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革命電影觀後感(整理15篇)

觀後感1.18W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5篇《革命電影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革命電影觀後感》相關的範文。

革命電影觀後感(整理15篇)

篇1:革命電影觀後感

今年暑假,我觀看了一部紅色電影,它的名字是《我的長征》。

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名叫王瑞的一位爺爺的回憶,在他的回憶中,許許多多的戰友爲了勝利,不顧危險,一個個衝鋒陷陣。王瑞的親人也一個個倒下,但最後,紅軍終於渡過了赤水河,衝向了敵人。

我看完了這部電影后,心情久久不能平息。那些革命前輩們,爲了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爲了換來祖國未來的繁榮強大,爲了換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不息一切的上陣殺敵。電影中,毛主席爲了紅軍的勝利,甚至把自己的親生骨肉一個個丟在了各地。每當我看到飄揚的五星紅旗時,革命戰士勇敢殺敵的樣子彷彿就在我眼前一樣。令我無法忘記。

我覺得我們應該學習紅軍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險的精神。從今以後我要好好學習,將來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來報答他們。

這部電影讓我學習到了不少知識,讓我學到了他們的精神。

篇2:革命電影觀後感

紅色娘子軍觀後感

在風光秀麗的萬泉河邊,青山綠水中有一塊綠草坪。恰似仙境般的人間佳境,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這就是娘子軍連的駐地,一羣花樣年華的紅軍女戰士,就在這兒落腳。看了電視中把紅軍置入如此美麗的地方駐防,真令人羨慕,讓人會萌生出去當一回黨代表的想法。後來因駐地被南霸天查知,娘子軍連再度轉移,這一次所到之地更美,儼然一個天然渡假村,陽光、海浪、沙灘,還有一羣朝氣蓬勃的姑娘。洪常青和吳瓊花被姑娘們有意地掇合到沙灘上散步,那碧水雲天,佳人作伴的嘲,看了以後誰都會爲之心動。

歷史的天空中飾演東方聞櫻的演員殷桃,在紅色娘子軍中出演主角吳瓊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青春偶像版的紅色經典新形象,與電影中的吳瓊花有着不同的氣質,與樣板戲中的吳清華則更是相去甚遠,電視中的吳瓊花總體表現得更是青春靚麗。

電視中新加入了一個角色,由南洋歸來參加革命的姑娘,同伴們稱她爲南洋女。以我看,這個南洋女纔是令人喜歡的角色。南洋女漂亮“洋氣”見過世面,知書達禮,心胸寬闊,意志堅定,吃苦耐勞,懂得體貼,把整個娘子軍連的姑娘們襯托得土氣十足。她告訴姑娘們黨代表常作的手勢“V”代表着勝利,她理所當然地成爲教員教姑娘們識字;她的射擊技術因曾經在南洋常玩獵槍而技高一籌,她在南洋是游泳冠軍,所以吳瓊花與她比游泳技術時只得甘拜下風而“耍賴皮”。

南洋女在電視中雖然只是吳瓊花的陪襯,但事實上更討人喜歡,形象更爲高大。當假特派員到來,派工作組把南洋女當作奸細抓了之後,她表現出的高風亮節實爲一個女人很難做到的。後來被南霸天俘獲,她與一同歸來的未婚夫,在父老鄉親面前舉行了一場類式於“刑場上的婚禮”而被殺害。南洋女的形象完整謝幕,令人唏噓不已。

新版紅色娘子軍比以往的電影和樣板戲好看,主要是摒棄了那種時代的“左”的影響。南霸天的角色也很豐滿,以我看,如果說南霸天是一個開明紳士的話,則比以前所有影視作品的類似角色更飽滿,一方面,他飽讀詩書、舉止風雅、仗義疏財,簡直是不可多得的一個“人才”;另一方面,他財大勢大,爲了維護自身利益,也不乏巧取豪奪,有着內心殘忍和惡毒的一面,對其他鄉紳勢力也形成極大威脅。他爲了籠絡紅軍家屬,施以懷柔政策,竟然能做到開倉放糧。電視中對南霸天的總體形象描述也顯得極其自然,很少雕做的痕跡。吳瓊花與南霸天結下不共戴天之仇,起因是南霸天的手下放火燒了吳瓊花的家,事實上也是南霸天放任手下的所作所爲,最終霸佔了她家的地,欠下了燒死三個家人的血債。

吳瓊花的形象,隨劇情的進展,逐漸變得公式化了。開始階段,她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爲,反叛精神強烈,表現得極爲突出,是一個可愛可敬的角色。按南霸天的說法,她“殺人放火,無所不作,非常歷害”。後來,在娘子軍連表現進步,雖有很多衝動出格之處,但逐漸成熟,“進步”很大,也就磨平了她性格中那種桀驁不馴的棱角,成長起來。不過,由於演員殷桃的長相氣質,後來的成熟總覺得缺乏某種成熟的韻味,而更像是難以脫離青春偶像般的表演。

新版紅色娘子軍在細節上有很多缺陷,特別值得一說的是“假特派員”的情節。也許這是當今所有的革命題材作品都無法逾越過去的原因,所以電視中也只能以“假特派員”來代替。實際上,同時期,全國蘇區都在“肅反”。如果真象電視中所述,師長都被假特派員關了起來,那麼整個紅軍獨立師則完全被控制在這個“國軍袁處長”手中,哪還需要“剿匪”,假特派員完全可以隨便發一個命令就毀掉整個紅軍瓊崖獨立師。

清明節觀電影驚沙有感

清明小長假期間,我在家裏觀看了關於革命先烈的電影驚沙。這部電影講述了長征路上,八路軍戰士在衣不蔽體,缺少彈藥的情況下,和裝備精良的馬家軍部隊血戰臨澤。守城3天后,最終在秦基偉將軍的指揮下,英勇突出重圍的一段鮮爲人知的故事。

故事中一個叫米娃的八路軍小戰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一個只有十四歲的小戰士,在敵人的猛烈炮火攻擊下,雖然兩耳已被震聾,但他仍然勇敢的吹響了進攻的號角,高昂嘹亮的號角聲鼓舞了戰士們的勇氣。他們衝出戰壕,冒着敵人的槍林彈雨撲向敵人,把鮮豔的軍旗高高插到了敵人的戰場上。敵人被八路軍的英勇無畏精神嚇破了膽,落荒而逃。八路軍終於撕開了敵人包圍圈,衝了出去。在極其艱難和危險的環境中,八路軍戰士表現出的是英勇無畏、不怕犧牲、一往無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強烈震撼了我的心靈。

