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中國貨幣史課程學習心得體會

目錄

中國貨幣史課程學習心得體會
第一篇:中國貨幣史課程學習心得體會第二篇: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心得體會-第三篇: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心得體會第四篇:學習中國文化史概要心得和體會第五篇: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心得體會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中國貨幣史課程學習心得體會

中國貨幣史課程學習心得體會

談中國貨幣史,有太多的東西可說了,因爲中國貨幣史長達五千年之久,可謂博大精深啊,要是面面俱到的話,完全可以寫一本書了,我不是專門研究這方面問題的專家,我就談談一些自己的感想吧。

自從學習貨幣金融學這門課程以來,感觸很深,接觸了一些以前沒聽說過的東西,例如:納斯達克、前美聯儲、華爾街……還有一些名人,原來什麼事情不是無緣無故就發生的,也不是我們表面看到的那樣,每件事背後都有一些經濟因素制約着。還有一些對於我來說不可思議的事情。中國貨幣史的歷史也深深的吸引了我。

最近在看《中國貨幣史》這本書,其中有一個小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暫且給這個小故事命名爲“傳奇”。 **牧**滿山遍野生長着一種落葉喬木——構樹,其枝葉繁茂,生命力旺盛,因葉上佈滿細細的茸毛去油污力強,所以從古到今常被村民摘來洗碗擦鍋。正所謂“平凡的生命背後有傳奇”,人們絕對想不到,北宋時,“洗碗布”被開發成了紙幣,在不經意間創造了一段顯赫的貨幣歷史。

“洗碗布”的蛻變:以楮爲券的“貨幣年代”

構樹,是**常見的本土樹種,古名楮。構樹不僅樹葉去污力強,而且其樹皮加工成的楮紙,白度、平滑度、緊密度及吸墨性都不錯,於是“人們砍枝剝皮,用作造紙原料”,唐宋時代,作爲“洗碗布”的構樹已開始華麗蛻變,許多名貴紙張都是以楮紙再加工製成。

從唐朝開始,**成爲**的造紙中心,巴蜀學者譚繼和告訴記者,“這在元代著的《籤紙譜》中有記載”。當時,**不僅牧**上滿山遍野生長着這種落葉喬木,甚至田間地裏也開始廣種構樹。

宋代,民間造紙業十分發達,作坊遍佈全國各地,尤以四川**中和場一帶生產的楮紙名聞天下。

但是,這些內因並不表明**一定會成爲世界上最早紙幣的誕生地,在譚繼和看來,起決定作用的是外部因素——當時商品經濟的繁榮、造紙術發達的支撐、雕版印刷術的推動,以及四川人的智慧。

據史料記載,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爲戰爭籌款,將四川鑄造的大批銅錢調運出川,使得川蜀銅錢奇缺。民間交易多用鐵錢,攜帶成了一個大問題。鐵錢的價值與銅錢比,基本上是1:10比率。同樣一樁買賣,使用鐵錢交易,其個數要比銅錢多數倍,清點、保存、運輸上的負擔難以承受。據記載,當時買一匹布,需要鐵錢約兩萬文,重達500斤,不得不用車來裝載。

商人要來川做生意,四川商人要出川交易,都必須攜帶沉甸甸的大量錢幣,千辛萬苦地奔走在崎嶇險峻的蜀道上,長久下去似乎不是辦法。於是,聰明的四川人一拍腦子,辦法有了!

