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2022(新版多篇)

國小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2022(新版多篇)

關於國小數學課標解讀心得 篇一

一、變化趨勢。

谷老師通過分析近幾年的中招試卷,總結了試題的變化趨勢:1。去套路化,今年中招試卷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2“題更簡單了”是共識,所以要求我們在今後的複習中,應該重視基礎,淡化綜合;3,多思少算是近幾年試卷的特點。比如,去年22題二次函數第(3)個問題,只要學生動手多畫幾個點,看清楚了,想明白了,結果就出來了,充分體現了多思少算。

二、落點無情,摺疊有意。

摺疊問題、軸對稱問題是選填的壓軸題,考察知識點有軸對稱性、解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函數、勾股定理等,主要考察學生的空間觀念,推理能力,運算能力,數形結合以及分類討論。這類題的難點,第一個構圖,在教學中這樣的題不能搞題海戰術,那我們要讓學生在教學中應該往哪個方面努力?在教學中構圖是關鍵,確定關鍵點、補全圖形、設計方案,此類題一般總結爲落點無情,摺疊有意,找出落點所在的運動軌跡,正確的畫出符合題意圖形,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怎樣重視學生的畫圖能力的培養呢?一般有兩個途徑,第一是積累活動經驗,第二是利用信息技術,比如第15題,讓學生動手摺,第一次是怎樣折的,第二次是怎樣折的。教學中有很多這樣的活動經驗,如角平分線,課堂上讓學生動手摺一折,這樣讓靜態的圖形動起來,這樣經驗的積累都會在會考的考場上幫助學生獲得一些信息的思路;第二是信息技術,用幾何畫板演示的時候要後置,不要前置,讓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獨立思考、去做、小組內討論交流,讓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最後再用幾何畫板進行演示,通過演示對會的學生有一個正向的確定,對不會的學生讓他們通過看圖形的動態演示,讓他們有一個頓悟的過程。

三、三角函數的複習教學。

郝老師在教學過程這設計了七個環節,通過觀看課堂實例,讓我明白了適當的方法總結,對於學生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如在,三角函數的教學中,方法點撥如下:1。圈出:找關鍵信息含數字,含數學專業術語2。轉化:將關鍵信息轉化爲數學語言3。標記:將轉化好的數學信息對應標記在圖上4。觀察:找圖中的銳角、線段所在的直角三角形5。思考:直角三角形是否可解,可解可以直接解,也可以設未知數構造方程;最好從特殊三角形出發6。表達:中間最好不求近似值,若確實需要中間過程多保留一位小數。銳角三角函數的實際應用題解題注意事項:1。做輔助線構造直角三角形不破壞好角;2。設未知數儘量設所求數據;3。在計算過程中避免近似計算,能用乘不用除,必須要近似計算記得保留的位數比最後要求精確的多一位,這樣可以防止最後結果和答案出現太大偏差;4。約等符號的使用。

四、二次函數的複習方向。

二次函數多以考察二次函數的性質,如對稱性,增減性爲重點,找好題型,挖掘這類題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所用的數學方法、體現的核心素養,把它們提煉出來,第二個是對於2019年以前的題也可以適當進行練習,但是應該避開解析幾何的題型。

五、讓解法輔助線自然生成。

輔助線不是說憑空掉下來的,我們先觀察圖形思考,然後表達翻譯完之後,需要做哪個輔助線自動生成了。輔助線自然生成一般由四個途徑第一,對通性通法的引導,第二,對基本圖形的聯想第三對基本概念定力的迴歸,第四,對基本活動經驗的喚醒。

