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扶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環境整治培訓心得體會

按照統一安排,我於 年 月 日至 月 日,參加了爲期一週的扶貧培訓。期間無論是從科學合理的課程安排、各具特色的現場觀摩還是無縫對接、周到便捷的接待服務上,都使我感受到相關工作人員高效務實的工作作風,並通過他們感受到作爲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與魅力。下面將幾點初淺的體會彙報如下:

扶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環境整治培訓心得體會

一、課程安排科學全面

農業部門,發改部門兩位領導爲我們詳細講解了廣東省在扶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環境整治工作中的經驗與做法,使我們在基層工作中的諸多疑惑都得到解答。處長做的《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的專題報告從爲什麼要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央推進村莊整治的精神及相關部署、廣東村莊整治的實踐及做法、村莊整治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案例-浙江推進“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的經驗五方面進行詳細講解。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正是我們鄉鎮當下的重點工作,使我們受益匪淺。

主任的“中美貿易戰-新興崛起與守成博弈”授課使我們瞭解到國際形勢風雨變幻,大國博弈的驚心動魄,讓我們更加堅定“四個自信”,明白“任他東西南北風,咬定發展不放鬆”的道理。

教授的“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從鄉村振興戰略背景與核心、農村集體經濟的政策解讀、農村集體經濟成就與問題、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建議五方面解讀。讓我們對鄉村振興戰略有了深入透徹的瞭解,併爲我們如何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講明瞭政策、理清了思路,對我們今後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二、現場觀摩點各具特色

在城市定向活動中,我們在“三大”會址,重新接受了靈魂的洗禮。並通過一些列任務的完成,深刻領悟到廣州和合包容的底蘊與氣度,古樸與現代,歷史與時尚,東方與西方,守成與創新在這裏碰撞融合,從而使美麗的廣州如同街邊古老而蒼翠的榕樹一般,歷盡滄桑又生機勃勃。

在英德與博羅的現場觀摩中,我感受到他們注重規劃先行,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科學合理謀劃產業;注重農旅結合,拉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羣衆收入;注重生態保護,在開發過程中杜絕大拆大建,破壞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注重村民自治,通過“三個重心下移”發揮羣衆主體作用,激發羣衆內生動力;注重鄉風民風建設,突出文化引領,挖掘宗祠文化,姓氏文化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並通過一系列評選激勵活動,樹立典型人物,發揮帶動作用,弘揚傳統美德。真正探索出一條“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道路。

特別是廣東省清元市探索的“三個重心下移”可以爲我們破借基層治理難題提供很好的借鑑。近年來,清遠市在構建農村基礎組織建設方面,推動基層黨組織重心、村民自治和公共服務重心下移,在村民小組(自然村)一級建立黨支部,規範自然村村民理事會建設,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約束,探索建立“黨支部提事,村民理事會議事、村民會議決事、村委會執事”的民主決策機制,實現了黨心與民意的有效連接,農村社會矛盾源頭治理成效初顯,鄉村治理有效機制逐步建立。推進村民自治重心下移,通過在村民小組(自然村)一級全面建立村民理事會,推選熱心服務村民的好人能人、退休幹部和老師、德高望衆的宗族前輩成爲理事會成員。理事會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充分發揮其在親緣、地緣、人緣關係中的積極作用,結合本村實際,牽頭制定村規民約,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激活鄉村治理“內在因子”,與政府職能部門形成合力,使羣衆在訴求表達上更加通暢,有效破解“政府管不好、幹部管不了、社會無人管”的農村社會管理難題。以解決羣衆辦事難爲切入點,推進服務重心下移,在行政村(社區)建立村級社會綜合服務站,與縣、鎮建立的社會綜合服務中心實現無縫對接,對各職能部門面向基層羣衆的各類公共服務事項實行“一站式服務”。服務站由村(社區)“兩委”幹部和黨員擔任代辦員,爲羣衆提供免費代辦和上門服務,實現了“羣衆動嘴,幹部跑腿”。 切實解決了羣衆“辦事難”、“購銷難”等問題,打通了服務羣衆“最後一公里”,有效防止、減少和弱化了農村矛盾的產生。

三、幾點感悟

通過比較找差距,我們也看到我們自身在思想觀念上還存在因循守舊;在產業發展、項目謀劃上還存在不科學,不繫統;在基層治理上還存在一廂情願,忽視了“爲了誰?依靠誰?”的本質問題,沒有充分激發羣衆的內生動力。導致出現了項目建設難,產業發展難,基層治理難,基層幹部身心俱疲,羣衆卻不甚滿意的尷尬局面,我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過深學多思,融匯貫通,爲我們今後的工作提供借鑑。

在旅遊產業發展方面。我縣生然環境優美,生態環境良好,山水資源豐富,具有發展生態旅遊的優勢,但由於交通區位等方面的制約,旅遊產業一直不溫不火。我認爲我們應該加大招商選商力度,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具備實力的專業團隊進行開發;注重規劃落地,因地制宜,編制可落地可操作的規劃與策劃,不必高大上,務必接地氣;注重農旅結合,結合我們現有的農業產業植入旅遊元素,變傳統農業爲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在增加門票收入的同時,增加農業產品附加值;注重因地制宜,在景區開發建設時,避免大興土木、大拆大建,要結合自然,科學規劃,開發體驗項目;注重文化挖掘,利用我縣中草藥及種植基地,植入中醫藥文化,開發中醫養生谷等,發展中醫康養旅遊基地。

在基層治理方面,我們也可探索村民自治重心下移,充分調動了農民羣衆參與村莊事務的積極性,自治重心下移至村民小組(自然村)一級,形成了利益關聯性緊密的共同體,村民對於本村發展和治理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增強農民羣衆“當家作主”的意識,提升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熱情。以自治“消化矛盾”內部化解不和諧因素,有效促進農村基層社會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