公元十世紀末,**地區第一次出現了“交子鋪”,一種用楮紙刻印的票據——交子也由此產生。交子用鋼版印刷,版畫圖案精美,三色套印,上有密碼、圖案、圖章等印記。

交子鋪:發行“存摺”的“銀行”

據考證,最初的交子鋪,是代客商保管錢幣的店鋪。客商將自己的大量金屬錢幣存入交子鋪中,交子鋪則寫給客商一張票據作爲憑證,這張票據就是“交子”。

這種流通於民間的紙券,雖然也使用印信做記號,並有暗號題寫,但由於分散發行、缺乏信用,印製十分簡單,很難達到防僞的目的,冒領之事時有發生。此後,一些富商聯合起來,以他們的財產作爲信用保證,正式發行了“私交子”。私交子用紅、黑兩種顏色印刷,以複雜的圖案和祕密記號來達到防僞的目的。客戶向交子鋪交納現錢,交子鋪將錢的數量用手工填寫在紙券上發給客戶。這種書寫面額的交子,在當時有點“存摺”的味道,成爲提取銅錢的佐證。

據史料記載,四川民風淳樸,當時的交子鋪信譽普遍較好。後來,一些商人發現,在購買貨物的時候,不必每次都拿着交子去鋪裏提錢,再把現錢支付給對方,而只需直接將自己的一定數額的“交子”票據交給對方就行了。賣方拿到交子,既可以隨時去鋪子提錢,也可以把交子用作自己購貨時的支付手段。這樣一來,交子在市場中開始流通,成了最早的“山寨貨幣”。

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重大的演變: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由文書重量向通寶、**的演變 、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以後又經歷了秦、唐、漢、魏晉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併發行第一套人民幣。從洗碗布到交子,只是這些歷史中的一部分,中國貨幣史繁榮昌盛,經久不衰。

中國是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中國也是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中國貨幣史像中華文明一樣經歷的五千年,真的有太多的可閱,可學習的地方了。

第二篇: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心得體會-

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心得體會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屈辱和苦難中奮起,爲了爭取民族獨立、自身解放和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人民富裕,進行過長期的英勇奮鬥。正是這些鬥爭,粉碎了外國侵略者滅亡中國的陰謀,推動了中國的發展和進步。

古人有言:忘記歷史等於背叛。唐太宗也說:“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中國近現代史連接過去和現在,起着承前啓後的紐帶作用。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各條戰線的生力軍,其下一站就是社會,要勝利地擔負起建設祖國的責任,我們必須瞭解中國的國情,不僅要了解中國的今天,還應當瞭解中國的昨天和前天,這樣我們才能以清醒的態度、嚴謹的唯物史觀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國的近現代史是指1840年以來的中國歷史。其中,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歷史,是中國近代史;從1949年中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是中國現代史。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列強侵華的屈辱史,它警醒國民,“落後就要捱打”,敬告青年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是一部人民堅決的抗爭史,它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是自強不息、不畏強暴的民族,中國人民具有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更是一部艱辛勇敢的探索史,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於自身的階級侷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不能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只有中國共 1

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歷史終究是歷史”,輝煌和恥辱都已流逝而去,但歷史的精神和寶貴的經驗教訓是我們必須深刻理解並銘記於心的。雖然中國近現代史在國中、高中階段我們也曾學習過,但每次學完都會有不同的認識和感悟,畢竟不同層次的知識結構和生活閱歷就我們自身對歷史的把握和理解而言是有差別的。通過大學的進一步學習,我也形成了新的思想。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保持黨的先進性”。從鴉片戰爭起,中國開始慢下了發展的步子,在世界的地位也一蹶不振。雖然當時也是疆域遼闊,人才濟濟,但清政府的統治模式已被歷史的車輪所趕超,思想守舊的清政府統治階級還以“量中華之物力”而沾沾自喜,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終於“起視四境,而‘豺狼’又至矣”。中國從成立以來,也遇到過挫折,走了許多彎路,但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不斷努力地開闢、前進,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正如詩人朱熹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所以在現代化建設中,我們要用先進的思想理論武裝自己,要高瞻遠矚、未雨綢繆,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大膽試驗,開拓創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堅持“以人爲本”的工作方法,“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

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誠然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纔是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實現奮鬥目標的力量源泉。可以說沒有中華民族廣泛的統一戰線,沒有人民的力量,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勝利。人民解放戰爭也是如此,中國共產黨選擇了人民並依靠人民的力量戰勝了依靠美國、軍隊卻拋棄人民的國民黨,最終建立了新中國。