六、對於優秀生的指導。

對於優秀生吃不飽怎麼辦?谷老師引導我們想這樣一個問題,優秀生是你教出來的嗎?如果你和學生一樣坐到考場上,你能夠得120嗎?但是在我們的學生中,竟然有考滿分的,所以,對於那些優秀學生,我們老師們在最後這段時間內,我們應該給他們指明方向,提供資源就可以,我們老師們應該下題海精選,精選試題,要想生跳出題海,我們老師首先要來跳入題海,在做各地市一調二調的試卷時,不建議做整張試卷,這樣就會把一些優秀的試題被埋沒了,應該老師先做,然後再把優秀試題讓學生去做,我們在教學中不能把重點聚焦道壓軸題上,對於優秀學生,應該讓學生自己去鑽,自己去研,自己去總結,得到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想法。

七、迴歸課本,速度慢下來。

在教學中應該查漏補缺,不能一刀切,不能齊步走,對待結果不能急於求成,應該讓節奏慢下來,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理解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這樣就能夠提升學生的能力。

聽了專家的講座、名師的總結和教研員的分享,使我們明晰了2022年中招備考的方向,我們要以學生爲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離會考還有43天,我們要和孩子一起樹立信心,鼓足幹勁,奮力拼搏。

國小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 篇二

通過新課標的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新教材的編排意圖有了更全新的認識,知道了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真正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努力爲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有益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談談6點體會:

一、通過學習,使我進一步理解了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也更加懂得了作爲一名國中數學教師在培養國家未來人才方面所擔當的責任之重大,更加要遵循新課標要求,上好每一節課。

二、通過學習,使我瞭解了新課程下數學教學的特點,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不再是以教師爲主體的單邊的教學活動,而是師生雙向交流,交往互動,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的過程;是學生圍繞着教師設計的課堂這條主線,思維高速運轉,不斷髮展,不斷成熟的過程。

三、通過學習,使我更加認識到課堂教學要建立合理的科學評價體系,既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的變化,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通過學習,使我更加認識到數學教學要關注個體差異,促使人人發展。《新課程標準》倡導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新教材設計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討論”、“觀察”、“試一試”、“做一做”等問題,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成員的安排上優、中、差各級知識水平學生要合理搭配,以優等生的思維方式來啓迪差生,以優等生的學習熱情來感染差生。在讓學生獨立思考時,要儘量多留一些時間,不能讓優等生的回答剝奪差生的思考。對於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也可另外選擇一些較靈活的問題讓他們思考、探究,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數學成績。

五、通過學習,使我認識到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作爲教師確實有必要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新課標的要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裏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較自由的學習空間,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膽,在課堂上踊躍發言,積極地表現自我。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質得到全面提高,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正如課標指出的: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六、通過學習,使我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體系,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培養技能、技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通過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做一做等活動,使學生在感性的`基礎上自主獲得數學知識,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進行發現和創造。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

總之,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能堅持利用新課程的理念來指導課堂教學,善於運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方式和教學手段,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要堅定新課程的理念,堅持實施新課標,確立“以人爲本”的思想,認真上好每一節課,使得我的每一個學生在每一節數學課都能有所收穫儘可能多地爲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得到不斷加強,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創新能力就一定會得到全面的提高與發展。

國小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三

2022年新課標”在參加工作室活動時就有所耳聞,直到今年年初纔拿到了電子稿,一直因爲“懶癌”只是粗粗的翻看了大標題,終於在本月開始真正意義的“讀”這本科學的數學“課程標準”。

細細的讀完之後卻發現所有的核心概念與理念都不算陌生,因爲在工作室的多次學習中,這些內容早已瞭解過,比如單元整體教學、核心素養的表現等等。在通讀的基礎上嘗試梳理2022版新課程標準的邏輯關係,因讀的還是不夠深入,應該也有許多不當之處,但在梳理的過程中,也有收穫:

一、核心詞-核心素養

無論是課程理念中“以核心素養爲導向的課程目標”,亦或是“學業質量標準以核心素養爲主要維度”,或者是課程實施中“制定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核心素養當之無愧爲高頻詞彙,貫穿整本課程標準。核心素養從構成的“三會”,到主要表現的11個核心詞,以及對核心詞的解讀,都在嘗試着告知一線從教者,不同的階段的學生有不同的“核心素養”要求。在閱讀思考的過程中似乎能感悟到新課標傳達重點,但同時又覺得有些“虛無縹緲”“不知所措”。例如:“數感”中提到“能初步體會並表達事物蘊含的簡單數量規律”,國小生會做哪些事情才能說明他已經“初步體會”了呢?換而言之,我們無法在實踐層面找到對應的度去判斷學生是否達到該學段的“核心素養”,可能這也是我們作爲一線教師亟待探索的版塊。

二、新鮮詞-學業質量

2022版新課標將學業質量定義爲“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反應核心素養要求”。課標也對學業質量分學段地進行了描述,從定義和描述的方式上可以理解爲是對學生某個階段的數學學習的結果性評價,主要是學業水平考試的依據,而且這個依據的標準是以核心素養爲主要維度刻畫的。學業質量標準與教學評價之間又有什麼天然的邏輯關係呢?學業水平測試是否只是指紙質測試,能否形式多樣?例如對於低學段(一二年級學生)能否通過設置模塊化的闖關遊戲的方式來觀察學生是否達到該學段的“質量標準”?

三、高頻詞-一致性

2022版新課標強調:義務教育數學課程具有發展性。發展指的是學生的發展,一方面要求以生爲本;另一方面也是終生學習觀,即義務教育階段學習結束後並不意味數學學習的終結,數學學習應該是一個不間斷的、持續的整體,所以課程理念說“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數學課程的內容根據學段目標的要求,四個學習領域的內容按學段逐步遞進。因此教學目標的設定要體現整體性和階段性。也就是說,數學課不再是孤立的解讀某個知識點,教師要有縱觀全局的眼光,從“單元”的角度、甚至是整個板塊的角度出發,依據核心素養的導向作用,先確定該學段學生需要達到的水平,再確定課時在單元中的地位,從而圍繞單元目標確立課時目標。而我們一線教師亟待提升的一項基本功就是:如何以單元的整體的核心素養的視角出發,準確把握學情和確定學習目標?並依據目標分析學習路徑和設計教學任務?

四、關鍵詞-評價機制

2022版數學新課標將評價分爲教學評價和學業水平考試。

首先,教學評價建議指出:評價的方式要豐富、維度多元、主體多樣。其次,教學評價呈現方式分學段呈現,不同學段呈現的形式不同:第一學段以定性描述性評價爲主;第二三學段以定性描述評價和等級評價相結合;也就是說國小階段不提倡以分數制評價學生。最後,課標中還指出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所以教師在評價學生時,不但要有終結性評價,還應有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應該側重的是:一個階段後,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進步發展,在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等多元領域的綜合評價,其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制定改進計劃,促進更好的發展,這樣的評價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纔會有始有終,是科學的。那麼,如此好的評價理念如何變成教學行爲呢?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尤其最後一公里。

學習在路上,探究在路上,成長也在路上……一羣人,一條路,一起走!

關於國小數學課標解讀心得 篇四

隨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正式頒佈,工作室的小夥伴們在李慶海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新課標研讀活動。

我在認真學習了“課程理念”板塊,感悟最深的是“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課標提出“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是課程修訂的重要理念,新課標提出結構化的課程內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課程內容選擇;課程內容組織;課程內容呈現。

在如今的“雙減”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注重課程教學內容的結構化,用課程內容的結構化來引領、推動教學改革。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在有限的時間裏講清楚最關鍵、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基本方法,將知識結構轉變爲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讓學生能夠聞一知十,學會舉一反三。下面我以最近與任教班級的孩子們一起學習的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爲例,談談自己在進行單元整體備課,結構化組織教學時的感悟。

對於“面積”這以單元,我主要將思考點放在以下三點:第一,關於“面積”含義的理解;第二,關於“面積單位”的理解;第三,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的由來。

