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革命心得體會多篇

革命心得體會多篇

革命心得體會篇1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週年,同時也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勝利**週年。關於三大戰役的記錄,我認爲最爲經典的當屬1991年拍攝的《大決戰》系列,我用了一週的時間陸續重溫了一遍。《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其中我認爲最震撼的要屬《淮海戰役》。

60萬對80萬,延伸來說,爲什麼人民解放軍能夠戰勝裝備精良、人數衆多的國民黨軍隊?以前只在歷史書中劃過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但具體來說,決定解放戰爭勝利的有很多,我認爲關鍵一點在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並進行了徹底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在主觀上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用戶,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和支持;客觀上使得原本束縛在土地上的生產力得以釋放出來。這樣就是數以萬計的農民在主、客觀條件同時滿足的情況下,能夠奔赴前線,支援解放軍在廣闊的華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陳毅講: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羣衆用小車子推出來的。一方面土地改革深入人心,得到了羣衆的支持和認可,進而在進行軍事動員和隊伍補充擴編時,每家每戶願意讓自家的“壯小夥”應徵入伍;另一方面,土地革命解放了生產力,原本幹一年才能吃個半飽的農戶(一半甚至更多的勞動所得可能要交給地主),現在在農忙時期積極耕作勞動所得便能超過以往的整年,這樣在農閒時期,解放區就可以發動大量的勞動力形成一支宏大的支前力量。

土地革命,一是走羣衆路線,依靠羣衆,發動羣衆,一切爲了羣衆;二是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戰爭成功了。至於其他類似“戰爭藝術”種種(蔣介石隨時都能飛往前線,坐鎮指揮,當然還是幫倒忙;毛澤東則審時度勢,放手前線成立“總前委”,以便“便宜行事”),只不過是縮短(或延長)了戰爭的時間的“把戲”罷了(當然也不能完全否認,但過分強調軍事指揮的重要性,特別是將國民黨部隊失敗的原因全部歸結於蔣介石的失敗指揮上,這難道不就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嘛。)。

貫徹羣衆路線、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今依然熠熠生輝。

革命心得體會篇2

這學期,我閱讀了佐藤學先生《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書名旁邊還有一排小字--創造活動、合作、反思的綜合學習課程。看到書名,我不由自主的想:“靜悄悄”體現在什麼地方?是什麼意思?而活動、合作、反思的學習課程正是我們一直追求的課程,應該怎樣實現?書中是怎樣論述的?帶着這些疑問,打開書,我認真的研讀了書裏的內容,有些還沒看完。

本書所介紹的教室裏的“靜悄悄的革命”是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創造一種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這種學習是創造以傾聽爲基礎的教室裏的交流;是那些力圖實現創造性的、合作性學習的教師間的相互學習;也是讓家長參與學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體化的聯繫載體。

雖然沒有讀完,書中的一些觀點仍然讓人有所收益。如:教師太嚴厲和太溫和都是不合格的;要充分重視開頭;讓學生居於前臺,自己退居其後;傾聽比發言更重要等。在這些觀點中“傾聽”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書中有很多理論和案例都論訴了“傾聽”的重要性。

如:1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2“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永遠比發言更加重要。”3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人)是不可能學得好的。4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能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的能力。

由此反思我們的教學:1要學會等待,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2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的仔細地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積極地應對,精彩的發言要表揚,膽怯的發言要鼓勵,錯誤的發言要引導,用“你說的真棒”或“豎起大拇指”等肢體語言鼓勵學生髮言。3引導學生傾聽,給孩子佈置任務“他說的好嗎”“你覺得他哪些地方講得很好呢?”“你會說嗎”等語言引導學生傾聽他人發言。

讀的內容中,也有一些不太理解和不贊成的內容。如:“被動的能動性--應對”這句話不是太懂。“在教室裏,凡有不好好聽別人發言的學生,肯定有不認真傾聽每個學生一言一行的教師”這句話就不贊同。

