嚴詞斥責一位科研人員犯低級錯誤,東風2號首次試射失敗後,錢學森要求將所有疑點消滅在地面上;蔣英善解人意,甘於犧牲職業生涯,相夫教子……我是應該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價值所在了。“如果有一天,原子彈投到中國人的頭上,我會後悔的”,“不要服我,要服科學”,“我曾經發誓,要用我的學識改變中國人的命運”,“手上沒有劍和有劍不用不是一回事”,這些經典臺詞都展現了錢老“表裏俱澄澈,肝膽皆冰雪”的赤子情懷。那一代人雖然在體制內,但都是有堅定信仰的人,所以衆人智慧互補互進,創造了一系列科學奇蹟,這些奇蹟恰恰是對美國人提出的“一個接觸的航空科學家回到農耕社會,能幹些什麼”的有力回擊。

我記得錢老的疑惑“爲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在文章最後提出來,與大家共勉。併爲之努力奮鬥。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 篇五

不少影評人在看完片後,再次肯定了陳坤在《錢學森》中的演技。其中,影評人胡不鬼表示,陳坤的表演從20來歲到70多歲,跨度極大,將不同年齡段錢學森氣質的不同和統一,演繹得精準到位。可以說,他一個人的鮮活撐起了整部電影的魅力。

而影評人云飛揚更是表示陳坤已經達到他們想像的極限。“對於陳坤來說,善人惡人的角色根本不是問題,既能演王生也能演胡萬;既能演雨化田也能做風裏刀,而且還是在同一部劇裏;政治人物還是普通百姓也不成障礙,扮得了蔣經國也做得了理髮師;能是帥氣逼人的青年,也能是安靜詳和的老者;甚至好像男人與女人也不是什麼難題。每一次都是顛覆和重新塑造經典角色,陳坤已經達到我想象的極限,現在唯一的問題是,下一部電影裏他會演什麼,下一部電影裏你會期待他演什麼,還有什麼角色是他沒嘗試過的?”

善惡皆可,正諧均宜,年齡沒有距離,樣貌不是問題……套用一句網絡熱詞,似乎,人類的角色已經無法阻擋陳坤的腳步。下一次,還有什麼不可能?陳坤,還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期待?

國小生觀看愛國電影《錢學森》的觀後感範文 篇六

下午,按照學校的預先安排,在縣影劇院看了電影《錢學森》。開始時片頭走得快,只注意到陳坤主演,黃建新執導,連漂亮的錢老夫人蔣英是誰演的也不明白

在影劇院看電影和網上的感覺就是不一樣。劇場的燈光一滅,大廳頓時灰暗,像進入了沒有月光的晚上。寬長的影布上現出畫面,音樂響起,把人帶入藝術的氛圍。轟隆一聲巨響,火箭從高高的發射臺上插入雲霄,猶如我旁邊的牆壁倒塌一般,我的心跟着震顫。畫面,音效的質感太強了,震撼人心,怪不得熱戀中的人兒不惜花錢買票到電影院中消費,那是不一樣的藝術享受啊。

陳坤的明星範十足,白面書生,臉型稍長,面孔冷峻,氣質形象沒得說,豈能一個“佳”字了得。飾演錢夫人的女主角更是是如花似玉,面容姣好,讓我的眼睛絕無挑剔之處。只是我潛意識裏的像錢老這樣中西貫通的天才科學家,應是比較沉穩、內斂,比較有,個人感情方面並不喜張揚的形象。故事一開始很浪漫:蔣英在上海某個劇院開個人演唱會,粉絲很多。一曲完畢下臺來受到圍堵,而此時這位佳人往前面一瞟,望見了夢中的白馬王子。遠在大洋彼岸的錢學森拋開繁忙的工作,專程觀看女友的第一場演出。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跟我走吧。沒有誇獎她的演藝水平,沒有過多的熱情。看得出男生把所有的熱情都埋在了心底。女友說剛從歐洲回來,下方還有很多演出,但年輕後生只有一句話,跟我走吧,緊緊拽住了女友的手。然後蔣英就義無返顧地隨着男友踏上了美國的土地。真是“跟我走吧,立刻就出發”。我沒有看過錢學森更多的傳記,只覺得這個故事太浪漫了,太吸引人的眼球啦。若說蔣英學的是藝術,骨髓裏有浪漫的因子,這個故事發生的有因緣,那麼我有點不相信,同樣的故事會發生在錢學森身上,卻有些不敢相信。可能是錢學森受了多年的美國教育,其生活方式多已西化,像這樣對女生大膽追求示愛本來就很很正常。總之,這