1、關於對“面積”含義的理解。

在與學生課前交流與上課中,我發現對於“面的大小”,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感知經驗。課堂上具體體現爲很多學生能通過舉例的方式用手勢表示出“面”的含義,能直觀判斷物體表面及平面圖形的“大”與“小”。但我也發現,如果讓學生試圖用語言描述“面”這樣一個抽象的數學概念是非常困難的。同時,“面積”和“周長”兩個概念學生很難區分,容易混淆,在實際應用時經常混淆,導致出錯。

2、關於“面積單位”的認識。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認識了一些常用的面積單位,其中最熟悉的是“平方米”(學生舉得最多的例子就是家裏住房面積有多大),但對這些面積單位的具體含義和實際大小還是比較模糊的。此外,教學中,我看到學生在認識了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後,對這三個單位進行結構化對比有利於學生直觀感悟三者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理解相互之間的進率也不存在認知上的困難。

3、關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學生並不陌生。與學生課外的交流中,我發現約三分之二的學生知道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並能熟練運用公式計算面積。但對“爲什麼長方形面積=長x寬”這個問題,知道的寥寥無幾。課堂教學中也印證了這一點,對於“爲什麼測量的是長度,算出來的卻是面積?”學生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說在“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教學中,學生的“困感點”不在於“怎麼算”,而在於“爲什麼這樣算”。

一、整體把握學習內容

課程內容的結構化,通過主題整合的方式出現,體現了學習內容的整體性。“面積”單元主要核心點就是理解“面積”——面是累加而來的。因此在第一節課接觸面積時,就應當把“認識面積”這一節課當作一節“種子課”來組織教學,通過鋪、擺等操作活動,感受“面”的累加。而當起始課上學生建立了面積的概念之後,就能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面積單位其實就是第一節課上,“鋪”的一個個“小面積”;認識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公式其實就來源於“小正方形”的鋪擺。

二、着重抓住學科本質

內容結構化通過學習主題的重組實現,四個領域下的主題不僅體現了內容的整體性,還反映了主題內學科本質的一致性。學科本質一致性以主題的核心概念爲統領,以一個或幾個核心概念貫穿整個主題,在不同學段表現的水平不同,但本質特徵具有一致性,指向的核心素養也具有一致性。“面積”單元的教學應當考慮面積這一核心概念的學科本質——即面的累加。在教學組織上,思考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通過“面積”與“周長”的結構性對比,充分藉助直觀操作理解“面積”的含義,通過身邊具體的事物感受“面積”,構建“面積”的知識結構,淡化語言表述。二是淡化面積單位形狀上的比較,把討論焦點從“爲什麼選擇正方形”轉化爲“爲什麼要構建標準”。積極引導學生體驗度量的標準是可以多樣化的,在標準多樣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感悟統一標準的必要性。因此,在探究選用“面積單位”時,我爲學生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素材,例如:正方形的餐巾紙、大小一致的五子棋棋子、田字格等,讓學生感受統一單位的必要性及在測量不同物體的表面面積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

三、重視知識本質銜接

數學知識有着其內在的邏輯結構,同一知識體系內的知識有着“螺旋上升”這一特點,在教學時應當重視知識本質間的銜接。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公式推導本質上是對於“鋪滿”的優化。因此,在教學第一課時“認識面積”時,利用面積單位進行“度量”面積大小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不鋪滿的情況——即只鋪一行和一列,爲後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推導做鋪墊。

而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一課時,可以嘗試從學生對於“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認知起點出發,積極引導學生溝通面積度量的一般方法(數格子)與公式計算之間的聯繫,回到思維原點並逐步從“計數”過渡到“計算”,實現方法的優化,從而深入理解公式的內涵。

將知識結構轉變爲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我們任重而道遠。因此,我們應當從基礎的課程教學開始,引導學生像數學家們一樣去感知知識間的遷移性與一致性,從而建構不同單元甚至是不同階段知識本身的內在結構。