革命心得體會篇3

今天,我讀了《黃繼光》這篇英雄故事,內心非常激動。夜已深了,可我還未入睡。黃繼光那捨身堵槍口的光輝形象老是出現在我眼前。黃繼光1930年生,1952年逝世,犧牲時年僅22歲,是四川中江人,在1951年時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1952年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嶺戰役中,敵人佔領的597.9高地密集的火力網打得六連戰士擡不起頭來。前去爆破的三個小組都犧牲了。眼看着天亮前攻不下陣地了,黃繼光帶領兩個戰士再次前去爆破。一個戰士中彈犧牲了,另一個戰士也負傷了,接近敵人火力點的黃繼光已身負重傷,身邊沒有一樣武器。危急時刻黃繼光用胸膛堵住了敵人正噴着火舌的槍眼。敵人、戰士們驚呆了時,我也驚呆了,誰又見過這等可歌可泣的事蹟呢?都說人的死有兩種:要麼重於泰山,要麼輕於鴻毛。黃繼光叔叔爲人類的正義事業而死,他死得有意義,死得偉大!我們將永遠懷念他!是啊,除了黃繼光以外,還有無數革命先烈爲了祖國的神聖領土不被侵犯,爲了人民不受欺辱,爲了我們生活得更幸福,用滿腔熱血譜寫了一曲曲英雄的讚歌。是他們用忍飢挨餓換取了我們今天豐盛的飯菜;是他們用站崗放哨換取了我們今天樹蔭下的嬉戲;是他們用流血犧牲使我們在和平的環境裏學習和生活。

英雄們,我們將以你們爲榜樣,勤奮學習,用優異的成績來告慰你們的靈魂,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讀後感2:含着脈脈深情,我讀完了《黃繼光》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我閉上眼睛,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黃繼光那光輝的形象怎麼也揮散不去。憶往昔崢嶸歲月,我的思緒彷彿回到了半個世紀前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耳邊又迴響起嘹亮、威武、雄壯的紅色搖滾--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爲了保衛祖國 ,爲了保衛家鄉,打敗美帝保衛和平,我們的先輩去朝鮮打仗,英勇戰鬥是民族的脊樑,鴨綠江水在靜靜地流淌,嘹亮地軍歌在耳邊迴盪。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黃繼光就是無數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中國好兒女中的一員。爲了在黎明前攻下597.9高地,身中數彈的他像暴風雨中的巨人一樣頑強地站起來,衝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 ,“豪氣貫日月,英風動大地”。英勇的志願軍戰士趁勢攻克了敵人的陣地,奪取了勝利。這真是“我自橫刀向天笑”,多麼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啊!當我讀到“他轉過身來堅定地對指導員說:“指導員,請把這個任務交給我吧!”這句話時,我渾身發熱,黃繼光是多麼主動呀。可是我連媽媽交給的的任務都不做,比如說媽媽常常對我說,長大了,能幫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了,就拿掃地來說吧,一天,媽媽叫我掃地,我隨便掃了一下,很不乾淨,媽媽見了,批評我說:“戴健,你連這點家務都做不好,還能幹什麼?”媽媽就要我重新掃地,我找了一個藉口,跟媽媽頂嘴。“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一切,我多麼不對呀。

當我讀到“他張開雙臂,向噴射着火舌的火力點猛撲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槍口。”這句時,我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淚水無聲地滑落下來。黃繼光,這個偉大的戰士,面臨着生命的危險,忍着傷痛,像巨人一樣冒着暴風雨一樣的子彈中站起來。黃繼光,一個普通志願軍戰士,卻有一種不怕犧牲的精神,究竟是什麼力量鼓舞着他呢?哦,是最光榮的愛國主義和國 際主義精神,促使他將生死置之度外。而我呢,卻連一點小小的磨難都經受不起。遇到一點雞毛蒜皮的事就大呼小叫,那一次,我在改正考試發下來的試卷,這是一份提高卷,我做錯了好幾題,馬馬虎虎地應付修改,然後拿給爸爸看,爸爸耐心地講解,我聽得不耐煩,生氣地說:“你沒完沒了,真煩。”爸爸嚴厲批評我,說:“遇到難題就繞道走,你這是逃避困難。和革命先烈相比,你還差得遠呢!”是啊,生活在幸福時代的我,雖然談不上戰爭時代浴血奮戰,但連起碼的學習困難都不敢去戰勝,我是多麼渺小啊!同學們!當你讀了這篇文章,你不感到黃繼光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嗎?黃繼光不正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嗎?“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需馬革裹屍還。”黃繼光、邱少雲、毛岸英等無數志願軍烈士永遠長眠於朝鮮半島的三千里江山,多少手足 、忠魂埋骨它鄉,這正是英雄“山草離離兮掩我骨,滄海蕩蕩兮浸我屍”的豪邁絕唱!