因此無論何時何地,尤其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中,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堅持羣衆觀點,走羣衆路線,堅持發展爲了羣衆,發展依靠羣衆,發展成果有人民共享。因爲人民羣衆是時間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不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還是社會變革和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堅持“讀史,學史,明史,用史”的原則。毛主席說過,“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他還多次發出過“學一點歷史”的號召。鄧小平同志說:我是一箇中國人,懂得外國侵略中國的歷史。“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所以作爲大學生,不僅要認真學習歷史,還必須緊密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歷史實際,通過對有關歷史進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辨別歷史是非和今後社會發展方向的能力。

縱觀人類歷史發展進程,每一代人都肩負着獨特的歷史使命。21世紀是一個充滿機遇和希望,充滿風險和挑戰的世紀,是一個決定中國未來前途和命運的關鍵性世紀。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事業的希望,“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信息革命

的飛速前行,經濟政治的競爭較量,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使當代青年的視野更加寬闊,信息更加豐富,思想更加解放,面對的問題和矛盾更加複雜,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更加重大。

因此當代大學生“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學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高效地掌握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實際本領,認清世情國情,明確自身的歷史使命。走出校門、步入社會以後,深入羣衆,投身實踐,與工農相結合,與實踐相結合,自覺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各自所承擔的工作中和崗位上刻苦錘鍊、頑強拼搏,爲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富裕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心得體會

學習綱要課的體會

在我們上中學甚至國小時就學習過中國近現代史,但那時所用的課本只是敘述故事般的

講述歷史事實。我當時僅僅是把這些歷史事實當做故事來學習來背誦的。我根本沒有往歷史

深處思考這些歷史事實,它們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以及帶給我們的啓發。這些本是我們學

習歷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卻被我們所忽略了。

進入大學後,我學習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綱要讓我第一次深刻的懂得了學習近現代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學習近現代史。綱要不

僅讓我更加細緻的瞭解到中國在近現代所發生的歷史事實,更重要的是這些歷史所表達的歷

史意義,以及通過這些歷史事實對今天的我們將有怎樣的啓示。常言道:前車之鑑,後車之

師。要想更好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早日將中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

代化國家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就必須以史爲鑑,從歷史的成功與失敗中吸取

經驗與教訓。

綱要讓我知道中國人民、中華民族是多麼偉大。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被各種邪惡的反動

勢力打壓羞辱。然而偉大的中國人民並沒有被打到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反抗還擊。爲了爭取民

族獨立、自身解放和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而進行着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鬥爭。近代以來,有

多少外國侵略者想滅亡中國、吞併中國,中國人民頑強抵抗,終於粉碎了外國侵略勢力的“白

日夢”,實現了民族獨立。除了外國帝國主義,中國人民還受着本國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的壓迫。但經過中國人民的不懈努力經過了土地革命的徹底改革、沒收官僚資本,取得了新

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接下來偉大的中國人民爲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

繼續奮鬥着。

綱要也解開了我的一直以來的一些疑惑,比如:爲什麼中國必然要走社會主義道路。1840

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走什麼樣的道路就已經成爲了國人思考和探索的問題。洪秀全的農民

運動試圖再次建立封建主義制度,但失敗了。爲了爭取民族獨立和自身解放,國人開始向西

方學習,試圖按圖索驥,用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來改變中國。從康有爲的戊戌變法,再到孫

中山的辛亥革命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國民黨也想走資本主義道路,但最後中國仍然是無法自

強。歷史醫學的代價告訴我們,在中國封建主義是不可能延續的,資本主義也是走不通的。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發展中國。這一百多年的歷史證明了這個結論:只有社會主義才囊

舊中國。所以我們更要堅定不移的走社會主義道路走有社會主義道路。

綱要還向我們講敘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發展壯大以及最後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勝利。1921年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