想想如今的我們,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還有多少人會記得革命先烈們爲今天的和平付出生命的代價。在那個貧窮的戰爭年代裏,他們吃不飽,穿不暖,但是他們卻有着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頑強鬥爭的毅力。我們卻常常抱怨父母,抱怨社會,抱怨命運的不公平。常常浮躁不安,不能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生活和挫折。

和八路軍戰士的經歷相比,我們的困難和挫折又算得了什麼?作爲青少年,有一句話我深埋心中,“少年強則國強”。我暗暗下定決心,決定從小事做起,努力克服自己浮躁,拖拉,驕傲的壞習慣,提高自己的自立能力。感恩父母、感恩社會,與同學朋友鄰居和睦相處。努力學好文化知識,培養優秀的品格,提高自己的創新和實踐技能,長大爲建設我們強大的國家而努力。

我的1919觀後感

昨天看了愛國影片我的1919,時間彷彿倒溯90年,悄然回到了1919……

這部充滿傷痛和教訓的紀實電影陳述了我們的過去:們中國的近現代史,是厚實而沉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在世界上沒有地位,沒有說話的底氣,只能被帝國主義列強蹂躪。我們的國家被瓜分,我們的土地被佔領,我們的資源被掠奪,我們的人民被隨意的屠殺,我們的政府腐敗無能,對外勾結對內壓迫……在如此漫長的時間中,我們的國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隨着時間的逝去,歷史的悲痛感卻無法傳承了,曾經的傷疤慢慢癒合,曾經的傷痛記憶也漸漸模糊,時間向前走,歷史往後退去,如果我們不去觸摸真實的歷史,我們就只能是愚昧無知;如果我們遺忘了歷史,那我們就是個罪人了。

有關歷史故事的電影作品是我們接觸歷史的好方式,如果是一部好的作品,更是如此。不知是否是因爲拍攝年代的關係,還是導演特意的安排,影片的基調給人一種灰色的感覺,與沉重的歷史故事相得益彰。

如論是法國總理,即巴黎和會的主席科裏孟梭剛開始對我國外交官拜訪時的傲慢無理,還是日本外交官牧野伸顯在和會討論時對中國的公然挑釁,還是與會國對我們歸還山東主權、廢除“二十一條”正義呼聲的熟視無睹,抑或是英、法、美三國爲了自身的利益,強制要求中國在條約上簽字……影片的這些內容,都是當時中國在外交上地位和狀態的縮影。這些帝國主義國家都國力強盛,而我們國家實力弱小,所以他們可以毫不尊重我國的外交權益。

當中國外交官們正在法國做各方努力,積極尋求方法保衛國家利益的時候,當時以軍閥袁世凱爲首的北洋政府卻迫於美日等國的壓力,居然三番兩次要求我們在和會上對帝國主義們妥協。這即同中華民衆的強烈要求相悖,又使在外積極努力的我國外加官們心灰意冷……若一個國家的政府不知救國的意義,不能做國家外交事業的強烈後盾,那麼這個政府便是無能的政府。“弱國還談什麼外交”影片中在異國遭遇國家拋棄的主人公們在悲切的呼喊着,他們憤怒無比、卻又如此無奈……

政府腐敗,但是我們的民衆卻覺醒了,在巴黎和會期間,國內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了。當北洋政府即將簽訂合約並答應“二十一條”的消息傳開時,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餘名學生集體罷課,舉行了示威遊行。6月,運動的聲勢進一步擴大,成爲一場全國性的革命運動,上海、南京、天津等各地的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以聲援學生運動。雖然五四運動在影片中並未被詳細的描述,但是它的意義是重大的。北洋政府正是迫於民衆的這種壓力,才答應拒絕在合約上簽字。

在影片的最後,毅然出現了這幾句話,“1919年是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線;1919年是中國舊民主主義和新民主主義的分界線;1919年6月28日,中國人終於第一次向列強說不!”影片的很多內容都非常的殘酷,但它最後卻向我們展示了無限的希望。片中主人公外交官顧維鈞的勇敢機智,同列強周旋,他憂國憂民的,爲了維護祖國的利益嘔心瀝血的感情深深打動了我;主人公肖克儉,是一位勇敢的愛國主義者,他一直領導示威遊行,最後爲了換取羣衆的支持,震懾列強,他選擇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把美的東西撕毀就是悲劇。但也只有悲劇可以帶給人巨大的觸動作用。

電影結局,我的心被一種強大的力量震懾,那是作爲一名中國大學生的一種愛國情操的呈現,那是作爲一名入黨積極分子的心的吶喊:我的1919,是片中主人公的1919,是中華民族的1919,也是我們的1919。牢記歷史,以史爲鑑,那是國家纔會越來越強大,未雨綢繆,我們的明天才不會重倒覆轍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作爲一名入黨積極分子,保衛祖國是我無可厚非的重任,努力學習是我必經的人生之路,我們的奮鬥的道路任重而道遠。

篇3:革命電影觀後感

革命電影《雞毛信》觀後感

這天我觀看了《雞毛信》這部革命影片,心裏十分感動。

《雞毛信》這部紅色影片主要描述了小英雄海娃爲堅持敵後鬥爭的游擊隊送信,經過的種種困難,最後機智勇敢地完成了任務的故事。

海娃是華北抗日根據地龍口樹的兒童團團長,他機智勇敢,每一天在山上放羊站崗放哨。

海娃的父親老趙是民兵隊長,一天,他得到鬼子要進山搶糧的消息,便給八路軍寫信,告知消息。老趙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海娃去完成,海娃便帶着雞毛信以羊羣爲掩護,出發到王村給八路軍送信,海娃剛走進一條山溝,便與鬼子相遇了,他靈機一動把信藏在羊尾巴下方,鬼子搶了他的羊,還要把他帶到龍口樹去。鬼子和僞軍煮着海娃的羊,仍不放海娃走。深夜,海娃悄悄溜了出去,從羊尾巴下方拿了信,撒腿便跑,可當他坐下歇口氣時,發現信不見了,就再回去找時,鬼子又追來了,他最後找到了信,卻又被鬼子抓住了。鬼子們強迫海娃給他們帶路,海娃騙他們說大路上埋有地雷,便領着鬼子從小路走。在小路上,鬼子們的騾子行走不方便,海娃手腳靈便,很快與鬼子拉開了距離,鬼子們開槍了,子彈亂飛,海娃中彈了,他依然強忍着痛爬上了山,把信帶到了八路軍手裏,海娃成了一名抗日小英雄!