“斬盡妖魔平天下,山河日月重安排。”正是這支由無數個黃繼光組成的、高舉毛澤東旗幟的人民子弟兵,他們鐵血軍魂所鑄就的鋼鐵長城,忠勇耿耿,精忠報國,縱橫無敵,誰與爭鋒,打敗了號稱世界第一的美帝野心狼,保衛了新中國搖籃,保衛了世界社會主義陣營,奠定了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自古英雄出煉獄,拓馬長槍定乾坤!”我們的幸福今天,正是英雄們在昨天以生命熱血創造的明天,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今天的一切。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我們青年一代何惜百死報家國,要爲祖國、家鄉的富強崛起而奮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灑淚祭雄傑,揚眉劍出鞘。青春儒鋼的我 ,願守土復開疆,堂堂中國要讓四方來賀!

革命心得體會篇4

通過這次重走紅軍路,我真正的體會到了當年紅軍戰士的艱辛,在早上吃飽喝好的前提下,在行走的過程中,還沒走幾步大家就哭爹喊孃的叫苦叫累,但反過來想一下當年的紅軍戰士們,他們在吃不飽穿不暖的前提下,還要背槍帶炮的跑步前進,深切的體會到了自己與他們的差距,當自己沒有走的時候,本以爲很簡單,自己一定也能做到,當真正實際操作的時候,我又不得不承認自己與想象的中的差距差之甚遠。

在這次重走紅軍路之後,我默默的告訴自己,在今後自己一定要多加鍛鍊,多參加活動,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並且也明天了,我們之有自己參與其中,才能體會到一些事情的爲難之處,不能光一味的思考,一味的想象,讓後就對其妄下結論。當然了在今天的活動的中大家互相幫助,一路上其樂融融,一路上充滿了大家的歡聲笑語,通過這次活動使原本相互之間不熟悉的我們,相互之間熟悉了,親如一家人。所以,我感覺這次重走紅軍路非常有意義,既讓自己懂得了一些道理,又讓自己多了一些兄弟朋友,真可謂一舉兩得呀!

革命心得體會篇5

今天和同志們一起學習了《中國共產黨簡史》第五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從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同志的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宣告了經歷28年抗戰,中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到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偉大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從此進入了新紀元。

但與此同時,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還有很多丞待解決的困難。軍事上,人民解放戰爭還未完全結束,國民黨殘餘勢力仍然在許多地區負隅頑抗;經濟上,生產萎縮,民生困苦。國民黨統治時長期存在的通貨膨脹,以及導致的物價飛漲、投機猖獗;國際上,妄圖稱霸全球的美國,在其扶蔣反共政策失敗後,仍然不肯放棄與中國人民爲敵的立場,拒絕承認新中國,阻撓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面對複雜形勢和種種考驗,黨採取一系列積極穩健的政策措施,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滿懷信心地迎接挑戰。軍事方面,人民解放軍以雷霆萬鈞之勢進軍華南,西南,西北各地,相繼解放各地,並於1951年解放大陸最後一個地區——西藏,在各地建立起人民政權;經濟方面,沒收官僚資本,在經歷銀元和米棉之戰後,穩定了市場和物價;國際上,與人民民主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通過學習發現,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黨和人民共同攻堅克難,使得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我們的社會更加安定祥和,我們的人民安居樂業,身處21世紀新時代,作爲當代青年,更作爲學生黨員,必須有能力,有毅力,有信心接下老一輩共產黨人創造的業績,繼續奮進,爲新時代的中國譜寫更加壯麗的華章。

革命心得體會篇6

政府組織我們全鎮的黨員到盤縣二小既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九間樓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第一次踏上紅色之旅,感受紅色教育,我感覺突然之間經歷了許多事情,有的轉瞬即逝,有的刻骨銘心,永世難忘,而且時間過得越久,印象就愈加深刻。在這裏地方,我們重溫了崢嶸的歷史,看到了衆多的文物,聽見了動人的故事,收穫甚多。