天闢地的大事件。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的80多年中做了三件偉大的事情,這三件大事從根

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決定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在世界上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第一件大事就是在新民主主義時期經過20多年的艱苦奮鬥,在探索中壯大,終於推翻了帝國

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使人民真正的當家

做了國家的主人。終於在1949年10月1日行中國成立了。新中國的成立,標誌着舊中國110

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結束了,是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點,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第

二件大事就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一清二白的基礎上建

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

體系的建立,不僅是中國在贏得政治上的獨立之後贏得了經濟上的獨立,而且爲中國以後的

發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質基礎。第三件大事就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開創

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爲核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初

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爲全面建

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闢了廣闊前景。綱要告訴我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

得一切成績和根本原因就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呢?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立足國情,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隨着時代的進步中國共產黨也與時俱進,相繼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都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指導方針。綱要上闡述的這些讓我知道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黨,正確的黨。

作爲21世紀的大學生,祖國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我們一定要牢記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及其基本經驗,繼承先輩們的優良傳統,自覺地承擔起在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設成爲中等發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使命。我們要學習並踐行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一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易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爲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而不懈努力、艱苦奮鬥,中國人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實現。

讓我們站在歷史的肩膀上去眺望吧!

第四篇:學習中國文化史概要心得和體會

學習中國文化史概要心得和體會

社會學院113班李愛成10163346

【摘要】:闡明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狀況反映,爲人類社會的觀念形態、精神產品、生活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而貼切的理論支持。文化是 文明 的裁體;文化是人 幸福的工具;文化也是 人學的社會呈現。文化蘊涵人最高貴的意義,以信仰真理;知識善行;仁愛美情來礫煉人格是人最高貴的意義,也是文化的最高表達。我從古代繪畫來說明中國文化的精髓。

【關鍵詞】:古代文化的特點古代文化的重要性

古代繪畫文化

1.起源

古代繪畫起源於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巖畫。先秦繪畫己達到較高的水平。秦漢多是神話人物,氣勢恢宏。魏晉南北朝,出現文人畫。隋唐發展快,產生名家。宋朝發展到高峯,元明清相繼發展。

中國古代繪畫起源很早,五六千年前的先民們就用礦物顏色在岩石上塗畫拙樸的動植物紋樣和人形圖案,在陶器上描繪各種美麗的圖案紋飾,之後又在青銅器上刻鑄紛繁神祕的花紋及其他圖形。這些作品由於年代的久遠,所保存下來的實屬鳳毛磷角,卻使我們得以一窺早期繪畫的面貌。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繪製於紙絹上的獨幅繪畫作品,是出土於墓葬的隨葬品,距今己有2014多年的歷史。早期的中國繪畫以作品的題材劃分爲若干畫科,如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傳統的中國古代畫似乎就是水墨寫意畫,其實這是一個誤會。中國古代畫按照其技法及風格可分爲兩大類型,即工筆重彩畫和水墨寫意畫。工筆畫又稱"細筆畫"。其繪畫風格工整細緻,以規整並富有表現力的線條勾畫出物象的輪廓,並注重於細部的刻劃,然後再敷以厚重、鮮亮的顏色。工筆畫所用顏料大多以礦物質製成,歷經多年,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的色彩;整個畫面漂亮明麗,有着很強的裝飾效果。正因爲這部分繪畫作品具有富麗堂皇的外觀,中國歷史上大多數宮廷畫家部採用此種畫法,以表現皇家氣派。 相對於工筆畫的 1

(來源說明好範 文網)

就是寫意畫,又稱 "粗筆畫"。其畫風簡略,通過儘量簡練的筆墨,着重描繪物象的神韻相意態,而並不十分在意所畫對象的逼真與形似。畫家在畫中多采用概括、誇張的手法,運用豐富的聯想,最大限度地抒發自己的情緒,張揚不同的個性。因此,寫意畫作品帶有一定的即興性、隨意性和偶然出現的意外效果,較難臨仿和描摹。它們幾乎部是用水墨完成的,有着素淡、清雅的外觀。這類作品在後期中國畫壇上佔有很大的比例