篇4:革命電影觀後感

《黨的女兒》觀後感

偉大的中華大地養育了億萬兒女,圓明園的火光,列強的入侵,喚起了一代青年的致力共和。盧溝橋的槍聲,日本狼兒女的狂笑,激發起又一代青年的拍案而起,捨生忘死,挽救民族危難。翻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禮貌史冊,每一頁都閃耀着愛國主義光輝。

大江東去浪淘盡,卻淘不盡你恆古不變雄渾的氣宇;淘不盡你五千年曆史的軒轅。這天的完美時代又是用多少英雄的血肉之軀得換而來。我們,怎能忘記。

看了影片《黨的女兒》後,我感觸很深,令我無法釋懷。影片講述了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華兒女不畏強權壓迫,不爲豺狼虎豹,爲了人民的幸福,爲了民族的自由,爲了國家的獨立和昌盛,譜寫了一曲曲響徹雲霄的愛國主義壯歌。

影片中的一個鏡頭市場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三名共產黨員有重要情報彙報給游擊隊,在半途中,一名共產黨員走失了,她不幸被敵人抓住。敵人逼她說出另外兩名共產黨員的下落,但她寧死不說。她明白,只有不讓敵人得逞,我們才能贏。敵人發怒了,殘忍地用火將她活活燒死。在火海中,她巍然屹立,沒叫喊一句,猶如鐵鑄。在她心裏革命的利益高於一切,她身上的的每一個細胞都浸透着這種精神。

時光的消逝能夠讓我們忘卻傷痛,卻忘不了屈辱。愛國主義的思想已經滲透進了中華兒女的血液中,一代代傳承;愛國主義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歷史已經證明中華兒女愛國勢不可擋;歷史翻開了新篇章,我們的祖國也在逐漸走向繁榮富強,中華兒女依然用不一樣的方式詮釋着愛國主義思想。

烈士們用鮮血換來了尊嚴,用生命換來了和平和發展。他們的壯舉激勵這我們努力學習,發奮學習。作爲新世紀的少年應珍惜這天幸福的生活,把我們的愛國熱情化爲動力,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爲將來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基礎。用我們的雙肩擔當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任吧!

篇5:革命電影觀後感

《我的1919》觀後感

昨日看了愛國影片《我的1919》,時光彷彿倒溯90年,悄然回到了1919……

這部充滿傷痛和教訓的紀實電影陳述了我們的過去:們中國的近現代史,是厚實而沉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在世界上沒有地位,沒有說話的底氣,只能被帝國主義列強蹂躪。我們的國家被瓜分,我們的土地被佔領,我們的資源被掠奪,我們的人民被隨意的屠殺,我們的政府腐敗無能,對外勾結對內壓迫……在如此漫長的時光中,我們的國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隨着時光的逝去,歷史的悲痛感卻無法傳承了,以前的傷疤慢慢癒合,以前的傷痛記憶也漸漸模糊,時光向前走,歷史往後退去,如果我們不去觸摸真實的歷史,我們就只能是愚昧無知;如果我們遺忘了歷史,那我們就是個罪人了。

有關歷史故事的電影作品是我們接觸歷史的好方式,如果是一部好的作品,更是如此。不知是否是因爲拍攝年代的關係,還是導演特意的安排,影片的基調給人一種灰色的感覺,與沉重的歷史故事相得益彰。

如論是法國總理,即巴黎和會的主席科裏孟梭剛開始對我國外交官拜訪時的傲慢無理,還是日本外交官牧野伸顯在和會討論時對中國的公然挑釁,還是與會國對我們歸還山東主權、廢除“二十一條”正義呼聲的熟視無睹,抑或是英、法、美三國爲了自身的利益,強制要求中國在條約上簽字……影片的這些資料,都是當時中國在外交上地位和狀態的縮影。這些帝國主義國家都國力強盛,而我們國家實力弱小,所以他們能夠毫不尊重我國的外交權益。

當中國外交官們正在法國做各方努力,用心尋求方法保衛國家利益的時候,當時以軍閥袁世凱爲首的北洋政府卻迫於美日等國的壓力,居然三番兩次要求我們在和會上對帝國主義們妥協。這即同中華民衆的強烈要求相悖,又使在外用心努力的我國外加官們心灰意冷……若一個國家的政府不知救國的好處,不能做國家外交事業的強烈後盾,那麼這個政府便是無能的政府。“弱國還談什麼外交”影片中在異國遭遇國家拋棄的主人公們在悲切的呼喊着,他們憤怒無比、卻又如此無奈……

政府腐敗,但是我們的民衆卻覺醒了,在巴黎和會期間,國內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了。()當北洋政府即將簽訂合約並答應“二十一條”的消息傳開時,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餘名學生羣衆罷課,舉行了示威遊行。6月,運動的聲勢進一步擴大,成爲一場全國性的革命運動,上海、南京、天津等各地的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以聲援學生運動。雖然五四運動在影片中並未被詳細的描述,但是它的好處是重大的。北洋政府正是迫於民衆的這種壓力,才答應拒絕在合約上簽字。

在影片的最後,毅然出現了這幾句話,“1919年是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線;1919年是中國舊民主主義和新民主主義的分界線;1919年6月28日,中國人最後第一次向列強說不!”影片的很多資料都十分的殘酷,但它最後卻向我們展示了無限的期望。片中主人公外交官顧維鈞的勇敢機智,同列強周旋,他憂國憂民的,爲了維護祖國的利益嘔心瀝血的感情深深打動了我;主人公肖克儉,是一位勇敢的愛國主義者,他一向領導示威遊行,最後爲了換取羣衆的支持,震懾列強,他選取犧牲自我寶貴的生命;把美的東西撕毀就是杯具。但也只有杯具能夠帶給人巨大的觸動作用。