九間樓位於盤縣城內,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六軍團長征路過盤縣時的總指揮部駐地。因上下各九間,俗稱“九間樓”,九間樓於1982年定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六盤水盤縣九間樓,紅二六軍團曾在這裏召開過重要的會議,史稱“盤縣會議”。1935年3月,賀龍、任弼時、肖克等率領的紅軍二、六軍團長征到達盤縣,在九間樓召開會議。會議決定,堅決擁護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確主張,堅持北上,促成了紅軍三大主力的勝利會師,粉碎了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陰謀,對扭轉當時的革命形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賀龍、任弼時、肖克等率領的紅軍二、六軍團在盤縣會師,兩個軍團會師時,總兵力不足八千,彈少藥缺,人疲糧盡,是兩支各自經歷極其困難之後會合的疲憊之師。然而,在會師之後的近十個月的時間裏,他們展開了六次規模頗大的戰鬥,消滅了敵軍三個師共二十幾個團,開闢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成爲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撤離長江以南之後,惟一在江南與敵進行戰鬥並取得偉大勝利、開闢廣闊蘇區的一支主力紅軍。這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上是獨特的,具有很大意義的。

紅色之旅儘管只有短短一天,卻使我們深受一次豐富而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使我們真切感受到共和國江山來之不易,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的建立,有無數的熱血兒女鋪路。

在這裏,我們瞭解了當時貧困的生活和險峻的軍事環境:我們看到了當時用於運輸物資的二十四道拐是如此的險峻,當時紅軍用來戰鬥的兵器是如此的簡陋卻卻在如此險峻的戰役中取得大勝利。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艱苦歲月裏革命先烈不屈不撓的鬥志,紅軍就是在這裏度過艱苦的日子,忍受嚴寒酷暑,保衛紅色政權。在九間樓諸多圖片,簡介及講解員的介紹中,我們知道多數人殞命於戰場,但更多的人前仆後繼,在挫折、失敗、流血面前,革命前輩對勝利仍然充滿信心,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這次紅色之旅,我們不僅欣賞到了九間樓別具一格的風光,更圓了自己的紅色夢想,我們參觀的景點都與那段紅色歷史有關,作爲革命的後繼者,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要緊密團結在以爲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凝心聚力,奮發圖強,努力實踐 “ ” ,始終堅持兩個 “ 務必 ” 。 我們要把紅色的革命傳統帶回來自己的教育崗位矜矜業業,讓我們的學生知道。瞭解這段歷史,讓他代代相傳,成爲實現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永久動力。

革命心得體會篇7

照黨史學習計劃,我認真學習了《中國共產黨簡史》,通過系統的學習,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歷史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和體會,進一步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強大力量,更加強化了黨性覺悟。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是從1949年到1978年,30年的時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爲中國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主要包括3個階段:

從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們黨用了7年時間完成了這一過渡,在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並逐步使我國從一個原來貧窮落後的國家,發展成爲初步繁榮的社會主義國家,用自己的實踐證實了馬克思關於落後國家可以跨越資本主義邁向社會主義的論斷,並以自己的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的這一思想。

從1956年到1966年,是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10年。這一時期,我們党進行了艱苦的探索,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曲折中前進,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當然因爲犯了左傾錯誤,對社會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從1966年到1978年,是文化大革命時期,黨、國家和人民遭受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1977到1978年的兩年時間,逐步過渡到正常的社會主義建設。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窮二白的舊中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國家,現在想來是相當的艱辛和不易。尤其是面對外部環境惡劣,在沒有任何先例和成功經驗可以借鑑的情況下,在探索中前進。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也取得了獨創性理論成果和重大成就,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有效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安全,人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變化。我覺得有三個方面,特別不容易:

一是黨的幹部隊伍建設。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幹部制度建設。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開啓了黨員幹部的制度建設,這是黨的發展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在上海地區的試點,探索出了幹部制度建設的可以推廣的模式與方法。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體系中,對於幹部制度有論述,列寧首次提出了幹部制度體系。黨的領導人將馬克思主義的幹部制度與中國革命實際結合,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幹部標準、幹部路線和幹部管理方法。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初期,幹部制度化建設是意識形態、政治組織、政治運動等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意識形態是制度化建設的基礎,而制度建設又強化着意識形態的鞏固。幹部的制度化建設是歷史之鑑也是時代的需要。新時代,我們要持續的推動幹部隊伍建設,就要更加重視幹部制度與意識形態、組織建設的相互作用。