從中國古代畫發展的歷史來看,早期的(公元12世紀以前)畫幅均爲工筆重彩畫。晚期的作品則多是水墨寫意畫;再從作者的情形來看,工筆重彩畫的作者大都是職業畫家或工匠畫家,水墨寫意畫的作者則大多兼有文人的身份。當然,在工筆畫和寫意畫之間還有一片開闊地帶,供畫家們在兩端取捨,從而形成折中的即半

2.古代的詩、書、畫、印完美結合

傳統的中國畫離不開詩詞。題款,篆刻。是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藝術表述。

早期中國的許多文字,是根據對象的形狀或意義,用簡練的 線條描繪出來的象形艾宇。這與使用線條畫畫相似。中國文字的這一特點,加上書寫文字的形式本身帶有很強的藝術創造性,因而與繪畫有着某種天然的聯繫,人謂之"書畫同源"。中國畫家尤其是文人畫家。在作畫的過程往往十分自然地將寫字的筆法運用到繪畫中去,他們在創作中的情感,很多時候以詩句的形式——直接題在畫面上;並按中國文人的習慣,在畫的落款處蓋上刻有自己名號的硃砂紅印章。強調線條的表現力,強調繪畫筆墨的書法情趣,是品評中國畫作品格調高下的重要標準。

中國古代繪畫非常講究畫家綜合的藝術修養,畫家在下筆之先,一般已經將題詩的內容、宇體及印章在畫面中的位置作了通盤的考慮。畫中的詩何與圖像相輔相成,對畫面意境和構圖起到了某種補充和平衡的作用;印章的紅顏色義與黑白的(水墨)圖畫形成色彩的差異。將詩、書、畫、印四個分割的因素融爲一體,組成一幅統一的畫面,是中國畫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從畫面佈局上看,中國傳統繪畫與歐洲繪畫有一個明顯不同,就是中國畫很注重在畫面留有空白。空白處並不是空無一物,它可以是山中的雲藹,可以是江面的晨霧,也可以是日月的光華,甚至可以什麼都不是。有人認爲,"布白"是中國畫中最爲人關注的要點。畫家強調畫面詩意的傳達,那些空白處也許正是詩意的不確定性、模糊檬攏的象徵,留

給觀賞者想象的餘地。公元11世紀時的中國大畫家、大文學家蘇拭(1036-1101)曾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主張,這也是後來歷代畫家追求的境界。

3.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足鼎立

在中國畫中,人,物、山水、花鳥是三個最大的科目,也是最常見的題材.它們大致可以和歐洲繪畫中的人物、風景、靜物相對應。以人物形象爲賽主體的繪畫,是中國"古代繪畫各科目中出"現最早的,美術考古發現也證明了這一-點。原始社會的先民"們用白莖、紅礬土、霸炭黑在巖壁上畫的人寨形和動物圖案,可以說是首開人物畫的先霸河。至大約1500年前的魏昔南北朝時期,人物畫的藝術發展逐漸成熟。這一時代的霞著名畫家、藝術理論家顧檔之(348-409)提出了人物畫應"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主張,認爲畫家不僅應當正確地描繪人物的外形,而且要注意刻劃人物的精神、氣質,即內在的東西。在此後的漫長歲月裏,藝術家。藝術評論家幾乎無一例外地依循這一認識,從事創作和品評。人物畫在中國繪畫發展的前期有極其輝煌的歷史。

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爲主體的繪畫稱爲山水畫,是中國畫中最重要,也是影響最大的一個科目。它的興起比人物畫要晚得多,大約在唐代(618-907)趨於成熟,此後名家輩曲 名作不斷,盛極一時。山水畫的興盛,有其中國傳統文化上的深層的原因。中國古代哲人崇尚"天人合一",認爲人與天地萬物是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賦能感知自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賦能感知自然。即便人在官場市井,心也向往着山水林木;親近自然、融人自然,成爲中國文人 (包括畫家)最大的願望。畫家們在描繪自然景色中寄託內心的感情和追求,同時給予觀賞者以許多聯想與啓示。