電影結局,我的心被一種強大的力量震懾,那是作爲一名中國大學生的一種愛國情操的呈現,那是作爲一名入黨用心分子的心的吶喊:我的1919,是片中主人公的1919,是中華民族的1919,也是我們的1919。牢記歷史,以史爲鑑,那是國家纔會越來越強大,未雨綢繆,我們的明天才不會重倒覆轍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作爲一名入黨用心分子,保衛祖國是我無可厚非的重任,努力學習是我必經的人生之路,我們的奮鬥的道路任重而道遠。

篇6:革命電影觀後感

這周,社區組織我們觀看了一部電影——《閃閃的紅星》。影片反映了黨和紅軍爲了使窮苦人民能夠得到解放,他們打土豪,分田地,同敵人過着艱苦的生活。

故事講述了在毛主席建立的岡山根據地,有一個勇敢的少年——潘冬子。東子的爸爸是一名紅軍。一次,他爸爸在戰爭中受了重傷,務必做手術,醫護兵給他做手術時他卻堅決不用麻醉藥,要把麻醉藥留給其他更需要它的人用。手術中,他渾身都出着冷汗,但卻沒有哼叫一聲,這可不是一個普通人能夠做到的呀,多麼堅強的意志力啊!東子的媽媽也是一名黨員,她爲了掩護正在轉移的羣衆,置生死於度外,最終,在烈火中光榮犧牲了。

受家庭的薰陶,東子從小就機智勇敢,他用心參加對敵鬥爭:他在戰鬥中破壞了吊橋,切斷了敵靖衛團的後路,使敵人繳槍投降;他巧妙地把鹽化成水,躲過敵人的搜查,送給游擊隊;他和椿伢子把情報送給游擊隊,搞沉了敵人的運糧船,破壞了敵人的搜山計劃;他沉着機智地應付了胡漢三多次狡猾的試探和盤問,最終滿懷仇恨地砍死了胡漢三,有力地配合了游擊隊攻打姚灣鎮的軍事行動。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閃閃暖胸懷……”每當聽到這首歌曲,我就想起了那些在戰場上光榮犧牲的戰士們熱血沸騰的畫面,我就恨不得也衝上去,把那些敵人全都殺個精光。

如今,我們生活在如此幸福的環境裏,沒有戰火,沒有血腥,我們還不好好珍惜?此刻,我們要做的只但是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同學們,讓我們好好珍惜這樣的生活,把握機會,創造自我的完美未來。當然,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這樣的完美生活就是誰換來的?是那些革命戰士們的鮮血和汗水換來的!

閃閃的紅星會永遠印在東子的腦海中,它也時刻呼籲着我們支持共產主義事業,做一名新時代的小戰士!

篇7:革命電影觀後感

《辛亥革命》觀後感

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即將拉開帷幕之際,紀錄片《辛亥革命》開始播放了。作爲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我感到十分有好處。

任何一箇中國人都明白,此刻的中國已經成爲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儘管中國自身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爲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鬥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前的中國以前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臺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紮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佔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應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鉅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爲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鉅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爲這一目標以前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着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爲儘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侷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後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爲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脫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羣衆,使他們創造奇蹟。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能夠看出這種高潮。”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理解教育,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爲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好處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凱爲首的北洋軍閥奪取革命果實而導致封建復辟,日本軍國主義提出企圖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加劇了中國主權淪喪。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黨人陷於苦悶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新的世界觀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人重新思考中國的問題,科學地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認識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歷史的主人,自覺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纔能有效地喚起人民,並將其團結在自我的周圍,使之成爲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力量,最後使復興的理想得以實現,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鉅變。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辛亥百年後的這天,社會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爲“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或者認爲革命的設計“超越了中國的國情”,“搞君主立憲會更好些,政治局面會更穩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還是避免爲好。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歡迎以溫和的沒有犧牲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對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人生經歷整體考察後即可看出: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但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並沒有開明到能夠以和平請願的手段而推動立憲的時候,他們才選取了被認爲是“激進”的革命道路,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取。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取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辛亥革命》導演張黎,是電視劇《走向共和》、《人間正道是滄桑》的導演,這個背景,使《辛亥革命》被放在一個更長遠的中國歷史視野裏,表現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至1912年2月12日孫中山辭任臨時大總統,圍繞武昌首義前後的歷史畫卷。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片表現着當代人對歷史的認識與態度。

《辛亥革命》以秋瑾就義開始,廣州起義的準備、過程與失敗,孫中山在美國的募捐演講,試圖回答第一個問題:爲什麼要革命?爲什麼一個女人、母親寧可犧牲生命要去革命?爲什麼參加廣州起義的20多歲的小夥子們要犧牲生命去革命?爲什麼海外的華僑要捐款甚至賣掉祖宅贊助革命?

孫中山在演講中回答的十分清楚:因爲滿清政府已經不可能給中國人生活的尊嚴,中國要擺脫被世界歧視的命運,只有革命這一條路。

武昌首義後,黎元洪指揮漢口炮臺兩炮轟走了蔭昌的軍艦,成爲袁世凱出山的導火索。袁世凱率領北洋軍順利攻克武昌後,停止了進攻,開始在清廷與革命黨之間尋找押注的機會。

革命之火在軍事上完全能夠被撲滅,但袁世凱太明白自我的命運,他不能再給滿清權貴一個兔死狗烹的機會,實際上,確實是袁世凱的私心,是清廷覆滅的真正推手。

滿清入關,是吳三桂的反水成爲明朝滅亡的真正推手;晚晴的滅亡,同樣是由於另一個軍事權臣袁世凱的反水,可謂起於斯、亡於斯,清廷滅亡豈不正是歷史的報應?

辛苦革命爲什麼不是普通的兵變、**或改朝換代呢?