二是國家的經濟建設。建國初期,經濟瀕臨崩潰,戰爭尚未完全停息,基礎設施破壞嚴重,農業產量低下,工業上也沒有成熟的體系,很多工業品都需要依賴國外市場,真的可謂是一窮二白、百廢待興。我們的老一輩革命家,根據當時的發展狀況,觀察形勢、分析問題,運用全局思維來解決經濟工作中的複雜難題、處理各種關係,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支持下,圍繞黨和國家的宏觀戰略認識和把握全局,穩定物價、統一財經、實行統購統銷、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推動了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這就是開天闢地、敢爲人先的首創精神,從紅船到北京,這種精神品質一直激勵着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接力奮進。歷史已經把接力棒交到了我們的手裏,身爲新時代的黨員,我們要把首創精神持續的發揚光大,在工作中勇於創新,破解難題,不斷推動工作。

三是時代精神的塑造。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涌現出來的雷鋒、焦裕祿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鐵人王進喜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大慶精神,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科學家的兩彈一星精神等,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工業化設備落後人們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一個時代的精神,是一個時代的標杆,也是一代人的核心價值觀。我們要發揚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將立黨爲公、忠誠爲民的奉獻精神落實到日常工作中。

革命心得體會篇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隨着草長鶯飛、萬物復甦,在勃發的春日裏,我們也即將迎來清明——這個屬於祭奠、哀思的節日。清明是憂傷的,每到這一日,我們都會想起那些已經逝去的親人,抔一捧黃土,揮灑滿腔熱淚,仿若他們的音容笑貌還在,卻已經再無影蹤;清明,也是深沉的,在這個傳承了千年的傳統節日裏,我們能看見經過一代代積澱下來的孝文化,在祖國各地,遍地開花,這昭示着獨屬於我們民族的血脈傳承和文化特色。清明節,是一個可以放縱悲傷的日子。悲傷過後,整理好心情,藉着美好的春光,再度起航,開始新的一年的征程。在這一天,我們可以盡情的釋放對於親人們的想念。然而,清明節的祭奠,並不侷限在親人的範圍之內。清明節,也當有一抹哀思,獻給那些逝去的“英雄”。

戰火中犧牲的烈士,值得我們用心感恩。隨着國家建設的“步步高”,似乎那些戰火紛飛,只有在南非一些國家纔可以看到;而實際上,數一數,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其實距離我們也就只有不到百年的時光,正是在這些戰爭中掙扎起來的先輩們,用鮮血爲我們鋪開了今日的和平之路。戰火已消,但是這些英雄們的精神卻依舊還在。清明節,當有一抹哀思獻給爲我們鋪就了光明前路的烈士們,感謝先輩們的付出,讓我們有了今日的富足和安定。

建設中逝去的祖輩父輩們,值得我們用心懷念。將時光的鐘擺轉回到60、70年前,那是我們父輩們拼搏的時代。他們那一代,受限於動盪不安的歲月和貧窮的條件,他們需要節衣縮食,才能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然而,正是這些在貧瘠物質條件下長大的祖輩和父輩們,卻在建設中奉獻了全部的心力,在現代化的建設大潮中,爲了能夠讓祖國變得更加強大,他們中的很多人,以滿腔熱血爲今日的輝煌奠定了根基。清明節,當有一抹哀思獻給祖國建設中的獻身者,他們是我們的榜樣和驕傲。

社會上已經逝去的各類好人榜樣,值得我們不斷效仿。令我們感動的事情有很多,但是對於這個社會來說,那些令人感動落淚的好人們,是我們的榜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都是我們的“親人”,有的好人,一生奉獻在了慈善事業上;有的好人,危機時刻見義勇爲、挺身而出,用生命譜寫了互助勇敢的壯歌。清明節,當有一抹哀思送給這些已經逝去的好人們,他們是生活中的英雄,是讓我們這個社會變得更好的善的暖流。

一個民族的發展,需要一批開路者、建設者和引領潮流者,他們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即將清明,請記得這些於家、於國有過奉獻的逝者,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傳承,他們的人生值得我們銘記。

清明節,當有一抹哀思,獻給這些“英雄們”,英雄不老,英雄精神理應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