縱觀中國古代的繪畫史,山水畫畫家在所有畫家電 所佔比例是最大的。中國畫的另一門類,以描寫花卉、竹石、鳥獸,蟲魚爲主體,其中最常見的是將花、鳥組合在一起,故稱之爲花鳥畫。花鳥畫給人一種特殊的觀賞情趣,其興起較山水畫爲早,起先用於工藝品的紋樣上,到唐代開始成爲中國畫中的一個獨立門類。中國古代文人喜好梅、蘭、竹、菊,認爲它們清雅高貴,表現了文人清高脫俗的氣質。因此,梅蘭竹菊是花鳥畫中常見的題材。

2.鑑賞

在人類早期活動中,文字還遠未形成以前,就已有了繪畫的萌芽。大約在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在彩色陶器上畫上各種圖案花

紋,或一些動物的形象。把過去的歷史記載和近年來考古發掘中出上的文物對照來看,我國的繪畫藝術在戰國時期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最突出的例子便是1949年在湖南省長沙市陳家大山楚墓中出土的一幗晚周帛畫。畫着一個側身而立的細腰長裳的女子,合掌敬禮,左上方爲乘龍跨鳳昇天之像。畫家運用細勁有力的線條,生動地描繪了儀態端莊的女子,矯健騰飛的龍鳳,表現了作者傑出的藝術才能。但漢以前的繪畫,筆墨簡略,構圖還未臻複雜。

秦漢時代,對畫工和畫家作了不少記述。漢元帝時的御用畫工毛延壽,就是一個很好的肖像畫家,把人物的像貌和年齡特質都能畫得很逼真。同時漢代石刻如畫像石、畫像磚等,存世很多,所以漢代又可以石刻藝術爲其特徵。另外在遼寧的遼陽、營城子,河北望都等地發現許多漢墓壁畫,說明漢朝的壁畫也開始盛行。從漢墓壁畫的表現手法和特點來看,大都以樸實的墨線,勾出形象的輪廓,然後用朱、青、黃等明快的原色加以點染,具有技法古拙而風格鮮明的特點。東晉時期顧愷之的《文史箴圖》,是爲西晉詩人張華《女史箴》一文作的幾段插圖,在我國是最早的卷軸繪畫,在中國和世界畫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義。魏晉南北時期,是中國文化藝術的勃興期。曹不興、衛協、顧愷之、陸探微、張僧西等大畫家,蔚然並起,他們繼承秦漢藝術的傳統,並大大發揚創造,後人對他們的評語是:“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說明三人各有其獨特的繪畫風格。顧畫中的線條,具有連綿不斷、悠緩自然、非常勻和的特點。歷代畫家稱顧的用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或是“青雲浮空,流水行地”。陸是顧的學生,畫中的線條有連綿不斷之狀,而被人稱爲“一筆畫”。從文獻記載獲知張僧繇作畫時,“筆才一二,像已應焉,”有點像後來的速寫法,後來人將此種畫法與顧、陸連綿不絕的一筆畫加以比較,則形成了“疏體”與“密體”兩畫派。同時隨着佛教的傳入,他們又受外來藝術的影響,宮廷、殿堂、寺院中的壁畫大大的超過了漢代。藝術表現手法和繪畫題材也更加豐富多彩。花鳥畫正在興起,人物形像描寫已達到較高的成就。山水畫雖說已開始出現,但山水樹石還很稚拙,它們作爲人物的背景時,比例和處理上都不很恰當。如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卷一中說; 其畫山水,則羣峯若若點鈿飾犀櫛,或水不容泛,或人大於山;其列植之狀,則若伸臂布指。