是孫中山及同盟會高舉的“共和”理念,成爲推翻清廷以及中國3000年君權專制的“思想槓桿”----從辛亥革命之後,中國大地上任何一個企圖復辟帝制做皇帝的人,不管他有多大的軍權,都註定成爲人民公敵。

這就是思想的力量。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讓這一思想開始中國人心中紮根。即使還有懷念皇帝的遺老遺少,也改變不了共和理念成爲中國歷史的潮流。

在晚清,只有孫中山自1895年起,就堅定地高舉革命、共和的大旗。談共和,則必談孫中山。孫中山就是共和體制的旗幟。

孫中山回國後,力排衆議,堅決提出要早定國體,即以民國、共和代替君主專制,以總統、總理、議會代替君主立憲。不能等待袁世凱的逼宮(清廷退位),而要創造一個共和政體,哪怕讓袁世凱這樣的陰謀家來做民國的大總統。

當孫中山被17省代表選舉爲臨時大總統的時候,孫中山指出,大總統的好處不在於誰去做,而是打破了中國幾千年專制君主的傳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人民選舉產生的國家元首。

爲此,孫中山將民國大總統一職,作爲推動袁世凱造反的誘餌。國家元首,國之大寶,非如此如何能令袁世凱率領中國唯一有實力的軍隊(北洋軍)歸順民國呢?

《辛亥革命》在表現這段歷史的脈絡上,很見功力。不是過去史學家所謂革命黨放下了革命的領導權,導致辛亥革命沒有實現真正的目的,袁世凱最後復辟帝制。

《辛亥革命》不僅僅爲革命人的“無私”進行了有力的辯護,而且爲孫中山超越歷史的洞察力進行了辯護。

辛亥革命是什麼?

不是爲一家一姓的權力爭奪、改朝換代,而是爲國體的新生,確立主權在民的共和政體。是樹立自下而上、國家、政府由人民選舉產生,元首、官員是人民公僕的新政治理念,改變王權天授、王土王民、殺伐隨意的專制獨裁政體。

這是中國歷史的真正進化。

《辛亥革命》還未所有的革命者,爲革命捐款、奉獻生命的所有人進行了感人的辯護:從秋瑾、廣州起義烈士(實際可考人名爲89人)、武昌首義將士,以及舊體制內的同情者,清朝駐英大使的女兒唐曼柔,爲孫中山遊說西方財團停止對清廷貸款勇敢地站在舊體制及父親的對立面,最後隨父親一齊自殺的女性。

林覺民的《與妻書》代表了年輕的革命黨人,爲什麼拋妻棄子、放下富裕的家庭、個人的前途,去進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爲革命代表了中國的未來、民族的期望,即使明知自我看不到勝利,也要爲革命奉獻的精神。

革命者不全是不得已的逼上梁山者。中國近現代歷史最感人之處,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舊體制家庭的年輕人,甘願拋棄優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獻給革命,這些人是先知先覺者,是中華民族新生的不滅的源泉,魯迅所說的捨生取義的志士。

這天的人們,不應忘記這些民族的脊樑。也不應容許那些將自我的家庭、個人幸福奉爲最高人生標準的人對革命者進行肆意及陰險的誹謗。

革命也許不能完成所有的歷史使命,革命或許會留下歷史的遺憾,但中國近代歷史革命的進步好處,不容抹殺。智者如楊度、康有爲贊成君主立憲,主張所謂理性地改良政治,歷史已經給了這些有學問而無見識的學者以響亮的耳光。

在中國,只有徹底的共和、民主才能洗刷3000年君主專制的毒害,才能讓人民有過上有尊嚴生活的機會。

這是辛亥革命的'歷史貢獻,也是照亮中國未來的期望之光。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週年的紀念日。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在中國歷史舞臺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天,我們去回顧它、銘記它,並必將把它給我們傳遞的一種精神和歷史使命延續到以後的無止盡的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中去。時光流逝,歷史遠去。歲月能夠改變滄海桑田,但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發聵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能夠這樣說,隨着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向在探究這段歷史以期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鑑。

當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失敗之後,當轉瞬即逝的戊戌變法落幕之時。資產階級一場救國圖強的立憲運動在當時外寇橫行、內政腐朽的歷史背景下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廢帝制促共和爲民族民權民生擔起天者大任;興同盟倡博愛號聯俄聯共聯心創生國之新元。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滿懷着一腔熱血,用生命譜寫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那一腔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熱忱,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敬畏。

歷史總將這場革命一分爲二的看待,說它既成功了又失敗了。我不否認它最終的勝利果實被賣國賊所竊取的失敗,但我覺得它的成功經驗遠比它的失敗教訓更值得銘刻在歷史的車輪上。它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給水深火熱的中國燃起了新的期望;它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先進力量的進步,爲新思想與新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它讓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論之後何人再復辟帝制,人們都會拿起武器去戰鬥,去維護自我的利益,去捍衛自我的尊嚴。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歷史不容假設,所以我很難想像,如果100年前,沒有這樣一部分人爲了心中的信念、自我的理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執着的追尋新的期望,那麼如今的中國該是怎樣的一種場面?但是,既然歷史沒有留給我們血雨腥風的生活,沒有留給我們戎馬疆場的機會,那麼我們就該以新的方式開拓進取,去尋找利國利民的新道路。

以銅爲鑑,能夠正衣冠;以人爲鑑,能夠明得失;以史爲鑑,能夠知興替。古人云: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裏的人們,怎該忘記這段歷史?如今的我們要做的已不是追尋夢境中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裏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要將孫中山先生“博愛”的思想發揚光大,即使道路崎嶇、佈滿荊棘,也該微笑着握緊拳頭,因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這天,我在電影院觀看了紅色大片《辛亥革命》,這部電影生動地展示了那段時期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先驅孫文——孫中山的光輝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竊國大盜袁世凱假立憲,真復辟的醜惡面目。看完這部電影,我感觸很多。

其中,令我印象尤爲深刻的是那次廣州起義失敗時的畫面。()那麼多戰士的屍體橫放着,這兒是,那兒是,漫山遍野全都是。徐宗漢步履難行,跪在地上,抱起一個個犧牲了的戰友,低頭無聲,冰涼的雨水從空中傾瀉而下,夾雜着眼淚從她的臉頰滑下。那些戰士們身上的血跡還未乾,還留有炮火擦過的痕跡。他們已經離我們很遠,但我想戰士們心中的革命精神依然存在,革命的火焰還在他們身上燃燒。走到這天,也許他們並不後悔,遺憾的只是革命尚未成功和對親人的不捨。

時光荏苒,到了這天,革命歷程的血雨腥風都已成爲過去,取而代之的是人們幸福快樂的生活,但這幸福生活又是多麼來之不易。從革命,到發展,到振興,這之中經歷了太多慘烈的戰爭,太多的生離死別,是那些偉大的革命者們用他們的努力,鮮血,乃至是生命,換來了我們的和諧生活,這是多麼大的代價。因此,我們更就應珍惜現有的美滿生活。