麼嚴肅的一個題材的電影,看起來很有時代感。加入了錢氏夫婦年輕時感情的花朵,讓人的眼睛變得很簡單,很完美。這和我去年看過的幾部反映新中國建設時期的幾部電視劇感受是不一樣的。(也包括兩彈一星鄧稼先、錢學森的)

對錢學森的愛國精神,令我感動。當年年僅35歲的他已成爲加州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在美國有房有車,有漂亮的妻子,可愛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的生活該是多麼優裕。更重要的是那兒有他的事業,他在美國的軍界、科學界的地位舉足輕重,已是名動世界的火箭專家。當得知他回國的訊息時,他的老師馮?卡門先生,加州理工學院院長杜布里奇先生極力懇請他留下,爲美國的航天事業做出貢獻。杜布里奇把形式分析的一清二楚,言辭懇切。說回到中國能做什麼,當時的中國航天科技一片空白,在那個剛剛誕生不久的建立在農耕社會基礎上的新中國,他沒有施展才華的舞臺。“你在那兒種蘋果嗎?”這一個看似幽默的詰問其實何嘗不是當時的事實,相信勤於瞭解祖國新聞的錢學森不會不明白。他的回答很平淡:“如果我什麼也做不了,願意種蘋果樹。”錢學森的報國情懷是多麼的真摯,他回國的決心是多麼的堅決,哪怕是忍痛割愛離開了他摯愛的科技事業,被美國移民局軟禁了五年之後,都沒有動搖回國的信念。我想,錢學森幼年肯定受過傳統的中國文化的教育,他的祖父或父親必須把愛國的中國最傳統最優秀的文化知識搬移到了他的骨子裏,否則他的意志哪有那般堅定,寧死不屈。這是胸懷坦蕩、高風亮節、寧折不彎、誓死報國的傳統中國

知識分子的品格在錢學森身上的映現。聯想到前幾年電視報紙上的報道,說好多中國的優秀外出留學人才學成後不願歸來,說中國存在這樣那樣的弊端,沒有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說白了,都是些藉口,無非是貪戀國外的優越的物質生活,不願爲報效祖國忍受一丁點的委屈。如果讓他們應對錢學森,肯定無語。更重要的是,5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有幾個受過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染,骨子裏就沒有中國文化的血液,讓他們怎樣發自內心的愛國?

多年以後,當錢學森躺在酒泉發射基地的一間小土塊房子裏仰望着矗立在發射臺上的東方號導彈時,想起臨回國時老師說過的話,不禁喃喃自語:老師,這就是我種的蘋果樹。此時他的心裏應是百味雜陳,他最後實現了報效祖國的夙願。

人才,真正的人才都哪兒都是也就應成爲受人尊敬的人。人才纔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連錢老的老師馮?卡門先生都說,讓這麼一個科技天才回國,就等於讓中國有了與西方大國相抗衡的力量。馮曾說,錢雖是我的學生,但若背叛美國,那就是我的敵人。這句話固然反映了馮?卡門先生的愛國情感,當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他對人才的重視。美國海軍次長的話更直接:一個錢學森,就抵得上美國海軍陸戰軍的五個師。我更細微的感觸到美國人對科學的重視,對人才的重視。聯想到眼下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何嘗不是與對重視科技人才有關。

錢老與蔣英的結合是完美的,浪漫的。我理所當然的理解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智慧與美麗的結合。片末鏡頭很有意思:錢老夫婦相互攙扶着行走在林蔭小道上,錢老略帶歉意的對夫人說:這輩子你如果不嫁給我,很可能成爲一個知名的歌唱家。你在歌唱方面很有天賦。你後悔嗎?蔣英的回答饒有興趣,用了一個小故事:說有人採訪丘吉爾的母親,問她有什麼遺憾?這位女性自豪的地說,我很驕傲,我爲英國生下一個丘吉爾。然後,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對錢老說:“中國能夠少一個蔣英這樣的歌唱家,但不能沒有這樣錢學森這樣一個科學家。”這樣一對執子之手白頭偕老的老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支持、恩愛,讓人動容。

影片在錢老98高齡躺在病牀上彌留之際前的一句斷斷續續的話中結束:人,不能只掌握科學,技術,……,還要學文化,藝術。……相信這句話能給當下中國的千萬個家長和教育者中的有心人更多的啓示。我願意相信,科學插在藝術的土壤裏,才能開出更絢麗的花朵。

後記:好長時光沒寫東西,感覺不是正常的日子啦,覺得虧欠,負罪於我的習慣和性格。教學中的事有時也想記下來,但都被以改作業和自我的懶惰爲由推辭了。今下午看完這場電影,我是含着淚出來的,搭乘小何的摩的上給他說,回去得趁熱打鐵,寫點感受。從6點半開始敲鍵盤,兩個多小時才完事,看着洋洋灑灑兩千多個字,覺得欠賬還了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