此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隨着繪畫藝術的繁榮和發展,繪畫的收藏、欣賞、評論之風也日益興盛,產生了第一批系統的繪畫理論著述。其中南齊畫家謝赫的《古畫品錄》是我國現存的一部最早繪畫理論著作。書中對魏晉至南齊的二十七

個畫家分作六品加以評論,書前序中提出的“六法論”,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轉移模寫,成爲我國曆代繪畫批評與繪畫創作所遵循的準則,一千多年來,對我國繪畫創作和繪畫理論批評發生了很大的影響。魏晉南北朝繪畫的高度成就,爲我國唐宋時代藝術高潮的到來打下了深厚的基礎。隋唐時期,在我國古代繪畫發展史上是一個光彩奪目的階段。特別是唐代爲我國文化藝術史揭開了光輝的一頁,在世界文化史上閃爍着金光。在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隨着唐代國勢強大,經濟發展,文化也出現了繁榮的景象。文學有韓愈、柳宗元等;詩歌有李白、杜甫等;書法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等等;繪畫有閻立本、李思訓、吳道子、王維、韓幹。

3.代表人及代表作

《女史箴圖》原畫作於東晉時期,藝術價值頗高,從問世起就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後人也多有臨摹。由於年代久遠,現在世界上僅存兩幅臨摹品,其一爲北京故宮收藏,爲宋人臨摹,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價值不是很高;另一幅就是這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隋唐時期摹本,是罕見的藝術珍品。 大英博物館的這個摹本是現在尚能看到的最古老的畫卷。它雖是摹本,但依舊是公認的畫中上品,風格古樸,色澤鮮豔,末署 “顧愷之畫”,一直被視作顧愷之傳世名畫的代表作,爲歷代皇宮貴族珍藏。歷代學者也對《女史箴圖》極爲看重。 《女史箴圖》共有12段,流傳至今的只有九段,其內容是教育封建宮廷婦女們如何爲人,如何自保的一些人生經驗和道德箴條。在這幅長卷中,顧愷之的“遊絲畫法”和“傳神寫照”畫論都得到最充足的體現。因此,西方美術界也把它視爲中國古代繪畫的代表作,稱譽它是“一切都達到圓熟境地”的“完美無缺的佳作”。《女史箴圖》是我國能夠找到的最早的專業畫家東晉顧愷之的傳世之作,也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這幅畫也是最早的一幅“以形傳神”繪畫藝術的傑出作品,因而它除了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之外,還具有其他畫科難以比擬的史學價值和社會價值。

4.意義

古代繪畫具有深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美學理念,對現代中國畫的繼承和發展具有很深的現實意義。而且這個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葩會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彩。

【參考文獻】: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百度百科林風眠:《中國畫新論》

第五篇: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心得體會

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心得體會

——以戊戌變法爲例

本學期學習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政治理論課,我感覺很及時也很有必要。作爲欲展翅飛翔的新一代青年,能借助這門課程更深入的瞭解中國近現代的歷史,點燃對歷史的熱愛之焰,激起對歷史的學習探討熱情,這都使我受益匪淺。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如果你不熱愛歷史,那你只會是一個智力不健全的人”。我熱愛歷史,不僅僅只是智力所需,更因爲我更加深切地認識到“沒有歷史知識和以歷史知識爲基礎的探究,人們就不可能成爲見多識廣、有鑑別能力的公民”。 縱觀只有160多年曆史的中國近現代史,相比華夏五千年,是短了點,卻經歷了多種社會形態的變遷,多種發展模式的嘗試,多個歷史關口的抉擇。其中蘊含的歷史智慧和歷史經驗,其他任何階段的歷史都無法比擬,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從中我選取從戊戌變法這段風雲變幻的歷史來談談我的所識所感。