清政府爲什麼腐敗無能?這是我在觀看影片時的一個疑問。此刻,我已經有了答案:萬衆一心,纔會有強大的力量。昔日的清政府,皇室墨守成規,官員們要麼阿諛奉承,要麼只認己見,沒有齊心協力,都只爲自我而活,何來團結?何來力量?最終,纔會導致革命,導致國家衰敗,從而走向滅亡。由此可見,要想讓國家富強,我們要有全新的思想和團結的力量。

讓人民的生活更好,祖國更富強,是我們每個人的心願,也是革命的起始點和終結點。

篇8:革命電影觀後感

《紅色娘子軍》觀後感

在風光秀麗的萬泉河邊,青山綠水中有一塊綠草坪。恰似仙境般的人間佳境,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這就是娘子軍連的駐地,一羣花樣年華的紅軍女戰士,就在這兒落腳。看了電視中把紅軍置入如此美麗的地方駐防,真令人羨慕,讓人會萌生出去當一回黨代表的想法。之後因駐地被南霸天查知,娘子軍連再度轉移,這一次所到之地更美,儼然一個天然渡假村,陽光、海浪、沙灘,還有一羣朝氣蓬勃的姑娘。洪常青和吳瓊花被姑娘們有意地掇合到沙灘上散步,那碧水雲天,佳人作伴的場景,看了以後誰都會爲之心動。

《歷史的天空》中飾演東方聞櫻的演員殷桃,在《紅色娘子軍》中出演主角吳瓊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青春偶像版的紅色經典新形象,與電影中的吳瓊花有着不一樣的氣質,與樣板戲中的吳清華則更是相去甚遠,電視中的吳瓊花總體表現得更是青春靚麗。

電視中新加入了一個主角,由南洋歸來參加革命的姑娘,同伴們稱她爲南洋女。以我看,這個南洋女纔是令人喜歡的主角。南洋女漂亮“洋氣”見過世面,知書達禮,心胸寬闊,意志堅定,吃苦耐勞,懂得體貼,把整個娘子軍連的姑娘們襯托得土氣十足。她告訴姑娘們黨代表常作的手勢“V”代表着勝利,她理所當然地成爲教員教姑娘們識字;她的射擊技術因以前在南洋常玩獵槍而技高一籌,她在南洋是游泳冠軍,所以吳瓊花與她比游泳技術時只得甘拜下風而“耍賴皮”。

南洋女在電視中雖然只是吳瓊花的陪襯,但事實上更討人喜歡,形象更爲高大。當假特派員到來,派工作組把南洋女當作奸細抓了之後,她表現出的高風亮節實爲一個女人很難做到的。之後被南霸天俘獲,她與一同歸來的未婚夫,在父老鄉親面前舉行了一場類式於“刑場上的婚禮”而被殺害。南洋女的形象完整謝幕,令人唏噓不已。

新版《紅色娘子軍》比以往的電影和樣板戲好看,主要是摒棄了那種時代的“左”的影響。南霸天的主角也很豐滿,以我看,如果說南霸天是一個開明紳士的話,則比以前所有影視作品的類似主角更飽滿,一方面,他飽讀詩書、舉止風雅、仗義疏財,簡直是不可多得的一個“人才”;另一方面,他財大勢大,爲了維護自身利益,也不乏巧取豪奪,有着內心殘忍和惡毒的一面,對其他鄉紳勢力也構成極大威脅。他爲了籠絡紅軍家屬,施以懷柔政策,竟然能做到開倉放糧。電視中對南霸天的總體形象描述也顯得極其自然,很少雕做的痕跡。吳瓊花與南霸天結下不共戴天之仇,起因是南霸天的手下放火燒了吳瓊花的家,事實上也是南霸天放任手下的所作所爲,最終霸佔了她家的地,欠下了燒死三個家人的血債。

吳瓊花的形象,隨劇情的進展,逐漸變得公式化了。開始階段,她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爲,反叛精神強烈,表現得極爲突出,是一個可愛可敬的主角。按南霸天的說法,她“殺人放火,無所不作,十分歷害”。之後,在娘子軍連表現進步,雖有很多衝動出格之處,但逐漸成熟,“進步”很大,也就磨平了她性格中那種桀驁不馴的棱角,成長起來。但是,由於演員殷桃的長相氣質,之後的成熟總覺得缺乏某種成熟的韻味,而更像是難以脫離青春偶像般的表演。

新版《紅色娘子軍》在細節上有很多缺陷,個性值得一說的是“假特派員”的情節。也許這是當今所有的革命題材作品都無法逾越過去的原因,所以電視中也只能以“假特派員”來代替。實際上,同時期,全國蘇區都在“肅反”。如果真象電視中所述,師長都被假特派員關了起來,那麼整個紅軍獨立師則完全被控制在這個“國軍袁處長”手中,哪還需要“剿匪”,假特派員完全能夠隨便發一個命令就毀掉整個紅軍瓊崖獨立師。

篇9:革命電影觀後感

《董存瑞》觀後感

故事講述的是1945年春,董存瑞在因種種原因的困擾下,最後參加了當地抗日自衛隊,同年參加了八路軍。在隊伍中,董存瑞和他的夥伴都不滿20歲,但卻有着驚人的膽識和勇敢的魄力,在戰鬥中他屢次立功,讓連長和隊友刮目相看。

故事的高潮發生在1948年5月25日,進攻隆化縣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的6連負責拔除敵人核心陣地——隆化中學。臨出發前,身爲爆破組組長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決心:“我就是死後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學的外壕裏去,讓大家踩着我們把隆化拿下來!”他帶領戰友接連炸燬了敵人3個炮樓5個地堡。在打開隆化中學東北角的外圍工事之後,敵人隱藏在圍牆外幹河道上橋形暗堡的機槍突然開火,部隊遭受嚴重傷亡,突擊受阻,而派去爆破的戰友又一個個在中途倒下。

應對敵人碉堡的兇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請戰,在戰友的掩護下衝到橋底。此時,他的左腿被敵人的機槍打斷,暗堡的底部離乾涸的河牀還有段高度,河道兩側護堤陡滑,他兩次安放的炸藥因沒有木託都滑了下來。此時,衝鋒號已經吹響,拖延一分鐘就會有更多的戰友犧牲。董存瑞毅然用身體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拉燃了導火索。隨着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敵人的橋形暗堡被炸燬,紅旗插進了隆化中學。董存瑞用自我年輕的生命爲部隊的勝利開闢了道路,犧牲時年僅19歲。

看完電影時,我的心中感慨萬千。一個年僅19歲的青年,不惜獻出自我的生命,爲戰鬥奉獻出寶貴的生命。想想董存瑞,在進革命隊伍、入黨等過程中遭受了重重困難,但他還是透過自我不懈的努力,使自我完成了自我的目標。當他在炸暗堡時,那種爲革命事業奉獻、爲祖國和人民付出的勇氣深深的打動了我。

董存瑞比我大5歲,沒上念過幾本書,沒受過良好的教育,卻又一顆爲祖國無悔獻軀的赤字忠心,他雖然年僅19歲。但在我心中,也是在很多人心中,是我們所敬仰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他彰顯了中國革命烈士的偉大精神,詮釋了生命的好處!

從這部電影中,我深刻的體會到一個人就就應向董存瑞那樣,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它的寬度和厚度,有些人碌碌終生,若干年後,被世界遺忘;但董存瑞,年僅19歲,沒念過書,沒上過學,卻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成爲一代又一代人的榜樣!

董存瑞——一個爲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共產黨員。董存瑞——一個頂天立地的革命戰士!

篇10:革命電影觀後感600字

影片以抗日戰爭爲背景,講述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史。影片真實地記錄了發生在山西的平型關、忻口等重要戰役,塑造了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獨臂將軍賀炳炎、愛國將領郝夢齡等革命家的光輝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崔隊長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軍勇戰日寇的壯烈場面,再現了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偉大民族精神。

影片給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氣勢磅礴來形容,伴隨着我們耳熟能詳的歌聲,用簡潔的直升機俯拍開門見山地給出太行山全景,直接了蕩地突出《太行山上》的主題,並用很好的過度手法銜接到國民黨陣地,並引出電影的主要人物——朱德。電影的層次分明,結構清晰,按照歷史順序將八路軍如何殲滅敵人的戰役一一列出,並適當地帶出部分愛國將領的名字,講述了老百姓與八路軍同仇敵愾,共同抗戰的歷史事實。

在《太行山上》影片中,軍民魚水情是該劇的一個閃光點。從外國記者的視角看到中國勞動婦女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援八路軍;而擅長標槍的崔隊長則是投身到戰爭當中。一位國民黨軍官的一句話讓我們感到好笑又覺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還要我們軍隊幹嗎?然而歷史恰恰證明了只有依靠廣大人民羣衆才能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

影片中八路軍高級將領愛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畫得生動而又鮮明。大雪紛飛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崗。上前噓寒問暖,還把小兵凍僵的手放進自己的懷裏全暖,最後還是自己替小兵站崗,讓小兵跑步熱身。這種鏡頭在影片中還有很多。看了讓人感動,從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偉人的高風亮節。

篇11:革命電影觀後感600字

穿梭於鏡頭之間,願用拙筆一支,記錄豪情滿懷的慷慨赴死,記錄大義凜然的奮不顧身,記錄用生命譜寫下的絢爛……

當無邊的黑暗蠶食着中原大地,當腐敗的統治奴役着華夏兒女,當列強的陰謀瀰漫在談笑之間,當疾苦的人民沉睡在麻木之中,有一羣人,截然相反,他們高舉革命的大旗,手擎希望的火把,投身革命,奮不顧身,以自身綻放絢麗,亦是甘之如飴。秋 瑾:淡然赴死,高潔如白蓮

青石板上伴隨着鐵鏈劃過刺耳的咣噹聲,一位婦人手銬木枷,腳綁鐵鏈,卻毫無懼色,就如同出於淤泥之上的白蓮一般,一路平靜,一路淡然……“我此番赴死,是爲革命,中國婦女還沒爲革命流過血,當從我秋瑾始……”明明是壯志凌雲的話語,明明是慷慨激昂的蔑視,但她,只是平靜的敘說,淡然到讓人心疼。是啊,即使是沉重的木枷依舊困不住自由的靈魂,哪怕是堅固的腳鐐依然鎖不住革新的腳步。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800字

心裏,許是放不下天真可愛的孩子,心裏,許是放不下眷意濃濃的親情……面對滿官的指責,她置個人情思於度外,系國家未來於心中:“我的死是爲所有的孩子!”寧靜溫和而令衆人無言以駁。

篇12:革命電影觀後感600字

中國這個古老而又神聖的大國擁有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它經歷了太多的滄桑。翻開那摞摞發黃的歷史,在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的歲月裏,在白骨成堆的中國近代史上我們看到一個個舉着明晃晃鋼刀的劊子手,一頭頭齧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隻只滿口鮮血的吸血蝙蝠,一羣羣叼着頭顱的鷹犬和一淌淌鮮豔刺目的鮮血!

這是所有中國人的恥辱。爲讓所有受苦受難,受辱受虐的中國人的血不再白流,爲了讓祖**親的心不再滴血,那是老一輩有志之士不懈追求的夢想,雖然一路上遇到了重重困難,但中國兒女從不向困難低頭,爲了祖國的安危,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扞衛祖國的尊嚴。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臉上流着淚,心中滴着血。古往今來,英雄們的壯舉譜寫了一曲曲壯烈悲歌,一個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而這都只是在堅信着一個簡單而樸素的信念:“國家昌盛,匹夫有責”。

今天我觀看了《狼牙山五壯士》,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想了很多很多,《狼牙山五壯士》影片中敘述了1941的秋天,五位抗日英雄勝利地完成了阻擊敵人,掩護人民羣衆和連隊轉移的光榮而艱鉅的任務。在彈盡糧絕,就要被敵人俘虜時,毅然跳崖,以身殉國,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樂章。

影片中這樣一個片斷令我最感動:五壯士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然後昂首挺胸,邁開大步,相繼跳下懸崖。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喊出了中國人的肺腑之聲。多麼偉大的五壯士啊!