談戊戌變法人們感到最惋惜的是可憐的“百日維新”以及最後爲之流血犧牲的“戊戌六君子”。而在此,我僅對戊戌變法最終招致失敗談談自己的看法。戊戌變法爲什麼會僅僅維持了百天就失敗了呢?我想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新舊勢力對比懸殊,這是失敗的根本原因。戊戌變法時,國家的最高領導權掌握在以慈禧太后爲主的守舊派手裏,而不在維新派手上,不在改良派手上。除了慈禧,當時清朝朝廷裏邊的王公大臣幾乎沒有例外的都是守舊派。例如我們大家所知道的恭親王、慶親王。

反觀維新派,不僅人數少,而且都沒有實權。其時,光緒皇帝要變法,

要維新,所下詔書都是要經過慈禧太后同意的。不經過慈禧太后同意

的話,那麼光緒皇帝不可能,他也沒有勇氣把變法制定爲國家的政策。

因此可以說,維新派是寄希望於敵人的寬容,是荒唐的,但也迫於己

方軟弱無力的無可奈何。

其次,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康有爲曾爲指導推行維新變法而著書

立說——《新學僞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在第一部書中,他宣佈

古文經全是假的,具有挑戰傳統儒學的意義。第二部書中宣稱孔子是

中國維新變法的始祖、祖宗。但康有爲拿不出確鑿的證據,不能讓人

信服。因此康有爲的這兩部理論著作出版以後,不僅守舊派不贊成,

連有一些同情變法的官僚、開明分子,例如說,當時湖廣總督張之洞,

由於不同意所謂孔子改制這個說法進而反對變法。可以說維新派的指

導理論是武斷的,是沒有說服力的。另外在指導理論方面存在着激進

的宣傳,也增加了變法的阻力。維新派在進行理論宣傳的時候,沒有

考慮到統治者的容忍程度。一段時間內,他們不是宣傳民主思想,而

是宣傳反滿:反對滿洲貴族,反對清朝統治。這招致了統治者的仇恨

和許多人的反對。除此之外,他們也沒有考慮到社會的接受程度,沒

有考慮到社會大衆的接受程度。結果徒增許多反對者,把本來有一些

可以爭取的同情者,也趕到了守舊派那一邊去了。再次,沒有采取正確的變法策略。變法不可避免的要觸動清王朝

王公貴族的既得利益,而這既是當權者反對阻撓變法的原因,也是最

終百日維新被腰斬的原因。史料中記載引發戊戌政變的導火線,是“禮

部六堂官事件”。就是光緒皇帝下決心把六個阻礙變法的禮部尚書革職。這是以慈禧太后爲首的守舊派所不能容忍的,因爲此舉觸犯了清朝王公貴族的利益,挑戰了他們對國家的控制權威。因此,9月初光緒帝下令將上述六人革職,導致兩派鬥爭激化。9月21日,慈禧太后就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帝。

縱觀戊戌變法以來的歷史,可以得出三個結論。

一是任何歷史事件,無論成功,抑或失敗,都有其歷史意義。而不能簡單就事論事,以成敗定論,應該培養辯證的歷史唯物觀。可以看到從戊戌變法失敗,到辛亥革命成功,只用了13年的時間。其中維新運動的歷史作用不可小覷,其歷史意義不言而喻。

二是舉凡社會改革,均會遭到各種力量的阻撓。而要取得改革的成功,一定要有正確的理論指導,正確的策略方法和步驟。回顧改革開放一路走來的歷程,我們便會豁然開朗。特別是在敵強我弱情況下,改革者自己如果沒有正確的理論作指導,沒有正確的鬥爭策略,沒有正確的鬥爭方法,那麼改革失敗是必然的。

三是歷史洪流不可阻擋。也許某個歷史人物或事件,比如慈禧太后可以暫時中斷歷史的進程。但是,歷史的總潮流,終究是無法阻攔的。正像孫中山所講的,“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那麼當回顧114年前戊戌變法歷史的時候,我想可以更加驗證這一個結論。

——2014年5月

本站向你推薦其他文章:

學習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本心得體會

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本心得體會

中國貨幣史教學大綱

《中國近現代史》學習心得

學習六史的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