篇13:革命電影觀後感600字

當你七歲開始穿着小棉襖冒着紛飛的雪花坐在操場上注視着銀幕上一個英雄的一舉一動的時候,你無法不愛電影;當你四十一歲實現了你七歲開始的手執爆破筒衝向敵陣的夢想時,你無法不激動;當你見到你兒時的英雄如今被泡沫劇掩埋,忍受孤獨的時候,你無法不傷感;當你聽他們講起過去的故事,依稀閃現當年風采的時候,你無法不崇敬;楊子榮的戰友還在,他們一起智取了威虎山;董存瑞的弟弟還在,記得哥哥小時的頑皮;雷鋒的戀人還在,想起了當年純潔的浪漫;趙尚志的妹妹還在,說起和兄長最後一次見面。許多人相繼走了,他們的生命塑造了一代人的靈魂,走了,永遠被人記住。我們要記住他們,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我們要紀念他們,他們的每一一件事都會進入珍貴的歷史檔案。

第一次看電影《紅色娘子軍》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這部電影講的是吳瓊花從一個普通農民成長爲一個堅強的革命戰士的故事。具體講了貧農女兒吳瓊花不堪忍受惡霸地主南霸天的殘酷壓迫,決心逃出火炕,後來遇到紅軍幹部洪常青,給她指明瞭投奔紅軍走上革命之路的曲折經歷。最讓我難忘的一幕是-洪常青犧牲之前大義凜然地宣告“共產黨員是不怕死的!”的壯烈場面。看到他在熊熊烈火中昂然挺立着的高大的身影,我禁不住淚流滿面。最讓我感動的是-在洪常青犧牲後,瓊花和戰友們化悲痛爲力量,不怕敵人的前堵後追,日夜在叢林中穿梭行軍打仗。渴了,就伏在溪邊喝水;餓了,就吃點野果充飢。她們腳蹬草鞋,身穿單薄的軍裝,天當被子,地當牀,颳風下雨時,大家就緊緊抱在一起,不管條件多麼艱苦,她們的意志都始終堅強如鋼。沒有槍,戰友們就手持五寸刀片,甚至徒手打敗了猖狂的敵人。最讓我激動的是-在激烈的戰鬥過程中,身邊的戰友們一個個倒下,可娘子軍們卻擦乾眼淚不屈不撓,繼續與敵人進行生死搏鬥。最後,終於打死了罪大惡極的南霸天。看到這裏,我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來。革命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娘子軍們接過義士手中的紅旗,迎着朝陽奮勇前進,爲解放全中國繼續戰鬥。這一支由女戰士組成的革命隊伍,是瓊崖革命的代表,是海南人民的驕傲。紅色娘子軍們驚天動、泣鬼神的壯舉,深深地打動了我。

篇14:革命電影觀後感600字

在看《建黨偉業》之前,我已經閱讀了有關這部影片的很多報道,也有意地翻閱了有關這段歷史的一些書籍,6月15日,該影片在各大媒體沸沸揚揚地報道中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懷着對那段歷史的敬畏和對片子期待,我趕在“七一”之前觀看了這部影片。

蘇聯開國領袖列寧同志說過,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建黨偉業》這部流行又經典的紅色電影緬懷過去,其中蘊含“飲水思源”的寓意是不言而喻的。影片敘述了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至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的故事,這短短的十年時間在歷史的長河裏或許只不過是一瞬,然而卻真正稱得上是“風雷激盪”、“鉅變迭起”,許許多多著名事件影響着中國歷史的發展走向,並將中國引向了最爲光明的方向。面對衆多歷史事件,衆多知名人物,《建黨偉業》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再到中共一大,向觀衆展現了一幅雄偉壯闊的歷史長卷,演繹出一部典型的“三段式”電影。其中色厲內荏的袁世凱、慷慨悲歌的孫中山、風華正茂的毛是各自段落最富標籤性質的代表人物——袁世凱手握富國強民的歷史機遇,卻落下了千夫所指的悲劇下場;孫中山堅持“三民主義”的政治信仰,卻遭遇着“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尷尬處境;毛揹負“體育救國”的最初理想,卻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洗禮和錘鍊。“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袁、孫、毛三者的抉擇與境遇,既在中國歷史的天秤上,也在電影觀衆的心目中。以時間的先後順序爲脈絡,以事件和人物爲着眼點,影片將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娓娓道來,精彩絕倫,引人入勝。

篇15:革命電影觀後感600字

這電影要描述了在重慶解放前夕,在“中美合作所”裏這個關押政治犯的監獄裏發生的曲折的故事。對江姐、許雲峯等共產黨人,敵人儘管可以進行慘無人道的肉體摧殘,但在由精神和信仰築成的銅牆鐵壁面前,敵人卻一籌莫展。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許雲峯用自己的手指爲同志們挖出生命的通道,儘管敵人瘋狂堵截,儘管從冰冷的槍口射出槍林彈雨,但在同伴的幫助下,共產黨人成功越獄,整個山城重現希望。

反覆讀了兩三遍後,我的小腦瓜裏浮現出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是什麼,促使江姐在反動派如此慘無人道的肉體折磨下堅貞不屈,視死如歸?是什麼,使得華子良在被關的十五年內牢記黨的指示,裝瘋賣傻,獲得敵人的完全信任?是信仰。幾十年前,在那慘無人道的舊社會,只有胸懷大志,有崇高信仰的人才能做出這樣偉大的事。像許雲峯、江姐、華子良這樣的共產黨人,是對黨的信仰,對成立新中國的信仰,才能使他們堅強勇敢、頑強不屈、顧全大局,最後打敗反動派,成就新中國的勝利。愛護黨,愛護組織;對黨忠誠,對黨自信,這,建立了我們現在的新中國。精神和信仰築成銅牆鐵壁,深藏在每一位革命者的心裏。這是多麼強大的力量啊!

生活在祖國日益繁榮昌盛的今天,我在初次看完《紅巖》後,不太能理解江姐們的行爲,也並不能理解那些被關在“中美合作所”裏的同志的心情。我並沒有在解放前夕的那個時代生活過,不懂當時的時代背景,也沒有體會過政府腐敗的艱苦生活。反覆讀了多次,我才知道,在解放前夕,當時社會比較黑暗,政府部門壓榨剝削老百姓,無數革命者不惜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只爲拯救中國,建立沒有人剝削人的中國,讓勞動人民翻身做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